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举里选是什么制度_第1页
乡举里选是什么制度_第2页
乡举里选是什么制度_第3页
乡举里选是什么制度_第4页
乡举里选是什么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举里选是什么制度篇一:材料题特训:二加答案材料题特训:二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废除丞相以前历代著名丞相及其命运 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材料二: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 ”“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 材料三:近代中国大事年表之举措对君主专制政体产生的影响。 (2)你同意材料二中孟德斯鸠的观点吗? 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特点。 2工业革命引发了不同的反响,对人类文明产生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发明成果一览表(部分)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材料二:对工业革命时期的资本家,主要有以下看法:傅立叶认为,工业化大生产把一切都交给资本家,他们肆意剥削工人,工人变成了劳动的奴隶,致使劳动成为贫困和痛苦的根源。资本家财富的丰裕是以工人的贫困为代价的。亚当斯密认为,资本家追求个人利益,不仅意味着个人财富的增加,实际上也是国民财富的增长,神奇般实现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和谐。资本家并非总是不顾一切唯利是图,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他们都在为追求私利辛勤工作,若不如此,在市场交换中必败无疑。据李宏图等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 世纪的世界史整理 (1)完成材料一中表格的填空,并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的三个方面成就。 (2)工业文明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对工业革命时期的资本家,您更认同材料二中的哪种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不说理由不得分) (3)面对材料二所述的问题,思想和文学领域分别出现了哪些思潮和流派? 3选官制度的变革和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初元年(76)三月诏:“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既非能显,而当授之政事,甚无谓也。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甽亩,不系阀阅。敷奏以言,则文章可采;明试以功,则政有异迹。文质彬彬,朕甚嘉之。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章帝纪 材料二科举弊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古者世卿,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淫佚,亦循例入 政。则求读书求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故下无才。上下无才,国之大患也。科举立,斯二弊革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 材料三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与刘成禹对话 ,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1)材料一中“乡举里选”指的是什么选官制度?据材料分析此种选官制度出现的问题?为此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梁启超和孙中山对科举制的观点,并就这一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50 字左右) 。 (3)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古代选官制度对现在人才选拔有何启示? 4有入说“政治是妥协的艺术” ,也有人说“在中国政治中,妥协往往被视作不彻底,不革命到底的表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28 年,议会通过了权利请愿书 。请愿书只有两项基本内容:一是不经议会同意不可征税,二是不经法律审判不得拘捕监禁。但它引述了大宪章 ,来表明其内容是历史传统?要求变革的力量到传统中去寻找根据,而维持现状的力量反而成了反传统的叛逆了!?这次政变事实上就是以维护传统的名义进行的。它在维护传统与追求变革之间找到了一条适中的路,实现了斗争与协调、更新与传统的平衡。1689 年 1 月 28 日下院的决议就是这样:英国仍是君主国, “上帝保佑吾王”仍是英国的国歌。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二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一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 ,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 一一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给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 “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荪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 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一一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英国民主政体的确立中是如何体现“妥协和转化贯穿着历史发展的进程”这一观点的?