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度广东省精品课程_第1页
2007年度广东省精品课程_第2页
2007年度广东省精品课程_第3页
2007年度广东省精品课程_第4页
2007年度广东省精品课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7 年度广东省精品课程 申报表 推 荐 单 位 暨南大学 所 属 学 校 暨南大学 (国务院侨办主管) 课 程 名 称 中国现代文学 课程层次(本/专) 本科 (侨生为主) 课程类型 理论课 (不含实践) 理论课(含实 践)实践(验) 课 所属一 级学科名称 文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中国语言文学 课 程 负 责 人 朱寿桐 申 报 日 期 2007 年 5 月 17 日 广东省教育厅 制 二六年四月 2 填 写 要 求 以 word 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 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 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 课程实际情况,填写 14 名主讲 教师的详细信息。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 说明的, 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3 1 课程负责人情况 姓 名 朱寿桐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58-1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教授 电 话学 位 博士 职 务 现代文学研究 中心主任 传 真所在院系 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E-mail 通信地址(邮编) 广州黄埔大道西 601 号暨南大学中文系(邮编 510632) 1-1 基本 信息 研究方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 1-2 教学 情况 朱寿桐教授,从 1986 年起长期在南京大学从事中国 现代文学史的教学工作,教 学经验丰富。2000 年入选教育部 “跨世纪人才”计划;2002 年获得教育部“优秀青年教 师奖”;先后主持 过:南京大学文化素质课文学与人生重点建设项目、暨南大学校级 精品课程建设中国现代文学、并参与主持 “澳门科技大学文化素质课程建设项目中 国文化通论”等教改项目,先后撰写和主编了教材多部,比较重要的有文学与人生 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 批评史(参撰,湖北教育 出 1998 年版)、 20 世纪中国文学史 (参撰,山 东文艺出版社 1998 年版)等。朱寿桐教 授 1998 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 2004 年获聘为广东省“ 珠江学者”特聘教授,调入暨 南大学。朱寿桐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先后 获聘韩国崇实大学 校专任教授(1995-1996)、马来西亚韩江学院客座教授(2003)、台湾佛光大学客座教授 (2003-2004)、澳门科技大学客座教授(2004)。2001-2004 年兼任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 授。其学术兼职有: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常 务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 鲁迅 研究会理事;中国闻一多研究会理事;广东省鲁迅研究会副会长。 一、讲授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 数 学生总人数 中国现代文学 本科基础课 3 3 260 文学与人生 公共选修课 2 2 800 鲁迅研究 本科选修课 2 1 30 当代诗歌研究与实践 本科基础课 2 1 120 4 二、教学研究课题 1、南京大学文化素质课文学与人生重点建设项目,南京大学, 2003 年结项; 2、暨南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中国现代文学, 暨南大学 2005- 2007 年; 3、澳门科技大学文化素质课程建设项目中国文化通论,第 2 责任人, 澳门基金会 2006-2008 年 三、出版的教材著作 1、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史论(朱寿桐等著),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 年 2、朱寿桐论戏剧(专著),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2 年版 3、人文社会科学十万个为什么文学艺术分册(主编),南京大学出版 社 2002 年 4、中国现代社团文学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5、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史论(第二版),文化 艺术出版社 2004 年 6、文学与人生十五讲(专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7、大学语文新型通用教材高等语文(执行主编),普通高等教育“ 十 一五”国家级 教材规划选题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 年,至 2005 年印刷 6 次。 四、发表的教学论文 1、学术评价与学术倡导,载中国高等教育2006 年第 8 期。 2、“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与教材改革的一种思路关于面向海外的 教材的编 撰,收入 暨南大学文学院本科教学论文集,陈 伟明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5 3、论“学科建设”风的负面效应,收入关键时期的省思与实言一书, 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4 年版。 