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13河池十二五规划纲要_第1页
20110113河池十二五规划纲要_第2页
20110113河池十二五规划纲要_第3页
20110113河池十二五规划纲要_第4页
20110113河池十二五规划纲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第六稿) 河池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起草小组 二一年十二月十七日 1 目 录 目 录 1 第一章 开创“富民强市”新局面 5 第一节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 5 第二节 “十二五”时期进入加快发展新阶段 12 第三节 指导思想 14 第四节 主要目标 16 第二章 推进加快发展的战略导向 20 第一节 发挥投资拉动作用 20 第二节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 20 第三节 全力支持创业创新 20 第四节 把握政策导向 21 第三章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21 第一节 构建综合立体交通枢纽 21 第二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4 第三节 提高信息化水平 25 第四章 完善区域发展空间布局 26 第一节 高水平发展黔桂走廊经济带 26 第二节 高起点建设“红水河流域经济带” 27 第三节 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29 第五章 做大做强做优工业 29 第一节 建设新型有色金属基地 29 第二节 建设清洁能源基地 32 第三节 建设生物质化工基地 34 第四节 建设绿色长寿食品基地 37 2 第五节 建设茧丝绸产业基地 38 第六节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39 第七节 升级改造传统产业 41 第八节 加快园区建设 42 第九节 培育强优企业 43 第六章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44 第一节 加快发展旅游业 44 第二节 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46 第三节 提升发展消费性服务业 47 第四节 营造服务业发展良好环境 48 第七章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8 第一节 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48 第二节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52 第三节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53 第四节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54 第五节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54 第八章 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化,打造民族生态文化名城 56 第一节 加快中心城区建设 57 第二节 推进特色城镇建设 59 第三节 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62 第九章 建设生态文明模范市 63 第一节 加强生态建设 63 第二节 加强环境保护 64 第三节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66 第四节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66 3 第五节 加强节能管理 66 第六节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67 第十章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68 第一节 探索特殊地区加快发展试验改革 68 第二节 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69 第三节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70 第四节 深化完善经济体制改革 70 第五节 推动社会事业领域改革 71 第六节 创新组建政府投融资平台 71 第十一章 全面提高开放合作水平 71 第一节 积极开展与东盟为重点的国际合作 72 第二节 着力加强国内多区域合作 72 第三节 加快区内市际间经济合作 73 第四节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74 第五节 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 74 第十二章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74 第十三章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75 第一节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76 第二节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76 第三节 优质发展普通高中教育 77 第四节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77 第五节 重视发展高等教育 78 第六节 重视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78 第七节 重视特殊教育发展 78 第十四章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79 4 第十五章 提高全民文明素质 80 第十六章 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80 第十七章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82 第一节 努力促进社会就业 83 第二节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 83 第三节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84 第四节 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85 第五节 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86 第十八章 创建和谐稳定模范市 87 第一节 创新社会管理方式 87 第二节 加强社会公共安全建设 88 第三节 深入推进平安河池建设 88 第四节 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 89 第五节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90 第十九章 保障规划实施 90 第一节 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91 第二节 强化组织实施重大工程 91 附表: 河池市“十二五”规划目标指标表(一) 93 河池市“十二五”规划目标指标表(二) 94 河池“十二五”规划目标指标表(三) 95 5 河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第六稿) 河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 规划纲要(草案)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自治区党委九届 十三次全会精神和中共河池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对“十二五”时期 加快推进“ 富民强市 ”新跨越作出重大部署,是政府履行职能 的重要依据和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规划期限 为 2011 年至 2015 年,远景目标至 2020 年。 