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度史,宗族_第1页
中国制度史,宗族_第2页
中国制度史,宗族_第3页
中国制度史,宗族_第4页
中国制度史,宗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制度史,宗族篇一:中国制度史期末复习大纲绪论: 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国体、政体和国家结构)和研究内容 2、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 研究对象: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史上的国体、政体和国家结构等一系列政治制度。 ? 研究内容: . 政治制度的内容是国体 . 中国政治制度史所研究的政体 . 国家结构 . 中国历史上产生过的政治思想和有关政治的各种学说 . 政治制度的运用 . 中国政治制度是世界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 ? 政体: . 国家政体的发展及演变问题 . 中央、地方国家组织的职能与运作 . 官吏的选任制度 . 国家监察制度 ? 中国政治制度史特点: . 权力一元、国家本位:A 在上古时,中国曾产生过朦胧的一统意识b 真正的大一统观念,却是在秦汉帝国时期行成的c 同权力一元相伴随的,是中国政治体系中的国家本位 . 政治世俗化 . 政治伦理化 . 国家机器人格化 . 权责分离 . 行政权力包揽一切,使中国政治制度史出现人治的特点 . 公开承认不平等的原则 ? 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两种形式: . 以不同的王朝为主体,分朝代论述 . 以不同的制度为主体,分体制论述 第一章 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原始社会出现的政治制度萌芽 1、三皇五帝 2、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原始人群-血缘家庭-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 3、部落、部落联盟和酋邦组织(概念、管理机构、特征)重点 三皇(原始社会初中期):天皇、地皇、人皇(泰皇)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 、神农氏 ? 五帝时期(原始社会末期):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或酋 邦制阶段 . 伏羲(太皞)、神农(炎帝)、黄帝、尧、舜。 . 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 少皞、颛顼、高辛(帝喾) 、尧、舜。 ? 部落: . 是氏族组织的联合体,由若干个氏族、胞族联合而成。 . 部落设有首长,由本部落各氏族推选有威望的氏族首领担任。 . 部落设有一定的管理机构,出现了一些既从事生产又负责管理的人。 ? 部落联盟: . 部落联盟是由两个以上的部落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结成的联合组织,产生于原始社 会后期(三大部族集团) 。 . 部落联盟军事首领或酋长由选举产生,后来逐步地演变为在氏族贵族内部产生。 部落联盟设有议事会和民众大会。 . 出现了专门从事管理的部门和人员 注: a) 华夏集团(黄河中上游):由炎黄支系,高阳氏、有虞氏、商人支系,祝融氏 支系等组成。黄帝、炎帝部落联盟 b) 东夷集团(黄河下游):由太皞、少皞、蚩尤等部组成。太皞、少皞部落 联盟 c) 苗蛮集团(黄河以南):由三苗、伏羲、女娲、灌兜等部族组成。苗蛮部 落联盟 ? 酋邦组织: . 概念:酋邦制是一种尖锥体的分层社会系统,是以酋长为中心,在这个网内的每 一个人都依他与酋长关系的远近而决定其阶层 . 特征:A 酋邦是具有初步不平等的分层社会,“这个分层式的系统以一个地位和位 置即酋长为其中心” (属于仰韶文化时期)民众大会的观念淡薄(其表决权逐渐丧失)b 首领选举标准的变化c 公共权力的出现 . 