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作业答案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作业答案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作业答案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作业答案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作业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作业(一): 在教材中任选一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写一篇赏析文章或读后 感。 有人把史记誉之为悲剧英雄画廊,西楚霸王项羽则是悲剧 群像中的绝代典型, “项羽之死 ”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 幕。 “喑恶叱咤,千人皆废” 的英雄死了,留在人间的是历史长河中曾 经“卷起千堆雪 ”的浪花,群山万壑中殷殷不绝的回响,两千年来无 数读者掩卷而思,拍案而起的长叹息。 这最后一幕,由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场组成,其中包含了楚歌夜警、虞兮悲唱、 阴陵失道、东城快战、拒渡赠马、赐头故人等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 节和细节。司马迁怀着满腔激情,运用史实、传说和想象,传写了 项羽的穷途末路,不断丰富、发展了他的性格,让这位英雄死在歌 泣言笑之中,取得了可歌可泣的艺术效果。 第一场:垓下之围。大 幕刚启,夜空中传来若断若续、如泣如诉的四面楚歌之声,先奏起 背景音乐;然后唱出变徵之音的“虞兮” 主调:一起便哀音满耳,感 人至深。 “时不利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结尾三虚字反复唱叹, 曼声苍凉。正如史记评林引吴贤齐说的那样:“一腔怨愤,万种 低徊,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这支歌 由项羽主唱,美人和之,更显得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以至这位从 不曾流过泪的西楚霸王也不禁“泣数行下” ;他的部属更是 “左右皆泣, 莫能仰视”,一片呜咽。这里唱出的不仅是个人在命运面前无可奈何 的悲哀,也包含了连所宠爱的美人都无法保护的悲哀;这里流出的 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英雄犯了错误之后的悲哀的眼泪,也是一位伟大 的英雄面对最终失败的忏悔与惭愧的眼泪。司马迁不愧是伟大的传 记文学家,他对音乐的感发作用有着深邃的理解,在刺客列传 中,他曾用“易水之歌 ”写荆轲的壮士之别,令 “士皆垂泪涕泣”;在 留侯世家中,他用“鸿鹄之歌” 写刘邦晚年不得立如意为太子的 痛苦心态,使戚夫人“嘘唏流涕” ;现在,他又用 “虞兮之歌”作为项 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让悲怆的气氛笼罩全篇,把读者引进苍 茫辽远、四顾寂寥的境界,噙着泪水一字一字地往下读,一读则欲 罢不能。 接下来是第二场东城快战。当项羽“自度不得脱” 之后,连 连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写后面的“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互为呼应,三复斯言;明知必死, 意犹未平。钱钟书说:“信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 ” (管锥编 ) “不服气 ”,正显示了他的平生意气,说明了他自负、 自尊而不知自省、自责。快战之前,司马迁设计了阴陵迷道这个极 富表现力的细节。田父把他指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这是 他过去“所过无不残灭” ,丧失人心的结果。 “田父绐之曰:左。 左, 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人家骗他,指向左边,他便不加思索 地驰向左边,表现了他从来不惯骗人,也从来不相信别人敢骗他的 直率、粗犷的性格。这里两“左” 字独字成句,节奏短促,纸上犹闻 其声,显示出当时形势严峻紧张,仿佛那五千骑追兵已从征尘滚滚 中风驰雨骤而至,迫促感、速度感、力量感尽蓄笔端。 写阴陵迷道, 目的在揭示这位末路英雄丧失人心;写东城溃围、斩将、刈旗,则 着意于进一步展开他拔山盖世的意气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性格。此刻, 他丝毫不存幸胜突围之心,只图打一个痛快仗给追随他的残部看看, 确证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 ”。在这位英雄心目中,死,从来就是不 可怕的;英名受侮,承认自己失败,那才可怕。要死也死个痛快, 死在胜利之中。这种心态,可笑而又可悲。在这场“快战” 中,司马 迁再一次运用细节描绘,写项羽的拔山之力,不世之威:“于是项王 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赤泉侯追项王,项王瞋目叱之,赤 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这里,仍用虚笔,集中写他的声音。一 呼则汉军披靡,一叱则不仅人惊,连马也吓得后退数里,这是何等 的声威力量!他像一尊凛然不可犯的天神,一只被猎犬激怒了的猛 虎,须眉毕张,咆哮跳踉,谁也不敢靠近他一步。特别是他“复聚其 骑”后, “乃谓其骑曰: 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何如”二字, 写得意,写自负,声口毕见,活活画出项羽豪迈的性格。在这一瞬 间,他感受到的只是一种不屈服的自我肯定的甜蜜,哪里还曾意识 到自己是千枪万箭追杀的目标! 第三场:乌江自刎。其中写了拒渡、赠马、赐头三个细节。项羽 马到乌江,茫茫江水阻绝了去路。悲剧的大幕即将落下,司马迁偏 偏在这最后时刻打了一个回旋,为他笔下的英雄形象补上了最后的 浓墨重彩的一笔,设计了“乌江亭长舣船待” 这个细节。文如水穷云 起,又见峰峦。