第一章 开创“富民强市”新局面 “十二五” 时 期是我区科学 发展、和谐发 展、跨越发展,加 快“ 富民 强 市” 的关键时 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完成 新使命,实现新跨越。 第一节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 “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 坚持以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 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认真执行中 央、自治区各项决策部署及方针政策,围绕“构筑新型产业基 地,打造生态民族文化名城”目标,以继续 解放思想、深化改 6 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为主导,坚 持“ 工 业强 市” 战略, 抢抓机遇,着力做大做 强有色金属和电 力两大支柱产业以及化工、绿色长寿食品、桑蚕丝绸等优势 产业,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深入推进开 展都安大化大石山区基础设施与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 工程,加快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库区及生态区整体移民扶 贫攻坚与民生设施建设步伐,有效克服雨雪冰冻、洪涝干旱 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巨大困难,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 各方面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 市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发展方式加快 转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开放合作水平不断提升,各项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民生保障日益改善, 胜利完成“十一五” 规 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经济社会发展进入 有史以来的最好时期。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市生产总值从 2005 年的 207 亿元增加到 2010 年的 430 亿元,年均增长 11.7%。2010 年人 均生产总值 11120 元,是 2005 年 5428 元的 2 倍;财政收入 46.7 亿元,年均增长 15.2%,五年累计实现 190 亿元,比“十 五” 的 95 亿元翻了近一番。人均财政收入由 2005 年的 598 元增加到 2010 年的 1200 元,首次突破 1000 元。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从 2005 年的 60.5 亿元增加到 2010 年的 130 亿元, 年均增长 16.7%,增速比“ 十五”加快 13.2 个百分点。消费对 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 25.4%提高到 28%。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 2005 年的 28.34:36.30:35.36 调整为 2010 年的 21:43:36,工业增加值 7 年均增长 17.1%,增速比“ 十五”加快 14 个百分点,占地区生 产总值的比重由 27.7%提高到 35%。有色金属率先成为百亿 元产业,化工、建材、特色农产品加工、茧丝绸、旅游等优势 产业不断壮大,工业主导经济格局基本形成。农业增加值年 均增长 6.2%,增速比“ 十五”加快 1 个百分点, 长寿绿色生态 系列品牌产业产值 65 亿元。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稳固。服务 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2.2%,增速比“ 十五” 加快 7 个百分点, 旅游业发展增幅位居全区前三,商贸、交通、餐饮等传统服 务业进一步发展,房地产业年均增长 29.3%。服务业发展进 一步加快。 发展基础更加夯实。五年累计完成投资超过千亿元, 是“ 十五 ”391.7 亿元的 3 倍。便捷、高效的水陆空综合交通体 系初步形成,境内铁路总里程 430 公里,黔桂铁路扩能改造 后单线日通过列车能力 45 对、年货物输送能力 1500 万吨。 养护公路总里程 7356.46 公里,拥有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 1434.19 公里,全市村村通公路。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 龙滩水电站建成投产,红水河“黄金水道”规划建设,建成 一批具有 20 年一遇防洪能力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农田有 效灌溉面积明显增加。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中心城区、县 城、小城镇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功能不断完善,供水管网、电 网、通信、广播电视传输网等设施进一步改善,城市绿化覆 盖率达到 35%,中心城区面积达到 28 平方公里,城镇化率 从 2005 年的 23%提高到 2010 年的 32%,城镇人口达到 130 万人, “一城三区 ”城市 发展框架初现雏 形。 改革开放更加深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 8 推进,对外开放层次明显提高,多家大企业落户河池。国有 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已完成规模以上国有工业改制 135 家, 改制率 99.26%。非公经济发展加快,南方、成源等 10 家私营 企业跻身广西私营企业 50 强。开放合作步伐加快,大合作大 跨越大发展的势头加快形成。与世界 10 多个国家广泛建立 贸易关系。年进口原矿规模达 30 万吨。 “十一五” 时期进出口 总额超过 16.2 亿美元,年均增长 28%。 生态环保优势明显。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沼气 池建设、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成效显著,重要生态功能区的 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恢复,退化土地治理率达到 45%以 上,石漠化治理率达到 49%,2010 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 66%, 高于广西平均水平, “山青水秀生态美”成为河池 优势和品牌。 市县两级污水处理厂、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及县级生活垃圾 处理等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有色金属新材料园区和有色金属 循环经济示范区环保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十一五” 期末,万元 生产总值能耗降至 1.2 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 低 36%,工 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超过 38 %,二氧化硫和化 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的指标内,主要污染物排 放总量比 2005 年削减 10%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垃 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 60%,刁江源头企业“三废” 稳定达标 排放,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 93%以上,主要江河 类水质达标率达到 100%以上。