管理机构: a) 部落酋长(或首领):由本部落议事会推选有威望的氏族首领担任,部落所 有成年人都有权进行表决。部落酋长负责处理部落的日常事务,召开部落 议事会,并实施议事会决定的事项,主持宗教祭祀和节日大典,对紧急事 务有权进行应急处理。 b) 部落军事酋长(或首领):初期由部落议事会临时推选有威望的氏族首领担 任,后因战争频繁,逐渐成为固定的职位,以执行部落的军事职能。 c) 部落议事会:由各氏族的首领和胞族、姻族长组成。负责调节各氏族、胞 族之间的关系,确认氏族、胞族首领的选举或推选,决定部落的重大事情。 d) 部落民众大会:部落全体成年男女均可参加;到父权制时期,只有全体成 年男子有权参加。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1、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商代“内外服”的官制和西周的官制(政务官:两寮 六大;王家事务官) 2、争霸( 转 载于: 小 龙 文档网:中国制度史,宗族)时期的政治制度:霸主政治“礼崩乐坏”君主专制;分封制-郡县 制;士人与国家的关系;儒家控制模式。 3、中西政治制度的碰撞(最早留意西方社会和政治制度的人:林则徐) ;晚 清政治制度变革的启示 ? 商代官制的架构“内外服”: . 商代内服官的三大类别 a) 国家政务官员 b) 宗教事务官员 c) 王家服务官员 . “外服”的含义在商王直接统治区域以外的地方诸侯、伯、甸等以及地方官吏 ? 西周的官制: . 政务官:两寮六大:卿事寮和太史寮,及其以下的“三左三右” 。两寮相互地位的 变迁 . 王家事务官:地位提高和大量侵夺国家各项政务,反映出王权的增长 西周的官制 政务官 卿事寮 (设三右” ) 太史寮 (设“三左) 王家事务官 史、士、御、守宫太史 太祝 太卜 司土(徒) (管民政) 司马(管军政) 司工(空) (管手工业 ? 士人与国家的关系:士是有知识、有才能和善谋断的人,他们最关心国家大事,希望 国家采用并让他们付诸实行。国家也需要这些人为国家出主意和效力,因此出现各种各 样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因为国家的重视,士人有了出路,他们的知识得以运用和传承,进而成为一种群体。? “儒家控制模式” :(德治、仁政):即国家对社会的管理主要在维持社会治安、对外进 行军事防御这种“控制模式”的政府,允许民间、民族按照自己的方式约束自己,常会出现“因俗而治”的管理形式 ? 晚清政治制度变革的启示: . 官方的政治制度变革是在世界形势的推动下进行的,原本就带有被动的性质 . 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改革需要中央政府集中权力,以便有效统筹,解决改革中的 问题 . 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而且改革必然需要新的社会力量支持 ? 分封制示意图: . 君主:嫡长子(大宗)-君主 众庶子(小宗)-诸侯 . 诸侯:嫡长子(大宗) -诸侯 众庶子(小宗)卿大夫 . 卿大夫:嫡长子(大宗) -卿大夫 众庶子(小宗)士 ? 分封与郡县的区别: .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 实现的,是按照地域划分的。 . 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得世袭,官 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 诸侯王拥有世袭统治权,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郡县 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汉、晋、隋、唐、明都曾实行分封制。 第二章 王权和皇权制度 一、王权制度 1、王权的经济基础、王权与神权的关系 2、王权的体现形式(“会盟” 、 “巡狩” 、 “朝聘” ) 3、对王权的制约 ? 王权的经济基础:以财产私有出现为特点的父权制。? “王”与神:中国没有那种无所不包的神权系统,所以“王”很快被推到与神并列的位置, 甚至本身就是神。 ? 王权的体现形式:王是早期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国家的代表和象征 . 