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的发展趋势_第1页
传播学的发展趋势_第2页
传播学的发展趋势_第3页
传播学的发展趋势_第4页
传播学的发展趋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播学的发展趋势、学科教育与就业问题 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在我国大陆兴起的时间并不长,直到现在也还没有真正独立,还是一个二 级学科。没有独立,说明它还稚嫩,还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然而,最不凑巧的是,在它还十分稚嫩的 时候,碰上新中国历史上尚未出现过的大学生就业难的时期,因此,对于它的未来,大家都十分关心, 特别是学习传播学的同学特别关心。为此,我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我今天要讲的主题就是: 传播学的发展趋势、学科教育与就业问题。 围绕这个主题,我讲四个内容:1、传播学在中国大陆的现状;2、未来的发展趋势;3、传播学 教育的问题与发展方向;4、传播学与就业。 一、传播学在中国大陆的现状 传播学七十年代传入我国大陆。那个时候,除了少数学者,一般人都不知道什么是传播学。进入 80 年代,更多的中国大陆学者开始对传播学发生兴趣。1982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召开第一次传 播学研讨会,有上海复旦大学、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及新闻战线等单位共 20 多人参加。由于政 治因素,在 1983 年,传播学被批评为“精神污染”,1989 年以后,被批判为“不讲阶级斗争”,有 人说,中国只能有宣传学,不能有传播学。1992 年邓小平南巡,引发了新一轮改革浪潮,促成了中 国大众传播媒介的改革,使传播学再度受到关注。从 1993 年开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与 院系、研究单位合办的全国性传播学研讨会,成为每两年一次的全国会议,至今已开办了第八次。从 第八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来看,历经 20 多年,传播学在中国大陆可以说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八十年 代是传播学的登陆期,两次都差点被赶下海。之后,仅十来年的时间,就招开了多次全国性会议,一 次比一次规模大:人越来越多,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广泛深入。第一次研讨会有点像搞地下工作,门口 还要有人“把关”。现在开会已是大张旗鼓,堂而皇之了。第八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不仅有大陆的 大多数著名的新闻传播学专家,港台学者,还有不少外国专家,如日、 二、未来的发展趋势 研究传播学在我国大陆的发展史可以知道,大陆的传播学是依附于新闻学而发展起来的。它的引 进得力于新闻研究工作者、高校新闻学者,特别是高校的新闻院系的发展,为它在中国的生根与发展 提供了必须的人文环境与充实的物质基础。直到今天,传播学都还归属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可 见其与新闻学的密切关系。然而,随着传播学不断发展壮大,其独立性也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从上 述专题也可以看出,它正在自成体系。新闻与传播这样的框架已经无法适应传播学日益壮硕的身躯。 从美国的传播学来看,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众所周知,美国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或者说完善者施 拉姆,从 1943 年起就是美国衣阿华新闻学院的院长。在美国,传播学依附于新闻学有近半个世纪, 在 90 年代出现了一场大讨论。大讨论的主题是:传播学、传播教育与新闻学、新闻教育的相互关系 是什么?这场讨论的背景是:“自从 20 世纪 40 年代末、50 年代初,施拉姆成功开设第一个大众传 播学的博士课程后,不到十年时间,施拉姆式的大众传播博士课程即风行全美国,在不少院校,是否 是大众传播博士成为美国新闻院系任聘教师的标准。”1传播学、大众传播学出现取代传统新闻学 与新闻教育之势。在 1995 年召开的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 在美国开展的这场关于传播学与新闻学关系的大讨论,一方面反映了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 科适应信息时代,必然要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大趋势;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在传播学发展过程中, 如何正确处理新兴传播学与传统新闻学关系的重大问题。在第八次传播学研讨会也重点讨论了这样的 问题。讨论的激烈程度不像美国的学术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也没有“绿眼罩”和“凯平方”之 分。