4、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阅读(访谈录),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2 年 10 月上半月刊。 5、健全学术评价体系,培养高层次人才, 江苏高教 ,1998 年第 4 期。 五、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1、教育部青年教师奖 2002-2006 年 2、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广东省“珠江学者 ”。 3、2000 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 4、2001 年入选江苏省“三三三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 六、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指导本科生论文 3 篇 2、指导本科学生课程论文 44 篇 3、主持设计中国现代文学(面向侨生)一套 1-3 学术 研究 一、学术课题 1、“中国新文学中的新人文主义研究”,国家社科基金 2006-2008,主 持 2、“中国现代文学社团研究”, 广东省社科基金, 2005-2007,主持 3、“澳门新移民文学与文化研究”,澳门基金会, 2006-2007,主持 二、学术论文 1、论中国新文学的负性背景及其影响, 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 年第 4 期,另 载中国社会科学 (英文版)2002 年春季号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Spring 2002. 6 2、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传统, 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 年第 2 期, 新华文摘2002 年第 5 期转载。 3、心态、姿 态与情态略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形态与发 展状态, 文学评论,2005 年第 3 期, 新华文摘2005 年第 15 期转载。 4、通向博尔赫斯式的第二文本论世纪末小说的文体操作,载文 学评论2006 年第 3 期。 5、“Chinese Reactions to Babbitt: Admiration, Encumbrance, Vilification”, Humanitas (USA) Vol. XVII 三、获得的学术表彰和奖励 1、获聘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教育厅, 2004 年。 2、获全国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教育部, 2003 年, 独立。 3、2004-2005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广 东省人民政 府,2007 年,独立。 4、2003 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工作者称号; 5、1995 年获第一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7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课程负责人:主持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 8 2. 主讲教师情况 姓 名 宋剑华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54-12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教授 电 话 02085224696 学 位 博士 职 务 现代文学研究 中心副主任 传 真 02085224696 所在院系 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E-mail J 通信地址(邮编) 广州黄埔大道西 601 号暨南大学中文系(邮编 510632) 2-1 基本 信息 研究方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 2-2 教学 情况 一、讲授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 数 学生总人数 中国现代文学 本科基础课 3 3 260 曹禺研究 本科选修课 2 3 110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本科选修课 2 3 120 二、出版的教材著作 1、百年文学与主流意识形态(专著),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 2、20 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主编),海南出版社 2003 9 -3 学术 研究 一、学术课题 1、“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1996 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第二参与 者,已完成。 2、“当代文学研究的价值观转换”(2000 年),国家社科基金,第二参与 者,已完成。 3、“胡适与中国文化转型”(1996 年),省社科基金,主持,已完成。 4、“曹禺戏剧与基督教文化”(1998 年),省社科基金,主持,已完成。 5、“现代作家现象的文学史意义”(2004 年),省社科基金,主持,已完 成。 二、学术论文 1、五四新文学精神资源新论, 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 年 1 期。 2、“误读”西方与 20 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载文学评论2003 年 6 期。 3、论“赵树理现象”的现代文学史意义,载文学评论2005 年 5 期。 