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分配制度,道义应得,分配正义_第1页
中国分配制度,道义应得,分配正义_第2页
中国分配制度,道义应得,分配正义_第3页
中国分配制度,道义应得,分配正义_第4页
中国分配制度,道义应得,分配正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分配制度,道义应得,分配正义篇一:思修考试题思修考试题 一.道义应得能否作为分配正义之基础? 道义应得或称道德应得,是说分配的标准或资格不是人们规定的公共规则,而是道义、道德,即将道德价值作为分配的基础。道德应得的观念,即平均福利达到最大化,最坏的结果达到最小化(最好的最坏结果) 。其理论前提是,既然每一个人在道德上都是平等的,或所有人都具有同等的人格尊严,它是基于一种道德理想主义的价值标准上来考虑问题。这一理论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具有过度理想主义的特点。其次,按“道德应得”来进行分配很容易导致一种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再次,这一理论无法解决道德伪善这一难题。 由于公民拥有冲突着的善观念,即道德多元,就无法达到一致的道德应得观念,所以当考虑到分配正义时,就无法将道德价值作为分配正义之标准。 二.谈谈你对民主的认识。 合意与民主、共识、自治、对话协商基本一致。 民主的八个维度:自治、法治、垂直问责、回应、平等、参与、竞争、横向问责。 民主政体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其重点在于得到好的结果和高效的政府,而不是让人民做主。民主发育过程:民生、民意、民法、民权、民主。谈判是民主程序的一个核心内容,而妥协却是实现谈判目的底线方法,如协商民主。民主的目的是治理国家。 民主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邓小平理论:先富后富论关注效率,显失公平90 年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兼顾公平和效率,不单纯追求 GDP,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由泰国民主怪像分析可知,民主的确有天然的缺陷,过度福利产生巨额结构赤字;政策具有周期性,政党借款满足选民眼前的需求,却忽视长期的积累投资。另外,全球化和新技术的涌现,也放大了民主的缺陷。当前民主存在的问题:低投票率、金元政治、短期行为、党争内耗、低效率、欠缺公民文化。 发展民主是有条件的,要想将民主强加于本质上具有部落或宗教性质的国家,就几乎等同于要在石头上种出玫瑰花来。 民主的三个阶段:以小规模社会全体直选或抽签为特征的古典民主、以有限选举为特征的近代民主、以全民普选为特征的当代民主。 民主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或基础? 1. 首先,民主需要公民。 公民就是要具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观念、主人翁精神、权利和责任意识,而且公民应做“忠实的反对者”2其次,民主需要看守(政府) 看守们占据政治、政府、法律或军队高位,他们是看守而非土匪,区别在于他们不是用自己的地位谋取私利,而是用他们做符合客观准则或支持大众福祉的事情。 3.民主需要市场 由运转正常的政府支持的运转正常的市场为稳定的民主提供了关键的基础。他们维系繁荣,而且市场放松了繁荣与权力的关系。 4.民主需要政治参与 民主需要民众一定程度的政治热情,但民主与政治参与之间始终是有矛盾的。 5.民主还需要公认的法律 另外,发展民主还必须防止走向民粹主义。 如果不具备条件而强推民主会导致内部的多元冲突:导致多民族国家解体,政治和族群、宗教之间的冲突、阶级斗争和冲突、阶级和民族的再造及其所导致的冲突。 民主的要件:独立主权;善法保障;成熟的社会组织;良善高效的政府;公民(适当政治参与、忠诚反对、共识及妥协精神) ;不可割裂历史与国情;较高的经济发展条件,培养 中产阶层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三谈谈学习本课程后的收获及建议。 从开学到现在一个学期了,短暂的一周两次课却让我们学到了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些东西,让我的思想得到升华,明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使命感,给我的人生方向指明了道路。 收获:1.奠定理论基础。开启智慧,唤醒理性思考,锻炼批判性思维,培养思辨能力,使我们由简单变得丰富、复杂。让我们做到互动、开放、独立思考、多向思维。 2. 思想联系实际。激发我们追求真理的热情,塑造美好心灵,有助于我们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沿着正确的道路修身成才。 3. 注重知行统一。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能够及时反映历史的发展趋势和时代的特征和要求,反映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新经验并准确的、有说服力的回答我们在学习、生活、成才道路上不断出现的各种新的问题。 