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_第1页
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_第2页
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_第3页
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_第4页
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篇一:中国教育史 文教政策和学校教育制度中国教育史 第一章 文教政策与教育宗旨 一、汉代:“独尊儒术” 汉武帝即位后,在教育上转而采用儒家的主张,重新肯定了教育在育才和优民两方面的作用,把教育作为巩固专制统治的重要工具。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经典表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影响: 第一、 确定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 第二、 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 第三、 形成了群士归宗攻读儒经的社会风尚 二、隋唐时期:重振儒术,兼容佛道 重振儒术: 第一、尊孔。孔子在唐代的地位很显赫。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唐代各帝对孔子大加封赠。二是唐代各帝经常亲临国学观释奠礼。 第二、整理,统一儒经。孔颖达,颜师古等人负责编撰的五经正义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 年)的开成石经 。 第三、提高儒士的地位。 唐代统治者总结了汉代以来儒学发展的曲折历程,对于儒、佛,道三学,分主次轻重地作为维护其封建统治的工具。因此这一时期既是儒学教育的复兴阶段,又是儒学教育与佛道思想相结合的阶段,为宋代理学教育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唐代文教政策的特点: 1. 重振儒术:尊孔、统一儒经,提高儒士地位 2. 兼容佛道 3. 与汉代儒术独尊不同,既是儒学的复兴,也是儒学与佛道思想的结合。 三、宋代:“兴文教”政策与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 宋王朝鉴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争霸称雄的教训,宋初各帝均采取“重文轻武”的方针,实行以文制军的策略,把尊孔崇儒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同时支持佛,道二教,使儒,佛, 道三派融合起来,互相补充,互相为用。由于统治者的积极提倡,为“理学”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四、明清 1. 尊经崇儒 2. 推崇程朱理学 3. 实行文化专制:一是文字狱。二是改编,销毁书籍。三是成立编书馆。明清两代把文教 事业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教育与科举制度都得到空前发展,而另一方面,又采取种种措施,加强思想控制,其专制程度也是历代以来罕见的。 第二节 近代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 一、清末教育宗旨 1906 年,学部拟定了一个新的教育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前两条是“中国政教之所固有,而亟宜发明以距异说者” ;后三条是“中国民质之所最缺,而亟宜箴砭以图振起者。 ”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二、民国元年教育方针 1912 年由教育部颁布实行的教育方针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基本体现了蔡元培的教育观点。 所谓“道德教育” ,实际上指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 所谓“实利教育” ,实际上指发挥资本主义生产所需的知识技能,科学技术教育,这是富国强兵,发展经济的重要措施。 所谓“军国民教育” 。即军事体育教育,目地在于训练全国青年和广大人民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自卫的能力。 所谓“美感教育“是指音乐”图画,手工等艺术教育。这一教育宗旨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观念,较之封建主义的道德信条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 第三节 现代教育方针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方针 “党化主义”教育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1923 年 3 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中 华民国今后之教育应为三民主义之国民教育” 。会议通过的教育宗旨为“中国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二、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 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是努力扫除文盲。