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议制度案例_第1页
八议制度案例_第2页
八议制度案例_第3页
八议制度案例_第4页
八议制度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议制度案例篇一:中国法制史案例分析中国法制史案例分析 一、商纣争太子案 (1)在商代妻和妾区别是什么? 答:妻妾的地位截然不同,二者处于极不平等的地位。大多数妾是奴隶主贵族从女奴中强娶来的,还有的是通过“嫔嫁”来的,即奴隶主贵族娶妻,往往同妻的隋嫁女一同收为妾。一妻多妾制是由于奴隶社会私有制决定嫡长子继承 制,如果多妻就会造成王位混乱和争斗财产,影响奴隶阶级专政的统治秩序。 (2)嫡长子继承制的含义及意义。 答:嫡长子继承制就是王位和爵位由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的制度。此制度始于商朝末期,至西周初期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决定了奴隶社会私有制下的一妻多妾制,如果在多妻的情况下,就会因争夺财产和王位产生混乱,乃至战乱。所以妻妾之分,也就有了嫡子和庶子之分,就以避免在继承问题上发生争执,进而影响奴隶阶级专政的统治秩序。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统治秩序。 二、车裂商秧案 (1)结合教材,简述商秧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商鞅在秦国进行两次变法第一次变法(公元前359) 。重点是打击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势力。具体内容是:一是整顿户籍,设立连坐法,防止隐匿坏人;二是奖励告奸;三是.奖励农业生产;四是.奖励军功。第二次变法(公元前 350) 。重点是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具体内容是:一是.进一步强调分户居住;二是.取消分封制,普遍建立郡县制;三是.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四是.统一度量衡制度。商鞅变法意义,在于通过变法改革,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使得秦国国势日强,在战国“七雄”中跃居六国之首,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2)请叙述刑、法、律的概念。 答:从词源看,汉字“法”确有“平” 、 “正” 、 “直”和“公正裁判”的含义。与“法”字有密切联系的另一个字是“律” 。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律,均布也” 。可见,“法”总是指一种判断平、正、直的标准,而 “律”则主要强调的是人人必须遵守的东西。把“法”与“律”连用,就是说“律”是一种包含(转载于: 小 龙文档 网:八议制度案例)有国家确认的判断公、正、直的标准的“律” 。 “法律”一词在清末民初才被广泛使用,据说是受日本的影响。 三、缇萦上书救父。 (1)奴隶制五刑 答:奴隶制五刑:即黥(墨) 、劓、刖、宫、大辟。墨刑是在罪犯面部或额上刻辞后涂以墨;劓刑是割鼻;刖刑即断足;宫刑即男子割去生殖器,女子幽闭的刑罚;大辟即死刑。 (2)分析汉文帝废除肉刑的原因。 答:这次刑制改革,经过文景两位皇帝,时间长达20 多年,反映了一项制度的改革,是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后世多认为是出于“悲怜”缇萦,体现文帝德政,但本质在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统治者既要惩罚犯罪者,又能使其保存劳动能力,以利于其统治。但是,在中国法制史上意义重大。它是中国古代刑制由野蛮阶段进入较为文明阶段的标志和转折点。