4、论民间英雄传奇的现代文学演绎形式, 文学评论2002 年 5 期。 5、实用科学理性与“五四”新文学结盟的逻辑关系,文学评论 2007 年 1 期 三、获得的学术表彰和奖励 1、基督精神与曹禺戏剧,2000 年获省优秀社科研究成果三等奖。 2、现代性与中国文学,2001 年获省优秀社科研究成果三等奖。 3、论民间英雄传奇的现代文学演绎形式, 2002 年获省优秀社科研 究成果二等奖。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10 2. 主讲教师情况 姓 名 姚新勇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57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教授 电 话 02085221640 学 位 博士 职 务 教研室主任 传 真 所在院系 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E-mail 通信地址(邮编) 广州黄埔大道西 601 号暨南大学中文系(510632) 2-1 基本 信息 研究方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当代文化批评 2-2 教学 情况 一、讲授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 数 学生总人数 中国现代文学 本科基础课 3 3 260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专业基础课 3 3 260 知青文学研究 本科选修课 2 2 80 二、发表的教学论文 关于一次现代文学史教改实验的回顾与总结,载广东技术师范学 院学报2003 年第 3 期 11 2-3 学术 研究 一、学术课题 1、“新时期文学多样性文化互动关系研究”,广东省高校人文社 科项目,20002003,主持。 2、“转型期中国文学与边缘区域及少数民族文化关系研究 ”,国 家社科学基金项目,20042007,主持。 二、学术论文 1、憩园:五四启蒙文学的一个转折性象征, 载文学评论, 2002 年 4 期 2、西部电影:中国西部审美空间的盛与衰, 载文艺研究, 2006 年 7 期 3、文化身份建构的欲求与审思, 载读书,2002 年 11 期 4、纪末的焦虑:知识界九十年代年代文化认同言说的反思,载暨南 学报, 2003 年 3 期 5、“纯学术”何处寻, 载读书, 2000 年 3 期 三、获得的学术表彰和奖励 1、主体的的塑造与变迁知青文学新论(1977-1995),第八届中国 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2002 年 2、憩园:五四启蒙文学的一个转折性象征,第二届广东文省学评论奖 3、追求的轨迹与困惑“少数民族文学性“建构的反思,第三届广 东文省学评论奖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12 2. 主讲教师情况 姓 名 洪治纲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5-10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国家一级作家 电 话 38897713 学 位 博士 职 务 现代文学研究 中心学术秘书 传 真 所在院系 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E-mail H 通信地址(邮编) 广州黄埔大道西 601 号暨南大学中文系(邮编 510632) 2-1 基本 信息 研究方向 中国当代小说研究 2-2 教学 情况 一、讲授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 数 学生总人数 中国现当代文学 本科基础课 2 2 233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本科选修课 2 1 7 中国现当代文学现 象研究 硕士生专业 课 2 1 7 2-3 学术 研究 一、学术课题 1、“浙江 20 世纪文学史”,浙江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本人任副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 2000 年 12 月出版。 2、“守望先锋”, 2004 年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 单独承担,项目成果由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9 月出版。 3、“中国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研究”,暨南大学人才引进课题,主持。 13 二、学术论文 1、缝隙中的呓语20 世纪 70 年代出生女作家群的当代都市书写,载 文艺研究2006 年第 1 期。 2、文学“ 瓶颈”与精神“ 窄门 ”漫谈 60 年代出生作家及其长篇小 说创作(第一作者),载上海文学2006 年第 3 期;新华文摘2006 年 第 11 期转载。 3、想象、细节与说服力,载当代作家评论2006 年第 2 期。 4、中国当代先锋文学主潮, 载小说评论2005 年第 5、6 期。 5、先锋文学:概念的源起与文化的流变, 载当代作家评论2005 年 第 4 期。 三、获得的学术表彰和奖励 1、2000 年获全国首届“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 2、1999 年 10 月获浙江省“当代文坛 50 杰”称号。 3、1999 年 12 月获“99 年度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奖。 4、审美的哗变获 19971999 年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5、永远的质疑获“第八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成果 奖”。