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品看苏轼的多情与超然刘会敏_第1页
从作品看苏轼的多情与超然刘会敏_第2页
从作品看苏轼的多情与超然刘会敏_第3页
从作品看苏轼的多情与超然刘会敏_第4页
从作品看苏轼的多情与超然刘会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从作品看苏轼的多情与超然 作者:刘会敏 学校:驻马店广播电视大学 年级:05 春 学号:051130101 指导教师:付华春 职称:副教授 答辩组成员: 职称: 职称: 答辩日期:二 00 六年十二月二日 提 纲 一、 总论苏轼的人和作品,引出中心论点。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我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位奇才,他精通诗词散文, 能书会画,博学多能,思想自由,襟怀坦荡,性格放达,他的存在为我国的文化史 增添了光辉的一页,苏轼的诗词文,均有很高的造诣,依据他的作品,分析其所体 现出来的多情,以及超然风格的形成及在作品中的体现。 二、 分析论述苏轼的多情与超然: 从作品看苏轼的多情: 结合作品运送判朱朝奉入蜀 、 和陶归园田居六首 (其三) 饮湖上初晴 后雨分析他的家乡自然情。 结合作品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分析他浓浓的亲情。 结合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分析他的手足情。 结合作品东坡 、 吴中田家妇叹 、 荔枝叹分析他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和 同情。 结合作品江城子密州出猎分析他浓烈的报国豪情。 从作品看苏轼的超然: 从两方面分析他“坎坷不平、命运多舛”的原因。 他这一原因形成了超然的风格。 结合作品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记承天寺夜游分析他超然的风格。 三、结论:苏轼以其丰富的,多方面的创作而成为宋代文学发展到巅峰时期的 伟大作家。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精湛的艺术修养,曲折而独特的人 生经历,造就了一个多情而超然的时代伟人苏东坡。 从作品看苏轼的多情与超然 刘会敏 2006 年 12 月 内容提要: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我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位奇才。他精通诗词散文,能书 会画,可谓博学多能。他思想自由,襟怀坦荡,性格放达。他的一生历尽曲折,命运多舛,处于新旧 两党的夹击之中而始终笑对人生作为一代文化名人,他的存在,为我国的文化史增添了光辉的一 页。 苏轼的诗词文,均有很高的造诣,文章将概括他的作品,分析其所体现出来的家乡情、 亲情、 手足情、爱民情和报国情,以及他超然风格的形成及在作品中的体 现。 关键词:苏轼 诗文 多情 超然 苏轼是北宋文学成就最高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二千七百多首,体裁广泛,内容多样,他 多方面向前代诗人李白、杜甫、韩愈等学习,晚年尤爱陶潜诗。他的词豪放雄奇,改变了词风, 扩大了词境,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散文也在唐宋八大家之中, “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 于不可不止。 ”内容上自由,形式上更加灵活,摆脱了形式上的种种束缚,从而形成了他自己 独特的文章风格。下面就让我们在他的诗文里徜徉,走近一代文化名人苏轼,领略他的多情与 超然。 一、 从作品中看苏轼的多情 一个人要想写出不朽的作品,是离不开丰富充沛的感情的。 “感情贯穿于文学创造的全过程, 是文学作品不可缺少的特有内容” 。 阿托尔斯泰也说过:文学的总的目的,是要从感情上认 识伟大的人。那么,要想解读苏轼的多情,我们必须先探究他的一些诗词所反映的内容,从他 的代表诗词作品中,他的多情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家乡、自然情。苏轼出生在富饶而风光无限美丽的四川省中部,那里“山不高而 秀,水不深而清” 。苏轼常与其弟苏辙攀山涉水,流连徜徉于大自然之中,深切地感受到了自然 的美好与家乡的可爱。如他在送运判朱朝奉入蜀一诗中,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自己迫 不及待的归乡之情。 “田霭霭青城云,娟娟峨眉月。 随我西北来,照我光不灭。 我在尘土中,白云呼我归。 我游江湖上,明月湿我衣。 岷峨天一方,云月在我侧。 