河池城区空气质量由 2005 年 的超三级提高到二级标准,生态环境和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改 善,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9 等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明显增加,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 事业加快发展,全面实施“科教兴市” 、“人才强市”战略,实施 第四轮科技创新计划取得新成效,全市有 81 个乡镇通过自 治区科技进步目标考核。积极建立人才小高地,广泛开展市 校合作,推进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工程,扶持培育高新技术企 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取得一批自主创新成果。截止 2010 年, 全市各级企业、院所共申请专利 272 件,承担国家和自治区 级科技项目 110 多项,部分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和区内领 先水平。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全市 11 个县(市、区)九年制义 务教育全部通过自治区验收,2010 年义务教育毛入学率达 到 100%,实现了河池教育发展史上的历史性跨越,国民平均 受教育年限达到 9 年,大力支持河池学院、广西现代职业技 术学院等高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制定 实施河池市 20092011 年文化产业发展行动纲要,举办 四届铜鼓山歌艺术节,市人民广播电台建成开播,村村通广 播电视工程建设有效推进,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 90%以上, 在北京残奥会上夺得 2 金 2 银 1 铜的优异成绩,成功承办广 西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 建立社会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实施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 革试点工作,组织编制完成河池市第二期农村卫生服务体 系建设规划,每千人口病床数达到 2 张左右。人口和计生服 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新闻、档案、工青妇儿、双拥等其他各类 社会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2005 年的 7170 元增加到 2010 年的 14570 元,年均增长 15.2%, 10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2005 年的 1912 元增加到 2010 年 3500 元,年均增长 12.9%。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 制在 4.5%以内,城镇年均新增就业人口超过 2.5 万人。社会 保障力度加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 95%以上,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企业失业保险覆盖率达 90%以上, 廉租住房及经济适用房建设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任务。采 取“ 整村推进” 扶贫开 发、贫困村特色优势产业 开发、易地安 置扶贫开发、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推进大石山区基础设 施和人畜饮水工程大会战项目等重大举措,扶贫开发成效显 著,切实抓好库区移民安置工作,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 例降至 25%以下,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电站库区及生态移 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普遍得到有效改善。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探索建立的基层党组织应急机制, 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肯定,并在全区推广。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 转,全市矿山、企业等重点领域和环节的安全监管得到强化。 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不断建立健全,全市有效开展“大接访”活 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效加强,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 社会公平正义切实维护,平安河池建设成效突出,各民族和 睦相处,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专栏:“十一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十一五” 规划目标 2010 年 预计 “十一五”年 均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390 430 11.7 财政收入(亿元) 46 46.7 15.2 1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313 350 20.6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2.83 5 28.0 三次产业结构(%) 21:46:33 21:43:36 - 城镇化率(%) 30 32 2.2 城镇登记失业率(%) 4.3 4.5 以内 - 森林覆盖率(%) 56 66 2.5 全市年末总人口(万人) 398 412 9 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吨标煤) 1.2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万吨) 6.91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万吨) 4.9 完成自治区下达的任务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0535 14570 15.2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2940 3500 12.9 总体上看, “十一五”我市综合经济实力明 显增强,工业化 城镇化明显加快,开放合作步伐加大,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为“十二五” 的 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也为我市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必须结 合河池实际,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的方针政策,善于抢抓 机遇,勇于开拓创新;二是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转变方 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必须加快新型工业化 步伐,发挥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提高经济增长的 质量和效益;四是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提高社 会管理水平,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五是必须把实现 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 12 点,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使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第二节 “十二五”时期进入加快发展新阶段 “十二五” 时 期,我市既面 临重大战略机遇,具 备加快发 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也存在严峻挑战。 