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思维方式.pdf_第1页
“以人为本” 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思维方式.pdf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第22卷第1期2009年2月中国医学伦理学ChineseMedicalEthicsVol.22No.1Feb.2009医学专业精神与医师职业精神“以人为本”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思维方式黄理泰,王华生,农乐颁(右江民族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广西百色533000)摘要“以人为本”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思维方式,是指以医学生的生活世界为基础,以医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聚焦,以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判准的教育思维方式。在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应当关注医学生的生活世界,尊重医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医学生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运思这种思维方式的关键在于使外在的社会伦理秩序转化为医学生的内在的新型秩序,使医学生养成“以人为本”的卫生服务思维方式,学会关注病人的生活世界,尊重病人的个体差异,关注病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关键词以人为本;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思维方式中图分类号R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565(2009)01-0080-01“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原则。这个实践原则内在地规定了我们的一切实践活动都要以人作为其内在根据和本质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运思一种“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1以医学生的生活世界为基础“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和逻辑终点,而“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所面临的世界,是一个现实世界。“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和人的存在方式,其存在的根基在于人的现实生活和活动,人的生活世界是道德存在的基础。”1因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的基础即是医学生的生活世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维方式,即是以“现实的医学生”为逻辑起点,以医学生的生活世界为基础,以“未来的医生”为逻辑终点。这就是说,现实之中的医学生及其生活世界,是医德教育理论的基础,作为教育思维的逻辑终点的“未来的医生”从某种意义回归到逻辑起点但又高于逻辑起点,而医学生的生活世界则构成了“现实的医学生”与“未来的医生”的桥梁,从而规避了“未来的理想的医生”高悬于现实之中的医学生头上。“人的本质是现实、具体的,德育不能脱离个体所生活的现实环境”,2如果离开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根本谈不上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即使存在这种了解、关心和尊重,也只能是抽象的、空洞的;这种医德教育是抽象而乏味的。以医学生的生活世界为基础,要求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首先要关注医学生的生活世界。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对医学生的生存境遇确立终极关怀。关注医学生的生存境遇,即是要关注学生的家庭条件、学习环境、身体状况及生理与心理需要。教师虽不能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为医学生解决现实生活的各种问题提供方法论的指导,使学生自己能够运用这种方法论来解决问题。其次要从现实的生活世界之中引导出未来的职业世界,引导学生对病人及其家属的生存境遇生成一种终极关怀,学会在从事医疗卫生事业活动之中运思“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一是要指导学生学会关心病人的家庭条件、学习或工作环境、身体状况、治疗反应、环境适应情况及其各种需要;二是要“教育医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具有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在临床行为表现上具有对病人热情的服务,以最小的创伤、低廉的消费赢得病人赞誉”;3三是要教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学会敬畏生命,正如刘虹教授所说,“如果只有在大难来临的时候,人们才能表现出一些对生命的怜悯、同情和珍惜,那实在是生命的悲哀,也是生命伦理的悲哀。”42以医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聚焦“以人为本”的教育思维方式,即在强调人的共同人性与社会价值之诉求同时,也聚焦于医学生的个体差异。医德教育强调人的普遍性、共同人性与社会价值,就是为了追求医患关系之和谐、卫生事业之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之进步。但是,以人为本,内在地包含了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因为尊重人,在其本质意义上是对个体生命及人的独立人格之尊重。因为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故分析医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了解、尊重医学生及认识医德教育规律的基础,也是解决社会历史主体与个人主体、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共同人性与个性等诸多问题的关键,因为“真正意义上的且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社会和谐,就是尊重多样性及其个体差异的社会和谐”。5以医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聚焦的教育思维方式,首先是指在强调社会伦理秩序、强调人的共同人性和社会价值的同时,强调尊重个人的差异性与个人的独立人格。这就要求医德教育应将学生作为具体的现实的人来看待,“反对只见学生不见人,目中无人的教育,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把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6其次在于导引学生生成一种尊重病人及其家属的差异性与独立人格。一是要教育学生学会体验病中之人的各种痛苦、孤寂等心理感受,增进对各种情感的了解。二是教导学生将病人作为人来看待而非作为疾病来对待,以免“见病不见人”。三是指引学生学会尊重生命平等,一视同仁。四是指导学生学会灵活运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对于同种疾病,不同的病人有着不同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就存在着不同的治疗方法和程序。