但是,可以看出,传播学在中国的革命正在进行,大陆的传播学正在缩短与国际的差距,只不过 这种变化是以东方的中庸、平和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的。 三、传播学教育的问题与学科发展 1997 年 6 月,新闻传播学被国家教委确定为一级学科。到 1999 年,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统计: 我国普通高校中开设全日制新闻本科专业的院校已有 55 所,专业点 88 个,硕士点 30 多个,博士 点 4 个,在校学生 9000 多人。2002 年,在深圳召开的教育部新闻教育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公布, 全国新闻传播学专业点已经达到 323 个。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有近 400 个院系专业点。设有传 播学专业的研究生院达到 25 个,其中具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有 4 个,博 士后流动站 2 个,在校生达到十万人之多。5仅从在校生人数来看,三年时间就增加了十倍多,可 见新闻传播教育发展之快。但是,应该看到,传播学作为新闻传播学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发展是受 到局限的。尽管传播学教育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发展都很快,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复旦大学丁淦 林教授将传播学的基础建设的缺口概括为“四大障碍”6:学科有待规范;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 育的界限不清;以系列教材为代表的基本建设不足;师资数量不足、配套困难。“新闻传播学”这个 概念限定了这样的现实:中国大陆的传播学研究与新闻学研究呈现出一种“胶着的状态”7。这种 现状导致了传播学教育与传统的新闻学教育相类似:在课程设置上,以大众传播学相关课程为主要内 容;在专业设置上,以媒体的性质区分教学与研究领域的做法非常普遍。“传播学研究对象的新闻学 化,因而导致传播学教育相应的新闻学化或大众传播学化”8,而同时,传播教育的新闻学化,又 加剧和加固了传播学研究的大众传播化。传播教育的新闻化和大众传播化使“传播学自身的学理教育” 也走向新闻传播专才教育和大众传播技能教育,不能满足学生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全面学习传播知识 的要求。 对照美国的传播学教育来看,美国教授范围最广的传播学内容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 传播和国际与跨文化传播四个方面。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应用传播、传播教育、传播理论、家庭传播、 社会性别传播、健康传播、国际与跨文化传播、人际传播、语言与社会互动、大众传播、组织传播、 表现行为研究、政治传播、公共讲演、公共关系、修辞批评、符号学、小群体传播、视觉传播、法律 传播、言语传播等。由此可见,美国传播学教育已经基本摆脱了与新闻学教育的胶着关系,建立了以 社会学为依托,在加强社会科学理论素质的培养的同时,又注重实际业务技能培养的教育模式。 从日本的传播教育来看,日本奉行的是通才教育理念,这与日本高等教育的整体理念吻合。他们 认为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新闻伦理及思想、新闻传播史、传播内容的分析与解读 等有关基础性理论知识和通用性、工具性研究方法的内容;而有关新闻的采写、节目的制作以及媒介 企业的经营等技术方面的学习则被认为不必太注重。2003 年对在高校传授新闻传播学课程的教员和 媒体从业人员所进行的调查表明,日本传播教育者对这一理念认同程度较高。 台湾地区自 1991 年以后,每年至少有一所传播相关院系成立,且以传播新科技类、视觉传播类、 管理类、艺术类为主,其基础课程的设置趋向专业性、技术性。从传播学核心课程“传播理论”的课 程内容来看,主要仍以介绍西方国家传播理论为主,迄今还很少有以本地区传播研究为基础而写成的 传播理论教科书。由此可见,台湾地区传播学科的发展有广义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影响,但受到传播科 技的影响更大。 从以上三个地区传播教育来看,都是围绕这样两个问题展开的:一是传播教育与传播研究的关系; 二是传播教育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假如传播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不断被拓宽的话,传播教育自然而然也 就向广义社会学的方向靠拢;同时培养具有通用性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将作为传播研究的要求,成为传 播教育的任务。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传播教育的方向必须顺应时代的变化,符合实际需要。只有 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良好的传播素质以及丰富的沟通能力,才能在未来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 胜出。 