是创造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抗战时期“一切为着前线,一切为着打倒日本侵略者和解放中国人民”的总方针,中共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方针政策,如:抗战教育政策;“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政策;“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的政策;“民办公助”的政策等等。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教方针:1940 年 1 月,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 ,全面阐明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确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教方针。 所谓“民族的”,是指新民主主义教育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教育。 所谓”大众的” ,是指新民主主义教育是为全民族 90%以上的工农民众的教育,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教育,因而又是民主的。 第二章 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 古代官学体制 一、学校萌芽的传说 在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成均” ,被认为是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大学” “庠”是传说中有虞氏时代的学校。据礼记*明堂位载:“米廪,有虞氏之庠也。 ”孟子认为:“庠者,养也。 ” 二、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 1、 学制特点:“学在官府”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学术 和学校都由官府掌握或举办,即“学术官守” ;第二、教师都由国家的官吏担任,即官师合一。 2、 学校类型:大学与小学,西周的学校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划分(转载于: 小 龙文档 网: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可分为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设在王都的小学,大学,总称之为国学,即中央官学。设在王都郊外,地方行政区中的学校,总称之为乡学,即地方官学。 3、 教育内容:“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又有“大艺” 、 “小艺”之 分,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主要是大学的课程。 三、汉代学校教育制度 1、 太学 建元五年(前 136 年) ,汉武帝置五经博士,确立了儒家经学在官方学术中的主导地位。元硕五年(前 124 年) ,为了培养和选拨精通儒经的治术人才,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和公孙弘的建议。下诏在长安设太学,置博士弟子,这便是汉代正式成立太学之始。由此开始了中国封建时代官方主办的教育活动。 太学的教师即“博士” ,选精通经学,明于古今,温故知新,兼览众书,品行端正,身体健康者充任。太学的学生即博士弟子,亦称诸生。太学除了由太常在京都直接挑选入学的“正式生”外,还选拔各郡国县邑选送的“好文学,敬长上”的优秀青年为“特别生” 。 太学博士各专一经,在太学中以专经,在太学中以专经对弟子进行讲授,博士传经要严格按照师法、家法,如果发现篡改了师法、家法,皇帝就要取消其博士资格。恪守师法、家法的传授体系,是汉代经学教学的一大特点。 太学往往有御定的统一教材。由于解释五经的经说太多,每一经说都会有许多不同的解释。至于哪一家的经说,可以在大学传授,必须经过五经博士评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如汉灵帝熹平四年(175 年)为了刊正经书文字,刻成有名的“熹平石经” ,树立于太学门外,作为官方统一的教科书。 太学有定期的考试制度,当时称“设科射策” ,意即分甲、乙两种程度命题,进行抽签考试,按成绩等第,分别授予不同的官职。对于学习不努力的,或不通晓一经的太学生则开除出校。 太学的建立使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制度上得到落实,经学从此成为士人做官的“敲门砖” 。汉代太学的教育模式,为汉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和发展。 2、 鸿都门学 创建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 年) ,是一所专门从事辞赋,尺牍、书法、绘画创作教学的专门机构。鸿都门学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门学校,为后世专门学校的发展 提供了经验,同时打破了儒学独尊的局面,在教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3、 郡国学 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学文翁,在成都兴办郡学, “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 。文翁兴学是汉代最早的官方办学举措,是汉代地方官学的先导。 四、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1、 西晋国子学:创于晋五帝咸宁二年(276 年) ,创立原因:一为整顿太学,二是调和士庶 矛盾,为了满足士族阶级享有教育特权,严格士庶之别的愿望,维护门阀士族的利益。招门阀世族子弟,限五品以上,国子学的设立使中央官学多样化,等级性更明显。2、 南朝宋的“四馆” 四馆:南朝宋元嘉十五年(438 年) ,宋文帝下令设立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和文学馆四馆,各就其专业招收学生教学和研究。