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企业劳动关系_第1页
2006年企业劳动关系_第2页
2006年企业劳动关系_第3页
2006年企业劳动关系_第4页
2006年企业劳动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6 年企业劳动关系 2006 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国家十一五 规划纲要的要求,通过广大企业和职工的共同努力,企业劳动关 系出现了积极的成效,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继续稳步推进,就业和 再就业工作取得较好效果,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继续完善,劳动法制 建设得到加强,各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继续加大协调劳动关系工作 的力度,但随着企业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企业劳动关系还存在 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解决和完善。 一、2006 年企业劳动关系基本情况 1、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得到进一步落实 2006 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 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开展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工 作。在劳动合同工作方面,三方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劳 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并于 7 月 5 日在北京召开 “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计划视频会议” ,通过全面推 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以及劳动合同法立法进程 的加快,使劳动合同工作稳步推进,签订率逐步提高,基本达到三 年行动计划的目标。中国企联抽样调查显示,企业基本都能实行劳 动合同制度,在抽样调查的企业中,全部签订了劳动合同,其中, 劳动合同签订率为 100%的占 66%、95%99%的占 16%、81%95%的 占 13%、50%80%的占 5%。其中,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 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较高。 在集体合同工作方面,到 2006 年底,全国签订的集体合同已 达 86.2 万份,增长 14.3%,覆盖企业 153.8 万个,增长 11.6%,覆 盖职工 11245.5 万人,增长 8.3%。在集体合同数量增加的同时,集 体合同的质量也在逐步提升,工资集体合同 30.5 万份,增长 21.1%, 覆盖企业 52.6 万个,增长 27.1%,覆盖职工 3714.6 万人,增长 5.2%;区域集体合同 6.6 万份,覆盖企业 75.3 万个,增长 7.5%,覆盖 职工 2958.5 万人,增长 10.4%;行业集体合同 1.9 万份,覆盖企业 17.21 万个,增长 18.3%,覆盖职工 1287.0 万人,增长 18.8%。同时, 三方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工作的通知 ,围 绕劳动报酬、劳动定额、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 险福利、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等问题,通过集体协商签订区 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 2、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就业状况继续得到改善 2006 年,各级政府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加大了 对推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力度。广大企业按照国务院下发的国 2 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积极解决体制转轨 遗留的下岗失业问题,做好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集体企业下岗 职工、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人员的再就业工作,巩固再就业 工作成果,增强就业稳定性。积极通过多种就业形式,扩大就业渠 道,如非全日制就业、季节性就业、弹性工作等,增加就业岗位。 同时,积极吸纳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工作,积极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 在开发就业岗位的同时,大力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年 末全国就业人员 76400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575 万人。其中,第一 产业就业人员 32561 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 42.6%;第二产业 19225 万人,占 25.2%;第三产业 24614 万人,占 32.2%。年末城镇 就业人员 28310 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 979 万人。其中单位就业人 员 11713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309 万人。在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中, 在岗职工 11161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310 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 1184 万人,有 505 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 就业,其中帮助“4050”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 147 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 847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4.1%。国有 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基本完成。截止 2006 年 底,共审核批复了 76 户中央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方案,涉及改制 单位 4942 户,分流安置人员 78.5 万人。 3、劳动力市场逐步成熟,劳动监察力度逐步加强 劳动力市场发育逐步成熟,企业用工环境不断改善。经过多年 努力,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明显,企业 用工自主权、灵活性不断增强,企业用工紧紧围绕降低用工成本、 提高企业竞争力展开,用工数量随着有市场需求波动而变化。 同时,我国劳动力市场正向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发 展,大中城市初步实现了职业供求、工资指导价位等信息的联网发 布。年末全国共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 37450 所,比上年末增加 1703 所,其中公共职业介绍机构 24777 所。