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概述_第1页
1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概述_第2页
1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概述_第3页
1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概述_第4页
1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概述 第一节 司法与司法制度的概念 一、司法的概念和特征 中国古代并无“司法”这一概念,司法一词是我国清朝末年从西方引进的。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第一次论述“司法”问题。他认为:每个国 家都有三种权力,即立法权力、关于国际事项的行政权力、有关民事法规事项 的行政权力。 “我们将后者称为司法权力,而第二种权力则简称为国家的行政权 力。 ” 在孟德斯鸠看来,司法权就是惩罚犯罪和裁决私人讼争的权力,而行政 权则是执行立法机关的意志,维护公共安全,派遣和接受外交使节,防御外国 侵略的权力。他进而认为:“如果司法权不同行政权和立法权分立,自由也就 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 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将拥有 压迫者的力量。 ”“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 构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策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 则一切便都完了。 ”而且, “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 力约束权力。 ” 资产阶级在革命取得胜利后,按照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 说建立起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设立议会、总统(内阁)、法院分别行使立法权、 行政权和司法权,并使之互相制约以达到国家权力的平衡,因此,在实行三 权分立的国家,司法是与立法、行政相对应的一项国家活动,即国家适用法律 解决纠纷的活动。在这些国家,所谓司法就是审判,相应地,司法权就是审判 权,司法机关也就仅指法院。至于检察权,则是作为行政权的一部分,因而检 察机关隶属于政府行政系统。如在美国,检察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合二为一, 联邦总检察长即为司法部长;在法国和德国,其检察机关虽然附设于法院,但 受政府司法行政机关的领导和指挥;在日本,其检察机关虽独立设置,但仍受 法务大臣的一般领导。 我国清朝末年引进西方的司法制度,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司法权由法院行使。 因此,那时的司法权就是指审判权;而各级检察厅虽附设于大理院或同级审判 厅,但受专门负责司法行政的法部领导。辛亥革命取得胜利后,孙中山借鉴西 方的“三权分立”并结合中国的历史传统,实行“五权分立” ,即立法、行政、 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但司法权仍由法院行使;而检察机关则属于行政 系统,由政府的司法行政机关领导,与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相似。国民党时 期基本上照搬了“五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在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司法不仅包括审判,而且包括检察,司 法机关由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共同构成。前苏联、东欧各国的检察机关是国家 法律监督机关,其检察权不仅包括对案件的侦查权、起诉权,而且包括广泛的 法律监督权,即检察机关对所有国家机关、公务人员、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和公民个人是否遵守和执行法律实行监督,且检察机关实行垂直领导,不受地 方国家机关的干涉。前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开始学习西方,在 政治体制上搞三权分立,由国家杜马行使立法权,总统、总理行使行政权。至 于司法权,虽然在法律上仍然由审判权和检察权共同构成,但是审判权与检察 权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审判权的范围比过去扩大,成立了专门负责监督 宪法实施的宪法法院,并且对审判活动的监督权集中于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 检察权的范围比过去缩小,不再包括广泛的法律监督。 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在政治体制上借鉴前苏联的经验,实行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不搞“三权分立” 。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各级行政机 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根据宪法、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规定,人民法院是审判机关, 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是法律监督机关,行使检察权,它们共同构成我国的 司法机关。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间里,法学界一直认为,代表国家 对危害统治秩序的行为作出否定评价,以强制力维持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这 正是司法活动的根本内容,因此,不管是侦查机关、检察机关,还是审判机关 和司法行政机关,都属于司法机关的范畴。 实际也是这样,在建国以后相当长 的一段时间里,无论是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以及司法干部,还是法学教育 和研究人员,都比较一致地认为我国的司法机关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公安机关(后又分出国家安全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1990 年以后,在一些刑事 诉讼法学教科书和法学研究文章中,陆续出现了“公安司法机关”的提法。这 表明,人们已开始认识到,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司法行政机关是各级人 民政府的工作部门,依法行使相应的行政职权,属于行政系统,不具有司法的 性质和地位;我国的司法机关仅指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1997 年 9 月江泽民 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障司法机关 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由此我国各界人士终于就司法机关是指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达成了普遍共识。 根据上述我国司法机关范围的确定,我国的司法就是指人民法院和人民检 察院依照法定的职权与程序适用法律处理诉讼案件的专门活动,具体包括人民 法院对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行政案件的审判执行活动以及人民检察院在刑事 案件、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中的检察活动。