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研讨与思考_第1页
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研讨与思考_第2页
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研讨与思考_第3页
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研讨与思考_第4页
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研讨与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研讨与思 考 【摘要】学生是学习知识过程中 获得能力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 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的自主探究,获取 知识技能的对象是学生,因此,课堂的 主动权应该由学生掌控,教师应该积极 引导学生不断质疑、分析问题,然后释 疑和解疑,从而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 能力和开拓创新的意识.本文从研讨直线 与圆的位置关系提出了个人的一点课堂 实践的思考,用来与广大同行们切磋交 流,以到达共同提高之目的. 中国论文网 /9/view-13003179.htm 【关键词】位置关系;研讨;思 考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在初中数学中,圆是平面几何中 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一个几何图形.圆总 是与点、线和面联系在一起,圆与直线 的位置关系的应用,在培养学生的几何 能力方面功不可没,因为它彰显了初中 几何的综合运用,建立在点和A 的位 置关系的基础上,承上启下了圆与圆的 位置关系.怎样才能学习好圆与直线的位 置关系呢? 一、通过实例来认知直线与圆的 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呢? 同圆与点的关系的学习一样,课前让学 生准备一个硬币.课堂上导入新课时要求 学生在纸上画一条直线,用课前准备的 硬币代替圆,通过在直线上下移动硬币, 自主探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同时,在 电子白板上再次展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 系. 学生通过硬币的移动发现二者存 在这样的关系为直线与圆相离(A 位置) 、相切(B 位置) 、相交(C 位置) ,并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由此得出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 概念. 二、通过类比来认知直线与圆的 位置关系 类比是常见的学习方法,通过类 比已经学习过的利用数量关系来判断点 与圆位置关系的方法,激发学生去探究 利用数量关系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 系.这是一种回放旧知,通过类比来学习 新知的知识迁移性的学习方法,是培养 学生认知的技能,它由两部分组成,一 是回顾旧知,二是对比新知,找到二者 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进而达成新知的学 习. 首先,让学生回顾旧知点与 圆的位置关系,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来解 决.如图所示,假设点到圆心 O 的距离 为 d,A,B,C 三点与圆 O 的位置关系 分别是: A 点在圆外,dr; B 点在 圆上,d=r; C 点在圆内, dr; 直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线和圆相切,d=r ; 直线和圆相交, dr. 本案例的做法是在课堂上积极地 引导学生首先明确旧知,即点和圆的位 置关系所对应的数量关系,而后用类比 的方法去获取新知,即直线和圆的位置 关系所对应的数量关系.因为学习过程充 分激发了学生运用类比的思维方式来探 究问题、分析问题、释疑解疑,所以学 生在自主探究中能够快速得出规律,从 而学习新知事半功倍,轻而易举地达成 学习目标.实践证明,这样的课堂是值得 推广的课堂. 二、通过练习来认知直线与圆的 位置关系 数学课堂上学生练习的过程本质 上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是以达到辨别 概念和记忆内容为目的的.在练习中习题 所给条件的难度较探究的基本概念有着 一定的加深,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地 得到发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学习也 不例外.例如,可以选择类似下面类型和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难度的练习去提升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 解. 如图,矩形 MNOP 中, MN=3,NO=4,以 O 为圆心,怎样才 能做到: (1)让 M,N,P 三点至少有一 个在圆内,至少有一个在圆外,请说明 O 的半径 r 的取值范围. (2)让 MP,MN 中一条直线与 O 相切,请计算O 的半径 r 的值, 并说明另一直线与O 的位置关系. 练习的目的在于学生能够将矩形 的性质与点或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联系 起来,因为点或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是 借助数量关系来判断的,因此,问题 (1)必须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计算出 N,M,P 三点到 O 点的距离,其中已 经知道 PO=MN=3,NO=4,而 MO=NO2+MN2=42+32=5.这样就清楚地 解决了问题(1) ,3r5.作为第(2)小 题,可以考虑到点 O 到 MP 或 MN 的距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离,因为是矩形,边长 OP 和 ON 即为 点 O 到 MP 或 MN 的距离,进而得出: 若 PM 与O 相切,r=3 ,MN 与 O 相离; 若 MN 与O 相切, r=4,MP 与O 相交. 总之,课堂教学需要让学生作为 主体去亲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