从国内外发展环境看,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大调整大变革,蕴藏着新的机遇。同时,和平、发展、合作仍 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新兴国家地位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 继续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和技术革命趋势加快,国际贸易环 境趋于复杂化,环保问题更加突出,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加速, 有利于我们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拓展开放合作的广 度和深度。从我区经济发展形势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 面建成, “十二五 ”我国 经济仍将保持平 稳较快发展, 国务院关 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新一轮西部 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有利于我们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 项目支持;国家坚持扩大内需,有利于我们利用政策空间改 善基础设施、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自治区“ 两区一带” 总体布 局,有利于我们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形成竞争优 势;国家和自治区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 区、大石山区的扶持力度,有利于我们不断改善民生。 从我市发展情况看,经过多年特别是“十一五” 时期的不 懈努力,我市发展环境正逐步迈进历史最好时期。综合实力 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主导格局形成,产业优势初步显现, 行政绩效极大提高,全市人民发展创业热情空前高涨,基础 13 设施不断完善,电力资源储备充足,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建 设,六寨至河池和河池至宜州高速公路、黔桂铁路扩能改建 完成,我市与西南的大通道全线贯通,机场建设正在加快推 进,红水河 500 吨级复航工程、系列港口建设列入自治区西 江黄金水道建设发展规划,加之“十二五” 期间开工建设的系 列重大交通项目,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随着我市由高速公 路、铁路、港口、航道、机场组成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 成,河池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西南出海大通道咽喉,战略地 位更加凸显,发展环境将发生质的变化,我市集聚各种发展 要素能力增强,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步伐必将加快, 我市利用贵州、云南以及越南的矿产资源更加便捷,有色金 属产业多年来形成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头在外” 的发 展模式将得到进一步发挥,这对我市缓解资源依赖压力、促 进产业调整升级、进入全球分工系统、加快打造中国新型有 色金属基地十分有利。随着桂林、南宁南北两个旅客集散中 心以及柳州、贵阳等周边城市到我市时间、路程的缩短,会 有力地推动我市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壮大发展。总 之, “十二五” 时期我市 经济社会加速发 展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市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市情还 没有根本改变,一些中长期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仍未根本解决。 主要是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可用财力 少、自主创新能力弱、市场化程度不高、基础设施支撑力不 足、工业化城镇化率低、中心城镇集聚带动力不强、城乡发 展差距大、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弱、农村贫困面广、扶贫开发 任务艰巨、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等。同时还面临着资源环 14 境约束压力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以及周边市县竞相发展竞 争加剧、改革进入攻坚矛盾多发期等巨大压力和挑战。特别 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我市一些矛盾问题更加突出, 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粗放的增长 方式,将难以保持目前良好发展势头。 “十二五” 我市面临着既 要加快发展,又要加快转型的双重任务。 我们必须立足市情,科学判断,抢抓机遇,树立强烈的 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拼搏意识和赶超意识,始终坚持发展 第一要务,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加快发展上来,紧紧把握战略 机遇,妥善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着力 突破旧有体制瓶颈障碍,更加大胆、充分地利用好国家及自 治区赋予的扶持政策,更加注重培养引进人才与充分发挥人 才作用,把力量凝聚到加快发展上来,充分发挥我市的区位 优势、资源优势、人文优势,倾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 “转 型 发展 ” 和“赶超发展”,全面提升 综合经济实力,为加快 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河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打下 坚实基础。 第三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 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 全会、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三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 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 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和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围 绕实现“富民 强市” 新跨越,以科学 发展 为主题,以加快转变 15 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为主导,以改革 创新和开放合作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加 快建设黔桂走廊经济带和红水河流域经济带,构筑新型产业 基地,打造生态民族文化名城,建设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市、 生态文明模范市,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到 2020 年 迈进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实现“富民 强市” 新跨越是河池 发展的必然要求。 “富民”就 是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建立完善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 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强 市” 就是加快经济发 展速度,壮大经济总 量,提高经济增长的 质量和效益,全面增强经济实力和软实力。 “富民” 为本, “强市” 为基,两者相辅相成,密切相关。 “富民强 市” 体现了科学发展 观的本质要求,与坚持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的主线相统一,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相一致,与 富民兴市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河池奋斗目标一脉相承,顺 应了河池人民的热切期盼。推进“富民 强市” 新跨越的基本要 求是: 坚定不移地把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实现“富民强 市”的首要任务。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以 空间换时间、以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努力保持和扩 大良好发展势头,跟上全国、全区发展步伐,缩小与发达市 的差距。 坚定不移地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作为实现“富民强 市”的主攻方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增 16 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协调和持续性,促进经济增长向依 靠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坚定不移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实现“富民强市” 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充分 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科技创新能 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 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坚定不移地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实现“富民强市” 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加大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加快 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共享 改革发展成果。 坚定不移地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富民强 市”的重要着力点。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环境保护意 识,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合理 开发利用。 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作为实现“富民强市”的强 大动力。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参与多 区域合作,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 放环境,提高开放质量。 第四节 主要目标 到 2015 年,我市建设新型产业基地、打造生态民族文化 名城、建设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市和生态文明模范市取得明显 成效,力争经济综合实力处于全区中上水平,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 17 完善,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扩大,人 民生活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城乡经济社会协 调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力争到 2015 年实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比 2010 年翻一番。2015 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800 亿元(2010 价),年均增长 13%,人均生产总值超过 19500 元(2010 价, 折合 3000 美元)。财政收入达到 94 亿元,年均增长 15%,全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 2800 亿元,年均增长 16%以上,旅 游总收入年均增长 18%,外贸进出口总额较大幅度增长,物 价稳定。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支撑能力较大提升, 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明显加快, 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不断壮大。2015 年,三次产业结构 调整为 16:46:38,其中工 业增加值比重 42%,城镇化率达到 40%,有色金属产业优势地位更加明显,非公有制经济占全 市经济比重较大幅度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居民消费率进 一步提高。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2015 年,全社会研发投 入占生产总值比例达到 0.33%,每万人口专利授权数大幅增 加,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48%,科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更加 明显。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态文明模范市建设初见成 效,2015 年,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 2010 年下降期 %,单位生 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城镇污水、垃圾 18 无害化集中处理率达到 7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基 本控制,城市空气质量稳定达到二级以上标准,主要江河水 质稳定达标,城乡饮用水源得到有效保护,农村面源污染得 到有效控制。森林覆盖率达到 68%,森林蓄积量稳步达到 5000 万立方米,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持稳定。 