王自称是作为上天和祖宗授予统治权的人间代表 . 王以宗族长兼国家元首的身份实行统治,并且在强化宗法制的基础上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 王通过使用誓、诰、命、令等文书或口谕以行使王权。 . 通过“会盟” 、 “巡狩” 、 “朝聘”等方式以控制各诸侯国。 ? 对王权的制约: . 受到原有和相继发展起来的地方势力的制约(“王” “侯”之争) . 受到贵族元老的制约(“王” “贵”之争) . 受到天地、鬼神、祖先等宗教信仰的限制(“王”“神”之争) . 王权逐渐在摆脱各种束缚中加强,向君主专制迈进 ? 会盟:是夏商周三代王权你的重要体现形式,王发布命令,召集各诸侯到指定地点来 接受王的指示和安排。 ? 巡狩:意为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是上级对下级的关系。 ? 朝聘:是天子御诸侯,诸侯与诸侯之间的一种政治交往方式;诸侯亲自觐见天子称为 “朝” ,派遣卿觐见天子称为“大聘” ,派遣大夫觐见天子“小聘” 。比年以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 二、霸主和集权制度 1、霸主的出现和体现权力的形式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构成要件)和君权的体现形式 ? 霸主的出现:各诸侯国实力已远超西周,标榜“尊王” ,实际取代王权的霸主已相继 出现。 ? 体现权力的形式: . “挟天子以令诸侯” ,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 . 地位极不稳定,随经济、军事势力的兴衰而更迭。. 以道德的力量来维持与盟国的关系(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弱小国家,不断集中。 . 权力出现了新的选用人才方式,预示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经济发展、大规模战争的需要。 . 君权的体现形式战国列强变法的趋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 构成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条件: a) 君主独揽大权,君权至高无上(君主制度) b) 中央政权能有效管辖地方(地方行政制度) c) 君权强力统率的(官僚制度) ? 君权的体现形式及其特点: . “官分文武,王之二木” ,君主通过设官分职以控制官僚机构。 . 制定符节玺印制度,以便于控制军队和官僚。 . 完善考核赏罚制度以约束和控制官僚和军队。 . 在统治手段上形成一整套“君临之术”理论。 篇二:宗族的发展宗族 从原始人群至氏族公社的演变/陈隆波/历史教学 昭穆制度的起源及延续/郭政凯/陕西师大学报 论“昭穆之常”及与宗法庙制的关系/唐友波/历史教学问题 历代昭穆制度中“始祖”称呼之误厘正/李衡眉/求是学刊 文明初期的部组族融合与龙风崇拜的形成/王子京/文博 论丧服中的血亲关系:仪礼?丧服研究/于永玉/史学集刊 宗法家族与古代法制/禾呈/中国青年报 浅谈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观念群/曹旺/河北大学学报 宗法制文化与中国古代教育/熊贤军/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君的家族组织及其与宗法制度的关系/李启谦/东岳论丛 中国古代的宗族制度/白钢/文史知识 论“宗君合一”/钱杭/华东师大学报 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关系与宗法宗族制/李文治/历史研究 关于宗法制度形成的条件问题/钱杭/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宗族与宗法的历史特征(读吕思勉中国制度史第八章宗族)/钱杭/史林 中国古代官僚权力集团的宗法性组织原则/方兢/中国贸易报 中国古代的宗族聚居/王泉根/百科知识 宗祧继承浅说/丁凌华/史学集刊 兄弟相继为君的昭穆异同问题/李蘅眉/史学集刊 中国上古家族新探索/宋镇豪/中国社会科学 论姓氏制度的渊源及其演变的关系/朱积孝/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中国姓氏寻根/胡光/羊城晚报、港澳.