从第八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的专题分类来看,新闻传播实践的传播学研究、媒介使用与效果研究、 媒介文化研究、媒介产业与媒介经营管理研究、新闻教育传播研究、影视研究等大众传媒、新闻学方 面的内容很显然仍占很大比重,但传播学理论研究、传播学本土化研究、政治传播研究、国际传播研 究、传播与危机公关研究;新媒体研究;文化与跨文化研究等社会学角度、传播新科技类的传播学研 究也占到了相当比重。在新闻传播教育的专题讨论会上,不少学者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传播学学科建 设思想,对于传播学科的规范、内涵、传播教育的理念及教学,传播基础课程的设置等,都进行了较 为深入的探讨。 从新闻与传播学教育角度来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问题的讨论,是这次会议讨论的重要内容,概括 起来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种是融合论。有学者认为,在现在大学的新闻传播专业中,新闻学、传播学是分开的,因而 “新闻理论”仍然还是单独的课程,传播学理论则是另一门课程。而现实的大众传播业,早已从传统 的印刷媒介扩大到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短信和其他新型传播科技手段了。传统的“新闻理论”, 理论色彩较弱,难以容纳现实情境。传播学被引入我国新闻教学领域以后,经过二十多年的磨合,许 多传播学的理论假设和研究方法不知不觉地成为新闻理论研究的一部分。传播学的经验主义量化分析 方法,也无形中成为新闻学研究的普通方法之一,不再显得新鲜了。实际研究中,新闻理论与传播学 理论的融合已经成为现实,很难区别二者了。与传播活动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例如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法学、当代文论、经济学等等,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新闻理论的研究中。 因此,持这种看法的学者认为,下一步我们需要做的是改变现在的课程设置以及教材内容的划分,重 新构建一种适合新的环境条件的新闻传播理论,不再让新闻理论与传播学理论截然分开,而是有机地 融合为一种新的能够说明实际的理论体系。 另外的一种我把它概括为“一级发展论”。即传播学包容新闻学,发展为一级学科的主张、言论。 持这类看法的学者认为传播学融入新闻学,是不可能的。因为,从学科体系来说,传播学是研究人类 一切信息传播行为与现象的大系统,而新闻学严格来说,只是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此外还有 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等子系统。传统的新闻学与新闻教育表现出职业训练的色彩较浓, 而理论色彩淡薄。传统的西方新闻理论除了新闻价值理论、新闻自由理论之外,几乎无理论可言;我 国的传统新闻理论仅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喉舌理论、党报理论等,但是总体上仍显得十分单薄。而传播 学中关于传播者的研究、关于媒介的研究、关于受众的理论、关于传播效果的研究等,大大扩展了传 统新闻学的关照视野、提高了传统新闻学的理论高度、丰富了传统新闻学的理论观点。传统新闻学的 研究方法也十分有限,主要是文献研究法、阶级分析法等;而传播学中有关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 受众调查等科学研究方法,大大增强了传统新闻学的科学研究手段。因此,只能是新闻理论借助传播 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研究方法,结合新闻实践的实际,构建新的新闻传播理论,形成传播 学体系中的一个新的子系统;而不可能是传播学与新闻学揉合 传播学研讨会,顾名思义,当然是以传播学者为主的大会。从事新闻编辑出版工作的“绿眼罩” 们不多,虽然大陆的“凯平方”队伍并不十分纯粹,他们中的博士帽并不是很多,也有从新闻业进入 传播学课堂的。但是,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中,“一级发展论”肯定是占上风。因而,传播学未来 发展的两极趋势观受到研讨会的重视。这种两极观认为,大陆未来的传播学有可能向“基础传播学和 专业传播学”“两极同时发展”:一极是发展成基础学科、甚至包括基础教育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 统称为“基础传播学”。主要课程将包括传播概论,内容涉及传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 规律等;传媒概论,内容涉及人们如何正确地认识传媒、运用传媒等;传播技能内容涉及口 头传播、文字传播、电视传播、电脑操作和网络传播等现代基本传播技能。另一极则是发展成专门学 科,不仅在新闻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网络传播、公共关系和广告等领域深入发展, 还将开辟诸多专业领域,其中主要有:政治传播、经济传播、科技传播、文艺传播、卫生传播、体育 传播、宗教传播等。