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证时限制度案例_第1页
举证时限制度案例_第2页
举证时限制度案例_第3页
举证时限制度案例_第4页
举证时限制度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举证时限制度案例篇一:证据法学案例举证时限举证时限制度 一、案情 某日江苏宝应的徐老太搭了一辆中巴车,坐在位子上盘算着这一日的日程安排。可是突然司机来了一个急刹车,老太太摔倒了,差点撞到头。徐老太爬起来就去骂司机,司机说刚才有一个人突然横穿马路,不刹车不行。司机的老婆这时急忙赶过来解释原因后替徐老太另找了一个稳当的座。 当时徐老太说她没事,可是等她下车后,中巴准备继续上路时,徐老太又把车叫住,留下了一句警告的话:如果以后我腰疼,就来找你。第二天一早,当他们的中巴车正营运在马路上,只见前方男女老幼一大群挡住了他的路。来的人全是徐老太家的亲戚,他们说徐老太太腰摔断了,要求赔偿。 司机纳闷老太太腰摔断了,怎么能好好的下车走回家。可是徐老太太说,当时她的腰并不疼,第二天才疼起来。虽然心存怀疑,但是司机还是带徐老太去医院做了全面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徐老太果然腰椎骨折。 司机这下吓坏了,他不住地道歉并很快安排徐老太住进医院治疗,并积极主动地付医药费 1600 多元,营养费300 元。还给老太太安排了两个看护。可是司机说后来大夫都说徐老太没什么事了,可是徐老太一家却天天找他要钱,说腰又疼了要钱治,说又严重了又要钱治。司机想干脆私了,徐老太便索要 1 万 8 千块钱。车主这时多了一个心眼,他想弄清楚徐老太到底得了什么病,怎么治,什么时候又能治好。车主回忆说当时刹车时车开得并不快,好像不可能使徐老太伤的太严重。可病情却越来越坏。 于是他向徐老太借来她自己拍的 X 光片拿到江苏省人民医院请专家们看看。结果却令他惊呆了,CD 片 X 光片拿到扬州专家会诊,结论是陈旧性骨折。老太太是在多年前骨折过,腰伤是以前的旧伤,并不是最近的新伤。车主和老婆觉得自己被欺骗、被敲诈了。这之后徐老太的家人再来要钱,他们只是摇摇头。这下惹恼了徐老太的家人。他们多次阻拦营运中的中巴车纠缠要钱,严重影响了中巴车的生意。 而徐老太一再强调腰伤就是这次摔的。她又到苏北人民医院重新检查,检查结果果然是新鲜伤。于是,徐老太的家人在马路上继续拦截中巴车要钱治病。车主又坚决不给。双方闹到交通阻塞。车主于是走进法院,说徐老太分明是陈旧 伤,因此要求徐老太一要退还 1600 元的医药费,300元的营养费;二要求徐老太赔偿停车损失 8000 元。而徐老太听说自己被告立刻反诉,称自己是新鲜伤,要求继续治疗,反诉车主再付医药费、营养费、护理费、误工费共计 5000 元。 在法庭上,辩论自然异常激烈。因为他们各自手中都有不同医院的诊断证明。一个坚持说是新鲜伤,一个坚持说是陈旧伤。旁听的许多人却如坠云雾之中,越听越糊涂。徐老太说自己有时腰疼的不能动,受那么大的罪都怪当初车开的太快。而车主说医院证明徐老太的是旧伤,不是车子造成的伤害。 法官在耐心听完他们的陈述和辩论之后,问双方愿不愿调解。双方回答不同意。于是法官当庭宣判,一驳回原告车主的所有诉讼请求,二驳回反诉方徐老太的所有反诉请求。判决之后全场的人全傻了。 二、分析 法官解释判决的依据主要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 XX 年4 月 1 日开始实施的民事诉讼证据规则 。而在此案中,原告车主自己提供的陈旧伤的证据,与被告徐老太自己提供的新鲜伤证据同属于书证,不存在一方的证明力明显大于另 一方的情况。因此不能确定徐老太的伤是新鲜伤还是陈旧伤。这就是法院全部驳回了双方诉求的原因。法院提示,双方可申请法院做一个权威医学鉴定。也就是说,最终是陈旧伤还是新鲜伤需有权威部分认定。这个法律程序对车主来说太陌生了一点,当他知道消息,慌忙提出鉴定申请,却又超出了规定期限举证期限界满的前 10 日。扬州中院只能依法维持了宝应法院的一审判决。扬州中院判决车主申请重新医学鉴定的报告提交的日期超出了法院所规定的期限,因此不能算做提供了新证据,故维持了江苏宝应法院一审的所有判决。 民事诉讼要求当事人“谁主张、谁举证” ,由于自己举证不力或者无法举证导致败诉结果,就由当事人自己承担。法院原则上没有义务完全要替当事人查清事实。