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发病趋势分析_第1页
猩红热发病趋势分析_第2页
猩红热发病趋势分析_第3页
猩红热发病趋势分析_第4页
猩红热发病趋势分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52010 年昌平区猩红热流行特征分析王瑞琴,蔡旭,唐雅清,李宏通,刘重程,隋吉林(北京市昌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 昌平 102200)摘要:目的 分析昌平区猩红热的发病情况和规律,探讨防控对策。方法 对昌平区2005年以来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猩红热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20052010年昌平区共报告猩红热病例649例,平均发病率为14.75/10万,2007年发病率最高达18.14 /10万,各年发病率有统计学意义,病例以散发流行为主,全年均有病例发生,春季多发,2010年底出现了6年来的月发病峰值,学生发病数最多,310岁年龄组占总病例数的92.14%,男性多于女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外来人口聚集、人口密集的镇、街道发病率高。结论 学生、幼托儿童是重点防控人群,2010年出来月发病峰值,提示我区猩红热疫情有波动、多发的可能,应高度重视,加强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暴发疫情的监测,同时加强对人口密集、外来人口聚集地区的管理。关键词:猩红热;流行病学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1。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细小皮疹,515 岁儿童多发,容易在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造成聚集性发病。为进一步了解昌平区猩红热流行的特点和规律,探讨防制对策,现将 20052010年猩红热流行特征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源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各级医疗机构的传染病报告卡,人口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 。1.2 方法 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 Excel 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 2 检验,检验水准按 =0.05。2 结果2.1 流行概况20052010 年昌平区累计报告猩红热病例 649 例,以散发流行为主,涉及暴发疫情 1 起。各年均有病例报告,平均发病率为 14.75/10 万,年发病率分别为 11.12/10 万、13.2/10 万、18.14/10 万、13.14/10 万、14.96/10 万及 17.95/10 万。其中 2007 年发病率最高为 18.14/10 万,年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0.98, P0.01) 。2.2 流行特征2.2.1 年龄性别分布男女性别比为 1.90 :1,男性发病率为 18.83/10 万(425/ 2256935) ,女性发病率 10.45/10 万(224/ 2144452) ,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52.43,P0.01 ) 。40 岁以下各年龄组均有病例报告,发病年龄介于 5 月龄至 37 岁之间,主要集中在 3-10 岁,占病例总数的 92.14%(598/694 ) 。2.2.2 职业分布病例涉及学生、托幼儿童和散居儿童、餐饮食品、家政、家务及待业、干部、农民、民工等 10种职业,主要以学生、托幼儿童和散居儿童为主,分别占总病例的 44.84%(291/649) ,42.37%(275/649),和 10.48%(68/649) 。2.2.3 地区分布全区 17 个镇、街均有病例报告,发病率在 1.59/10 万42.85/10 万之间,平均发病率居前三位的分别为回龙观镇、东小口镇和北七家镇,发病率分别为 42.85/10 万(171/399110 ) 、40.82/10 万(129/316005)和 21.3210 万( 65/304832) ,兴寿镇发病率最低为 1.59/10 万(见表 1) 。表 1 昌平区 2005-2010 各镇猩红热发病情况序号 地区名称 累计病例数 累计总人口数 平均发病率/10 万1 回龙观镇 171 399110 42.852 东小口镇 129 316005 40.823 北七家镇 65 304832 21.324 城南街道办事处 34 209075 16.265 沙河镇 52 408411 12.736 南邵镇 15 123825 12.117 城北街道办事处 92 837290 10.998 小汤山镇 21 249682 8.419 长陵镇 8 107597 7.4410 马池口镇 18 260736 6.9011 南口镇 21 406094 5.1712 崔村镇 4 100601 3.9813 阳坊镇 5 129477 3.8614 十三陵镇 4 122584 3.2615 流村镇 4 129403 3.0916 百善镇 3 108548 2.7617 兴寿镇 3 188111 1.59合计 649 4401382 14.752.2.4 时间分布一年四季均有病例报告,其中春季(35月)237 例,构成比 36.51%,夏季(68月)150 例,构成比23.11%,秋季(911月)136 例,构成比20.96%,冬季(12 2月)126例,构成比19.41%。