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灯塔去》的主题意义探析_第1页
《到灯塔去》的主题意义探析_第2页
《到灯塔去》的主题意义探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本文根据弗吉尼亚伍尔芙的文学创作思想和审美观点,从结构意象和人物意象两 个层面进行分析,认为伍尔芙力图通过独特的创作手法意识流和象征主义,表达她对 人的内心世界的理解与认识。本文旨在透过零乱的意识表象、人物及结构的象征意象,揭 示伍尔芙在她的代表作到灯塔去中所追求的和谐平衡的思想主题。 【关键词】和谐;灯塔;意象;主题 弗吉尼亚伍尔芙是文学界公认的 20 世纪初与詹姆斯 乔伊斯并驾齐驱的意识流派的典型代 表人物。发表于 1927 年的到灯塔去是体现她的创作思想的经典之作。她在该作品中娴 熟地运用意识流与象征主义创作手法,令评论家们叹为观止。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对 该部作品的写作技巧给予了大量的分析研究,认为到灯塔去是开创小说新形式的典型 之作。这些评论大都侧重于该作品的意识流和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而对作品的另外一个重 要方面写作形式所要表达的深层内涵,即主题论述不多。无论在小说的创作形式上做 多大的改革与创新,其意图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因此,透过纷繁复杂的、零 乱的意识表象,研究品味作者意欲揭示的思想主题,以领悟其笔下的生活真谛是非常有意 义的。本文旨在拨开貌似奇特和随意的意象的外壳,揭示伍尔芙于零乱中追求和谐平衡的 思想内核。 一、伍尔芙的审美观点及到灯塔去的主题 从她的处女作远航开始,伍尔芙就孜孜不倦地在理论和创作两个方面积极探索现代小 说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观点。在她的文艺理论力作论现代小说、狭窄的艺术之桥等 中,她大胆地批评当时已颇有名气的唯物主义作家贝内特、威尔斯和高尔斯华绥等人,向 以他们为代表的传统小说从理论上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倡导现代小说的中心应该在于刻画 人的内心真实,探索生活的本质。伍尔芙一再在自己的作品中去阐释她的这些文学论点。 她勇于实践,先后发表了远航、夜与日、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海 浪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她都从人物的内心意识着手,摒弃传统小说的外在描绘和线 形结构,以时空交叉为结构,力图揭示生命的本质,她主张小说家的责任就是表达内心的 真实。笔者认为作者所描绘的主人公的内心感受、瞬间印象、飘忽的梦幻、难以扑捉的情 思或高度抽象的观念等都是作者基于一定生活经验的自然反应,也是作者在特定的社会历 史条件下对人、社会、生命的观察和思考的结果。20 世纪初严峻的社会现实使西方人正面 临艰难的抉择:一方面,物质的毫无节制的膨胀和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把传统的幻化生活 的面纱基督教和希腊神话中的和谐一片片无情地撕碎;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充 满宗教的、田园诗的色彩又偏偏太久地濡染了西方人的灵魂,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始终强烈 地渴望着和谐与统一。面对如此困境,以艾略特、波德莱尔为首的后期象征主义者认为文 学应该追求“最高真实” ,世界的真即丑恶,他们笔下的巴黎、荒原、空心人无不揭示了一 种病态美。而伍尔芙则主张用象征和意识流的手法刻画真实,目的在于美化生活,而不是 低吟生命的哀歌。所以,有人视她为唯美主义作家。她渊博的知识、机智的思维使她对现 代社会的混乱、无序和支离破碎有独到的感受和理解,她以敏锐的目光关注着现代人的处 境,试图通过写作探索人的内心的深层感受和体验。在到灯塔去中,她以诗话的语言 刻画了人们追求宁静和谐的心理状态的历程。整部书从三部分长短不一的设置到中心人物 拉姆齐夫人“精神之光” 的描绘,无不折射着和谐的光芒人与自然、人与人、生与死、 理想与现实都可以在人的努力下,在人的内心世界和谐相处。 二、结构的象征意象及主题意义 到灯塔去是伍尔芙以她的父母为原型而写成的有一定自传成分的小说。全书分为三部 分。第一部分“窗” ,是心灵之窗的象征。