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绍琴教授治肾病心得体会_第1页
赵绍琴教授治肾病心得体会_第2页
赵绍琴教授治肾病心得体会_第3页
赵绍琴教授治肾病心得体会_第4页
赵绍琴教授治肾病心得体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赵绍琴教授治肾病心得体会篇一:赵绍琴辨治慢性肾炎心法赵绍琴辨治慢性肾炎心法 关键词 慢性肾炎 中医药疗法 临床经验 赵绍琴 导师赵绍琴(1918XX)教授,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出生于北京三代御医之家,幼承庭训,尽得家传。后又师从御医瞿文楼、韩一斋和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汪逢春等先生,医学造诣颇深,深得数家名医之绝技。笔者有幸在 19851988 年间随师学习,侍诊左右,聆听教诲,认真学习。毕业以来,临证近 20 年,每将老师所传之学术经验运用于临床,收效颇佳,进一步深入认识到老师学识之渊博,经验之宝贵。笔者随师学习期间,老师通过自己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并借鉴前人和其他医家之经验与教训,反复思考揣摩,对慢性肾炎的辨治颇有成效,形成一套很有特色的辨治体系。笔者验之于临床,也颇奏效,今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对老师辨治慢性肾炎的学术经验作一探析。1 明虚实 临证辨治疾病,辨别其虚实是最为基本的一步,虚实也是临床常用的八纲辨证的重要一环。慢性肾炎因为病程长,病机复杂,寒热交夹,气血郁阻,往往出现一些疾病的假象,在辨治时常很难分清证的虚实。虚实若不分,则施治常要出差错。故老师一再告诫我们,辨治慢性肾炎,首先要辨清其虚实,千万不能将实证当虚证来治,而犯“实实”之戒,致使病情缠绵不愈,甚至加速病情的发展,危害生命。从临床上来看,慢性肾炎病人大多虚实夹杂,但以实为多,或因实致虚。从其临床表现来看,常有面色萎白或苍黯,精神疲软,气短乏力,腰膝酸软等,极易给人造成虚的印象。但若对症状仔细辨析,不难发现许多病人又有大便干结,咽红且痛,心烦急躁,夜寐欠安或不寐,舌边尖红,脉沉取细弦且滑等实的征象,是典型的虚实夹杂的病证,而且多为因实致虚,这实际上与慢性肾炎的漫长病变过程相关,其中也有不少是因治疗不当所致的。老师认为,慢性肾炎绝不能当作纯虚证来治,在老师的几十年临床实践中,这方面的教训很深。故老师经过反思,认为慢性肾炎应当从实的方面去论治,即使出现虚象,也应先辨清其病机变化,然后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或予兼治,或去实邪而复正虚,千万不可蛮补,以免加重病情。在上世纪 80 年代早期,老师就十分明确地提出慢性肾炎非单纯肾虚论的观点,并就肾虚与肾炎的证治不同作了详细的分析。指出:“治疗慢性肾炎,不知从谁开始,专一补肾,用药不外六味、八味、左归、右归思想中就是补下元,温命门,究竟这种方法能否解决肾脏的炎症?一般总认为久病数年,阳气必虚,又有浮肿不退,故用益气补中,填补下元。故重用参芪桂附,再则二仙汤等。绍琴每诊此证,脉多细小弦数,或细数有力,舌瘦唇红,苔干质绛,口干心烦,急躁夜寐不安,大便干结。明明阴伤热郁临床凡遇此等脉证者,每用甘寒育阴,少佐活血祛瘀通络等法,收效甚捷。这说明总以印象出发,就难以做到辨证论治。