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官制度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官制度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官制度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官制度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官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官制度篇一:中国传统文官制度及其特点中国传统文官制度及其特点 本文摘自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XX 年第 2期 中国是世界历史上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规范严密的文官管理制度。这些制度不仅使古老的中华帝国运转有序,也对当时的许多国家乃至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入研究文官制度的历史变迁,可以为我国建立科学合理的国家公职人员管理制度提供必要的历史借鉴。为此,笔者考察了中国传统文官制度的诸多层面及其特点。 一、中国传统文官制度诸层面 1、文官录用制度。 中国古代文官的录用制度主要有:先秦时期的世袭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荐举制以及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科举制。 (1)世袭制。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期,其基本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相统一。即依据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用以及官爵高低和等级尊卑。最具有代表性的形式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王室与贵族凭借宗法和血统来世代承袭高官显职、亲贵合一。 (2)荐举制。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割据。为了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获胜,各国非常重视选贤任能,因此官员的选拔方式开始多样化。秦汉以后,文官选拔制度主要是荐举制。其中,察举、征辟是其主要方式。察举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法,即朝廷根据不同的需要设立各种科目,指定有关的官员担任举主,依照规定贡上相应的人才,经朝廷检定后予以录用或升迁。所以,考试是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考试的内容涵盖了道德品行、文化修养和办事才能等各个方面。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方法,即皇帝特征和聘召品学皆优之士任高级官员,公府与州郡可辟除掾属佐吏。此外,还有其他选官方式,如高级官吏保任其子弟为官的任子制度以及郎选、官学人仕、纳粟买爵等多种形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九品叶 1正制亦称九品官人法,即在州郡设大小中正官,按家世门第和道德才能考察和推荐人才,人才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由于九品中正制极重出身门第,故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成为门阀贵族垄断政权的工具。(3)科举制。科举制创建于隋朝,发展到唐代就已十分完备。主要设有常科和制科两种。常科科目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等等,其中以明经和进士两科最为重要。明经一般考帖经、墨义、时务三场,以礼记 、 春秋左氏传 、 诗 、 周礼 、 仪礼 、 论语 、 孝经等儒家经典作为考试内容。进士先考帖经,次考诗赋,最后考时策。考试由礼部主持,合格者再参加由吏部主持的面试,面试内容为身、言、书、判四个方面。为保证考试公正客观,还对试卷采取了弥封、誊录、糊名等措施。宋代采取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因此十分重视科举制度,扩大录取名额,并确立了殿试制度。明清两朝的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其考试细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层次,每三年举行一次。相对世袭制和举荐制而言,科举制具有极为重要的进步意义。首先,在形式上初步实现了平等竞争,为大批的社会下层人士提供了一条凭个人努力而入仕为官的途径;其次,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素质,加强了中央政府的集权统治。但自明清以后,由于其考试内容死板教条、文章格式僵化而不符合社会需要,在清末时期被废止。