玄学,史学,文学与儒学并列,是为学制上的一大改革,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的实际变化。 3、 南朝宋的总明观:南朝宋明帝时,设立总明观,又称东观。置祭酒,设儒、道、文、史 四科,每科学士 10 人。总明观是藏书、研究和教学三位一体的机构,使四个单科性质的大学发展成为多科性大学中实行分科教授的制度。 五、唐代学制系统 1、 “六学” 、 “二馆”:“六经”属国子监,长官是祭酒,具体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中的前三学属于普通学校,学习儒学经典,后三学属于专科学校,书学除研究书法外,每日习字,并学国语 、说文 (二年) 、 字林 (一年)等;算学习孙子 、 五曹 、 九章 、 周髀等,学习律令,兼学格式法例。 “二馆”即崇文馆和弘文官,属于旁系,前者归东宫直辖,后者归门下省直辖。 2、唐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1)封建等级性。(2)与科举关系密切。 (3)普通学校与专门学校兼顾,从中央到地方的封建学制体系完备。 (4)管理制度日趋健全。(5)扩大了国际国内文件教育的交流。 六、北宋“三次兴学”与宋代官学教育 1、兴学原因:外因:政局动荡,学校萧条。内因:养士与选士的矛盾。 2、兴学内容 庆历兴学:时间是宋仁宗庆历年间,主持人是范仲淹。这次兴学的重点有:一是改革太学,推广了胡媛所创的苏湖教法,其法是设立经义斋,治事斋,根据学生专长和爱好分斋而教,入经义斋的学生主要学儒经,入治事斋的学生主要学习军事。民政、水利、算数等,其 篇二: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礼记王制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礼记王制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殷人重祭祀,崇礼乐,所以特设“瞽宗” 。 西周时期形成了较完备的教育制度。 古今图书集成称:“周承四代之制,立四学于京师,辟雍居中(即成均) ,东郊在左(即东序) ,瞽宗在右(即右学) ,虞痒在国之西郊,其在侯国之都者曰颊宫,自乡遂而下,则庠序并设。 ”西周的学校可分为“国学”与“乡学” 两种。 “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按入学年龄和程度分为小学、大学两级,小学设在宫廷附近、大学设在近郊,天子与诸侯的大学名称各异。西周的大学优辟雍、大池、射庐、宣庸等不同名称,都是周天子率群臣及学生习射和作乐舞的地方。 “乡学”是地方学校, 礼记学记又说:“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 ,毛奇龄在学校问中说:“至于乡以下,则有四学” , “一曰乡校” , “ 一曰州序” , “ 一曰党庠” , “ 一曰家塾” 。其中,西周学校的教师和管理制度在管理方面也建立了初步的规程:入学年龄及修业期限;考查和奖惩;视学制度和隆重的养老典礼,即席“乞言” 、 “合语” ,即向耆老乞求善言,互议父子、君臣、长幼之道。 到了汉代武帝时期,官学教育制度兴起。制定了中央与地方的学制系统,其中官学分五级:中央有太学一级,在地方按行政系统分学、校、庠、序四级。汉代太学里设有博士,学和校置经师一人,庠和序置孝经师一人,担任教学工作。汉代太学很重视考试,它没有规定修 业年限,只要通过考试就可以毕业授官。汉代私学的学生求学,分著录弟子与及门授教两种。其学习分为小学阶段和专经阶段:小学阶段的私学又分为两段,第一段是蒙学,以识字为主;第二阶段主要学习论语 、 孝经 ,是专经前的准备阶段。唐代盛行的是科举制度。每年仲冬,中央和地方官学通过校内考试挑选学业已成的学生报送至尚书省。其设科繁多,常设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六科。考试的主要方法有帖经、墨义、口义、策问、诗赋五种。考试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偏重思想,有的侧重文采,有的注重思想这些方法在考试中参互使用,即可以考查学生的书本知识掌握情况,又可以考查学生的思想、人品和才气。科举制度同时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也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又使我国的诗歌创作达到了顶峰。 到了宋朝书院制度的兴盛。北宋属四大书院最为出名,王应麟的玉海以白鹿洞、岳麓、应天府、嵩阳为四大书院。而马端临文献通考以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为四大书院。还有茅山书院也很出名,是宋初大书院之一。书院的数量和规模大;书院活动内容充实:藏书、供祀、讲学。书院既是教学机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它重视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学者莅临讲学、辩理,讲学可以自由听讲、不受地域和门派限制,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并多采取问难辩论的方式,师生关系比较融洽,感情相当深厚。 有人说中国古代教育是从孔子开始确定的,但我认为中国古代教育是经过先辈们一代一代的努力得来的,并非一家之功。中国古代教 育制度在每个时期起了它特定的历史作用,为教育制度的向前发展奠定了基础。篇三:1 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教政策与官学发展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教政策与官学发展 一、文教政策 (一)两汉 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大政策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