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书(袁基瑜)(122)_第1页
开题报告书(袁基瑜)(122)_第2页
开题报告书(袁基瑜)(122)_第3页
开题报告书(袁基瑜)(122)_第4页
开题报告书(袁基瑜)(12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 级 攻 读 博 士 学 位 研 究 生 学 位 论 文 研 究 课 题 报 告 书 研究课题名称:黑龙江省县域产业结构 演进及优化研究 研 究 生 姓 名 : 袁 基 瑜 指 导 教 师 : 张 森 林 年 月 日 1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县在我国处于“乡之首,城之尾”,是一种城乡结合部的社会综合体,从农村到中心城镇 包括县城都属于县域经济的范畴,是所辖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具有向上连接城市、 向下辐射乡村,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综合功能,也是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调整的纽带。县域经济作为构成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基础单元,是一个产业比较齐全、结构 比较完整、运行及调控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功能完备的经济系统。其基本特征,一是辖领我 国全部农村地区,农业经济居基础地位,是历史造就的我国农民社区的天然领地,从而使得 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所谓“三农”问题集中在县域,反映在县域,也必须最终解决于县域; 二是目前我国工业企业总数的 75 %在县域,全国中小企业更有近 98%在县域,县域内民营经 济基础深厚,二、三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体,正是要靠众多的该类企业来承担起实现农村 工业化、转移农业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历史性重 任;三是全国小城镇基本都在县属领域,县城本身就是国家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的重点和主体 目标,而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快速、有效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必由之 路。所有这些都显示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机遇、强大的动力和深厚的潜力。四是 从现实情况看,县域经济在国家或地区经济体系中一般属于相对薄弱部位,是影响总体经济 发展指标水平的降减因素;但是如果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些当前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 济中占有主导地位的县域经济,也可能正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的比较优势所在,后发 优势所在,竞争潜力优势所在,是这些地区实现赶超战略的力量源泉。 发展经济学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结构的核心。合 理的产业结构,不仅是指区域经济各产业部门以及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建立起最佳的结合状态 ,而 且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从中长期来看,经济的总量增长依赖于 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因此,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形成机制与政策 研究成为了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诸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县域作为我国经济体系中最 基层的经济单元,普遍存在二、三产业发育不成熟,主导产业规模小 ,特色产业优势不明显等问 题。因此,研究县域产业结构的形成机制、优化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目的 本文综合运用农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目标 和产业发展趋势,探讨产业结构演进的机制,进行产业结构演进的效益评价,在深入分析产 业结构演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生态经济理论、产业共生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基于结构 2 演进的黑龙江省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为丰富和完善产业结构优化理论提供理论依据, 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提供决策指导。 1.3 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黑龙江省 2012 年全省县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5906 亿元,比上年 增长 16.1%,其中 GDP 超百亿元的县(市)达 21 个,比上年增长 40%。可以说, 实现跨越式发 展在一定意义上基础在县,潜力在县,希望在县。但目前黑龙江省县域产业结构从总体上分析, 仍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如产业化程度低, 工业比重小 ,层次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要解 决黑龙江省在县域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这些问题,需要从县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入手。理论意义在 于研究县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机制,探讨县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变在结构、效益等方面的 关系以及影响因素等。试图找到黑龙江省县域产业结构演进中规律性的因素,尝试提出基于 产业结构演进的黑龙江省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建议。对于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县域经济的 持续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综述 (1)产业结构演进理论研究 黄溶冰、丁艳(2005)对我国就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做了比较详细的总结,他们认为,在产 业分析方法上,以实证研究为主、规范分析为辅。徐传堪、谢地等(2007)编写的产业经济 学中对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做了较为详细的总结,“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法则” “霍夫曼定理”等理论的渊源与发展做了具体的概括,同时运用这些理论分析总结除了产业 结构演进的般规律。