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电子教案电子教案2009_第1页
《大众传播学》电子教案电子教案2009_第2页
《大众传播学》电子教案电子教案2009_第3页
《大众传播学》电子教案电子教案2009_第4页
《大众传播学》电子教案电子教案2009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众传播学电子教案 第一编现代传播理论 授课周次 第 1 周 授课时数 4 教学章节 第一章 信息论 授课方式 多媒体课堂讲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人类信息活动的起源、发展; 2、 掌握广义与狭义的信息定义,认识信息的特征及作用; 3、 理解作为信息载体的符号是人类传播活动的要素; 4、 了解人类信息活动与思想的发生和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信息与信息化(重点) 参考资料: 美 阿尔温 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 朱志炎 等译,北京:三联书店, 1983 年 教学程序设计 计划时间 1多媒体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 学时 1 学时 教学内容: (一)信息与信息化(重点) 1、信息的概念 不同领域的学者均从自己的学科角度出发,来为“信息”下定义。因此,可以从广义与狭 义两个方面对“信息”概念进行把握。 2、信息的特征 信息是可以永存的;信息是有价值的;信息是可以识别的;信息是可传递的动量;信息必 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信息是可以转换的;信息具有可塑性;信息是可以贮存的;信息时 效的多元性;信息是可以共享的;信息的贬值与污染。 3、信息的作用 信息是构成世界的重要因素;信息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中介;信息是知识生产的基本原料; 信息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与工具;科技信息的主导作用;信息产业是现代经济 的支柱。 4、信息的载体符号 符号是人类传播活动的要素 5、信息化 2 信息的作用同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成正比例。 (二)人类信息活动与思想的发生和发展(一般) 1、人类信息获得的发生与发展 人类社会的信息活动是同人类社会同步发展的。 这种发展的突出特点是,随着人类信息传递方式的变革而引发信息革命。 就整个人类的信息发展而言,现在正在进行的是第五次革命。 2、人类信息思想的生成与发展 人类的信息思想是同人类的信息活动与信息意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现代信息思想与信息科学产生在 20 世纪,也是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支持分不开的。 信息科学的发展过程至今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 3、文化与传播 “高文脉型文化”和“低文脉型文化” “文化休克” “明示型规则”和“暗示型规则” “限定型传播规则”和“精致型传播规则” “脱文脉化倾向” 作业及思考题: 1、 如何理解信息?它和讯息、符号的关系如何? 2、 信息有什么特性? 3、信息有什么用? 授课周次 第 2 周、第 3 周 授课时数 6 教学章节 第二章 传播与传播学 授课方式 多媒体课堂讲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传播的基本内涵,明确传播者、受传者、媒介、讯息和反馈为传播过 程的五大构成要素; 2、 掌握不同学者对传播系统结构的模式研究,以及各种模式的优点和局限性; 理解大众传播的正面功能和负面功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 传播的模式与功能(重点、难点) 参考资料: 1张国良主编,21 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2哈罗德D拉斯韦尔著,张洁等译,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3 社 2003 年版。 教学程序设计 计划时间 1多媒体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5 学时 1 学时 教学内容: (一) “传播”的内涵(次重点) 1、 “传播”的表层解析 现代传播工具(媒介)是实际物质交通工具的功能的替换或延伸。 传播的三层意义都关系到了人际间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信息交流。 2、传播学对“传播”的意义界定 共享说强调“传播” 就是传者与受者共同分享信息的过程; 劝服影响说强调“传播” 是传者劝服、影响受者的过程; 刺激反应说强调“传播” 是机体对于外来刺激的一种反应。 传播是一种社会行为;传播的基本要素是传播者、信息、媒介与接受者;传播的内容是信 息;传播者与接受者都具有能动性;传播手段是发展的。 3、传播学的发展历史 美国是传播学研究的先驱者。在 20 世纪 40 年代传播学逐步形成。 传播学是在行为科学与信息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美国学者哈箩德.拉斯韦尔、库尔特卢温、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卡尔霍夫兰、威尔 伯施拉姆等奠基人为传播学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传播学的研究起步较晚,走的是一条引进与研究并举的道路。 (二)传播的模式与功能(重点) 1、传播的模式 (1)单向线型传播模式 拉斯韦尔的 5W 传播过程模式 在传播学史上,该模式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并把 5W 规定为传播 学的五大研究领域,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 终确立成为可能。 申农和韦弗的数学模式 其将媒介细分为三种,并提出“噪音”会对传播过程产生影响。 (2)控制论传播模式 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其引入了控制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反馈”,并认为每个传播单位均兼有传者、受者两种身份, 以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四种功能。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其加入并突出了“反馈” 的要素、环节和渠道,拓展了“ 噪音 ”的概念,提示了传媒对于传播 过程的介入。 (3)社会系统模式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其把传播过程置于总社会过程之中加以考察,认为个体的传播活动是在初级群体、较大的 社会结构、总体社会系统这三个层次上进行的。 (4)格伯纳的传播总模式 4 其能够根据不同的传播情况而采取不同的形式予以描述,是把简单或复杂的传播过程概括 成为一种产生讯息和感知讯息及其所传播的事件的过程。 (5)韦利斯特、麦克莱恩的大众传播模式 其特点在于表明了信息选择的多样性,表明了传播系统的自动调节的性质,强调了反馈的 重要性。 (6)互动传播模式 (7)整体互动模式 2、传播的功能 传播的实用性和娱乐性功能 拉斯韦尔三功能说,即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三大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和墨顿的功能说,即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 的“麻醉作用”。 赖特的“四功能说” ,即即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即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等三个方面。 (三)传播研究的意义与态度(一般) 1、传播研究的意义 传播学理论的建立与发展,对于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对于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具有重要的意义。 2、科学的态度与研究 传播研究在方法上主要表现为科学性。 作业及思考题: 1. 请简要评价各种传播定义。 2. 怎么理解传播的三层含义? 3. 传播学发展的社会背景有哪些? 学生课外学习指导: “传播学”是一个交叉学科,涉及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的相关 知识,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因为没有学科经验,所以学习和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 此,在每一章节的讲授之前,都会要求同学在课外有所阅读。第一章要求同学阅读张国良教 授主编的21 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和哈罗 D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通 过对大师们的原著的阅读来建立相应的感性积累。 教师课后小结: 在讲授中,我的节奏比较慢,并安排了课堂讨论,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学科视野。 5 授课周次 第 3 周、第 4 周 授课时数 6 教学章节 第三章 传播者的社会角色 授课方式 多媒体课堂讲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发展,掌握作为“守门人”的传播者的社会角色和专业意识; 2、 理解传播者对大众传播的控制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守门人”角色(重点) 、守门人意识(难点) 参考资料: 1、美丹尼斯 麦奎尔等著: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年版; 2美施拉姆著: 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华夏出版社,1990 年版。 教学程序设计 计划时间 1多媒体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5 学时 1 学时 教学内容: (一)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发展(一般) 依据媒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变革,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可以划分成四个历史阶段,一 是口语传播时代,二是文字传播时代,三是印刷传播时代,四是电子传播时代。各个传播 时代都有各自的传播特点和局限。 (二)传播者(次重点) 传播者,就是在传播过程中利用生理或机械手段传播信息的信息发送者,是传播过程中的 首要因素,也是传播赖以实现的基础。 1、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对应 在一个存在反馈的理想的传播状态中,传播者与接收者的角色是对应关系的,也就是说二 者的关系是相对且会发生转换的。 2、影响传播者的因素 影响传播者的社会因素有政治因素、社会群体规范和文化传统,个人因素有人生阅历、知 识构成和个性特征。 (三) “守门人”的角色(重点) 1、新闻传播领域的“守门人”角色 新闻工具的“守门人”理论 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提出。其认为,在社会信息流通过程中,大众传媒 形成了一道“关口” ,通过取舍选择,只将众多信息素材中的一部分传递给受众; 要真正了解“守门人”,必须将个人价值判断、职业角色同组织观念结合起来。 “守门人”理论与“两个环境”理论相通; 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主要有时间跨度、强度或阈限价值、明晰性、文化接近性、预期 性、出乎意料性、连续性、组合性、社会文化价值等九个要素; 6 大众传播通过控制社会信息量、控制社会舆论、反复提示、利用受众心理等途径来实现对 信息的“把关” ; “把关”与利益动机 2、影响新闻“守门人”的因素 “社会化”过程的影响;受众的影响;经济利益集团的影响。 (四) “守门人”的专业意识(重点) 新闻记者的专业意识虽有时会同组织的功能相互抵触,但从根本上讲,两者是协调一致的。 中立意识的“守门人”把客观视为崇高的理想及新闻专业化的具体表现,希望能够忠实地 反映外在世界。参与意识的“守门人”认为这是在逃避个人与政治的责任,因为客观是不 可能实现的神话,而且常常被人利用为保护上层社会利益的工具;他们甚至否认外在世界 的客观存在,认为新闻是相对性“社会现实的建构”。 作业及思考题: 1、请举例说明大众传播“守门人”的守门行为。 2、传播者的行为有哪些? 3、 “中立”的专业意识对记者产生的影响。 授课周次 第 4 周、第 5 周 授课时数 6 教学章节 第四章 传播媒介的革命 授课方式 多媒体课堂讲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传播媒介的基本发展历程; 2、 掌握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即讯息” 、 “媒介即人的延伸” 、 “热媒介”与“冷媒介” ”的媒 介理论; 3、 理解媒介工具和技术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麦克卢汉奇论(重点) ,理解“媒介及讯息” (难点) 参考资料: 1张咏华著: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2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著,麻争旗译:媒介事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 年版。 教学程序设计 计划时间 1多媒体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5 学时 1 学时 主要内容: (一)麦克卢汉奇论(重点) 媒介的发展和变革会对传播活动以及社会发展带来非常重要的影响。 1、麦克卢汉的主要思想 7 (1)媒介即讯息 麦克卢汉认为真正支配人类历史文明的,是传播技术(形式)本身,而不是它的内容,媒 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媒介即人的延伸 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观的扩展或延伸。 “媒介就是按摩” (2)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麦克卢汉根据传播的观念,将西方历史分为四个时代:口头传播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 代;电子时代。 (3) “地球村” (4) “热媒介”与“冷媒介”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观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 解。 “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观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但麦克卢汉的这种分类并没有一贯的标准,而且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 2、对麦克卢汉的评价 理论界对麦克卢汉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持批判和肯定两种态度 (二)现代技术冲击波(一般) 现代传播技术使得传播活动国际化,这就使各传播媒介都带上了比过去更加强烈的政治色 彩、文化色彩。 大众传播的发达与社会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新媒介因其性能方面的优势,会取代旧媒介的某些功能,但并不是一定要扼杀旧媒介的生 机。只是迫使旧媒介改变内容、经营方式和竞争策略。 作业及思考题: 1、麦克卢汉的“地球村”理论你是否同意,说出你的观点和例证。 2、你认为旧媒介会被新媒介取代么?为什么? 授课周次 第 5 周、第 6 周 授课时数 6 教学章节 第五章 传播的效果 授课方式 多媒体课堂讲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初步了解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前期研究成果; 2、掌握效果研究的四阶段的代表理论; 3、理解各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媒介的效果(重点、难点) ,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重点) 参考资料: 1、张国良主编,21 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8 教学程序设计 计划时间 1多媒体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5 学时 1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受众与媒介的关系(一般) 1、媒介万能论时期的受众观 “乌合之众” 2、德弗勒的受众研究视角 个人差异论 社会范畴论 该理论以社会学为基础,重点强调受众的社会群体的特性差异。 社会关系论 该理论强调受传者的社会关系对其本人接受讯息具有重要影响。 3、克拉珀的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 个人倾向性与选择过程 团体规范 个人影响 自由企业社会的传播工具 4、其他受众研究理论 社会文化模式 “顽固的受众”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 5、对“受众”的重新认识 在传播活动中处于客观地位的受众,在需求活动中却处于积极活跃的主体地位;传播活动 中处于主体地位的传播者,在需求活动中却处于客体地位。 6、我国的受众研究发展 我国的传播学研究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明显地受到过程学派的束缚。 (二)媒介的效果(重点) 1、 “枪弹论”时期 该理论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而受众总是被动的和毫无反抗的目标, 他们受传播媒介的力量摆布和控制。 