XX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_第1页
XX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_第2页
XX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_第3页
XX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_第4页
XX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篇一:XX 新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重点知识点汇总第十三章 热和能 第一节 分子热运动 常考点 1.扩散现象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不同的情况表现为不同的力) 第二节 内能 常考点 1、内能: 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温度:质量 材料:存在状态 及体积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做功: 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主要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如果仅通过做功改变内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内能的改变大小。 热传递: 定义: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热量是变化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 ,不能说“含” 、 “有”热量。 “传递温度”的说法也是错的。 ) 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注意: 在热传递过程中,是内能在物体间的转移,能的形式并未发生改变; 在热传递过程中,若不计能量损失,则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 收的热量; 因为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能量而不是温度,所以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 物体降低的温度不一定等于低温物体升高的温度; 热传递的条件:存在温度差。如果没有温度差,就不会发生热传递。 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第三节 比热容 常考点 1、比热容: 比热容是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能力的物理量。3 物理意义:水的比热容 c 水10J/(kg),物理意义为:1kg 的水温度升高(或 3 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10J。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比热容的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水常用来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比较比热容的方法: 质量相同,升高温度相同,比较吸收热量多少(加热时间):吸收热量多,比热 容大。 质量相同,吸收热量(加热时间)相同,比较升高温度:温度升高慢,比热容大。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第一节:内能的利用 第二节:热机 常考点 1、 内燃机: 四冲程内燃机包括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在单缸四冲程内燃机中,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为一个工作循环,每个工作循环曲轴转 2 周,活塞上下往复 2 次,做功 1 次。 在这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燃气对活塞做功,而其它三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和排气冲程)是依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的。 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做功冲程是由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2、热值。 定义:1kg 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用符号 q 表示。 热值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形态、质量、体积、是否完全燃烧等无关。 第三节:热机效率 影响燃料有效利用的因素:一是燃料很难完全燃烧,二是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散失很多,只有一小部分被有效利用。 热机的效率:热机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标志,与热机的功率无关。 公式:? Q 有用 Q 总 由于热机在工作过程中总有能量损失,所以热机的效率总小于 1。 热机能量损失的主要途径:废气内内、散热损失、机器损失。 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 使燃料充分燃烧,尽量减小各种热量损失; 机件间保持良好的润滑,减小摩擦。在热机的各种能量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设法利用废气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常见热机的效率:蒸汽机 6%15%、汽油机20%30%、柴油机 30%45% 内燃机的效率比蒸汽机高,柴油机的效率比汽油机高。 第十五章 电流与电路 第一节摩擦起电 常考点 1、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正电荷()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 2、检验物体带电的方法: 使用验电器,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但验电器不能检验带电体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 3、摩擦起电 注意:在摩擦起电的过程中只能转移带负电荷的电子;摩擦起电的两个物体将带上等量异种电荷;由同种物质组成的两物体摩擦不会起电;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但电荷总量守恒。 能量转化:机械能-电能 4、导体和绝缘体: 常见的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湿润的物体、含杂质的水、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常见的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油、陶瓷、纯水、空气等。 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绝缘体不能导电但能带电。 第二节 电流和电路 常考点 1、电流 电流的形成: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流的方向: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电流的方向与负电荷、电子的移动方向相反。 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在电源内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负极流向正极。 2、 一个完整电路的构成: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 3电源:能够提供电能的装置,叫做电源。 干电池、蓄电池供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发电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持续电流形成的条件: 必须有电源; 电路必须闭合(通路) 。 (只有两个条件都满足时,才能有持续电流。 ) 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用电器:消耗电能,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装置。导线传导电流,输送电能。 4、电路的三种状态: 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此时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路是闭合的。 开路(断路)断开的电路叫断路,此时电路不闭合,电路中无电流。 短路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用导线把电源正、负极连在一起,电路中会有很大的电流,可能把电源烧坏,或使导线的绝缘皮燃烧引起火灾,这是绝对不允许的。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的情况也属于短路(此时电流将直接通过导线而不会通过用电器,用电器不会 工作) 。 