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体育课程改革[J].pdf_第1页
科学发展观与体育课程改革[J].pdf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发展观与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解读崔雪梅(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部,辽宁沈阳110032)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体育创新教育和可持续发展,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这是一种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对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人为本;课程改革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268X(2005)0120063202ExecutionofreformofsportscurriculumwithguidanceofdevelopwithscientificoutlookUnderstandingofStandardsforPhysicalEducationandHealthCurriculumCUIXue2meiAbstractStandardsforPhysicalEducationandHealthCurriculumshowstheguidingideologyof“people2orient2ed”.Itemphasizesmoreonthedevelopmentofthestudentspindividuality,sportsinnovationeducationandsustain2abledevelopmentofsports.ItalsoputshigherrequirementsontheP.E.masters.Itiseffectiveindevelopingthestudentsinanall2roundwaywithascientificoutlook.Keywordsdevelopwithscientificoutlook;StandardsforPhysicalEducationandHealthCurriculum;people2orientedAuthorpsaddressGraduateDept.,ShenyangInst.OfP.E.,Shenyang110032,China科学发展观指的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最早是胡锦涛同志2003年考察江西时对江西领导干部讲话时提出来的。一个月后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正式写进了这一论述。科学发展观中所强调的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不仅适合于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而且同样适应于体育领域,对于体育教学和体育的发展同样具有战略上的指导意义。国家新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体育(16年级)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正是科学发展观的真实体现。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首先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种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首先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的,是指体育课所应达到的目的是实现主体人学生的身心健康。这里的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上的健康还包括心理上的健康。体育课是试图通过参与身体活动的方式达到人的外在和内在的统一,这样就更加突显了体育课程的价值。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不仅指出了体育在增进身体健康和提高心理健康方面具有较大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指出了体育还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和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同时还能够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选择喜爱的运动方式参与体育活动,形成积极的余暇生活方式;提高运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获得野外环境中的基本生存技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无一不是围绕主体人这一主题而展开的,事事为人着想,事事从人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够促进人的生存发展。把人的问题放在首位这就是我们如今所要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中就可以发现这些人性化的方面。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更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人类由于遗传及其环境的影响各自身体素质及其个体差异是存在的,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或多或少都是有差异的。我们在这里所指的相同也只能是相对意义上的相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再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划分了不同阶段的学习水平,并制订了水平目标。以往我们所存在的弊端是同一班级学生使用的是统一的衡量标准,不分个体素质、遗传的因素差异,而是利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在某种意义来说这就是一种不公平。以往教学我们往往是以学生的运动成绩来评价学生体育成绩的好36第21卷第1期Vol.21,No.1体育成人教育学刊JournalofSportsAdultEducation2005年1月Jan.,2005坏,这就使得某些天生资质好的、具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即使不认真地去对待体育课,即使他们不用上体育课照样能够比其他的同学跑得快、跳得远,从而获得一个较好的体育成绩。相反,那些天生体弱的学生,即使他们上体育课的时候再认真,练习的再刻苦,付出的汗水再多,照样是很难与那些身体素质较好的同学相比的。这样往往会对这些学生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这势必会使他们产生自卑感,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如人。他们不能够从体育运动中获得快乐,逐渐便会对体育课产生一种厌烦甚至是恐惧的心理,进而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注意到了这一点,更注重到学生的参与意识及其体育兴趣的培养。不仅仅是注重结果和运动成绩,而且更注重学生参与过程中的表现。这也正是体现了我们一贯提倡的“贵在参与”的奥林匹克精神,这样的做法也是符合学校体育发展趋势的。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注重体育创新教育和可持续发展体育课程的重要作用是赋予学生为发掘潜力、发挥自身才能、把握机遇所需要的身体、心理和适应社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体育创新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体育创新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体育与保健的理论知识,提高对体育的认识,掌握必要的技能,提高体力,增进健康,发展个性,培养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学生体育生活化水平、社会化水平,提高勇敢、顽强、坚韧等心理素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就很明确地提出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体育课程和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增进知识、掌握技能,更在于通过学校的体育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学习能力提高也就是学生学会学习,但是学会学习不等于学会创造,学会学习是在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上的方法论的延伸。在此次的新课程中就明确地提出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这对于发展体育运动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具有战略性的意义。4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由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运动技术和技能,从而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能力和良好意识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具体表现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在“转”,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成为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教学,其关系就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示范,你练习”。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就变成“单边活动”。而新的课程标准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构建了身体发展、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体系。把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锻炼意识、全民健身意识与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满足学生的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人人享受体育与健康的乐趣。这就要求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要不断地提高。教师素质包括文化知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专业技术水平、教学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等。体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科学,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传授的不仅是体育技术,更重要的是体育科学知识。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对学生全面负责、教书育人。综上所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它符合体育学科的发展,对于学校体育的改革具有划时代的指导意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更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注重体育创新教育和可持续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这些都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将做出巨大的贡献。同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学校体育和体育学科的深入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将促进我国的学校体育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5参考文献1肖云龙.脱颖而出创新教育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2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