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经济增长与波动_第1页
第二章经济增长与波动_第2页
第二章经济增长与波动_第3页
第二章经济增长与波动_第4页
第二章经济增长与波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经济增长与波动 47第二章 经济增长与波动经济增长与波动理论是对短期、静态宏观经济理论的长期化和动态化。上一章最后在总结对宏观经济学的共识时已经指出,从一定程度上讲,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要研究什么因素影响和决定着 GDP 的水平和 GDP 的增长。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 GDP 是衡量一国经济福利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实际 GDP 衡量着一国满足居民需要和愿望的能力。从长期看,GDP 依赖于劳动、资本和技术这三类主要的要素。当生产要素增加和技术水平提高时,GDP 就增长。经济增长理论将要研究劳动、资本和技术如何影响 GDP 增长的问题。另外,市场经济运行的历史资料表明,在经济沿着总体发展趋势的增长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经济活动的上下波动,并且呈现出周期性变动的特点。因此,在完成了对经济增长理论的讨论之后,还必须对经济活动的周期规律进行探索。这样,经济理论动态化的任务就落在了经济增长与波动问题研究上,由此形成的增长与波动理论便成为高级宏观经济学的重点内容。第一节 经济增长的事实与问题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涉及到两个具有密切联系的概念: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中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主题,亚当斯密 1776 年的果富论就是最早的经济增长理论,当代经济学家则试图从市场经济发展的坎坷历史中总结经济稳定增长的特征,预测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西蒙 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作了这样一个定义:“一个国家的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产品的能力的长期上升。”用简练的语言说,经济增长就是指总产出(或者 GDP)的稳步上升。用公式表达,则可用经济增长率(rate of economic growth) 来表示经济的增长: ,其中 为现有的总产出水平(或 GDP), 为总GYG Y产出在现有水平 的基础上的增加量。Y经济发展则是反映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一个综合性概念,它不但涉及经济增长问题,而且还要研究如何提高国民生活的质量,如何改进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社会经济制度如何进步等重要问题。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反过来,经济发展又为经济稳定增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如果把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活动的“量”,那么经济发展就反映了经济活动的“质”。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质与量的关系。经济学中有一门学科是专门来研究经济发展问题的,人们把它叫做发展经济学(economics of development)。宏观经济学则重点研究经济增长问题,即重点考察经济活动的量,其理论叫做经济增长理论。一、经济增长的事实经济增长理论关心的问题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只研究一国的问题,那么衡量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就是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由于人口因素的影响,经济学家更喜欢用人均 GDP 或者叫做人均产出(output per capita)这一指标。 通常,说明生活水平提高的方法,是比较不同时期的 GDP 或者人均产出。经济学家还关心国与国之间的生活水平比较,力图说明出现贫穷和富裕差别的原因。当进行国际比较时,人均产出指标也有不合适的地方,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汇率(exchange rate),另一是货币购买力(purchasing power)。先看汇率问题。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常常发生较大的波动。比如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与美国的贸易伙伴国家相比较,美第二章 经济增长与波动 48元先升值,后又贬值,其幅度达到 50之大,然而美国的人均产出却没有跟着发生如此大幅度的增加和减少。所以,用汇率乘以人均产出这种简单办法来把两个国家的人均产出计量单位统一化,然后进行比较,其得到的结论并不能完全说明两国生活水平的差异。再看货币购买力问题。即使按照汇率把两个国家的人均产出换算成统一单位后,各国的人产出都反映了各国的生活水平的变化,但这也不能完全说明人均产出高的国家生活水平就高。比如,按照1993 年的数字,印度的人均产出仅为 252 美元,而美国的人均产出为 24585 美元,是印度的97 倍。在美国,年收入 252 美元是不能维持一个人的生存的,但在印度,人们就是这样的生活着。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一个不能维持美国人生存的数字却让印度人能够生活下去,这样的数字在国与国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比较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来,印度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比美国要低得多,这使得印度的人均消费没有出现相差于美国 97 倍那样大的差距。一般来说,收入低的国家,食品及基础性服务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也低。因此,在比较不同国家或者不同时期的生活水平差异时,应该考虑货币购买力因素,去对数据进行修正。按照货币购买力进行修正后的数据,叫做“实际(real)”数据,比如实际收入(real income)、实际利率(real interest rate)、实际人均产出 (real output per capita)等,这些实际数据也可叫做 PPP 数据,这里 PPP 代表购买卖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使用 PPP数据后,1993 年美国与印度的人均产出之比为 17,而不再是 97。当然,17 倍之差仍然是一个相当大的差距,但这个差距是真实的,没有夸大其词。