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诊疗规范_第1页
中风诊疗规范_第2页
中风诊疗规范_第3页
中风诊疗规范_第4页
中风诊疗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风诊疗规范篇一:中风临床诊疗规范(脑梗塞)中风病临床诊疗规范 中风(apoplexy)是以突然晕到,不省人事,伴口角喎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喎、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因发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常留有后遗症;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高,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因此,是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患。临床上分为:出血中风和缺血中风。西医学急性脑血管病,如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等属本病范畴。 缺血中风 一、病证名: 中医诊断:缺血中风 西医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 二、诊断依据: 11 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 1995 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血栓形成、脑出血的诊断标准的患者。 12 中医诊断标准 符合 1996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通过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经头颅 CT 或 MRI 检查确诊的患者。 三、证候分类: (一)中经络 1、肝阳上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目眩晕,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二)中脏腑 1、闭证: (1)阳闭: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弦而数。 (2)阴闭:除上述症状外还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沉滑缓。 2、脱证: 突然神昏或昏愦,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汉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失禁,舌痿,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 四、 、治疗常规: 1体针治疗: (1)中经络 主穴:百会 四神聪 内关 水沟 三阴交 极泉 尺泽 委中。口角喎斜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加中极、曲骨、关元。手足不仁者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辨证施治:1)肝阳暴亢治以滋阴潜阳; 内关 水沟 三阴交 极泉 尺泽委中太冲太溪 2)风痰阻络治以祛风化痰通络; 内关 水沟 三阴交 极泉 尺泽委中 丰隆 合谷 3)痰热腑实治以清热化痰通络; 内关 水沟 三阴交 极泉 尺泽委中 曲池内庭 丰隆 4)气虚血瘀治以补益气血; 内关 水沟 三阴交 极泉 尺泽委中 足三里 气海 5)阴虚风动治以滋阴熄风; 内关 水沟 三阴交 极泉 尺泽委中 太溪 风池 操作:内关用泻法;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佳;刺三阴交时,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成 45 度角,使针尖刺到三阴交穴,用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 2 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使肢体有抽动感。 方义:心主血脉,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气,疏通气血。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极泉、尺泽、委中,疏通肢体经络。(2)中脏腑 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手厥阴及督脉穴为主。主穴:内关 水沟 配穴:闭证加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 操作:内关、水沟同前。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合谷用泻法,强刺激。