建议:1.慎重选择课堂教学内容。个人觉得目前思修课上所 教授的理论过于抽象,偏理论,多是关于哲学以及社会上思考的难题,对于刚学习这门课的同学来说,有点消化不了。 2.要多多结合社会实践。这是一门实践课,时时离不 开实践。虽然老师摒弃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引入新的教学理论,但仍没有摆脱只教不练的困境。如果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相信一定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真正达到育人效果。3.关注法律素质的培养。这门课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老师教了很多哲学思想、道德理论,虽不能说与法律一点关系也没有,但不是十分明显。觉得老师应该适当增加有关法律的内容,丰富同学们的法律知识,提升我们的法律素质。 篇二:分配正义什么是分配正义1 分配正义是指与持有正义相对而言的一种关于社会财富、权利和荣誉分配的正义。关于分配正义问题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但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罗尔斯和诺齐克。罗尔斯认为,社会生活中通常存在着三种分配模式,即“按贡献分配”(实质上是一种以效率为优先考虑的分配制度)、 “按努力分配”(克服了按贡献分配的缺点,接近按道德应得分配)和“按需要分配”(接近于平均主义的分配),这三种分配模式只能作为社会某一部分通行的“准则” ,不能作为指导整个社会分配的原则。罗尔斯企图超越这三种模式而建立一种程序性的分配正义,他在正义论中提出了自己的分配正义主张和原则。他强调:所有的社会基本善 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以及自尊的各种基础等 都应该被平等地加以分配,除非对其中一些或所有这些基本善的不平等分配,会有利于最少受惠者。他由此引申出两个关于正义的原则,即基本权利平等、基本自由优先的原则和表现出强烈平等主义倾向的差别原则。 诺齐克在他的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里提出非模式化的历史原则权利原则,以反驳罗尔斯的差别原则。他认为,罗尔斯的差别原则是一种模式化的历史原则,它是按照某一个确定的方面、某一个确定的标准或几个方面的平衡总额来衡量和分配的,由此得到的结果就是模式化的分配,这种模式分配会造成不断地干涉个人生活,侵犯个人权利。在分配正义问题上,诺齐克与罗尔斯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在经济领域中的自由与平等的矛盾:是不惜牺牲某些人的个人自由权利以达到较大的社会经济平等,还是宁可让某种不平等现象存在也要全面捍卫每个人的自由权利。一般地说,罗尔斯的理论倾向于前者,而诺齐克的理论则倾向于后者。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开展了对分配正义的讨论,有些人持功利主义的分配正义观,有些人则持道义论的分配正义观,还有些人提出初次分配应以效率为准,再次分配应兼顾公平。 分配正义的内涵与价值 正义是人类社会的美德和崇高理想, “正义有着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a Protean face),变幻无常、随时可呈现不同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 。虽然正义具有流变性,但正义的基本含义是各得其所。作为正义的一种表现形式,自古至今,分配正义一直是人们探讨的话题,并争论不休。古罗马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法典认为, “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永恒的愿望” ,正义是“使每个人获得其应得的东西的人类精神意向。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将平等的正义分为分配正义(distributive justice)和矫正正义(corrective justice),并专门探讨了分配正义问题,认为合比例的才是适度的,而公正就是合比例,分配正义就在于合比例,即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对待,对相同的人给予相同的对待。 而英国学者布莱恩巴里曾把正义分为交换的正义和分配的正义,并指出分配正义才是真正的正义。到了近代,政府如何实现分配成为分配正义问题的争论焦点,形成了以哈耶克、诺齐克等为代表的自由至上主义和以罗尔斯为代表的平等自由主义之间的争辩,前者反对任何以“社会正义”之名干预经济秩序乃至整个社会秩序的措施,后者坚信通过实施“分配正义”以保证公民的自由与平等。汤剑波: 分配正义的三个前提性条件 其中,罗尔斯主义明确提出了“正义即公平” 、 “作为公平的正义”思想,认为分配正义的主题是社会基本机构和基本制度安排,并提出了平等的自由和公平两个原则。