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解散诉讼的程序困境及路径选择.docx_第1页
公司解散诉讼的程序困境及路径选择.docx_第2页
公司解散诉讼的程序困境及路径选择.docx_第3页
公司解散诉讼的程序困境及路径选择.docx_第4页
公司解散诉讼的程序困境及路径选择.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司解散诉讼的程序困境及路径选择 摘要:滥觞于英国的公司司法诉讼引入我国后,遭遇 了诸多程序困境如:解散之诉性质认定问题、解散之诉的 管辖问题、解散之诉的主体问题、解散之诉与他诉的合并 问题、“公司僵局”的认定问题等等。针对公司司法解散 诉讼遭遇的程序困境,文章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不揣浅 薄略陈管见。 关键词:解散之诉;公司僵局;前置程序;诉的合并 一、公司司法解散程序遭遇的困境 我国在 XX 年公司法修订时,从域外泊来了公司司法解 散制度。此“泊来品”在我国法制环境下生长情况如何, 本文以其遭遇的程序困境为视角析述之。 性质之殇 依传统理论公司解散之诉不是侵权之诉就是违约之诉。 假定其性质为侵权之诉,那么诉讼系属时原告合法权益应 存在现实损害。可事实上原告股东的权益并未受到实际损 害,哪怕轻微损害。有学者为调和这种矛盾,提出了“期 待权”落空理论。笔者认为“期待权”落空理论只能作为 公司解散之诉的法理基础,不能对公司解散之诉的性质做 出完美解释。因为“期待权”存在无法量化的缺陷,尤其 在公司治理抽象的法律语境下。若将公司解散之诉定性为 违约之诉,那么可以把“公司僵局”理解为与公司存续相 关的“合同束”不能适当履行,从而对原告股东权益可能 产生损害。但合同不适当履行既可能产生违约责任也可能 产生侵权责任,外加“公司僵局”本身的复杂性,无疑从 契约履行角度对公司解散之诉性质予以分析也不可行。可 见,不宜当然地把公司解散之诉列入传统侵权之诉抑或违 约之诉,也不能限于运用传统损害赔偿诉讼理论分析公司 解散之诉的性质。 主体之殇 公司法第 183 条规定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 10以 上股份的股东可以请求法院解散公司,但未说明单独持股 还是合计持股,且未对持股时间作明确限制,与域外通行 体例不符。这是立法者无意疏忽还是有意设计,事关诉的 主体设计不得不察。此外,公司法规定将公司明定为公司 解散之诉的单独被告,相关股东列为诉的第三人。既然立 法将公司明定为解散之诉的单独被告,那么公司为裁判结 果的当然承担者。可判决一旦宣布被告公司解散,公司的 独立人格将不复存在,原告股东的权益恐难依其预期获得 赔偿。 管辖之殇 由于公司法对解散诉讼管辖问题未有涉及,就地域管 辖而言,依民事程序法一般按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 侵权行为地确定管辖法院。如按被告住所地管辖,由于公 司股东来源于各地,将会导致管辖权过于分散,引致当事 人及人民法院陷入管辖权争议,从而导致审判期限延长。 若按侵权行为地确定管辖,由于侵权行为实施地、侵权结 果发生地均可视为侵权行为地,股东可以自身住所地为侵 权结果发生地来选择管辖法院,那么可能会涌出多个侵权 结果发生地,亦会引致管辖权争执。若采取履行地标准落 实管辖,可是对司法解散程序而言又无从谈起。就级别管 辖而言,民事程序法通常按涉案标的大小确定管辖法院, 但标的大小很难表征出案件难易程度、社会影响等因素, 进而可能有损裁判的公正。 “公司僵局”认定之殇 公司法规定将公司经营管理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继续 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定性为英美法上的“公司 僵局”。但“公司僵局”的认定离不开专业知识和经营管 理经验,对仅涉足法律领域的法官而言,不能不说是勉为 其难。 裁判之殇 公司法规定请求司法解散的股东需用尽“其他途径”, 方能提请解散公司。此处“其他途径”是指公司章程、公 司法项下的救济,还是包括调解、仲裁程序在内的非诉程 序的救济,抑或两者兼指。可惜立法者并未回答,无疑给 解散之诉裁判的不统一埋下隐患。 诉的合并之殇 解散之诉中,股东常常附带提出或通过诉的追加方式 提出其他诉讼请求,如解散之诉与侵权之诉、解散之诉与 违约之诉、解散之诉与公司的反诉等合并提出的情况。司 法实践中,各地的做法不尽一致,但多数情况是驳回股东 的其他诉讼请求,告知当事人另行起诉。值得关注的是解 散之诉与其它诉讼请求能否合并审理,哪些可以合并审理。 二、公司解散之诉程序的路径选择 解散之诉为形成之诉 传统理论依请求权不同把诉分为侵权之诉与违约之诉, 但解散之诉既不属于侵权之诉也不属于违约之诉,可见传 统理论解释解散之诉性质存在先天性不足。笔者认为解散 之诉结果是变更或解除公司既有法律关系,类似于解除契 约的诉讼,其宜定性为形成之诉。 解散之诉的管辖 确定解散之诉的管辖,首先应确保案件裁判的公正, 其次要考虑司法效率。综合这两项因素,司法解散案件地 域管辖应是公司所在地法院,但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 由于解散之诉所涉财产数额较大、程序事务繁琐,可以参 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破产案件级别管辖的意见确定司 法解散案件的级别管辖,即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县、县级市 或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的公司解散案件,中级人 民法院管辖地区、地级市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 的公司解散案件。