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06常熟王翔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_第1页
20100106常熟王翔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_第2页
20100106常熟王翔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_第3页
20100106常熟王翔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_第4页
20100106常熟王翔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王 翔 (2010 年 1 月 6 日) 同志们: 这次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全 省经济工作会议、苏州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研究部署今年经 济工作主要任务和重点措施,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认清形势、坚定 信心,乘势而上、加压奋进,全力推进经济加速回暖攀升、产业加快 转型升级,为实现常熟跨越发展增添新动力、增创新优势。刚才,顾 国强常委、范建国副市长分别通报了全市大环境整治和绿化工作, 并就下阶段工作要求进行了部署;4 家单位作了大会交流,3 家单位 作了书面交流,决心大、信心足,思路清、措施实。希望大家认真贯 彻落实,互相学习借鉴。 刚刚过去的 2009 年,是常熟经受考验、克难奋进的一年。面对 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保增长、增后劲” 这一中心任务,创新落实政策措施,积极化解矛盾困难,全力扩大有 效投入,加快推进转型升级,不仅较快地实现了经济企稳回升、逐月 向好,而且为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积蓄了更强后劲。全年完成地区 生产总值 1280 亿元,增长 12%;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78.1 亿 元,增长 11.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61 亿元,其中工业投资 200 亿元,分别增长 13.6 和 6.9%。主要表现为“ 五个持续”: 一是工业经济持续回升。坚持把工业经济作为“保增长、增后劲” 的主攻方向,千方百计强化要素保障,想方设法支持企业发展,确保 2 企业平安“过冬” ,确保 经济平稳运行。全市工 业用电量自 2 月份以来 连续回升,至 8 月底在周边各(县)市率先实现正增长,全年累计达 89.83 亿千瓦时,增长 8.6%,增幅居 苏州各县(市)首位。实现工业总 产值 3010.6 亿元、销售收入 2715.6 亿元,均增长 3.2%。值得一提的 是,经过 10 个月艰苦细致的工作,成功化解了省市高度重视、各方 高度关注、账面总资产达 133 亿的科弘停产危机,引进中国五矿、浙 江物产集团,顺利实现科弘系企业重整。 二是出口降幅持续收窄。1 至 11 月,实现进出口总额 104.8 亿 美元,其中出口 69.8 亿美元,分别下降 11.8%和 11.6%,进出口降幅 比上月末收窄 1.6 个百分点,好于苏州市平均降幅 4.1 个百分点。加 工贸易率先实现正增长,1 至 11 月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 63.52 亿美 元、其中出口 41.23 亿美元,分别增长 2.2%和 2% ;机电产品、高新 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 5%和 52.7%,占全市外贸出口的比重分别 达 53.2%和 38.3%。 三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制定实施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太阳 能光伏、电子信息、软件与服务外包等五大产业发展规划和轻纺、服 装、冶金、化工、造纸 等传统产业提升发展规划。完成规模以上工业 产值 2316.1 亿元,增长 6.2%,高于全市工业总产值增幅 3 个百分点; 完成规模以上工业销售 2245.7 亿元,增长 6.1%,高于全市工业销售 增幅 2.9 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增速高于工业平均增速,通信设备、计 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产值增长 32.9%;装备制造 业完成投资 66.8 亿元,增长 19.4%,高于全市工业投资增幅 12.5 个 百分点,占全部工业投资的 33.4 %。服 务业 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 41%, 同比提高 1 个百分点。节能减排工作实现新的突破,启动昆承工业 3 小区提升性搬迁,积极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单位 GDP 能耗同 比下降 4.7%。 四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教育部“蓝火计 划” 试点工作, 与省内 17 所高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并 联合建成全国 同类城市首家省级大学科技园。实施“海内外 领军型创业创新人才计 划” ,命名首批 9 名创业创新人才,并授予 创业扶持资金。新增国家 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5 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1 家,研发 投入占 GDP 比重达到 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 的比重达 21.4%,同比提高 1.8 个百分点。 