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 姓 名 王列耀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55-1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教授 电 话 02085220199 2-1 基本 信息 学 位 博士 职 务 文学院党总支书记 传 真 02085220200 14 所在院系 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E-mail 通信地址(邮编) 广州黄埔大道西 601 号暨南大学中文系(邮编 510632) 研究方向 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 2-2 教学 情况 一、讲授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 数 学生总人数 海外华人文学 本科基础课 2 5 150 文艺学概论 专业基础课 3 1 53 中国现当代思潮 本科选修课 2 1 51 二、教学研究课题 国务院侨办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外国文学史建设创新研究” (2006, 主要成员) 三、发表的教学论文 刍议侨校文学院外招生师范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收入暨南大学文 学院本科教学论文集,陈伟 明主编,广 东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四、指导毕业论文 指导本科毕业论文 18 人。 15 2-3 学术 研究 一、学术课题 1、“东南亚:从华文文学到华人族裔文学的当代转型 ”,全国哲学社会 科学规划项目,主持。 2、“东南亚华文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爱国精神”,教育部人文社科项 目(已完成)。 二、学术论文 1、“罪” 意识与中国现代戏剧悲剧观,载文学评论2000 年 4 期; 2、基督教文化对中国现代戏剧悲剧意识建立过程的影响,载中国 比较文学2001 年第一期; 3、东南亚华文文学华族身份意识的转型, 文学评论2003 年 5 月; 4、欲回而又难回的远乡-印尼土生华人文学的“寻根”地图, 郑州大学学报2004 年第 37 卷第 6 期。 三、获得的学术表彰和奖励 耶稣之死与鲁迅的英雄叙事,广东省文联 1999 年“ 鲁迅研究 优秀论文三等奖”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3. 教学队伍情况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3-1 人员 构成 朱寿桐 男 1958-1 教授 中国现当代文学 课程负责人、负责 本课 程的总体设计、规 划 16 宋剑华 男 1954-12 教授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主讲教师、课程主要 设计者、多媒体课件 设计和 主要制作者 姚新勇 男 1957 教授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主讲教师、课程主要 设计者、多媒体课件设计和主要制作者 洪治纲 男 1965-10 国家一级作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主讲教师、课程主要 设计者、多媒体课件设计和主要制作者 王列耀 男 1955-1 教授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主讲教师、课程主要 设计者、多媒体课件设计和主要制作者 李亚萍 女 1972-1 副教授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参与课程讲授的教师,承担相 应的教学任务 徐仲佳 男 1971-1 副教授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参与课程讲授的教师,承担相 应的教学任务 (含外 聘教师) 赵静蓉 女 1976-6 副教授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参与课程讲授的教师,承担相 应的教学任务 3-2 教学队 伍整体 结构 学历结构:博士:100 年龄结构:50-59 岁、40-49 岁、30-39 岁三个年龄段的老师之比为 3:2:3。 学缘结构: 有“学缘” 关系的教师的比例为 1/4。 师资配置情况:主讲教师与学生比例约为 1:16。 主讲教师中有三位博士生导师、两位 硕士生导师,其中 课程 负责人朱寿 桐教授、主讲教师宋剑华教授均 为本专业有重要影响的专 家;其他教授也均为 本专业各自研究领域的佼佼者。近五年来,本课程组教师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 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4 项,省部 级社科项目 8 项,境外 项目 1 项,其他 1 项。 在全国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二百余篇。其中在 中国社会科学 发表 3 篇、 文学评论发表 9 篇、 文艺研究 发表 2 篇、 高等教育1 篇,被新华文摘全 文转载 4 篇,显示出较强的学 术影响。 五位主讲教师均为一线骨干教师,常年 为本科生、研究生授课。 3-3 教学改 革与教 学研究 为解决本课程深广的学术积累与教育对象(侨生)特殊性的矛盾,从 2005 年起本课程组开展以“立体培养模式”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改革。这一教学模式 所谓的“立体”指的是:通过教 师与学生、课堂内外、学 习与 实践等多种方式的 改革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具体措施有: 设立“ 主讲教师与助讲教师相结合的 制度”,充分利用、 发挥主讲教 师、助讲教师各自的研究专长,最有效的传达文 学史知识;设立“ 课程导师制度”,在课堂内外,通 过现代通 讯方式对学生进行 多层次、全方位辅导;以“ 审美教育为主的文学史学习与初步的文学史研究实 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改革现 有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 习与初步的 研究实践结合起来,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设立青年教师导师 制度,加速青年 教师的成长,保持教师梯队的活力。 