关元、气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阙用隔盐灸法,直至四肢转温为止。方义:内关调心神,水沟醒脑开窍。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可接通十二经气,调和阴阳。配太冲、合谷,平肝熄风。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灸之可扶助元阳。神阙为生命之根蒂,真气所系,配合气海可益气固本,回阳固脱。 2.头针:选对侧运动区为主,并可配足运感区,失语者可配语言区。 3.电针:选取上述四肢穴位 23 对,进针后作提插行针,使针感向远端扩散,然后用电机通电,采用疏波或断续波,中等强度,常用于半身不遂,病程久者。 4.康复治疗:对于解除神经功能抑制、发挥神经细胞代偿过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5可配合中药制剂:如丹参注射液,路路通注射液静点以活血通络。 五、病种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六、疗效评定: 通过对近十年住院 1100 例患者通过上述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得出如下结论: 1) 治愈率:% 2) 好转率:% 3) 未愈率:%4) 死亡率:% 5) 中医治疗率:100% 难点分析: 中风病后肢体的痉挛尤其是上肢痉挛是康复的一大难点,也是康复医学面临的难题。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和疾病通常会出现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其临床特点为痉挛、肌力减退以及各种主动运动的控制和协调能力受损等。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主要表现之一,多在脊髓休克期后出现肌张力过度增高,发生痉挛时会引起相应的异常运动模式和(或)关节的僵硬畸形,严重阻碍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进而影响其生活质量,抗痉挛的药物和手段多种多样,包括药物、针刺、手术、电刺激等方法,但由于疗效、费用及专业技术要求等问题限制了临床应用。从针灸、康复方面探讨其治疗方法,充分发挥针灸、康复毒副作用小的优势是一个亟待开发的领域。深入研究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发生机理,寻找有效的抗痉挛疗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目前医学领域中的重大课题,受到各级医疗机构的重视。因而改善患肢痉挛对提高偏瘫肢体运动的能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目前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没有统一的疗效标准,有一些还用肌力的恢复来评价偏瘫的治疗效果,目前看来并不完全科学。因为中风偏瘫是中枢性瘫痪,其功能恢复不是单纯肌力的恢复,而是运动模式的恢复。肌力的评价方法反映不了运动模式的改变情况。其次在针灸治疗过程中,施治者的手法操作无严格的规范标准,且刺激量无明确量化标准。 解决措施: 疗效标准中应逐步纳入量化指标,手法操作应严格加强规范,着力突出针刺手法在临床应用中的关键作用。目前我科采用平衡阴阳刺法,以内外相伍,阴阳对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补虚泻实,可使气血调畅,营卫调和,阴平阳秘,脉气通利,从而能有效地缓解筋急,降低肌张力,促进患肢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 篇二:中风病中医诊治规范中风病中医诊治规范 一、病因 由于内伤积损、络脉空虚、风邪入中,导致或心火暴甚,或湿痰生热,以至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痹阻脑脉。 二、中医治疗 分期 中风病的急性期是指发病后两周以内,中脏腑类病期最长可达至 1 月;恢复期是发病两周或 1 个月至半年以内;后遗症期系发病半年以上者。 急性期 中脏腑 初起即可见,轻者:神思恍惚,迷蒙,嗜睡,或者昏睡。重者:昏迷或者昏聩。有的病人起病时神清,数日后渐见神昏,多数神昏病人常伴有谵妄、躁扰不宁等症状。 【痰热腑实证】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神识欠清或昏糊,肢体强急,痰多而黏,伴腹胀,便秘,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涩。 证机: 痰热阻滞,风痰上扰,腑气不通。 治法: 通腑泄热,熄风化痰。 方药: 加减星蒌承气汤 全瓜蒌 30g 胆南星 9g 生大黄后下 9g 芒硝冲服 9g 生地 18g 玄参 15g 麦冬 15g 生白芍 15g 天竺黄 15g 【痰火瘀闭证】 烦躁不安,彻夜不眠,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 证机: 肝阳暴张,阳亢风动,痰火壅盛,气血上逆,神窍闭阻。 治法: 熄风清火,豁痰开窍。