五是民生事业持续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 纯收入分别达到 27300 元和 13102 元,均增长 11%以上。稳定就业 工作成效明显,新增就业岗位 7.3 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2.38%以 内。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启动纯农人员农保转接城保工作,养 老保险覆盖率、社会养老保障率、农村合作医疗参入率均超过 99%。 2010 年是“十一五” 规 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市 实施经济跨越发 展行动计划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经济工作,不仅关系到“十一五” 目 标的圆满实现,也关系到为“十二五” 规划启 动实施和推进跨越发展 奠定坚实基础。当前,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世 界经济回升企稳的基础还不稳固,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 素仍然很多,但总体来看,今年经济形势可望好于去年。国际产业布 局将加快调整,国家继续保持相对宽松的宏观政策,江苏沿海开发 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上海世博会的举办,都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发展 机遇。这次会议特别安排一天半时间,参观考察了全市部分重点产 业项目和城乡大环境整治、生态绿化工程建设现场。这既是对全市 4 重点项目推进情况的一次大检阅,更是对新一年一着不让抓项目、 全力以赴促发展的一次总动员。参观中,各板块加快发展、竞相发展 的态势,企业创新创优、做大做强的举措,广大干部群众克难求进、 拼搏实干的作风,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做好新一年经济工作的信心。 希望大家始终保持奋发有为、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认清形势、顺势 而为、乘势而上,充分把握好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深入实 施经济跨越发展行动计划,从头抓紧、一刻不松,攻项目、强投入、 促转型,全面巩固和发展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确保今年经济增长 速度高于去年、发展质量好于去年,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领先于 周边县市。今年经济增长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16%;地方财政 一般预算收入增长 14%以上;工业产值、销售均增长 20%;全社会固 定资产投资增长 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8%;单位 GDP 能 耗下降 4.7%。重点在五个方面“求突破”: 一、在扩大有效投入上求突破。保持较快经济增速、增强持续 发展后劲,关键靠投入,抓手在项目。去年以来,我们加快报批、抓 紧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能否将这些项目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重 中之重看今年。要立足于早、立足于快,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力 气,着力解决当前部分重大产业项目推进速度不快、产出贡献不高 的问题,力争资金早一天投放、项目早一天投产、效益早一天显现, 确保全年完成工业投资 240 亿元,增长 20%。要着力优化投资结构, 加快推进一批市场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新兴产业项目,尽早形成 新的生产能力,带动产业优化升级,确保五大新兴产业投资占比达 到 55%。发挥政策激励作用,引 导企业增 强投资信心,鼓励现有规模 企业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力争今年技改投入增 5 长 20%。要积极做好项目储备工作, 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及早安 排全年招商计划,密切关注国际产业转移趋势,瞄准重点区域、重点 产业,加强招商引资的组织程度、突破力度,提高针对性招商、产业 链招商的实效,全年完成注册外资 18.7 亿美元、到账外资 9 亿美元, 分别增长 40%和 13%。确保总投资超 10 亿元的 5 只内资项目、总投 资超 1 亿美元的 4 只外资项目开工建设。要抓住两岸关系深入发展 的契机,积极借助“ 台湾江苏周” 效应,加大 对台招商力度,以丰田项 目落户为契机,加强对日本的宣传推介,以欧美发达国家加快新一 轮产业布局调整为契机,积极开展产业对接,争取在电子信息、装备 制造、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等领域引进一批产业链高端项目、新产 品研发项目。加强与国内大企业的合作,积极引进央企国企直接投 资项目,鼓励支持本地重点骨干企业与央企合资合作,共同开发新 产业、培育新品牌、开拓新市场。始终重视项目内涵质量,坚持招商 选资标准,尤其是引进周边地区产业转移项目时,要注重引进高新 技术项目、制造业提升扩张型项目、国家战略产业配套型项目,决不 能降低门槛,引进转移的低端环节、淘汰的落后产能。 二、在加快转型升级上求突破。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一项重大 而紧迫的任务,也是赢得后危机时代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要着 眼于国际产业和科技发展前沿,立足于常熟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 以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加快产 业转型升级步伐,努力构建富有常熟特色、支撑未来发展的现代产 业体系。