项羽本来已无路可逃,司马迁却写成他有充分的机 会脱逃而偏偏不肯过乌江,好像他不是被追杀得走投无路,不得不 死;而是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做出了选择。 江边慷慨陈辞,英雄的形象更加丰满完美。那曾经“泣数行下” 的血性男子,临了反而笑了。 “项王笑曰” 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 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显示了他临大难而 不苟免的圣者之勇“知耻近乎勇” 。自惭无面见江东父老,正是 由于知耻。这个细节,展示出他的纯朴、真挚、重义深情。对自己 的死,他毫不在意;却不忍爱马被杀,以赠亭长。因为, “吾骑此马 五岁,所当无敌”。五年来无数胜利的回忆,猛然兜上心头。今昔如 此,情何以堪!文章写到这里,实已神完气足,司马迁颊上添毫, 再加上把头颅留赠故人这样一个出人意表、千古未闻的细节。 “故人” 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 “吾为若德” : 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 项羽终于自刎 了,他是站着死的。帝王刘、项,将相萧、曹,对于两千年后的我 们,本来无所轩轾。但当我们读完项羽本纪 ,特别是读完“项羽 之死”这最后一幕的时候,总不免咨嗟叹息,起坐彷徨,这就见司马 迁传写人物的艺术魅力。在这最后一幕中,留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 是三个场次之间的节奏变化,起伏张弛,抑扬徐疾。第一场重在抒 情,节奏纡徐,情如悲笳怨笛,以变徵之音形成了呜咽深沉的境界。 第二场重在叙事,全用短节奏,进行速度,铁马金戈,声情激越。 第三场江畔陈辞,羽声慷慨。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连用两反诘句,顿挫抑扬,极唱叹之 胜。此外,还用了许多形象生动,蕴涵丰富的细节,其中必有不少 出于传闻、揣度,但无不使人感到可感可信、入情入理。清刘熙载 艺概所谓“太史公时有河汉之言,而意理却细入无间” ;钱钟书 管锥编所谓“马(司马迁)善设身处地,代作喉舌” ,都是赞扬 他设计的细节情理兼胜,妙合无垠。虞姬悲歌,乌江拒渡,赠马赐 头,一波三折,全凭细节传神,使全篇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 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在传记文学中,不说绝后,至少空前。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作业(二): 举例分析史记中塑造人物的方法。 (参阅项羽本纪 、 李将军 列传等文) 首先, 史记善于描写人物,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细致入微。 史记是我国写人艺术的开创者。这些人物都有一种百折不挠的 奋斗精神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豪情壮志。给人予无限的鼓舞和钦 敬。 项羽本纪里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从其开始“学万人敌” 一直到乌江自刎时的“ 无言见江东父老” 。处处都体现了司马迁对人 物性格的把握。 1) 。注意细节刻画,极力描摹人物的神情口吻。在描写项羽时, 首先写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而学剑又是半途而废。说书剑不 足以学,后学兵法,又只是略知其意。而在观秦始皇出游时却说自 己可以取而代之。就此短短的两个细节就把项羽这个豪放不羁,胸 怀大志的形象展现出来。 2)。善于通过矛盾冲突集中,尖锐的场面来表现人物。 鸿门宴 通过紧张、复杂的情节描写,揭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当曹无 伤派人将刘邦“ 欲王关中 ”的野心告诉给项羽时,项羽大怒,准备 “旦 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可是在鸿门宴上,刘邦将事先准备好的 一席温顺言语对项羽讲过之后,他不但不杀刘邦,而且竟然说出“此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天真、幼稚、轻信,缺 乏最起码的政治斗争的意识,是个莽撞汉。而刘邦,当得知项羽要 来攻打时,虚心听取了张良的建议,利用项伯度过难关。精细老练、 会利用人,表现出刘邦机智权变的性格。刘邦鸿门宴脱险后,立即 诛杀了内部的叛徒曹无伤;可是,项羽对项伯的通风报信、吃里爬 外的做法不闻不问。通过这个戏剧性的情节,成功地展示了项羽和 刘邦两个历史人物的个性:一个豪爽、无谋和轻敌;一个机智、老 练和精细。 3)。善于通过渲染气氛来烘托人物,增强故事感染力。项羽被 困于垓下之时,兵败被围,四面楚歌,已经是处境悲凄了。可是作 者还加入了项羽的慷慨悲歌, “美人和之” 使悲愤之气更盛。 其次, 史记的人物带有浓厚悲剧性色彩。 史记描写的人 物中大多数都是一些悲剧人物。就项羽来说,本来一个具有传奇色 彩的英雄人物,他勇武过人,所向无敌,为人率直磊落,不善于也 不屑于使用计谋,加上他刚愎自用,残酷暴烈,因而最终遭到了失 败。作者是将他作为一个失败的英雄来描写和歌颂的,对于这样一 个叱咤风云、不可一世,而又在短短的时间里骤然覆灭的人物悲剧 人物,作者是抓住了他一生中的三件事来表现的。钜鹿之战、鸿门 宴、垓下之围。钜鹿之战写他的叱咤风云,勇冠三军,一举摧毁秦 军主力,成为天下瞩目的英雄的人物。鸿门宴写他坦率、天真,以 “不忍”之心轻纵敌手,以至于坐失良机,为自己留下后患和悲剧的 种子。垓下之围写他慷慨别姬,勇敢突围,斩将杀敌,所向披靡, 后退至乌江,乌江亭长要他渡江,他不愿忍辱偷生,因“无颜见江东 父老”而不肯东渡,终于从容不迫地把头颅送给了敌人,自刎而死。 突现了项羽的悲剧性性格。 再次, 史记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司马迁写的虽然是历史人 物,但不是客观的记录历史,而是溶入了他深挚的爱憎感情的。他 的文章从始至终都带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这是史记文章充 满激情的最重要的原因。 1)。 史记中有的作品通篇像一首抒情诗。有的是一篇之中有 一个或几个抒情段落的篇章也是很多的。有些篇章作者还特意引入 一些歌谣谚语,让作品人物自己的即景作歌,突出地增强了文章的 抒情性。