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的具体表现及体现的两大原则。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中华民国“大妥协”的不同评价,你持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5经济体制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自由贸易在农业和地方小工业领域的成功,列宁进一步考虑利用市场发展国营企业,指出“国营企业也在改行所谓经济核算,实际上就是在相当程度上实行商业的和资本主义的原则” 。?1921 年 12 月,俄共(布)第十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对当时的经济特点的总结是“国内市场的形成”和“货币交换的发展” ,提出要“从市场的存在出发并考虑市场的规律来掌握市场,并且有系统的、经过深思熟虑的、建立在对市场过程确切估计之上的经济措施,把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的工作掌握在自己手中” 。 朱建明列宁“新经济政策”述评 材料二计划和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具优势,又各有不足。两种手段的有机结合,可以做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1990 年 12 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又强调:“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可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有效的重要作用,又可以发挥计划宏观调控导向的重要作用,应当把计划和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 论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我们要前进,我们就必须像一支训练有素而又忠诚的军队那样,为了共同的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因为没有这样的纪律就不可能前进,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领导。 罗斯福就职演说 (1)据材料一,概括列宁的“市场观” 。 (2)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的“市场观” 。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列宁和邓小平“市场观”的异同。 (3)材料三中罗斯福总统所谓“实现有效的领导”是指什么?请举例加以说明。有人认为新经济政策使“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 ,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参考答案 1 (1)原因:宰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 (2分)影响: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此后成立的内阁、军机处等机构,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主子”与“奴才”的君臣关系本质进一步体现;(2 分)皇帝实现了高度集权,六部直属于皇帝,增加了专制政治的独断性、随意性;(2 分)对近代产生恶劣影响,集权趋势不利于中国向现代国家政治转型。 (2 分) (2)同意。 (2 分)影响: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上,剥夺了人民的政治自由和言论自由;思想文化上,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进步。使中国和世界逐渐隔绝,造成落后于世界潮流.(8 分) (3)由于长期的专制主义传统,使中国近代政治转型起动较迟;深受西方列强侵略影响,具有后发性;中国政治转型与救亡图强联在一起;一波三折,困难重重;从体制内改革转变到体制外革命;由于中国经济社会落后,思想启蒙不够,政治转型效果不彰。 (8 分,每点 2 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得满分,不拘泥现成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张表格中显示历史上出现了丞相位高权重危及皇权的事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初期罢丞相的原因是宰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 “罢丞相”之举措对君主专制政体产生的影响有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此后成立的内阁、军机处等机构,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主子”与“奴才”的君臣关系本质进一步体现;皇帝实现了高度集权,六部直属于皇帝,增加了专制政治的独断性、随意性。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只需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摆明观点即可。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中国整体实力几个方面组织回答即可。 (3)本题材料提到,鸦片战争等西方的冲击和中国的反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特点是深受西方列强侵略影响,具有后发性;中国政治转型与救亡图强联在一起;一波三折,困难重重;从体制内改革转变到体制外革命;由于中国经济社会落后,思想启蒙不够,政治转型效果不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表现影响;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维新变法;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内容 2 (1)填空:飞梭;富尔顿。(2 分) 成就:棉纺织业;动力;交通运输。(6 分) (2)认同傅立叶的看法。(2 分) 理由:造成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资本家财富急剧增加,建立在肆意剥削工人的基础上;造成了工人的贫困;贫困人口不断增加;劳动成了贫困的根源而不是人们的需要。(8 分,任答 4 点即可,满分不超过 8 分。) 认同亚当斯密的看法。(2 分) 理由:资本家追求个人财富的同时,有利于增加国民财富,使每个人用同样收入可以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料;是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资本家追求财富,固然有逐利的一面,但也是受制于市场机制使然;资本家辛勤工作;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8 分,任答 4 点即可,满分不超过 8 分。) (3)思想: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文学:浪漫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 (8 分) 【解析】 答案第 1 页,总 4 页 篇二:科举选官制度古代科举选官制度 古有乡举里选之说。 周礼地官乡大夫讲到三年举行一次“大比“,以考查乡人的“德行道艺“,选拔贤能的人才。 礼记王制提到“乡论秀士“,经过逐级选拔,有所谓俊士、进士等名称。 礼记射义还提到诸侯贡士于天子。这些说法虽然不能证明先秦确有贡举制度,但是后世科举制度上的一些做法和用语,有的是从这里来的。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条很重要的选官之道,便是“养士“。国君和贵族公子常常把有学问、有才干的人供养在自己身旁,并随时从这些人中选取适当的人才,派任官职。当时的所谓“四大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门下各有食客(也就是“士“)数千人,成为各国政府都很重视的力量。后来国君们发现,只要有官做,天下能人多得很,不必另外用“闲米“来养;而非国君的养士,则由于对国君会形成威胁而渐渐被禁止,养士制度也就消失掉了。 汉代为了选拔统治人才,有察举的制度。汉高祖下过求贤诏,汉文帝也曾下诏察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汉武帝又诏令天下察举孝廉和茂材。茂材就是秀才(优秀的人才) ,据说后因避东汉光武帝讳才改称茂才的1 。汉昭帝以后,举士包括多方面的人才,东汉承袭旧制。一般说来,西汉以举贤良为盛,东汉以举孝廉为盛。但是东汉桓帝、灵帝以后,“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2 。可见当时的察举已经很滥了。 第 34 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4) 汉代被荐举的吏民经过皇帝“策问“后按等第高下授官。有所谓“对策“和“射策“。“对策“是将政事或经义方面的问题写在简策上,发给应举者作答;“射策“则类似抽签考试,由应举者用矢投射简策,并解释射中的简策上的疑难问题3 。后来“策问“的形式定型化了,所以后世把它看成为一种文体,萧统文选称之为“文“4 。“对策“也被认为是一种文体,简称为“策“,刘勰文心雕龙议对说是“议“的别体。汉代董仲舒的对贤良策,是这种文体的名篇。至于“射策“,后来则成了一个典故,杜甫醉歌行说“只今年才十六七,射策君门期第一“,就是在应举考试的意义上运用这个典故的。 魏晋以后,地方察举孝廉、秀才的制度基本未废。所以李密陈情表说:“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5魏晋南北朝有所谓九品官人法,各州郡都设中正官负责品评当地人物的高低,分为上上、上中直到下下九品。这种制度本来(转载于: 小 龙文档 网:乡举里选是什么制度)是为了品评人才的优劣,以便选人授官,但是后来由于担任中正的都是“著姓士族“,人物品评全被豪门贵族所操纵,“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九品实际上成了门第高低的标志了。 在这段时期里,有一个著名的事件,那就是出身寒族的曹操于建安十五年春、十九年冬、二十二年秋三次发布唯才是举令。曹操驳斥了“军吏虽有功能,德行不足堪任郡国之选“的时论,提出了“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的选官准则,认为“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二十二年发布的举贤勿拘品行令称: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这些命令,直欲摧陷廓清东汉近二百年间儒家豪族用人唯行的金科玉律。“九品中正制“本来正是与此“三令“同一源的。所以早期士人品定之权掌握在曹魏政府的中正官手中,中正官按人才优劣以定品第,也多少改变了名士“臧否人才“、操纵选举的局面,选出了一些比较有才干的人充实政权,帮助曹魏在三国角逐之中占到上风。但是在当时的社会上,儒家豪族的力量远比曹魏出身的寒门大得多,曹魏寒门政权实际上只是东汉至中唐数百年贵族社会中 的一小股逆流。不久,不仅九品中正的品评之权全部为豪门所据,就连曹魏政权本身,也要按照儒家的要求,“禅让“给出身于河内豪族的司马氏了。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唐高宗、武则天以后,进士科最为社会所重,参加进士科考试被认为是致身通显的重要途径。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此外还考时务策等。