我们认为,我国的司法具有以下几 个显著特征: 1民主性。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 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 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我国的司法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一样实行民主集中 制的原则。各级人民法院设立审判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审判委员会讨论 决定重大的或者疑难的案件和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问题,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 原则;各级人民检察院设立检察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在检察长的主持下, 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问题。同时,司法的民主性还集中表现在公民参 与司法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和人民监督员制度上。我国三大诉讼法均规定,人民 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由审判员、人民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组 成合议庭;人民陪审员在人民法院执行职务,同审判员有同等的权利。2003 年, 人民检察院开始设立人民监督员,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侦查的案件拟作出逮捕 或不起诉决定的,均须提交人民监督员进行审议,接受其监督。由此可见,无 论是司法机关的产生、决策体制,还是其具体的司法活动,都体现了人民性或 民主性的特征。 2终局性。终局性是现代司法的根本属性。一切案件或纠纷,一旦进入司 法程序,由司法机关依法作出生效的判决、裁定或决定,便应得到最终解决或 平息,任何机关和个人都不应再作处理,以维护法律的权威,维护社会关系的 稳定。在我国,刑事案件经过公安机关侦查、人民检察院审查与提起公诉,最 后由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并依法作出裁判,确定被告人是否构成犯罪和是否给予 刑罚处罚;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由原告起诉,人民法院经审理后依法作出裁判, 对原被告双方的纠纷或争议加以解决。因此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最终解决各种 社会纠纷或争议,无疑具有终局性的特点。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 送起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和对于情节轻微, 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对于犯 罪嫌疑人有刑事诉讼法第 15 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人民 检察院的不起诉决定一经作出,立即生效,诉讼活动即告终结,因此也具有终 局性。 3公正性。公正,即公平与正义,这既是司法工作的灵魂和生命,也是司 法工作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反映。司法的终局性特点决定了,以处理各种诉讼案 件和解决各种纠纷或争议为内容的司法活动必须做到公正合法,否则诉讼案件 便不能得到正确处理,各种纠纷和争议便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进而法律的正 确实施将无从谈起,社会公正将失去保障和希望,国家设立司法机关以维护社 会秩序,保护人民安宁的目的也就无法实现。因此,人民法院进行审判活动和 人民检察院进行检察活动,都必须严格遵守“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的原则,依照法定程序认真查明案件事实和纠纷或争议发生的原因,在此基础 上正确适用实体法规定对案件作出公正的处理。为了维护司法公正,我国建立 了一系列法律制度和程序。例如,对于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和裁定,当事人不 服的有权提出上诉,请求上一级人民法院进行第二审审判。对人民法院已经发 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当事人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 察院提出申诉,人民检察院也可以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要求人民法院 重新审判;人民法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 亦可提起审判监督程序进行重新审判。上述纠错机制的设立和运转,无疑是国 家对司法公正的深切要求和充分保障,从而也表明公正性是司法的本质特征。 4效率性。效率,也称效益,是指从一个给定的投入量中获得最大的产出, 即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同样多的效果或以同样多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效果。 毫无疑问,公正是司法的本质要求,是司法最基本的价值。但是,在复杂的现 实生活中,司法如果不考虑效率和效益,公正也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实现,正 如西方人所说:“迟来的正义非正义。 ”因此,司法要做到真正的公正,就必须 以司法的效率做保证。为了提高司法效率,我国三大诉讼法对司法机关进行诉 讼活动的期限作了明确规定。例如,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 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应当在 1 个月内作出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可 以延长半个月;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 1 个月以内宣判,至迟 不得超过 1 个半月;第二审人民法院受理上诉、抗诉案件,应当在 1 个月以内 审结,至迟不得超过 1 个半月,有法定的特殊情形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 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再延长 1 个月。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按 照普通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一审不得超过 6 个月,二审不得超过 3 个月;按 照简易程序审理的一审民事案件,不得超过 3 个月。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一审不得超过 3 个月,二审不得超过 2 个月,有特殊 情形的经批准可以延长。司法机关办理案件,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而不允许超过审查起诉的期限或审判的期限。只有提高司法效率,才能既节省 有限的司法资源,适应诉讼案件大幅度上升的需要,又及时维护当事人的合法 权益,进而实现司法公正。 