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 均增长 1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14%,城乡居民收入 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40%,基本解 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贫困人口数大幅下降;人均预 期寿命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扩大。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 达到 8 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得到控制;城乡医疗卫生服务 体系健全完善,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巩固在 90%以 上,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大幅增加;主要劳动年龄公民平 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0 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 92%,基 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广播 电视人口基本实现全覆盖,安全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社会治 安综合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专栏: “十二五”发展主要目标(详见附表) 类别 指标名称 2010 年 2015 年 年均增 长 (%) 指标 属性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010 价) 430 800 13 预期 经济 增长 人均生产总值(元) (2010 价) 11120 19500 12 预期 19 财政收入(亿元) 46.7 94 15 预期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350 740 16 预期 旅游总收入(亿元) 42 100 18 预期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21:43:36 16:46:38 - 预期 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 35 42 1.4 预期结构 调整 城镇化率(%) 32 40 1.6 预期 R&D 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 0.17 0.33 0.032 预期科技 创新 科技进步贡献率(%) 42 48 1.2 预期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吨 标煤/万元) 待定 约束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 (吨/万元) 待定 约束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吨) 待定 约束 资源 环境 森林覆盖率(%) 66 68 0.4 预期 总人口(万人) 412 430 以内 9 约束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4570 26850 13 预期 人民 生活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3500 6740 14 预期 城镇调查失业率(%) 5.5 预期 公共 服务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万 人) 9 8 - 约束 20 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合 率(%) 90%以上 巩固在 90%以上 约束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2 1 约束 第二章 推进加快发展的战略导向 实现“富民 强市” 新跨越,必 须坚持把保增 长、保民生、保 稳定、保持和扩大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作为总体导向, 坚持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充分挖掘发展的巨大潜力, 着力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困难,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第一节 发挥投资拉动作用 加快项目尤其是重大产业项目的策划等前期工作,争取 国家更多大项目支持。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积极争取上级 资金,鼓励和引导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吸引更多外 资投入。引导投资向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产业项目、民生和 社会事业等领域倾斜。创新项目建设体制机制,促进项目建 设。 第二节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 多渠道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加快城 乡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消费的便利性。加快市场流 通体系建设,优化消费产品结构,拓展新兴服务消费。进一 步规范市场秩序,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树 立新型消费理念,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倡导文明、节约、绿 21 色、低碳消费模式。 第三节 全力支持创业创新 强化全社会创业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全市人民创业创新 积极性。培育创业创新主体,激励城乡群众不拘形式、不限 规模、自主创业创新,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活力 竞相迸发。搭建创业创新平台,完善鼓励创业创新的财政扶 持等政策措施,激励全民创业创新。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优 化创业创新环境。弘扬创业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 氛围。 第四节 把握政策导向 准确把握经济运行趋势和方向,增强决策的预见性、针 对性和灵活性,争取主动,加快发展。充分利用国家、自治区 宏观调控政策机遇和空间,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 加强经济运行的协调联动,及时破解发展难题,提高抵御风 险能力。 第三章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交通优先发展,加强能源与水利设施建设,构筑适 度超前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构建综合立体交通枢纽 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打通连接西 南地区、北部湾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东盟地区的立体交 22 通通道,形成布局合理、衔接顺畅的交通网络,推动枢纽经 济加快发展。 加强铁路建设。积极配合推动国家及自治区省际、城际 快速铁路项目建设,同时根据我市经济发展特点合理布局铁 路建设,新建河池-南宁铁路,打通河池西进川渝黔乃至西北 地区与北部湾的区际联系新通道,力争新建贵阳-河池客运 专线及黔桂铁路复线工程,缩短川渝黔地区乃至西北地区旅 客直达北部湾地区的时空距离,增强北部湾港口后方集疏运 通道能力、扩大黔煤外运通道,改善沿线交通条件,尽早融 入北部湾经济区;重点推动建设桂林经河池至百色铁路,打 造经典旅游线路,发挥城际铁路对我市沿途县(市)经济发展 的辐射带动作用创造基础条件。 