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论语》六则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_第1页
21、《论语》六则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_第2页
21、《论语》六则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_第3页
21、《论语》六则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_第4页
21、《论语》六则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 论语六则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21、 论语六则(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前准备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教学时间2 时教学过程第一时一、设疑导入今天,我们要携手一起去拜访一位大人物,这个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在 1988 年,7 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 200 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你们了解他吗?今天这堂,就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十则。 一、交流有关孔子、 论语的知识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2、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3、师生交流,教师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论语是“语言的论纂” ,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 20 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 、 中庸 、孟子合为四书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 、 “学圃” ,看不起劳动人民。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二、整体感知1、教师放朗读全文的录音,学生听清朗读节奏的划分、停顿,让学生整体把握文内容。2、学生自读文,结合文中的注释理解文内容,疏通文义。3、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提出疑问,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师生共同探讨。三、师生互动1、提出初学文言文的学习要求。明确: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做到朗读和背诵。2、结合注解,学生提出难解的字词重点词语:亦():也。说(u):愉快、高兴。乐(l):喜形于色。知:了解。愠(n):怨恨,心里不满。可:可以。以:凭借。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的原则:人名、地名不译;单音节词语翻译成双音节词语。3、抽查学生朗读文,结合注解翻译文。4、学生诵读文,背诵文:教师抽背,学生互背。四、学习小结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诵读,反复进行,当堂完成。五、作业、背诵、默写、翻译第一、二则。2、说说“不亦说乎”中的“说” 、 “可以为师矣”中的“可以” ,与在现代汉语中用法、意义的不同。第二时一、复习旧知识齐读文全文,检查第一、二则的背诵和默写。二、整体感知、学生在自读文的基础上,结合注释,疏通文义。重点词句:罔(ng):迷惑不解殆(di):危险何以(h):凭什么是以:因此。 (是:这(代) ;以:因)识(zh):记,记住。厌(n):满足诲(hu):诱导,教导何有于我哉?(于我有何哉?):对于我有哪一样呢?三: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2、抽查学生朗读文,结合注解翻译文。3、在五分钟内完成本文后四则的背诵,以小组为单位。三、总结古文翻译方法。翻译原则:、 “信” (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2、 “达” (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 “雅” (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翻译方法:、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调(调整倒装句句序)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帮通假字)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四、学习小结、请学生归类,文中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文中其它话说的是什么内容呢?明确:其它话说的是人的修养、精神境界。3、引导学生总结本出现的“而”字的几种用法?(具体见补充练习)(1)顺接(表修饰、表并列、表顺承) ;(2)转接五、总结今天在这堂上,我们是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与200 多年前的孔子作了一番面对面的交流,真是不亦乐乎。这堂要结束了,老师送给同学们三句话作为临别的礼物吧:“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六、补充练习、用文的原句回答问题。(1)作者阐述学和思辨正关系的句子的哪句?(2)作者说明孔文子称“文”的原因是什么?(3)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根据是什么?2、 论语中很多话后来成为,下面句中各含一个请找出来。(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亦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知新)(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不耻下问)(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择善而从)3、 “而”字的两种用法(1)学而时习之(顺)(2)人不知而不愠(转)(3)温故而知新(顺)(4)学而不思则罔(转)()默而识之(顺)(6)学而不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