要切实强化产业规划的先导和引领作用,围绕装备制造、汽 车零部件、太阳能光伏、电子信息、软件与服务外包以及生物医药等 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细化分解年度目标任务,完善落实配套政策 6 措施,迅速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确保今年装备制造业产值达 400 亿 元、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达 180 亿元、太阳能光伏产业产值达 60 亿 元、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 340 亿元、软件服务外包合同额达 4500 万 美元。要更加注重优化产业层次,以引进培育旗舰型、科技型大项目、 大企业为突破口,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战略产 品和知名品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向高端环节攀升,向自主研发创 造跨越,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再提高 2 个百 分点。要继续扶优扶强,促进规模集聚,深入推进“1126”计划,到年 底形成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 2 家、超 50 亿元企业 8 家、超 10 亿 元企业 35 家。要更加注重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 统产业,抓紧实施传统产业提升发展规划,按照“高端、高新、高效 ” 和品牌化的总体思路,大力推动轻纺、服装、冶金、化工、造纸等传 统产业提档升级,加快产业整合,优化产品结构,打造知名品牌,提 高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要在强化新型工业化主体地位的基础 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服务、 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引进为制造业配套的服 务业外资项目,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 供有力支持。充分发挥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加速文化与旅游、 文化与科技融合互动,深入实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设立文化产业 发展专项引导资金,扶持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好、竞争能力强的文化 企业,重点打造旅游文化、创意文化、时尚文化、文化产品制造四大 产业集聚区,推动常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同类城市第一方 阵。主动对接上海世博会,加强旅游产品整合、品牌塑造、市场推介, 在共享世博中提升常熟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国际化影响力。 7 三、在推进自主创新上求突破。科技特派员、教育部“蓝火计划” 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为我市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增强区域创新能 力搭建了重要平台、打下了良好基础。如何尽快把科技创新的潜在 优势转化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现实优势,是下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加大人才集聚力度。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培养“双百双千” 三年计划, 将人才引进方向进一步对重点产业倾斜,积极引进有技术、有项目 的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力争今年引进创业创新领军型人才 35 名, 切实提升重点产业人才集聚度。充分利用与省内外高校建立长效合 作机制的有利条件,积极与各高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项目,鼓励我 市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共建硕博培养点、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 站,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技术人才。要加大载体建设力度。深 化资源整合,加强政策支持,加快创新载体建设,常熟科技城要在年 内基本形成框架,确保科技创新大楼于 11 月竣工投用;常熟科创园 要加快南理工等大学研究院建设,今年力争再引进 3 至 4 家大学研 究院,三年内集聚 10 家大学研究院;大学科技园要着力提升“科创公 共平台”等四大功能区规划建设水平,完善技 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 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社会化人才服务等公共平台,有效汇聚各 类创新要素,年内入驻企业达到 40 家,争创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要 加大创新合作力度。细化落实与各高校的合作计划和方案,推动重 点产业、重点企业与各高校更加紧密对接,按照校企“共同研发、共 同转化、共同应用、共同拥有”的思路,围绕 高新技术重点领域和传 统产业关键技术开展合作攻关,突破一批制约产业高端发展的技术 瓶颈, 实现科研优势与生产优势的高效融合。要加大主体培育力度。 