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专业毕业论文:古代文论.doc_第1页
中文专业毕业论文:古代文论.doc_第2页
中文专业毕业论文:古代文论.doc_第3页
中文专业毕业论文:古代文论.doc_第4页
中文专业毕业论文:古代文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失语转换正名对古代文论十年转换之路的回顾与追问摘要本文通过对“古代文论学者”与“当代文论学者”在“古代文论现代转换”话题的形成过程中与思路设计上表现差异的分析,揭示了“现代转换”的困境与古今文论研究分野的内在联系,并指出了追求古今融会的“正名”之路对走出“现代转换”困境的启示与意义。关键词古代文论失语转换正名“古代文论现代转换”近十年来一直是文论界研究和关注的一个焦点。对于古文论研究这一转型的意义与趋向,学界一直论争纷纷,莫衷一是。本文在此并不想对这一思潮作全景式的描述与评价,只想就其形成与发展的动因作一点探究,或可对该思潮的发展趋向提供一些新的认识。一、“失语”:谁在焦虑?“古代文论现代转换”问题之被提出,学界一般认为与文论界对“失语”问题的讨论分不开的。不过,只要略作考索,便可发现最初关于“失语”问题讨论,却并非与古代文论研究相关。“失语”一词被引入文学研究领域,最早似可追溯到1990年文学评论上发表的文学失语症一文。不过,“失语”一词在文学理论界引起广泛关注,则主要源于1996年左右以杨乃乔、曹顺庆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发表的一系列讨论中国文论“失语症”的文章,特别是曹顺庆的系列文章着重分析了中国文论“失语症”的成因、特点,以及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方式等问题,为这一话题被学界广泛关注和讨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所谓中国文论的“失语症”,按照推动这一话题的学者们的说法,即“长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基本上是借用西方的一整套话语,长期处于文论表达、沟通和解读的失语状态”,中国现当代文论“失去了自己特有的思维和言说方式,失去了我们自己的基本理论范畴和基本运思方式”、“没有一套自己的文论话语,一套自己特有的表达、沟通、解读的参见文学评论1990年第2期。2学术规则”,“一旦离开了西方文论话语,就几乎没有办法说话”。可见,“失语”之病症最初指向是现当代文论这位“患者”。如果我们不去苛刻地考辨和有意回避这个话题的合理程度的话,“失语”一词所描给的景象在当代文学理论研究中确实是存在的,而且也正如许多学者指出的,这种景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整个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论研究的一种“通病”。这样便有一个疑问颇值得玩味:既然“失语证”是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论研究中都存在之病症,为何直至世纪之末才为学界诊断出来并获广泛关注?自二十世纪初以来,中国文学在“文学革命”旗帜的引导下,走上了以西学为体的现代化道路。在文学理论领域,无论是五四时期流行的进化论思想,还是五十年代流行的唯物论思想,学界在文论研究的现代化道路上,都表现出对外来思想积极迎取、对自我观念主动适变的拿来主义态度,八十年代以来各种西方文论思想的大量引入更是如此。但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日益全球化,文学理论也开始步入一个交往与对话的时代。而当中国文论界抱着对自我现代化成果的信心准备参与这场对话时,才发现我们近一个世纪的文论现代化进程,原来也是一个不断“失语”的过程。因为虽然“20世纪是文评理论风起云涌的时代,各种主张和主义,争妍斗争”,然而“却没有一种是中国的”,反倒是“一旦我们离开别人的基本理论范畴,我们就无法思考,无法言说了”。于是如何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以摆脱“西方中心主义”桎梏并平等参与对话,开始成为当代文论研究中的一个焦点问题。由此看来,“失语症”在世纪末的提出及其获得的广泛呼应,所呈现的是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文论研究的生存焦虑和认同危机。可见“失语症”的焦虑者主要是“当代文论学者”,“古代文论学者”在这场危机中似乎并未扮演什么角色。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并非完全如此。“失语”危机所造成的当代文论主体生存焦虑,逻辑地使“重建文论话语”成为医治中国文论“失语证”以参与全球对话的良方。那么,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资源应来自哪里?如果从“失语症”的诊断逻辑来推断,既然中国现当代文论话语主要源于西方文论,显然再不可能成为以“反抗西方”为目的的话语重建任务的理论资源,这一资源必然是有别于西方的中国本土理论。因此,依照这一逻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文艺争鸣1996年第2期。钱中文:文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黄维梁:龙学未来的两个方向,比较文学报1995年第11期。