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教学论文_第1页
个性化教学论文_第2页
个性化教学论文_第3页
个性化教学论文_第4页
个性化教学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者姓名 学科 语文 入职时间 分公司 学习中心 论文题目 个性化教学给我的启示 如何教高中学生鉴赏古诗词 摘 要 古诗词鉴赏题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在这个部分拿到比 较高的分数不是很容易的,它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和 审美情趣。这样才能感知诗歌的形象,品味其语言艺术,领略其表达技巧, 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在一对一个性化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学生的 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指导方案。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一类诗歌的特点,明确 考试的题型、考点,掌握解题技巧,能够灵活变通。 关键词 古诗词 鉴赏 个性化 方法 怕斯卡尔说过,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 西。但它是能思想的苇草,由于思想人囊括了宇宙,思想形成了人的伟 大。 ”我认为,语文就是一种思想,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思想的一门课 程。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人格,集语言能力、文学修养、思维 品性、心理素质、智慧灵气和人格道德于一体,要培养学生用语文走遍 天下。新课标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个性化教学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让学 生逐渐成长为有思想的人。 古诗词包括古诗、唐诗、宋诗、宋词、元曲、明诗、清诗以及对联等, 高考对古代诗歌的阅读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文字表述性试题 来体现的。考查作品以唐宋诗词为主,作品体裁以近体诗和词为主。所 以教学重点主要放在了唐诗宋词上。 2 一、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分类。按表达方式,诗歌可分为叙事诗、 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 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 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赠别诗、悼亡诗、爱情诗等。 叙事诗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如石壕吏卖碳翁陌上 桑木兰诗,有的还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典型的环境,如孔雀东 南飞。 抒情诗主要是借景抒情,(即咏怀诗,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 感,发而成诗。)和托物言志(即咏物诗,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 所寄托的感情。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 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中以石灰自喻,表达诗人为 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即歌咏光明磊 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喻理诗特点:通俗自然,善用比喻说理,耐人寻味,富于理趣。 主要写法: 寓理于形象之中(在“景”或“物”的描绘中说理)形象、 生动、有趣 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朱熹观书有感(问君哪得清如许)、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淡妆浓抹总相宜)。 议论说理议论与形象描写相结合,多用比喻等修辞法。 如: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寓理于抒情之中抒情议论相结合。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 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 二、在明确诗歌的分类之后,就要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了。 3 (一)知人论世,了解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及其身世、地位和创作风格, 更好了解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诗序和诗歌后注释) 如李纲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 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赞颂牛不辞羸病、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 的性格特点。 “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 作者李纲是跨越两宋的抗战派领袖,为相时颇有政绩。因为被投降 派所排斥,屡次被谪。病牛便是他罢相后在鄂州所作诗歌。诗人疲 惫不堪,却耿耿不忘抗金报国,想着社稷,念着众生,因此其笔下力尽 筋疲、无人怜惜而不辞羸病、志在众生的老牛即诗人形象的化身。 (二)把握诗歌题材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1.咏史诗借题发挥对史实“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多用 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 思路:历史的人或物描写古今的盛衰之比表达主旨。 