如项羽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 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突出表现了一种悲壮的美。 2)。 史记的文章常常夹叙夹议,这些议论往往带有强烈的抒 情色彩。 项羽本纪最后的太史公曰。评价项羽的失败源于自身的 缘故。也极具抒情色彩。 3)。语言古朴、雄浑。气势沉雄。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作业(三): 1、在教材中任选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写一篇赏析文章或 读后感。 2、举例分析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一、陶渊明的生活背景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一)生活背景: 陶渊明(公元 356-427)又名陶潜、字元 亭,是东晋末年的田园大诗人。据史书记载,东至县东流镇东晋时 期属浔阳柴桑(今属九江彭泽县),陶渊明在彭泽做县令,经常到 东流种菊。留下千古佳话,后人敬羡先生,建祠以祀。出身于世代 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 进取,在政治,有所作为。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 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是抱着两 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开始时前一种愿望占据了主导 地位。但那时一个动乱的年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 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 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这使陶渊明的 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消减。另外,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 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让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 难以忍受。最终“爱丘山”的夙愿就压倒了“ 逸四海” 的猛志。他开始身 在仕途,心在田园了。所以说,他的归隐,实际是自己的思想与当 时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 (二)诗歌的艺术特色:陶渊明在诗歌、散文、辞赋诸多方面 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在诗歌中,最有代 表性的是田园诗。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 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 其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 神避难所。 1平淡与醇美的统一:前人常用平淡概括陶诗的风格,这是不 错的。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辞 藻,甚至连形容词都很少用。一切如实说来,平平淡淡。然而,如 果仅仅是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的 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正和陶渊明 的为人一样。因此读来韵味隽永,越读越觉的它美。试看劝农 诗中的一节: 熙熙令音,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纷纷士 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这里呈现出一幅和平的农作 图,实际是把中国农村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特点加以美化的结果。 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久享盛名,也有类似的特点: 少无适俗 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 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 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 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 心情。中间写景的一节,“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 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视线转向远处, 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作者正是以此作 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所谓“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 理 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 自然” ,既是指自然的环境, 也指自然的生活。 作为自然的生活的一部分,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写 到了农业劳动;在他归隐时期,自己也曾参加耕作。他的体力劳动 在其经济生活中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大约是很有限,甚至,也许是 可有可无。这种农业劳作的实际意义,在于它体现了陶渊明的一种 信念。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开头就是:“人生归有道,衣 食固具端。孰是都不营, 而以求自安!”