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课时训练   六国论(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课时训练   六国论(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课时训练   六国论(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课时训练   六国论(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课时训练   六国论(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训练 15 六国论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音、形、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赂(l 贿赂)秦 率( shui 大概)赂秦耶 B.暴(bo 残酷)霜露 奉之弥( m 更加) 繁 C.洎(j 自从)牧以谗诛 犹抱薪( xn 柴) 救火 D.秦击赵者再(zi 两次) 为( wi 治理) 国者 解析:A 项,“率”,“全都,一概”;B 项,“暴”应读“p”,“暴露”;C 项 ,“洎”,“等到”。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可谓智力孤危 然后得一夕安寝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 实百倍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 B. C. D. 解析:古义为“ 泛指祖辈、父辈”;古义为“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古义为“智谋和力量”; 古义为“ 它的实际数目”;古义为“旧事,先例”。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城之 破也,妇孺不存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A. B. C. D. 解析:被打破,被攻克;攻克;解除,破解; 被攻占,被攻克;攻克,攻破。 答案:B 4.下列句子中“于” 的用法与“ 其势弱于秦 ”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 解析:A 项,“于”是“ 和”的意思;B 项,“ 至于”,固定短语;C 项,“于”是“在” 的意思;D 项,“于”与例句 中 “于”皆是“比 ”的意思。 答案:D 二、课内阅读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58 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故曰: 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 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 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 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 不灭。 ”此言得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弊在赂秦 弊:弊病,弊端。 B.六国互丧 互:互相。 C.暴秦之欲无厌 厌:满足。 D.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 解析:B 项,互: 交互、相继。 答案:B 6.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A 项,介词,凭借/介词,拿 ,用。B 项,都是连词,表承接。 C 项,动词,如同,好像/副词,还,仍然。 D 项,代词,这样/与“则” 连用,意为“ 既然这样,那么”。 答案:B 7.下列对本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 ,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 失。 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C.将赂秦比作“ 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D.这一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 ,又间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解析:D 项,以散句为主,间杂骈句。 答案:D 8.上段文字使用了对比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试简要说明分别是哪三个方面。 解析:对比的三个方面可以从相关层次来划分对比的标准 ,在行文上通过对比增强了论点鲜明 性和深刻性。 答案:第一,将秦国战胜得到的土地和由诸侯贿赂所得到的土地进行对比; 第二,将诸侯战败失 去的土地与贿赂秦国而失去的土地进行对比;第三,将祖辈、父辈得到土地的艰难与子孙“视 之不甚惜”进行对比。 三、延伸阅读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913 题。 论养士 (宋)苏轼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 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 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宾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 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 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 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 ,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 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 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于人,皆役人以自养者也。 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 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 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 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 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 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 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而老死于衣褐乎?亦将辍耕叹息以俟时也? 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此之速也。纵 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至文、 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矣,然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岂惩秦之祸, 以谓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耶? 