为封建制五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3)汉初的立法指导思想。 答:汉初至文景时期以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以法家思想为法治的指导思想。汉初,由于秦朝的苛政和连年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息生养,恢复和发展生产,以巩固刚刚建立的封建政权。这时,刘邦总结秦亡的教训,作为借鉴。刘邦手下陆贾根据黄老思想,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道莫大于无为” 。当时统治阶级从皇帝到丞相无不尊崇黄老思想。文景时期尤为显著。无为而治的思想反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就“轻徭薄赋” 、 “约法省刑” 。结果,出现了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繁荣景象。 (4)秦汉的徒刑种类。 答:秦朝的徒刑:A .城旦、舂。城旦,适用于男犯,即强制男犯白天修筑长城的一种徒刑。 舂,适用于女犯。秦朝根据生理条件,对罪应城旦的女犯施以舂米以供刑徒口粮的劳役。舂的刑期与城旦一样。 B.鬼薪、白粲。鬼薪,适用于男犯;白粲,适用于女犯。鬼薪是指强制男犯去山林砍柴以供宗庙祭祀之用。白粲指强制女犯择米使正白,以供宗庙祭祀之用。二者刑期皆为三年。 C.司寇、作如司寇。 司寇,就是强制男犯到边远地区服劳役,主要从事防御外寇入侵,刑期为二年。作如司寇,适用于女犯,相当于司寇,是指强制女犯服相当于防御外寇入侵的刑罚,刑期也为二年。 D.罚作、复作。 “罚作,适用于男犯,指强制男犯到边远地区戍守,刑期为三个月到一年。复作,适用于女犯。就是强制女犯到官府服劳役。罚作和复作是徒刑中最轻的,刑期为三个月到一年。 汉朝的徒刑基本是沿用秦朝: A .髡钳城旦(5 岁刑) 。B. 完为城旦舂( 4 岁刑) 。C. 鬼薪白粲( 3 岁刑) 。 D. 司寇和作如司寇(2 岁刑) 。E男罚作、妇女复作(1 岁刑-3 个月) 。 F “女徒顾山” 。 (指是妇女犯罪判处鬼薪上山砍柴徒刑的,可以不亲自服役,每月花三百钱雇人代替。 )四、长孙无忌带刀入宫案 (1) “八议”的内容 答:中国封建王朝规定的对八种人犯罪要上奏皇帝进行特别审议,以便对其减刑或免刑的一种制度。 “八议”是由周礼“秋官“桐寇中“八辟”演变来的,曹魏制定魏律时将“八辟”改为“八议” ,指示:“功臣之子,法应人议” 。 “八议”从魏律开始正式载入律典,成为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此后代相沿至明清律。所谓“八议” ,即有议亲(皇亲国戚) 、议故(皇帝故旧) 、议贤(有封建德行的所谓贤臣) 、议能(所谓大才能的大臣) 、议功(对封建王朝有大功勋者) 、议贵(高官显爵) 、议勤(对封建统治有特殊勤劳者) 、议宾(先朝君主的后代) 。这八类人犯罪,依法享有免刑或减刑的特权。这是封建等级制在法律上的表现,并使之法典化。 (2) “十恶”的内容 答:将北齐律的“重罪十条”发展为“十恶”大罪,它是将危及封建国家根本利益的十条最严重的罪名,集中置于律首,以强调这十种犯罪是打击的主要对象。加强对危害封建统治秩序行为的镇压;所谓“十恶”指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 (3) “八议”与“十恶”的关系。 答:“八议”是指八类人犯罪,依法享有免刑或减刑的特权,封建贵族的特权,这是封建等级制在法律上的表现,并使之法典化。在名例律中立下“十恶”专条,强调这些罪行的严重性质。犯“十恶”罪的人即使属于八议的范围,也不得享受议、请、减的照顾。 ) “八议”与“十恶”相辅相成,共同为封建统治服务的。 五、胡蓝之狱 (1)明初时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答:一是确立重典治乱世的立法指导思想。首先,重典治乱世。具体体现在重典治吏和重典治民两方面。朱元璋认为,国家的稳定,首先取决于封建国家能否实行对于各级官吏的有效管理。