2、文官的等级与俸禄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的官职代表其职守权限,品秩表示其等级高低。周代的品秩制度是“九命制” ,即以九个等级来确定诸侯百官的品级地位。秦汉实行粟石品级制。魏晋时期则采用品、石、班、命等划分官等的方法,并逐渐形成了九品十八级官制。隋朝官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两级,共有十八级。此外,还有封爵制度,如周礼王制记载“王者之制爵禄,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后秦国商鞅制定了二十等军功爵制。秦汉承袭了二十等军工爵制,但有所变化。唐代实行五等九级爵制。明代皇室封亲王、郡王两种爵号,功臣封爵分公、侯、男三种。清代功臣封爵,分为二十七等。 俸禄是官员的经济报酬,按其等级发给。 周礼王制云:“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从西周到隋都是实行以实物为主的俸禄制度。秦以前的官吏俸禄主要是封地和禄田。两汉时期以粮食为主,俸额以斛为单位,按月发给。唐代官员俸禄有岁禄、月俸、职分田构成,实行实物、货币和土地并行的俸禄制度。宋代官员待遇优厚,俸禄以货币为主,官员除了月给俸钱之外,还有禄粟、职田等实物和土地报酬,以及“衣粮钱” 、 “餐钱” 、 “给券” 、“茶汤钱”等津贴。明代官员俸禄是以米为单位,折成钞、钱、布、银等形式发给百官。清代官员的俸禄以银为主,银米兼支。 3、文官考核与奖惩制度。 考核奖惩制度由来已久。传说在尧舜时代就已实行“三载考绩,三考黜陟” 。西周时期对官员的考核主要采取“巡狩”和“述职”两种方法。战国至隋,考课奖惩官吏的主要形式是“上计” ,即岁末年终下级官员向上级官员汇报一年的工作情况。隋唐时期,吏部专设考功司负 责官员考核。唐代官员考核的标准是“四善” 、 “二十七最” 。 “四善”为:“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 “二十七最”则规定了不同行政责任的工作准则。明代文官考核有考满和考察两种形式。考满是对官员任职以来情况的全面考察,考察结果分称职、平常和不称职。考察又称“大计” ,项目有贪、酷、浮躁、不及、老、病、罢、不谨。清代考核京官为“京察” ,考核外官为“大计” 。考核中纠以六法,即不谨、疲软者革职;浮躁、不才者降调;年老、有疾者休致。清代官员的赏罚也是等级分明。如升赏有即升、推升、议叙、加俸、加顶带、荫子侄、入旗、图形紫光阁等等;降罚有罚俸、降级留任、降级调用、革职留任、革职、撤祠、赐恶名、赐死等。4、文官监察与回避制度。 据甲骨卜辞记载,商代已有御史一职。战国时期,御史已有监察职能。秦汉时期,御史大夫的职掌为“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 ,主要负责监察。汉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各设刺史一人,以六条问事,监察地方官员。唐代中央设御史台,下属台院、殿院、察院,专司监理。宋代除了设置御史台来“纠察官邪,肃正纲纪” ,还设有谏院,谏官和御史可“风闻弹奏” 。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定期到地方巡回监察,称为“巡按御史” ,又新设六科给事中对中央六部对口监督。清代将六科给事中合并于都察院,与御史合称“科道” ,专司监察。 回避制度主要有避亲和避籍。汉代的“三互法”规定,“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交互为官” 。唐代官吏不得在本籍及邻近州县任职,凡职责相联或监临检察官,亲族均需回避。宋代有避亲法、避嫌法和避籍法,对回避的范围、种类均有明确规定。清代有地区回避、亲属回避、师生回避、拣选回避等,即官员不得在原籍五百里以内的地方任职,有直接血缘关系或姻亲关系者,不得在同一衙门、有直接隶属关系的衙门或互为监察的部门任职。 5、文官的休假与致仕制度。 两汉官吏即可“五日得一休沐” ;隋唐官吏有例假、节假、事故假、婚丧假、病假等;明代官员病假不得超过三个月,探亲假为两个月,还有定期的休沐假。 致仕之意为“还禄位于君” ,即官员因年龄、身体等原因辞去官职。 “七十而致仕” ,古代官员的退休年龄一般为 70岁,退休后依据其在职时的官品可享受若干待遇。但也有贪恋权势而不愿隐退者。白居易的秦中吟不致仕一诗就讽刺了这种现象。 二、中国传统文官制度的特点 中国古代官吏制度曾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1、至高无上的王权是传统文官制度存在和运行的基础。 君主集权专制是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的基本形式。君主握有包括官吏在内的一切臣民的生杀予夺大权,各级政府、大小官员都只是王权的组成部分。而且文官队伍层层节制,上级官员主宰着下级官员的升降任免,自上而下的授权与控权体系使权力指向单一、人身依附严重,导致官员形成了亦主亦奴的双重人格,对上曲意逢迎、对下作威作福,由此滋生出种种弊端。 2、腐败现象严重。 产生腐败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公共权力制约机制的缺失。所以,可以说,腐败是一切专制体制不可救药的固疾。在中国古代君主集权专制体制之下,尽管有诸多法令和专职监督机关,但由于监督机构的权利与政府其他部门的权利同出一源,且监察体制单一,其作用和效力极其有限,所以官员腐败的现象比较严重。 3、缺乏行政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在中国古代分散的小农经济状态下,政府官员的职责十分简单。