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信息检索实习报告_第1页
科技信息检索实习报告_第2页
科技信息检索实习报告_第3页
科技信息检索实习报告_第4页
科技信息检索实习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科技信息检索综合报告The Application of Nanotechnology in Biomedicine指导老师:蔡书午专 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班 级:00308021姓 名:周松锐学 号:0043080713完成时间:200一、研究课题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The Application of Nanotechnology in Biomedicine)二、研究意义纳米技术是在纳米尺度下对物质进行制备、研究和工业化,以及利用纳米尺度物质进行交叉研究和工业化的综合性研究体系。纳米技术和生物学相结合而形成的纳米生物学将是 21 世纪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纳米技术和医学相结合形成的纳米医学必将大大改善医疗方法,提高治疗水平;被誉为 21 世纪制造技术的纳米技术将允许我们廉价地制造一些复杂的分子机器,也允许我们制造一些比细胞还要小很多的工具,利用这些工具我们可以更方便地来探究生命的奥秘,可以使医疗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进行,也能够让我们以不可思议的细节来检查生物组织和器官。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三、与课题相关的学科背景年代开始研究的纳米技术在年代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纳米技术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整合将对 21 世纪的生物医学产生深刻的影响。纳米技术已成为 21 世纪的关键技术之一,对各个领域的科技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已有的研究表明,纳米技术可以应用于医学、药学、生物、化学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纳米技术对医学、生物工程和药学的渗透与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纳米机器人是纳米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中的最具有诱惑的内容,在生物医学工程中可充当微型医生,解决了医生用传统技术难以解决的问题。纳米技术在药学中的重要应用药物纳米控释系统作为新的药物载运系统被广泛研究,特别是在靶向和定位给药、黏膜吸收给药、基因治疗和蛋白多肽控释等领域,纳米粒子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四、检索数据库及检索范围1、检索数据库: (1)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由 1 进入)(2)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由 1 进入)(3)万方数据库 (由 1 进入)(4)剑桥科学文摘 (由 1 进入)(5)美国工程索引(由 1 进入)32、检索范围:数据库名称 搜索范围 搜索类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994-2003 期刊文献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1989-2003 期刊文献万方数据库 2003 年以前 期刊文献剑桥科学文摘 1980-2003 期刊和会议文献美国工程索引 1990-2003 期刊和会议文献五、关键词1、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 ;2、生物医学(miodicine) ;3 应用(appliccation)六、检索式1、 (T=1)*(K=2)2、 (T=1)*(T=2)*(K=3)3、 (U=1)*(T=2)4、 (T=1)*(U=2)*(k=3)七、检索结果(一)中国期刊网专题全文数据库1、用检索式 1 命中文献 22 篇,选择 5 篇如下:001【题 名】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作 者】 田卫群. 杨祥良. 高秋华. 徐辉碧.【原文出处】 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1 年 02 期【文 摘】 纳米技术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整合将对 2 1 世纪的生物医学产生深刻的影响。它将利用生物大分子进行物质的组装、分析与检测技术的优化、并将药物靶向性与基因治疗等研究引入微型、微观领域 ,用纳米生物技术检测是否患有癌症只用几个细胞【原文收藏】 该数据库提供全文002【题 名】 纳米技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展望【作 者】 郁毅刚【原文出处】 国外医学 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2001 年 01 期【文 摘】 本文在概括纳米技术发展历史 ,特点性质的基础上 ,综述纳米生物医学中与神经外科有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展望纳米技术在神经外科创伤性脑水肿 ,脑肿瘤 ,脑血管病等方面基础研究和诊断治疗中应用的巨大潜力。【原文收藏】 该数据库提供全文003【题 名】 纳米技术的应用前景展望【作 者】 费金喜. 朱晓欣. 奚慧平【原文出处】 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1 年 05 期【文 摘】 主要从纳米技术在 2 1 世纪科技革命中的战略地位、纳米技术在电子和信4息、生物医学、军事和航天等众多领域广阔的应用前景进行分析 ,来论述纳米技术是 2 1世纪的基础技术 ,它必将推进 2 1 世纪新的工业革命的到来【原文收藏】 该数据库提供全文004【题 名】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作 者】 任建敏. 邹全明. 彭承琳. 王缚鲲【原文出处】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0 年 03 期【文 摘】 纳米技术 ()是一门在 0 1 10 0空间尺度内操纵原子和分子 ,对材料进行加工 ,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或对某物质进行研究、掌握其原子和分子的运动规律和特性的崭新高技术学科。纳米技术领域不仅包括纳米电子学、纳米材料学、纳米制造学、纳米生物学、纳米显微学和纳米机械加工技术 ,而且是个多学科交叉的横断学科。它是在现代物理学、化学和先进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诞生的 ,是一门与高技术紧密结合的新型科学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是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工程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 ,它与材料、.【原文收藏】 该数据库提供全文005【题 名】 纳米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与展望【作 者】 杨春智. 巨宏博. 菅忠. 