可见,分配正 义在现代社会逐渐演化为国家通过强制手段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分配某些资源,以提供给每个社会成员一定水平的物质待遇。基于分配正义的内涵,接下来的问题则是分配正义是否可能及如何实现的问题。就前者而言,在于分配正义成立的三个前提性条件是否能够满足:第一,分配之客观基础可能的,即分配作为一种统一设计的制度安排是可行的;第二,分配之道德基础是可能的,即影响人们生活的非可控因素所导致的不公正应该被矫正;第三,分配的资源基础是可能的,存在社会成员达成共识的某种分配物品。 汤剑波: 分配正义的三个前提性条件 罗尔斯主义从“原初状态”和“理性构建主义” 、对非个人可控运气进行校正以减少自然偶然因素和社会基于的任意影响、整个社会存在共同欲求的目标并且社会能够就此达成一致三个方面对以上问题做了回答,坚信能够通过实施“分配正义”保证公民的自由与平等。作为公平的正义哈耶克、诺齐克等为代表的自由至上主义则从“无知状态”和“进化主义” 、自生自发秩序、整个社会没有实质性的目标和“普遍利益”等方面出发,否认“分配正义”的可能性。笔者以为,制度是一种直接的社会产物,是人类社会秩序状态的描述和结构性存在,它既具有演化的特征,又带有理性参与的特征,表现为自然环境作用的社会结果,具有“自我复制和内卷性” 。理性不仅是制度的必要因素,而且能够通过改革和完善制度,促进其功能的发挥。再者, “自然进化主义”和“理性构建主义”的冲突和不可通约,并不妨碍理性对制度的改革、完善和制度功能的发挥,相比之下,制度发生的动力是制度可能性的源泉。制度发生的动力在于现实的社会需求,在于维持与增加社会的福利,分配也不例外。任何分配都是在一定社会语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并在当时具有其正当性和合理性,其目的在于增加社会的福利。基于此,共同体是其内部成员理解各种领域之正义原则的基础,社会的福利则是整个社会所欲求的目标,分配制度就是通过对某些资源的再分配矫正不合理的因素以增进社会的福利。 对分配正义的评价2 1.支持分配正义 要求分配正义的道德呼声主要来自于穷人或者弱势人群,对这部分人生存和发展的伦理关怀是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举动。因为“在所谓公共利益中,最主要的是人民的生存。因为任何人对自己的出生都没有责任。所以,为了使现在已生存的所有人都得到充分的物品,即使要那些持有多余物品的人牺牲一些金钱,这也是应该的,不能说是太大的牺牲。 ” 经济学家庇古()在其 1920 年出版的著作福利经济学一书中论述了福利经济学的两个主要论点:一是国民收入总量起越大,则社会福利越大;二是国民收入分配越平均,社会福利也越大。经济福利在很大程度上受国民收入的数量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间分配方式的影响。提高穷人所获得的实际收入的绝对份额,一般说来将增加经济福利。为实现分配结果的公平,必须将国民收入从富人手中向穷人那里转移。 “这种转移是最重要的,它代表着分配向着有利于穷人的一方的改善。 ”庇古将分配的公平,尤其是有利于穷人生活改善的分配与整个社会的福利结合起来讨论,明确地说明了对社会成员公平的伦理考虑,有助于社会整体的进步和发展。 近代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主张,在一个经济体制下应该关心那些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群。在他看来,社会财富分配上的不均,尽管没有人们经常描述的那样厉害,但也确实是经济体制中的一个严重缺陷。因此, “在不伤害人们自由创造精神与原动力,从而不会大大妨碍国民收入增长的前提下,对这种不均的任何减少,显然是对社会有利的。虽然通过计算提醒我们,要把所有收入都提高到现有特别富裕的手艺人家庭已达到的水平之上,是不可能的,但是那些低于这一水平的收入应该有所提高,即使在某种程度上要以降低 此水平以上的人的收入为代价,也的确是值得想望的。”马歇尔希望通过改变分配的现状,改善社会下层民众的生活,这样的伦理关怀表现了他对分配正义的关心。即便是崇尚市场自由主义的斯密(Adam Smith),也对有利于社会下层的分配正义表达了肯定的意见。他说, “下层阶级生活状况的改善,是对社会有利呢,或是对社会不利呢?一看就知道,这问题的答案极为明显。社会最大部分成员境遇的改善,决不能视为对社会全体不利。有大部分成员陷于贫困悲惨状态的社会,决不能说是繁荣幸福的社会。而且,供给社会全体以衣食住的人,在自身劳动生产物中,分享一部分,使自己得到过得去的衣食住条件,才算是公正。 ” 斯密的意思是很明确的,下层阶级生活状况的改善是符合公正的,虽然对于如何改善,他没有提出具体的方法,但他赞同分配正义。 罗纳德德沃金(Ronald Dworkin)反对形式上的平等,主张给予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和个人以更多的保护,这就是说,在对社会财富进行分配的时候,要照顾社会上处境最不利者。他认为, “经济功利主义是不公正的,因为它把贫穷当作效益的手段而使之永存, ”而一个社会在追求财富最大化的过程中应有助于使所有人受益, “分配应使任何一个种族或人种集团并不比其他集团更差。 ”为了减少不平等,德沃金支持对弱势群体采取的优待“补偿行动”和所谓的“反向歧视。 ”他认为这些措施并不违反“平等保护”的宪法原则,没有侵犯公民“作为平等的个人而受到同等对待的权利” ,而“一个优惠少数民族申请人的政策可能由于它有利于整个社会而合理地得到支持” ,因为它“使社会上全体更为平等。 ” 罗尔斯(John Rawls)分配正义理念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是提出了补偿原则。补偿原则是建立在差别原则基础上的。由于存在着差别,而要消除差别就应该给予处境不利者以补偿,从而达到公平的正义。罗尔斯认为,由于出身和天赋的不平等在伦理上属于不应得,所以,这些不平等就多少应给予某种补偿。补偿原则的基本内涵是, “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这个观念就是要按平等的方向补偿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倾斜。”罗尔斯承认,提出补偿原则并不是要把它作为正义的唯一标准,或者作为社会运行的唯一目标。但无论采取什么原则,都要考虑补偿的要求,因为它被看作是代表着正义观念中的一个成分。 篇三:论分配正义分配正义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学号:XX41007,编号:52) 【摘要】:分配正义是支配人类分配活动的核心价值观念,其要义在于强调和追求物质财富、政治权利等社会资源分配的公正性。 “分配正义”在当今中国是一个热门话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为当今中国带来了空前丰富的社会发展成果,但社会成果的分配并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公正程度。 【关键词】:分派正义,分配制度,分配原则,分配的价值 改革开放 30 多年,我国在取得丰硕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遭遇了劳动者工资收入在 GDP 中所占比重偏低、贫富悬殊日益严重、发展机会欠均等、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等现实问题,如何实现社会发展成果的公正分配逐渐变成了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问题, “分配正义”也因此而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热议的一个话题。人类对分配正义的追求与其分配社会资源的活动直接相关。分配物质财富、政治权利、发展机会等社会资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人类社会生活是以占有各种社会资源为前提的,因此,一个社会能否保证社会资源得到公正分配至关重要。在社会资源分配问题上,人类对分配公正性的重视和追求往往多于对他们分配份额的重视和追求。孔子曾经说过:“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这是指,在物质财富分配问题上,重要的不是人们在分配过程中得到了多少份额,而是分配不均的问题,因为它会造成社会不安和政权不稳。孔子的观点是可以放大的,因为人类在所有社会资源分配问题上最关心的总是分配是否达到公正的事实。 一,关于分配正义的内涵: 分配正义这一概念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他在一书中说:“正义亦即成比例,而不正义则是与比例相抵触:一个人有了过高的利益,他的行为是不正义的;一个人拥有的利益太少,他受到了不正义的对待”.后来的许多思想家,特别是近现代的一些思想家,也都提出了分配正义的概念。如汤姆L彼彻姆在哲学的伦理学中说:“分配正义一语比较精确的意义是指社会利益和社会负担的合理分配。 ”罗伯特诺齐克在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中写道:“分配正义一语不是中性词语,它按照一种原则和标准分派所有物。 ”而对这一概念叙述最为精当的应该是美国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约翰罗尔斯。他说:“社会正义原则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是一种合作体系中的主要的社会制度安排.这些原则要在这些制度中掌管权利和义务的分派,决定社会生活中利益和负担的恰当分配。 ”这些定义虽然提法不同,但它们的共同点都强调分配正义是分配中的恰当性、合理性。因此有必要明确一下分配正义的确切含义:分配正义是经济正义的核心问题,社会正义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分配正义是指各种社会价值在不同个体之间的各种形成的分配,其核心是分配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即根据什么原则进行分配才是合乎道德的,是国家按照人的道德价值、需求、边际产品、努力程度或上述因素的总的平衡来进行产品的分配。分配正义观中,有的侧重于分配的结果,有的侧重于分配过程中的程序,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分配正义理论。