本案中两个相互抵消的或者相互冲突的证据。一个证据是陈旧伤,而另外一个提出的证据恰好是新鲜伤。这两份证据都只印证了自己的诉讼主张相互之间是冲突的。要想把这个问题解决清楚,最需要就是一个更权威的鉴定结论或者新的证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规定鉴定由双方当事人来申请,由法院再重新做一个鉴定。因此,当事人一定要提出申请,如果当事人不提出申请的话,法院不会主动地去做鉴定。司法解释中明确提出举证期限不得少于 30 日,在本 案中,法院给双方当事人指定了举证时限是 40 天。而双方当事人没有充分地理解举证时限的法律意义也就是法律后果。所以对举证时限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高法院在做出证据的司法解释的同时,特别强调了法院应该充分行使它的一种叫做释明义务或者叫阐明义务。也就是说必须充分地告知当事人,使当事人完全地确切地理解了所告知的法律的后果。在本案中,无法得知法院是不是真正履行了这样一个告知或者释明的义务。 在本案中,如果考虑到一审当时确实出于这种实际情况,当事人没有及时提出申请的话,是不是考虑二审再给他们一个机会。由他们自己提出申请,重新做一个鉴定。 1.什么是举证时限?规定举证时限的意义? 2.如何确定举证时限?举证时限制度中,法院有什么 义务?为什么? 篇二:举证时限的冷思考关键词: 举证时限/实体公正/效率/程序正义/制度背景 内容提要: 在价值目标上,举证时限制度不仅偏离实体公正,而且不可能真正提高诉讼效率,同时也不能真正体现和实现程序正义。大陆法系国家几乎找不到类似中国举证时限的立法体例,英美法系国家有举证时限,但其是以陪审制和漫长、充分的证据开示为依托的,且设立举证时限、证据开示的真正目的不是在于提高效率,而是发现真实,破除“竞技论”的弊端。如果说我国的举证时限制度是属于外国制度的大胆引入,那么,忽视了其制度背景和功能实质的移植是难以达到立法目的的。 XX 年 12 月 6 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了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下称若干规定 ) ,该规定于 XX 年 4 月 1 日实施。这是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改革的重大步骤。其中以较大的篇幅规定了举证时限制度,赋予了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新内容,对中国民事诉讼理论界和实务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其正式实施三年多的时间里,实际效果与人们的原有期望相去甚远。是现行举证时限制度在具体程序设计上还不够缜密严谨?还是法官、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理解和运用举证时限时并没有完全吃透已有规定?抑或是选择举证时限制度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所有这些都不能不令人进行深刻反思。一、价值目标 在最高人民法院通过若干规定之前,学界就有关于证据随时提出主义与证据适时提出主义的讨论。很多人呼吁,长期以来,我国民事诉讼中实行证据随时提出主义,这使当事人故意不出示证据而拖延诉讼或者进行“证据突袭”的情况屡见不鲜。举证时限制度的建立,为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在逾期举证的情况下设定了证据失效的法律后果,这有利于诉讼效率的提高和程序正义的实现。换言之,公正和效率的价值目标是举证时限制度得以通过并实行的重要动因。举证时限制度价值目标的定位,直接涉及三个问题:第一,公正与效率冲突时价值如何选择?第二,举证时限制度是否确实有助于诉讼效率的提高?第三,举证时限制度是否确实有助于程序公正的实现?下面,笔者分别对此进行探讨。 (一)公正与效率的价值选择 公正与效率是人类社会永恒追求的价值目标。若将公正与效率置于广义的价值体系下,两者的价值取向则趋于一致。没有效率的公正非公正,缺乏公正的效率亦非效率,两者对立统一、相辅相成。而如果我们仅仅从公正与效率自身的关系来考察,两者在某种具体价值上又是不兼容的。