王正洪【原文出处】 仪表学报 1995 年 S1 期【文 摘】 纳米科学和技术是一门崭新的科学技术,其研究对象是原子和分子的大小序列。本文从生物大分子三维图象重建和作为生物医学工具的纳米材料和器件等两个方面综述了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其中也提到了我校的一些工作。【原文收藏】 该数据库提供全文2、用检索式 2 命中文献 10 篇,选择 5 篇如下:006【题 名】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作 者】 赵卫. 曹虹. 万成松. 张文炳.【原文出处】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2002 年 05 期【文 摘】 纳米技术是 21 世纪最具前途的科研领域之一 ,它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由此产生了纳米生物学和纳米医学两个新的交叉学科。本文就目前纳米生物学和纳米医学中的重要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原文收藏】 该数据库提供全文007【题 名】 小中见大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作 者】 朱明昭【原文出处】 国外科技动态 2002 年 03 期【文 摘】 大自然是伟大的 ,但是几十亿年进化造就的人体并非尽善尽美。现在 ,人类的智慧可以对操纵人体运转的分子机制进行改造。越来越多的纳米工程学家正在证明着这一点:细胞水平的纳米机械可以彻底地修复人体,纳米植入物可以诊断、治疗疾病。这就是纳米医学。【原文收藏】 该数据库提供全文008【题 名】 纳米技术在环境保护和生物医学上的应用5【作 者】 陈功平【原文出处】 娄底师专学报 2003 年 02 期【文 摘】 纳米科学技术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一个重点。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在生物环境保护和生物医学应用上有着广泛的前景,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原文收藏】 该数据库提供全文009【题 名】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作 者】 张其清. 梁屹【原文出处】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2 年 02 期【文 摘】 纳米技术是在纳米尺度下对物质进行制备、研究和工业化,以及利用纳米尺度物质进行交叉研究和工业化的综合性研究体系。本文对利用纳米技术发展分子工程,包括纳米生物分子机器人和纳米信息处理系统,研究生物大分子,研究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药物载体,发展诊断与监测技术熏以及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作了综述,并展望了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前景。【原文收藏】 该数据库提供全文010【题 名】 纳米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作 者】 王国清. 钟季康. 王保华.【原文出处】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02 年 02 期【文 摘】 纳米技术和生物学相结合而形成的纳米生物学将是 2 1 世纪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纳米技术和医学相结合形成的纳米医学必将大大改善医疗方法 ,提高治疗水平 ;被誉为 2 1 世纪制造技术的纳米技术将允许我们廉价地制造一些复杂的分子机器 ,也允许我们制造一些比细胞还要小很多的工具 ,利用这些工具我们可以更方便地来探究生命的奥秘 ,可以使医疗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进行 ,也能够让我们以不可思议的细节来检查生物组织和器官【原文收藏】 该数据库提供全文(二)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1、用检索式 1 命中文献 16 篇,选择 5 篇如下:011【题 名】 纳米技术和纳米中药的研究进展【作 者】 李战 吴敏【原文出处】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037(001).-61-64【文 摘】 纵观近几年来国际和国内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发现:在药物学领域,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控制释放系统、提高药物作用的靶向性、建立新的给药途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研究给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原文收藏】 该数据库提供全文012【题 名】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学发展中的应用【作 者】 顾宁【原文出处】 新材料产业.2002.000(012).-67-716【文 摘】 纳米科学与技术应用的核心发展方向之一,是其在生命科学以及人类健康关怀事业中的研究与发展。目前,纳米功能材料与器件除了在生物大分子,如 DNA,RNA,蛋白分子结构与功能检测方面的应用与开发研究之外,特别重要的是,在医学领域中形成了众多的可运用技术,主要包括:纳米材料与技术在纳米药物体系方面的应用,纳米材料标记与单分子检测技术,纳米材料与器件在医学临床诊断与重大疾病治疗的应用,纳米材料应用与康复器械与人工器官等等,在对生物医药学纳米技术主要的应用研究进行概要的基础上,本文对东南大学纳米材料与技术在生物医药学领域中的主要研发工作侧重进行了一些介绍,并对今后的相应发展进行概略的讨论。【原文收藏】 该数据库提供全文013【题 名】 纳米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作 者】 王国清 钟季康 等【原文出处】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2.006(002).-109-112【文 摘】 纳米技术和生物学相结合而形成的纳米生物学将是 21 世纪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纳米技术和医学相结合形成的纳米医学必将大大改善医疗方法,提高治疗水平;被誉为 21 世纪制造技术的纳米技术将允许我们廉价地制造一些复杂的分子机器,也允许我们制造一些比细胞还要小很多的工具,利用这些工具我们可以更方便地来探究生命的奥秘。可以使医疗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进行。也能够让我们以不可思议的细节来检查生物组织和器官。【原文收藏】 该数据库提供全文014【题 名】 纳米技术纵横谈【作 者】 王一丹【原文出处】 百科知识.2001.000(011).-28-30【文 摘】【原文收藏】 该数据库提供全文015【题 名】 纳米技术在医药学领域中研究应用发展【作 者】 胡志洁 张志耘【原文出处】 天津药学.2001.013(005).-1-3【文 摘】 纳米技术已成为 21 世纪的关键技术之一,对各个领域的科技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已有的研究表明,纳米技术可以应用于医学、药学、生物、化学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纳米技术对医学、生物工程和药学的渗透与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纳米机器人是纳米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中的最具有诱惑的内容,在生物医学工程中可充当微型医生,解决了医生用传统技术难以解决的问题。