曹顺庆、李思屈: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路径及其方法,文艺研究1996年第2期。3辑,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历史重任便很自然地赋予给中国古代文论了。然而,当人们将话语重建的希望投向中国古代文论时,又发现了另一种“失语证”:古代文论在当代文论语境中也“失语”了。因为古代文论在当代文艺学中除了起到一点装饰作用外,基本失去了发言的权利,“回到文学之中即可发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无力完整地阐释一大批现代的本土作家,例如鲁迅、巴金、茅盾,或者余华、张承志、残雪”。应该说,古代文论的“失语”与当代文论的“失语”之间是存在一定逻辑联系的。中国现当代文论是在西方文论的示范和影响下形成的,遵循严密的形式逻辑推理,构建宏大的概念范畴体系,这些构成了现当代文论的基本特征;而中国古代文论则主要以重体悟、轻体系,概念范畴具有模糊和不确定性为主要特点,这为古今文论的对接造成较大困难,因此可以说现当代文论“失语”的原因造成了古代文论“失语”的结果。从重建话语的思路看,显然,要医治当代文论的“失语症”,首先就要医治好古代文论的“失语症”。于是,“古代文论现代转换”便开始成为文论界中具有当代取向的那部分学者“焦虑”的一个问题,并在文论界开始逐步引起关注。从“古代文论现代转换”问题提出的过程来看,作为古代文论研究主要群体的“古代文论学者”在这一过程中似乎成了缺席者。应该说直到1996年10月在西安召开“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研讨会时,“古代文论学者”才被“当代文论学者”邀请,正式参与到这一话题的讨论中来。而正是在这一年,标志着古代文论研究达到一个新高度的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正式出版了,踌躇满志的“古代文论学者”在被邀请参与讨论“现代转换”问题时,似乎并未像“当代文论学者”那样感到“失语”的危机与焦虑。“古代文论学者”的这一被邀请者身份,使得他们在对“转换”的认知和思路的设计上,一开始便与“当代文论学者”存在着明显差异。二、“转换”:沉浮谁主?“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提出其实要早于“失语症”的讨论。最早提出者应该是钱中文先生。早在1992年开封“中外文艺理论研讨会”上钱先生便已提出了这一话题,其后在写于1995年11月的会当凌绝顶回眸二十世纪文学理南帆:中国古代文论:“失语”与阐释功能,人文杂志1999年第5期。4论一文中作者又作了进一步阐释。从提出目的来看,其主要着眼点在于“当代文学理论即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的建设”,可以说这是五十年代以来“古为今用”思想的一种延续,因此在当时并未引起学界关注。其后,随着“失语症”的讨论而突显出来的“古代文论现代转换”课题,所承负的责任显然已远远超过“古为今用”的目标。而“转换”的目的无论是重建中国文论话语,还是建设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指向的都是“当代应用”。因此,从提出的最初动因来看,这一研究课题由当代文论研究者提出倒显得是顺理成章的;而从其指向的目标看,当代文论学者也将其视为建设当代文论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在古代文论学术史的研究中,“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又常常被视为古代文论研究史中的一个课题,人们习惯性地认为这一课题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古代文论研究中的问题。或许正是由于对这一课题认识上的不同,不同身份的学者一开始设计的“转换”路径便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首先表现在对古代文论在当代文论建设中所处地位的认识上。如一位“古代文论学者”认为:“为了建设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艺学,我以为必须要坚决地、毫无保留地走出西学为体的误区,把颠倒了的历史再颠倒过来,要在中国传统文艺和美学理论的基础上,正确地吸取和改造西方文艺和美学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重新建立我们的当代文艺学。”。这一观点可以说代表了大多古代文论学者的看法,即倡导以古代文论为根本再吸取现代文论中的有益成份来建构当代文论。而“当代文论学者”则认为“古代文论对于今天文学理论的建设和发展来说”“只能是流而决不是源”,“建设新世纪文论只能立足于现当代文论新传统,而无法以中国古代文论为本根。”这可以说代表了大多“当代文论学者”的看法,即强调以现代文论传统为根本再吸取古代文论中的有益成份来建构当代文论。这种差异其次表现在“转换”的具体思路上。沿着以古代文论为根本的认识,“古代文论学者”一般认为“转换”应以古代文论的人文精神、思想气质和话语钱中文:会当凌绝顶回眸二十世纪文学理论,文学评论1996年第1期。参见傅璇宗主编,韩经太著:中国文学批评研究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蒋述卓刘绍瑾等著: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学术研究史,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