全年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介绍 成功 1845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 20%。年末全国共有就业训练中心 3212 所,民办培训机构 21462 所,全年共开展培训 1905 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 17.2%。全年共有 645 万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参加了再 就业培训,63 万人参加了创业培训。全年共有 1182 万人参加了职 业技能鉴定,比上年增长 18%,925 万人取得不同等级职业资格证书, 比上年增长 11%,其中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有 29.6 万人。 年末全国共有境外就业中介机构 454 家,通过这些机构介绍仍在国 外和港澳台地区就业的人员共 10.5 万人,其中 2006 年赴境外就业 人数为 5.6 万人。 劳动保障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开展了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秩 3 序、劳动用工情况、贯彻禁止使用童工规定、农民工工资支付 等专项检查活动,全年主动检查用人单位 141 万户,对 122 万户用 人单位进行了书面审查,调查处理举报投诉案件 39.9 万件,查处各 类劳动保障违法案件 40 万件。通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责令用人单 位为 1243 万劳动者补签了劳动合同,责令用人单位为 770 万劳动者 补发工资待遇等 58 亿元,督促 19 万户用人单位补缴社会保险费 56 亿元,督促 11 万户用人单位办理了社会保险登记、申报,取缔非法 职业中介机构 9067 户,责令用人单位退还收取劳动者的风险抵押金 1.6 亿元。 4、工资水平稳步增长,薪酬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工资水平稳步增长,薪酬管理水平 有了很大提高。全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 21001 元, 比上年增长 14.4%,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 12.7%。国有单位在岗 职工年平均工资为 22112 元,城镇集体单位为 13014 元,其他单位 为 20755 元。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日平均工资为 83.66 元。中国 企联的抽样调查显示,2006 年高层管理人员的薪资增长 11.8%,要略高于 中层管理人员(9.9%)和基层人员(8.8%) ,近三年来的薪资增长水平较为平稳, 维持在 10%左右。 5、社会保险事业继续完善,覆盖面不断扩大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 险人数为 18766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1279 万人。其中,参保职工 14131 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 4635 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 1011 万人和 268 万人。全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部按时足额发放。 年末纳入社区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共 2833 万人,占企业退休人员总 数的 68.8%,比上年末提高 0.5 个百分点。年末全国有 2.4 万户企 业建立了企业年金,缴费职工人数为 964 万人。企业年金基金累计 结存 910 亿元。 全年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 11187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539 万人。全国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 327 万人,比上年末减少 35 万人。 全年失业保险基金收入 385 亿元,比上年增长 15.8%,全年基金支 出 193 亿元,比上年减少 6.9%。年末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存 708 亿 元。 全年全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 15732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1949 万人。其中参保职工 11580 万人,参保退休人员 4152 万人, 分别比上年末增加 1558 万人和 391 万人。全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 入 1747 亿元,支出 1277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24.3%和 18.3%。其 中,统筹基金收入 1041 亿元,支出 717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27% 和 16.7%。 4 全年全国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 10268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1790 万人。全年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人数为 78 万人,比上年增加 13 万人。 全年工伤保险基金收入 122 亿元,支出 68.5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31.7%和 44.2%。年末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存 193 亿元,储备金结存 24 亿元。 全年全国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 6459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1051 万人。全年共有 108 万人次享受了生育保险待遇,比上年增加 46 万 人次。全年生育保险基金收入 62 亿元,支出 37 亿元,分别比上年 增长 41.9%和 36.8%。年末生育保险基金累计结存 97 亿元。 6、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稳步推进,工作内容逐步深入 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协调劳动 关系三方机制”的精神,国家三方积极开展工作,三方机制建设工 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加大三方机制建制工作。三方联合下发了 关于印发 2006 年三方机制建设工作要点的通知 ,通过国家三方 和各地三方的共同努力,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普遍建立了协调劳动关 系三方机制,年末全国已建立三方协调组织约 8030 个。二是制定实 施劳动合同三年行动计划。三方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劳 动合同制度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并召开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 年行动计划视频会议,对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计划 活动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要求从 2006 年至 2008 年,用三年时间 实现各类企业基本签订劳动合同。三是推动企业开展集体协商,签 订专项集体合同。三方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 商工作的意见 ,指导各地在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集中的地区大力推 进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工作。