纳米技术在药学中的重要应用药物纳米控释系统作为新的药物载运系统被广泛研究,特别是在靶向和定位给药、黏膜吸收给药、基因治疗和蛋白多肽控释等领域,纳米粒子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原文收藏】 该数据库提供全文2、用检索式 2 命中文献 4 篇,选择 4 篇如下: 016【题 名】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及展望【作 者】 纪小龙 申明识 等【原文出处】 中华医学杂志.2001.081(011).-703-704【文 摘】7【原文收藏】 该数据库提供全文017【题 名】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作 者】 纪小龙 申明识【原文出处】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2000.005(004).-250-253【文 摘】【原文收藏】 该数据库提供全文018 【题 名】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作 者】 魏红 李永国【原文出处】 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99.022(006).-340-344【文 摘】 年代开始研究的纳米技术在年代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它对生物医学工程的渗透与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将生物兼容物质的开发、利用生物大分子进行物质的组装、分析与检测技术的优化、药物靶向性与基因治疗等研究引入微型、微观领域,并已取得一些研究成果。纳米技术在生物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将成为世纪未来的发展的必然。【原文收藏】 该数据库提供全文019【题 名】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作 者】 张其清 梁屹【原文出处】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2.024(002).-197-202【文 摘】 纳米技术是在纳米尺度下对物质进行制备,研究和工业化,以及利用纳米尺度物质进行交叉研究和工业化的综合性研究体系,本文对利用纳米技术发展分子工程,包括纳米生物分子机器人和纳米信息处理系统,研究生物大分子,研究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药物载体,发展诊断与监 测技术,以及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作了综述,并展望了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前景。【原文收藏】 该数据库提供全文(三)万方数据库 1、用检索式 3 命中文献 7 篇,选择 5 篇如下:020【题 名】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作 者】 徐辉碧;高秋华;杨祥良;田卫群【原文出处】 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1 Vol.17 No.02【文 摘】 纳米技术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整合将对 21 世纪的生物医学产生深刻的影响。它将利用生物大分子进行物质的组装、分析与检测技术的优化、并将药物靶向性与基因治疗等研究引入微型、微观领域,用纳米生物技术检测是否患有癌症只用几个细胞。【原文收藏】 该数据库提供全文021【题 名】 纳米生物医学工程进展【作 者】 Zhang Yangde;潘一峰;潘爱华;张阳德【原文出处】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1 Vol.11 No.03【文 摘】8【原文收藏】 该数据库提供全文022【题 名】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及展望【作 者】 尹彤;申明识;纪小龙【原文出处】 中华医学杂志 2001 Vol.81 No.11【文 摘】【原文收藏】 该数据库提供全文023【题 名】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作 者】 赵卫 曹虹 万成松 张文炳【原文出处】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2002.Vol.22 No.5【文 摘】 纳米技术是 21 世纪最具前途的科研领域之一 ,它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由此产生了纳米生物学和纳米医学两个新的交叉学科.本文就目前纳米生物学和纳米医学中的重要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原文收藏】 该数据库提供全文024 【题 名】 纳米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作 者】 王国清 钟季康 王盉【原文出处】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02 Vol.6 No.2【文 摘】 纳米技术和生物学相结合而形成的纳米生物学将是 21 世纪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纳米技术和医学相结合形成的纳米医学必将大大改善医疗方法,提高治疗水平;被誉 为 21 世纪制造技术的纳米技术将允许我们廉价地制造一些复杂的分子机器,也允许我们制 造一些比细胞还要小很多的工具,利用这些工具我们可以更方便地来探究生命的奥秘,可以使医疗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进行,也能够让我们以不可思议的细节来检查生物组织和器官.【原文收藏】 该数据库提供全文2、用检索式 1 命中文献 2 篇,选择 2 篇如下:025【题 名】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作 者】 徐辉碧;高秋华;杨祥良;田卫群【原文出处】 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1 Vol.17 No.02【文 摘】 纳米技术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整合将对 21 世纪的生物医学产生深刻的影响。它将利用生物大分子进行物质的组装、分析与检测技术的优化、并将药物靶向性与基因治疗等研究引入微型、微观领域,用纳米生物技术检测是否患有癌症只用几个细胞。【原文收藏】 该数据库提供全文026【题 名】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及展望【作 者】 尹彤;申明识;纪小龙【原文出处】 中华医学杂志 2001 Vol.81 No.11【文 摘】【原文收藏】 该数据库提供全文(四)剑桥科学文摘 91、用检索式 1 命中文献 28 篇,选择 5 篇如下:027【题 名】 Star Trek replicators and diatom nanotechnology星型运行复制基因和硅藻纳米技术【作 者】 Drum, RW; Gordon, R【原文出处】 Trends in Biotechnology Trends Biotechnol. Vol. 21, no. 8, pp. 325-328. Aug 2003.