5独立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要做到公正、高效地处理案件或争议, 就必须严格依法办事,独立负责地开展司法活动,而不能受到任何外来的干涉 和影响,否则就难以保持独立的地位,实现司法的公正和效率。因此,司法的 独立性是其公正性和效率性的必要条件,离开了独立性,公正性和效率性就失 去了保障,就无从谈起。正因为如此,我国宪法和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均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照 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二、司法制度的概念 司法制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司法制度,在实行三权分立的国家 是指审判制度,在我国则是指审判制度和检察制度。但一国仅有审判制度或检 察制度,显然不足以保证司法机关充分、及时、有效地行使审判权或检察权, 亦不能保证司法职能的切实实现。为此,各国在设立审判制度和检察制度的同 时,又建立一系列司法辅助制度,以对司法权的行使起到辅助、促进或保障的 作用。故而对司法制度一般应从广义上来理解,而不应限于狭义的范围。 三、司法制度的范围 根据上述分析和理解,我们认为,所谓司法制度,是指有关司法机关和司 法组织的性质、任务、组织体系、权利义务、活动原则以及工作制度等方面规 范的总称。其中,司法机关是指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而司法组织,则应包括 律师组织、公证组织等。相应地,司法制度除审判制度和检察制度外,还应包 括律师制度、公证制度等。 第二节 司法的功能和原则 一、司法的功能 1惩罚功能。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司法机关是人民民主 专政的工具,因此打击敌人、惩罚犯罪是我国司法机关的首要功能。在我国现 阶段,虽然阶级斗争已经不是国内的主要矛盾,但“仍然有反革命分子,有敌 特分子,有各种破坏社会主义秩序的刑事犯罪分子和其他坏分子,有贪污盗窃、 投机倒把的新剥削分子,并且这种现象在长时期内不可能完全消失。 ” 因此, 司法机关必须运用法律武器,对各种刑事犯罪分子予以有效的惩罚,以有力地 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在我国,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 由人民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人民法院经过审理,如果认为案件 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照刑法规定被告人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的, 则应判决被告人有罪,并判处相应的刑罚,从而给犯罪分子以应得的惩罚。 由此可见,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通过执行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可 以有效地实现我国刑罚的惩罚功能,有力地打击敌人、惩罚犯罪,保卫人民民 主专政。 2调整功能。我国司法制度的调整功能主要是通过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来 实现的。 人民法院审判的民事案件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关于公民的婚姻家庭关系、 人身关系、财产关系方面的纠纷案件;二是关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的 合同纠纷、经济损害赔偿纠纷、知识产权纠纷等经济纠纷案件;三是关于公民、 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的有关劳动争议的案件;四是关于涉外经济纠纷案件,包 括涉外合同、海事商事案件。普通人民法院和海事法院审判民事或海事、海商 案件,主要依据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劳动法、合同法、 房地产法、海商法等法律、法规,查呵案件事实,分清责任,明确当事人之间 的民事权利和义务,制裁违法行为,从而调整人身、财产等社会关系,保护当 事人的合法权益,进而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3保障功能。所谓保障功能,是指司法制度对社会关系的保护作用。司法 制度的保障功能是通过司法机关和司法组织的各项司法活动发挥出来的。 首先,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律师组织通过刑事诉讼活动,不仅要查明 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还要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顺利进行。 其次,人民法院通过民事审判活动,可以依法确认、变更和消灭民事法律 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从而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权利和财产 权利,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护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进而保障国家、集体利 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再次,公证机构通过依法证明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的真实 性、合法性,可以预防纠纷,减少诉讼,保障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 法利益。 4服务功能。所谓服务功能,是指司法机关和司法组织对活动对象所具有 的服从、服务作用。司法制度的服务功能是通过司法机关和司法组织实现其宗 旨和目的的活动体现出来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应努力为人民服务。我国宪法第 27 条第 2 款 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 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据此, 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进行司法工作必须依靠群众,方便群众,为诉讼参与人参 加诉讼以及群众旁听审判和新闻记者采访报道审判活动提供便利条件,从而真 正实现人民司法为人民的崇高目的。当然,除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外,司法组 织及其从业人员如律师、公证员等,也必须以优质高效的工作,为社会和群众 提供良好的法律服务。 另一方面,司法机关和司法组织应当努力为经济建设服务。当前,我国正 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是国家的中心工作,其他各项工作都必须服 从于这一中心工作。因此,司法机关和司法组织必须认真执行国家法律、法规, 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地打击犯罪,惩治违法,保护人民,维护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秩序,保护公共财产和公民个人的合法财产,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顺利进行。 5教育功能。所谓教育功能,是指司法机关的活动对公民所具有的教育、 感化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司法不同于资本主义司法的显著特点。