他试图通过重典治吏,来达到更好的治民、治国,强化中央集权。其次,礼刑并用。朱元璋也从历史中意识到,一味强调镇压,仅靠严刑峻法,虽可以取得一时之效,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主张礼法并用,将礼的预防犯罪的职能同法的镇压的职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坚持严刑酷法,又强调德礼教化,儒法结合,礼刑并用。再次,加强法制宣 传。朱元璋将立法与法制宣传结合起来,要求老百姓知晓法律是如何规定的,用实际案例来教育老百姓。二是严禁臣下结党和内外官交结。明朝统治者鉴于唐、宋两朝臣下结党、削弱皇权、分散统治力量的教训,在采取废除丞相制度,不准后宫与宦官干预朝政等一系列措施以外, 大明律中还专设“奸党”条,规定:“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 。 “若犯罪,律该处死,其大臣小官巧言谏免,暗邀人心者, ”;“若刑部及大小各衙门官吏不执行法律,听从上司主使,出入人罪者”等都构成奸党罪,要受到严厉惩治:本人处死,子为奴,财产入官。 三是严酷镇压危害君主专制统治的反抗行为。明律对“谋反、大逆”一律采用重罪加重的处罚原则。如凡谋反及大逆者,不仅本人要凌迟处死,其被株连的亲属,包括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及伯叔、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异同,亦不论笃疾、废疾,凡年十六岁以上者,一律处以死刑,明律的株连范围比唐律广泛得多。 三是严厉惩治贪官污吏。在大明律中规定:对于受财枉法的所谓“枉法赃” ,从严惩处,一贯以下杖七十,八十贯则绞;对于监守自盗,不分首从,并赃论罪,满四十贯即处斩刑;对于执行监察职务的所谓“风宪官”的御史,若犯贪污罪比其它官吏加重两等处刑。 (2)明初朱元璋的立法指导思想 答:明朝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为了维持政治、经济不遭受严重的破坏,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并发展到极端化的程序。这一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确立的,对整个明朝的立法活动都有深刻的影响。 一是重典治乱世。具体体现在重典治吏和重典治民两方面。朱元璋认为,国家的稳定,首先取决于封建国家能否实行对于各级官吏的有效管理。他试图通过重典治吏,来达到更好的治民、治国,强化中央集权。 二是礼刑并用。朱元璋也从历史中意识到,一味强调镇压,仅靠严刑峻法,虽可以取得一时之效,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主张礼法并用,将礼的预防犯罪的职能同法的镇压的职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坚持严刑酷法,又强调德礼 教化,儒法结合,礼刑并用。 三是加强法制宣传。朱元璋将立法与法制宣传结合起来,要求老百姓知晓法律是如何规定的,用实际案例来教育老百姓。 (3)朱元璋重典治吏的措施 答:明朝从维护封建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严惩贪官污吏。一是制定明大诰 。是朱元璋洪武 18-20 年间亲手制定的刑事特别法,兼有朱元璋对臣民的训诫,是朱元璋重典治乱世,特别是重典治吏的的主张、实践和措施。 大诰包括御制大诰、 御制大诰续编 、 御制大诰三编 、 御制大诰武臣4篇,共 236 条。内容是惩治贪官污吏的典型案例汇编。 二是采取严厉措施严惩贪官污吏。 大明律规定:对受财枉法的所谓“枉法赃“,从严惩处,一贯以下杖七十,八十贯则绞;对于监守自盗,不分首从,并赃论罪,满四十贯即处斩刑;对于执行监察职务的“风宪官“御史,若犯贪污罪比其它官吏加重两等处刑。明大诰也侧重打击贪官污吏,且刑罚残酷,如有“剥皮实草”等。