【文 摘】 Diatoms are single celled algae, the 10 super(5)-10 super(6) species of which create a wide variety of three-dimensional amorphous silica shells. If we could get them to produce useful structures, perhaps by compustat selection experiments (i.e. forced evolution of development or evodevo), their exponential growth in suspension cultures could compete with the lithography techniques of present day nanotechnology, which have limited 3D capabilities. Alternatively, their fine detail could be used for templates for MEMS (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 or their silica deposition systems isolated for guiding silica deposition. A recent paper has demonstrated that silica can be replaced atom for atom without change of shape - a step towards the Star Trek replicator.【原文收藏】 由原文出处查电子期刊数据库及全国期刊联合目录,得知清华大学图书馆有收藏。028 【题 名】 Nanotechnology: convergence with modern biology and medicine纳米技术:连接现代生物学和医学【作 者】 Roco, MC【原文出处】 Room 505,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4201 Wilson Blvd, Arlington, VA 22230, USA, mailto:【文 摘】 The worldwide emergence of nanoscal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as marked by the announcement of the National Nanotechnology Initiative (NNI) in January 2000. Recent research on biosystems at the nanoscale has created one of the most dynam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omains at the confluence of physical sciences, molecular engineering, biology,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This domain includes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living and thinking systems, revolutionary biotechnology processes, the synthesis of new drugs and their targeted delivery, regenerative medicine, neuromorphic engineering and developing a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Nanobiosystems research is a priority in many countries and its relevance within nanotechnology is expected to increase in the future.【原文收藏】 由原文出处查电子期刊数据库及期刊联合目录,得知上海图书馆有收藏。029【题 名】 DNA nanotechnology: Chemical copying of connectivityDNA 纳米技术:化学连接复制品【作 者】 Eckardt, LH; Naumann, K; Pankau, WM; Rein, M; Schweitzer, M; Windhab, N; Von Kiedrowski, G*【原文出处】 Lehrstuhl fuer Bioorganische Chemie, Ruhr-Universitaet Bochum, 1044780 Bochum, Germany, mailto:kiedroernie.orch.ruhr-uni-bochum.de【文 摘 】 Three-dimensional DNA nanoscaffolds such as supramolecular tetrahedra can self-assemble from tris-oligonucleotidyls-synthetic three-armed building blocks in which three identical or non-identical short DNA sequences are connected by a tris-linking backbone. Here we show that the 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ese building blocks can be copied by using template-directed tris-linking. This finding is a crucial step towards the replication of nanoarchitectures that are based on tris-oligonucleotidyls and to the realization of artificially self-replicating systems on a nanometre scale.【原文收藏】 该文献暂未找到国内收藏处。030【题 名】Nanotechnology approaches to self-organized bio-molecular devices纳米技术达到自我组织的生物分子手段【作 者】Cingolani, Roberto; Rinaldi, Ross; Maruccio, Giuseppe; Biasco, Adriana【原文出处】National Nanotechnology Laboratory INFM University of Lecce, 73100 Lecce, Italy【文 摘】In this paper we briefly describe new strategies to exploit self-assembled solid-state biomolecular materials as active elements of electronic devices. Two basically different approaches are proposed: a top-down approach, where biomolecular semiconductors consisting of DNA basis are self-organized and interconnected by planar metallic nanopatterns, and a bottom-up approach, where single or ordered matalloproteins are immobilized in a nanocircuit realizing a hybrid covalently bound biologic-inorganic system. The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devices such as diodes, photodetectors and metal-semiconductor-metal structures will be described. copyright 2002 Elsevier Science B.V. All rights reserved.