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 2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 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 2 条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 ” 同时,人民法院组织法第 3 条第 2 款规定:“人民法院用它的全部活动教育公 民忠于社会主义祖国,自觉地遵守宪法和法律。 ”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 4 条第 2 款规定:“人民检察院通过检察活动,教育公民忠于社会主义祖国,自觉地遵 守宪法和法律,积极同违法行为作斗争。 ”由此可见,教育公民自觉遵守宪法和 法律,是我国司法机关进行司法活动所应担负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其应当完成 的法定任务。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保卫国家政权,保护国家、集 体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仅必须依法惩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而且还必须 积极预防违法犯罪,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为了更有效地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加强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监督。只有人民群众了 解了法律,懂得法律保护什么,禁止什么,以及违法犯罪对国家和人民的危害 性,才能自觉遵守法律,并积极协助司法机关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只有人民群 众了解了司法活动的原则、制度和程序,才能监督司法机关严格依法办事。因 此必须加强对公民的法制宣传教育。而教育公民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积极同 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就要求司法机关通过起诉、审判、执行等各项诉讼活动 以及张贴布告、印发典型案例、电视直播法庭审判、举办罪证展览等有关活动, 使广大群众懂得什么是违法犯罪、什么不是违法犯罪,以及应当怎样做,不应 当怎样做,从而激发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增强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积极同违 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同时也使那些企图以身试法的人受到威慑,悬崖勒马,不 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进而实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保护 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目的。 二、司法的原则 1司法统一原则。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公元前 202 年秦始皇打败六国,创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以后历经各封建朝 代,虽然合久必分,但更多的是分久必合,合多于分,基本达到了中华民族的 统一和封建国家的统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 争,终于推翻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1949 年 9 月 29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 1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 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独立、民主、 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1954 年 9 月 20 日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我 国第一部宪法第 3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一 律平等。 ”1982 年宪法即现行宪法在序言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 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宪法的这一规定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几 千年来的历史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大家庭,什么时候国家统一, 什么时候国家就强大和先进;什么时候国家分裂,什么时候国家就贫弱和落后。 因此,社会主义中国只有走统一的道路,才能发展,才有希望,才会繁荣昌盛。 统一的国家需要统一的社会主义法制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必然要求法制的 统一。我国宪法第 5 条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 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为了保证法制的统一,宪法 第 62 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不适当的决定。第 67 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解释宪法, 监督宪法的实施;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有权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 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有权撤 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有权撤销省、 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 法规和决议。1999 年 3 月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立法法第 4 条规定, 立法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 统一和尊严。 根据宪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我国设立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 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审判机关,监督地方 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上级人民法院监督下级人民法院的 审判工作。我国审判机关的统一性对于保障法律的正确统一适用具有至关重要 的作用。