海外版 字辈:中国古代宗法制社会的一种礼制/欧阳宗书/江西大学学报 试释中国姓氏学中的“姓”与“氏”/王泉根/学术论坛 浅谈华夏姓氏起源及演变/张学衡/黄海学坛 论姓氏合一/阎晓君/寻根 论中国古史上的“姓”与“氏”/钱杭/学术月刊 中国古代姓氏文化变革中的社会政治因素/黄修明/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姓氏合流论略/张淑一/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古代典籍所见双系氏族血缘及若干含义/屠武周/淮阴教育学院学报 中国男尊女卑是家长制下的产物/宋瑞芝/史志文萃 论中国古代对舅权的尊崇和抑制/李衡眉/齐鲁学刊 略论“舅父权”/张泉福/龙岩师专学报 我国古代庶生子的继产权/邢铁/文史知识 “姪从媵”考/刘兴均/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中国家族制度的特点及与封建法律的关系/林明/山东社会科学 荜路蓝缕以启学林:简评中国家族制度史/元人/社会科学动态 评中国家长制家庭制度史/徐枫/中国史研究 中国家族制度的演变/杨雅彬/社会科学战线 中国家族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徐扬杰/中国史研究动态 中国古代宗族的伸缩性/郭政凯/史学集刊浅论中国宗法制度的特点及其在广西民族地区的表现/钱宗范/柳州师专学报 宗法遗风对我国传统心态的影响/沈星棣/南昌大学学报 我国古代宗法可操作性探析/王立民/青少年犯罪问题 行第及其演变/杨绳信/西北大学学报 宗法人伦与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廖建林/咸宁师专学报 简论中国古代宗族宗法制的演变与特征/张弘、张为民/济南大学学报 浙江发现大禹家谱,专家解释姒姓后裔人丁不旺的原因/文汇报 氏族社会与“血亲复仇”/贺建平/贵州社会科学/ 殷墟卜辞所见商王室宗庙制度/朱凤瀚/历史研究 论殷人世系与血缘关系的演变(兼评甲骨文与史记?殷本纪所载殷人世系的异同)/陈云鸾/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商王庙号及谥法的推测/潘敏、孙全满/河北学刊 殷墟甲骨文中的邑和族/杨升南/人文杂志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序/王玉哲/历史教学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一书出版/津古/中国史研究动态 商代宗法制度研究评介/周渊源/社会科学战线 周代伯仲排行称谓的宗法意义/李曦/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西周时期平民血族组织初探/杨师群/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周祭卜辞中的直系先妣及相关问题/葛英会/北京大学学报 周代宗法制度新论(上)/钱宗范/历史教学问题 宗法制度的历史发展与存在形式:钱宗范著周代宗法制度研究读后/杨善群/学术月刊 试论周代宗法制形成、发展及其确立/王刚/南昌职业技术师院学报 周代“民社”新论/李向平/社会科学辑刊 周代昭穆制度研究综述/力量/中国史研究动态 西周昭穆制度中的几个问题/刘海文/史学月刊 周代男子的姓氏制度/张淑一/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阶层的姓氏特征/张淑一/求是学刊 先秦姓氏制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张淑一/中国史研究动态 兵学圣典孙子及孙氏家族/常征/北京社会科学 楚辞所见殷族先公考/江林昌/历史研究 从甲金文字考察楚人姓氏及其相关问题/朱俊明/贵州社会科学 楚国宗法制度与等级构成:兼析楚国的社会性质/刘玉堂/兰州师专学报 楚国公族姓氏考略/刘秉忠、李丽/江汉考古 春秋时期地缘关系与血缘关系的嬗替/赵世超/未定稿 论春秋之“孝”非尊亲/查昌国/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 