下面从 OECD 的五个成员国 1自 1950 年到 1992 年人均产出的 PPP 数据,来看一下经济增长的历史事实。OECD 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的简称,总部设在巴黎,加入这个组织的国家大都是些富裕国家。表 2-1 告诉我们三个事实:一是这五个国家 40 年间的经济增长强劲,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二是 70 年代以后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三是人均产出水平呈现收敛趋势。首先,表 2-1 显示出从 1950 年到 1992 年,美国和英国的实际人均产出翻了一番;德国翻了两番;法国翻了近一番半,而日本翻了三番还要多。日本在这 42 年间人均产出的平均增长率为 5.6 。假如你在 1950 年存入银行 1 美元,按照 5.6的42%)0.319.823(复利)利率计算,到 1992 年你可得到 9.86 美元( )。可见,按照 5.6的86.9).5142平均增长率让经济保持增长 42 年,其效果近似于连续复利的效果:42 年后的实际人均产出是 42 年前的 10.6 倍,略高于按复利计算的 9.86 倍。因此,经济增长具有复利效应(effect of compounding)。这也蕴含着重要的政策设计含义:如果政策的设计能使增长率提高,比如提高一个百分点,那么 40 年后的生活水平必然要比没有这种提高政策下的生活水平要高。1 OECD 的成员国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西班牙、丹麦、瑞典、奥地利、比利时、卢森堡、荷兰、挪威、瑞士、葡萄牙、希腊、土耳其、冰岛、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墨西哥、捷克共和国以及后来加入的中欧和东欧一些国家。OECD 每两年出版一期OECD 经济展望,发布有关成员国的基本数据,包括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及其他主要经济总量,并对成员国的宏观经济形式作出估计和评价。表 2-1 五个富裕国家人均产出的增长情况人均产出年增长率() 实际人均产出(按 1985 年的美元计算)时间国家 1950-1973 1973-1992 1950 1973 1992实际人均产出比率 (1992/1950)法国 4.2 1.6 4045 10316 13918 3.4德国 4.9 1.9 3421 10315 14709 4.3日本 8.1 3.0 1430 8539 15105 10.6英国 2.5 1.5 5395 9609 12724 2.4美国 2.2 1.2 8772 14379 17945 2.0平均值 4.4 1.8 4612 10631 14880 3.2第二章 经济增长与波动 49其次,表 2-1 还显示 1973 年以前的增长率高于 1973 以后的增长率。但这五个国家的增长速度下降情况各不一样,表现出了这样的规律:1973 以前增长较快的国家(法国、德国和日本),其在 1973 年以后的增长率下降幅度也较大;相反,1973 以前增长较慢的国家(英国和美国),其在 1973 年以后的增长率下降也较小。增长率的上升或下降,对于未来收入具有深远的影响。表 2-1 显示,从 1950 年到 1973年,五个国家的平均增长率为 4.4,而从 1973 到 1992 之达到 1.8。按照 4.4的速度保持实际人均产出增长,大概需要 17 年才能让人民生活水平翻一番。但是,若按照 1.8的速度增长,要让人民的生活水平翻一番,则需要 39 年。50 年代和 60 年代人均产出的高增长率所创造的高收入增长率预期,受到了 70 年代和 80 年代增长放慢的现实的打击,个人及团体的收入都下相对下降了,受影响最大的是那些非技术熟练工人。最后,表 2-1 显示出五个国家的人均产出水平具有收敛趋势。也就是说,落后国家的增长速度较快,从而缩小它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1950 年,美国的实际人均产出几乎分别是法国、德国和英国的 2 倍,是日本的 6 倍。但到 1992 年,美国的实际人均收入仅比英国高出41,比法国高出 28,比德国高出 22,比日本高出 19。其实,人均产出的这种收敛性在 OECD 成员国之间是普遍存在的。人均产出的收敛性问题已经成为过去十几年来经济学家关心的热点问题。但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对从 OECD 成员国发现的这种收敛性提出了怀疑,他们指出,OECD 实际上是经济成功者的乐园。虽然能否成为 OECD 成员并不是按经济是否取得成功来决定,但是经济成功却是成为 OECD 成员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一个国家之所以要加入 OECD,是由于它取得了经济上的成功。这样一来,从 OECD 组织内部来看,当然就会出现收敛现象:落后国家的增长速度快,而富裕国家的增长速度慢。所以,收敛性仅仅是一种 OECD 现象。为了消除持怀疑态度的这些经济学家的疑惑,我们改换一个方式来选择一些国家组成一个组织或团体。比如我们想考察富裕国家,那么就不要看一个国家是否现在富裕,而看它是否在 1950 年富裕。把在 1950 年相对富裕的国家放在一起,来比较一下这些国家的人均收入是否具有收敛性。经过这样改换方式的考察,实际发现的结果仍然还是人均收入具有收敛性。由此看来,收敛性不只是一种 OECD 现象,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是经济活动的事实,反映了经济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我们不必对其是否成立有什么多大的担心。总之,50 年代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70 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增长速度又减缓下来,最终各国的人均产出水平呈现出收敛性,这些是半个世纪以来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基本事实,我们需要记住这三个事实,并试图通过经济增长理论给出合理的解释。二、更广范围的考察如果把我们考察的经济发展的历史再延长一些,把考察的国家范围再扩大一些,我们又会得出怎样的结论?比如,我们能说当今富裕国家总是以类似于表 2-1 所述的增长速度保持经济增长吗?对于这个问题,即使不看经济发展史,从逻辑上我们也能直接给出否定的回答。这是因为,假如某国始终以某种增长率保持增长,那么采取历史倒退法往前推,就必然在(较远或很远的)过去某一年以前,该国的实际人均产出少得可怜,连人们的基本生存条件都维持不了。显然,这不是事实。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也的确证实了我们的否定性结论: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没有保持一个不变的增长率。然而,经济史学家对于过去 2000 年的经济发展有着某种一致看法。第一个历史观察结果是,从罗马帝国结束到公元 1500 年,欧洲人均产出基本上没有增长。那时的欧洲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几乎没有什么技术进步可言,农业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如此之大,以致于农业以外的发明创造对生产和总产出几乎没有什么贡献。大概从 1500 年到 1700 年,欧洲的人均产出才出现了略微的增长,仅为 0.1。