同时,根据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规定,我国设立最高人民检察 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行使检察权;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最 高检察机关,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 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而且,我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 关,其根本职责是监督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为了 保证检察机关能够切实履行其法律监督职能,有效地完成其维护国家法制统一 的任务,宪法和法律为检察机关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与制度保障。现行宪法对 于检察机关行使检察权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即地方各级 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在受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的同时,还须对本级人 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二是实行检察独立原则,即“人 民检察院独立行使职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的干涉” 。 刑法、民法、行政处罚法和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 是我国的基本法律,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在办理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时, 只能以这些法律作为活动的准则和处理案件的依据。其中刑法、民法和三大诉 讼法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其制定的统一性亦保证了司法机构适用 的统一性。行政法虽然除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制定外,国务院及其各部门,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以及省会城市的国家权力机关 和行政机关也都有权制定,但它们制定的行政法规、规章或地方性法规、规章 不得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这也有力地保证着司法机关适用法律的统一性。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我国刑事诉讼法第 6 条规定,人民 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 绳。民事诉讼法第 7 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 为准绳。行政诉讼法第 4 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事实为根据,以 法律为准绳。律师法第 3 条第 2 款规定,律师执业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 为准绳。这些规定确立了我国司法工作“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 则。 所谓以事实为根据,是指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案件的实体问题和程序 问题作出处理决定时,只能以查证属实的证据认定的事实和依法推定的事实作 为适用法律的依据。其中,前一种事实属于客观事实的范围,它由具有客观性、 关联性、合法性的证据予以证明;后一种事实是在案件事实真相无法查明的情 况下,依照法律中有关举证责任的规定和法律原则推定的事实。尽管推定的事 实可能与客观事实有所不同,但在法律上能够引起同样的效果。以事实为根据, 意味着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处理案件时只能以上述客观事实和依法推定的 事实为依据,而不能以主观想象、怀疑、猜测和看法或与案件无关的事实作为 根据。而要做到以事实为根据,就必须坚持党和国家的一贯政策,从实际出发, 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和当事人的陈述。无论是何种证据,都必须 经过仔细查证,不能有任何马虎大意。我国刑事诉讼法第 46 条规定:“对一切 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 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充分确实 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这说明,只有事实才是办案的惟一依据, 才是正确适用法律的基础。 所谓以法律为准绳,是指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司法活动中,必须严格 按照法律规定办事,把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规定作为处理案件实体问题和程序问 题的惟一标准与尺度。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要按照 法定权限和程序,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依据法律的有关规定,确定案件性质, 区分合法与违法、违法与犯罪,以及情节的轻重和损害的大小等,作出公平合 理的判决、裁定或决定。以法律为准绳,意味着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整个 司法活动中只能以实体法和程序法作为惟一的尺度,而不能以红头文件、领导 讲话或指示作为处理案件的标准。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如果不以事实 为根据,不查明案件的真实情况,就根本不可能正确适用法律,以法律为准绳 就会失去意义。反之,如果不遵守法定程序,就不能保证准确查明案件事实。 即使查明了案件事实,如果不以法律为标准,也不能准确地定罪量刑或公正地 解决争议,因而以事实为根据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所以,以事实为根据,以 法律为准绳,两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在司法活动中全面贯彻执行。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我国早在 1954 年宪法中就明确规定:“中华 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同年制定的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人民检察院 组织法也把这一原则作为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加以规定。后来,由于“左”倾 思想的影响,这一原则被当作资产阶级的东西受到批判,实际上被取消了。直 到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视,这一原则才得以重新 确立。1979 年 7 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我国第一部刑 事诉讼法以及重新制定的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对这一司法原则 均作了明确规定。后来制定的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律师法等对这一原则 亦作了相同或相似的规定。