借古讽今劝谕统治者借鉴历史,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抨 击时弊。 怀古伤今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悲叹昔盛今衰,或物是人非。 感慨岁月瞬息变幻,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忧患 意识。 借古抒怀寄托对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以 古人自况,抒发豪情壮志,或自伤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功业未就鬓发 已白。 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 4 (特别注意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诗人身世之间相似点,相似点常 见于学过的课本。) 2咏物诗托物言志,咏物 “不即不离”,状物“似与不似” 由形写神,物我一境所写似物非物,意在写人写时曲尽 “物”之妙处而寄情其中。 思路:物情 物理。 要抓住诗歌中所表现的“物”的主要特征(某一与诗人情感相 吻合的特征)揣摩诗中的比喻意和象征意。 托物言志表达诗人志向情感 。 借物喻人赞美或批判社会上某类人。 借物喻理.劝世道德箴言 (物之特征具多面性,诗人写时“只取一瓢饮”;诗人性格、经历 各异,故同咏一物,诗歌主题可能有差异。但因文化积淀,不同诗人对 同一“物”的吟咏,所抒之情感也可能相同,注意诗歌具体的意境) 如王勃咏风“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 山楹。来去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借 “风”而起兴,结句表达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要在诗坛上引领风骚的志 向。 写景诗 “一切景语皆情语” 写法: 写景抒情先写景,后直抒胸臆。 情景交融全诗皆写景,但融情于景,注意景物色彩,特别是注 意常用的寄托某种情思的意象(景物)。 5 例: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 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对仗工整,看是句句写景,实则字 字含情,情景交融。开头两句描写明媚的春景图,流露出诗人喜悦之情。 后面两句“千秋”与“万里”相对,表现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浩 茫心绪,卒章见底,关键词(诗眼)在“万里船”。门外所泊是来自东 吴的“万里船”。可是诗人却有船行不得,有家归不了。只能倚窗见到 千年不变的茫茫雪山,满眼异地风光。再回想去年官兵收复河南河北, 诗人就想“青春作伴好还乡”,可是一年已过,春天又至,诗人仍然淹 留他乡。于是喜悦之情随着视线的转移而消逝,代之而起的是无限思乡 之情,以至心随白鹭和东吴万里船俱往故乡。最后乐景却反衬了诗人的 离愁别绪。 写景诗类别及其常常抒发的感情: 田园诗 原是歌咏恬静悠然情景的田园生活。如东晋陶渊明一些诗曾被称为 “田园诗”代表作。某些诗人不满现实,退居乡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 歌咏,流露出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 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远离尘嚣,表现不与世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变志向的高洁品质。 对于趋膻逐臭的官场生活的极大憎恶。 隐逸田园、躬耕陇亩的喜悦、闲适的心情。 弃官归田后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的思想。 表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典型的耕读生活。安贫乐道的思想。 6 田园诗有浓郁的人文色彩,不仅描写美丽的田园自然风光,还涉及 农事方面的內容,是农业文明的产物。现代汉语词典“田园诗”词 条解释:“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的劳动为题材的诗”因此一 些田园诗也表现以下主题: 描写农村勤劳、淳朴、安乐的生活情景。 描写江南稻乡安静富庶的田园风光。表现盛唐时期农民安居乐 业的生活图景和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庆丰收、与民同乐的情感 。 山水诗 个人心灵的写照,也是时代思潮在诗国的投影。 表现自然美的艺术境界。表现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意愿。 隐逸山水的喜悦、闲适的情感。 表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表达希望、喜悦之情,热爱大自然之 情。 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宁静平和的心境,“旷而且真”的怀抱的自 然流露。 表现自然恬淡的情趣以及掩盖不住的内心的孤清和寂寞之情。 曹操观沧海汉以前唯一完整的山水诗,全诗不加作者主观 抒情,只作客观描写,是汉以前所未有的。山水诗代表人物主要有晋代 的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唐代的孟浩然、王维、李白,宋代的杨万里 和范成大等。唐代诗人几乎都写有山水诗,杜甫和宋代的梅尧臣、苏东 坡、王安石、陆游等大诗人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四季图及其它风景诗 7 希望、喜悦之情 ,热爱大自然之情。 自伤迟暮,独守闺房,感伤青春易逝,佳人(良人或家人难再) ;或感叹物是人非,昔盛今衰;或抒发亡国之恨。 (想象诗歌画面,融绘画欣赏技法于其中。从动静、虚实、形、声、 色、点线、面对比等去欣赏构图美、形象美、色彩美和意象美,抓住诗 眼挖掘深意) 4.边塞诗和战争诗: 诗文思路:塞外景物戍边战士的情怀。 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显示祖国河山之壮美,抒发戍边将士保 家卫国、建功立业之豪情。(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高 适、岑参。) 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苦。