所以实践中人们往往陷入两难选择的境地:选择公正,就要牺牲效率,反之,亦然。这就造成了制度设计与实践的困惑。目前, “公正优先,兼顾效率”亦或“效率优先,兼顾公正”仍是一个值得争论的问题。 然而,司法作为解决社会纠纷和冲突的程序,公正始终是其存在、发展的内在力量,也是人们偏爱、选择司法程序排除争议的终极性价值缘由。 “司法制度和司法程序真正永恒的生命基础就在于它的公正性。公正观是司法价值观中的第一要素,这是不容置疑的。 ”这是由司法的目标决定的。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的目的在于解决纠纷,排除和抑制社会冲突,从而保护私权以维护社会生活秩序。表现在:(1)化解和消除冲突,尽可能使争议权益的事实状态及相关的法律规则得到冲突主体的认同,消除冲突主体之间对争议权益的事实状态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法律规则的认识差异。同时尽可能运用强制手段遏制冲突行为。 (2)实现受冲突侵害的合法权益并保证冲突所规避的法定义务得到履行,包括恢复权益的原有状态,排除权益行使的障碍,促使冲突主体继续履行应履行的义务,补偿冲突给权益或义务的实现所造成的损失。 (3)回复法律或统治秩序的尊严与权威。司法权行使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这种权威回复的过程,是冲突主体改变藐视、对抗社会统治秩序和法律制度的心理与态度,从而防止冲突重复出现,使社会秩序的原则和要求得以贯彻的过程。司法权的这一目标决定了公正是其首要价值追求,否则不公的司法只能使冲突和纠纷激化而得不到解决。司法的价值选择原则必须是“公(来自: 小 龙 文档网:举证时限制度案例)正优先,兼顾效率” 。任何诉讼程序如果失掉效率还可以认为是司法程序,但如果失掉了公正则等于失去了司法程序的生命,因为“诉讼作为解决争议的活动,实际上也就是在当事人之间合理地分配程序性和实体性权利和利益的过程,它本质地要求将公正作为其最高价值。 ” “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 ” 证据的本质是能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它是查明案件事实的唯一手段,是正确处理案件的基础。证据制度本身就是司法和诉讼的重要部分,是司法和诉讼的脊梁。在设置和构建证据制度时,不能背离司法和诉讼的基本价值选择。从哲学认识论的基础看,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对民事诉讼基本案情的认识也不例外。诉讼中,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总是根据其要证明的案件事实来决定需要收集和提供哪些证据。在当事人的诉讼博弈中,证据不断被发现。随着举证、质证和认证活动的推进,案件事实才被逐步揭示出来。指望所有的主要证据事实在当事人起诉时都能被感知和收集到,是不切实际的,违背了人类基本的认知规律。当然,诉讼不可能永远拖延,诉讼中发现事实受到时间、空间及手段的诸多限制,诉讼上所讲的发现事实,只能是建立在有限的证据基础上的事实。但是,给举证机械地进行时间限制,这种“迟到的”证据,即使在开庭审理之前或者开庭审理之时提出,即使能够正确反映案情,也因举证时限而丧失证明效力,这是背离司法“公正优先”的价值选择原则的。 强调审后证据失权的绝对效力,意味着明知是错误的判决也可以绝对化,这显然与公众对公正的一般理解不合。当事人会对违背基本案件事实为基础上的裁判产生不服心理,久而久之就会破坏司法的权威和诉讼的公信力。 (二)举证时限制度与诉讼效率 当然,司法对公正的追求也不可能是无条件的。 “迟来的正义就是不正义。 ”这句很多法学论著中都在引用的古老法谚,十分深刻地指出了效率在司法中的重要性。 “无论审判能够怎样完美地实现正义,如果付出的代价过于昂贵,则人们往往只能放弃通过审判来实现正义的希望。 ” 举证时限制度,是规定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必须在法律规定或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出证明其主张的相应证据,逾期不举证则应承担证据失效法律后果的一项民事诉讼期间制度。