9 四、传播学与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就业 传播学的发展趋势和传播学教育的学科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将来,更直接点 说,关系着今后的就业问题。预计 2005 年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可能不太好。据有关资料,明年 将有 340 万大学生毕业,乐观一点估计,一次就业率可能达到 70%。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有 30%, 即约有 102 万人可能落实不了工作。在这部分人中,考研的大概占 30%,就还有 70 来万人找不到着 落。从新闻传播专业来看,形势可能要好一点,但就业压力也很大。之所以压力大,因素有两个,一 是我们前面讲的新闻学与传播学在科研与教学上的胶着状态,决定了我们新闻传播专业的培养目标还 仅仅停留在培养大量的新闻专业毕业生上;二是我们的体制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转变,大众传 媒仍然在社会中处于较特殊的地位,学生大都把将来工作定位于报刊社,广播、电视台,出版社等新 闻出版单位。实际上,这些单位容纳不了这么多人。有六成多点的毕业生能够如愿就很不错。随着新 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大多数的新闻传媒都将走文化产业的道路,在对新 闻人才的需求上存在较大的变数。如果我们还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奉行通才教育理念的日本的情况可 以参考。据一份调查显示:日本高校新闻传播专业 870 名希望进入媒体工作? 传播学“一级发展论”的出现,预示着我国大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胶着状态将发生改变,传播学 将在更广阔的领域发展,从依附于新闻学到发展为一门包容新闻传播在内的系统的学科体系。这一体 系对于新闻学来说,不仅能够提供一种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基础理论,而且能够丰富新闻学的社会传播 手段,使学生习得专业传播技艺。在他们面对社会选择的时候,有更多的回旋余地。在进入传媒业时, 能够以传播学为底蕴,奠定自己高于其它专业的竞争基础,同时又能参与选拔竞争,以专业传播者的 角色与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民间传播人”角逐。退一步说,即使不进入传媒,在其它领域,如机关、 企事业单位,都可以大胆地从传播的角度切入。如在政治传播、经济传播、文化传播、教育传播、艺 术传播、科技传播、公关传播等领域都可以以传播为桥梁,进入之后逐渐成为相应领域的行家。 从复旦大学传播系的改革来看,就展示了这样的前景。2004 年复旦大学调整了课程设置。专业 必修课程 20 门(48 学分),有: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业务通论、中外传媒发展史、传媒 法规与政策、传媒伦理与道德、传媒英语、媒介与社会、跨文化传播学、人际传播学、组织传播学、 公共关系学、传播学研究方法、当代国际传播、新媒体传播与发展、媒介经济理论、媒介经营与管理、 网络新闻传播原理与应用、计算机辅助新闻业务、网络媒体内容制作。专业选修课程 20 多门(16 学 分),有:舆论学、社会学导论、社会心理学、视觉传播、政治传播、危机传播管理、大众传播与大 众文化、管理学导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报刊发行管理、收视率分觥诳嗉氤霭妗浇槭谐 呗浴浇橛槔植怠产业、高等数?D、统计学、市场调查方法、网络基础技术与应用、网络安全与 法制、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学、整合营销传播等。 从上述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除了传播学基础理论(含研究方法)的教学以外,学校把与社会实 践的结合,放到了突出地位。传播学教育的定位更有利于高瞻远瞩,面对社会的广泛需求培养人才。 复旦大学的设想是:今后传播学系毕业的学生除了能够从事与新闻传播业务(含传媒新科技技能)有 关的工作以外,还要具备良好的传播素质、丰富的社会协调和人际沟通能力、宽泛的知识结构和国际 (跨文化)视野、以及高超的信息分析和媒介(含公司)管理能力。传播系学生不仅要适合大众传播 行业,网络,新兴传播媒体、广告公关公司、跨国传媒集团、媒介产品制作公司、政府机构以及大中 型国有、民营、跨国公司都应该是他们展示才华的领域。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教材改革已开始,计划 先期推出 12 本,内容包括传播学导论、大众传播通论、跨文化传播、传播学研究方法、公共传播、 说服传播、人际传播、商务传播、倾听、电子传播导论、采访与传播。复旦大学传播系的改革,从构 想来看,是宏大的,要达到预想的目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从我国大陆来看,在传播学研究与教学 上,复旦是走在前面的,很多院校的研究与教学还处在 20 世纪末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不会持久的, 站在潮头的复旦,在传播着排除“不确定性”的明确信息:变革是必 在座的传播专业的同学们,你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