谓是山中人,相望了不隔。 梦寻西南路,默数长短亭。 似闻嘉陵江,跳波吹枕屏。 ” 在这首诗里,家乡的白云和明月、山和水都显得那么有深情厚意,在呼唤自己归来。实则 表现出苏轼对故乡山川景物的无限眷恋和热爱!苏轼一生喜欢登山临水, “身行万里半天下” , “行遍天下意未阑” ,足迹遍及各地,北国的严寒,岭南的秀丽,庐山的变化多姿,蜀川的雄伟 壮丽,这些都令他妙笔生花,为人们绘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令读者目不暇接的同时,也受到 中国古代文学史 (二)2000 年版,主编:罗宗强、陈洪。 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徐放主编宋诗绝句选译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 年 4 月版。 了美的熏陶。苏轼写山水往往不是单纯地去描摹,而是融情于景、物我交融。一山一水,一草 一木,皆含无限深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正是因为他在诗篇中融入了感情,才令人读之难 忘!由于热爱大自然,喜欢游山玩水,所以苏轼早期所写的山水诗有昂扬进取之精神。晚年贬 至黄州后,则寄情山水,与山川融为了一体。如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其三: 新浴觉身轻,新沐感发稀。风乎悬瀑下,却行永而归。仰观江摇山,俯见月在衣。步从父老 语, 有约吾敢违。 此诗颇有陶诗恬淡之风格,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对山水田园生活的顿悟!对于政治上不得意 的苏轼来说,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此吟歌赋诗,无疑是得到了最好的安慰。所以,观潮赏月, 饮酒赏花中, 一篇篇佳作应运而生。如他那首有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这首诗中,作者游览西湖,感受到了西湖无限美丽的风光,所以把西湖比作古代的绝代佳人 西施,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像西施一样,淡闻浓抹总有一股摄人心魂的魅力。没游过西湖的 人,读了苏轼的这首诗,便会情不自禁地生出神往之情来。所以,作为一个才高八斗而又感情 充沛的文人,苏轼在笔端流露出对家乡、对自然的无限深情。 其次,是浓浓的亲情。人之于世,最难忘、最令人挂于心怀的便是割不断的亲情。读苏轼 的诗文,可以看出他对亲人那醇厚深挚的感情。读苏轼的词,没有谁不被他的江城子十年 生死两茫茫中所流露的至死不渝的真情所动容的: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 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 冈。 这是一首悼亡之词,是为悼念亡妻王弗而作。王弗与苏轼是四川同乡,他们婚后生活美满。 苏轼读书,她在一旁陪伴。苏轼偶有遗忘,她便在一旁提醒。生活和事业上,她都是苏轼难得 的伴侣。可惜这样一位好内助,年仅 27 岁就病逝于京师。苏轼对爱妻的早逝悲痛万分,十年后 在一天夜里梦见王弗,醒来写下这首让人热泪成行的悼亡之词。上片写苏轼对妻子的思念。起 句便点出死别时间之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妻子已离开人世十年了,阴阳 相隔,音讯皆无,但根本不用思量,自然就难以忘怀。情之深,意之切,已达到了刻骨铭心的 程度。文气跌宕起伏,令人回肠荡气。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此句以距离远写思念之深,本 来”生死两茫茫“,阴阳隔绝,而亡妻的孤坟又远在千里之外,孤寂自不用说,自己更是无处 倾诉悲凉的情怀了,真是极痛之语。下边三句是作者的设想:倘若奇迹出现,千里相会了,恐 怕爱妻也认不出自己了。因为自己早已是尘垢满面、两鬓斑白如霜了。作者将自己十年官海沉 浮、仕途失意的无限辛酸及对亡妻刻骨铭心的思念巧妙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出来。下片写梦境和 梦醒后的心理活动。 “夜来”三句,说自己梦中回到了故乡。于是,妻子生前的生活情景在眼前 变得生动起来,她一如既往在窗前梳妆打扮,可千言万语,竟不知从何说起,只有化作泪千行。 结尾三句,仍述自己对妻子无尽的哀思。读苏轼的这首词,令人感到如泣如诉,绵绵深情不绝 如缕。 苏轼诗词中所流露的手足情也颇令人感怀。苏轼比苏辙年长 4 岁,两兄弟自小在一起读书、 玩耍、谈心、学习、讲志向、谈胸怀。苏辙又是苏轼政治上和文学上的同道,兄弟二人感情深 厚,终生相濡以沫,可谓是手足情深。当他们最初从政时就相约说: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 时听萧瑟。