自耕自食,是理想的社会 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尽管诗人实际做不 到这一点,但他尝试 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同时又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 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这里写到了体 力劳动的艰苦和 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宁静乃至安乐。同类诗中意境 最美的,当数归园田居之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 使愿无违。 结尾两句再一次说明,陶渊明之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 动,实际都是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以上主要分析了陶渊明的田园诗所反映的社会理想,以及他对 个人在社会中的生活 方式的思考。此外,陶渊明的田园诗,还牵涉 东汉末以来文学所集中关注的问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生命 怎样才能获得解脱?在这方面,我们首先看到,陶渊明对生命短促 的事实,表现得比同时代任何人都焦灼不安。他的诗现存不过一百 多首,竟有几十 处提及“老”和“ 死”。但在哲学上,他却有一种豁达 的解释,这在组诗形、影、神 中表达得最明白。诗人借用辞赋 的对话体,让“ 形” 提出饮酒自乐、忘怀一切的人生态度(这近于 古诗十九首),又让“影”强调应追求事功,建立身后之名(这 近于建 安文学)。这两者其实都是陶渊明所难以舍弃的,但作为最 终的哲学归结,他在第三首 神释中把前二者都否定了,认为每 日醉酒伤害生命,立善求名也只是外在的追求,毫无意义,应该是: “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即归化于 自然,不必有意识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这就是不求解脱的解脱。 “自然 ”哲学的这一种内涵,在田园诗中以美好的形象表现出来,如 陶诗中最著名的饮酒之五就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 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开头四句,说只要心境 旷远,就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下面说采菊东篱,不经意中 目遇南 山(即庐山),在暮岚紫霭、归鸟返飞之中,感受到造物的奥秘, 参透了人生的真谛。尽管诗中明说“欲辩已忘言” ,但如果联系陶渊 明的其他作品来考察,他在本诗 中通过一系列意象所隐约暗示的人 生真理还是可以探索的。南山的永恒、山气的美好、飞鸟的自由, 不正是体现了自然的伟大、圆满与充实,尤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 本质吗? 那么,人的短促的一生,除了归依自然、顺应自然,在自 然的永恒、美好、自由中感受 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外,还有什么可追 求的呢?所以说,这首诗仍然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的寄托,只是偏 重有所不同。 当然,诗中的这种人生观说到底只是一种诗意的、哲理的 向往。因 为人从根本上不可能摆脱在一定的对象中实现自我的追求,也不可 能摆脱现实利害的矛盾。但作为对人生的一种哲学思考,它是有价 值的;作为诗歌的理蕴,它更带 来独特的效果。 归结起来,陶渊 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 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 人生是淳朴真诚、 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 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 意趣的乡村。由于这些追求, 使他的大多数田园诗呈现出平淡醇美、旷洁悠远的外貌,此即前人 所言“静穆”。但在这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 人生短促 深感无所寄托的焦虑。换言之,“静穆” 是在“自然” 哲学支 配下构造出的美学境界, 而激起这种追求的内驱力恰恰是高度的焦 灼不安。陶诗中最集中的就是写田园生活的作品。其代表作除了前 面提及的以外,还有移 居、和郭主簿、咏贫士、杂 诗、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等。 2.情、景、理的统一: 陶渊明并不是只有这种以平淡醇美为主 要特征的作品,他也写过一些直接涉及现实政治, 或直接表现出内 心的强烈情绪的诗篇。如述酒诗,虽然辞义隐晦,不易读懂, 但其内容关系到晋、宋更代的一些政治大事,当无疑问。又如赠 羊长史,对刘裕于义熙 十三年北伐破长安之役,显得十分高兴。 “圣贤留余迹,事事在中都。岂忘游心目,关 河不可逾。九域甫已 一,逝将理舟舆。”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感情。此外,咏荆轲和 读山海经中的几篇,对历史上和神话传说中一些虽然失败而始 终不屈的英雄形象, 表示同情、仰慕和赞美,具有慷慨悲壮的风格。 咏荆轲结末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 有余情!”分明流露出诗人心中的激昂之情。 又如读山海经中 的一篇: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精卫微禽, 而有填海之志,刑天断首,犹反抗不止,都表现出不为命运屈服的 伟大精神。最后二句,既是说精卫、刑天,也是说自己:虽有昔日 的壮志雄心,却没有偿愿的时机!这些诗的事实背景已无法加以确 凿的证明,但至少可以说明,陶渊明在隐居中仍然渴望强烈的、有 所作为的人生。鲁迅先生指出,陶诗不但有“静穆” 、“悠然” 的 一面, 也有“金刚怒目” 的一面,主要是指这些作品而言。不过,应当看到 两者也并不 是截然对立的。 