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和反思_第1页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和反思_第2页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和反思_第3页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和反思_第4页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和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和反思教学内容: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 8-88 页的“克和千克” 。教材简析:“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这节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 1 克和 1 千克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 1 克、1 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 1 克和 1 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学生对克和千克这两个概念接触得较少,是对斤的感性认识较多,所以对认识克和千克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而且“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缺乏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1、在特定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观念。教学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观念,知道 1 千克=1000 克。2、在建立克和千克的表象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在感知、猜想和验证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 1 千克=1000 克。教学难点:在理解 1 克和 1 千克的基础上,估测物体的质量。教学准备:盘秤、 、2 分硬币、10 克/袋的米、100 克/袋的黄豆、00 克/袋的食盐、1 千克/袋的沙子等其它实物。教学过程:一、走进生活,感受新知。、同学们,我们这节学的知识就是从生活中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看看吧。显示洗衣粉袋上写着“2 千克超值家庭装” ,白沙糖的袋子上写着“净含量:400 克” ,牙膏盒上写着“净含量:140 克” ,米袋上写着“净含量:10 千克” 。2、你知道这些几克、几千克表示的是什么吗?3、细心观察的你还发现生活中什么地方用上克和千克呢?请你介绍一下。4、克和千克都是表示物体有多重的单位,这节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克还可以用字母 g 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 g 表示。 (板书题)【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带学生走进生活,感受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意义,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认识常用的计量工具。、怎么可以知道这袋黄豆有多重?(用秤称一称)4、说说见过哪些秤?、老师为同学们介绍几种常用的秤。6、这节主要用盘秤来称量。提醒学生称时注意轻拿轻放,不要把手压在秤上。让学生看看盘秤上面写着什么?明确从零刻度开始,指针指着几就读几克,这个秤的指针如果刚好转一圈就是 1 千克。7、教师操作示范一次,称一称刚才那袋黄豆有多重。【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要想知道物品有多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准确来说要用秤称一称。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学生说说见过哪些秤,再向学生介绍几种常用的秤。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这里主要学习用盘秤,为下面的“找”“验证” , “估”“验证”的学习活动作准备。 】三、体验活动,感知克和千克。(一)认识克、刚才这袋黄豆的质量是 400 克,同学们用了克做它的单位。1 克有多重呢?你猜猜哪些物体是接近 1 克重的。(让学生以自己已往的经验和感觉说说。 )2、老师举例:一个 2 分硬币的质量就是 1 克。用天平秤一秤验证一下。 (把 2 分硬币放到天平上秤。 )3、结论:1 个 2 分硬币的质量是 1 克。4、感受 1 克:我们用手掂一掂这个 2 分硬币,1 克给你的感觉怎么样?(很轻)、掂一掂,找一找,我们的桌面上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跟这个 2 分硬币是大约相同的?(一颗花生米、两个回形针都是大约 1 克重的东西。 )6、除了这些,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约重 1克。7、如果 10 个这样的 2 分硬币合起来是多少克?会有多重?8、拿出 10 克 1 袋的米,用手掂一掂,看跟你刚才想的是不是一样。9、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如果 10 袋这样的米合起来是多少克?(100 克)会有多重?0、想好的同学,请你从学具里找出大约 100 克重的物品。 (有的学生找出 100 克的黄豆,还有可能找了其它。 )用盘秤称一称验证。1、估一估一个苹果的质量大约几克。2、验证:用秤称一称,一个苹果大约 200 克。【设计意图:让学生先以自己已往的经验和感觉说说1 克有多重,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基础,又让学生经历从迷惑到顿悟的过程。通过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的数学活动,了解 1 克有多重,帮助学生建立 1 克的观念。再让学生感知 10 克、100 克的重量,为下面估测物体的重量作参照,也为下面逐渐过渡到 1 千克作准备。 】(二)认识千克、你知道 1 袋食盐有多重吗?看!包装袋上写着多少?(00 克)2、2 袋食盐合起来有多重?(1000 克)你是怎样算的?(00 克+00 克=1000 克)000 克还可以用 1 千克来表示(板书“1 千克” ) 。3、用手掂一掂 1 千克的东西有多重。4、让学生找一找桌面上大约重 1 千克的东西。找到的举起来看看。四人小组里每人传着掂一掂。、如果两袋这样的沙合起来是多重?(2 千克)6、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质量大约是1 千克。【设计意图:从 00 克过渡到 1000 克,从而引出 1 千克,为下面理解千克和克的进率作铺垫。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的数学活动,对 1 千克不同物品的充分感知,让学生深刻理解 1 千克的重量。让学生感知 1千克的物品大约有多少,为下面正确地估测物体的重量作好充分的准备。 】(三)克和千克的关系、刚才你掂过了 1 克和 1 千克的物品,1 克和 1 千克给你的感觉分别是怎样的?2、你知道多少个 1 克合起来是 1 千克吗?(1000 克)所以 1 千克=1000 克。 (板书) (如果学生想不出来,就从刚才“00 克+00 克=1000 克”那里提示学生。 )3、巩固练习:2 千克=()克6 千克=()克3000 克=()千克8000 克=()千克【设计意图:让学生先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观念,再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学习质量单位间的进率也是量与计量的一个重要内容。