中成药: 安宫牛黄丸,每次 1 丸,每 6-8 小时 1 次,鼻饲灌服。 醒脑静 20ml-40ml 加入 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500ml 静脉滴注,每日 1 次。 【痰浊瘀闭证】 神昏痰多,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缓。 证机:痰浊偏盛,闭壅清窍,内蒙心神,神机闭塞。 治法:化痰熄风,宜郁开窍: 方药:涤痰汤配合安宫牛黄丸加减 法半夏 12g 茯苓 15g 化红 9g 竹茹 6g 郁金 15g 石菖蒲 15g 胆南星 6g 钩藤后下 12g 枳实 12g 远志 9g 丹参 15g 安宫牛黄丸,每次 1 丸,每 8-12 小时 1 次,鼻饲灌服 【脱证】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萎软。 证机:阴阳欲绝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中成药: 参附注射液 20ml-40ml 加入 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 250ml-500ml 静脉滴注,每日 1 次。亦可用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 【应急措施】 1. 呕血、便血者,予胃血止糊剂 3g,每日 3 次,调藕粉冲服或鼻饲。 2. 高热不退者,予清开灵注射液静滴,20ml-40ml 加入 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 250ml-500ml 静脉滴注,每日 1 次。 3. 呃逆频繁,腑气不通者,予通腑合剂行气通腑,20ml,每日 2 次。 中经络 【风痰入络证】 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症,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 脉弦滑。证机:脉络空虚,风痰乘虚人中,气血闭阻。 治法:滋阴潜阳、祛风化痰通络。 方药:制首乌汤加减 制首乌 20g 炒杜仲 12g 白芍 12g 归尾 6g 川芎 3g 淮牛膝 9g 炒黄柏 3g 化红 3g 京半夏 12g 夜交藤 15g 天麻15g 钩藤后下 15g 语言不清者,加石菖蒲 15g、炙远志 12g 祛痰宣窍;痰瘀交阻,舌紫有瘀斑,脉细涩者,可酌加桃仁 9g 红花3g 等活血化瘀。 【痰火上扰证】 以语言蹇涩或不语,头昏眩晕为主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证机:心肝火旺,阳亢化风,煎津成痰,上窜清窍。 治法:凉肝熄风,清热化痰,养阴舒筋。 方药:五甲汤加减 石决明 30g 珍珠母 20g 生龙骨 20g 生牡蛎 20g 龟板15g 鳖甲 15g 竹茹 6g 山茱萸 18g 远志 12g 夏枯草 9g 丹皮 15g 舌苔黄腻或痰多色黄者,加全瓜蒌 30g、浙贝母 9g、以清化痰热;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加桃仁 9g、红花 9g、赤芍 15g 以活血通络;头晕、头痛,加菊花 9g、以清利头目。恢复期 【气虚血瘀证】 急性阶段经抢救治疗,若神志渐清,痰火渐平,饮食梢进,渐入恢复期,但后遗有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謇涩或失音等 证机: 肝肾不足,气血亏需,痰瘀阻络。 治法: 补益气血,滋养肝肾或阴阳并补;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方药: 三甲还五汤(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经验方) 生龟板 20g 土鳖虫 9g 生牡蛎 20g 生黄芪 60-120g 番红花冲服桃仁 6g 赤芍 5g 归尾 6g 姜南星 15g 地龙 3g 气虚明显,加党参、太子参以益气通络;言语不利,加远志、石菖蒲、郁金以祛痰利窍;心悸、喘息,加桂枝、炙甘草以温经通阳;肢体麻木加木瓜、桑枝舒筋活血;上肢偏废者,加桂枝,下肢瘫软者,加川断、桑寄生、杜仲、牛膝以强壮筋骨;小便失禁加桑螵鞘、益智仁温肾固涩。 中成药:活血化瘀中成药,如银杏达莫注射液 20ml-40ml 加入 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 250ml-500ml 静脉滴注,每日 1 次 【阴虚风动】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或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弦细数。 证机:肝肾阴虚,肝风上扰 治法:潜阳熄风,滋养肝肾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医学衷中参西录 淮牛膝 9g 生龙骨 20g 生白芍 15g 天冬 9g 生麦芽15g 代赭石 30g 生牡蛎 20g 玄参 12g 川楝子 9g 茵陈蒿12g 生甘草 3g 生龟板 20g 眩晕耳鸣较重可配有钩藤、菊花熄风清热,挟有痰热者,加天竺黄、竹沥、川贝母以清热化痰,心烦失眠者,加黄芩、山栀清心除烦,加夜交藤、珍珠母以镇心安神;头痛重者,加生石决明、夏枯草以清肝熄风。 