从 1700 年到 1820 年,增长率从 0.1仅仅上第二章 经济增长与波动 50升到 0.2。即使在工业革命时期,增长率也没有达到现在这么高。美国从 1820 年到 1950年,人均产出增长率也只有 1.5。因此,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均产出的增长仅仅是一种近代经济现象。过去 2000 年的增长纪录中,不寻常的是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创造的高增长率(而不是 1973 以后的低增长率)。第二个历史观察结论是,哪个国家的人均产出水平高,其他国家的人均产出就向这个国家的人均产出水平收敛,并最终超过它。因此,历史证实了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美国不会总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过去 2000 年的历史表明,直到 15 世纪中国的人均产出是世界最高;然而接着的两个世纪中,中国的这种经济领袖地位转移到了意大利的北方城市;后来又转移到荷兰,并保持到 1820 年左右;再后来又转移到了英国,从 1820 年到 1870 年英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1870 年以后,世界经济的领袖地位被美国得到,并保持至今。世界经济 的这种发展史,就好像各个国家在进行马拉松比赛,大家都在追赶第一名,并且最终有人要超过低它。由于这场马拉松比赛没有最后的时间限制,谁都不敢说自己永远是第一名。也有人把各个国家之间的这种经济比赛形象地比喻成跳蛙游戏 2(leapfrog)。上面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进一步考察了经济增长问题。现在,我们再在更多的国家范围内作考察。我们看到,OECD 国家的经济表现出收敛性。那么穷国也能具有收敛性吗?即穷国是否增长得相对较快呢?穷国是否能够追赶上美国?其实,这些问题没有肯定的答案。过去 30 多年来的发展表明,收敛性已不再成为经济发展的规则,那些贫穷落后的国家并没有表现出更快的增长速度。我们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 OECD 国家,第二类是非洲国家,第三类是亚洲国家,就可以发现下面三个问题。首先,OECD 国家的人均产出起点较高 (以 1960 年为起点),并表现出明显的收敛性。其次,亚洲国家也表现出收敛性。日本是亚洲国家中经济增长最快,人均产出水平最高的国家。新加坡、韩国、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泰国及马来西亚的增长速度也都很快。最后,非洲国家具有较大的差异,收敛性在这些国家没有出现。大多数非洲国家在 20 世纪 60 年代都很贫穷,人均产出一度出现负增长。比如,乍得和马达加斯加两国自 1960 年以来人均产出以负增长率 1.3在下降,即使在和平年代里,这两国的总产出也只达到 1960 年的 67。非洲国家为什么不增长?这正是需要发展经济学家来回答的问题。解决和回答这些问题,将会把我们引向经济史和发展经济学的领域。我们并没有打算这么做,以上所作的考察,只是为了对前面提出的关于 OECD 国家的三个基本事实进行更广范围的讨论,为解释这些事实提供一些思路。同时,也帮助我们对经济增长的事实进行更全面的理解。下面,我们把观察到的问题总结一下。第一,经济增长并不是一种历史必然。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看不出有多少经济增长现象出现。即使在当今时代,仍然有许多国家的经济没有增长。因此,一种理论如果能够解释 OECD 国家的增长现象,那么它也必须能够解释过去为什么没有增长,非洲国家为什么没有出现增长的问题。第二,OECD 国家出现的赶超美国的这种收敛性,很可能是一场跳蛙游戏的前奏曲,它可能导致经济领头羊要从一个国家转到另一个国家。如果一种理论能够解释经济的收敛性,那么它也就必须能够解释经济领袖地位为什么会在国家之间传来传去。第三,为什么从历史的角度去看,自 1973 年以来 OECD 国家的增长率就并不算低?而50 年代和 60 年代创下的高增长率纪录,就更令人感到迷惑。从当今的角度看,要揭开这些问题之谜,要找出增长速度放慢的原因,最好是去找出二战结束以后促使经济快速增长的因素和动力,并分析这些因素和动力的作用在当今是否已经消失。2 这是一种一人弓背,另一人从后跳过的游戏。第二章 经济增长与波动 51三、经济增长问题从以上对世界各国经济增长所作的考察和所发现的问题,我们看到,经济增长是造成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生活水平差异的关键原因,同时也只有依靠经济增长,才能缩小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差异。世界各国之间生活水平差异所带来的问题,是它阻碍了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生活水平差异具有丰富的内涵。为什么国与国之间会出现实际收入差异?这个问题涉及到各国饮食营养、文化、幼儿教育、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虽然我们还难以准确地比较国与国之间的生活水平差异到底有多大,但还是可以做出一些估计,比如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平均实际收入水平远远高于孟加拉和扎伊尔两国。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比如韩国、土耳其和巴西争正在进入工业化经济富国的圈子,而南美和非洲的一些国家的人均实际收入增长率却为负值。随着时代的前进,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比如,当今世界比 300 年前,甚至比 50 年前要富裕得多。但这种长期经济增长的趋势,也掩盖了经济学家历来关注的短期经济波动效应。比如在美国,人均收入比正常情况略有下降,与此相应,生产率下降自 70 年代以来年生产率平均增长 1左右,低于以前的增长水平,这便把美国人均实际收入从正常情况拉下 20左右。关于经济增长的更有趣的例子是,如果印度的人均实际收入继续以战后每年 1.3的速度增长,那么印度需要 200 年才能赶上美国当前的收入水平;如果印度能够达到 3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那么它只需不到 100 年就可赶上当前的美国;如果印度能够象日本那样以5.5的速度增长,那么追赶美国的美国的时间就只有 50 年。由此看来,经济增长问题确实很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在此,我们引用卢卡斯的一句名言:“人们一旦考虑了经济增长问题,就很难再去考虑其他任何问题。”经济增长问题的实质,其实是讨论经济社会潜在生产能力的长期变化趋势。通常,人们总是喜欢用总产出的对数关于时间的变化曲线(或直线)来表示潜在生产能力的长期变化趋势,如图 2-1 所示。图中,横轴为时间轴 ,纵轴为总产出的对数轴 。如果这条趋势线为一t Yln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那么就表示总产出按照一个不变的增长率稳定增长,这个增长率就是趋势直线的斜率。经济增长理论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产出的长期增长率?是什么力量推动着经济的增长?这些问题通常被称为经济增长的源泉问题。