5、电路图:常用电路元件的符号: 第三节 串联和并联常考点 1、 串联电路: 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了就组成了串联电路。 特点:电流只有一条路径; 各用电器之间互相影响,一个用电器因开路停止工作,其它用电器也不能工作; 只需一个开关就能控制整个电路。 2、 并联电路: 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就组成了并联电路。 电流在分支前和合并后所经过的路径叫做干路;分流后到合并前所经过的路径叫做支路。 特点:电流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路径,有干路、支路之分; 各用电器之间互不影响,当某一支路为开路时,其它支路仍可为通路; 干路开关能控制整个电路,各支路开关控制所在各支路的用电器。 第四节 电流的测量常考点 1、 电流: 电流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用符号 I 表示。电流的单位为安培,简称安,符号 A。比安培小的单位还有毫安(mA)和微安(A),1A=103 mA1mA=103A1A=106A 2、 电流表: 测量电流的仪表叫电流表。符号为A,其内阻很小,可看做零,电流表相当于导线。 电流表的示数: 在03A 量程读出的示数是指针指向相同位置时,在 0量程上读出的示数的 5 倍。 * 部分电流表的三个接线柱分别是“+” 、 “”和“3” 。这时“”和“3”是负接线柱,电流要从“+”流入,再从“”或“3”流出。 正确使用电流表的规则: 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 “+” “”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进电流表,从“”接线柱流出来。 被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量程。若不能预先估计待测电流的大小时,应选用最大 量程进行试触。 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第五节 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常考点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并联电路的干路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第十六章 电压 电阻 第一节 电压 常考点 电压使电路中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电压的符号是 U,单位为伏特(伏,V) 。比伏特大的有千伏(kV) ,比伏特小的有毫伏(mV) ,1 kV103 V,1 V103mV,1 kV106 mV 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电压表: 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的仪表叫电压表,符号为V,其内阻很大,接入电路上相当于开路。 电压表的示数: 在 015V 量程读出的示数是指针指向相同位置时,在03V量程上读出的示数的 5 倍。* 部分电流表的三个接线柱是“+” 、 “3”和“15” 。这时“3”和“15”是负接线柱,电流要从“+”流入,再从“3”和“15”流出。 正确使用电压表的规则: 电压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并联。 “+” “”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进电压表,从 “”接线柱流出来。 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量程。若不能预先估计待测电压的大小时,应选用最大 量程进行试触。 电压表的两个接线柱可以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此时测得的是电源的电压值。 常见的电压:家庭电路电压220V 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高于 36V 一节干电池的电压 每节铅蓄电池电压2V 电池组电压特点: 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每节电池电压之和; 并联电池组的电压跟每节电池的电压相等。 第二节 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篇二:XX 初中化学与物理知识点总结XX 初中物理化学知识总结 第一节物质的性质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涵义 物理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化学变化中总伴随着物理变化的发生,但物理变化中不一定会发生化学变化。 区别: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从宏观角度看,是否产生新物质;从微观角度看,构成物质的分子种类是否发生变化。 (3)化学变化的实质 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 2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物质的物理性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物质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状态、颜色、气味、密度、熔点、沸点、导电性、比热、溶解性等。 (2)物质的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3物质的密度 (1)密度公式 m/v( 表示密度,m 表示质量,V 表示体积) (2)密度的单位有:克厘米 3 或千克米 3,1 克厘米 3l000 千克米 3。 (3)密度的测定 主要仪器:天平、量筒(或量杯) 。 固体密度的测定: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 m,用量筒(或量杯)测出物体的体积 V(形状规则的物体,可直接用刻度尺测量后计算出体积;不规则的物体通常用排水法) ,然后运用公式计算出物体的密度 液体密度的测定:用天平称出空的烧杯的质量m1,用量筒量取适量待测液体的体积 V,将液体倒人烧杯中,称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m2,则待测液体的密度为(m2 一 ml)V。 (4)密度的应用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可以根据密度来鉴别物质,并可用于计算物质的质量或体积。 4.晶体的熔化和凝固 (1)晶体的涵义 具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熔点)的固体叫做晶体。 (2)晶体熔化的特点 晶体吸热达到熔点时,就开始熔化。在晶体在 B 点开始熔化,B 点对应的温度 T 即为熔点,在 B- C 的过程中,吸热不升温,且固态物质逐渐减少,液态物质逐渐增多,到 C 点全部熔化成液态;CD 段是液体吸热升温过程。 1 篇三:XX 初中化学与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节物质的性质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涵义 物理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化学变化中总伴随着物理变化的发生,但物理变化中不一定会发生化学变化。 区别: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从宏观角度看,是否产生新物质;从微观角度看,构成物质的分子种类是否发生变化。 (3)化学变化的实质 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 2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物质的物理性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物质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状态、颜色、气味、密度、熔点、沸点、导电性、比热、溶解性等。 (2)物质的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3物质的密度 (1)密度公式 m/v( 表示密度,m 表示质量,V 表示体积) (2)密度的单位有:克厘米 3 或千克米 3,1 克厘米 3l000 千克米 3。 (3)密度的测定 主要仪器:天平、量筒(或量杯) 。 固体密度的测定: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 m,用量筒(或量杯)测出物体的体积 V(形状规则的物体,可直接用刻度尺测量后计算出体积;不规则的物体通常用排水法) ,然后运用公式计算出物体的密度 液体密度的测定:用天平称出空的烧杯的质量 m1,用量筒量取适量待测液体的体积 V,将液体倒人烧杯中,称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m2,则待测液体的密度为 (m2一 ml)V。 (4)密度的应用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可以根据密度来鉴别物质,并可用于计算物质的质量或体积。 4.晶体的熔化和凝固 (1)晶体的涵义 具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熔点)的固体叫做晶体。 (2)晶体熔化的特点 晶体吸热达到熔点时,就开始熔化。