3以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判准以医学生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评价(下转第84页)08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中国医学伦理学注生活质量和内心感受的质化生活价值观,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及良好的执业环境。5.2完善管理制度,减少职业枯竭的发生在工作方面,要明确医护人员的角色定位,减少医护人员的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制定合理的、灵活的工作作息计划,减少工作负荷,采取公平的激励机制,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发现,按计酬的职工一般仅发挥20%-30%的能力,但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职工的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其中的50%-60%就是激励作用所至,12除了要考虑“外部激励”外,更要重视“内部激励”,减少工作环境和工作特征中的应激,同时组织可以开展压力管理、人际关系和社会技能培训等,达到提高个体应对能力、减少职业枯竭的目的。参考文献1贾晓波,陈凤荣.工作倦怠的测量及其干预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1):55-60.2廖庆兰,韦波,胡世红,等.医护人员职业枯竭特征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4(17):337-340.3陆昌勤,赵晓琳.影响工作倦怠感的社会心理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3):345-346.4卞冉,龙立荣.工作倦怠的理论研究及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4):317-320.5王晓春,甘怡群.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5):571-573.6陆昌勤.工作倦怠感研究及展望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3):206-207.7李金波,许百华,左伍衡.影响工作倦怠形成的组织情境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2):146-149.8李永鑫,张阔,赵国祥.工作倦怠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心理学探新,2005,6(4):70-73.9李永鑫,张阔,赵国祥.教师工作倦怠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3):234-238.10廖庆兰,韦波,胡世红,等.医护人员职业枯竭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17(4):335-336.11陈晶,方鹏骞.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原因剖析及干预策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7):484.12诸晓红,唐根富.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制度改革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9(3):575.作者简介廖庆兰(1964-),女,广东梅州市人,广西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柳州市人民医院副主任护师,学士。研究方向:护理心理学。收稿日期2008-10-31修回日期2008-12-13编辑刘海客(上接第80页)医德教育成效的标准,即是运用人的尺度、主体的尺度来衡量,因为以人为本是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的肯定。这是医德教育思维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医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在校操行,虽仍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不再是医德教育主要的甚至唯一的判准。新的判准是立足现实而指向未来的。具体而论,这种判准是以医学生走向社会在未来社会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其本质基础的。那么,为何不以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作为医德教育之判准呢?这首先是因为医德教育并不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唯一决定性因素,而且也不是直接性的因素,医德教育是育人,要通过人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作用与地位才能彰显医德教育的因子作用。其次是因为以社会历史发展与进步为判准容易导致片面地只将医德教育作为社会需要的代言人而将学生视为医德教育的客体,从而忽视医德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需要。进一步说,医德教育在强调社会历史主体的需要的同时,更应考量医学生的个人主体的需要,因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需要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需要的前提和条件。以医学生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判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发展命运。医德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控适应社会及其发展的生存与发展法则与工具,更应促进个体德性发展,提升道德人格的内在精神价值。以医学生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判准,还要求我们教导学生学会关注病人的发展命运。“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掌握基本的为人之道。”7在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中运思“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其旨趣就在于使学生在接受医德教育的过程中体会到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尊重人的个体差异、关注人的生存境遇与发展命运,从而使外在的社会伦理秩序转化为医学生的内在的心性秩序,使医学生养成“以人为本”的卫生服务思维方式。参考文献1诸凤英.以人为本:道德建设的根本思维方式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4):16-18.2陈平,陆卫平.以人为本,构建高校教育新模式之理念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4,5(1):55-58.3张坤,魏青芬.教育医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6):98-99.4刘虹.敬畏生命的感悟、领悟和觉悟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3):3-4、33.5韩庆祥,张艳涛.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