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气的性质》教案分析_第1页
《氯气的性质》教案分析_第2页
《氯气的性质》教案分析_第3页
《氯气的性质》教案分析_第4页
《氯气的性质》教案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氯气的性质教案分析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地位与作用: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程中 6 大知识模块之一。本节之前学生虽然对氯气的制备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这节内容是学生进入高中以来的第一次系统地对物质性质的学习,学生在此节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的掌握,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在以后有关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同时本节教学也为后面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学情分析:本节针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通过在初中的学习中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了解过有关氯气的知识,加之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含氯的化合物,因此学生有一定的好奇心,求知欲,能很好的展开程,但实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训练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以氯原子的结构特点作为切入点,认识氯气是一种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的本质;能运用次氯酸的性质解释漂白粉的漂白原理。(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逐步掌握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通过问题讨论,掌握新制氯水具有漂白性的原因,体验化学知识的获得过程。(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探索研究物质和理论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利用氯气的毒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以及氯气性质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难点:氯气与水的反应以及氯水的主要成分。二、学法分析在本节教学中我积极响应新改倡导的堂上“师-生、生-生”的互动的教学方法,在学法设计上采用实验探究与交流活动相结合,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交流的习惯。三、教法分析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2、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3、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四、教学过程(一)联系碱金属导入新在第二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族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都具有相似性的金属元素-碱金属,知道了一些研究金属元素的方法,在的开始即向学生明确本节将学习一族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同样具有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简称卤素,并用多媒体显示卤族元素的名称、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说明与学习碱金属相似,我们也先学习其代表“人物”-氯气,从而自然进入本节的学习。(二)氯气的物理性质首先展示一瓶氯气,向瓶中加入 1/蒸馏水,振荡后,在瓶后衬一张白纸,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出氯气的物理性质,并穿插史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伊普雷战役中,德军分钟释放了 180 吨氯气,致使 1000 人中毒,1/3 人死亡,而这样世界上第一支专业的氯气部队就是在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哈伯指导下建立的,他把自己的天才贡献给了法西斯。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氯气毒性的认识,而且适时向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由此再演示和介绍正确闻氯气的方法可谓水到渠成。(三)氯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的重点,采用推理验证法,引导学生由氯的原子结构分析,推测它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来验证,最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概括出氯气是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设问激疑:根据氯的原子结构,请学生分析氯气的化学性质应该如何?如何验证?培养学生由原子结构推断性质的化学思想。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出对氯气化学性质的探索。2、实验验证:(1)与金属的反应:做好三个演示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铁在氯气中燃烧铜在氯气中燃烧。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注意反应条,写出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情况。例如,做铜在氯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时,教师一面演示,一面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注意观察积极动脑。