诗赋的题目和用韵都有一定的规定。诗多用五言六韵(近代变为五言八韵) ,有一定的程式,一般称为试帖诗。韩愈的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一诗,就是这种体裁的作品。第 35 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5) 唐代取士由地方举送中央考试,称为乡贡。被举送应试的人通称为举人。唐人常说“举进士“,例如韩愈讳辩说“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意思是应举参加进士科的考试,这种人在唐代就称为进士。韩愈送孟秀才序说“京师之进士以千数,其人靡所不有“,就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说的。唐初设有秀才科,不久即废,但是唐人后来仍通称应进士科考试的人为秀才6 。由此可见,唐代进士、举人和秀才的概念与后世不同(参看下文清代的科举制度) 。 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礼部,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知贡举7 。唐人有关科举考试的文章常常讲到有司、主司等,都指考官而言。参加进士科考试要请当世显人向考官推荐奖誉,才有及第(及格)的希望。及第以后称考官为座主、为恩门,对座主则自称门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称为同年。 这一时期,门生座主、同科同年之间常常结成派系,排挤那些出身于门阀世族未经科举的官僚。世族官僚讨厌进士的浮华,看不起由科举途径进入官场的官僚;而科举出身的官僚讨厌世族的傲慢,也不大看得起依靠门阀得官的官僚。这就形成了两大派系。两大派系分别勾结权贵、宦官,争权夺势,互为进退。 党争前后经历了几个皇帝,时间有四十年之久,最终双方俱伤于宦官之手,但是科举制度却被后世继承了下来。唐人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为题名会。宴会于曲江亭子,称为曲江会。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为“探花使“,探采名花。唐人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称为前进士,还要参加吏部“博学宏词“或“拔萃“的考选,取中后才授予官职8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柳宗元“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其后以博学宏辞,授集贤殿正字“9 。白居易进士及第后,因为取中“拔萃“,所以授秘书省校书郎。韩愈虽然进士及第,但是由于应吏部考选未中,未能得官。为此,韩愈以“前乡贡进士“的名义三次上书宰相求仕。 以上所说的进士、明经等科通常每年都举行考试。此外唐代还有所谓制举,这是由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据说是要选拔特殊的人才。无论取中进士、明经等科与否,都可以应制举。考期不固定,科目由皇帝临时决定,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文辞秀逸科,风雅古调科,等等,前后不下百十种,这些称为制科。唐代博学宏词科本来也是制科,开元十九年(公元 731 年)以后改为吏部选人的科目,每年举行考试10 。宋代制举恢复博学鸿词科,直到清代还有博学鸿词科。 第 36 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6) 博学鸿词一科唐、宋乃至清代均有之,其意义则大不同,特别是清代。 清初,不少明朝遗老以民族气节自恃不肯与清廷合作,更不屑入考场同普通儒生在八股文上一竞短长,清廷为了笼络这批学者而特地开设了“博学鸿词“的特科,只考诗赋,不考八股,对不肯前来者,还委派官吏登门去请,或“拉夫“,硬逼他们进京应考。考中之后,虽委以高官,却又将其事迹纳入贰臣传中,但对于那些拒不参加考试的大名士,却也没有强加迫害。宋代最初也以进士、明经等科取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留进士科。进士科不考诗赋而改试经义,此外仍考论策(后来也间或兼考诗赋) 。礼部考试合格后,再由皇帝殿试复审,然后分五甲(五等)放榜,授予官职。 元朝的科举考试分左右两榜。 当时天下人共分四等,依次分别为:蒙古人、色目人(西部各少数民族) 、汉人(北方汉族)及南人(南方汉族及其他族人) 。不同等级的人分开考试,蒙古人和色目人是考两场;汉人和南人要考三场。其内容则蒙古人、色目人较易,而汉人、南人较难。考中的名单,蒙古人、色目人列一榜叫“右榜“;汉人、南人另列一榜,叫“左榜“。录取名额两榜相等,但派起官来,蒙古进士比色目人高一等,色目人又比汉人、南人高一些,如果蒙古人、色目人愿参加汉人、南人的科目考试,考中之后,再加一等派给官职。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大致相同。下面只就清代的科举制度加以简单的叙述。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11 ,又称为庠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12 。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 (2)会试, (3)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庠生) ,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13 。乡试取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第 37 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7)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 、知县等14 。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后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15 ,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附带说一说贡生。