在晶体在 B 点开始熔化,B 点对应的温度 T 即为熔点,在 B- C 的过程中,吸热不升温,且固态物质逐渐减少,液态物质逐渐增多,到 C 点全部熔化成液态;CD 段是液体吸热升温过程。 (3)晶体熔化的图象(4)熔化和凝固的关系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物质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温度保持不变,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 (5)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晶体具有一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晶体的熔点保持不变,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5、沸腾 ()汽化和液化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汽化分为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在液体的表面进行的,并且不剧烈。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温度的高低 液体的表面积的大小 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对于不同的液体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说明:要加快蒸发就必须尽量满足上述三个条件,要减少蒸发必须尽量避免上述条件,其中减少蒸发在农业上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喷灌和滴灌,它的好处是可以减少水分在传输中的渗漏和蒸发。 蒸发吸热,吸收其它物体的热量,可以导致其它的物体温度降低。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也是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水沸腾时的现象:水在沸腾时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沸点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液体的沸点受大气压的影响,一般气压越高,沸点也随着增高。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说明:水在加热过程中的现象:沸腾之前,水的温度不断上升,并有气泡产生,这时的气泡中主要是空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小,并有响声出现且逐渐增大。达到一定温度时,开始沸腾,这时水底会产生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把里面的水蒸汽释放出来,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低沸点物质的一种重要用途:医疗上有一种冷冻疗法就是利用低沸点物质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而使局部组织冷冻,从而破坏或切除病变的活组织。 ()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式:1、降低温度可以使所有的气体液化(只要温度降低到足够低) ,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但不能使所有气体液化,还必须温度降低到一定的程度) 譬如气体打火机以及液化石油气内的液体都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在常温下液体化的。火箭的燃料液态氢和液态氧也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制得的。 气体液化的好处是可以使气体的体积大大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电冰箱工作的原理是:主要用到了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在冰箱内(即冷冻室)要吸热使温度降低,在冰箱外(散热器)要把吸收的热放出。故在冰箱内冷冻室里是利用液体汽化吸热,使液体变成气体。而在冰箱外通过压缩机把气体压缩并在散热器放热使之液化变成液体又流到冰箱内,再又汽化吸热变成气体。如此反复循环,从而达到制冷效果。 ()升华和凝华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几种常见自然现象的解释: 云、雪、雨、雾、露、霜 说明:它们基本上都是空气中水蒸汽形成的,形成的位置为:云、雪、雨在高空,雾在低空,露、霜在地面。 云:高空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这些小水珠聚集在一起形成云 雪:高空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或有些小水珠凝固而成的小冰晶从空中落下来就是雪。 雨:云中的小水珠越积越大,最后从天空落下来就形成了雨。 雾:低空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或灰尘上就形成了雾。 露: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搭在地面上的植物或草丛上就形成了露。 霜: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搭在地面上的植物或草丛上就形成了霜。 物质的溶解性 (1)概念 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能力叫做溶解性。物质的溶解性大小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结构有关。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根据不同的溶解性,物质可分为易溶物质、可溶物质、微溶物质、难溶物质。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如果外界条件(如温度)发生变化,物质的溶解能力也可能随之发生变化。 随着温度的升高,大多数物质的溶解能力随之增大,如硝酸钾等。 随着温度的升高,物质的溶解能力随之增大,但是增幅不明显,如氯化钠等。 随着温度的升高,物质的溶解能力反而减小,如熟石灰。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气体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溶质达到最大量时,溶液达到饱和,此时的溶液即为饱和溶液。 溶液达到饱和状态的前提条件:“一定的温度” 、“一定量的溶剂” 。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溶液的饱和程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有的溶液浓度较高,但仍未达到饱和;而有的溶液虽然很稀,却已经饱和。因此,溶液的浓稀与溶液是否饱和无必然联系。 (3)固体的溶解度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 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准确理解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概念,必须抓住以下几个关键词组:“一定温度” 、 “100 克溶剂” 、 “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溶解度的单位是克,符号是 g 。 溶解速度的快慢与溶解度的大小无关。 比较不同物质在同种溶液里的溶解性大小必须在相同温度下才有意义。 (4)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的意义 表示各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值(曲线上的每个点) 。 表示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数值的相对大小。 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及其变化的幅度。 第二节水 1水的组成 (l)水的组成(或构成)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水的电解实验 电解后电源正极处产生的是氧气,电源负极处产生的是氢气。 所产生的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 1:20 2水的主要性质 (l)纯水是无色、无嗅、无味的液体。 (2)水是一种较稳定的化合物,通常在 1000以上或通电情况下才开始分解。水可以与活泼金属、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等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3)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因为它是生物生存所需要的最基本物质之一,与生命密不可分。水是一种常见的优良溶剂。 3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1)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定义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物质叫悬浊液(如泥水、钡餐) 。 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