为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上级人民法院可 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 39 条第 2 款的规 定,对公司财产庞大或当地法院有地方保护主义行为的案 件进行提审或指定其他同级法院审理。 解散之诉的适格主体 公司法明定: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 的股东,可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公司法规定明定:公 司司法解散之诉的被告为公司,相关股东为第三人。有学 者指出公司法对原告的限制过于宽松,违背公司解散诉讼 创立时初衷,并且提出通过持股时间、持股比例严格限制 原告股东的资格。笔者认为公司法规定“持有公司全部股 东表决权 10以上的股东”,可扩张解释为单独持股与合 计持股两种情形。首先做这种扩张解释与私法领域“法不 禁止即自由”的法律精神相契合,其次立法者可能出于法 律条款概括性要求,才没明定上述两种情形。至于时间上 的限制,笔者认为仅需解散之诉诉讼系属时,持有公司有 表决权的股份即可。因为如果对持股持续时间进行限制, 一则不利于充分保护原告股东的合法权益,二则可能会剥 夺部分成立时间短而陷入“僵局”的公司寻求司法救济的 权利。同样,公司法规定关于解散之诉被告的规定也引致 学者极大非议。笔者认为判断被告适格与否应区分公司僵 局、公司压迫。学理上股东基于公司压迫诉请解散公司是 以公司为被告的,因为公司压迫情形下,控制股东拥有可 使决议通过的表决权,尽管小股东反对决议,但决议仍可 通过,公司仍能照常运转,公司依然具有行为能力。而公 司僵局情形下,股东会、董事会因冲突而不能召开,任何 一方的提议因为对方的反对而不能通过,公司一切事务陷 于瘫痪之中,公司已无行为能力。因此,公司僵局导致的 解散诉讼应把公司及利益争执股东列为共同被告。 建构专业陪审团认定“公司僵局” 司法解散程序中的“公司僵局”乃专业事实,离开专 业知识及经营管理经验是很难认定的,法官认定“公司僵 局”无疑是欠妥的。有学者提议将“公司僵局”的认定委 托给社会专业中介机构,但这种做法会把原本一体的认定 事实权与法律适用权相隔离,有违司法独立、正义的法律 精神。因此,法院建构专业陪审团应对此程序困境。陪审 团成员可以自来自各行各业的高级职业经理人组成,在解 散之诉诉讼系属时,由计算机自动生成陪审团成员名单。 这样既保证了“公司僵局”认定的准确性,又维护了司法 权威性、独立性。 解散之诉中“其他途径”的外延 公司法规定提请司法解散的股东要用尽其他救济途径, 这与司法审慎介入公司治理的立法精神是契合的。可“其 他途径”的外延立法又未明确,笔者认为“其他途径”的 外延至少包括两项:一是用尽公司法及公司章程项下的内 部解决途径;二是用尽外部的非诉救济程序。公司的内部 解决途径包括公司章程规定的“公司僵局”处理方式及公 司法规定的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股份转让、股东直 接诉讼、股东派生诉讼、股东决议撤销请求权等。公司外 部的非诉救济程序包括调解以及第三方仲裁在内的非诉救 济途径。在美国,通过仲裁来破解“公司僵局”是一种非 常普通的做法,股东可以在公司僵局发生前约定仲裁条款, 也可以在公司僵局发生后协议通过仲裁来解决纠纷以打破 公司僵局。 解散之诉与他诉的合并 解散之诉中当事人提出多个诉讼请求的情形很多,是 否进行合并审理,应在考虑诉的合并要件和司法解散之诉 特殊性基础上区别对待。 首先,公司法一概规定解散之诉不宜和针对公司股东 的诉讼合并审理,但笔者认为解散之诉与针对利益争执股 东的诉讼可以合并审理。公司法规定第 4 条明定:股东向 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解散公司,应当以公司为被告,以 公司的其他相关股东为第三人。正因立法对解散之诉主体 的错误界定,引致法院在审查时,对此类诉的合并一概不 予受理,告知当事人另行起诉。但笔者认为不能当然的判 定解散之诉与针对公司股东的诉讼不能合并审理,要区分 具体情形,若针对与原告存在利益争执的股东提起的诉讼 是可以合并审理,否则不能合并审理。 其次,解散之诉与针对公司的其他诉讼抑或公司的反 诉,如果符合民事诉讼法上规定的诉的合并条件可以合并 审理。 最后,解散之诉与清算之诉的合并学界也莫衷一是。 有学者反对两者合并,理由为:第一解散之诉是诉讼程序, 而清算程序时非讼程序,如果二者合并审理与民事诉讼法 上传统的诉的合并理论相冲突;第二解散之诉适用两审终 审制,而清算程序适用一审终审制,如果合并审理解散之 诉的审级利益得不到维护。笔者认为从解散和清算的关系 看,依照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公司解散之后,必须要进入 清算程序。解散请求的目的是要求法院判定公司法律关系 的终结,进入清算阶段,取回自己的投资。两个请求和和 程序前后相继,目标一致。法院一并裁决,不仅使程序连 贯,也减轻了当事人“讼累”,提高诉讼效率。至于清算 与解散之诉性质不同,合并可能导致当事人审级利益难以 保障的问题也不足为虑。再者各国对两者性质的认识并不 一致,并无定论。即使两者性质不同,完全可以通过程序 的设置,保障当事人的审级利益。 综上所述,在处理司法解散之诉是否与他诉进行合并 审理时,解散之诉与反诉、解散之诉与清算之诉法院可以 合并审理;解散之诉与股东针对公司的其他诉合并时,法 院斟酌合并审理;解散之诉与针对其他股东的诉讼要区分 具体情形。 参考文献: 1、罗伯特W.汉密尔顿.公司法概要M.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1998. 2、周友苏.公司法通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XX. 3、赵旭东.公司僵局的司法救济N.人民法院报,XX- 02-08. 4、曾东红,宋佑光.论有限责任公司僵局及其应对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