清代有岁贡、恩贡、拔贡、副贡。每一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选送年资长久的廪生入国子监肄业的,称为岁贡。逢国家庆典进贡的生员,称为恩贡。每三年各省学政 就本省生员择优保送国子监的,称为优贡。每十二年各省学政考选本省生员择优保送中央参加朝考合格的,称为拔贡。乡试取入副榜直接送往国子监的,称为副贡。科举还有武科一类。唐朝武则天时代就开始有武举了,后代相沿,直到清代还有武科考试,这里不细说了。 科举是封建时代最高统治阶级收买士人为之服务的一种手段,汉代的察举也是同样的性质。封建皇帝并不隐讳这一点。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 196 年)下诏说:“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16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 106 年)下诏说:“夫泛驾之马,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17 唐摭言记载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18知识分子热衷于功名利禄者,把科举当作入仕的途径,因此也就甘心受人收买和笼络,虽老死于科场亦无所恨。-“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19 ,一千多年以前,早就有人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实质了。 科举的创办人是 6 世纪初的隋炀帝杨广。与此同时,杨广还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属把全国重心从西北向东南转移。他的这些举措,大约一百年后,在武则天、李隆基等人手中得到了实施,并被后世继承,左右了此后一千多年里中国社会的格局。 注释: 1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张守节正义引应劭云:“避光武改茂才也。“2见抱朴子审举 。秀才本应贤良,而连字都不认得;孝廉本应孝廉,而察举的却是与父不同居的不孝之子。 3见汉书晋望之传颜师古注, 唐摭言卷一。但是文心雕龙议对说,射策是“言中理准,譬射侯中的“,这是对射策的另一种解释。 第 38 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8) 4 文选著录了王融、任所拟的策秀才文共十三首。 5秀才,也是由地方推举的人才,由州推举。注意:晋时所谓秀才与后代所谓秀才的含义不同。 6见李肇唐国史补卷下。 7唐初考官由吏部考功员外郎担任,开元中改由礼部侍郎担任。礼部侍郎缺人,由他官主考,称为权知贡举。 8 新唐书选举志:“选未满而试文三篇谓之宏辞,试判三条谓之拔萃,中者即授官。“9正字掌管校雠典籍、刊正文字的工作。 10参看徐松登科记考凡例、卷五、卷七。 11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 12廪生是廪膳生员的简称,明初生员每人每月皆由公家给粮食,所以称为廪生。后来名额增广,在增广名额中的生员称为增广生员,简称增生,增生不廪粮。明代府学县学之外还有附学生员,简称为附生,清代沿用明代的旧称。 13由捐纳而取得监生(国子监生员)资格的(所谓例监) ,也可以参加乡试。 14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 15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 16见汉书高帝纪 。17见汉书武帝纪 。 (tu)弛,放任无检束。 18见唐摭言卷一述进士上篇 。 19见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 。 篇三:选官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历代都非常重视对官吏的选拔,制定了许多种不同的人事选拔方式,由此形成了中国古代富有特点的选拔制度。北宋的苏轼曾经总结说, “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到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这一段话精辟地概括了中国古代官吏选拔方式上的几个主要阶段,因为经常为研究人事管理的专家学者所引用。我们今天的讲座,基本遵循苏轼的思路,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官吏选拔方式进行介绍和评析,力求使大家对我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和发展演变有一定的了解,从中汲取好的做法和经验,不断完善我们的干部管理工作。 一、尧舜禹时期 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人们只有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勉强生存,这种群体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氏族,以后发展为部落和部落联盟。氏族或部落首领具体由部落议事会民主选举产生, “选贤与能” ,通过一定形式的考核,得到大家的公认,才能确立为接班人,前任首领以让位的方式实现领导权的更替。这就是我国古代传说的“禅让制” 。在尚书 、 史记等古代典籍中,保留了尧舜禹时期选贤举能的一些弥足珍贵的记载。据载,尧晚年召集由四岳(四方部落首领)组成的议事会,询问继承人的人选,命四岳“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 ,四岳大致推举民间的虞舜,认为舜虽为“盲者子” ,生活在“父顽、母嚣、弟傲”的家庭环境中, “能和以孝,蒸蒸治,不至奸” 。尧日:“吾其试哉” 。于是“尧妻之二女,观其德于二女” ,通过“观其理家之道” ,进而“以理家而观国” ,后又“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乃遍入百官,百官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候远方宾客皆敬” 。