其缺陷在于片面性与笼统性。 2、有限效果论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是有限的、间接的和有选择的,它往往受到媒介的性质、 个人差异、社会类别和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受众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靶子” ,而 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舆论领袖” 两极传播论 中介因素论 3、适度效果论 (1)创新扩散论 其认为传播媒介对传播新的信息较为有力,而人际传播对改变态度和采取行为方面较为有 力。 9 (2)使用与满足理论 该理论认为,受众面对大众传媒并不是被动的,其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 “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该研究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 (3)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该理论认为,传播媒介的效果和作用在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和信息 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安排报道的轻重主次,从而间接 达到影响舆论、左右人们对该“议题”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4)文化规范论 4、强大效果论 出现于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运用编排、筹划技能、以及统一 的观点于日积月累的渗透力,可以取得强大的传播效果。 (三)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重点) 1、传播者 从客观构成因素看,传播者的职位、资历与荣誉,都会对传播效果产生影响。 从主观构成因素看,传播者的态度、品质、特长、感情、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内容也会对 传播效果产生影响。 2、信息 信息即传播的内容,其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信息获取与处理过程中。 3、传播缓解 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物理环境;心理环境 4、受众 受众的个体差异、态度形成与改变、个人背景、心理、个性与气质等都会对传播效果产生 影响。 作业及思考题: 当代受众的个人因素对于传播效果的影响是逐年加强还是日益减少?为什么? 授课周次 第 7 周 授课时数 2 教学章节 第六章 说服与态度 授课方式 多媒体课堂讲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初步了解中西方说服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2、 掌握传播过程中如何运用说服技巧实现受众的态度改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态度改变与说服技巧(重点) 参考资料: 张国良主编,21 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教学程序设计 计划时间 多媒体课堂讲授 2 学时 10 教学内容: (一)中西方说服理论的历史与发展(一般) 1、中国古代说服理论的发展 “名正言顺” “量权”与“揣情” “变” 2、西方说服学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 3、说服理论在现代传播中的应用 可信度、吸引力、权威 “客方定向” (二)态度改变与说服技巧(一般) 1、关于态度 传播学主要强调态度改变的研究。 2、态度改变与说服技巧 (1)卡特赖特的说服原则 (2)霍福兰的说服技巧 “可信度” (3)莱平格尔的说服模式 刺激反应设计 激发动机设计 认知性设计 社会性设计 性格性设计 (4)态度改变的“一致论” 海德的“平衡论” 纽科姆的“均衡论” 奥斯古德语坦南堡姆的“和谐论”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 (5)功能论 (6)其他说服研究理论 作业及思考题: 你认为“态度”应该怎样定义? 授课周次 第 7 周 、第 8 周 授课时数 4 教学章节 第七章 印刷媒介 授课方式 多媒体课堂讲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1 1、 初步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基本定义和发展历程; 3、 熟知印刷媒介的发展历程,以及中西方新闻史上的代表性报纸,掌握印刷媒介的基本 特征; 4、 理解印刷媒介的优势与局限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印刷媒介的发展与特点(重点) 参考资料: 张咏华: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教学程序设计 计划时间 多媒体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 3.5 学时 0.5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媒介的发展与定义(次重点) 传播媒介,简称为“传媒”,是实现信息传递的中介,是指各种运载复制并传递信息的物 理形式。 人类历史就其文化与文明的发展看,既是人类使用传播媒介的历史,也是媒介从简单到复 杂的历史。 人类信息传播媒介的产生与发展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 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 (二)印刷媒介的发展与特点(重点) 邸报 手抄报 廉价报纸 工人报纸 共产主义机关报 真理报 资本主义国家垄断报业 京报 申报 中国日报 “新闻” 新闻的特征即新 (新近发生或发现)、实 (事实)、短 (便于传播和接受)、活 (生动活泼)、 强 (社会传播效应)。 (三)印刷家族(一般) 1、图书 我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文字记载。 2、杂志 同其他印刷媒介相比,杂志介于图书与报纸之间。 3、其他 12 作业及思考题: 1、 .印刷媒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怎样? 2、 .什么是新闻,其本源是什么? 3、 .报纸传播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 授课周次 第 8 周 、第 9 周 授课时数 4 教学章节 第八章 影像媒介 授课方式 多媒体课堂讲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知影像媒介艺术和技术的发展历程; 2、掌握影像媒介的基本特征; 3、理解影像媒介的优势与局限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摄影、电影的发展与特点(重点) 参考资料: 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1 年版; 法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2 年版。 教学程序设计 计划时间 多媒体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 3 学时 1 学时 教学内容: (一)瞬间猎手摄影(一般) “达盖尔摄影术银版摄影术” 摄影是以科学的手段去记录现实。 摄影作为展示现实的手段,是通过提供真实可视的直观形象来完成的。 任何一件摄影作品都是摄影者的思想与摄影技巧两大要素融合的“结晶”。 新闻摄影就是以摄影为手段,图片为形式,对新闻事实作出具象性记实报道。 新闻摄影中的导演现象 新闻摄影不是一种艺术创造(虽然其中有艺术成分),不是记者对生活的加工,而是对生活 的实录。 “典型瞬间形象” 新闻照片的冲击力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摄影师与作品鉴赏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在作品中注入信息和从 作品中提取信息的过程,是一种逆向思维的过程。 摄影语言材料的特殊性 (二)机械传媒的典范电影(重点) 13 1、中国电影发展概况 定军山 难夫难妻 左翼电影文化运动 国防电影运动 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 抗战电影运动 一江春水向东流 人民电影 新时期中国电影 2、世界电影美学思潮发展概述 作业及思考题: 1.、如何理解摄影师对摄影作品的艺术创造与加工? 2.、概述影视艺术产生发展的过程。 3、.简述印象派、先锋派和德吕克。 授课周次 第 9 周 、第 10 周 授课时数 6 教学章节 第九章 电子媒介 授课方式 多媒体课堂讲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广播媒介的基本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2、 掌握电视媒介、网络媒介的基本发展历程及其传播特点; 3、 掌握电视人与社会人的角色定位于转换的问题; 4、 理解电视、网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教学重点与难点: 电视媒介的发展与特点(重点) 参考资料: 苗棣:解读电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年 教学程序设计 计划时间 多媒体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 5 学时 1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广播媒介的发展与特点(一般) 1、广播的产生于发展 电子媒介的起步是从广播开始的。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无线电技术的重要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了远距离通讯传递的条件,并 14 且为无线电广播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匹兹堡广播电台 2、广播在中国的发展 “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3、广播的特点 (1)传播的快速性与声音的易逝性 (2)传播的广泛性与收听的随意性 (3)内容的丰富性与接收的被动性 (4)声音的传真性与信息的变异性 4、对于现代广播发展的思考 (1)关于直播 从传播学的意义上说,直播实现了信息生成、信息采集、信息传播、信息接受四个环节的 完全同步。在媒体为追求新闻传播速度而努力强化时效性的竞争中,广播直播无疑具有最 大的优势。 (2)关于音响报道 所谓音响报道,就是指广播新闻中运用音响手段的各种报道形式的总称,是一种通过声音 表现新闻现场、新闻事物和新闻人物音貌的新闻报道。这种报道形式充分发挥了广播利用 声音进行信息传播的特色,突出了信息传播的真实性、时效性、现场感、感染力、参与性, 增加了信息的含量。 (3)关于提升受众地位的问题 资讯节目应多元化,针对性要强。 资讯节目要做好服务性、贴近性文章。 精选节目滚动播出,在滚动中强化覆盖强化服务。 节目形式要创新,走多样化之路。 节目形式要创新,走多样化之路。 (二)电视媒介的发展与特点(重点) 1、电视的发明与发展 1936 年 11 月 2 日,英国在伦敦市郊的亚历山大宫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座正规的电视台,这 是世界电视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从此,人类进入了电视的使用阶段。 1958 年 5 月 1 日,北京电视台(后改名为中央电视台)成立,开始试验广播。 美国有线电视行业 2、电视媒介的传播特点 “电视是一种极重要的社会素质积存总量增长之源;电视原本面目是一种电视文化 场事实”。 (1)新闻现场的证实性 (2)信息传播的及时性 (3)信息内容的易受性 (4)画面情节的不完整性 (5)新闻要素的忌干涉性 3、关于电视新闻传播的思考 (1)重视细节和次要信息的开掘,增加信息的饱和度和生动性。 