一、主讲教师与助讲教师相结 合的制度。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近年来的一门显学。 这不仅表现在研究 队伍的庞大上 (据保守估计全国从事本专业研究与教学的队伍在 1,0000 人),更重要的是本 专业的研究领域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极大的拓展,这导致了本 专业形成了深 广的学术积累。面对如此深广复 杂的学术积累,任何一位教师都不可能完全把 17 握住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前沿,因此, 中国现代文学史成为国内高等院校中文 系难以讲授的课程。 为了解决本课程深广复杂的教学内容与个人学术积累之间的矛盾,本课 程的“立体教学模式” 设立了“ 主讲教师与助讲教师相结合的制度”来解决之。 即发挥五位主讲教师各自的专业特长,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把最准确、最丰 富的专业知识传播给学生。同 时选择本专业德才兼备的在 读博士生、在站博士 后作为助讲教师(其数量视学生的数量而定)为学生讲述重要的作品,以课程 导师的身份指导学生的课后学习。 二、课程导师制度的建立。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多是来自台湾、香港、澳门的侨生。由于几十年来政 治的阻隔,导致了他们的知识结 构与内地学生相比有很大的差异性和特殊性。 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往往缺少学习本课程所应该必备的中国现代历史知识、中 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体认;缺少学习本课程的必要的个人成长文化语境的准备; 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培养也使得他们缺少对中国现代社会、现代文学的认同 感。另一方面,侨生来源复杂 ,个体的知识结构差异性要远远大于内地学生。 这样就造成了本课程特有的矛盾:本课程深广的学术积累与教育对象(侨生) 特殊性的矛盾。高等院校中文系那种 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显 然不能适应这样的 教学形势,不能解决上述矛盾。 为了适应这样特殊的教学形势,解决 这一矛盾,本 课程组建立了 课程导师 制度。即以助讲教师充任课程 导师,指 导学生的课后学习和研究工作。每位助 讲教师与固定的 4-6 位学生保持 联系,经常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或者通过网 络近距离的辅导学生进行读书,解答他 们无法在课堂上完全理解的疑 难,指 导 他们从事初步的研究性工作。 这种课程导师制度拉近了学生与教 师之间的距 离,有利于教师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 进行有的放矢的 辅导和教学。近来的 教学效果显示,课程导师制度增加了学生 对本课程的亲切感、认同感,引起了 他们的学习、研究兴趣。 (具体效果请见网络课程中的“实践教学 -师生答疑与互 动”) 本课程依托暨南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心”网站( ) 和“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网站中的互动系统,构成学生与教师的网络交流平 台。 附 2006 级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导师与学生名单: 学生名 E-mail 电话 指导老师 陈路得 smallmay_张旭阳 许静 刘珊珊 张凤娟 邓齐平 汪安琦 A孙泓 gyzhill126,com李楠 kiN18 刘金香 刘述清 徐仲佳 吴小刚 0756_3151109 郭瑾 伍茂源 余志水 肖雨竹 罗执廷 郜文芬 解昕慧 贾卓 张敏 高成升 .hk赵琪 张志国 郑作民 郑凯林 韩碧英 陈子微 陈秀雅 叶锐挺 王际兵 杨诗丽 罗樱樱 刘君 王瑶 吴夏曦 王晖 冯艳 Sleepless_1979张莹莹 刘诗敏 BeeB陈淑娟 sabrinawing_86姚月明 YzuYueM曾锋 19 赵雅婷 Z伍毅敏 陈瑞贞 谢镇铭 莫锦屏 雷诗恩 曹亚明 三、以审美教育为主的文学史学 习与初步的文学史研究实 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大多是来自台港澳,他 们特殊的知识结 构使得他们对中国 现代文学史缺少必要的认识和兴趣。他 们多元的文化背景也注定了他 们对中国现 代文学史中强烈的意识形态性不会有很高的认同性。基于这样的情况,本 课程选 择以经典作品赏析的审美教育与初步的文学史研究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更 好地使侨生们能够尽快地进入中国现代文学史特定的语境中,感受中国现代文学 的魅力。 所谓“以审美教育为主的文学史学习”是指在教学实践中着重以讲授现代 文学史中“文学性 ”演变的轨迹 为主,不去过多的纠缠意识形态的演变。国内许 多高等院校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常常受过去与政治-革命文学史观的影响, 把本课程讲授成中国现代革命史的注脚,而 “文学”史的演进却讲的比较少。本 课程在面对侨生这一特殊的教育对象时,有意 识地加强了文学本身演 进史的 讲授。同时, “以审美教育为主”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还是通过 大量的经典作品的 研读来完成的。在本课程的教学学 时安排大体上是:“ 文学思潮与运动”占 1/3、“文学体裁演 进” 占 1/3、“经 典作品解读”占 1/3;这种学时安排突出了“以审美 教育为主”的教学改革思路。 所谓“初步的文学史研究实践”指的是在审美教育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 导学生探讨、解决他们感兴趣的文学史 问题。任何研究都是来源于好奇心,而 对中国现代文化并不熟悉的侨生来说,他 们的好奇心常常来源于他 们在学习 过程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感性认识上。 这是我们的“初步的文学史研究 实践” 为什么要建立在审美教育基础之上的原因。在 实际教学中,本课程组的教师已 经通过与学生的多次交流,引 导他们开始摸索中国现代文学史的 门径。 (具体成 果见“学生实践 论文” )在每轮讲 授结束之后,我们将以出版学生论文集的形式 集中展示这些成果,同时激励学生的研究探索 热情。 (本论文集的出版已 经列入 本课程的发展规划中) 这样,通过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学生们通过自己兴趣与热情,在教师的引 导下会对中国现代文学史有一个比较独特但清晰的认识。 四、在保证本科生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依托本科生教学,设立青年教师导师制,探 索青年教师培养与博士生教育的新路。 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教学梯队成熟的必要条件。在 这种立体教学模式中,青 年教师的培养是我们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助 讲教师 、课程导师制度的设 立的另一个目的就是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成长的舞台。同时本课程组通过“青 年教师导师制”,以老带新,一对一的指导青年教师熟悉教学 业务。目前我们 已经建立了三对这样的对子:朱寿桐-徐仲佳、宋剑华-李亚 萍、王列耀-赵静蓉。 老教师通过教案指导、课后教学 评点等多种方式来帮助青年教 师提高业务水 20 平。同时,青年教师还作为课程导师与学生密切接触,这种接触不仅要求他们 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而且 这种接触也提高了他 们作为教师的责任 感、使命感。通过这种教师与学生、学习和研究、老教 师与青年教师的紧密结 合,青年教师得到了良好的成 长环境,不 仅能够在短时间内学 习到教学所需的 基本技能,也能够在教学中促 进科研能力的提高。 博士生的参与,不仅使他们所学的知 识得到实际运用,而且这种教与学的 紧密结合也促使他们更快更好了理解本专业所蕴涵的丰富内涵,培养起他们 热爱本专业,献身本专业的热 情。 这一立体教学模式,立足于本校特殊的教育情况(侨生),因应着目前高等 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声,大力加 强文学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 的学习兴趣、初步的学术研究的能力,摆脱了过去文学史教学重知 识传授,轻 能力培养的弊病;课程导师制与青年教师导师制的设立则有利于青年教师和 博士生的成长,保持本课程教学梯 队的质量。 近五年来教学研究成果: 课程组获得省部级教改项目 2 项,校级教改项目 2 项,省部级教学 奖励 4 项,出版教学著作 1 部, 发表教改论文 6 篇。 教学研究项目: 项目 来源 作者 时间 文化素质课文学与人生 重点建设项目 南京大学 朱寿桐 2003 年 中国现代文学精品课 程建设 暨南大学 朱寿桐 2005-2007年 文化素质课程建设项目 中国文化通论 澳门科技大 学 朱寿桐 2006-2008 年 “外国文学史建 设创新研 究” 国务院侨办 王列耀 2006 年 教学著作: 文学与人生十五讲,朱寿桐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1 教学获奖: 1、教育部青年教师奖 2002-2006 年 2、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广东省“珠江学者 ”。 3、2000 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 4、2001 年入选江苏省“三三三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 教研论文: 篇名 作者 期刊 刊号 1 学术评价与学术倡导 朱寿桐 中国高等 教育 2006 年 第 8 期 2 “中国现当代文学” 课程 与教材改革的一种思路 关于面向海外的教材的编撰 朱寿桐 暨南大学 文学院本科 教学论文集 广东人 民出版 社 2006 年版 3 论“学科建设”风的负面 效应 朱寿桐 关键时期 的省思与实 言 开明出 版社 2004 年 版 4 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阅读 (访谈录) 朱寿桐 语文教学 与研究 2002 年 10 月上 半月刊 5 健全学术评价体系,培养 高层次人才 朱寿桐 江苏高教 1998 年 第 4 期 6 刍议侨校文学院外招生 师范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王列 耀 暨南大学 文学院本科 教学论文集 广东人 民出版 社 2006 年版 7 关于一次现代文学史教 改实验的回顾与总结 姚新 勇 广东技术 师范学院学 报 2003 年 第 3 期 3-4 师资 培养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一门主干课程,对于侨校 暨南大学来说,它还要面对 港澳台侨学生开设。本 课 程讲授任务繁重, 知识点多而复杂。对于任课 教师来说,出色地完成教学工作需要相当深 22 厚的专业素养和高超的教学技能,因此,建设优质的教师队伍是本课程 的一个重要任务,已做的工作有: 在立体教学模式的思想指导下,通过青年教师与学生的紧密联 系,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重点培养青年教师的“四德”:师德、师学(教学 方法)、师识(博观约取的能力)和师才(智慧和胸怀)。由于本课程讲授 对象大多数是侨生,他们的知 识储备使得他们与本课程有很大的距离 感,这就需要各位教师有很高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为此,我 们通过立 体教学模式主要是加强青年教师对本课程的特殊受教对象的责任感和 爱心,使他们认识到讲授中国 现代文学史是增加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举 措。 建立青年导师制度,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使青年教 师快速成 长为一线骨干教师。本课课 程组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好, 队伍 结构稳定。主讲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主要成 员许 多是国内知名专家, 都拥有博士学位,其中博士生 导师 3 名, 硕士生导师 2 名。