君知此事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郑州别后马上寄子由 后来,因“乌台诗案” ,一些革新派人物欲置苏轼于死地,一些友人都怕连累自己而退避三 舍,而苏辙不顾个人安危,极力为哥哥辩解。他在给朋友的一首诗中说:“嗟余寡兄弟,四海 一子由” 。可见苏轼对弟弟的感情实在非同寻常。而我们最熟悉的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 几时有则更能看出他们的手足深情来: 明月几何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 中国古代文学史 (二)2000 年版,主编:罗宗强、陈洪。 徐放主编宋诗绝句选译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 年 4 月版。 王立群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 (二)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 年 7 月版。 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 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此事 方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作者在中秋佳节之际,怀念与自己有着深厚感情的弟弟,有所感而写的。中秋之夜, 明丽的月光,辉映着兄弟间的亲情。苏轼在此词词牌下有个小注: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小注清楚说明正值中秋佳节之际,饮酒赏月,但心情不好,所以大醉。想 到现实的残酷,想起数年未曾谋面而又令人牵肠挂肚的兄弟,怎么不令他怅惘万他?而结尾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在劝慰自己,也是在劝慰和祝福弟弟,更是劝慰和祝福一切蒙 受别离之苦的人们。 从苏轼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和同情。苏轼写过不少同情贫苦人民的诗, 他有个主观愿望, “悲歌为黎元” 。所以,他的笔端记下了当时百姓的苦难生活。面对着凋弊的 民生,他不禁发出“民病何时休”的叹息,有如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 。对造成百姓这种苦难 生活的天灾人祸,苏轼发出了责难的控诉。长势很好的麦子遭到蝗虫的毁灭,苏轼不禁责问天 公, “天公何独意,忍使蝗虫发?” 和赵郎中捕蝗见寄次韵官府的苛征重敛,地主的无穷盘 剥,都是造成人民贫困的重要原因,苏轼对之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他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 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合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他做官后 勤于政事,后来屡经贬谪,在艰苦的生活中不得不为衣食而躬耕,从而进一步缩短了他与人民 的距离,在谪官海南时和少数民族也相外得较融洽。 “农夫告我言:勿使苗叶昌,君欲富饼饵, 要须纵牛羊。再拜谢苦言,得饱不敢忘。 ”东坡苏轼常把耳闻目睹的民间疾苦写进诗中: 吴中田妇叹则反映了当时赋税深重,谷贱伤农的境况。苏轼认为要“裕民” 、 “安民” ,必须 发展生产,所以他非常重视兴利除弊。改善劳动工具和生产条件。 游博罗香积寺抒写了诗人 对利用水利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憧憬。对于社会矛盾和政治弊病,苏轼也敢大胆的予以揭露。 在荔枝叹中,他饱含热泪控诉了唐玄宗、杨贵妃的罪恶,并怀着“至今欲食林甫肉”的愤 怒,抨击了以人民血汗来“争新买宠”的当朝权贵。苏东坡在同情下层人民揭露封建统治者的 罪行方面虽然不如杜甫的诗那样深刻,但看他与民同乐共愁的诸多篇章,就可以知道他对民生 疾苦的感受多么真切,作为一个封建文人,也就难得了。 读苏轼的篇章,我们还能感受到他浓烈的报国豪情。赵宋王朝是文人治国,国力较弱。在 此种形势下,苏轼的爱国、强国、报国意识,促使他作出了一些具有爱国精神的诗篇。他有时 在诗中表达自己的报国雄心,欲“与虏试周旋” 。和子由苦寒见寄 ;他有从戎的想法,在 一首题为和王晋卿的诗中,期望着“何当请长缨,一战河湟复!”他热情洋溢地讴歌赴敌 勇将,起到了激励士气、鼓舞军心的作用。为我们所熟知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更是他以身 许国的宣言书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 狼。 