各级官员最基本的职能为兴教化、倡礼仪、维持治安和催粮征税。关于行政技术的问题则更多地倚重于幕僚和胥吏,且中国古代基层社会由地方乡绅自治,极少需要国家行政权力干预,因而官员不可能也不需要具备整合、调控、管理社会的行政知识和技能。 4、官本位。 官本位是古代官制文化的核心。官员不仅拥有权力,还拥有财富、声誉和各种特权;做官首先是一种身份等级,其次才是一种职业。从观念形态来看,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传统文化基本的价值取向,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训亦可引申为“唯有做官高” 。这主要是因为做官有种种好处。首先,在古代社会分层体系中,元代人分十等,官居第一,即“官”代表较高的社会地位。其次,升官与发财始终紧紧联系在一起。官职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官员除了有正常的俸禄之外,还有占田荫客、不纳赋税、不服劳役、年节赏赐、陋规津贴等各种好处。再次,法律还赋予了官员种种特权。王公贵族即使犯罪,亦有“八议”或“官当”制度,即可免于或从轻处罚。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历史悠久、体系严密。特别是实行了 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作为考选官员的形式在技术上已臻于完善,其体现的“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精神深为当时欧洲各国所仰慕,并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创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83 年,美国卡特总统时期的人事总署署长艾伦坎贝尔在中国演讲时说:“当我被邀请来中国讲授文官制度时,我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在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课书中,当谈到文官制度时,都把文官制度的创始者归于中国”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中国传统文官制度并没有在近代的社会转型中获得新生,而是随着大清王朝一道覆灭。在欧美国家的侵袭下,中国仿照西方开始了建立近代文官制度的艰难探索。篇二:中国传统文官制度皇权和相权 陈启恒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土木工程(3)班(XX302XX3) 在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时代,国家的治乱兴衰不仅仅在于君主的英明与否,宰相任用是否得当也很关键。一个英明的君主,必有贤相辅佐,像秦始皇与李斯。如果君主年幼无能,有一二贤相辅弼,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把国家治理好,如宋神宗与王安石、明神宗与张居正。若君主昏庸,又无贤相,那就难逃衰败的厄运了,如蜀后主刘禅在诸葛亮死后,领导蜀国走向了灭亡的深渊。所以,宰相在君主专制制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宰相作为我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位于群臣之首,素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美称,也让无数人费尽心机、朝思暮想。因为只要登上这个令人垂涎的位置,就意味着达到了权力的高峰之巅,就意味着拥有了对臣僚、百姓的生杀大权,就意味着拥有了对天下财富的支配之权。所以,追逐权力的、追逐名誉的、追逐地位的、追逐财富的人,全部都翘首向往着、觊觎着这个相位,为此他们不惜出卖朋友、倾陷同僚,不惜放弃人格、卑躬屈膝,不惜使出浑身解数、费尽一生心力。 宰相制顽强的存在了几千年是有其道理的。宰相制对皇帝而言至少有三大优点,首先,宰相在治理国家管理群臣方面比皇帝更为“专业” ;其次,宰相作为皇帝的代言人起到了皇帝与臣民之间的缓冲层的作用;最后,宰相必要时可以作为政治责任的背黑锅者,成为广大臣民不满情绪的发泄点,可以用自己的政治生命甚至肉体生命维护皇帝的“永远英明” 。 但是宰相制对渴望绝对权力的皇帝也是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统领群臣的宰相客观上具备了挑战皇权的政治资本,历代宰相挤占挪用部分皇权的例子比比皆是,假若宰相再有点什么异志的话,对皇权的安危绝对是灾难性的。1 因此宰相在皇帝手下过日子并不容易。一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又只讲君权,不讲其他权利,从理论上说天下都是皇帝一个人的,其他人包括丞相的权利是得不到任何保障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2 一旦皇帝认为宰相威胁了他的地位,很可能是要脑袋搬家的,甚至连累家人,宗族。另一方面,其他觊觎这个职位的政敌,也可能借皇帝之手将宰相推向坟墓。 当然,宰相并不是待宰的羔羊,他作为百官之首,是拥有很大权力的,他不仅可以利用这些权力打压政治对手,还可借助这一政治资本挑战皇权,所以,君权与相权是中国古代皇权体制中最惹人注目的一对恒常存在的矛盾。