其中,刑事诉讼法第 6 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 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对于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在法律面前不允许有任何特权。 ”民事诉讼法第 8 条规定:“民事诉讼当事人有 平等的诉讼权利。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 利,对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行政诉讼法第 7 条规定:“当事人在行 政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这些规定确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是我国 宪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在司法活动中 的具体体现。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指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进行司法活动的过 程中,对于所有公民都应当一视同仁,不允许有任何特殊和差别。也就是说, 对一切公民,不论其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职务等有何差别,也不论其出 身、政治社会地位、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有何不同, 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公民个人,也适用于法人和其他 组织。它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于任何违法犯罪的机关、单位和个人,都 应当依法追究其民事责任、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既不能让违法犯罪分子逍遥 法外,也不允许使无辜的人受到法律追究。 第二,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于所有诉讼参与人都应当平等地适用民事 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或刑事诉讼法,保障诉讼参与人充分行使诉讼权利和履行 诉讼义务,既不能剥夺或限制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也不得免除或 减少其应尽的诉讼义务。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社会主义司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实行这一原则, 对于切实保障公民在适用法律上的平等权利,反对特权思想和行为,惩治司法 腐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尊严和统一,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调动 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加速我国的法治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保障人权原则。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了 “天赋人权” 、 “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他们宣称人是自然状态中最自由、 平等的,自然赋予人以人权,人权与生俱来,不可剥夺,不可让渡,亦不可许 诺;他们把人权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视为人所固有的天然权利,甚至是 连上帝也不能剥夺的权利。在 1776 年由杰佛逊等人起草的美国独立宣言中, 人权成了最响亮的词语,马克思将它称为“第一人权宣言” 。它宣称:“我们认 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里被 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 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则来自被 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损害这些目的的政府,那么, 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1789 年法国国民议会通 过的人权与公民宣言以法律的形式对人权予以肯定,其第 10 条明确规定: “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而不可剥夺的权利。 ”这些权利就 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许多国家在革命胜利后纷纷效仿美国和法 国,制定宪法,确立了保障人权的原则。 我国宪法第 2 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第 33 条第 3 款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宪法第 2 章对公民的基本权利作 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 行、示威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及住宅不受侵犯的权利; 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劳动、休息和受教育的权利;男女同 工同酬的权利,等等。同时,我国还制定了集会游行示威法、教育法、妇女权 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公民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 予以具体规定和有力保障。 我国刑法第 1 条将“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 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作为刑法的重要任务。我国刑法确立了罪刑法定、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三大原则,废除了类推制度。我国刑法保留死刑,但 同时设立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制度。我国刑法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 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刑法还设立“侵犯公民人身权 利、民主权利罪”和“侵犯财产罪”专章。我国刑法既依法惩罚侵犯公民人身 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的各种犯罪行为,保护广大公民的基本权利,又依 法惩罚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各种犯罪行为,保护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的基本人权。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 2 条将“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作为刑事诉讼法的重 要任务。