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强化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激励和导向作用,引 8 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争取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达到 2.2%。围绕 培育“百家 创新型企业 ”目标,加大对科技型企 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具 有自主创新能力、成长性和爆发力强的本土企业、民营企业做大做 强,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35 家。继 续深化品牌战略,优先扶持重点行业品牌建设,鼓励一批有专利技 术、有行业地位的企业积极参与制定国家标准,新增中国驰名商标 2 件。 四、在集约集聚发展上求突破。要结合五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和传统产业提升发展规划的实施,以“两区两园 ”转型升级和特色产 业基地建设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全市产业布局,全面推进产业集聚、 企业集群、资源集约。全力支持“两区两园 ”开发建设,不 断 强 化 和 拓 展 出 口 加 工 区 、科 技 创 业 园 、特 色 产 业 园 、国 际 服 务 外 包 基 地 等 载 体 功 能 ,全面增强“两区两园” 对高端要素资源的集聚能力、对产业发 展的支撑能力、对周边区域的辐射能力,确保“两区两园” 新增投入占 全市的 65%左右,新增 产出占全市的 45%左右。要支持各镇建好“ 专 业化、特色化” 的工业集中区,加大基础设 施投入,完善载体配套功 能,提高对特色产业的集聚水平。要按 照 合 理 布 局 、错 位 发 展 、优 势 互 补 、有 序 竞 争 的 原 则 ,加 强 产 业 的 整 合 与 集 聚 ,对 新 批 项 目 一 律 按 照 产 业 规 划 要 求 “进 区 入 园 ”,对 现 有 产 业 要 通 过 战 略 重 组 、垂 直 整 合 等 方 式 实 施 调 整 优 化 ,切 实 增 强 产 业 的 集 中 度 和 产 业 配 套 设 施 的 共 享 度 ,大 幅 度 提 高 投 入 产 出 率 、劳 动 生 产 率 、资 源 利 用 率 ,力 争 人 均 劳 动 生 产 率 提 高 16%左 右 、亩 均 投 入 强 度 提 高 10%。要 一 着 不 让 推 进 节 能 减 排 工 作 ,加大对化工、冶金、印染等行业的整治力度,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积极发展循环经 9 济、“低碳经济”,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节能环保水平,确保全 面完成“十一五 ”减排任 务。这里,我想就化工 产业发展再强调几句。 化工产业是我市一项重要的传统支柱产业,但也因环保、安全等问 题而备受关注。当前,我市化工产业正处在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 关键时期,在今后发展中要切实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产业集中布局, 推动各类化工企业向新材料产业园化工集中区内集聚,在集中区外 不再新建各类化工项目,同时集中区内不得引进高污染、高危险度 的化工项目,真正把集中区建成我市化工产业的专业集聚区和生态 工业示范区;二是推进技术创新,化工集中区要逐步向研发基地转型, 加快产学研平台建设,引导和支持区内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推动化 工产业由资源消耗型向科技进步型转变;三是深化行业整治,对主动 搬迁转移、主动关停转产的化工企业给予适当支持,对于环保、安全 不能达到相关要求,又不能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化工企业,坚决予 以关停。 五、在化解瓶颈制约上求突破。随着经济发展回升向好,各种 要素需求将不断扩大,生产要素的瓶颈制约矛盾有可能进一步凸显。 目前,这种苗头已经有所显现,煤、电、运力渐趋紧张,信贷规模增 速减缓,特别是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要未雨绸缪、早作准备,创 新思路、创新办法,千方百计组织好要素资源,保重点、保平衡,为 新一轮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一要化解用地瓶颈。经过近几 年土地开发整理,我市耕地后备资源越来越少,占补平衡的难度越 来越大,加上国家土地政策总体趋紧,这些都加大了土地供需矛盾。 按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上级下达我市的建设预留地控 制指标为 4.2 万亩,其中单独选址 1.4 万亩,用于项目、新农村建设 2.8 10 万亩,而近三年我市年均新增用地 6690 亩,按照这样的用地趋势, 土地供应将难以为继。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依法用地、集约用地意识, 以对常熟发展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真正把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作为破解用地瓶颈的根本途径、作为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进一步加强土地资源整合,科学规划、合理配置、集约利用,为长远 发展留出空间。要在严格落实上级政策、合理调配用地指标的同时, 切实做好利用土地的三篇文章:做好整合资源文章。要全面清理零星 分散、产出低效的地块,通过整理归并、调整置换,形成布局集中、 高效利用的土地资源。要采取依法征收、转让等多种形式,加快推进 “批而未用” 土地的开 发建设,督促“批多用少”的用地单位通过增资 扩产、嫁接项目等方式盘活闲置土地。要以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 挂钩试点为契机,有序推进“土地换保障和宅基地置 换商品房” 改革, 重新审视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模式,调整拆迁安置方式,全面推进 公寓房安置,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拓展用地空间。