齐国陈公子完世家姓氏流变考述/韩玉德/河南大学学报 从曲沃代翼后的宗法组织看晋国社会的宗法分封性质/彭邦本/中国史研究 宗法制在晋国的衰落/张史/晋阳学刊 宗法制在齐国的衰落/刘大秀/管子学刊 鲁国昭穆制度蠡测/李衡眉、于霞/河南大学学报华夏文化血缘谱系与屈原的先祖崇拜意识/杨乃桥/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吴人姬姓新解/周言/东南文化 先秦赐姓氏制度考源/葛志毅/社会科学战线 先秦山东地区宗法研究/王钧林/历史研究 再论先秦姓族和氏族/杨希枚/中国史研究 “父与夫孰亲”:先秦宗法伦理观的一次裂变/武树臣/文史知识 睡虎地秦简日书所见“室”的结构与战国末期秦的家族类型/(韩)尹在硕/中国史研究 试论战国时期宗法制度的发展和衍变/晁福林/史学史研究 同姓集团与同性连结:中国先秦时代的同姓观念与实践/钱杭/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论秦的宗法制:兼谈胡亥篡位与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贺润坤/文博 “侍廷里父老僤”与古代公社组织残余问题/林甘泉/文物 浙江慈溪发现徐福宗族家谱/高立保/贵州文史丛刊 论汉代家庭的自然构成与等级构成/黄金山/中国史研究 两汉之际刘氏宗室的“中衰”与”中兴”/马彪/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论两汉乡村社会中的宗族/马新/文史哲 刘邦血亲析疑/王云度/中国史研究 西汉宗庙刍议/焦南峰、马永赢/考古与文物 西汉宗庙再议/焦南峰、马永赢/考古与文物 “霍氏之祸,萌于骖乘”发微:宣帝与霍氏家族关系探讨/宋超/史学月刊 东汉家族组织试探/张鹤泉/中国史研究 区域文化和姓氏家族史研究/吴仁安/学术月刊 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谈高阳氏的族属问题/王廷洽/求索 颖川长社钟氏家族渊源考/谢文学/许昌师专学报 巴中司城乡苟氏祠四通石碑评述/苟廷一/四川文物 试论陕南古代的氏族/杨东晨/汉中师院学报 荥阳郑氏家族散论/徐伯勇/中原文物 汉人宗族组织三论/钱杭/东方 渤海高氏与高姓宗族/高路加/河北学刊 姚江孙氏世谱纪略考述/张维明/苏州大学学报 孔氏族权略论/周祚绍/九江师专学报 从孔府档案看孔氏族规家训的内容特点/吕纲文/孔子研究 广西客家宗法制度初探/陈晓红/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从族谱看珠江三角洲宗族伦理与宗教制的特点/叶显恩、韦庆远/学术研究 2 刘姓始祖及祖地考辨/李立新、萧鲁阳/社会科学动态 试论汝南许氏望族的形成:兼评许劭月旦评/朱绍侯/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巴人五姓探源:兼论早期巴人生存的社会条件/阮荣华/湖北三峡学院学报 古代巴蜀土著姓氏研究/罗开玉/中华文化论坛 篇三:中国政治制度史(含答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XX-XX 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大纲 (请和本学期公布的大纲核对,答案供参考) 同学们: 你们好!根据学院的要求,现在将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期末复习大纲公布 如下。就有关的问题提示如下: 1、本大纲所有复习题是供大家自学时使用,由大家根据所学,自行在电子 课件或者教材中寻找答案。 2、期末考试是机考,随即出题;试题有可能与本大纲重合,也有可能超出 本大纲,请大家复习时在范围上要更宽泛些,从第一章到最后一章。 3、题目很小,内容琐碎,题量却比较大。因此大家要立足于本大纲的复习, 不要再找所谓重点进行复习。再强调一遍:要全面复习。 4、题型大家一望而知,不再赘言。请大家再参考平时答疑公告栏中所载“答 疑回放”中的 ppt。 5、说白了,请大家依据此大纲复习,并注意平时答疑中的有关公告。 一、单项选择题 1、西周的邦鄙是指()的行政区域。 A 首都附近 B、民族杂居地区 C 边境地区 D、各诸侯国内部 2、西周的大夫是分封的,所封的土地称为() 。 