搞清楚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能回答前面观察到的关于经济增长的基本事实和问题。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增长的源泉问题时,通常借助于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把经济中的产出、要素投入和技术水平三者联系在一起,来说明总产出 取决于经济中的资本 和劳动 的投入及社会生产的技术水平: 。其中,YKL ),(LKFY函数关系 代表着技术水平。当技术水平提高时,关系 本身就要发生变化:同样的资本和FF劳动投入,获得的总产出却增加了。技术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生产函数关系 也就随着时间而变,以反映技术水平的变化。因此,准确地讲,生产函数应写为: 。),(t通常,人们假定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性质,即 是一阶齐次函数。在此假设下,t如果把生产中的劳动投入 理解为充分就业下的劳动者人数的话,我们便可得到人均产出的L函数表示式: ,其中 为人均产出, 为人均资本存量。人)1,()kFfyttLYyLKk均产出生产函数 表明,人均产出的增长取决于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先看资本积累(capital accumulation)。我们的问题是,单靠资本积累能否保持住经济的稳定增长?答案是“否”!根据资本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要保持人均产出的稳定增长,所需要的人均资本投入将越来越多。开始时,人们还是愿意为了保持人均产出稳定增长而去储蓄YlnOt图 2-1 总产出的长期趋势第二章 经济增长与波动 52得更多。但到了一定阶段后,由于所需的人均资本数量过大,人们不再愿意把储蓄增加得那么多。当资本投资没有得到储蓄的应有支持时,人均产出就难以保持原有的增长率,从而人均产出增长率开始下降。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储蓄率不上升导致人均产出增长率下降,但并不意味着总产出水平下降。实际上,当储蓄率上升到人们难以再提高储蓄率去保持人产出增长率的稳定时,把储蓄率保持在现有水平上,这却保证了总产出保持在已经达到的较高水平上。可见,储蓄率对于人均产出和总产出的增长都有较大的影响。那么,储蓄率究竟如何影响经济增长?这将是经济增长理论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再看技术进步(technological progress)。既然资本积累不能保持人均产出的稳定增长,看来能够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动力只有技术进步了。只要依靠技术创新来不断发现更加有效的生产方式或不断开发新的、更好的产品,就能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结论。那些技术进步增长率高的国家,人均收入水平也高,人民生活水平相应就高。即使开始还较落后的国家,之要注重技术进步,不断提高技术进步增长率,最终就能超过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加入世界发达国家之行列。这就又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是什么因素决定着技术进步增长率?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一个国家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投资、专利法、教育及培训诸多方面,经济增长理论也将专门研究这些方面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最后,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对于经济增长问题的解答有两种互为补充的方法。一是把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储蓄和投资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互动关系模型化,另一是把决定总产出增长的不同因素的贡献程度定量化。这两种方法大致构成了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的基本框架。第二节 增长理论发展概况经济增长理论是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说它古老,是因为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李嘉图、马歇尔等人都对经济增长问题有论述。又说它新颖,是因为当代经济学家则试图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坎坷历史中总结经济稳定增长的特征,预测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本届就来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概况作一简介。一、1930 年前的经济增长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历史由来已久。1776 年,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就提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分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生产劳动占全部劳动的比例是决定国民财富增长的主要因素。如果国民收入用于生产劳动的数量越大,并且劳动生产率越高,那么国民收入增长率速度就越高。斯密认为,生产劳动依赖于资本积累的数量。斯密把资本量设想为上一年收获的谷物中用于雇用生产劳动者的一定量的谷物,这样,资本的唯一形式就是以谷物形式存在的工资基金。设上一年的谷物产量为 ,今年用于雇用生产劳动的谷物数量占上0X一年谷物产量的比例为 ,每个劳动者的谷物工资为 ,每个劳动者的产量为 ,则今年谷KWP物的产量应该为 ,比上一年增加 ,其增长PWX)(01 001)(XK率为 。所以,如果 和 越大,即国民收入中用于生产劳动的数)(01XKP量越大和劳动生产率越高,国民财富的增长率就越高。也可看出,工资越低,国民财富增长率越高。第二章 经济增长与波动 531817 年,大卫李嘉图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进一步研究了经济增长问题。他考察了劳动创造的价值在工资、利润和地租之间的分配规律,考察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工资、利润和地租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规律,指出“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所有土地产品以地租、利润和工资的名义分配给各个阶级的比例是很不相同的”。李嘉图认为,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人口会相应增加,导致对谷物需求的增加,这又进一步导致土地日趋贫瘠。