这里我联系刚才两袋食盐的质量合起来是 1 千克的实际体验深刻理解克与千克的进率,并通过基础练习及时巩固。 】四、 ,实践活动,巩固提升。我们刚才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现在请小朋友们来帮帮忙,行吗?、顾客们在进行大购物,请你帮忙看秤说说这些物体的质量是多少。 (显示)2、他们在称体重,你想告诉谁?看健康秤,读数。 (本 88 页练习第 2 题,先填在书上,再说出来。 )【设计意图:以看常见的盘秤和健康秤为代表,练习读取秤上的数值,让学生掌握借助秤知道物体质量的基本方法。同时感知一个物体集合的质量。 】3、估一估,称一称。物体名称估计的轻重称出的轻重水果布丁大米(自选)(说明:第 1、2 个物品老师给定,第三个由学生自选来估一估,称一称。 )(1)四人小组活动,做好记录。(2)反馈,请一、两个小组展示说说。(3)再掂一掂,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设计意图:在上面已经建立克和千克的表象和学会看盘秤的基础上,给孩子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让学生经历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再让学生比较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填上适当的单位。一只老虎重 70() ,一个气球重() ,一罐洗洁精重 1() ,一个汉堡包重 100() 。【设计意图:本题检测学生对克和千克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只有学生真正理解克和千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使用这两个单位。 】、修改数学日记。(1)这是大雄写的一篇数学日记。今天,我认识了“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还学会了用秤。我知道一个鸡蛋大约是 60 克,一个馒头大约是 80 千克。现在我的体重已经有 30 克了。今天,妈妈买了 1 千克苹果和一个克的大西瓜回来。我真高兴。(2)先同桌互相说说有什么修改意见,再提问个别。(3)布置学生回家也写一篇有关克和千克的数学日记。【设计意图:一方面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写一篇数学日记,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要正确使用单位,否则会闹出笑话。 】五、总结内化本知识。、这节你有什么收获?2、除了克和千克以外,有时候还要用到更大的质量单位,这个我们以后再学。【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一个反思和回顾的平台,让学生学会自主把握知识的要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倾听中反思教学行为,为今后改进堂教学获取更多的信息。 】板书设计:克和千克gg00 克+00 克=1000 克千克=1000 克后反思:这节是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是第一学段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让学生体会 1 克和 1 千克实际有多重,建立正确的质量观是本教学的重点。在堂教学中,我是通过让学生经历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来达成这一目标的。总的来说,这节体现了以下几方面新程的理念。一、走进生活,体现生活数学。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 “克和千克”这个内容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知识,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我打破堂40 分钟的局限,把学习延伸到前,拓展到后。前,我让学生走进生活,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从堂上学生的汇报,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两个质量单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感受到了它对生活的意义。这是展开新教学的基础。堂上,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超市作为新的引入,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生活中哪里用上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秤,生活中哪些东西大约重 1 克,哪些东西大约重 1 千克。可见,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帮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数学概念是有效的。后,我引导学生写一篇有关克和千克的数学日记,唤醒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二、关注过程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本教学不断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感悟质量观念,让“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堂发展的原动力,体现了新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堂上有多次的体验活动,如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 、 “1 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初步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质量观念。从学生能比较准确的估测物体的质量,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两个质量单位的理解是比较清晰的。这些数学知识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质量观念,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三、在数学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数感。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本中,建立了 1 克的观念后,让学生想一想 10 个这样的 2 分硬币该有多重呢?10 袋这样 10 克的米又该有多重呢?从学具中找出大约 100 克的东西等等。这些都不是瞎猜的,而是一个数学推理和想象的过程,有着浓浓的数学味。猜测和验证又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多次的估一估,称一称中得到了有效的体现,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另外,判断数学日记中有哪些错误是比较高层次的数学思维活动。只有在深刻理解质量单位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以上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了推理、猜测、验证、判断等心智活动,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发展。上完这节,从学生能准确的举例说出生活中大约 1 克或 1 千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