3. 中医传统理疗 【督脉十三针】中风双侧瘫痪 组成: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枢、命门、阳关、长强。 方法:普通针刺【手足十二针】 组成:曲池、内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主治:中风偏瘫、半身不遂 方法:普通针刺法 【五脏俞加膈俞】 中风后遗症期因护理不当造成慢性虚损劳伤 组成: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 方法:普通针刺 【肘臂扫风方】 组成:极泉、风池、肩井、中渚。 主治:上肢麻木或瘫痪。 方法:普通针法。 【腿骨风方】 组成:环跳、阳陵泉、昆仑。 主治:下肢麻木或瘫痪。 方法:普通针刺法 【牵正方】 组成:水沟、承浆、地仓、颊车、颧髎、阳白、四白、大迎、合谷。 主治:口眼喎斜。 方法:普通针刺法。 【纠偏治瘫法】 组成:百会、风府、风池、肩髃、曲池、环跳、阳陵泉、绝骨、太冲。 主治:中风后遗症肢体偏瘫等一切诸证。 方法:普通针刺法 【醒神开窍方】 组成:百会、四神聪、手足十二井穴、劳宫、涌泉。 主治:中风闭症。 方法:普通针刺法,十二井穴点刺出血。 4.中药薰洗及中药热敷 中医认为中风由于年老体弱、内伤积损,导致气血精津偏衰,气机循环不畅,风邪所凑,导致痰瘀互生,发病为半身不遂、手足拘挛。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治当祛风疏络,豁痰开窍、活血益经络为主,配合中医内治法调理阴阳,降气育阴。使中风治疗相得益彰,临床取得捷效。 【中风薰洗 I 号方】中风后半身不遂或瘫痪、肢冷多汗等属风痰相搏,瘀血阻络之证。 主治:中风偏瘫、半身不遂、肢体麻木 方法:每日 1 剂,煎水 XXml,薰洗下肢或热敷,10天为一个疗程。 方药:中风薰洗 I 号 全虫 6g 土鳖虫 9g 红花 9g 桃仁 9g 乳香 6g 没药15g 当归 15g 石菖蒲 15g 赤芍 12g 远志 15g 冰片 6g 制马钱子 5g 伸筋草 12g 木瓜 12g 苏木 15g 篇三:针灸科中风病诊疗常规针灸科 中风(脑血管意外) 中风为中医病名,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的疾病。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蹇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现代医学脑血管意外属中风范畴,又称脑卒中,主要包括出血性与缺血性。 【诊断】 一、西医诊断: 参照 XX 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进行诊断。 二、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4 年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参考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 1986 年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并结合临床实际分型如下: (一)中风急性期(发病两周以内,严重者可为 1 个月) 1、中经络 肝阳暴亢: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便干尿赤,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肢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 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2、中脏腑 闭证: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头痛项强,喉中痰鸣,口襟不开,两手握固,二便闭塞,肢体强痉。或见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或见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象沉滑或缓。 脱证:猝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尿遗,四肢逆冷,脉细弱或沉伏。若见冷汗如油,面赤如妆,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则为真阳外越之危象。(二)中风恢复期(急性期后至半年)及后遗症期(发病半年后) 1、脾虚式微: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喎斜,言语謇涩,面色萎黄,形体枯槁或肥胖并气短乏力,口流涎,食欲不振,心悸自汗,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质暗淡,脉沉细或细涩。 