分配制度是需要考虑各个方面因素后才能建立起来的,通常,分配制度是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来规定社会政治经济秩序中的分配原。 二,分配正义的原则: 概括起来,即应当努力践行分配正义的如下三项原则:平等原则、贡献原则、 需要原则。(1)平等原则:平等原则主要适用于人们的基本权利领域。为了保持社会共同体的稳定和秩序,人们首先需要保证自己的基本权利不受侵犯,即任何人都享有不能被剥夺的基本人权。对此, 世界人权宣言和我国宪法都有着明确的规定。人的权利平等起源于人性平等的讨论。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切人,作为人来说,都有某些共同点,在这些共同点所及的范围内,他们是平等的,这样的观念自然是非常古老的。但是现代的平等要求与此完全不同;这种平等要求更应当是从人的这种共同特性中,从人就他们是人而言的这种平等中引申出这样的要求: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当然,马克思主义不会止步于政治权利的平等要求,而是认为:权利平等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普遍实行。否则,权利平等就只是虚伪的、形式上的平等。权利平等既包括政治领域的基本权利,即免于强迫的自由权利,也包括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基本权利,即免于匮乏的权利。 (2)贡献原则:贡献原则是指人们在基本自由权利得到充分、真实的平等保证后,将会在经济生活中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凭自己的努力和贡献获得相称的收入分配。中共十六大提出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指出:要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中共十七大继续坚持了这些科学论断,提出应当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从而进一步肯定了贡献原则的合理性。肯定各生产要素根据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并不意味着否定劳动的独特地位。 (3)需要原则: 需要原则是指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应当保证人们在遭遇极端不利的状况时,能够获得社会的调剂和救助,以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需要原则并不是指满足一切人的一切需要,特别是不包括那些奢侈性的消费需要,而仅仅是指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对社会分配的这样一种改变:抽多补少,抽盈补缺。之所以要根据需要原则进行社会调剂,是因为一个人的自然天赋、家庭出身等不是个人所能负责的,这些偶然因素影响甚至决定人们的收入分配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而当代为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的市场经济并没有对这种不合理做出反应。根据两个世纪的经验,人们已经认识到: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体制,但它的缺陷也是不容否认的。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多次经济危机的爆发,深刻揭示了纯粹市场经济体制所带来的危害。现在大多数国家都不再实行那种纯而又纯的市场经济,而是实行市场体制与国家调控相结合的混合经济,通过政府的调剂,把分配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政府的调剂应当以必需为标准,如果调剂不足,社会可能会因贫富差距过大而陷入分裂和动荡,如果调剂过头,则可能接近于平均主义而使社会丧失进步的动力。 三,分配正义的作用: (1)分配正义观念对人类分配活动的伦理引导作用。分配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能够使人类“实际地”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财富、政治权利、发展机会等资源,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的过程、结果等能够体现或反映人类的价值观念。人类总是带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参与分配活动。这种价值观念就是人类对其分配活动进行价值认识、价值判断、价值定位和价值选择形成的分配价值观念。讲究实用、崇尚仁爱、追求正义等都是人类的分配价值观念,但其中最重要的是“追 求正义”这一价值观念。孔子曾经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