4-6月形成春夏之交第一个发病高峰,构成比为44.07% (286/649) ;10-12 月形成秋季之交的第二个发病高峰,构成比为20.96%(136/649) 。每年的5月份报告病例数最多,构成比为15.56%(101/649) ,8月份报告病例数最少,构成比为2.77%(18/649)详见(图1) 。0510152025303540123456789101112123456789101112123456789101112123456789101112123456789101112123456789101112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时 间病例数图 1 2005-2010 年昌平区猩红热发病时间分布图3 临床特点225 例猩红热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统计结果显示:临床症状以发热、出疹,咽部充血为主,体温在 37.541之间,出疹时间在发病前 2 天至发病后 1 天之间,血常规检测:WBC 在7.610919.910 9 之间,部分有典型猩红热症状:20.44%患者有杨梅舌,16.44% 患者有口周苍白圈,37.78%的患者伴头痛、恶心等症状,无中毒性心肌炎、全身其它部位化脓性并发症表现,均为临床诊断轻型病例(表 2) 。4.44%(10/225)的患者有明确的接触史,4.22%(14/225)名患者有外出史。表 2 225 例猩红热病例临床表现症状 发热 皮疹 咽充血 杨梅舌 口周苍白圈其它(头痛恶心等)病例数 179 216 143 46 37 85构成比(% ) 79.56 96.00 63.56 20.44 16.44 37.78 4 讨论20052010年昌平区猩红热发病率显示:昌平区猩红热流行周期约为3年,发病呈波浪式双峰分布,春夏之交和秋冬之交为发病高峰,与国内相关报告一致 2,2010年底出现了6年来的月发病峰值,流行波动较为明显,与猩红热流行周期性有关,也可能与近年来易感人群长期积累,一旦传染源带入易引起暴发、流行有关 3,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警惕多发、爆发疫情,分析可能的原因,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各镇、街均有病例报告,城区、城乡结合部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山区,回龙观、东小口、北七家、城北街道、城南街道、沙河镇6个人口密集、流动人口人群聚集的地区发病率明显高于其它地区,病例数占总数的83.67%,这与居住环境、个人卫生意识及传染源经常存在等因素有关 4,提示,今后城区、城乡结合部的猩红热防治工作及膨胀的流动人口的健康与疾病问题面临新的挑战 5。猩红热发病的重点人群为小学生和托幼儿童,主要原因与该年龄组人群相互接触密切,空气流通较差,抵抗力较低,易引起交叉感染有关,提示,学校卫生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猩红热发病的性别、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童多于女童,与猩红热年发病数性别无显著性差异的报导不同 6,可能与男生喜好活动,接触密切频繁,相互传染的机会大有关。225 份个案调查表统计结果显示:均轻型临床诊断病例,发热、出疹,咽部充血为主要症状,杨梅舌、口周苍白圈等猩红热典型症状不明显,流行病学史不明确,从而造成诊断上的困难,易出现漏诊、误诊现象,提示临床大夫做好鉴别诊断,学校、托幼机构加强晨午检,确保病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由于昌平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流动人口较多,近几年昌平区猩红热发病率高于北京市平均水平 1,由于该病主要侵犯的是少年儿童,其并发症急性肾炎、风湿病有可能造成患者终身痛苦,因此对该病的防控工作不能掉以轻心 7。目前,猩红热尚无特异性预防措施,人为干预较少,且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可再次感染 8。由于感染途径容易实现,感染来源不太明确,加之人群普高易感,在防控工作中管理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是预防本病的主导措施 4,同时,提高报告病例的准确性,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群自我保护意识,疫情处理中急性咽峡炎、急性扁桃体炎患者,也应按照猩红热隔离治疗,指导病家消毒 9,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重点人群的病原学监测,开展气象特点等生态学研究为猩红热防治及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参考文献:1 刘白薇,杨鹏,王小莉,等.北京市2005-2009 年猩红热流行特征分析J .健康必读杂志,2010,8(8):200-201.2 郭菁,周蕾,程显欣.海淀区1993 -2002 年猩红热流行特征分析J .疾病监测,2005,20(9):50.3 曾丽萍,姚云波,李顺祥,等.玉溪市1994-2003 年猩红热流行特征分析J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5,5(5):1002-1003.4 汤健闻,柳智豪.百色市1978-2005 年猩红热流行趋势分析J .预防医学论坛,2006,11(12):741-742.5 姚光海,吕太害,何平.等 贵州省1951-1999 年猩红热流行特征分析J.海峡预防医杂志,2000,6(6):30-31.6 刘展,王本旭,汪水城. 全国2003-2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