电视新闻,细节主要体现为对突出新闻的五个 W 和一个 H 等六要素起重要作用的补充要 15 素,包括有冲击力的画面,富于感染力的同期声、音响、屏幕文字等。 (2)运用陌生化叙事手段开掘电视新闻传播新角度。 叙述视角的陌生化;叙事情景的陌生化;叙事角度的陌生化 (3)利用电视信息线性传播的有序性特点 ,寻找提高电视新闻收视率的有效途径。 电视新闻同样遵循线性序次叙事的规律。 (4)关注电视日益“窄播”的发展方向,走电视传播的非群体化道路。 电视由群体化传播向非群体化传播方向转化,对于传播史来说具有革命的意义。 (5)警惕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现象,增加信息饱和度。 电视传媒虽然具有纪实的特点,但是纪实决不能等同于真实。 4、关于电视人与社会人的角色定位于转换 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在这一传播的“双重过程”中,不仅成为了“意义”的传递中介,同时 也是社会 “文化”的隐性表达,甚至其自身就具有了信息内容与文化意义的双重含义。 (三)网络媒介的发展与特点(次重点) 1、网络媒介的发展 当前的中国互联网正呈现出的十大发展新趋势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将来将向三个方向发展 中国新闻传播媒体的网络化进程 2、网络媒介的传播特点以及对网络媒介传播的思考 (1)网络新闻传播的多媒体特点 所谓“多媒体” ,简单地说,就是指“数据、文本、声音、图像在单一数字环境中的一体化” 。 多媒体是网络媒介成熟的标志。 (2)网络新闻的交互性、个性化特点 交互性使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方式表现为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双向流动、实时交互的操作 方式。 网络媒介的这种交互性实现了信息真正意义上的动态双向交流。 网络新闻的交互性、个性化特点最大限度地契合了受众主体意识觉醒的分众时代受众接受 信息的个性化特征。 (3)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信息的无限丰富以及超链接的连接和更开放、更自由的传播 态势、覆盖面广也是网络媒体的优势所在。 “超链接” “视频” “第四媒介”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介中“把关人”的角色和地位。 网络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扩大了不同人群的知识沟。 网络中的文化冲突 作业及思考题: 1、 网络媒介对电视媒介、广播媒介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2、 在互联网时代,广播媒介如何在传播中发挥作用? 授课周次 第 11 周 授课时数 2 16 教学章节 第十章 数字传播 授课方式 多媒体课堂讲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数字媒介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和基本术语; 2、掌握网络技术的基本特点; 3、理解网络传播的新模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电视媒介的发展与特点(重点) 参考资料: 苗棣:解读电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年 教学程序设计 计划时间 多媒体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 1.5 学时 0.5 学时 教学内容: (一)认识数字媒体(一般) 1、数字媒体的基本概念 数字媒体,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信息的载体,即以不同于以往的模拟信号、而是以 非连续的数字形式存在的以“比特”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电子符号为载体,全方位交互传播 信息的计算机装置;二是指被传递的内容,即以“比特”作为最小信息单位的信息本身。 直到网络的出现和发展,才真正带来了数字媒体革命。 2、数字媒体的分类 文本信息;图信息;动态信息;音频信息 (二)数字传播技术(一般) 1、数字信息处理技术 (1)字符数字媒体 (2)数字摄影及数字图像 计算机数字图像的存储 分辨率 图像的颜色深度 存储图像的文件格式 (3)数字视频 Adobe Premiere (4)数字音频 采样 2、数字媒体传播途径网络 从网络通信技术的观点来看,Internet 是一个以 TCP/IP(传输控制协议 /网际协议,协议是 通信双方在通信时共同遵守的约定)通信协议为基础,连接各个国家、各个部门、各个机 构计算机网络的数据通讯网。 从信息资源的观点来看,Internet 是一个集各个领域、各个学科的各种信息资源为一体的、 供网上用户共享的数据资源网。 17 信息高速公路 3、数字媒体传播 (1)传统传播模式 其共同特点基本都是信源到信宿的单向传播。虽然有些传播模式多了反馈环节,但依然改 变不了信息单向传播的基本属性。这是由传统媒体的传播属性决定的。 (2)数字传播模式 进入数字媒体时代,信源和信宿的角色地位是模糊的,处于互联网节点的计算机是信息的 发出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接收者。 (三)数字媒体的特点(重点) 1、数字媒体是更加贴近人类观念的媒体 “在数字世界里,媒体不再是讯息,它是讯息的化身。一条讯息可能有多个化身,从相同 的数据中自然生长。” 2、受众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3、传播面的两级发展:广播域窄播 4、数字媒体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作业及思考题: 1、 列举出其他处理视频或者音频的软件。 2、 你怎么看待网络传播中的“窄播”问题,有哪些途径可在网络传播中实现窄播? 