加强公路建设。按照“构建高速骨架、完善城乡路网、提 升公路等级、服务通道经济”的思路,推 动加快贯通国家高速 公路网以及与周边地级市之间便捷高速公路通道,全力建设 完善市域城乡路网,逐步提升城乡路网公路等级。重点加快 建设宜州- 河池、六寨-河池、河池- 都安、河池-百色、河池-桂 林、贺州-巴 马、东兰-罗平等高速公路,河池市环城公路、南 丹- 天峨-乐业、东兰 -凤山、凤山-乐业、大化-都安等一级公路, 以及天峨县下老至罗城县小长安、宜州市三合乡至凤山县袍 里乡、罗城- 环江- 河池、 凤山- 凌云、沿红 水河、大化-巴马、天 峨- 凤山、天峨 -东兰 、南丹(吾隘镇)- 东兰 -大化(都阳镇)、环 江- 内同-纳翁- 宝坛- 黄金、天峨-贵州罗 甸、南丹- 贵州荔波、 环江至贵州立化等二级公路项目建设。到“十二五” 期末,全 市实现市域范围内国道升级改造为一、二级公路,各县市与 23 中心城区之间通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各县市之间、产业园 区及重要景区通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的建设目标,形成“五 射一联线”的高速公路网 络,市域公路干线主骨架路网基本 完善,100%乡镇通等级油(砼)路,90%行政村通硬化路,切 实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确保县道好路率 75%以上、乡道好路 率 55%以上,推进河池市中心城区物流中心和客运枢纽站建 设,建成一批乡镇公路运输站场。 加强水运建设。推进红水河“黄金水道” 建设,整治、疏通 红水河航道,将红水河西南出海通道建成 IV 级航道;建设龙 滩 500 吨级升船机,改建岩滩升船机为 500 吨级升船机、大 化船闸为 500 吨级船闸,着力解决碍航设施以及加快提高船 闸通过能力;建设天峨、东兰、大化、都安、罗城、巴马等港口 及龙滩、庆远、隘洞、吾隘等客运码头,建设 101 个便民码头, 完善设施功能,增强水运服务保障能力,力争实现红水河西 南出海通道复航。 加强机场建设。加快河池支线机场建设,加快修建机场 通往全市各重点市县、重要产业基地和重要旅游景点交通通 道,力争把河池机场建成国内重要的旅游支线机场。积极培 育民航市场,发展空港物流,加快形成一定能力的旅客流量 及货物吞吐量。 专栏 3 :交通建设重点工程 铁路工程:河池至南宁铁路、桂林经河池至百色铁路、贵阳至河 池客运专线、黔桂铁路复线等项目。 公路工程: 河池-都安、河池百色、桂林 河池、贺州巴马、 东兰罗平等高速路;天峨-大化、大化-巴马、南丹-天峨、 凤山-巴马、 24 第二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把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保障能力放在更加重要位 置,统筹兼顾,防洪抗旱并举,加强防洪排涝、饮供水、河道 治理以及水库保安和防汛抗旱预警预报系统等建设,进一步 完善防洪减灾和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 加强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加强城市防洪堤建设、中小河 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进一步完善市域防洪减灾体系,提 高城乡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建立和完善江河洪水预警预报系 统。继续实施完善河池、宜州、都安、大化、罗城、环江、天峨、 南丹城区防洪排涝工程,提高防洪能力,防洪标准达到 20 年 一遇。 加强民生水利工程建设。加强农业和农村供水水源工程 建设,力争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大力发展城乡扩网 和连片集中供水系统,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供水社会化服务 体系,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提高城乡供水保证率和用 水安全性,力争使村镇自来水供水普及率达到 65%。完成全 金城江-环江、天峨县下老至罗城县小长安、宜州市三合 乡至凤山县 袍里乡、环江至东江、沿红水河、 罗城- 宜州、南丹 -荔波等一、二级公 路,连接重点景区和产业园区的高等级公路,乡镇联网公路及一批 公路运输站场。 水运工程:红水河 500 吨级航道。天峨、东兰、大化港 500 吨级 泊位。都安港、巴马港 250 吨级泊位。天峨、宜州、金城江、 环江、巴 马等重点水上旅游景区码头。 25 市 201 座水库中的 161 座“三类坝” 水库 的除险加固。加快灌 溉渠系网络建设,对现有灌区开展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大 力推进山区小型治旱工程建设,重点对供水处灌区、都安县 的澄江灌区、金城江区的六甲灌区、宜州市的六坡灌区等 11 处中型灌区进续建配套,使灌溉水利用系数达 0.63。建设完 成一批水电新农村电气化乡(村)及小水电代燃料生态示范 县,实现自然村(屯)通电率 100 % ,力争新增农村水电装机 14 万 KW。 加大水资源开发利用力度。重点实施列入全国西南五省 近期重点水源工程项目建设,提高工农业用水保证率。实施 重点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工程,对河池、宜州、环江、大化、 南丹、天峨、都安、巴马等 8 个水源地保护区进行隔离防护、 综合治理。 加大水土保持治理和生态修复。重点加快珠江上游石灰 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计划每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 面积 60km2 ,重点治理区域水土保持 综合治理工程初见成 效,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基本建立起水土 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初步实现水土保持管理信息化。 加大水污染严重的江河的治理力度,河流生态用水基本保障, 刁江等部分生态脆弱河流和污染严重河流逐步修复。 专栏 4:水利建设重点工程 防洪减灾工程:各县市(区)城市防洪工程、山洪防治工程、中 小河流治理工程、除涝工程。 民生水利工程:农村人饮安全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农田 26 第三节 提高信息化水平 加快建设“数字城市 ”,推进电子政务、 电子商务平台建 设和城市综合信息服务网站建设。加快农村信息通信基础设 施建设,提高互联网普及率。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引导和扶持中小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整合现有广播电视网、 电信网和互联网等信息网络资源,推进“ 三网融合” 。加强网 络与信息安全管理,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效益和质量水平。 第四章 完善区域发展空间布局 立足资源富集区,结合我市地理资源环境和各市县比较 优势,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协调区域发展,着力打造“黔桂走 廊经济带” 和“ 红水河流域 经济带”,推动形成“两轴互动、多 极辐射”的区域 经济发 展新格局。 第一节 高水平发展黔桂走廊经济带 坚持以资源换产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交 通优势和区位优势,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加快资源、信 息、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集聚,建设大园区、实施大 水利工程和小水电工程。 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重点水源工程。 