郑元同(2005)分析了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机理,他认为,产业结构是在一 定的发展时期和条件下区域各种经济组织进行组合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结构的功能、 规模、等级等在不可逆的时间序列中从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他认为生产力是产业演进的原 动力;市场是产业演进的导向;资源是产业演进的基础;效益是产业演进的目标;政府干预是产 业演进的有效调控手段。张平(2005)对我国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中 国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呈第二产业主导型;受制于二元经济结构;空间轨迹成东西走向;中国区 域产业结构在政府的主导下趋向同构。 (2)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一般认为产业结构优化是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 资源供给结构、需求结构、技术结构相适应的状态。国内外对传统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的研究 3 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研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刘伟和李绍荣从产业结构角度对中国经 济增长的贡献以及产业结构对经济规模和要素效率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中 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由第三产业拉动的,然而第三产业的结构扩张会降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 业对经济规模的正效应,单纯地依靠第三产业的结构扩张,最终将把经济带入衰退的境地。也 有学者从要素配置的角度进行研究:吕铁和周叔莲认为产业结构变动就是资源在各部门之间 的再配置,对生产率的影响主要从高度化效应和合理化效应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前者是指 资源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流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时导致的不同生产率部门的比重变化对总生 产率的影响,后者是指由于资源在部门之间的流动降低了经济的非均衡程度,从而改善了部门 之间的联系状况而对总生产率的影响,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来实现产业间生产率 的均衡化,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薛白以要素配置结构变革为桥梁, 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角度研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机理,并对大道定理进行拓展,认为 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之间相互推动,使经济增长过程表出阶段性的动态演变路 径。还有部分学者将产业结构与其它要素例如创新、技术、制度等进行比较来展开究:周叔 莲研究了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提出依靠科技创新来促进产业结 构优化升级的若干对策。刘伟和张辉度量了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将其与 技术进步的贡献相比较,结果表明,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逐渐让位于技术进步;郑若谷、干春阵和余典范实证分析显示在改革开 放的三十多年来,产业结构和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明显的阶段演进特征,总体上产业结 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在短期和长期内均有明显作用,而制度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 是短暂的。 关于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测度。 国内有学者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产业结构内部的关联关系,并以此揭示产业结构优 化水平:李博和胡进建立一套基于静态投入产出模型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测度方法,并利用 1997 年、2002 年和 2005 年全国投入产出表提供的数据具体测度这一时期中国产业结构的高 度化水平和合理化程度,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趋势进行分析刘伟和张辉利用历年投入产出 数据对我国自 1992 年以来的中间消耗水平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价格和中间消耗 水平较高部门的比例提高抵消了技术进步对中间消耗水平和经济增长效率的贡献,改变这一 趋势的办法是要将提高部门投入产出效率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徐传堪、谢地等(2007) 认为,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协调发展,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 程“从定义看,产业结构优化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要求个产业之间由不协调逐渐走向协 调的过程,我们称之为产业结构合理化;二是产业结构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演进的过程,我们称 4 之为高度化。还有学者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来测度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伦蕊认为工业产业 结构高级化水平测度指标包括产业间结构高度指数、产业链结构高度指数、产业结构升级转 换指数,并对粤、苏、浙、鲁、京五省市的产业结构进行评价;黄溶冰和胡运权从静态和动态 角度构建了产业联系熵和产业运行熵的数学模型,以反映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发展水平、 描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程度,并给出了模型旳解法。吴敬链指出,在信息化推动下, “经济服务化”的过程中第三产业的增长率快于第二产业的增长率,因此可以用第三产业产 值比第二产业产值之比作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度量;邱灵和方创琳从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 化、国际化三方面建立产业结构测度指标体系,并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北京市的产业结构 优化水平进行实证研究。干春阵、郑若谷和余典范引入泰尔指数来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并 将第三产业产值比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作为产业结构高级化衡量的指标。