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也可以说是伴随着皇权和相权的博弈向前推进的。 在东晋时期,由于司马睿在王导、王敦兄弟的帮助下建立东晋王朝,因此司马睿对王氏兄弟很是尊敬,不仅给予他们崇高的地位,更给予了他们很大的实权。司马睿赐封王导为尚书(相当于宰相) ,掌管朝政大权,而王敦则掌管军事大权。所以民间流传这一(来自: 小龙 文档 网:中国传统文官制度)句话“王与马共天下” ,可见那时,宰相的权力是十分大的,已经达到了可以与最高统治者共治天下的水平。然而,很快,由于王氏兄弟倚权自重,对司马睿构成重大的威胁,他们渐渐被司马睿疏远,权利也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可见,皇权和相权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旦相权过大就会遭到皇权的打击。 镜头转到宋朝。在讨论变法时,宋神宗与文彦博的一段对话说明说明皇权和相权的关系有了巨大的变化,宋神宗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答道:“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这说明士 大夫不甘于作皇帝的附庸奴仆,增强了主人翁的角色意识和使命感,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强烈地体现了“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3 而且他们的权力必然得到了很大的加强,才敢说出在以往看起来是大逆不道的话,但这是否就意味着相权得到了加强呢?显然不是,这反而意味着相权受到极大的削弱的,因为以往可以看做皇帝和宰相的专制,而现在变为了皇帝和士大夫专制,也就宰相很大一部分的权力被分散到人数更多的士大夫群体。尽管我国历史上的宰相从来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 从相国、丞相、仆射、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内阁首辅到军机大臣,至少也有两位(汉期丞相分左右) 。但无论这个群体或者说团队有多大,很显然都比士大夫的队伍小的多。而当权力被分散到比较大的群体时,要想将它们重新汇聚成一股合力,很显然是比较困难的,越大的团体,不同政见 的士大夫越多,为了各自的利益,他们拧成一团共同对抗皇权的概率也就越小。 所以,皇帝给了士大夫更大的权力,士大夫也敢于在朝堂直言极谏、公然反对皇帝。比如,程颢曾与宋神宗一起讨论人才问题。宋神宗当时感到人才不足,表示:“朕未之见也。 ”程颢当场指责道:“陛下奈何轻天下士?”宋神宗马上“耸然”连声道:“朕不敢!朕不敢!”更有甚者,抵制、拒不执行皇帝的命令,宋真宗曾遣使持手诏来见宰相李沆,欲封刘氏为贵妃。李沆竟当着使者的面将手诏焚烧,并让使者传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此事遂罢。这一切虽然是整个士大夫的群体的胜利,但却是相权衰落的表现。看似士大夫的权利加强了,而皇权削弱了,但由于士大夫不可能形成像宰相那样强大到可以威胁到皇权的力量,所以相对而言,皇权是得到了加强的。那从东晋到宋,皇权和相权的博弈又是怎样的呢? 东晋值得称道的宰相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谢安,谢安指挥晋军在淝水击退前秦的军队,建立功勋。前秦苻坚因此役一蹶不振,再也无力进攻东晋。由淝水之战可见,尽管有王导兄弟和司马睿的斗争的影响,但身为宰相的谢安还是有很大的权力可以指挥决定多家命运的战争。这固然和那时的统治者不够强势有关,但说明相权受到的削弱还不很大,其后司马氏担心谢安功高盖主,将其调去广陵镇守也说明了这点,这同时也说明皇权和相权的斗争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无论你的功劳多大(反而功劳越大越容易遭到皇帝的猜忌) 。 李唐初建时,为了避免出现危及皇权的权相,建立了政事堂制度。唐代的宰相自主意识很强,常常能以天下为己任,而皇帝常常会迁就那些能干的宰相。尽管如此,仕途坎坷,宦海险恶,唐朝宰相结局大多很惨。贞观初年,太宗和他的宰相集团共同缔造了贞观年间的清明政治和社会繁荣。权力,尤其是不受节制的权力对人的腐蚀是潜移默化的,任太宗多么聪明练达,终究没有逃过专制集权所导致的君主对宰相的猜忌和隔膜,贞观初年互信互敬的君臣融洽场景在太宗晚年很难见到。那位以敢于直言逆龙鳞的魏征,生前崇遇甚隆,死后,李世民就怀疑这位“老实人”有因私营党的嫌疑。4 可见皇权和相权斗争的残酷和无情。到了武则天时代,这样的现象更是司空见惯。武则天为扫除政敌,提拔底层知识分子打压旧贵族,鼓励告密、重用酷吏,在女皇手下做宰相,如同高空走钢丝一样,一个不小心,就会摔得粉身碎骨。这一切都揭示了,在唐朝,在皇权和相权的中,相权是处于下风的,宰相的遭遇更是悲惨的。 到了宋朝,相权被进一步削弱。宋代士人虽然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调,在君相关系上却以宰相曲意逢迎为特点。宋代只有和皇帝同唱一首歌,宰相才能在中枢机构站稳脚跟,此时的权相,不过是皇帝的代言人罢了。比如宋高宗不停地换宰相,直至最善于体贴圣意的秦桧上台。这是一个固定权相的出现并非意味 着宋代相权高涨,恰恰相反,这是君权压倒相权的结果,在宋高宗以后出现的权相,无不代表皇帝的意志,而宰相不再是制衡皇权的另外一种声音和现实存在的权力实体。