通过一系列的考察,证明舜确实品德高尚,处理政务和组织管理才能非凡,且获得众人的拥戴。更为严峻的考验是“尧使舜入山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 ,证明其应变能力 和忍耐力都是非凡的,于是“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 ,继续在实践中加以考察培养,尧临死前“乃权授舜” 。禹代舜也经历了反复考验、考察的过程。舜时征求四岳意见推举能人治理水患,众人推举禹,舜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 ,禹欣然领命,舜不放心,又命契、后稷、皋陶“女其往视尔事矣” ,协助禹共同完成治水大业。禹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薄衣食,卑宫室,历尽千辛万苦,率领部众最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同时也赢得了民众的拥戴,取得了摄政为嗣的地位,最后取代了舜的地位。 “禅让制”整个过程显然经过了后人的加工,带着儒家选贤与能的理想主义的色彩,但大致的情形可能与事实出入不大。也即是说,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们就初步形成了一种对人能力、品行、技能综合考察的制度,为“选贤与能”的正常进行和才智之人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二、夏商西周 夏商西周时期,无论王室还是各级贵族,凭借血统世代承袭着高官厚禄,所谓“天子之子为天于,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 ,形成世卿世禄制。除嫡长子承袭职位以外,其他子弟通过学校教育获得进入统治阶层的途径。商周时代,国家设有培养官吏的学校,入学者都是贵族子弟,学校教师由贵族官员兼任。贵族子弟在学校学习一些管理国家事务的基本知识,然后选进国王的禁卫军中担任侍卫,若干年后由国王任命担任各级行政职务,由此可以保证贵族子弟世代为官。世官制给各级贵族充分共享政权的机会,从而换取对王朝的效忠,贵族与王朝形成较长时间的共存共荣,有利于维持和巩固正常的统治局面,保证了王朝统治的有效运转。 由于世卿世禄制存在着仅凭出身不论才干的先天缺陷,夏商西周的统治者也注意采取贡士和乡举里选等办法,从基层选拔一些优秀人才进入行政阶层,以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贡士制度_从礼记.射义篇可以寻找到周代诸候进贡人才于天子的记录:“天子之制,诸侯岁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其容体比之于礼,其节比之于乐,而中多者得与于祭;其容体不比于礼,其节不比于乐,而中少者不得与于祭。 ”这就是说,天子通过试射选官,不仅要看被测者射中多少,还要看其行为是否合乎礼仪、动作是否合乎乐律,这样多维共测、综合评价,成绩优异者参与祭祖,可以得到一定的官职。乡举里选_乡举里选又称“宾兴制” ,每三年进行一次,谓之“大比” 。具体方法是,由地方基层官吏(乡老)发现人才,逐级向上举荐,由司徒从中择优遴选,“升诸学” ,其优秀者由教官大乐正上报司马“辩论官材” ,主要看德行、知识、言语,三点俱优者方报国王授官。 贡士制度和乡举里选,为缺乏贵族特权的平民阶层提供了一条进身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平民阶层和其它被统治阶级要求参与国家管理的心声,因此也相对扩大了夏商西周国家统治的基础。但从总的来看,贡士制度和乡举里选只是世官制的一种补充选拔方式,在当时并不占据主导的地位。通过这两种方式选拔出来的人才,主要担任基层政权的官吏,这正是贡士制度与乡举里选的局限性所在。 三、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军事斗争异常尖锐激烈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智能并孕育智能的时代,为新崛起的知识分子队伍士阶层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发挥智能的空间。一方面,周王室失去了“天子共主”的地位,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 “强必存,不强必亡”的残酷现实,迫使各国君主变革图强,网罗人才。另一方面,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士阶层,上说下教,纵横游说, “择君而仕”,形成了“邦无定郊” 、 “ 士无定主”的人才自由流动的局面。这样,就出现了人才和君主双向选择的盛况,孕育和培植了礼贤下士、尚贤使能、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风气。 招贤_招纳天下贤才为已所用,基本做法是:根据“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原则,列国诸候“设官职,陈爵禄” ,作为招揽贤才的主要砝码,以待有才能之人,无论是本国还是其他国人,只要拥有“能当其官”的真本领,都可以自由应聘。春秋时期,招贤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远没有成为诸侯们的自觉行动,只有诸候认为需要时才由大臣推荐,由君主当面询问以决定任用与否。鲍叔牙推荐管仲、伍子胥推荐孙武都是典型的例子。战国时期,招贤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一些诸侯的自觉行动,举荐和招贤结合渐成定制,凡大臣和地方长官,都有定期向诸候推荐人才的责任,同时实行荐举连坐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招贤的质量。综观春秋战国时期诸候招贤的状况,这一做法的确选拔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许多曾经是默默无闻的知识分子,比如管仲、乐毅、苏秦、张仪、孙武、吴起等,通过招贤成为活跃于当时历史舞台的风云人物,既为自己建立了不朽功勋,名扬后世,也为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