如果没有生产技术的进步来抵消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那么谷物(主要生活资料)的价格就会不断提高,货币工资随之提高,这就使利润率随之下降。当利润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资本家积累资本的动机和动力就消失了,储蓄和资本积累完全停止下来,社会进入一种只能年复一年地实现简单再生产的静止不变状态(stationary state)。 由此,李嘉图得出结论说,一定的利润率是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马歇尔(A. Marshall)在 1890 年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也论述了经济增长问题,强调资本家的投资和企业家的经营管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他用“等待”一词来指资本家把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即进行资本积累)以待日后消费。马歇尔认为,资本家延迟他的当前消费以及企业家对工商企业的组织管理,导致了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增长,这使得工资随之提高,从而工人分享了社会财富增长所带来的利益。古典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问题的以上论述,没有把经济增长问题作为一个专门课题来研究。把经济增长作为资本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的专门课题来研究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熊比特(J. A. Shumpeter),他在 1912 年以德文出版了一本名为经济发展理论的著作,提出了“创新”理论。他认为,从本质上说,资本主义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也就是说,资本主义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而推动这种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动力在于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创新不仅包括创造新的生产技术,而且包括创造新的产品和开拓新的市场,还包括发现和利用新的原料以及改变企业的组织形式。正式企业家的这种冒险精神并勇于创新的才能,才在银行提供的贷款的帮助下,创办出了新的企业,购置了新的设备,开拓了新的市场,推动了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一旦资本主义的创新活动趋于枯竭,作为“创造性毁灭的动态过程” 的资本主义经济,就要为新生的社会主义经济所替代,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以上概述了自亚当斯密一来,直至 20 世纪 30 年代以前,经济学文献中关于经济增长问题(即资本主义生产力在长时期内的发展变化问题)的研究概况。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则是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运用关于国民收入决定的短期静态均衡分析理论框架,考察经济社会生产力在长时期内的动态发展过程。下面作一简要综述。二、1930 年后的经济增长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日益完善,经济计量学理论研究与运算技巧迅速发展起来。在这样的良好环境中,经济增长问题研究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总体上讲,有关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成果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经济增长的历史观点、增长过程的经验研究、完全抽象的理论分析。(一) 经济增长的历史观点这种类型的研究是从经济史的角度,来考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如何从传统的封建社会通过经济增长逐步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W. W. Rostvn)。1958 年,罗斯托在英国剑桥大学以“经济史学家对现代历史发展的观点”为题发表演讲,阐述了他从经济史角度看待经济增长问题的观点。这篇演讲稿后来于 1960 年以书名经济增长阶段正式出版。罗斯托认为,处于传统社会的国家,只要把国民收入的 15到 20储存起第二章 经济增长与波动 54来用于投资,该国的经济增长率就会得到迅速提高,从而就能通过经济起飞阶段,达到现代化的成熟阶段。(二) 增长过程的经验研究这种类型的研究,是把经济史和经济分析的研究成果同丰富的数据资料联系起来,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进行经验研究,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 Kuznets)、索洛和丹尼森(E. F. Danison)。1库兹涅茨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库兹涅茨创建了完善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并对经济增长问题进行了桌有成效的经验研究,这些成果让他戴上了 1971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桂冠。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是运用统计方法,通过对国民收入及其组成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和估计,来对各国经济增长进行比较,从各国经济增长的差异中探索经济增长的因素。从 1927 年到 60 年代初期,库兹涅茨作为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成员的,把他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美国国民收入与资本形成研究上。尤其是从 1949 年到 1968 年,库兹涅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之间经济增长的数量比较分析上。从 30 年代开始,库兹涅茨就开始着手系统核算美国从 1869 年以来的逐年国民收入。他整理汇集了一些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大量统计资料,范围包括工业、最终产品、用途、以及富人与穷人之间的收入分配。通过对国民收入进行核算,库兹涅茨考察分析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具体包括经济发展速度、消费、投资、资本形成、劳动力的增加、以及产业结构发展变化情况等等。