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艺术与中国传统美学_第1页
中国戏曲艺术与中国传统美学_第2页
中国戏曲艺术与中国传统美学_第3页
中国戏曲艺术与中国传统美学_第4页
中国戏曲艺术与中国传统美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中国戏曲艺术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内在联系 艺术在形成之初就有美的存在,只不过原始人类对美的认 识还没有形成一个理论体系。但是,这种没有理论体系的对美 的感觉,在无意之中指导着人们对艺术的不断的探索和创造, 促进了艺术的发展。悠久历史的中国戏曲,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 文化底蕴和民族心理等因素,形成了独特、鲜明的艺术特色和 审美体系,其中最主要的有歌舞性、虚拟性、程式性、综合性 等特征。戏曲艺术这些特征的形成,是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 影响而形成的。 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戏曲是有共性的,他们都是中国文化 若干年的积淀和融合过程中对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反映。不 同的是,中国传统美学是一个哲学概念,它的发展过程是美学 思想的积淀;而中国戏曲是一种可视的具体艺术形态,它的形 成发展过程是一种艺术形式的积淀。中国传统美学在其发展过 程中,指导并促进了中国戏曲的发展,而中国戏曲反映了中国 传统美学发展过程中的思想和特征。中国戏曲的形式美的歌舞 性、程式性、虚拟性、综合性等特征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美学思 想的集中反映。分别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在不同时代的特点、 审美特征和美学思想。 一、中国戏曲的歌舞性与中国传统美学。 中国戏曲歌舞性的渊源是古代祭祀活动的原始歌舞。是先 民对神灵图腾、生殖的崇拜。从考古资料出自青海大同县的 2 舞蹈纹彩陶盆中我们可以看出,那时的歌舞有了节奏、步 态、动态、情绪和趣味。反映出了原始先民“以可视的形象特 征,使人们对人体形态和音乐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显示了人 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交叉汇合的最初艺术形式”,这种原始的、 朦胧的审美意识,是推进原始歌舞发展的动力。如果说,古代 原始歌舞是中国戏曲的萌芽时期,那么,这时候的这种“戏曲 表演”已经把原始的全部“歌舞美学特征”充分体现出来了。 原始人们在祭祀的时候,“巫士”使用各种物品来装饰自己, 使用狰狞、恐怖的圣器(饕餮)来盛放贡品,诵唱着独特的乐 调,手执舞具,运动全身,跳起纯朴但有具有神秘色彩的原始 舞蹈,其目的是希望借此种具有巫术行为动态,能够接通大自 然的神秘力量,在心灵上与之融合,达到保佑或实现生活意愿 的目的。直至现在,在中国戏曲中还存在一些发展缓慢的剧种, 依然带有原始歌舞的表现特征的戏剧样式。如:藏戏、傩戏等, 他们在演出时脸带着狰狞、恐怖的面具,伴着低沉的音乐,跳 着原始舞蹈,给观众以畏敬、崇拜的感觉。 二、中国戏曲的程式性与中国传统美学 中国戏曲用“立象尽意”的方法,把生活物象、行为经过 精神性提炼,使之虚化、泛化,产生与生活物象、行为保持距离、 达到一定程度的抽象的艺术形态,具有了超物天趣的形式美。 它既抽象又具象,既藏于艺术形体之中,又远远超越具体物质形 体之外,突破了生活自然形态的束缚,以变形的手段美化伸缩了 3 物象,从而形成一种高于生活、雄浑壮美、和悦怡神的创作风貌 及美学特征,如:戏曲的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 无一不是从生活中提炼而来,却又无一与生活相同,这就是戏 曲的程式性。 中国戏曲这种“立象尽意”的程式表演的特性,则来自春 秋时期周易系辞传中 “立象尽意 ”的语论“子曰: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其不可见乎?,圣人立象以尽意, 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炎,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 以尽神”。这种“观物取象”的美学语论,使得戏曲形成了 “程式意象美”的特点以简明空灵或浓墨重彩的形式,描 绘出生活最本质特征和内在神韵,清晰而又不直白,含蓄而又 不晦涩,不追求生活自然形态的酷似,而求舞台艺术神态之逼真、 气韵之生动,与生活形态保持“不即不离”的审美距离,它是中 国艺术和审美感悟的一种整合。 三、中国戏曲的虚拟性与中国传统美学 中国戏曲强调含蓄的情感;微妙的意趣;深远的思绪;淡 雅的格调。艺术风格上,“意境”重于感知,力求在状物的基础 上达到“表情达意”的效果, 强调艺术家感情的表达,不完全 重视外物形态的准确,以实映虚,以虚写实,以简带繁,以少胜 多。中国戏曲的这种写意、虚拟性特征,是受宋元时期,兴盛 起来的书画创作追求意境的写意美学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 “意境”源自中国佛教支脉的禅宗的“静”,是充满生机 4 的“欲静宜动”,这种“静”用空来表现,虚空中蕴含着宇宙 万象,破有限为无限。所谓“野旷山野静,天高秋月明”。唐 代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司空图论述了“意境是味 外之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必须超逸象外,通向无限的本 体”。到了宋朝,欧阳修提出了“画意”的美学思想,讲究 “画意不画形”,把艺术的目的归到“达意”。这种写意美学 思想主张借物写心,借景传情,重视“意境”的创造,强调 “似与不似”之间的效果,以“小有”带“大无”,以“小实” 代“大虚”,给观众创造出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赋予了艺术隽 永的意境。 中国戏曲正是受了这种写意美学的影响,在舞台上创造出 许多虚拟的表现手段。如:“挥鞭马就走;摇桨便行舟;抬手 门自开;提腿进门来。”同时,也赋予了戏曲虚拟的舞台时空, 使得戏曲有了自由灵活的舞台表现空间。如:“一圈圆场万里 路,两排跟头万重山。三声更鼓四时过,六句唱腔一夜天”; 四个龙套表示千军万马;四个靠旗代表战阵中的众多军旗等。 四、中国戏曲的综合性与中国传统美学 中国戏曲是集大成于一体,吸纳了各种艺术的表现手段, 丰富了舞台表现形式的手段。它涵盖了舞蹈、音乐、美术、诗 歌、杂技、武术等艺术的表现技术。 周易中卦爻辞的美学思想,是发展的、辩证的思想; 太极图中的双鱼合抱的统一观念,为中国文化提供了“和合” 5 的思想,讲究包罗万象,反对因习守旧,追求“望今制奇、参 古定法”。具有矛盾统一的“综合美”;阴阳刚柔的“均衡美” ;内向互补的“交融美”;弧线流动的“圆灵美”等等美的特 征。 这种美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戏曲在形成发展过程中 对于美的追求,不断地吸收其他艺术的优点,化为“我”用, 表现形式不断地融入各种艺术手段,以其博大的胸怀,不断地 与区他艺术形态相融合,舞台表演讲究化“方”为“圆”等规 范,使得中国戏曲不断向前发展,成为最具有中国古典美学特 征的艺术形态。 当然,并不是说,以上的论述的美学范畴就代表了中国戏 曲艺术几大特征的根本发源地。其实,中国戏曲是在漫长的形 成过程中,自然的、不露痕迹的接受各历史长河中不同时代, 各个不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