(4) 大明律严禁臣下结党的法律规定。 答:明朝统治者鉴于唐、宋两朝臣下结党、削弱皇权、分散统治力量的教训,在采取废除丞相制度,不准后宫与宦官干预朝政等一系列措施以外, 大明律中还专设“奸党”条,规定:“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 。 “若犯罪,律该处死,其大臣小官巧言谏免,暗邀人心者, ”;“若刑部及大小各衙门官吏不执行法律,听从上司主使,出入人罪者”等都构成奸党罪,要受到严厉惩治:本人处死,妻子为奴,财产入官。 清政府立宪举措及对中国法律近代化的意义 所谓立宪,是指君主专制的国家制定宪法,设立议会,实行宪政。而法律的代化,是指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以“三权分立” 、民主法治、宪法政治为基本特征的一整套法律制度。这种宪政法律体制有两种主要模式:一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君主立宪制,二是以法国为代表的民主共和制。清未的立宪,实质上是选择以君主立宪的模式实现法律的近化。为此清政府实施了以下主要的七项措施:1、派员考察西洋宪政,学习如何实施宪政; 2、设立专职机构(如宪政编查馆)研究如何实施宪政; 3、改革官制(中心是建立责任内阁)以建立专门行使行政权的行政机关,并使司法权和行政权分离;4、制定新法改变民刑不分、诸法合体的旧法体系以适应三权分立、民主法治的要求;5、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确立君主立宪的宪政体制;6、成立资政院和咨议局作为成立国会和地方议会的准备;7、颁布十九信条落实君主立宪制度。从这七项措施的内容来看,它是朝着君主立宪的目标前进的,其基本的方面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存在严重的错误:首先,改革推行过慢,没有及时召开国会(议会) ,制定宪法。其次在1911 年 5 月 8 日成立的“皇族内阁” (十三人中,满洲贵族九人,汉族官僚仅四人,而满洲贵族中皇族又占七人)使资产阶级改良派彻底失望,使改良派转而支持革命。1919年,辛亥革命爆发,宣告了中国通过君主立宪实现法律近代化的尝试彻失 篇二:试述“八议”制度。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 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 12 题和填空题第 16 题以及解答题的第 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三:狄仁杰入狱事件案例分析“狄仁杰入狱”的文本与真相 一、文本 唐纪二十一 则天皇后长寿元年(壬辰,公元 692 年)左台中丞来俊臣罗告同平章事任知古、狄仁杰、裴行本、司礼卿崔宣礼、前文昌左丞卢献、御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谋反。先是,来俊臣奏请降敕,一问即承反者得减死。及知古等下狱,俊臣以此诱之,仁杰对曰:“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俊臣乃少宽之。判官王德寿谓仁杰曰:“尚书定减死矣。德寿业受驱策,欲求少阶级,烦尚书引杨执柔,可乎?”仁杰曰:“皇天后土遣狄仁杰为如此事!”以头触柱,血流被面;德寿惧而谢之。 狄仁杰既承反,有司待报行刑,不复严备。仁杰裂衾帛书冤状,置绵衣中,谓王德寿曰:“天时方热,请授家人去其绵。 ”德寿许之。仁杰子光远得书,持之告变,得召见。则天览之,以问俊臣,对曰:“仁杰等下狱,臣未尝褫其巾带,寝处甚安,苟无事实,安肯承反!”太后使通事舍人周往视之,俊臣暂假仁杰等巾带,罗立于西,使视之;不敢视,惟东顾唯诺而已。俊臣又诈为仁杰等谢死表,使奏之。 乐思晦男未十岁,没入司农,上变,得召见,太后问状,对曰:“臣父已死,臣家已破,但惜陛下法为俊臣等所弄,陛下不信臣言,乞择朝臣之忠清、陛下素所信任者,为反状以付俊臣,无不承反矣。 ”太后意稍寤,召见仁杰等,问曰:“卿承反何也?”