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虚实观_第1页
三国演义虚实观_第2页
三国演义虚实观_第3页
三国演义虚实观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三国看虚实 11 文秘(2)班黄琳 20111004220 摘要:三国演义从古至今因为其引人入胜的故事吸引了大批的读者, 但是在其精彩的故事后面,存在着些许的虚构与渲染,而这些虚构对于故事的 构造和人物的体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通过这些虚构,作者对于人物的 爱憎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三国演义中,历史人物已被重新塑造,历史事 件已被重新安排,甚至一些人物被虚构了出来,在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然而, 这些人物对于情节的推动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通过这篇文章,我将具 体谈谈三国中的虚与实,进而探讨一下中国古代小说的虚实观。 关键词:三国演义 虚与实 评价 作用 众所周知, 三国演义是以“三分事实,七分虚构”的艺术创造方法改编 而成的,作者以一个真实的框架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又虚构了很多的人物、 事件,并且在真实的事件上通过想象将事件的细节呈现了出来,这些都是作者 的加工。从三国演义中“虚实”问题的接受史中,我们可以看出,由重 “纪实”到重“虚构”是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发展的趋势,也是小说评论家对小 说创作手法评论的价值取向。 这里所说的虚实,主要表现在历史小说创作领域,属于创作方法范畴, “实”是指对正史上记载的历史事实的如实陈述,“虚“指虚构,是作家在正史 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进行的主观发挥。作者在写三国的时候,就用了虚实结合的 方法,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其虚实。 一重塑人物 作者在写三国演义的过程中是支持蜀汉正统的,所以在描写人物的时 候不由得倾向于刘备这个人物以及他身边的谋士与武将,同时丑化其他人物。 作者在描写曹操这个人物时,将历史上的曹操与他虚构的曹操相结合了起来, 历史上的曹操是个英雄人物,他满腹经纶,拥有雄才大略,有一统天下的宏伟 抱负,聪明机智,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作者在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 着重描写这个人物的阴险狡诈、猜忌多疑、凶狠残暴,尤其是他的那句名言: 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并且通过很多事件来体现他的多疑、残暴。 再比如周瑜,他在正史中是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才,甚至连相貌也一表人才, 在历史上,很多有名的战争都是他指使的,可谓是一个英雄人物,在小说中, 作者也将他的聪明才智表现得淋漓极致,比如他将计就计让曹操将身边的谋士 蔡瑁给杀害了。但是,但是为了突出孔明的才智,作者故意将周瑜写成心眼狭 小、工於心计的武将,为他的主题服务。 二虚构人物 在很多事件中,作者都虚构了人物,这些人物在作者所描写的事件中本是 不存在的,比如,周仓、胡班 吴国太,这些人都是正史中没有记载的,作者 在这里虚构这些人物,我想可能是要增强故事的趣味性,体现战争的复杂以及 当时形势之复杂,或者是为某个事件所服务的。作者虚构这些人物都有其目的 性,并不是心血来潮。 三移花接木 作者在众多的事件叙述中运用了移花接木的方法,比如,在张飞怒鞭督邮 这一章节中,作者着重体现了张飞的鲁莽与冲动,但是在历史上怒鞭督邮这一 事件是真实存在的,可是怒鞭督邮的并不是张飞,而是刘备,这在正史中有明 确的记载:先主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 直入缚督邮,杖两百,解绶系其颈,著马柳弃官亡命。 ,在这一事件中,作者将 虚与实巧妙地结合起来了,但是,作者为何要将刘备换成张飞呢?我想,作者 还是为他的主题所服务的,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作者笔下的刘备是耿直的, 他体爱百姓、忠君信友、宽厚谦让,所以在作者的笔下绝不容许有刘备怒鞭督 邮这样的事件发生,当然,作者写这一事件也是从侧面表现刘备的宽厚,可谓 是用心良苦啊!