5 由上面可以看出,从整个历史的进程看,在君权与相权这一对矛盾中,君权是一路高歌猛进,而相权并无什么招架之力,如前所述,中国式的皇权制度在理论上全是为君权开绿灯的,所谓“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6;另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所有的土地和人口都是皇帝一人的私家财产,宰相的生命自然也是!这是整个的政治文化背景使然。注释 1、参考相权缺失后的皇权臣权之争 2、出自诗经小雅北山 3、参考“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试析北宋政治架构探微 4、参考新唐书 5、参考刘子健著,赵冬梅译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 ,9495 页 6、出自封神演义第二十二回 篇三:文官制度西方文官制度 摘要:西方文官制度又称西方公务员制度。资本主义国家由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有关国家公务人员考试、任用、考核、奖惩、培训、工资、待遇、晋升、调动、离职、退休、职位分类、管理机构和体制等具体内容的总称。它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首创于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工业化和资本主义民主较发达的英国,并以其文官政府的廉价高效著称于世。此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国家竞相效仿,先后建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公务员制度,掀起了近代人事制度的一场革命。公务员制度建立时,曾吸收了中国科举制的一些东西,以后逐步发展完善,成为现在一整套包括分类、考试、录用、培训、奖惩、工资、福利和保障等完整的法律化管理制度,公务员制度即是这些制度的总和。公务员的定义、范围在西方国家不大一致。以便我们从总体上了解各国公务员制度的内容及其共同特点。 关键词:文官 、文官制度、内容、共同特点 首先英国文官制度建立于 19世纪中叶。19 世纪以前,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于国王,官员的任免实行恩赐制。1688 年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重要官员的任免由议会多数党掌握,盛行任用私人。1700 年吏治澄清法规定,除各部大臣及国务大臣外,其他官员均不得为议会下院议员。自此,英国官员分政务官与事务官。19 世纪初,财政部等机构在大臣之下设政务次官和常务次官。1830 年,常务次官在大多数部相继设立,文官制度有了雏形。1853 年议会组织专门委员会,对政府官制和人事制度进行调查,提出麦克莱报告 。主张考选标准应注意通才,即一般的教育程度及适应能力,反对以应用技术及专门知识为考选条件;职员任用必须经过公开竞争考试。考试及格后接受训练两年,按成绩分派工作。这个报告对英国文官制度产生了极大影响。从此奠定了英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英国文官制度的主要内容有:职位分类制度 1950年后,公务人员分为:工业人员与非工业人员。编制人员与非编制人员。普通行政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考选机关:文官考选原由各部临时组织的考选委员会主持。考试种类:公开考试,凡年龄和资格符合规定的人都可以报名参加。考试方法:在实行考选制度早期,考试以笔试为主。考试制度 主要是考勤和考绩,以考绩为主,进行年度的定期考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考核与晋升权完全掌握在各部部长手中,文官无从表示意见。晋升制度晋升程序。文官制度建立初,文官的晋升主要是凭资历。后经改革,主要根据工作成就晋升。晋升原则。部长掌握绝对的人事管理权。晋升方法。遇有职位缺额必须增补时,应在机关内外向有关各方发出通知,以便提出候补人名单。培训制度、工资制度。 其次美国文官制度经历了从政党分肥制到现代功绩制的深刻变革,至 1978年,卡特政府创建了高级文官制度,在政务官之下、普通文官之上设置高级文官阶层。美国文官“是指除选举产生的官员,须经议院同意而由总统任命的官员,一般工人及军官以外的所有政府文职人员” 。从杰克逊总统往后美国文官的任命逐步形成了“政党分肥制” 。政党分肥制下的官员在任职期间,贪赃枉法,无所不为。结果造成官员素质低下,不能胜任政府工作。分肥制也极大影响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了纠正这些弊端,美国于 1883年颁布了文官制度条例,即彭德尔顿法 ,对文官制度进行了改革。第一,对文官的录用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办法,择优录取。第二,定期考核,按能力和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第三,文官常 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第四,文官在政治上中立,可以是某党党员,但不能参加党派性的政治活动。第五、禁止进行金钱授受, “文官须忠实于政府,对现行政体和政治组织,不得产生怀疑” 。第六、设立总统直辖的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管理文官考试以保证考试中的正确、统一和公正,以防止出现舞弊现象。