对曰:“不承,则已死于拷掠矣。”太后曰:“何为作谢死表?”对曰:“无之。 ”出表示之,乃知其诈,于是出此七族。庚午,贬知古江夏令,仁杰彭泽令,宣礼夷陵令,元忠涪陵令,献西乡令;流行本、嗣真于岭南。 俊臣与武承嗣等固请诛之,太后不许。俊臣乃独称行本罪尤重,请诛之;秋官郎中徐有功驳之,以为“明主有更生之恩,俊臣不能将顺,亏损恩信。 ” (通鉴第 205 卷 6479-6478 页) 未几,为来俊臣诬构下狱。时一问即承者例得减死,来俊臣逼协仁杰,令一问承反。仁杰叹曰:“大周革命,万物唯新,唐朝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俊臣乃少宽之。判官王德寿谓仁杰曰:“尚书必得减死。德寿意欲求少阶级,凭尚书牵杨执柔,可乎?”仁杰曰:“若何牵之?”德寿曰:“尚书为春官时,执柔任其司员外,引之可也。”仁杰曰:“皇天后土,遣仁杰行此事!”以头触柱,流血被面,德寿惧而谢焉。既承反,所司但待日行刑,不复严备。仁杰求守者得笔砚,拆被头帛书冤,置绵衣中,谓德寿曰:“时方热,请付家人去其绵。 ”德寿不之察。仁杰子光远得书,持以告变。则天召见,览之而问俊臣。俊臣曰:“仁档不免冠带,寝处甚安,何由伏罪?”则天使人视之,俊臣遽命仁杰巾带而见使者。乃令德寿代仁杰作谢死表,附使者进之。则天召仁杰,谓曰:“承反何也?”对曰:“向若不承反,已死于鞭笞矣。 ”“何为作谢死表?”曰“臣无此表。 ”示之,乃知代署也。故得免死。贬彭泽令。武承嗣屡奏请诛之,则天曰:“朕好生恶杀,志在恤刑。涣汗已行,不可更返。 ” (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狄仁杰传) 会为来俊臣所构,捕送制狱。于时,讯反者一问即臣,听减死。俊臣引仁杰置对,答曰:“有周革命,我乃唐臣,反固实。 ”俊臣乃挺系。其属王德寿以情谓曰:“我意求少迁,公为我引杨执柔为党,公且免死。 ”仁杰叹曰;“皇天后土,使仁杰为此乎!”即以首触柱,血流沫面。德寿惧而谢。守者浸弛,即丐笔书帛,置褚衣中,好谓吏曰;“方暑,请付家彻絮。 ”仁杰子光远得书上变,后遣使案视。俊臣命仁杰冠带见使者,私令德寿作谢死表,附使以闻。后乃召见仁杰,谓曰:“承反何耶?”对曰:“不承反,死笞掠矣。 ”示其表,曰: “无之。 ”后知代署,因免死。武承嗣屡请诛之,后曰:“命已行,不可返。 ”时同被诬者凤阁侍郎任知古等七族悉得贷。御史霍献可以首叩殿陛苦争,欲必杀仁杰等,乃贬仁杰彭泽令,邑人为置生祠。(新唐书列传第四十狄仁杰传) 二、真相探究 按:论史要把事实现象加以评论解释,然后才能做综合的撰述工作。社会科学的方法对于论史最有用,社会科学科级特别多,每一种学科都日新月异,一个历史学者要想精通各种社会科学自然是不可能的事,不过历史学者总要打开大门,尽可能地吸收一点,尽可能予以运用,纵不能运用,也有利于自己的态度趋向开明。 (一)狄仁杰入狱事件的分析 本案发生于武周天授三年(692 年)一月的一天,左台中丞来俊臣将同平章事狄仁杰、任知古、裴行本三位宰相,以及司农卿裴宣礼、前文昌左丞卢献、御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共 7 个人以谋反罪逮捕入狱。那么该团伙是因为何事被捕入狱呢?通鉴记载是来俊臣“罗告谋反” ,罗告是罗织诬告的意思,即虚构罪状,陷害无辜。 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诬构” ,与“罗告”意同。来俊臣凭借什么能将三位宰相送进监狱?笔者认为,这要从当时的司法制度入手分析。来俊臣的职务为御史中丞,职责为纠劾中央官员,参与审判和审理皇帝交付的重大案件,位卑权重,是皇帝的“耳目之臣” 。武则天时期,为了牵制和削弱三法司,将司法权集中到自己手里,专门成立了一个“推事使院” ,这个机构的性质类似于特务机构,实际负责人为来俊臣。 笔者认为,即使在帝制时代,弹劾宰相也需要“正当”的司法程序,尤其是在注意运用法律来构建社会秩序的唐代。在唐律中对司法官员的依法审判也有规定, “诸断罪,皆须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谋反罪被列为“十恶”之首,是指图谋危害皇帝权力及皇帝人身的行为, 唐律疏议贼盗律 “谋反大逆”条(总第 248条):“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即虽谋反,词理不能动众,威力不足率人者,亦皆斩。 ”无论是来俊臣出于职责,还是经过他人的举告或揭发,狄仁杰“谋反”的诉状也要经过武则天的预审,才能做出批捕入狱的决定。那么狄仁杰“谋反”的罪状是来俊臣罗织的还是确有其事? 根据对新唐书 、 旧唐书的粗略统计,唐代 290 年间谋反案 29 件(唐后期藩镇发动的军事叛乱不计在内) 。谋反罪以其惩罚之严厉,也是致政敌于死地的最好借口,所以尽管唐律中规定了诬告谋反大逆首犯处斩、从犯处绞,但还是有人以某种政治势力为背景诬告。笔者认为,来俊臣实为出于政治目的而诬告狄仁杰。理由是:第一,狄仁杰没有犯罪动机,根据通鉴的记载,狄仁杰在武则天走向皇帝宝座的过程中的表现让武则天很满意,无论是出任豫州刺史,还是以洛州司马的身份参加武则天的登基大典,都能表现出武则天对狄仁杰的信任,并且一步步被提拔为宰相。笔者认为,即使狄仁杰作为唐朝旧臣在武后称帝 参见严耕望:治史三书 ,上海人民出版社,XX年 6 月第 2 版,第 7-9 页 左台:即左肃政台。光宅元年(684 年) ,武则天改御史台为左肃政台,增置右肃政台。左台置百官,监军旅,并承诏出使;右台察州县,省风俗。左右肃政台的长官为大夫,中丞为其副。中丞的官品为文散官正四品上。 同平章事:即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自高宗永淳元年(682 年)始,实际担任宰相者,或加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中书、门下二省本为政务中枢,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天授二年(691 年) ,狄仁杰开始担任地官(原户部)侍郎、同凤阁鸾台(原中书门下)平章事,行使宰相职权,官品为文散官正三品。 唐律疏议卷 30断狱 “断罪引律令格式” 参见石冬梅:论唐代的谋反罪 ,载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XX 年 6 月第 2 期,第 100 页。 之初内心抵触,但在皇恩浩荡之下也会逐渐接受这种前无古人的君臣关系;第二,来俊臣是有名的酷吏,也是武则天的心腹,来俊臣本来是街头混混,在武周革命这样特殊的政治背景下通过非正常途径被提拔,其伪造证据陷人于罪, 唐律疏议断狱律总第 476 条“讯囚察辞理”规定了擅自拷掠罪之刑罚,此类行为之成罪,是因其违反司法纪律与审判程序,极易导致刑讯逼供,制造冤假错案。这种行为纵然得到了武则天的默许,但是在熟悉律令宽厚大度的狄仁杰看来乱用私刑是违反司法破坏法制的行为。“武后表现出,她既能在以前满不在乎地支持这些酷吏,也能在以后满不在乎地处理他们,但具有典型意义的是,她继续让来俊臣及其党羽为她效劳。 ”因此,来俊臣唯一畏惧的就是深得武后重用的狄仁杰,他十分清楚,如果不除掉这个心腹大患,自己迟早有被法办的一天。(二)狄仁杰狱中自救行为的可能性分析 通鉴中记载“先是,来俊臣奏请降敕,一问即承反者得减死” , 旧唐书记载“时一问即承者例得减死” ,新唐书载“于时,讯反者一问即臣,听减死” 。 “敕”是指皇帝在特定时间对特定的人或事临时发布的诏旨,仅是一时权宜之计,仅具有临时的法律效力, 旧唐书中“例得减死”中“例”应当理解为“依照法律规定” ,结合唐律疏议来看,该法应为“格后敕” ,即以编纂皇帝制敕的方式,使之法律化。对于熟悉唐朝律令的狄仁杰来说,为避免死刑而承认谋反是可以理解的。唐律规定,在谋反罪的认定上,只要“谋” ,不论行为是否已经实施,也不论是否造成实际后果,甚至只是“口陈欲反之言,心无真实之计” ,均可构成谋反罪。因此,狄仁杰被迫供述“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也是符合当时的司法环境的。在违法阻却事由上,凡此罪者,不能享受任何法定的优待,贵族官吏不得适用八议、官当、请、减、赎等特权,狄仁杰入狱前官品为职事官正四品,文散官正三品,也不属于“议贵”的行列,因此其不能通过贵族身份来阻却违法。 