2、痰瘀阻络: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喎斜,舌强言謇,头晕目眩,舌质暗淡,或唇舌瘀斑,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肝肾阴亏: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喎斜,言语謇涩或失语,眩晕耳鸣,烦躁易怒,面红目赤,腰膝酸软,舌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4、肾虚筋痿:此型多见于后遗症期患者。半身不遂,肢体痿废甚或拘挛,或伴见语蹇,目眩耳鸣,心悸气短,腰膝酸软,大小便失控,舌暗淡,脉细弱。 【中医治疗】 一、急性期治疗: 中风急性期除中医药救治外,必要的西医神经内科救治措施需同时进行。出血性中风若出血量大,或有明显的神志障碍、生命体征不稳定者需协同脑外或 ICU 救治,生命体征稳定后进入针灸科病房,实施临床康复。 (一) 针灸治疗的原则和穴位 1、中经络 针灸 调任通督法为大纲 主穴:关元、气海、中脘、人中、百会; 配穴:颞三针(耳尖直上 2 寸,其前后各 1 寸) 、手三针(曲池、合谷、外关) 、内关、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委中、阳陵泉; 辨证选穴:肝阳暴亢,加太冲、风池; 风痰阻络,加丰隆、风池; 痰热腑实,加内庭、丰隆; 气虚血瘀,关元、气海改用灸法。 操作:每天治疗 1 次,每次留针 30 分钟。关元、气海施补法;人中施雀啄法; 百会及颞三针以小幅度高频率捻转;内关、三阴交平补平泻手法;余穴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2、中脏腑 闭证: 针灸:调和任督为大纲 主穴:关元、气海、中脘、人中、百会; 配穴:阳三针(关元、气海、肾俞) 、极泉、尺泽、委中。 操作:每天治疗 1 次,每次留针 30 分钟。阳三针:平补平泻法;人中施雀啄法;极泉、尺泽、委中:提插泻法。 脱证: 针灸:取任脉经穴为主 主穴:神阙、关元、百会 配穴:阴三针(关元、归来、三阴交) 。 操作:在神阙、关元、百会穴施灸,每天治疗 1 至 2次,每次 30 分钟;归来及三阴交可用补法,每天治疗 1 次,每次留针 30 分钟。 (二)中风急性期并发症处理: 中风急性期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如颅内压增高、肺部感染、吞咽困难、上消化道出血、二便障碍及抑郁焦虑状态等。针对各种并发症,我科在临床上采用针刺、中药外治内服等多种方法治疗。 1、颅内压增高:患者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表现为面红目赤、烦躁者,作为配合治疗可结合使用用双耳尖放血;表现为面色萎暗者,可针刺双涌泉穴。神昏伴高热者用安宫牛黄丸鼻饲;伴肢体抽搐者可用紫雪丹鼻饲;伴痰浊较盛者可用至宝丹鼻饲。 2、肺部感染: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咯痰等症状,可结合实际情况选用十宣放血,背部闪罐及中药药物贴敷,及辨证应用中药汤剂治疗。 3、吞咽困难:针刺可作为主要治疗干预手段,取百会、风府、廉泉(舌三针) 、天突、风池、供血。 4、上消化道出血:云南白药,每天 3 次冲服或鼻饲,作为辅助治疗可针刺地机、隐白穴。 5、二便障碍:(1)尿失禁:针刺中极、曲骨、秩边;可配合艾灸关元、气 海、中极;(2)伴腑气不通,大便秘结属燥实热结者,急用大承气汤煎服,每日 1 剂,分两次口服或鼻饲,或大承气汤灌肠。6、抑郁焦虑状态:梅花针叩刺头部膀胱经、督脉;耳穴压豆(神门、心、交感、皮质下) 。 (三)疗效评估 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助而泉源不断。 ”中风病虽然归属于脑血管疾患,但其发病机制纷繁复杂。西医的治疗在将其作为脑血管疾患处理时,显示了其优势和长处,中医强调整体观,阴阳调和,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能最大程度地提高中风的临床疗效。临床实践已证明,中风患者尽早辨证采用针灸治疗,有助于促进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采用“调任通督法”治疗中风是我科运用中医理论,贯彻阴阳调和的原则,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提出的治疗中风的切合实际的针灸治疗方法。临床观察显示,对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及减轻和减少中风急性期并发症,有显著效果。 疗效主要表现为:对于意识障碍的患者,有明显促醒作用,优于单用西药;可缩短甘露醇、速尿等脱水药的使用疗程,患者早日进入恢复阶段治疗;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或缩短抗生素使用的疗程,减少吸痰次数,缩短患者发热时间,减轻咳嗽咯痰等症状;通过改善患者吞咽困难症状及提高患者小便自控能力,缩短留置胃管及尿管时间,减少吸入性肺炎及泌尿系感染的出现;患者情绪平稳,对疾病的恢复有信心,并自行进行适量肢体功能锻炼,减少抗抑郁焦虑等西药的使用。 二、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治疗 本期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病情已稳定,以恢复肢体功能为目标。治疗以中医针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