从诗歌渊源关系来说,陶渊明有继承 阮籍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其诗多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表现对人 生的探索,使用哲学观照的方式,并多用组诗的形式。另一方面, 陶诗也显然受到玄言诗的重大影响。这不仅表现在他的诗中有许多 玄学的语汇,其平淡的语言风格也同玄言诗一致,而且,更重要的 是表现在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理解上。在阮籍诗中,大量地以自然 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相对照,人在自然面前感受到强大的压迫;而 在东晋的玄言诗中,则转变为人对自然的体悟和追求;到陶渊明, 又更明确地提出归 化自然的观念,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意识成为构 成陶诗独特意境的决定性因素。当然, 陶诗重视通过艺术形象而不 是抽象语言来表现哲理,这同玄言诗的枯燥无味是根本不同的。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 和新的艺术境界。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 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无奇 的乡村。只是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 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他把农 业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 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对陶诗的艺术 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 素、自然、真淳。但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风格, 而是诗人 有意识的美学追求。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 哲学决 定的。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 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诗歌在外现形式上的过度追求, 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所以,他绝少使用浓艳的色彩,夸张的 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他的诗中也常用对仗句式,但多 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觉上并不明显。他的诗歌 充满感情,但真正表现得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而是 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这一种美 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进一步说,陶诗语言的朴 素,又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炼,洗净了一切芜 杂粘滞的成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他对自然的美,无疑有十分 敏锐的感受, 因而能够用准确而朴素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 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乡村的恬静,“倾耳无希声,在目皓 已洁”写雪的轻虚,“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写风的踪迹,都是有名的 例子。 西晋诗歌追求华美、注重修辞的倾向,一方面提高了诗歌语 言的表现技巧,但有时过于用力于此,而忽视了诗意的完整,造成 繁冗、割裂的毛病。陶诗以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哲理为底蕴,绝不炫 耀外在的美饰,所以大多通篇简洁,少作铺排,钟嵘诗品称为 “殆无长语”。诗的意境,也总是比较完整,从总体上感染读者,而 不以一字一句,某个片断吸引人。做到了情、景、理的统一。 二、陶渊明的人生境界与对后世的影响 陶渊明从小就是博学能文的材料,对知识的追求,一向是认真 的。少年时期,是“猛志逸四海”,对国家社会胸怀大志。生于华夷 混战的时代,深受离乱的刺激和痛苦,他从小就立下“澄清中原” 的 大志。但身处乱世,有志不得伸,陶渊明只做过几个小官,且时间 皆不长。最为人所知的是担任彭泽令。在这期间,有一督邮到当地 视察,属下请陶渊明戴冠束带前往城外迎接,陶渊明很不乐意,尤 其那督邮是把自己的妹妹嫁给郡守做小妾而得了这官职,行为令人 不齿,陶渊明视之为小人。督邮至,县吏应束带见之,陶渊明慨叹: “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 ”后来,灵魂不卖的陶渊 明挂冠解印而归回田园,写了归去来辞一文以见其志。“质性自 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陶渊明为 官的结果,获得的是苦痛与烦恼,因他“质性自然” ,人事的束缚当 然不适合他。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对率性真淳的陶渊明真是痛苦 无比。在“饥冻 ”和“违己 ”的矛盾下,他做了不容易的抉择。辞去官职, 意味著妻儿将和他一起挨饿受冻,意味著没钱买他最爱的酒;但是 继续留任,便是违背自己的真性情,出卖自己的灵魂。为了“钱” 而 如此,在陶渊明看来,真是大大不值得。与其在浑浊的溪流中随之 浮沈,心中时时呜咽悲鸣,不如跳出这浑水,给自己的灵魂自由。 他因为透彻了解自己,才能毅然决然舍弃安适的生活及世俗的虚名。 对陶渊明而言,“违己”甚于“ 饥冻”。于是,陶渊明选择隐居务农,回 到山林的怀抱,唯有归回田园,才能活得像自己。 然而,辞官归隐后,生活并不顺利。不谙农事的陶渊明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