【原文收藏】 该文献暂未找到国内收藏处。031【题 名】 Manipulating redox systems: Application to nanotechnology操作氧化还原系统:适用于纳米技术【作 者】 Gilardi, G; Fantuzzi, A【原文出处】 Dept. of Biological Sciences Imperial Coll. of Sci. Technol./Med., London SW7 2AY, United Kingdom【文 摘】 Redox proteins and enzymes are attractive targets for nanobiotechnology.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biological electron transfer is increasingly well-understood, and several properties make redox centres good systems for exploitation: many can be detected both electrochemically and optically; they can perform specific reactions; they are capable of self-assembly; and their dimensions are in the nanoscale.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with the two main approaches of protein engineering: rational design and combinatorial synthesis. Rational design has put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ucture-function relationship to the test, whereas combinatorial synthesis 11has generated new molecules of interest. This article provides selected examples of novel approaches where redox proteins are wired up in efficient electron-transfer chains, are assembled in artificial multidomain structures (molecular Lego), are linked to surfaces in nanodevices for biosensing and nanobio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原文收藏】 该文献暂未找到国内收藏处。2、用检索式 3 命中文献 48 篇,选择 5 篇如下:032【题 名】 Bioremediation meets biomedicine: therapeutic translation of microbial catabolism to the lysosome药理学与医学:溶酶体微生物的治疗转变【作 者】de Grey, AD【原文出处】 Trends in Biotechnology Trends Biotechnol. Vol. 20, no. 11, pp. 452-455. 1 Nov 2002.【文 摘】 Lysosomal degradation of damaged macromolecules is imperfect: many cell types accumulate lysosomal aggregates with age. Some such deposits are known, or are strongly suspected, to cause age-related disorders such as atherosclerosis and neurodegeration. It is possible that they also influence the rate of aging in general. Lysosomal degradation involves extensiv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participating enzymes: each generates a substrate for others until breakdown of the target material to recyclable units (such as amino acids) is complete. Hence, the age-related accumulation of lysosomal aggregates might be markedly retarded, or even reversed, by introducing just a few bacterial or fungal enzymes -xenohydrolases - that can degrade molecules that our natural machinery cannot.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feasibility and biomedical potential of such lysosomal enhancement as an approach to retarding or treating age-related physiological decline and disease.【原文收藏】 由原文出处查电子期刊数据库及全国期刊联合目录,得知清华大学图书馆有收藏。033 【题 名】 From microscopy to surgery, lasers pervade biomedicine从显微镜学到手术室激光走进生物医学【作 者】 Lerner, Eric J【原文出处】 Laser Focus World. Vol. 38, no. 9, pp. 99-105. Sep 2002.【文 摘】 The applications of ultrafast lasers in surgery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were discussed. Ultrafast lasers were used with confocal laser-scanning microscopes (CLSM) for sharp imaging of three-dimensional objects, and allowed the study of cell structures. Femtosecond laser pulses allowed precise laser cutting of tissue cells by photodisruption, which occured without photoablation. The laser pulses also had applications in optical tomography, and in building x-ray pulse systems.【原文收藏】由原文出处查电子期刊数据库及全国期刊联合目录,得知四川大学文理图书馆外文过刊库有收藏,索取号 537B56-W4。