本 课程组始 终注意青年教师培养。一方面做好青年教师、 转岗教 师的岗前培训工作。 另一方面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度,以一对一的方式,由老教师通过听课 辅导、评课 等方式提高青年教 师的讲授水平。 另外,课程组十分注重青年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 课程组的老教师 积极扶持课程组的青年教师争取国家、省级科研立项。 总体来说,本课教师团队的各位老师在本专业领域内都具有很强 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对本专业 有着深厚的学养,能 够 深刻体会本学科的 价值和意义。由于本课的授 课对象大多数是港澳台侨学生,课程主讲教 23 师们经常对教学方法和外招生心理、习俗等进行研讨,逐渐掌握了外招 生教学教育的规律,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 获得学生的好评,任 课教 师在繁忙的授课之余,积极参与各级教学项目和课题研究,写下不少有 关教学法研究的论文。 24 4课程描述 4-1 本 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一、名家云集,谱写中国现代文学史(19271949 ) 暨南大学中文系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解放前。自 1929 年暨南大学中国语文系创立至 1949 年暨南大学停办,先后有夏丏尊、王统照、 沈端先(夏衍)、沈从文、郑振铎、许杰、李健吾、钱钟书、洪深、曹聚仁、张天翼等 一大批名彦学者在暨南大学任教。当时的“新月派”作家梁实秋、叶公超、林 语堂、 梁遇春等齐聚暨南,鲁迅也曾三次应邀到暨大讲学。这些教授大都既是学者又是 作家,直接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进程。比如著名作家王统照、 郑振铎在任教暨 大期间都有文学作品问世;作家许杰为暨大学生开设了“新文学写作” 以及文学 评论的课程,李健吾开设有 “戏剧选”课程。夏丏尊、叶公超、梁实秋、徐志摩、汪 静之、章衣萍等曾参与指导暨 大学生创办的“秋野文学社 ”与秋野文学月刊,并 在上面发表文章。剧作家洪深 为学生开设学校戏剧论的课程,还兼任学生社团 “未名剧社”的社长,并聘请戏剧家田汉到暨大演讲传艺。他们的文学活动构成中 国现代文学史的一部分。时 人号称:“东南文艺,集于 暨南”。 二、筚路蓝缕,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研究初具雏形(19581970) 1958 年暨南大学恢复办学。在著名批评家萧殷的主持与带领下,暨南大学 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初具雏形。这期间,著名作家秦牧、散文家 丽尼、诗人芦荻 以及何家槐、曾敏之、杨嘉等都曾任教于暨大。此外还有艾芜、沙汀、张天翼、康 濯、张光年、刘白羽、林默涵等客座教授。这一时期的特色是非常重视中国现当 代文学的跟踪批评,设置了 当代文艺思潮、 现当代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写作 等课程。当 时的中文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常参与作品讨论与批评活动,对当 25 时的文学创作反应及时、敏锐,如 对三家巷、 金沙洲 等当时引起较大反响的 作品都进行过批评与研讨。当然,这一时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受政治意识形态 的影响较明显,偏重于跟踪式时评而忽视了沉潜性的教学研究,在学科建设上还 不够规范。 三、继往开来,开创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研究的新格局(1978 ) 1978 年,因“文革”而停办的暨南大学复办,中文系的现代文学学科由此迅 速恢复,并发展壮大,开创出新局面。在秦牧、饶芃子、曾敏之等的影响与主持下, 暨南大学的现代文学学科开创了“台港澳及海外华 文文学” 教学研究工作的新方 向。开设 了这方面的数门课 程, 对本科生与研究生开展了华文文学的教学培养工 作。饶芃子、潘亚暾、王列耀、费勇、钟晓毅等在这一领域里工作成绩斐然。与此 同时,传统 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也得到了加强。开设了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 现代文学思潮流派社团、 茅盾研究等课程。殷国明、 卢菁 光、王列耀等先后在现代文学的教学研究方面做出过贡献,此外,黄卓才、翁光 宇在秦牧研究,李运抟在当代文学批评与研究,姚新勇在现当代文学研究方面都 有成绩,并开设过相应的课 程。 进入 21 世纪,暨南大学的现代文学学科实力大为增强,先后引进了朱寿桐、 宋剑华、洪治纲等著名学者,大大增强了本课程的教学研究力量。 4-2 理 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26 4-2-1 结合本校的 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 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是中国第一所招收外国留 学生的大学,也是目前全国境外生(港澳台侨学生和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大学。从 这个角度出发,暨大提出自己的办学宗旨,是 “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 ,并将 “国际化、 现代化、综合化” 、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作 为自己的办学理念。在发 展战略上, 暨大很明确地提出,要弘扬“爱国爱校” 的传统, 贯彻“侨校+ 名校” 的发展战略,争取早日把暨 南大学建设成为一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为直接落实“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办学方针的课程, 在课程设计和定位上就应体现“爱国爱校” 的传统。