举证时限制度可以防止故意不提出证据、滥用权利随时提出新证据拖延诉讼的情形发生。因此,其被许多人作为解决我国诉讼迟延症结的一剂良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我国的诉讼迟延问题是否严重。我国立法对民事案件的审判期限有明确规定:一审民事案件,适用简易程序的,应当在 3 个月内审结;适用普通程序的,原则上应当在 6 个月内审结。二审民事案件,对裁定不服上诉的,应当在 30 天内审结;对判决不服的,原则上应当在 3 个月内审结。根据笔者已经掌握的资料,从立法上对民事审判期限予以限定,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在实务上,我国绝大多数民事案件都能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解决。在德国,民事诉讼法使用的是一点一滴处理争执点的办法,使一次言词辩论不可能结束案件。如果当事人双方对事实有争论,至少需要两次言词辩论。事实上,如果对事实与法律问题有严重的争执,第一审法院的程序可能拖延 1 年以上。6日本则更甚,由于诉讼程序的分散性,民事案件经常要拖延很长时日。据日本 1989 年的司法统计,第一审通常有近半数的案件需要 1 年以上的审理时间。如果对第一审不服提起上诉,那么审理时间就更长了。据 1987 年的司法统计,从第一审受理时起到最高法院上告审终局判决为止,3 年以上审结的案件共占%,其中 5 年以上占 43%,10 年以上占 11%.据日本 XX 年的司法统计,日本地方裁判所民事诉讼案件的平均审理期限 10 个月以上,包括证人在内的第一审诉讼事件平均审理期间为两年。英美等国以程序复杂、诉讼拖沓、效率低下而著称,其民事审判期限更长。根据笔者与相关国外学者的交流,比较而言,中国民事审判的总体效率是很高的。 不可否认,我国也出现过一些诉讼被严重拖延的案例。其被拖延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由于当事人举证不积极,而是由于行使国家审判权的法院(法官)的主观因素。当然,在现行立法允许的情况下,可能出现当事人运用诉讼技巧,在开庭之前不提供证据。但在一审开庭仍然故意不举证而留到二审时再举,这是违背当事人的正常心理规律的。在民事诉讼中,任何一个正常的当事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举证影响法官的心证,从而使裁判结果有利于本方。当事人拖延到二审举证,意味着其一审胜诉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这不合人的正常理性。因为,民事诉讼对当事人而言毕竟是一场需要时间、精力和资金耗费的战场,风险和利益决定了当事人不可能像创造戏剧一样来演绎自己诉讼中的举证之路。而只是在开庭中才提出证据,可能影响诉讼进程,但并不会造成诉讼的严重拖延。一些赞同举证时限制度的学者认为:“在司法实践中,不乏被告甚至原告因为某种目的,故意拖延举证的事例。有的当事人会故意隐瞒部分对其不利的证据,还有的当事人一审不 举证,二审再举甚至再审时举,类似情况也并不鲜见。”10实际上,这种所谓故意不举证的情况并不具有代表性。即使某些个案可能会出现由于当事人故意不举证而导致诉讼拖延,是否实行举证时限制度,就一定有助于治愈此“顽疾” ,大幅度提高诉讼效率呢?笔者认为不一定,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1.举证时限制度的“新证据” 。设置举证时限制度的初衷之一是惩治有主观过错的不举证行为,要求当事人必须在举证期限内提出证据,否则其证据即不被法院采纳,从而发生失去证明权的法律后果。但是不能、也不应该对当事人非主观过错而延期提出的证据拒绝适用。同时,为了避免司法解释与民事诉讼法第 125 条第 1 款规定的“当事人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新的证据” 、第 179 条规定的当事人有新的证据时可以申请再审等法律条文的直接冲突,必须对在举证期限内当事人确实因为非属于自身的客观原因而不能提供有关证据等情况予以变通处理。为此,若干规定在几个条文中有“新证据”的规定。