水资源节约保护工程:重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 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坡耕地治理 工程和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项目。 27 项目、打造大基地,打造构建“黔桂走廊经济带” 。金城江、宜 州、罗城、环江和南丹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化工、建材、 茧丝绸、特色农产品、特色酒业、物流和旅游等优势产业,形 成发展速度快、开放程度高、带动能力强的经济带,引领全 市经济快速发展。 抓好以金城江区为核心、南丹和宜州为重要支点的城镇 带建设,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构建中心城市连接各城镇的快 速交通圈,提升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合理吸纳产业和人口 转移,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和资金、技术、人才等多种生产 要素的集聚区,增强中心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认真 梳理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进一步明确黔桂走廊经济带在 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的产业定位,推进重点产业对接, 积极融入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探索资源富集地区加 快发展的新路子。到 2015 年,黔桂走廊经济带三次产业增加 值达到 亿元,占全市 GDP 比重达到 %。 专栏 5:黔桂经济走廊重点工程 新型资源型产业体系建设:围绕采、选、冶、深加工,新型材料, 物流基地,研究中心,信息平台建设 黔桂经济走廊城镇带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有色金属、煤化工、生 物化工、机械制造、丝绸纺织和甘蔗及制糖循环经济产业建设 产业对接示范项目:广西电子泰星公司锡电子焊接材料项目、河 化集团公司三聚氰胺、硝基复合肥项目,广西广维生物质化工系列产 业链项目和博庆公司甘蔗制糖及选纸产业链项目 第二节 高起点建设“红水河流域经济带” 28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充分利用丰富独特的生态资源、长 寿资源、水力资源和人文资源,大力发展养生旅游、生态农 林、特色种养、绿色食品、生物制药和清洁能源等特色产业, 打响红水河长寿绿色品牌,形成特色鲜明、生态绿色、富有 活力的新经济增长带。突出特色、提升设施、完善功能,建设 红水河流域城镇带。天峨、东兰、巴马、凤山、都安和大化重 点发展红色休闲旅游、清洁能源、特色种养、绿色长寿食品 和生物制药等特色产业,形成特色鲜明、生态优美、富有活 力的经济新增长带。天峨、大化等县以红水河丰富的水能资 源为基础,加快大化电站、岩滩电站的扩容工程建设,推进 龙滩水电站二期建设,建设清洁能源基地。都安、大化要积 极与北部湾经济区对接,依托南宁的经济辐射以及便利交通 条件,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机械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物流业 和旅游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巴马、凤山、东兰等县重点依 托“ 世界 长 寿之乡” 、“世界地质公园”、 “广西将军之乡”品牌优 势与生态旅游资源及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长寿生态 旅游、红色根据地旅游、生态农林、绿色食品等绿色生态产 业,努力建设广西长寿健康产业发展中心。 专栏 6: 红水河生态经济带建设重点工程 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完成人工造林 5 万亩、封山育林 20 万 亩。 红水河 500 吨级航道 绿色生态产业带 都安山葡萄庄园农业、工业休闲游项目 29 大化电站水上乐园项目 岩滩电站湖泊休闲项目 都安仓储物流园项目 七百弄地质园项目:主要进行高峰丛深洼地、岩溶谷地、峡谷、 洞穴、地下暗河、地质 剖面和水体景观等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内 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建成后可达到接待游客 30 万 人次/ 年。 第三节 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 引导产业聚集。鼓励和支持区市县间开展多层次、多形式、 多领域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共同发展的 格局。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对欠 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落实国家扶持毛南族、仫佬族等人口 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加快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 区、水库淹没区和矿区经济社会发展。争取开展生态补偿机 制,调整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相关各方利益关系,保障生态 保护地区的公平发展权。 第五章 做大做强做优工业 坚持工业化主导地位,大力实施以“百亿产业工程、亿元 企业工程、名牌精品工程、产业环境工程” 为重点的“ 产业振 兴计划”,不断 调整 优化产业结构,大力 发展新型有色金属、 清洁能源、生物化工、绿色长寿食品、桑茧丝绸等特色优势 工业,构筑新型产业基地,打造一批百亿产业、百亿工业园 30 区、百亿工业产值县(市、区),促进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发展。 第一节 建设新型有色金属基地 依托南丹、金城江、宜州、环江等工业园区,支持南方、 华锡、金河、成源、堂汉、金山、五吉、鑫华等重点企业发展, 着力打造龙头企业,积极推动企业技术升级,兼并重组,实 施二次创业,大力引进有技术实力的国内外大企业开发下游 及相关产品;加强矿产资源勘查、深部探矿,加快矿产资源整 合步伐,引导和规范矿产资源有序开采,增强产业发展的资 源保障;推进初级产品向“高、精、深” 的高端 产品延伸,不断 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资源就地转化率,就地 加工率和就地增值率。到 2015 年,锡、铟、锌、锑、铅、钛、铜 等产业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建成中国新型有色金属产业 基地,实现有色金属产业产值 350 亿元以上,铟等稀有贵重 金属在国家战略储备金属中及在国际市场上具有重要影响 力。 锡产业。积极发展精锡、锡化工、锡合金等精深加工,以 南丹工业园区、金城江工业园区为载体,重点推进锡综合回 收及电子焊接、锡及锡锌合金旋转靶材项目、锡冶炼技、锡 箔生产项目,以及锡基陶瓷色料、纳米二氧化锡、锡酸锌和 羟基锡酸锌、有机锡中间体及系列热稳定剂等锡化工系列产 品项目。 锌产业。加快资源和企业整合,注重加强对低度矿、尾 矿中锌的综合回收利用,重点发展细高活性锌粉和无汞锌粉 等精锌产品、氧化锌和纳米氧化锌、AZO 溅射靶材等锌化工 31 产品、热镀锌合金和压铸锌合金等锌合金产品。 锑产业。依托现有企业,加强技术改造,积极开发高附 加值系列产品,重点研发生产高纯金属锑、三氧化二锑系列 产品、纳米氧化锑系列产品、胶态五氧化二锑系列产品、锑 铅合金等;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加强二氧化硫处理、砷碱 渣无害化处理等资源综合回收。 铟产业。强化科技创新,完善产业集聚平台,加强铟资 源综合回收利用和铟产品深加工,重点发展高纯铟、ITO 粉 及其溅射靶材、铟化合物及其下游产业、铜铟锡靶材,积极 开发生产铟镓氮 LED 外延片、芯片项 目、铜铟镓硒(CIGS) 薄膜太阳能电池等铟深加工产品。 铅产业。重点发展铅酸蓄电池的铅基合金(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