主要描述了一幅午后的景色,占全书篇幅的三分 之一以上。该部分中最感人的一幕是拉姆齐夫人独坐窗口,一边不停地织着那双棕色的袜 子,一边敏锐地洞察人们的思想情绪,窗外那盏忽明忽暗的灯塔给她精神力量和寄托。在 大海环绕、与灯塔遥相呼应的小岛上,在午后的阳光下,拉姆齐夫人恬静地独坐于窗前的 这一幕,就如一幅色彩柔和的风景画,映入读者的眼帘,令读者的心灵豁然平静。同时, 拉姆齐夫人本人又是一扇灵魂之窗,抚慰着丈夫、子女、朋友的生活和心灵,是那海上的 灯塔指引照耀着她周围迷茫的心灵。第二部分“岁月流逝”是最短的一章,只有几页,是十 年人世沧桑的缩影。岁月在战乱中流逝,人们的精神支柱拉姆齐夫人溘然长逝。她所营造 的和谐之光也被无边的黑夜所吞没。就这样,生活中曾经绚丽的彩虹转瞬消失,死亡、混 乱暂时主宰了人们的生活,成了生活的主旋律。如灯塔的光芒隐失的一刹那,茫茫黑夜笼 罩了一切。第三部分“灯塔” ,其长度仅次于第一章。在这一章里,10 年后的现在,拉姆齐 一家终于如愿,踏上了去灯塔的航程。莉莉也在拉姆齐夫人灵魂的感召下,终于完成了她 的画。此时,拉姆齐一家海上之游的意义已超越了游乐,而是“为了纪念死者和安慰自己”。 因为拉姆齐夫人曾说那灯塔之光“就是她的光”,是她内心平静的港湾和灵魂的归宿。最后 一章的灯塔之行象征着拉姆齐夫人的精神不会因她肉体的死亡而消失。总之,拉姆齐父子 的海上灯塔之行和岸上莉莉小姐绘画的完成寓示着在努力探索和追求下,和谐之光会永远 留在人们的心田。从三部分的寓意可以看出,尽管有混乱有黑暗但是秩序和光明将永存人 们心灵的深处。黑暗和光明、生与死、纷扰和宁静,就如同这三个章节,交替并存,才相 得益彰,才构成了平衡和谐的生活画卷。这三部分,从篇幅上来看,一长,一短,又一长, 同灯塔上灯光的闪烁相吻合。这本书本身就象灯塔一样,照耀着读者的心灵。 三、人物的象征意象精神之光是和谐的源泉 伍尔芙对拉姆齐夫人精神力量的重笔刻画,使她成为全书的中心,是心灵宁静和谐的源泉 和力量。对丈夫来说,她是“甘霖”、“ 水珠”、“镇定剂”,抚慰着拉姆齐先生因抱负难以实 现而苦闷彷徨的心灵。在孩子面前她是慈母,爱抚着孩子们稚嫩的心灵,她总在说“我在守 护着你”。朋友们也能从她那里得到生活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安慰。她使自卑的塔斯莱恢复 了自信,促成了保罗和敏泰的姻缘。总之,书中的中心人物拉姆齐夫人就象海上的灯塔, 温暖着每个人的心灵,她那温柔善良恬静优美的性格是永恒的“精神之光”,照耀着她的家 人及前来度假的朋友们,使他们在她所营造的融洽无间的友好气氛中,在她所创造的心灵 之美的孤岛上,分享着和谐与快乐。可见,在拉姆齐夫人的精神的感召下,不同职业、不 同性情的人最终能和谐相处,达到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另外,拉姆齐夫人虽死犹生,她的 精神长存人间的主题,意在隐喻死亡并不可怕,生与死也如自然界的潮起潮落一样,是和 谐统一的生命轮回。 四、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到灯塔去这部作品以其三部曲的结构为框架,以“灯塔”为主 导意象,围绕着拉姆齐夫人的精神光芒,“用渴望 寄托流逝追念 领悟为意念线索,在张力、对比匀称的模态中 ”(杨慧林, 1999,P481),营造出独特 的和谐平衡的审美情境。不论是结构形式还是人物心理的刻画,都旨在表达一种无序与混 乱中的秩序和平衡。拉姆齐先生的理性沉思和莉莉小姐的艺术探索与拉姆齐夫人的感性领 悟溶为一体,勾勒出了一幅平衡对称的人生画面,字里行间弥漫着这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能激发读者的内在潜力,鼓励人们在外在的混乱中寻求心灵的和谐,以实现人生的价值, 这正是该作品的重要思想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Bloom,Harold ed.Modern Critical Interpretations: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se.New York:ChelseaHouse Publishers,1988. 2Rosenthal,Michael.Virginia Woolf.London andHenley: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79. 3Woolf,Lenoard.ed.Collected Essays.London:th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