这些改革,把竞争的机制引进文官制度中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政府中的腐败现象,改进了文官的素质,激发了公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能,促进了文官的专业化及政府管理上的科学化。美国文官制度主要内容有职位分类制度(美国人事行政的重要基础之一,是美国文官管理的一个特色。职位分类在 1908年由芝加哥市政府首先采用,1923 年联邦政府也开始实行职位分类制。 )考任制度,美国是实行考任制的典型国家,有严格的文官考试任用程序。培训制度,美国重视文官培训。培训目的是提高文官执行公务的有关技能,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培训对象除外交人员、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人员和经总统任命的部分人员之外,包括所有联邦政府的公务人员。培训内容主要是与工作性质紧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方法。晋升制度 ,考绩制度,美国联邦政府于 1887年实施考绩制度;退休与抚恤制度等。然而法国公务员制度是法国有关公务员考试、招收、任用、考核、晋升、培训、工资报酬、福利、退休、奖惩、职位分类、管理机构的总称。它是法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分务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中非选举产生的正式任职的人员和公立公益机构正式任职的人员。 其具体内容主要有:职位分类制度、招收制度 就是公务员的招收按照机会平等、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的原则进行。培训制度就是法国具有高度重视公务员教育与训练的传统。鉴定与晋升制度其中鉴定是公务员的考核形式和晋升依据。工资与福利制度、退休制度就是 政府规定的退休年龄是:常驻服务的公务员(即坐办公室的)年满 60岁,流动服务的公务员(即经常外出办事的)年满 55岁。 最后德国长期处于封建割据局面,直到 18世纪初德意志诸邦中的普鲁士才开始通过考试录用公务员。1713 年威廉一世制定了任用法官必须通过考试的规定,从而建立了德国最初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但是,德国的公务员制度发展较为缓慢,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才改变了国家政体,将专制政体改为共和政体,德皇的统治变成了政党的内阁治理。 综合上述四个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内容而归纳出四大共同特点:第一、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公务员“要想得到一流的人选,必须求助于竞争” (注:洪波主编法国政治制度的变迁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这是西方资产阶级所谓的人才主义原则,基于这一认识,西方各国政府都把通过公开竞争考试,然后择优录用公务人员作为国家公务员制度改革的核心,也作为选拔国家公职人员的主要依据。英国政府首先施行。1870 年,英国枢密院明文规定,对应考公务员者一律实行公开竞争考试,经考试合格者发给合格证书,然后分配到各部门使用半年到一年,择优录用。若未经考试并持有文官事务委员会及格证书的不能从事任何事务官职。英国政府的这一改革,给其他西方国家的人事改革开了个好头。紧接着德国政府于 1794年公布普鲁士公法 ,确立国家官吏的考试录用制度。美国也于 1883年由俄亥俄州的议员彭德尔顿依据英国的考试制度的模国会提出了调整和改革美利坚合众国文官制度的法案 (习惯称彭德尔顿法 ) ,确定了竞争择优的录用原则,明确规定文职人员应通过公开考试,尤其争取首次任用的人员更要通过竞争性考试。这一法案在国会的通过,标志着以考试录用公务员为核心的“择优制”在美国正式确立。于 1946年 10月才通过了法国第一个完整统一的文官法,即公务员总章程 。 总章程确立了应考的公务员一律实行竞争考试,择优录用的原则。 (注:洪波主编法国政治制度的变迁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此外,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实行公务员制度时也都确立了公开考试录用这一基本原则。第二、建立严格的培训制度, 重视文官的“知识化”和“专业化” 建立严格的公务员培训制度,是更新公务员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和提高他们的素质以及工作效能的重要环节,而这种素质的更新和提高又是文官系统更新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 用,随着西方各国政府对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干预的日益增多,政府迫切需要各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政府的管理。为此,西方各国对于新录用的公务员在其任职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