久病虽有阳虚一面,在临床用药时必须以脉、舌、色、症这些客观表 篇二:名老中医经验赵绍琴教授学术经验介绍名老中医经验:赵绍琴教授学术经验介绍 他是当代著名的温病学家,擅长治疗温热病。赵绍琴教授认为叶天士所说的“在卫汗之”并非应用汗法,而是指辛凉清解而达到汗泄透邪的目的,因此温病初起治法不可言辛凉解表,只能是辛凉清解。 在温病治疗上赵绍琴教授尤其善于运用叶天士透热转气法救治高热不退、昏迷等危重病症。热邪入营,病情深重,透热转气是营分证治疗中宣畅气机的方法。在营分证中,造成气机不畅的原因很多,如服药不当、饮食积滞、痰热内停、瘀血内阻等,在治疗时当于方中加入消导、化痰、通下、行瘀等药物,使气机畅达,导营热外透,均属透热转气之法。他把透热转气引申为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温病卫气营血各个阶段的治疗大法,以透邪外出为指导原则,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大大地发展了叶天士的温病辨证理论。在内科临床方面,赵绍琴教授以善治疑难重症而著称,他创造性地把温病卫气营血的理论应用到内科杂病的治疗当中,对一些疑难重症主张从营血辨证,如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竭、尿毒症、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毒性心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均从营血辨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赵绍琴教授认为辨治温病必须分清卫、气、营、血,神昏的辨治亦然。神昏一证,在卫、气、营、血各个阶段均可出现,病位不同,病机亦异,治法更大相径庭;必须根据脉、舌、症全面分析,确定相宜之治法,切不可一见神昏,便谓内陷心包而从营血论治。赵绍琴教授临床特色的另一个方面是重视饮食宜 忌和运动锻炼,特别是在治疗慢性肾病时,赵氏特别强调饮食宜忌和适当的锻炼。中医药辨证论治、患者注意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被称为赵氏治疗慢性肾病成功的秘诀。在用药方面,除了用药少而精外,善用风药是最为显著的特色之一。所谓风药是指那些质轻气清,具有疏解宣透作用的药物,如荆芥、防风、苏叶、白芷、独活、柴胡、升麻、葛根等,皆具辛味,性平或温,为传统的解表药。赵绍琴教授对这类风药的运用,范围远远超出了解表祛邪,又添许多妙用。如用于升阳、疏肝、解郁、宣阳、疏卫、透热转气、胜湿消肿、利水通淋、疏利气机、疏通经络、利咽喉、止瘙痒、行药力等等。篇三:赵绍琴辨治湿热证十法赵绍琴辨治湿热证十法 (一)芳香宣化法(上焦) 暑热之邪袭于外,湿热秽浊蕴于中。 症见:头晕身热,周身酸沉乏力,胸中气塞,脘闷咳嗽,小便黄赤。舌苔白腻而滑,脉濡滑。 此湿温初起之证,宜芳香宣化方法,鲜佩兰 10 克(后下) ,大豆卷 10 克,鲜藿香 10 克(后下) ,嫩前胡 3克,川郁金 6 克,白蒺藜 10 克,姜竹茹 10 克,制厚朴 5克,川黄连 3 克(研冲) ,通草 3 克。 (二)芳香疏解法(上焦) 暑热外受,表气不畅。 症见:形寒头晕,周身酸楚,身热肌肤干涩,中脘满闷,恶心呕吐,腹中不舒。舌苔白腻,脉濡滑,按之濡软略数。 芳香疏解,退热定呕。 佩兰叶 12 克(后下) ,广藿香 10 克(后下) ,陈香薷5 克(后下) ,大豆卷 10 克,制厚朴 6 克,白蔻仁 5 克,煨鲜姜 3 克,杏仁 6 克,太乙玉枢丹 1 克研细分冲。 (三)芳香化浊法(上、中焦) 暑热湿滞、互阻中焦。 症见:身热泛恶,呕吐痰水,心烦急躁,两目有神,口干不欲饮水。胸腹中阵痛,大便欲解不得。舌白苔腻,脉象濡数,按之弦滑且数。 以芳香化浊法定呕降逆折热。 佩兰叶 10 克(后下) ,藿香 6 克(后下) ,制厚朴 6克,半夏曲 12 克,川连 3 克,佛手 10 克,大腹皮 10 克,煨姜 3 克,保和丸 12 克(布包) ,赤芍 12 克,焦麦芽 10克。 沉香末 1 克、白蔻仁末 1 克二味,共研装胶囊分两次汤药迭下。沉香末以降其气逆,蔻仁末以化开湿郁。治若不当,即可转痢。 (四)轻扬宣解法(上、中焦) 暑温蕴热,互阻肺胃。 症见:身热头晕,咳嗽痰多,胸脘痞闷。舌红苔白腻,脉弦滑略数,右脉濡滑且数。 热在肺胃,法宜宣解;湿浊中阻,又当轻扬。 香豆豉 12 克,炒山栀 6 克,嫩前胡 3 克,象贝母 10克,杏仁泥 10 克,枇杷叶 12 克(布包) ,保和丸 15 克(布包) ,鲜芦根 30 克 (五)宣肃疏化法(上、中焦) 暑湿热郁,蕴阻肺胃症见:咳嗽痰多,胸中满闷,大便不通,小溲赤黄,舌苔黄垢而厚,脉象濡滑,右关尺滑且有力。 宜宣肃上焦,疏化畅中法。 前胡 3 克,象贝母 12 克,杏仁泥 10 克,香豆豉 12克(布包) ,山栀 3 克,炙枇杷叶 12 克(布包) ,黄芩 10克,保和丸 15 克(布包) ,焦麦芽 10 克,枳壳 3 克 (六)轻宣清化法(上、中焦) 暑热偏多,湿邪略少。 症见:身热咳嗽,汗出口干,意欲凉饮,胸脘少闷。舌红苔黄,脉滑数略濡,右部有力。 宜清解暑热,轻宣他浊。 薄荷细枝 2 克(后下) ,佩兰叶 10 克(后下) ,连翘12 克,炙杷叶 12 克(布包) ,白蒺黎 12 克,前胡 3 克,杏仁 10 克,川贝母 5 克(研冲) ,鲜西瓜翠衣 30 克,鲜荷叶一角,益元散 12 克(布包) ,竹叶 6 克,黄芩 6 克 (七)辛开苦降法(中焦) 湿热病,热郁中州,湿阻不化。 症见:头晕且胀,胸闷而周身酸楚,漾漾泛恶,大便不畅,小便赤黄,苔白滑腻,脉濡滑而沉取有力。 宜辛开其部以利三焦,苦降其热以燥湿浊,少佐淡渗分消。 白蒺藜 10 克,佩兰叶 12 克(后下) ,白芷 3 克(后下) ,半夏 10 克,黄芩 10 克,黄连 3 克(研冲) ,炒苡米12 克,白蔻仁 12 克,赤苓 12 克,滑石 12 克。 (八)宣化通腑法(中、下焦) 暑挟湿滞,互阻不化。 症见:恶心呕吐,腹胀矢气,大便不通,小溲艰涩。舌苔白腻,根部垢厚,脉濡滑关、尺有力。 宜宣化降逆,展气通腑,一方两法,兼顾胃肠。 鲜佩兰 12 克(后下) ,鲜藿香 6 克(后下) ,香豆豉12 克,山栀 5 克,佛手片 10 克,槟榔 10 克,杏仁 10 克,前胡 6 克,通草 3 克,煨姜 2 克。 酒军克,太乙玉枢丹 1 克二味共研,装胶囊,分两次用佛手片 10 克,生姜 3 克,煎汤送下,先药服。 (此定呕法) (九)泄化余邪、轻通胃肠法(中、下焦) 湿温后期,身热已退,症状大轻,余热未除,湿热积滞退而不净。 症见:大便不通,腑气不畅,腹中不舒,舌苔腻根黄厚,脉象濡滑,右侧关、尺滑且有力。 泄化余邪而通胃肠。 白蒺藜 10 克,粉丹皮 6 克,香青蒿 1 克,枳实 3 克,鲜杷叶 12 克,保和丸 15 克(布包) ,全瓜蒌 30 克,知母 6 克,炒苡米 12 克,山楂炭 12 克,杏仁 10 克,茵陈 12 克,白蔻仁末克、生熟大黄末各 1 克,上三味共研细末装胶囊,分两次汤药送下。 (十)泄化余邪、甘润和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