一面灼热铜丝,一面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灼热铜呢?(铜是不活泼的金属,必须灼热活化铜,使其达到燃点)灼热的铜放进盛有氯气的集气瓶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反应后立即提出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剧烈燃烧、集气瓶里充满棕黄色的烟)棕黄色的烟是什么物质?(氯化铜晶体颗粒)写出化学方程式,注明电子转移。又设问:铜是不活泼的金属,为什么能够跟氯气剧烈反应?(从氯的原子结构特点出发进行分析,得出氯是非常活泼的非金属的结论)把少量水注入集气瓶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观察到什么现象?(氯化铜溶于水,溶液变绿色-说明氯化铜易溶,氯化铜溶液颜色为绿色)教师进一步加水,稀释溶液,溶液变蓝。提醒学生浓度不同时溶液的颜色不同。这一点很重要,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一点上,强调条的重要性。接着提出设疑,氯气能不能与非金属反应?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从而引出性质。(2)与非金属的反应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现象是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产生。反应生成的氯化氢气体,在空气中与水蒸气结合呈现雾状。让学生书写氢气与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果是氢气与氯气混合,在强光下,会迅速化合而爆炸。因此,工业制盐酸,是用点燃的方法来制备。适时地让学生讨论:燃烧是否一定要有氧气参加?引导学生比较铁、硫、碳等在氧气中燃烧,以及铜、钠、氢气等在氯气中的燃烧,找出共同的特点并由此推出“任何发热发光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可以叫做燃烧。 ”在此不仅发展了燃烧的概念,而且渗透了“真理是相对的,不断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大多学生知道自来水不能直接用来养鱼这一生活常识,那么是为什么呢?通过这一与学生联系比较密切的生活问题引出氯气与水的反应这一性质,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以及进一步探究的欲望。(3)氯气与水的反应。这是本节的难点,可用实验探究法来突破。设问:氯气能不能跟水反应,其产物是什么?如何用实验方法验证,请设计实验方法。让学生充分讨论。经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先实验氯水的酸碱性。用滴管吸取上面试验中得到的氯水,注入试管里。然后滴入 12 滴石蕊试剂观察到氯水先变红后褪色。实验现象说明很可能生成了酸。根据反应物判断很可能生成了盐酸。如何验证盐酸的生成?学生联想初中学过的盐酸的检验方法很容易提出硝酸银溶液,经实验确有盐酸生成。教师紧接着设问:如何解释石蕊试剂先红后褪色的现象?是氯水中的氯分子、盐酸,使指示剂褪色了,还是生成了另外一种新的物质使指示剂褪色了?让学生充分讨论,并设计出实验方案。经讨论和教师的引导,最后归纳出把干燥的有色试纸分别放人装有氯气的集气瓶里、盐酸溶液里、上面实验得到的氯水里。前两者颜色不褪,后者颜色马上褪。即氯分子、盐酸没有漂白作用,惟独氯水有漂白作用。既然氯分子、盐酸、水分子都没有漂白作用,那么氯水里必然有一种具有漂白作用的新物质。这种新物质是什么?到此,揭开氯气跟水反应产物的谜底的时机已经水到渠成。教师根据上面实验事实和化学反应中原子守恒原理可以引出下列化学方程式:12+H2Hl+Hl至此,学生对氯气跟水的反应和氯水里不仅有未反应的氯单质,还有盐酸和次氯酸的事实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教师出示久置光照分解的氯水证明这些溶液只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而没有漂白作用。结合教材中演示实验,学生就能认识次氯酸不稳定,引出次氯酸分解的化学反应。2Hl2Hl+2教师向装满氯气的瓶里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一经振荡,黄绿色立即褪净。由此过渡到氯气与碱的反应。(4)与碱的反应重点分析氯气与 NaH、a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角度、离子角度分析反应,分析漂白粉的制作原理和成分。不仅巩固第一章所学知识,也能加深学生对氯气化学性质的理解。3、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过以上的一些实验演示及分析讨论,学生已对氯气的性质有了一个生动而鲜明的印象。这时再引导他们从氯的原子结构特点去认识氯气化学性质所以活泼的原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归纳出氯气是化学性质很活泼的典型的非金属。(四)堂小结:本节学习了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氯气是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可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能与金属、非金属、水、碱等反应。(五)堂练习:、某氯碱厂不慎将大量氯气逸出到周围空间,此时可用浸有一定浓度某物质水溶液的毛巾捂住鼻子。下列最适宜采用的物质是ANaHBNalNa23DBr2、 氯气是有毒的,曾被法西斯制成毒气弹用于侵略战争;当这种毒气弹顺风爆炸时,通常可采用的防御办法是A人、蓄应躲到低洼的地方去B可用 NaH 溶液浸湿软布蒙面人、蓄应躲到较高的地方去D可用 Na23 溶液浸湿软布蒙面3、氯水可用来消毒、杀菌,又可作为漂白剂,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Al2BHlHlDH24、下列物质不具有漂白作用的是A 氯水Ba2活性炭 D 液氯、下列关于氯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 新制的氯水只含有氯气分子和水分子B 新制氯水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光照氯水有气泡逸出,该气体主要是氯气D 新制氯水久置后酸性增强,几乎无漂白性五、板书设计:氯气的性质一、氯气的物理性质3、与水反应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Hl 的性质:可溶于水,氯水呈浅黄绿色;a、弱酸性;易液化,密度比空气大。b、不稳定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