库兹涅茨在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演讲中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该国向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的长期上升,这种不断上升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及思想意识之不断调整的基础上的”。他指出,商品供应持续上升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也是经济增长的特征。先进技术则是经济增长的因素,但先进技术本身只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性,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要想通过先进技术的使用来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还必须有制度的调整和思想意识的调整,这样才能保证正确地、有效地使用人类积累的先进知识宝库所产生的创造与革新。总体来说,库兹涅茨提出的经济增长因素主要有知识存量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结构方面的变化。他的经济增长理论和观点可以概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技术知识和社会知识存量会迅速增加,当这些知识存量得以利用时,它就成为经济快速增长和结构变化的源泉。但知识本身不是直接的社会生产力,需要经过一些中间环节的转化才能变成为现实生产力,而知识的转化又需要一系列中间因素的作用,这些中间因素包括物质资本投资、技术培训、企业家才能的培养等。只有在这些中间因素的作用下,知识才能最终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第二,经济增长的特征是人均产出的提高,而人均产出增长率提高的关键因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三,库兹涅茨很重视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他把知识因素、生产因素和结构因素联系起来,以强调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库兹涅茨是这样分析的: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都发生了迅速的经济结构转变。一是经济活动从农业先转向非农业活动,再从工业活动转向服务业;二是企业从个体中、小型企业转向全国性或跨过性大公司;三是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业部门,农业与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人数比例在下降。而不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变化缓慢,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传统的结构把劳动力大都束缚在传统的农业生产部门,传统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又阻碍着经济的增长。第四,库兹涅茨还研究了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认为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创造”与“破坏”改变着社会与经济结构,并影响着收入分配,指出“在经济未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随同经济发展而趋于不平等。其后,经历收入分配暂时无大变化的时期,达到经第二章 经济增长与波动 55济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趋于平等。”库兹涅茨的这一结论广为流传,被称为库兹涅茨倒 U 字假说。这里,倒 U 字是说,如果用横轴表示人均产出水平,纵轴表示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那么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与人均产出之间的关系可用一条倒 U 型曲线表示,这条倒 U 型曲线就叫做库兹涅茨曲线 。2索洛的经济增长源泉经济增长过程的经验研究的另外一种形式,是索洛开创的经济增长源泉分析。1957 年,索洛在经济与统计学评论(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第 39 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技术进步与总量生产函数”的论文,提出了经济增长源泉理论。索洛指出,在经济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往复循环历史长河中,决定一年度国民收入较前增长的源泉一般可归结为三种:劳动投入增加、资本投入增加、以及技术进步引起的这两种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的提高。这三种源泉又可概括为两类:要素投入的增加和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索洛在一些严格的假设前提下,把导致经济增长的这两大源泉从统计核算种分解出来。索洛根据美国 1909-1949 年的统计数据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 40 年间美国的技术进步大致为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率平均每年为3.1,40 年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约增加一倍,从 0.623 美元增为 1.275 美元,其中技术进步的贡献占 87.5,其余 12.5则是依靠人均资本投入量的增加。关于索洛的经济增长的源泉理论,将在下一章中详细介绍和讨论。3丹尼森的经济增长源泉分析自索洛提出这一开创性的理论以来,出现了许多论文和专著,都试图运用经济增长源泉的理论分析原则,来具体测量国民收入增长的各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在这些研究工作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于 1962 年出版的美国经济增长因素和我们面临的选择一书。丹尼森根据美国历史统计资料测算了各个增长因素对国民收入增长所作的贡献,其后又对西欧个主要国家和日本战后经验进行了测算。丹尼森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把索洛最初称为“技术进步”的这一增长源泉进行了进一步分解。他从劳动投入增长中分解出了就业人数增长基础上的劳动素质的提高,又把全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分解为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进展三个项目,从而丹尼森把引起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七类:就业人数及年龄-性别构成、包括非全日工作的工人在内的工时数、就业人员的教育年限、资本存量大小、资源配置的改进、规模经济、知识进展。