表示戍边战士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 固边防、为国捐躯的决心。 5.赠别诗和悼亡诗: 两类诗共同点: 较其他类属作品,情感更为挚厚、强烈。 古语: “悲莫悲兮生离别。” 展现出主体意愿与严酷现实的矛盾,前者 “欲留不能,欲舍不忍” ,后者 “抚存感往,物是人非”,以感情的悲剧性冲突和心灵的巨大波 荡唤起读者的共鸣、同情与悲悯。 8 送别诗: 重团聚、怨别离,诗中除了抒发恨别之情外,往往蕴含其他思想 感情: 建功立业的豪情 壮志难酬之惆怅 被贬之愤懑 忧国忧民之情男女之情爱 连年战争,有家难归之悲愤 注意想象诗中描写的景物所蕴含之感情。 古人送别多在歧路旁、津渡口、长亭间或都门外。 可供作者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 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 “人化的自然”,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 领会诗中典故含义。(注意注解提示或联想已学过的诗歌。) 化用前人诗文,如: 萧萧斑马、携手相看泪眼写离别 六郡良家子、霍去病、魏大 表为国立功之志向 注意细节描写。 注意谐音“柳”谐“留”,“秋”谐 “愁”,“丝”谐“思” 。“晴”谐“情”, “莲”谐“怜”,爱怜,借以表达爱情。 悼亡诗多是感怀亡妻之作。从魏晋南北朝潘岳悼亡妻的三首代 表作起,后人感怀亡妻的作品多沿袭之,用“悼亡“为题。悲叹“双 栖一朝只”、“比目中路析”表达悼亡的痛楚和哀伤。 (三)注意诗歌标题、诗序和有关考题后的注释。 9 标题表明所咏之景、物,所说之人、事,或所抒之情。 【分析诗题,把握中心】 如: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隔昏晓。荡胸生 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全诗围绕 诗题中的“望”字。如清代仇兆鳌评:“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 三联细望之景,未联极望之情”。 诗序交代背景、作品产生缘由和过程,奠定感情基调。 注释解释词语,交代背景,或解释诗中有关典故。 (四)揣摩诗眼,注意诗中用字。 诗眼,即点睛之笔,着此一笔,境界全出。 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信息,能引起人无限联想。如:“红杏枝 头春意闹”“闹”字令人想象到枝头蝶飞蜂舞,鸟争鸣,花争艳,人欢 笑的景象。 多是动词,有时是形容词 或形容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活用之词不但具有原有词语所 具有的色彩、情状或具体形象,而且有了动感。 动词的使动用法 或形容词或名词活用使动用法言简意赅。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即诗眼) 巧用虚词,有时虚词也传神主要是转折连词或语气副词。(如: “无端偏向别时圆”的“偏”字) 平字见奇,常字见新。(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出” 状鱼儿之乐。“斜”状燕儿之轻盈,两字皆诗眼) 注意诗中与标题相照应的词 10 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其中“早”与“一枝” 相呼应。 又如:“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 被东风暗拆看。”(唐人钱珝未展芭蕉) 诗中“未展芭蕉”“冷烛”“绿蜡”相照应,说明把“未 展芭蕉”比作不冒烟的绿烛;“未展芭蕉”“书札”“芳心” 相照应,“卷”“未展”“缄”相照应。说明把未展芭蕉叶比 作卷起的“书札”书札包藏的是因为害怕什么羞于展开心曲的“芳心”。 即书札里表露的是一个正在暗恋中的姑娘的心意。 7.多用具体名词,塑造具体形象,或使多个意象并列入句,组成生 活画面(如“枯藤、老树、昏鸦”)。 三、针对考试题型具体的解题方法 古诗词鉴赏的试题主要有表达技巧类、形象意境类、语言特色类、思想 内容类。 (一) 、表达技巧类。这类试题大致有下列几种命题形式:这首诗运用了 何种表现手法(艺 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分 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 思入手。答题时应包括以下内容: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在诗歌 中的具体运用;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二) 、形象意境类 A、形象类。命题形式主要有: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 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中形 象凝聚着诗人的思想,蕴含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所描写 的具体物象和画面,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答题步骤有: 找出并描摹诗歌形象;概括形象的特点;揭示作者的情感。 B、意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这首 11 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 诗人怎样的情怀?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 面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用简洁的语言 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 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 远辽阔;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语言特色类 命题形式主要有: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 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回答语言特色类试题可 以用下列词语: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沉郁顿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