12034【题 名】 Biomedicine: Turncoat antibodies生物医学:变节体抗体【作 者】 Duffy, PE; Fried, M【原文出处】Seattle Biomed. Research Inst., Seattle, WA 98109, USA, mailto:【文 摘】Plasmodium falciparum, the protozoan parasite that causes the most severe form of malaria, is deadly because it causes the red cells that it infects to bind to endothelium and to become sequestered deep within the vascular beds of tissues. Infected red cells also become sequestered in the placenta, where the intervillous (maternal) spaces can be packed with malaria-infected erythrocytes and with phagocytic immune cells called macrophages. Earlier work suggested that malaria-infected red cells bind to chondroitin sulfate A (CSA) or hyaluronic acid (HA) expressed by the syncytiotrophoblast (a trophoblastic syncytium formed by the coalescence of trophoblast cells) that lines the placenta. On page 2098 of this issue, Flick et al. reveal an additional way in which infected red cells can become sequestered in the placenta. They show that nonimmune immunoglobulin G (IgG) adsorbed on the surface of infected red cells anchors them to Fc receptors expressed by the syncytiotrophoblast.【原文收藏】 该文献暂未找到国内收藏处。035【题 名】Diagnostic optical spectroscopy in biomedicine生物医学中的光谱诊断【作 者】Papazoglou, TG; Wagnieres, GA【原文出处】Diagnostic Optical Spectroscopy in Biomedicine, Munich, Germany, 06/19-21/01【文 摘】The proceedings contains 42 papers from the conference on Diagnostic Optical Spectroscopy in Biomedicine. The topics discussed include: FT-IR spectroscopic imaging of tissue thin sections; optical pathlength meter for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application of low-scattering photon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for blood monitoring; autofluorescence lifetime measurements in images of the human ocular fundus; optical properties of tissue simulators based on laser-induced spectroscopy and scattering measurements; and detection of optical inhomogeneity for Monte Carlo simulations.【原文收藏】该文献暂未找到国内收藏处。036【题 名】Current trends on design and assembly of pixel detector systems in biomedicine and high-energy physics生物医学和高能物理学中的像素汇集检波器系统和发展趋势【作 者】Caria, M【原文出处】VERTEX 99: 8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Vertex Detectors, Texel, Neth, 06/20-06/25/99【文 摘】The design and assembly of an integrated system made of pixel 13sensors as sensitive elements combined with read-out electronics and connecting cables or alternative connecting structures, is discussed. The new trends are summarized and critically evaluated. It is shown that many problems are common to High-Energy Physics and Biomedical devices and that this cross-interaction is profitable. Technological choices on new highly integrated modules are presented, with the first successful cases and the risks of failure.【原文收藏】该文献暂未找到国内收藏处。(五)美国工程索引 1、用检索式 1 命中文献 9 篇,选择 5 篇如下:037【题 名】Sensor technology in the era of nanotechnology纳米技术时代的传感器技术【作 者】Ren, Shu Zhou, Yikai Wu, Meng 【原文出处】 Proceedings of SPIE -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 v 4414, 2001, p 355-357【文 摘】In this paper, nanotechnology, Nanosensor, Nanodevices, bionics of nanotechnology are discuss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includes its contribution to biology and medicine as well as to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ell may be the best object to be researched. Cell membrane,may be the key of such a study. By mean of simulating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a cells membrane, a molecular systematic model of nanorobot and a molecular network model of nanofactory are suggested. Methodologies for realizing such models are presented. Among them, nanofabrication biotechnology, chemical method and nanointegration are illustrated. Nanofabricat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