再比如,关云长温酒斩华雄这一事件,其实在历史中斩华雄的 是孙坚,在小说中,作者将其写成关羽,实则是为了体现关羽的英雄形象,也 是为后面的情节作铺垫,这对于情节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无中生有 在三国中有很多著名的历史事件,但是也不乏无中生有的历史事件,比如, 三英战吕布,在历史上,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关、张三也未曾 参加,也就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再比如,过五关斩六将,在历史中,关 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并未发生过五关、斩六将之 事。 五夸大事实 在虚构中,作者还运用了夸张这一手法,这在很多地方都体现了出来,比 如,七星灯续命、赵云七进七出,这些事情都有夸大的成分,之所以这样,作 者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也使得故事更有趣味性,增加情节 的曲折性和生动性。 其实, 三国演义的问世标志着历史小说创作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此之前,光是讲述三国的作品就有成千上百种,包括戏曲、变文以及平话, 但是, 三国演义的创作却达到了一个巅峰。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其实一直游走在虚实之间,作者的虚构是以历史为基础的, 也是为了它的主题思想所服务的,所以说,这种虚实结合对于文学创作有着极 大的帮助。 在此之前,各个时期的虚实观也各不相同。在唐宋之前,人们比较提倡小 说立足于真实记录社会生活、历史事件,严格以“实录”为标准评价小说,凡 言有虚幻错讹的,一律斥为不经加以贬斥。但是,在唐宋时期,人们对这种看 法有了新的变化,他们在叙事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奇特的想象、细腻委婉的描写、 奇异曲折的情节,形成了小说独具特色的虚构性。而在清明期间产生了多种虚 实观,从“羽翼信使”到“虚实相生” 、 “传奇贵幻” ,再到“羽翼信使”的回眸, 实际上反映着明清历史小说虚实观念曲折反复的演变轨迹。 在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三国的作者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方法,虽然 作者在文中用了很多的虚构,但是这些都符合生活的逻辑,并非随意的,并且 他可以做到将虚升华为艺术的真实,可谓是成功的。 在明代,最先讨论古代小说虚实问题的是蒋大器。他针对三国演义发 表了一篇文章,他认为三国中的虚构成分太多,造成了正史的失传,并且可能 会误导众人,这一点是他不能容忍的,他觉得这种故事性强的书籍可以愉悦读 者,但是,对于以经史为业的“士君子”们来说,这是不采取的。所以,从他 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基本上是否定这种“三分事实,七分虚构”的做 法的。此后,王圻有对其做了新的评价,他以一个“活”字来评价其作品,他 认为,虚构可使情节变化灵活,也可以使小说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完全以实录 的方法写小说,必然缺乏生动的细节,造成人物、情节的呆板无力,枯燥乏味。 我想,只有在历史的框架内充实进丰富的生活内容,按照事物和人物性格的发 展逻辑虚构出更多的细节,并且融入作者的创作激情、个人感情,才会使小说 的艺术形象栩栩如生,读者才会更加身临其境,这对于文化的传播也会产生积 极的作用。 虚实的最高境界并不表现在同一作品中现实情节与非现实情节的相融合, 而在于虚与实的融合统一。在看三国的时候,我们总会觉得这些情节理所当然, 不会觉得有突兀的地方,比如,在张飞怒鞭督邮的情节中,我们认为张飞去做 这件事是在意料之中的,而刘备从中规劝也很符合他的形象,我们丝毫不会怀 疑这件事,但是在正史中这件事确是由刘备做的,反而让我们大吃一惊,可见 三国的作者所塑造的刘备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他做到了虚与实的相融合,他所 塑造的人物想象也是相当成功的。再比如,刘备三顾茅庐,其实这本不是一件 大事,不过是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一个典故,但是作者用了民间的一些口头 文化对这个故事进行渲染,做到了逼真的效果,这不仅仅是罗贯中的智慧,也 是广大中国人民的智慧。 参考文献: 专著类 1. 李剑国,陈洪.中国小说通史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