授课周次 第 11 周、第 12 周 授课时数 4 教学章节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文化观 授课方式 多媒体课堂讲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明确马克思主义新闻文化观是经过历代革命导师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 2、 掌握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人的新闻文化观; 3、 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文化观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特征(重点、难点) 参考资料: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教学程序设计 计划时间 多媒体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 3 学时 1 学时 教学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新闻文化观是无产阶级新闻文化思想的源头、基础和总体框架,是历史唯物主 义的新闻文化观,强调不同历史环境对于精神生产的影响,注意考察精神生产过程中主客 体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新鲜性 18 时效性 非常规性 社会监督性 (二)列宁的新闻思想体系 特别强调党报应当在建党过程中发挥组织作用 指出报刊具有促进经济建设的职能 十分重视新闻社会监督的职能 把新闻的真实性与报纸的信誉和政治影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认为报纸应该多报道事实,少发议论 列宁的新闻文化观最集中地体现在了办报方针和党性原则上。 其关于办报方针和党性原则的基本出发点是加强对党报和党报工作者在思想上和组织上的 领导。 (三)毛泽东的新闻文化观 毛泽东的新闻文化观直接影响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特征。 实行全党办报,全民办报。 主张报纸要加强同群众的联系,及时反映群众的呼声和要求。 党报是实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工具。 真实是新闻的本质属性、新闻的原则和生命所在。 先进典型的宣传价值。 重视新闻报道的时宜性,主张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认为不仅要追求时效,更要追求时 机。 主张新闻要贴近现实。 提倡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明确地意识到了新闻舆论对于民众的教育作用。 在新闻表现上应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对新闻写作提出了具体的审美要求。 (四)邓小平的新闻文化观 认为社会的变革与发展,需要新闻媒介帮助建立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强调新闻的本质特征是“要拿事实说话”。 强调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 强调新闻的舆论监督。 重视新闻舆论的教育作用。 邓小平同志的新闻思想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五)江泽民的新闻文化观 江泽民同志继承发扬了毛泽东、邓小平的以人为本的新闻思想。 作业及思考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媒体如何既坚持党性原则又遵循市场规律? 19 第二编民族文化传播理论 授课周次 第 12 周、第 13 周 授课时数 4 教学章节 第一章 文化记忆信息的存储 授课方式 多媒体课堂讲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明确少数民族文化信息存储媒介具有原始性、多元性特征; 2、 掌握少数民族以物记数、以物记事等不同的信息存储媒介,以及少数民族实物记事表 意方式的特征; 3、 理解作为图画文字的东巴文字其符号意义的生成及诗性结构。 教学重点与难点: 图画文字的符号意义生成(重点) 参考资料: 李丽芳、杨海涛著:凝固的旋律纳西族音乐图像学的构架与审美阐释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教学程序设计 计划时间 多媒体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 3 学时 1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多元性信息存储媒介(次重点) 1、以物记数 实物记事,以一些有形的实物记录某一具体的事件与传说。 人类对于信息的认识是同其生存状态联系在一起的,首先引起他们关注的是数字。 以石记数 2、以物记事 青铜器 铭文 石刻 结绳记事,即以绳子打结的方式记录某种事物、事实、事件或活动。 刻木记事,即在木板上刻上某种印记,以记录事实事件。 少数民族信息的储存是同时向着“量”和“质”两个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又考虑着信 20 息储存的恒久性与外化,外化本身就是一种传播行为。 少数民族实物记事表意方式的特征:古朴性;模糊性;象征性。 (二)图画文字的符号意义生成(重点) 云南古老的民族文字,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播产生出了重要的影响。 图画记事,即通过图画或图画符号记录事物事件。 文字最初只是作为一种经济运行的机制,并非传播的媒介。 东巴文字 从文字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东巴文字指认为图画文字更准确。而从思维发展的意义上看, 以象指物或以象指事,以及将象符号化,更符合人的思维发展过程。 早期人类的思维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生存环境实物的对象化,即思维的外化形式为实物符号, 以物指物,或以物指事。 (三)图画文字的诗性结构(一般) 语言的模糊性来自于思维的模糊性和语词自身的模糊性。 东巴图画文字在编码上,不再是一般意义上“文”的语言链,而是一种诗性结构的符号链。 通过图像的并置,达到意义的表述。不同的“图像”按照表述的要求结构在一起,通过表 述出不同话语,让人更多地去感受一种影视艺术中蒙太奇诗性结构的特征。 