出于这一考虑,我们将本课程 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的核心目标,定位在:让每一位学生通过中国现代文学史 的学习,深刻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传统、 现代中国人思想情感变化的脉络及 其特殊的表达方式;增强对于现代中国的认同、当下民族情感的凝聚力。 4-2-2 知识模块顺 序及对应的学时 本课程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学时简表 模块顺序 内容 教学目标 学时 扩展课程 第一模块: 第一个十年的 文学(1917- 1927) 新文学的发生与新文 学传统的形成;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 潮、社团流派; 第一个十年的重要作 家、作品(鲁迅、郭沫若) 。 了解新文学的发生 及其传统的现代性 意义。熟悉重要的 文学思潮、社团流 派;体会重要作家 的作品。 32 现当代经典作 品研读、 20 世 纪中外文艺思 潮研究 第二模块: 第二个十年的 文学(1928- 1937) 第二个十年文学的特 点 革命文学左翼文 学自由主义文学 民族主义文学; 重要作家与作品(鲁迅、 理解第二个十年文 学的特殊性。了解 三种文学势力各自 的成就与特征。 理解重要作家的创 作及其作品。 32 鲁迅研究、 曹禺戏剧研究 27 巴金、曹禺、茅盾、沈 从文)。 第三模块: 第三个十年的 文学(1937- 1949) 第三个十年文学的多 地域性。 战争对中国现代文学 的影响; 重要作家作品(赵树理、 艾青、张爱玲); 专题讨论。 理解战争对中国现 代文学的影响。 了解各个地域之间 文学的共同性与差 异性 理解作家在战争年 代的创作及其变化 32 中国现代 文学思潮与 流派、 中国 现代文学研 究方法论 第四模块: “十七年文学” 共和国文学的特征; 当代文学的基调的确 立; 重要的作家与作品。 了解共和国文学的 特色。 理解“红色经典” 的 时代性与艺术性之 间的关系 了解“十七年文学” 思想的变迁 16 第五模块: 世纪末文学 新时期文学的复兴; 新时期文学的两次转 折; 重要的作家作品; 新世纪文学的展望; 了解新时期文学复 兴的时代原因及其 特色;理解85 和 89 两次文学转向 的意义;理解重要 作品 16 知青文学 第六模块: 台港澳华文文 学 台港澳华文文学各自 发展线索; 重点作家与作品; 台港澳华文文学各自 特点。 了解台港澳华文文 学与大陆现代文学 之间的渊源及其差 异;赏析作品 16 海外华文文学 本 课程知识模块及其顺序的详细说明 第一模块:第一个十年(1917-1927 年)(共 32 学时) 一、介绍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1、文学革命的发生 2、创造社、文学研究会、新月社 28 二、分体裁介绍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在第一个十年的发展 1、“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冰心、王 统照、王鲁彦、彭 家煌、庐隐的小说;问题小说形成的原因,叶圣陶(叶绍钧)的小说创作,郁 达夫的“自叙传”抒情小说; 2、“五四”新诗诞生的概况;湖畔诗社、 冯至的小叙事诗、冰心的小 诗;闻 一多、徐志摩、李金发;新月派的“理性节制情感” 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 化的主张;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 3、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的创作概况;周作人、俞平伯的散文;“语丝” 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冰心、朱自清、梁遇春、许地山、 郁达夫的散文 4、中国现代话剧的诞生概况;业余的、非 营业性的“爱美剧”与“小剧场 运动”的倡导;田汉、丁西林的 话剧创作; 三、重点作家与作品研读 1、鲁迅 野草与朝花夕拾的内容与创作风格;呐喊与彷徨两部小说的情节 结构模式;阿 Q 形象;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2、郭沫若 郭沫若的历史题材的剧作屈原的内容及艺术特色;星空、 瓶、 前茅、 恢复的简况;女神的时代精神和艺术特色;女神中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第二模块:第二个十年(19281937 年 6 月)(32 学时) 一、这一时期文学思潮与运动 1、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2、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29 分体裁介绍这一时期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特征 1、左翼小说、蒋光慈、丁玲、张天翼、沙汀、吴组缃、叶紫、艾 芜、萧红、萧 军、萧乾、芦焚、海派小 说的创作特点。 2、20 年代到 30 年代新诗的基本情况,掌握中国 诗歌会诗人群、后期新月 派和现代派诗人群的流派特点和代表作家创作特征。 3、20 年代到 30 年代散文的流派、社会功能与文体特征;在政治化的背景 中,杂文、小品文和抒情散文的发展。 4、20 年代到 30 年代话剧的不同类型、 试验与艺术特征。 重要作家与作品 茅盾与子夜 老舍与骆驼祥子 巴金与家 沈从文与边城 曹禺的雷雨原野日出北京人 第三模块:第三个十年(19371947)(32 学时) 一、这一时期文学思潮与运动 1、战争造成的 40 年代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及其特征, 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观点及其影响, 3、40 年代的重要文学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 二、分体裁介绍这一时期小说、 诗歌、散文、戏剧的特征 1、40 年代小说受战争影响而形成的国统区的讽刺和追忆小说、沦陷区的 洋场通俗先锋混合型小说、解放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新型小说的格局与特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