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措施方面 朱舜所著县域经济学中,专有一篇对县域经济系统中的三次产业做了论述,分析了县域 产业结构形成和演进的影响因素,阐述了县域各次产业的特征及各次产业内部调整的措施“同 时在其著作县域经济学通论一中国行政区域经济研究中,将县域经济作为我国行政区域 的一种类型进行研究,运用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剖析了县域经济的空间结构,解释了县域经济空 间结构的域面、点、轴、线和网络,阐述了县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构成部分!结构模式!选择原 则以及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的理论。 。 国内学者郭翔宇(2006)认为,发展现代农业,从区域经济角度来看,最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 的发展,对提高县域居民收入水平,巩固县域基础产业地位,拉动县域市场需求,促进县域二、 三产业发展以及维护县域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陈志琴(2011)认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 一种活的有机结构体系,利用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各种要素的流动组合,对整 个县域经济实现过程的决策和调控,将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发展县域经济需要注意加强全 民生态教育,保护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依靠科学技术,改革传统产业结构。发展新的生态 经济产业必须针对不同的经济类型,采用不同的发展模式:1、以绿色环保为方向,培育生态农 业发展模式;2、以循环经济为目标,培育生态工业发展模式;3、以生态资源为依托,培育生态 旅游业发展模式。将人类活动的各个环节纳入生态生产的过程中。周丽莉等(2011)通过中部 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分析,得出在生态文明背景下发展县域经济最可行的办法是走低碳 发展的道路: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调整工业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加可再生能源及清 洁能源使用,彻底改变能源消耗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2.2 国外研究综述 (1)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一般理论 5 县域经济的实质是一种中观性质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理论研究主要借助 于对区域经济的研究。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在国外比较成熟: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通过对 34 个准工业国的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发现在产业结构转化的 推动下,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都会从一个阶段有序地向更高阶段升级,并经过六个阶段:传 统社会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后工业化社会和现代化 社会。一个区域处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带来区 域发展阶段的跃进。但这一规律对县域这一较小的区域并不适应。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两个方面对一产业结构调整问题进行了 深入研究。在整个工业化时期,第一产业创造财富,吸收就业,随后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其中,在工业化早期,第二产业逐渐成为增长的主要贡献者,而第三产业则是吸收劳动力的主 要场所。到工业化后期,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则既是经济增长的主导,也是吸收劳动 力的主要场所。如果第二产业总量增长过快,第三产业增长滞后,则必然表现为第二产业在 GDP 总额中的比重得到很快增加,但劳动力转移受阻,大量滞留在第一产业,城市化水平难以提 高。这一问题在我国许多县域经济发展中均有明显表现。 (2)研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学者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 进行研究:Kuznets 用 50 个国家的经验数据比较后发现,制造业部门的增加伴随着人均国民收 入的増长。刘伟通过将发达国家经济的初期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相比较,证明工业 化未完成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工业制造业的结构性扩张,这一时期第三产 业结构扩张更主要的作用在于完善市场化。Romer 认为:短期的经济增长是由资本和劳动等要 素投入的增加所贡献的,资本、劳动和技术是在一定的产业结构中组织在一起进行生产的,不 同的产业结构会导致不同的生产, (3)关于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测度。经典测度方法一般有三种:一种是通过建立“标准结构” 来进行比较:库兹涅茨、钱纳里、赛尔奎因等人都提出过相关的“标准”,这些“标准”常常 被用来衡量某些特定国家的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相对比较判别方法。即在对一个产 业结构水平进行判别时,以一个产业结构系统作为参照系来评价和判别另一个产业结构水平。 这种方法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相似判别法,即比较两个产业结构系统的相似程度,以两者 “接近程度”对产业结构水平进行衡量;另一种思路是距离判别法,即度量两个产业结构之间 的差距,以两者的“离差程度”对产业结构水平进行判别。还有-种是经济发展阶段判别法。 在理论和实践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将经济发展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然后,根据比较国的经 济特征,判别该国经济处于哪一个阶段,衡量其相应的产业结构水平,较为经典的理论有:霍夫 曼的工业化阶段学说、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学说与钱纳里、赛尔奎因的经济发展阶段说。 6 2.3 综合述评 以上相关成果的研究无疑为本研究关于县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与优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 理论和文献基础。通过从以上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学者们用不同方法 ,从不同角度论证了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基于传统产业结构优化理论测算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 研究也比较多,虽然多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两方面进行评价 ,但是所建立的评 价指标体系均不相同。在现有的研究中,未能系统地解释县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内生力量和外 生力量的关系、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分工与集聚的关系,县域产业结构演变与生态要素之 间的关系、并如何处理这些关系。