A、采邑 B、庄园 C、坞堡 D、领地 3、辽朝以民政为主的地方行政系统由()负责。 A、南面官 B、大王院 C、枢密院 D、北面官 4、元代称大都周围一带称为“腹里” ,直属中央的()管辖。 A、户部 B、中书省 C、尚书省 D、门下省 5、洪武九年,朱元璋下诏将全国各行省一律改为() ,废除行省制度。 A、承宣布政使司 B、都督府 C、提刑按察使司 D、都指挥使司 6、封建时代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控制,主要表现在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 上。 A、使用 B、培养 C、考核 D、以刑罚恫吓 7、宋代地方的军、民、财、法和人事权互不相属,权力都集中到中央。之所以 如此,是因为主要着眼于官吏的() A、职有常守 B、相互牵制 C、争权夺利 D、能力培养 8、秦汉考核官吏实行一年一考,三年课()一次。 A 优劣 B 赏罚 C 殿最 D 贤否 9 明清时期在府一级设有同知、通判为知府的辅助官员,当时被称为() A 副手 B 副官 C 辅官 D 佐贰官 10、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说舜在用强制手段夺取最高首领的权位,是对所 谓()制度的破坏。 A 禅让 B 官员任免 C 官吏选拔 D 君主即位 11、清世宗雍正以后,皇帝对各省政务的批示经过须经过() 。 A 内阁 B 户部 C 军机处 D 兵部12、两汉时期,由皇帝考核丞相、三公;如果皇帝不亲政事,考核由()负责, 交皇帝核准。 A 奉常 B 长史 C 侍中 D 尚书 13、考课制度中,对官吏的提升称为() 。 A 升 B 提拔 C 迁 D 拔擢 14、东汉,三公改为() ,共同辅助皇帝决策。 A 太尉、司徒、司空 B 大将军、骠骑将军、将军 C 太尉、国尉、廷尉 D 郎中令、 卫尉、校尉 15、西晋诸侯王身兼中央要职,又拥有一定的军队,威胁中央的安全,因此出现 了() 。 A 吴楚七国之乱 B 靖难之役 C 八王之乱 D 异姓王反叛 16、宗法制度首先强调的是( ) A 尊尊 B 忠君 C 极谏 D 亲亲 17、西周国学将成绩优异者通过司马推荐给周王。被推荐者叫作() A 进士 B 贡士 C 贤士 D 才士。 18、御史台独立后, ()主管纠劾官吏的失职滥权及其他违法事件,责任最重。 A 治(持)书侍御史 B 殿中侍御史 C 侍御史 D 御史 19、唐代宦官擅权,是先从掌握()开始的。 A 财权 B 人事权 C 军权 D 处理宫中事务权 20、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 13 部州监察区,各部设() 。 A 刺史 B 御史 C 廷尉 D 司隶校尉 21、 ()是指出自忠诚,从对统治者有利的出发点上提出来的补阙和匡正。 A 劝慰 B 勉励 C 谏诤 D 讥讽 22、东厂一般是由(D)的掌印太监监领,称提督东厂,直接受皇帝指挥。 A、御用监 B 尚宝监 C 神宫监 D 司礼监 23、汉代()并行,郡设守,国设相,为郡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A 郡国 B 府州 C 路府 D 省州 24 明清两代的首都北京,名为() 。 A 顺天府 B 应天府 C 奉天府 D 大名府 25、 “夏后”的“后”的意思是( ) A 皇帝 B 后面 C 后来 D 王 26、清代仿效汉族统治者预立太子的皇帝是( ) A 清世祖顺治皇帝 B、清世宗雍正皇帝 C 清太宗皇太极 D 清圣祖康熙皇帝 27、 “正大光明”匾掛在紫禁城内的( ) A、太和殿 B、保和殿 C 钟粹宫 D 乾清宫 28、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下达的第一道诏令是() A、书同文 B 行同伦 C 统一度量衡 D 议帝号 29、先秦时期国君发给臣下的虎符是() A、授与臣下兵权和调兵的信物 B、对臣下的奖励 C 往来全国的凭证 D 太子监国的证物 30、封建宫廷建筑一般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叫作() A、正殿 B、内廷 C、禁中 D、前朝(廷) 31、秦国自( )惠文王起,诸王葬地都取名某陵。 