一方面,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司法机关追究犯罪的基本原则和诉讼 程序,旨在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杀人、强奸、 抢劫、爆炸等各类犯罪分子,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 加强了对被害人的保护,将被害人列为当事人,并依法赋予其申请回避、参加 法庭调查、使用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委托代理人、对检察机关的不起诉决 定提出申诉或向法院起诉、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请求检察机关抗诉等一系列诉 讼权利。另一方面,加强了对被追诉者基本人权的保护,将公诉案件中的被追 诉者区分为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取消收容审查制度,确立 r 未经法院依法判 决不得定罪的原则、疑罪从无原则、辩护原则、公开审判原则、上诉不加刑原 则,赋予被告人自行辩护、委托他人辩护、申请回避、不受刑讯逼供和非法取 证、不受非法逮捕或拘留、提出上诉等一系列诉讼权利。 除宪法、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外,我国其他一些法律、法规也有规定与保障 人权的丰富内容。例如,1994 年制定的监狱法规定,罪犯的人格不受侮辱,其 人身安全、合法财产和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未被剥夺或者限制的权利 不受侵犯;对成年男犯、女犯和未成年犯实行分开关押和管理;女犯由女性警 察直接管理;罪犯居住的监舍应当坚固、通风、透光、清洁、保暖。1995 年制 定的法官法、检察官法规定,法官、检察官不得进行刑讯逼供;不得滥用职权, 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得玩忽职守,造成错案或者给当 事人造成严重损失。如法官、检察官违反上述规定的,均应给予处分;构成犯 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989 年制定的行政诉讼法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 组织对拘留、罚款、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和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 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或者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 的,均有权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由上可见,保障人权已成为我国诸多实体法和程序法的重要内容,从而成 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司法活动中必须切实尊 重和保障人权。 5接受监督原则。接受监督原则,是指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进行司法 活动的过程中,应当接受国家权力机关、检察机关、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等的 监督,切实纠正自己的违法行为,预防司法腐败的发生,促进司法公正的实现。 我国宪法和法律对国家权力机关、检察机关、人民群众、新闻媒体等监督 司法活动的内容、范围和形式作了明确规定。宪法第 3 条第 3 款规定,国家行 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根据宪法的规定,各级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每年均应向同级人民 代表大会报告工作,接受人民代表的审议和监督;对于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的 审判人员和检察人员,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均有权予以罢免;对 于司法人员有贪赃枉法、徇私舞弊或枉法裁判等违法犯罪行为,任何单位和个 人都可以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举报,由有关国家机关调查处理;对 f 司法机关 及其工作人员的司法办案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进行监督,提出批评、 意见或建议,以督促司法机关纠正违法行为。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 关,对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发现人民法院的审判活 动有违法的情况,有权提出纠正意见或通知其纠正;对于审判、执行人员贪赃 枉法的犯罪行为,有权立案侦查并决定是否提起公诉。 为了贯彻落实接受监督的原则,最高人民法院于 1998 年 12 月发布关于 人民法院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监督的若干意见 ,要求各级人民法 院采取各种形式,开辟多种渠道,自觉主动地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 和工作监督,严格依法办事,维护司法公正,完成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法院的 审判任务。按照该意见,人民法院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应当做好向人 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报告,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接受人大代表依 法提出的质询,接受和邀请人大代表视察,积极办理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批 评和意见,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或者人大专门委员会的执法检查,认真复查人 大及其常委会依照法定监督程序提出的案件,邀请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 旁听公开审理的案件,做好人大及其常委会交办的信访工作,接受人大代表检 查法院工作,接受人大常委会组织对法院工作的评议等。 总之,司法机关应当主动接受国家权力机关的工作与人事监督、政协和各 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和新闻媒体 的舆论监督。 实行接受监督原则,有利于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存在 的问题,从而采取措施,改进工作,纠正违法行为,堵塞漏洞,防患于未然, 预防司法腐败的发生,进而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保障全社会实现公 平与正义。 第三节 司法制度的基本范畴 一、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是司法制度的首要基本范畴,是司法的生命和灵魂,是实施依法 治国方略的关键和保障,同时追求司法公正是司法工作的永恒主题。那么,什 么是司法公正呢? 公正,即公平和正义,历来被视为人类社会的美德,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崇 高理想。虽然“关于永恒公平的观念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它 是如米尔柏格曾经说过的那样, 一个人有一个理解 ”, “正义具有一张普洛 透斯似的脸,变幻无常,随时可呈不同形状,并具有极不同的面貌” , 但随着 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已通常将正义视为法律制度应当具备的优良品质,法律 只能在正义中发现其适当的和具体的内容,而理想的法律往往又成为正义的 化身。 