东巴图画文字的编码程序呈现的是图像的并置,“象”与“象”之间都留有极大的想象 (表意)空间。 信息与图像、符号的关系,以及在传播过程中如何转换的模式图。 课堂讨论: 1、少数民族文化信息处理有何特殊之处? 2、少数民族实物记事表意的方式具有什么特征? 3、纳西族的东巴文字是如何表意的? 课后作业: 1、结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谈谈其用来承载信息的民族文化存储器都有哪些类型。 2、结合纳西族的东巴文,谈谈图画文字的符号意义是如何生成的。 3、请从符号学的角度,对纳西族的东巴文字进行分析解读。 授课周次 第 13 周、第 14 周 授课时数 4 教学章节 第二章 原始传播远古话语 授课方式 多媒体课堂讲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明确文化传播的基本原理; 2、掌握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原始传播的基本方式、途径和特点; 3、理解民族文化传播与传承的紧密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传播原理(重点) 21 参考资料: 美韦尔伯 施拉姆著: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0 年版。 郝朴宁:民族文化传播理论描述,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教学程序设计 计划时间 多媒体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 3 学时 1 学时 教学内容: (一)文化传播原理(重点) 传播作为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会信息交往,实质上是一种传递文化信 息的符号互动过程。 文化维模原理 文化适应 优势扩散原理 传播圈层原理 文化融合 文化同化 文化增殖 文化积淀 文化分层 “文化圈” 德国文化传播学派 英国传播学派 美国的传播主义思想 “文化区” 跨文化交流 定型观念 文化同时指向了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即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部分构成。其构成要 素包括:认知体系;规范体系;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物质产品;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系统。 民族文化中心主义 最典型的跨文化交流是在三种主要情境下,即三个层次上进行的:个人层次、组织层次和 国家层次。 跨文化交流的特点:双方文化的共享性差;各种文化差异程度不同;无意识的先入为主; 误解、矛盾与冲突增多;文化变异性增加。 跨文化交流的一个最大的障碍是不同文化信息编码上的差异。 直接渠道与间接渠道 反馈 非言语语交流和语言交流 传播的功能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即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三大功能。 22 赖特的“四功能说” 即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 即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等三个方面。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即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 (二)走出尘埃的诉说(一般) 人类的发展历程是通过文化得以证明的,而云南无疑是人类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贮贝器 扣饰 编钟 铜洗 人类在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最早同时也是最基本的交往手段,就是他们手中的生产工具, 工具的中介作用使人有目的地作用于对象,这种对象也包括了人本身,因为工具既是一种 创造,而它的普及又是一种模仿,模仿中就包含了思想的交流。 (三)高原古道通东西(一般) 蜀身毒道 五尺道 “永昌道” “安南通天竺道” 茶马古道 (四)言语的力量(次重点) 口头传播为人的内在传播,内在传播的最大特点是集传者与受者于一身。 歌谣 同战争有关的歌谣;同性爱有关的歌谣;同原始宗教有关的歌谣;同风俗有关的歌谣。 亚里斯多德的传播模式 文化传播是指一种文化传递扩散的迁移继传现象。 文化的社会性与符号性,使文化传播成为可能和必然。 文化传播的社会功能:沟通功能;社会化功能;整合功能;文明进化的功能。 传说 谚语 图腾 咒语 (五)教育传习(次重点) 民族文化的传承,最重要的场所就是家庭。 禁忌 出生仪式 “命名”仪式 “成年礼” 婚姻仪式 “能人”效应 葬丧仪式 23 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传承往往是同宗教信仰交织在一起的,所以,宗教教育 无论是在文化传播、还是民族文化传承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图腾崇拜 祭司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传播活动可分为单向传播和双向传播,体现在教育活动中为开环结构 和闭环结构。就各民族的内部教育而言,应该为单向传播的开环结构。 民族文化的发展,包含了文化发生、文化隔离、文化交流和文化选择四大文化现象。 文化落后的民族向文化先进的民族学习,不会导致民族特点的丧失。 课堂讨论: 1、结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史,谈谈文化维模功能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2、云南发掘出土的青铜器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历史文化? 3、在云南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古道起到了怎样的中介作用? 课后作业: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