A、惠文王 B、昭王 C、穆公 D、秦始皇32、 ()是我国陵寝制度逐步确立时期 A、秦朝 B、春秋 C、战国 D、汉代 33、汉代帝王陵园附近的功臣、贵族陪葬,称为() A、功臣陵 B、陪陵 C、附葬陵 D、臣下陵 34、天寿山帝王陵园在( ) A、北京 B、南京 C、西安 D、杭州 35、清东陵在( ) A、北京金山 B、辽宁新宾 C、河北易县 D、河北遵化 36、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封建政治上的含义是( ) A、所有的人都是君主的大臣 B、所有的人都是君主的奴仆 C、所有的土地都由臣民管理 D、所有的土地都是王和臣民的 37、君主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 D ) A、独揽经济大权 B、草菅人命 C、独揽君权 D、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38、密折和( )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秘密奏事制度。 A、题本 B、揭帖 C、上封事 D、本章 39、秦汉前期“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的机构是() A、御史大夫 B、奉常 C、太仆 D、丞相 40、秦汉时期全国最高的负责监察的行政长官是( ) A、丞相 B、卫尉 C、御史大夫 D、司马 41、中内朝官( )本是少府属官,职务是给皇帝掌管文书。 A、光禄大夫 B、大司农 C、尚书 D、执金吾 42、汉代( )在位时期,将尚书四曹扩大为尚书台。A、光武帝 B、成帝 C、平帝 D、明帝 43、从( )开始,相继出现了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并且长期并存。 A、汉武帝时期 B、王莽新朝时期 C、东汉章帝时期D、曹魏时期 44、隋朝在前代基础上重新厘定中央官制,确立了以( )为核心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A、三省六部 B、御史台 C、尚书台 D、三公九卿 45、六部隶属于() ,分管各项政务。 A、中书省 B、尚书省 C、枢密院 D、门下省 46、 ()时,设置北面官和南面官,以分理不同民族地区的行政事务。 A、北魏 B、元朝 C、金朝 D、辽朝 47、北面官中的最高行政机关是北枢密院,也称( ) 。 A、女真枢密院 B、契丹枢密院 C、契丹宣徽院 D、满洲弘文院 48、兼有唐代尚书省职能的辽朝南面官机构是( ) 。 A、南枢密院 B、南宣徽院 C、南大王院 D、吏房 49、 ()改革官制,废除勃极烈制,全面采用汉官制度 A、完颜阿骨打 B、海陵王 C、金熙宗 D、金太宗 50、蒙古制度最早设置的政务官是“札鲁忽赤” ,其主要职责是( D ) 。 A、征收钱粮 B、征兵和训练军队 C、选拔人才 D、掌管司法刑狱 51、明清内阁是( ) A、皇帝寝宫 B、奉天殿内的房间 C、后宫 D、泛指宫廷殿阁之内 52、明清时期,负责一省司法刑名事物的最高长官是() A、都指挥使 B、按察使 C、布政使 D、度支使53、秦灭六国,罢封建,设郡县,封建就是 ()。 A、世卿世禄制度 B、军功爵制 C、分封制度 D、封建社会制度 54、大封宗室为王的皇帝,除了汉高祖以外,还有() 。 A、隋炀帝 B、建文帝 C、唐高祖 D、宣统皇帝 55、凡宗亲封王,都不出京城,也不给实权,是从()开始的。 A、隋炀帝 B、唐玄宗 C、宋高宗 D、明太祖 56、 ( )的封建论精辟地剖析了封国建藩制度的由来和弊端,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对后代影响很大。 A、武则天 B、韩愈 C、苏东坡 D、柳宗元 57、将九个皇子分封在长城沿边,经常奉命领兵出外作战或巡阅边睡,被称为“塞王”的皇帝是() 。 A、唐太宗 B、明太祖 C、明成祖 D、宋哲宗 58、 ( )以后,宗室有出城之禁;藩王就封后非经特许不得还京入朝。 A、唐太宗 B、宋太宗 C、明成祖 D、元世祖 59、外戚是通过( )与皇室绪成的亲属。 A、经济关系 B、婚姻关系 C、军事结盟 D、边外贡赋 60、经常向玄烨灌输“得众则得国”治国思想的政治家是( ) 。 A、武则天 B、孝钦显皇后 C、孝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