同时,影响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因素很多 ,不同因素其 作用机理和影响程度不同,同一因素在不同区域以及同一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作用的强弱 也不同,有必要用实证等方法进一步定量分析,揭示这些因素的作用机理和影响程度。由于不 同因素的作用,具体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路径可能不同 ,而现有研究中,大多是从国家、 省份这一相对宏观的层面来进行的,对特定县域经济产业及其优化这一层面的研究还不多见。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31 研究内容: 本文共分七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论文首先分析研究背景,提出所研究的问题,阐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然后对国内外研究 现状进行综述,并介绍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论文在对己有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 基础上,对本文所研究的县域产业结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构建论文分析的理论框架,即论文 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以下四个部分的研究: 第一部分, 介绍黑龙江省县域产业结构现状,对黑龙江省县域产业结构进行效益评价。 在构建偏离一份额分析模型(Shift 一 share Method 缩写为 SSM)模型解释与数据说明的基础 上对黑龙江省各县域产业结构演进进行效益评价。 第二部分,包括第四章、第五章。探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提出 黑龙江省县域产业结构的构想。本部分系统地分析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影响因素包 括动因以及制约因素.即包含市场需求、创新以及生产力发展等形成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 进的动力以及饱含区位条件、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投资结构、劳务经济发展、要素禀赋、 发展环境因素、技术变动、经济政策等有可能的制约因素;第四章,县域产业结构演进经济 学分析。首先分析县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机制,县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关系,县域产 业结构优化的必要性。 7 第三部分,包括第六章、第七章 。提出黑龙江省县域产业结构的构想。提出县域主导产业的 选择以及县域特色产业的形成模式、县域特色产业评估模型与方法 第四部分,包括论文第八章以及结论与展望。在以产业结构演进分析的基础上探索黑龙江省 县域产业结构的优化措施建议,提出新农村建设是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目标,组织创新是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的制度保证基础,生态循环经济是黑龙江省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 向 ,基于产业共生的黑龙江省县域产业结构优化选择,黑龙江省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发展-区 域合作。最后,对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提出了论文进一步研究方向的展望。 相关研究的不足和没有涉及的领域,为本文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契机和空间,在相关成果及文 献基础上,本文将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1)尝试对县域产业结构演进进行经济学分析,试图对其演进机制、动因以及制约进行经 济学理论阐述。这不仅可能是对理论研究方面的证实和补充,也可以为实践方面提供参考和 借鉴。 (2)探索产业结构优化与效益的关系,构建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测度指标,并对县域产业结构 优化水平的历史演变和水平进行比较。 3.2 论文结构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2.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县域经济 2.1.2 县域产业结构 8 2.1.3 县域产业结构优化 2.2 县域产业结构演进的相关理论 2.2.1 马克思的产业演进理论 2.2.2 三次产业演进理论 2.2.3 增长极理论 2.2.4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库兹涅茨法. 3. 县域产业结构演进经济学分析 3.1 县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 3.2 县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关系 3.3 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必要性 4 黑龙江省县域产业结构现状、演进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评价 4.1 黑龙江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现状 4.1.1 县域之间产业结构比例差别较大 4.1.2 外贸、旅游工业对县域第三产业比例提高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 4.1.3 林业、矿业及环大城市圈对于第二产业比重提高有极大的支持作用 4.1.4 黑龙江省县域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4.2 黑龙江省县域产业结构水平分析 4.2.1 合理化分析 4.2.2 高级化分析 4.3 各县域产业结构演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评价 4.3.1 模型解释与数据说明 4.3.2 县域产业结构结构综合效益指数、结构偏离度及分析解释 4.3.3 偏离一份额分析模型(Shift 一 share Method 缩写为 SSM) 4.3.4 偏离一份额分析图 4.3.5 县域产业结构演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评价数据说明 5.黑龙江省县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影响因素 5.1 县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影响因素 5.1.1 区位条件、要素禀赋 5.1.2 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5.1.3 投资结构 5.1.4 市场需求 5.1.5 劳务经济发展 5.1.2 进出口贸易 9 5.1.8 技术变动 5.2 因素分析 5.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5.2.2 构造判断矩阵 5.2.3 计算层次单排序的权向量和一致性检验 5.2.4 层次总排序 5.2.5 评价决策 6.