其中,前四项代表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后三项代表全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丹尼森得出的结论是,知识进步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源泉。丹尼森所指的知识,包括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经验知识、科学研究成果、发明创造等。他指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明显的,但是把生产率的提高主要看成是采用新技术知识的结果则是错误的,千万不可忽视管理知识的重要性。管理知识的进步更可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国民收入,它比技术知识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能更大。总之,丹尼森认为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的进步是同等重要的,不能重视其中一个而忽视另一个。(三) 完全抽象的理论分析对经济增长问题进行研究的第三种类型,是建立各种各样的经济增长模型,进行完全抽象的理论分析。这种分析同前面两种类型的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是,它不具体考察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不具体论述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因素和源泉,而是运用微观与宏观经济学中的均衡分析法,研究长期内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中实现稳态平衡增长所需具备的条件。也就是说,它要研究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在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的情况下,按照某一固定不变的增长率年复一年地增长所需具备的条件。战后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问题的大量研究,大多属于这种类型,其根源在于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于 1939 年 3 月在英国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题为“论动态经济理论”中提出的一个经济增长模型。自 50 年代以来,西方经济第二章 经济增长与波动 56学家提出了许多各有特点的经济增长模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和新剑桥增长模型。哈罗德试图运用与传统微观经济学的静态均衡分析法相似的方法,建立了一种阐述经济运行的动态理论。于是,他提出了决定经济运行的三个动态因素:储蓄率、利润占国民收入的比例的变动、产出量与所需资本量的比率,进而提出了一种解释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经济循环理论。遵循这种思路,哈罗德便在他的论文“论动态经济理论”中把凯恩斯采用短期、静态均衡分析法所提出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长期化、动态化,即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为基础,来考察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在长期内保持稳定状态平衡增长的问题。1948 年,哈罗德在他的动态经济学导论一书中进一步系统阐述了一个稳定状态平衡增长的模型。1973 年出版的动态经济学一书,又结合二战以来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的发展,系统阐述了他的经济增长理论和政策主张。美国经济学家多马(E.D. Domar)于 1946 和 1947 年完全独立地提出了与哈罗德模型在理论构思与基本观点方面完全相同的增长模型,因此后人把他们的模型一般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1956 年,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在他的论文“对经济增长理论的贡献”中把哈罗德-多马模型所规定的一条极为狭窄的增长路径形象化地说成是“刀锋式平衡增长”,认为按照这种模型实现的充分就业平衡增长,只能是侥幸的巧合。但他认为,通过资本主义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调整生产中的资本与劳动组合比例,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状态的经济增长,长期平衡增长率就是哈罗德所说的由劳动增长率与技术进步决定的自然增长率。于是,索洛提出了一种与哈罗德-多马模型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型。斯旺、米德和萨缪尔逊等人也提出了与索洛的观点基本一致的增长模型。他们都都强调古典经济学充分就业的必然趋势,故人们把他们的模型称为新古典增长模型。作为凯恩斯直传弟子的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们认为,位于美国剑桥城的 MIT 的同行们新古典综合派歪曲了凯恩斯革命的原意。两个剑桥关于经济增长问题的争论长达 20 年之久,争论的核心集中在三个问题上:总量生产函数中资本的加总问题、国民收入在工资与利润之间的分配比例问题、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动态历程中储蓄与投资的因果关系问题。1956 年,英国经济学家卡尔多(N. Kaldor)提出了一种替代新古典综合派的分配理论的新剑桥学派(后凯恩斯主义)分配理论,并把它与哈罗德模型结合起来,形成了成为与哈罗德模型和新古典增长模型鼎足三分、各有千秋的剑桥增长模型。卡尔多通过引进储蓄函数,推导出了关于国民收入分配份额和利润率如何决定的观点,得出结论说,若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储蓄倾向已定,则通过调整利润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状态的平衡增长(参见第一章第二节关于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的叙述)。新剑桥增长模型除了强调国民收入分配同经济增长密切相关以外,还强调在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中,是投资决定储蓄,而不是储蓄决定投资。新剑桥增长模型的主要倡导者有琼罗宾逊(J. Robinson)、卡尔多、帕森奈蒂(I. Pasinetti)等人。三、经济增长理论的新发展自索洛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创立了新古典增长理论以后,该理论一直到 80 年代中期在经济增长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并得到了广泛应用。