要加快推进白 茆小沙开发建设,做好边滩岸线利用和腹地产业布局规划,尽快启 动铁黄沙开发及福山水道南岸边滩整治工程,计划总投资超过 30 亿 元,年底前开工建设一期工程,力争用三年时间初见成效,五年全面 完成,工程建成后可新增陆域面积近 3 万亩,为常熟未来发展提供 重要的资源和载体支撑。做好集约用地文章。增强工业园区的集聚 效应,加快企业进区入园、腾笼换鸟进程,通过产业转移、企业整合 等途径,置换空间发展高新产业,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努力把全 市土地的投资强度和产业密度提高到新的水平。做好“点供” 争取文 章。全面梳理一批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好项目,尽快 尽早对上申报争取,对超亿美元项目要尽力争取独立选址项目用地 11 计划;对签约意向明确、落地希望很大的重大在谈项目,要将项目情 况及时上报,加强沟通协调,争取“预留”指标,真正把“点供” 政策用 足用好。二要化解融资瓶颈。抓住中央继续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的有利时机,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既为企业 发展锦上添花,更为企业解困雪中送炭,确保全年新增贷款 180 亿 元,力争 200 亿元。探索组建村镇银行,鼓励社会资本建立风险投资、 创业投资公司,健全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补偿和奖励机制,积极 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继续做好上市企业的培育工作,争取 3 家 以上企业首发上市。三要继续强化服务。认真落实领导干部挂钩联 系企业等制度,积极为企业协调解决实际困难,进一步梳理各项保 增长、促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逐一对照政策兑现和措施落 实情况,最大限度地强化政策扶持,最大限度地优化政府服务,最大 限度地减轻企业负担,全力为企业发展营造宽松优越的环境。要以 推进项目审批提速为重点,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设立 综合窗口、实施并联审批、开辟绿色通道等,进一步精简审批环节, 提高行政效率。要完善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机制,加强信息收集和分 析,准确判断经济走势,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迅速制定落实对策 措施,增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同志们,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做好今年经济工作,是对各 级干部应对能力、工作水平的一个新考验。我们要切实加强和改进 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总揽全局、把握规律,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不 断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经济板块是全市促发展、 谋跨越的主力军,更要树立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根据市 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迅速对接分解任务,强化对策措施,紧而又 12 紧、实而又实地抓好各项工作,全力开好局、起好步;各部门要更加 自觉、更加主动地做好服务工作,持续优化机关作风,不断提高行政 效能,形成更为强劲的合力,共同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实 现常熟新一轮跨越发展、争创全省科学发展示范区而努力奋斗。 借今天会议之机,我还想就全市城乡大环境整治和绿化工作再 强调几句。去年以来,我们在理顺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关键措施,深入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 整治和市容环境专项整治行动,一批群众反映强烈、脏乱严重的突 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市容镇貌得到了明显改观;继续完善“以房管 人” 为重点的外来人 员 服务管理模式,加 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社会面管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加强对城乡绿化建设的规划研究, 积极推进重点绿化工程,城乡绿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但也要看到, 我市环境整治总体水平还不够高,城乡环境面貌还不协调,一些地 方的长效管理机制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绿化建设在点和面之间、 城和乡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城乡大环境整治和绿化工作任重道远, 需要我们下更大决心,付出更大努力。全市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增 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大力实施城乡大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 、 城乡绿化“ 三年行动计 划” ,努力使常熟成 为苏南地区城乡综合环境 最优的城市。 一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