四是推进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和工 业园区创建活动。三方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 业与工业园区活动的通知 ,指导各地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 动,积极推进各地开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活动试点。五是 召开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重点研究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做 好劳动合同法审议工作,配合全国人大法工委做好劳动争议 处理法的起草论证工作,推动企业工资条例的立法进程;组 织开展劳动合同制度实施情况大检查;六是加强国家协调劳动关系 三方会议自身建设。设立办公室专职人员,修订完善办公室工作规 则。建立专门工作委员会,由三方分别负责劳动关系法律政策研究 委员会、薪酬咨询委员会和集体协商指导委员会等三个专业委员会 的组建工作。 7、劳动关系立法进程加快,劳动保障法律制度日趋完善 2005 年,劳动合同法、促进就业法、劳动争议处理法三项立法 工作先后进入国务院及全国人大的立法程序,社会保险法、企业工 5 资条例等重要的法律法规也正在进行论证和起草工作。同时,国务 院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性文件,规范劳动 关系问题。随着劳动法立法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为企业劳动关 系的改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劳动者合法权益基本得到保障,劳 动关系基本和谐稳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劳动保障 法律制度逐步完善。 二、当前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 1、企业劳动用工中存在障碍 当前,我国企业劳动用工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障碍,既有外部环 境因素,也有内部管理问题;既有历史遗留的老问题,也有随着改 革深化产生的新问题。企业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相关法律政 策障碍。主要表现在工作和工时规定不够灵活,不能满足企业的实 际需要;二是多数地区无法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养老保险的异地转移, 造成了雇主和外地务工人员都不愿意缴纳养老保险的局面;三是劳 动力市场建设起步较晚,无论是在机制还是在形式上,我国的劳动 力市场都很不完善;四是国有企业用工自主权受限制,冗员情况仍 很严重。 2、企业薪酬管理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一是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企业薪酬水平差距较大。调查数据 显示,影响企业员工薪酬收入的最主要因素是行业和地区差异,同 等职位在不同行业间存在巨大的收入差距,垄断行业的收入明显高 于其他行业,地区间的收入差距较大。二是企业经营者和普通职工 的收入差距较大。虽然企业职工总体工资水平增长较快,但是企业 内部的差距在逐步拉大,特别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与普通员工的 工资水平,在一些企业差别过大,影响了工资分配的公平性。三是 分配方式单一,激励作用不显著。目前企业薪酬还是以工资加奖金 为主,绝大数多企业没有制定针对普通员工的劳动分红、员工持股、 保险待遇、住宅计划、带薪休假、带薪培训等多种收入和非收入激 励机制。对于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也缺乏相对稳定、制度 化的长远激励机制。四是企业绩效考核机制还不完善。调查显示, 企业中进行绩效考核的还不多,部分地区企业对于绩效管理的满意 程度还不高。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以工作业绩为核心的考核激励制 度,但是既没有认真细致的职位分析和职位价值评价,也缺乏透明、 客观、公平的绩效评价标准体系。 3、劳动争议问题仍很突出 2006 年全年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劳动争议案件 44.7 万件,比上年增长 9.9%,尽管比 2005 年全国劳动争议案件总量增 幅 20.5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但增长比例仍很高。同时,在劳动 6 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的案件中,案前调解 13 万件,立案受理劳动争 议案件 31.7 万件,涉及劳动者 68 万人。立案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 中,集体劳动争议案件 1.4 万件,涉及劳动者 35 万人。立案受理的 劳动争议案件结案率为 91.6%。 4、社会保险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社会保险覆盖面低。虽然我国社会 保险各险种在“十五”期间覆盖面逐年扩大。但是,总体而言,覆 盖率还很低,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的参保 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二是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低。目前养老保险 除北京、上海、天津、陕西等地外,大多数地区统筹层次在市或县 一级,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统筹层次也大多停留在市、 县一级。统筹层次低,过于分散;三是城镇化过程中迁移人口缺乏 保障。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劳动力不仅要向城镇 大量转移,而且还会在不同城镇之间频繁地选择工作和居住地点, 而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对流动和迁移人口缺乏有效的保护。 5、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仍在部分企业中存在 尽管多数企业实现了劳动关系的协调稳定,但仍有个别企业存 在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如个别不能够规范劳动用工,不与职 工签订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的现象仍然存在;企业工资协商制度还 没有成为企业工资增长的主要手段,集体协商还没有普遍建立,个 别企业仍存在工资拖欠问题;不注重职工健康保护,职业安全卫生 仍有薄弱环节,等等。 6、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仍须加强 一是组织体系建设仍有待于完善。尽管目前大部分省(自治区、 直辖市)和中心城市两级建立了三方机制,但是区县一级三方机制 建设进展相对较慢,而且大部分区县的三方机制工作还缺乏实际内 容,需要深入开展工作。二是三方机制的法律地位仍不明确。尽管 “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 , 但还缺乏对三方机制的定位、作用和职能做出系统规定的基本法律。 完善有关三方机制相关立法,细化法律规则和提升立法层级十分必 要。三是三方机制宣传的力度不够。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是一项 全新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但是,目前三方机制在 社 会 和 企 业 层 面 的 宣 传 还 不 够 , 社会对三方机制工作的认同度、支持度 还不高。 