许多研究其实都是用数据来分析新观点增长理论的结论,比如定量分析技术进步、劳动和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等,为政府制定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提供依据。但随着社会的前进,新古典增长理论逐渐暴露出理论上的不足和缺陷,在实际应用中也碰到一定的麻烦。于是,出现了一批经济学家开始对新古典增长理论进行反思、修正和发展,形成了两套令人注目的经济增长理论:最优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最优增长理论最早出现于 60 年代中期,代表人物是库普曼(T. C. Koopmans),它主要是为了克服新古典增长理论缺乏微观层次的行为最优化这一不足,把行为优化思想引进到增长第二章 经济增长与波动 57理论中。新增长理论最早出现于 80 年代中期,以保尔罗默(P. M. Romer)和卢卡斯为代表,它主要是为了克服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增长率是外部因素这一不足,把增长率内生化,因而也叫做内生增长理论。本书从第四章到第七章都是来讨论这两种增长理论的,这里先作一个概要性介绍。(一) 最优增长理论在经济增长的研究中,最优增长理论是近些年来得到迅速发展的一个十分活跃的方向,它的一些思想、原理和研究成果都被作为基础知识而写进了教科书中。最优增长理论的一般思想和原理并不难懂,但其论述都采用了简明的数学语言,这使得缺乏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的读者读起来感到有些头疼。为了克服这一障碍,这里对最优增长理论问题的处理思路作一简单介绍。最优经济增长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最优化问题,解决办法依然使用拉格朗日乘数法。说得具体一点,最优增长问题可以这样来提:在社会目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经济社会要从各种不同的可行增长路径中选择出一条路经,以实现社会目标的最大化。由于现在的社会目标函数是关于增长路径的函数,即函数的自变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实变量,而是路径变量,其实是一种关于时间的函数,即社会目标函数是函数的函数,因此最优解的求解当然要复杂得多,不借助数学工具是难以说清楚的。然而幸运的是,这种求解方法与拉格朗日乘数法同归一路,没有理论上的难度。因此,读者大可不必担心看不懂其论述。最优增长模型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三类,一是评价增长路径的目标函数,一是描述经济运行的运动方程,一是确定经济起始状态的初值。在这三类要素的共同作用下,经济增长的最优路径就能得以确定。掌握这一思想后,阅读后面章节有关最优增长的论述就不难懂了。(二) 新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的要点是想通过内生技术进步来说明一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各国经济增长出现差异的原因。由于索洛模型把技术进步看成是外生因素,而且技术进步又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这就决定了索洛模型其实从根本讲,说明不了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何在。为了克服这一不足,自 80 年代中期以来,以保尔罗默和卢卡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不断对新古典增长模型进行修正和发展,力图使增长率内生化,形成了一系列颇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构成了新增长理论的内容体系。另外,索洛模型的一个基本结论是资本积累不是经济稳定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对此,新增长理论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提出了与索洛模型相反的结论:经济增长是(人力)资本不断积累的结果。新增长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80 年代对完全竞争情况下的内生增长模型的研究,第二个阶段是 90 年代对不完全竞争情况下的内生增长模型的研究。当然,这种从时间上的划分并不意味着 90 年代人们就不开展对完全竞争情况下的内生增长的研究了。其实,这两个阶段的研究工作在 90 年代是同时进行的,而且往往出现二者的结合。阶段划分仅仅是依据理论研究最早出现的年代,不表示研究工作的结束。到目前为止,这两个阶段的研究工作依然都很重要并引人注目。下面以两类基本模型,来说明新增长理论的特点。1外部性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这类内生增长模型的特点是把技术进步看成是对于厂商而言的一种外部性条件,技术进步产生的溢出效应使得总量生产函数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每个厂商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这时的内生增长模型可以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建立。所以,外部性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是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来说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具有代表性的模型有:保尔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1986)和研究开发模型(1990)以及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溢出模型(1988)。罗默与卢卡斯模型的区别在于,罗默认为技术进步表现为私人厂商投资于研究活动而生产出新知识,而卢卡斯则认为技术进步是教育部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第二章 经济增长与波动 58为什么保尔罗默和卢卡斯能够提出如此重要的模型?其实,任何理论的发展都离不开已有的基础。保尔罗默正是在阿罗 1962 年提出的边干边学(learning by doing)模型的基础上,把该模型向前推进了一步。应该说,阿罗是最早试图用技术外部性来建立内生增长模型,解释经济增长源泉的经济学家。阿罗的边干边学模型试图把索洛模型中的外生技术内生化,从而假定了技术进步是投资的副产品,是厂商的生产经验积累的结果。一个厂商的投资不但会提高该厂商的生产率,而且会提高全社会所有厂商的生产率,因此,技术进步是由经济系统本身决定的,是内生变量。在阿罗模型中,技术存在着溢出效应,因此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经济实现的均衡仅仅达到次优(而不是帕累托(P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