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呜呼,此岂秦、汉之所 及也哉! (选自 唐宋八大家散文苏轼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 度:估计。 B.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察:明察,了解。 C.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 并:吞并,兼并。 D.然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 流: 流派,派别。 解析:D 项,流:一类,同类。 答案:D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C 项,副词,已经。A 项,介词 ,在/ 介词,对,对于。B 项,副词,于是,就/连词,表转折,却。D 项,连 词,虽然/连词,即使。 答案:C 11.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的诸侯卿相“争养士自谋”的一组是( ) 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 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 魏无忌、齐田 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宾客三千人 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 亦千人 田横亦有士五百人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 A. B. C. D. 解析:都是说秦末汉初诸侯卿相 “争养士自谋”的,是说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不逐客的事。 答案: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苏”父子的六国论,都长期被后人所传诵,三篇六国论当属苏轼的六国论最 为老辣,因为它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古讽今。 B.苏轼对有关史实的列举是为了说明但凡能够长久的朝代都善于安置有才能的人,使有才能 的人不至于怀才不遇,能者不为乱,庸者无力为乱,这样的社会才能安稳。 C.苏轼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士的作用,并认为,六国合理使用人才,也 让那些鸡鸣狗盗之徒“各安其处”,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社会人才资源,使得国家强大,秦朝也就 无法灭亡他们。 D.苏轼的六国论侧重点是怎样选拔人才和安置人才。苏轼认为秦朝应收回“逐客令”,广 泛利用国内外的所有人才资源,这样,秦朝逐渐强大,就将六国灭亡了。 解析:苏洵的六国论借古讽今 ,最为老辣。A 项,应将“苏轼”改为“苏洵”。 答案:A 1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 ,不可以不察也。 (2)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3)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从车千乘 ,萧、曹为政,莫之禁也。 解析:参考译文: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 ,各国的诸侯卿相,都为自己打算,争着收养人才。 那些谋士、说客和谈天说地的、修饰文词的、辩论“坚白同异”的等等,往下到击剑行刺的、 力能扛鼎的、鸡鸣狗盗的等等,没有不以宾客的礼节去款待他们的。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珍 贵的食品,被招待在官府里的人,不能数得清有多少。越王勾践有“君子军”六千人,魏无忌、 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等,都有宾客三千人,并且田文还在薛地招聚了侠客和犯罪的人 有六万家,齐国稷下地方聚谈的学者也有千人之多,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等,也都招致了 宾客无数。以后到了秦汉更替的时候,张耳、陈余的部下,号称人才很盛,宾客和供他们役使 的人等,都是天下的俊杰,田横也有五百士人。这是些见于传记的,估计不见传记的养士应当 是官员的一倍,农夫的一半。这些都是役使他人来奉养自己的人,人民怎能吃得消,国家又怎 能受得了呢? 苏先生说:这是古先帝王不能避免的事。国家有坏人 ,像鸟兽中有猛鸷,昆虫中有毒螫一 样。把他们分别处理安置,使他们都能各安本位,这些人便都有用了;把他们尽数铲除掉,是没 有道理的。我曾就世代的兴废考察过,知道六国之所以久存,和秦朝之所以速亡,原因都在这 里,不可不明察。 要知道有智、有勇、有辩才、有气力的这种人,都是百姓中的优秀分子,大多不能自己穿 坏的吃坏的而去奉养人的,都是要役使他人来奉养自己的一些人。所以从前的帝王把天下的 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四种人不失业,百姓便安定了。四种人虽然性质 不同,可是从前的帝王却根据习俗来制定法律制度,使他们都从同一途径中出身。三代以上是 从学校中出身,战国到秦代是从宾客中出身,汉以后是由郡县的选拔中出身,魏晋以来是由九 品中正中出身,隋唐以至现在,是由科举考试出身。虽不完全这样,但就大多数而言是这样的。 六国的君主,虐待他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二世,然而当时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 这是因为所有百姓中优秀杰出的人才,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其职分。至于那些 努力耕作奉养官府的,都是一些愚蠢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去领导他 们,这是六国能够有一时的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 秦始皇当初想驱逐宾客,因为采用了李斯的建议才没有实行。并吞天下以后,就以为宾客 已无用处,于是便信任法律而不信任人才,说百姓可以靠法律来统治,说官吏不必有才,只要能 够遵守我的法律便够了。所以才毁坏了名城,杀戮了豪杰,对于百姓中优秀而又有特殊才干的 人员,把他们遣散还乡,(这样一来 ,)从前就食于四公子和吕不韦的那些人 ,都回到哪里去呢!不 知道他们是带着瘦长的脖子、黄黄的面孔、忍饥挨饿、老死在贫苦生活中呢?还是停止耕作、 叹息着等待时机呢?(所以,)秦代的变乱 ,虽然是在秦二世的时候所造成的,然而假使秦始皇当 初知道这四种人的可怕,设法安置他们,使他们不失业,秦代的灭亡还不至于这样快。把百万 只虎狼放到山林里去,却让它们饿着、渴着,不知道它们将来是要吃人的。世上以为秦始皇聪 明,我是不信的。 楚汉战争的灾祸使老百姓几乎没有了,所谓豪杰也应该没有多少了,然而代相陈豨经过赵 国时,侍从车辆仍然成千,(都满载着宾客 ,)萧何与曹参这两位相国先后当政 ,没有加以禁止。 到了汉文帝、景帝、武帝的时代,法令已经非常严密,可是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那 些人,都还争着招致宾客。这难道是由于秦代祸乱的教训,以为单靠名位官职不能完全羁縻天 下的人才,所以稍稍放宽一点,使他们或者能够从宾客中出头吗? 像那古代先王的政治就不是这样,(孔子曾经) 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 ,小人学习 了礼乐就容易指使。 ”唉,这是秦朝和汉朝能够做得到的啊! 答案:(1)我曾就世代的兴废考察过,知道六国之所以久存,和秦朝之所以速亡,原因都在这里,不 可不明察。 (2)于是便信任法律而不信任人才,说百姓可以靠法律来统治 ,说官吏不必有才,只要能够 遵守我的法律便够了。 (3)楚汉战争的灾祸使老百姓几乎没有了,所谓豪杰也应该没有多少了 ,然而代相陈豨经 过赵国时,侍从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