三、2007 年改善企业劳动关系的对策建议 1、积极推进劳动合同制度,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 为了进一步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制定了 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从 2006 年至 2008 年, 7 用三年时间实现各类企业与劳动者普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其中, 2006 年力争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 80以上,2007 年力争 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 90以上。特别是劳动合同法的 正式颁布出台,会使劳动合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劳动合同内容进 一步规范,劳动合同会得到较好履行,基本实现劳动合同管理的规 范化、法制化。要借劳动合同法颁布的有利契机,加强对用人 单位实施劳动合同制度的指导,针对不同行业以及不同类型用工的 特点,分类制定规范、简明、实用的劳动合同示范文本并向社会公 布,指导用人单位特别是私有企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改善和 加强对用人单位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管理服务工作,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解决一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条款不完善、内容 不合法、权利义务不对等问题。 2、积极推行集体协商,加快集体合同制度建立 2007 年,要加强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建立,注重提高集 体合同覆盖面,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国企 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制订发布的关于推进区域性行业性集体 协商集体合同工作的意见 ,努力在各类企业中建立平等协商和集体 合同制度,特别要在新建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小企业比较集中的 地区、行业,推行区域性、行业性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同时, 要坚持在平等协商基础上签订集体合同,把劳动关系中最要害、企 业和职工最关心的问题,作为平等协商、集体合同的重点,积极推 行工资集体协商,根据国家有关工资分配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遵循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职工实际工资水平在企业发展 基础上合理增长、公开公平公正等原则,坚持由工会或职工代表就 企业的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等事项,与企 业进行平等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 3、完善劳动用工制度,规范企业用工行为 企业作为社会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不仅是物质财富创造主要 的依托,而且是社会劳动力最主要的吸纳器。作为人们赖以生存与 生活的重要载体,企业的发展状况对于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有着很大影响,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又离不开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因此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完善企业劳动用工制度,规范企业用工行 为。在加快出台劳动合同法 、 社会保险法和就业促进法 的基础上,积极推动集体合同法 、 劳动争议处理法等法律的 制定工作,尽早形成配套、完善的劳动法律体系,解决诸如事实劳 动关系、多重劳动关系、劳务工保护等新出现的问题,使企业劳动 用工最大限度的实现有法可依。应统筹规划劳动力市场建设,发展 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体系,改进政府监管机制,营造节省劳动力流 8 动制度成本、劳动关系双方合法权益能得到有效保护的市场秩序, 形成城乡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的 合理流动。 4、进一步加快企业发展,积极扩大职工就业 在不断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鼓励 有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进行结构调整、重组改制和主辅分离中, 利用非主业资产和闲置资产,通过多种方式分流和安置企业富余人 员,对破产企业要利用其有效资产安置职工。还要注重发展劳动密 集型产业,充分发挥其大量吸纳劳动力的作用,特别是要加快发展 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外商投资、股份合作等多种所有制经济扩 大就业。鼓励下岗失业人员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 工作等灵活多样形式实现就业。企业还应通过发展劳务派遣、就业 基地等组织形式,为灵活就业提供服务和帮助。政府有关部门应积 极调整金融、投资、税收和市场准入政策,支持劳动密集型的制造 业和服务业中小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的作用。 5、完善企业薪酬管理,提高科学性和透明度 企业要重视薪酬管理工作,应该成为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 环节,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一种重要手段,增大对薪酬管理工作的 资金和人力投入;要完善薪酬结构,企业要根据不同职位对员工的 技能要求和工作业绩确定适当的职位工资,改变过去偏重身份工资、 资历工资的薪酬制度,建立以职位工资、绩效工资为主薪酬制度。 要建立合理的薪酬增长机制,使进入企业的人才在企业工作期间的 工资增长与其职业能力水平、服务企业的年限、对企业的贡献及市 场工资水平的增长而保持同步。要增强薪酬分配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企业内部要依照员工从事工作的相对价值支付报酬,报酬水平的高 低应该以工作内容或者工作所需要技能的复杂程度为基础,要建立 岗位等级工资、职位升迁、绩效考核等制度,各项福利待遇应该明 晰化。 6、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努力扩大覆盖面 2007 年,企业要在以下方面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一 是进一步扩大制度覆盖面。努力实现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计 划中确定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国每年新增参保人数 1000 万人以上,年增长率 6%以上,期末参保人数超过 2.2 亿人。二是积 极做好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工作。以建立健全参保缴费的激励 约束机制为目标,确保新老退休人员待遇水平的合理衔接和新老计 发办法的平稳过渡。三是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充分发挥失业 保险制度促进再就业的功能,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开展失业调控。 四是进一步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将以大中城市为重点地区、以高风 9 险的煤炭和建筑等为重点行业、以农民工等为重点人群扩大工伤保 险覆盖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