实践中,罪犯是否具有立功情节往往占据重要的位置。这不仅因为立功本身在司法实践中所具有的积极作用,而且还因为我国自周礼秋官小司寇以来就将立功作为一个决定犯罪人适当刑事责任的情节。同样,在唐律中也有自首、 “有大功勋”等立功减轻或免除刑事处罚制度。文本记载判官王德寿引诱狄仁杰供述另一宰相杨执柔参与谋反,这一“立功”表现将减轻对狄仁杰的刑事处罚,然而狄仁杰正气凌然地严词拒绝,从此也可以看出狄仁杰正直忠厚的为人品格。中国古代适用纠问式的审判方式,狄仁杰既然已经承认谋反,便只能在狱中等待奏报皇帝核准。另外, 唐律疏议断狱律之“囚应给衣食医药而不给条”规定,囚犯有要求给予衣食、医药以及可获得家人探视的权利,因此狄仁杰能够通过夹带将自己的信息传递出去也不足为奇了,然而唐律全面规定了各级官员违反监狱有关制度的惩治措施,对于因受囚犯财物,而导致囚犯翻供或帮助囚犯与外界传递信息,导致案情复杂的狱官,唐律疏议规定“以枉法论” ,那么在此案中判官王德寿便存在严重的失职行为,等待法律的惩治。 瞿同祖先生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明确地指出:“条文的规定是一回事,法律的实施又是一回事。某一法律不一定能执行,成为具文。社会现实与法律条文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果只注重条文,而不注意实施情况,只能说是条文的、形式的,表面的研究,而不是活动的,功能的研究。 ”笔者认为,狄仁杰在狱中的自救行为是在法律所允许的空间之内进行的,此外也要考虑当时酷吏当道、司法被虚置的政治环境,更要考虑法律表达在实际操作中的具体体现。 (三)狄仁杰为何能够安全出狱? 从文本记载来看,狄仁杰之子狄光远看到其申冤状之后敲登闻鼓喊冤, “击鼓鸣冤”是古代直诉方式之一。中国古代实行逐级上诉不能越级上诉,为了避免产生冤案,西周开始在朝廷之外设立路鼓以供百姓申诉。路鼓后来发展成登闻鼓,只要有人击打登闻鼓,官员必须【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版,第 305 页。 受理申诉。武则天命人前去查问,来俊臣“暂假仁杰等巾带” ,借给狄仁杰头巾和腰带,说明来俊臣没有保障罪犯在狱中穿着的衣服,也是不符合唐律规定的。之后,来俊臣令人代狄仁杰写了谢死表,交给使者。武则天看后,仍然不放心,坚持召见狄仁杰,亲自询问。在古代,皇帝掌握最高司法权,死刑必须奏报皇帝核准,如发现疑问和错案,皇帝介入司法程序参与审判,在本案中狄仁杰原本是宰相,其重要性就更加明显了。在朝堂之上,狄仁杰将满腹的冤屈向武则天进行了陈述,史书的记载淋漓尽致,大快人心! (武则天)问曰:“卿承反何也?” (狄仁杰)对曰:“不承,则已死于拷掠矣。 ” 太后曰:“何为作谢死表?” 曰:“无之。 ” 武则天命人将谢死表拿给狄仁杰看,狄仁杰指出漏洞,一一辩白。武则天才知道那是代做之文,由是知道其中必定有假,免去几人死罪,贬狄仁杰为彭泽(今江西彭泽)县令。由此可见,武则天的断案行事是比较公正开明的,自夏商周以来,几乎没有一个统治者不以“仁政”为自我标榜,其具体措施除了“轻徭薄赋”之外,大约主要体现在司法活动上。武则天既然要顺应天命,必然要“理大罪,赦小过” ,古人称之为“仁者之刑” ,其主要原则就是 对被告人的行为动机进行考察,主要依动机的善恶去决定其罪行的轻重。单纯地从司法场 域来看,本案无疑是一件体现“仁者之刑”的审判,从裁判后果反向制约的角度,即狄仁杰被“贬彭泽县令” ,也能看出本案在武则天眼中也是一桩冤案。从当时的政治环境来看,在一个以男性为主宰的专制王朝,武则天称帝毕竟是不正常的,所面临的反对势力亦空前强大。如今正值她集中权力的关键时期,不希望因宽允处理此事释放出一些错误的信号。最终,武则天作出了折中的处理,七位大臣虽得以释放,但通通被贬黜出京。 然而, 通鉴中记载乐思晦未满 10 岁的儿子在父亲死后被没入司农寺,他向武则天揭发来俊臣徇私枉法,刑讯逼供,残害忠良。本段看似唐突,实则是司马光埋下的一个伏笔。武后以杀戮来树立权威,并依靠掌握法律制裁力量的御史台、大理寺与刑部保障其统治的长期稳定。酷吏用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