其第 41 条宣示:“民事诉讼法第 125 条第一款规定的新的证据,是指以下情形:(1)一审程序中的新的证据包括: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后新发现的证据;当事人确因客观原因无法在举证期限内提供,经人民法院准许,在延长的期限内仍无法提供的证据。 (2)二审程序中的新的证据包括: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申请人民法院调查取证未获准许,二审法院经审查认为应当准许并依当事人申请调取的证据。 ”若干规定第 43 条第2 款又规定:“当事人经人民法院准许延期举证,但因客观原因未能在准许的期限内提供,且不审理该证据可能导致裁判明显不公的,其提供的证据可视为新的证据。 ” 对于当事人申请再审时“新的证据”的界定, 若干规定第 44 条解释为:“民事诉讼法第 179 条第 1 款第 1 项规定的新的证据,是指原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 ” 举证时限制度必须有“新证据”的规定来与之协调和配套。也可以说, “新证据”的规定是举证时限制度的一部分。对于当事人来说,证据是否逾期,证据逾期是否出于过错,是事关该证据是否有质证资格,是否会被法院(法官)采纳,能否成为认定案件事实依据的重大问题。有时会成为事关诉讼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是否属于以上三部分规定的“新证据” ,会成为庭审证明辩论之重要内容。此时,是否“当事人确因客观原因无法在举证期限内提供,经人民法院准许,在延长的期限内仍无法提供的证据”?是否“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新发现的证据”仅仅是指当时在客观上没有出现的证据,还是指既包括客观上没有出现的证据,也包括客观上虽然已经出现但在通常情况下当事人无法知道其已经出现的证据?是否“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申请人民法院调查取证未获准许,二审法院经审查认为应当准许并依当事人申请调取的证据”?是否“当事人经人民法院准许延期举证,但因客观原因未能在准许的期限内提供,且不审理该证据可能导致裁判明显不公的,其提供的证据可视为新的证据”?是否“原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所有这些关于是否出于过错的认定,对于其认定所需证据是否受和怎么受举证时限的制约的把握,实际上是十分模糊、难以细化的。在现在我国法官的素质参差不齐、理解不一的情况下,如何保障若干规 定在全国统一、准确地适用,是相当困难的事情,在操作中实难解决。即使法官运用自己的所谓“自由裁量权”作出了裁断,但此时如何让当事人和社会信服?“自由裁量权”有无滥用?法官必须有充分的说理,甚至法官本人可能成为争议对象和辩论的主体。这样,由原来的若干规定前的法官方便简单地依据证据认定案件,变成了首先要对如何适用“新证据”和举证时限的、纯粹程序本身的、对证据的辩论、论证和认定,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证据的实质证明力等内容进行辩论、论证和认定。由此导致庭审阶段投入相当大的精力于证据的形式效力而非实质证明力的辩论。相对于没有举证时限制度和配套的“新证据”来说,无疑会增加诉讼主体的负担,加大法官庭审难度,拖延诉讼进程,使诉讼效率降低。2.举证时限制度与当事人撤诉等处分权的行使。处分原则是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处分原则的核心内容是当事人对自己所享有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的支配决定权,即可以自行决定是否行使或如何行使自己的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处分权是民事诉讼当事人享有的基本权利。 大陆法系国家的民事诉讼理论对处分原则一般以处分权主义加以表述,日本学者三月章认为:“在民事诉讼何时开始、有何限度、持续至何时(即何时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