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 专题_第1页
中国美学 专题_第2页
中国美学 专题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和合之美 “和合”思想, 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基本理念和思维方式。它以 “天人合一”为核心, 广泛地表现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许多方面,也深刻地影 响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和合”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一大特色,和合 文化,亦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之一和主要组成部分。 “和合”文化中和 谐化辩证法的普遍运用,使得中国诗性智慧特别注意以对应性、相融性、辩证 性、和谐性来理解和处理一系列审美范畴的构架和展开。“和合”文化构建了 中国美学的主导精神 对“和”美的追求、对和谐的追求形成了中国美学的 和谐基调。 一、“和”、“合”与“和合” 说文解字 解“和” 为“和, 相应也” , 意指不同事物之间相互配合, 和谐一致。而解“合” 为“ 合, 合口也 , 即口的上下唇和上下齿的闭合, 引 申为相合、吻合之意。由于”和“ 与“合”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融会结 合之意, 在这个意义上两者是同义词。在中国哲学中,“合”与“和”往往交互 使用。到了春秋时期,“和” 、“合”两字开始连用, 成为一个整体概念墨 子有:“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 离散不能相和合。”和合思想在思想家那里, 又成为一种社会学理论, 成为一种调控各种社会关系的一种方法论原则, 根据 这个原则, 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和各种关系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 整体, 只有各种要素和各种关系协调、和合, 有序组合, 社会有机体才能有效 运行。和合思想与尚中观念又紧密相联。“中”与“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 十分重要的范畴,“中”是“和”的本体, 而“和”是“中”的呈现。中庸 里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事物发展达到中和状态, 即是易传所设想的“保合太和”的理 想境界。 儒家贵“和”尚“中”,认为“德莫大于和”。中庸有云“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论语学而有云“礼之用,和为贵”。“和谐”思 想发展到政治领域,就有儒家本源之一 周礼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 以谐万民”的政治准则。儒家主张,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洞明“和实生物” 之道;个人修身养性,要讲究“心平气和”之工;与人交往,要恪守“和而不 同”之法;应对潮流,要坚持“和而不流”之则;治理国家,要追求“政通人 和”之理;与国交往,要坚持“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之规,最后的终极关怀 乃是“天人合一、宇宙和谐”价值追求,这是中国古圣先贤们积千年之理论与实 践而积淀流传下来的精华瑰宝。作为今人,要建设和谐社会,须高度重视和弘扬 这一历史传统。 二、天人合一 “居中致和, 天人应合”的内核是“天人合一”观念,这一观念在众多古 文献中获得一定程度的理性化表述:一、追求美与善的统一。这突出表现在儒 家美学思想中。如孔子主张“里仁为美”,就是强调人只有与“仁”(善)相 融一体,才能体现出美来。孔子“思无邪”的评诗原则与“温善敦厚”的诗教 更是建立在尚雅正的伦理道德标准之上的。柳宗元的“文以明道”说,朱熹的 “文道不二”论等都从不同侧面强调美与善、艺术与道德的统一。在人格美领 域和艺术美领域追求美善的统一成为中国美学的主要特征之一;二、追求人与 自然的统一。这突出表现在庄学与玄学中。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反映在中国 美学中,实质就是强调人的内在自然与外在自然的交感和融合,中国美学十分 重视师法自然,含合造化,在感性的自然形态中直探宇宙的机心;三、强调有 限与无限的统一。中国美学十分重视透过有限的自然形态或有限的笔墨、色彩、 节奏、线条等来传达无限的生命意蕴。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说、庄 子的“唯道集虚”论、王士贞的“神韵”说和中国特有的意境理论,都是强调 在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中来展示个体生命的活力和宇宙大化的至美。倘以儒、道、 禅三家审美理想、美学特征和艺术追求来反观“和合”文化对中国诗性智慧的 浸润,更能看出中国美学的和谐基调。三家美学中,儒家美学偏重个体与社会 间的和谐,道家美学偏重于个体与自然间的和谐,禅宗美学偏重于个体与自我 的和谐。 强调在自然与精神间建立一种和谐化关联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代 审美境界论的影响是巨大而又深远的。这表现在: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人与自 然、情与景、主体与客体、心源与造化、内根与外境都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的。天人异质同构的这种深层文化意识使得中国古代人学与美学间有着内在的 本体性关联。“天人合一”思想对古代审美境界论的深刻浸润,从逻辑结构上 讲主要体现为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其一:认为“天”是美的本源,美因乎自 然,“造乎自然”,主体只有体天道、察天机、悟天理,深契自然之真趣,才 能洞悉美的真谛。其二,认为既然美的真谛的获得源于人对“天”(机、道、 理)的洞见,则审美的最高境界和最后归宿应当是人合于天,即主体的审美极 致体验与本源性世界的本真敞亮应获得本质性的同一。孟子说:“万物皆备于 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也是强调通过深切的内心体验达到与天地万物 一体的最高境界。庄子直接标举“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人生境界, 并把这种境界称为“天乐”境界、“、至乐境界,所谓“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前者为溯源,后者为返本。在此,美的本原问题和审美的归宿问题就逻辑地 统一在“天人合一”观念中。 “和合之美”也是中国传统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