而关于正义的外延,则普遍地认为应当包括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由此 司法公正无疑也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所谓实体公正,主要是指 案件事实真相的发现和对实体法的正确适用,其中发现案件事实真相是正确适 用实体法的前提,这就要求首先必须正确地认定案件事实,因为如果事实发生 偏差,必然导致法律适用的错误,而正确适用法律则是实体公正的根本要求, 因为只有适用法律正确,人们依赖法律而具有的权利和义务才能最终得到实现。 所谓程序公正,主要是指司法程序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当事人在司法过程中 受到公平的对待。现代各国法律普遍确立的举证、回避、辩护、无罪推定、自 由心证、公开审判等原则和制度就是程序公正的必然要求和主要体现。 司法公正是抽象的,同时又是实实在在的和可以看得见的。根据司法的理 论与实践,司法公正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 1司法活动的公开性。所谓司法公开,是指除法律有特殊规定的以外,司 法机关的活动应当向社会公开,不仅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到场或到庭, 而且允许公民旁听,允许新闻媒体采访和报道。在我国,司法公开主要是指审 判公开和检务公开。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对审判公开均 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俗话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因此司法公开既是司法 公正的重要标志,又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 2裁判人员的中立性。诉讼纠纷的起因在于双方当事人之间对利益的不同 认识,这种不同认识难以相互妥协的结果是双方共同期待由某一无关争执利益 的第三者秉公裁断。所谓公正,意为“二极端之中道” 。 即:判决在诉讼两造 之间不偏不倚。这种不偏不倚的状态只能由以下两种情况促成:(1)裁判人员与 案件利益无相关性。(2)司法官的情感自控性。人是有感情的,而且人往往基于 自信而同情弱者,但在诉讼中,谁是真正的弱者,谁是真正的应受法律制裁的 人,在没有亲历审判之前是不可知的,所以司法人员应当避免任何先入为主的 判断。 3当事人地位的平等性。当事人地位的平等性是指控辩双方当事人在诉讼 中的法律地位完全平等,不存在一方地位高于另一方的情形。形象化地说,就 是法官居顶、原被告双方居下的等腰三角形结构,并且法庭保证给予原被告双 方的诉讼权利相等或对应。平等性是“衡量一种程序是否公正的基本标准” 。 4司法过程的参与性。如果说当事人的平等性与法官的中立性是从静态上 对司法公正进行的保护性地位设置,那么保障司法过程中当事人双方充分的参 与性,则是从动态上的行为出发,通过双方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频繁互动,借 以达到水落石出的审判目的,从而实现司法公正。为保障司法过程参与的充分 性,司法人员至少应承担以下三项义务:一是必须认真倾听当事人的主张;二 是必须对自己作出决定的根据进行充分的说明;三是作出的决定必须建立在当 事人双方提出的证据和辩论的基础上,并与此相适应。 5司法活动的合法性。司法活动的合法性主要体现在:(1)主体合法。首先, 作为司法权力的行使者,司法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任职条件,得到合法的任命 或聘任,并被指定办理或审判某一案件,方能进行司法活动;其次,当事人、 辩护人、代理人、鉴定人等诉讼参与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并经过司法 人员的认定,方能进入诉讼程序,参加诉讼活动。(2)程序合法。无论是司法人 员依照国家法律而充分行使职能,还是当事人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实行自我防御 和攻击,都必须严格遵守诉讼法的各项规定,以确保程序的正当性。 6案件处理的正确性。案件处理是指一个案件从受理到判决一系列的诉讼 活动,在司法人员组织和指挥下有序进行并最终予以裁判定夺的过程。这种活 动的流水作业的形式,决定了每一环节的有意无意的疏忽或故意所导致的错误, 都将产生不良甚或恶劣的连锁反应。案件处理的正确性要求司法人员通过诉讼 活动,在核实证据和认定事实的基础上,正确适用实体法和程序法,对案件作 出恰当的处理。只有这样,国家司法机关的公正与权威形象才能牢固树立,裁 判的执行活动才能有序进行,这不仅反映了司法人员素质的高低,而且也关系 到社会正义能否最终得以实现。 二、司法效率 (一 )司法效率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司法效率是司法制度的又一基本范畴。在英语中,效率所对应的词是 efficiency,其意思是“做得又快又省又好” 。 在经济学中,有“经济效率” (economic efficiency)之说,指的是投入与产出或者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这 里的产出或者收益不是任意的物品,而是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有用物,因之, 经济效率含有“多快好省”的意思多产出、快生产、好质量、省资源。此 外,在经济学中还有一个“帕累托效率” ,其强调的是“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 而在日常生活中,效率通常强调的是“过程的快” ,例如我们常说某人或某机构 办事“有效率” 、 “无效率” 、 “高效率” 、 “低效率” 。 由此,我们认为,在类似于“公正与效率:司法永恒的主题” 、 “追求司法 公正与司法效率”这样的提法中,对效率首先应当作一般意义上的“快、迅速” 来理解,其次要吸纳经济效率中的“省、多”和帕累托效率中的“充分利用” 这几层含义。这是因为,在司法活动中把“公正”与“效率”并提,本身就含 有“又快又好”这种价值取向;既然公正偏重于“好” ,那么效率就理所当然地 要偏重于“快”了;而将“省、多”与“充分利用”纳入到司法效率中来考虑, 会更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效率的内涵。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司法效率”所要描述的应当是司法 活动的快慢程度,解决纠纷数量的多少,以及在司法过程中人们对各种资源的 利用程度和节省程度;作为一个理论分析工具,其强调的是要尽可能地快速解 决、多解决纠纷,尽可能地节省和充分利用各种司法资源。 与司法公正相比,司法效率更具有实在性和可见性。根据司法的理论与实 践,司法效率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 1司法机构的精简性。司法机构的精简性是指,司法机构在职务设置和人 员配置方面符合其日常所要解决的法律事务的客观要求。在一个组织机构中, 只有因事设人,各部门之间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才能保证其高效率地运转; 而如果是因人设事,人浮于事,则会增加相互之间无谓的牵制,造成极大的内 耗,导致整个机构低效率甚至无效率地运转。 2司法人员的专业性。司法人员在知识储备上必须具有专业性,即司法人 员必须具备解决其日常所面对的各种法律事务的专门性法律知识。知识储备的 专业性是与社会的分工和专业化联系在一起的,分工与专业化促进和提高了知 识储备的专业性,知识储备的专业性反过来又强化了分工和专业化。经济学家 的研究表明,分工和专业化具有很强的经济性,能带来高效率的生产。司法人 员知识的专业性是其正确区分法律事实与非法律事实,快速、正确适用法律的 一个前提性条件;而司法人员没有专业法律知识或者专业法律知识储备不够是 很难做到这一点的。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