在这首词里,苏轼表达了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而在另一首念奴娇。 赤壁怀古里,作者也表达了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豪迈心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 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 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描写了周瑜、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形象,给人以壮丽的感觉。虽然流露有沉重的苦闷的 情绪,但作者所描绘的“三国周郎” ,儒雅英雄,是作者向往的人生模式!“雄姿英发,羽扇纶 王非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下)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年 6 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 (二)2000 年版,主编:罗宗强、陈洪。 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何等潇洒!苏轼正是用如此挥洒自如的笔调塑造出一些英姿勃发 的人物形象,来寄托自己的报国襟怀的!所以,苏轼的忧国报国、忧民爱民情怀一点也不逊于 杜甫、陆游。 二、从作品看苏轼的超然 苏轼的一生用“坎坷不平、命运多舛”来概括一点也不为过。究其原因非两点:文采风流, 诗词散文均有传世传佳作。文学之外,艺术上也是名重一时,用其弟苏辙的话来概括,就是: “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用余秋雨的话来说,就是:“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周围的笔墨比 得十分寒碜,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 糟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另外,作为一个终生为官的封建文人,苏轼在政治上有独立的见解, 而且有一定的政绩,加之他心直口快、敢于直言,才华横溢、树大招风的苏轼处于夹击和被损 害之中也就不难理解了。而何以在夹缝中求生存?虽然他并没有放弃儒家经世济民之思想,仍 然关心国家政局。但是,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产生的苦闷、彷徨、消极情绪,又倒致他时 时向佛老思想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与解脱。所以,贬谪黄州不仅是苏轼思想上的一个转折,也 是文学创作上的一个转折。任期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积极入世,是封建时代勤政爱民的好 官吏;之后,政治上不得志,先前接受过的佛道思想影响加深,成为他摆脱世俗的工具,再加 上他“任天而动”的性格及追求个性独立的自由观,所以,屡遭贬谪,但愈挫愈奋,保持乐观 不屈之精神,并时时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这就是达观自适、超然脱俗的苏轼。有人将其概 括得更妙“他以儒家积极入世之精神,融合佛、道清旷达观之襟怀,入世而超然,超世而入世,执 著人生,又善处人生,能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业,无论穷达出处,都能在精神领域保持人格独 立和思想自由。 ”所以,苏轼贬谪黄州,而黄州成就了一代文化伟人苏东坡。读他在黄州的作品, 我们可以读出他那种放达自适、安贫乐道的超然情怀来。请看他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 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此词是苏轼在黄州 所作。他与同伴在去沙湖途中遇雨,而随身又没带雨具,同行人皆狼狈不堪,而苏轼则通过生 活中平常的小事,即事抒情,表现了他那乐观放达的胸襟,以及在人生艰苦旅程中泰然自若的 潇洒而又带有几分倔强的性格。是啊, “山头斜照却相迎” ,风消云散之后,我们会拥有美丽的 阳光的。而人生的风雨过后,迎接我们的不就是一片灿烂的天地吗?只要以达观的态度处之, 我们会和希望拥抱的 苏轼出入三教,才多识广,精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