黑龙江省县域产业结构优化构想 6.1 县域主导产业的选择 6.1.1 产业结构演进的判断标准 6.1.2 主导产业的选择途径 6.2 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 6.2.1 县域特色产业的形成模式 6.2.1.1 以工业企业为基础 6.2.1.2 以旅游业为基础 6.2.1.3 以畜牧养殖为基础 6.2.1.4 以合作经济为基础 6.2.2 县域特色产业评估模型与方法 6.2.2.1 县域特色产业评价指标 6.2.2.2 县域特色产业评估方法 6.3 黑龙江省县域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的优化途径 7 黑龙江省县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实证分析 7.1 某县产业结构演进水平的判断 7.2 某县主导产业的选择途径 7.3 某县特色产业的选择 8 推动黑龙江省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的机制及对策建议 8.1 黑龙江省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思路机制 8.1.1 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目标 8.1.2 组织创新是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的制度保证基础 8.1.3 黑龙江省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的指针-推进生态循环经济 8.2 推动黑龙江省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建议 8.2.1 基于产业共生的黑龙江省县域产业结构优化选择 8.2.2 建立经济产业集群,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8.2.3 黑龙江省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发展-区域合作 10 9.总结与展望 3.3 研究方法 本论文的研究中,主要采用了以下的研究方法: (1)经验统计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论文对黑龙江省县域产业结构的历史统计资料以 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比较、分析,在探索己有规律的基础上,尝试发现县域经济发展 中产业结构深层次下的关系。 (2)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本论文回顾了黑龙江省县域产业结构演进的历史,进行系统考察,以 从它的历史变动中寻求变化的轨迹,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3)比较分析的方法。在对黑龙江省县域产业结构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通过与国内外县域经 济发达县对比,来直观地比较黑龙江省县域产业结构的效益状况。 (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既有定性的讨论,也有利用产业结构综合效益指标、 偏离一份额分析模型(SSM)以及格栅获取法的模糊 Borda 分析法来分析特色产业的选择等数 等方法所进行的定量分析,从而更全面、深入地揭示黑龙江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变动及优化。 3.4. 技术路线 本文主要沿着文献梳理一框架构建-数据获取-模型构建-实证检验一路径探索一研究展望的 研究脉络展开,具体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见技术路线图。 11 实证检验 模型构建及指标测算 资料补充及路径探索 论文成稿,研究展望 文献综述,资料整理 数据获取 论文框架构建 方法选择 数据处理资料分析 理论学习 方法学习 资料搜集查阅文献 四、实验研究实施方案和进度 4.1 实施方案 本论文计划用一年左右时间完成,期间包括实地调研、数据查询、文献查阅、论文写作 等内容。 4.2 进度安排 2013 年 6 月2013 年 12 月 资料收集,完成开题报告及论文提纲 2013 年 12 月2014 年 3 月进行调研,补充进一步研究所需的资料,整理资料并运用 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评价 2014 年 3 月2013 年 9 月 论文撰写、形成初稿 2014 年 9 月2014 年 12 月 论文修改与完善 2014 年 12 月2015 年 6 月 论文定稿、排版 2015 年 6 月 参加答辩 12 五、研究预期效果 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将努力在以下方面取得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1)撰写博士学位论文黑龙江省县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及优化研究 (2)在国内核心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至少两篇 主要参考文献: 1Kuznets,S. Quantitative aspect of the economic growth of Nations: II 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957(5): 3-111 2刘伟.经济发展目标的结构解释J.经济研究.1995(11):20-23 3David Romer , Keynesian Macroeconomics without the LM CurveJ.NBER working paper.NBER.2000(l): 56-97 4朱舜.县域经济学通论-中国行政区域经济研究 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1. 5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5):14-21 6薛白.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作用机理及其测度J.管理科学. 2009(10): 112-120 7周叔莲,干伟光.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管理世界 .2001(5):70-80 8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08(11):4-15 9李博,胡进.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测度和比较分析J.管理科学 2008(4):86-93 10伦蕊,工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基本测评J.江苏社会科学 .2005(2): 69-74 11黄溶冰,胡运权.产业结构有序度的测算方法一基于熵的视角J.中国管理科学.2006 (2): 122-128 12吴敬链.中国经济转型的困难与出路J.中国改革.2008(2): 9-13 13 王曼.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8. 14邱灵,方创琳.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纵向测度与横向诊断模型及应用以北京市为例 J.地理研究 .2010(2): 327-337 15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 4-15 16Murillo-ZamoranoLR. The Role of Energy in Productivity Growth: a Controversial Issue? J The Energy Journal.2005. 26(2): 69-88 17Brock W. Taylor M.S.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 J, In: Aghion, P Durlauf 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