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真题及解析_第1页
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真题及解析_第2页
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真题及解析_第3页
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真题及解析_第4页
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真题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 2007 年真题及解析 考试年份:2007 招生专业:行政管理 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 社会学 一、简答题(每小题 8 分,共 24 分) 1、什么是初始社会化? 2、组织目标对社会组织的重要意义。 3、 社会流动的类型如何划分? 二、论述题(4 选 3,每题 17 分,共 51 分) 1、论述各种社会化主体的作用及其特征。 2、论述我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对社会分层的影响。 3、用社会变迁理论解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 4、社会角色失调的类型及其处理方法。 【解析】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初始社会化? 【参考答案】: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 会价值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 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2、组织目标对社会组织的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社会组织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工具,它有其特定的目标系统。组织目标是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 活动去达到的某种有待实现的未来状态。它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代表着一个组织的末来和发 展方向。 社会组织的形成是特定社会分工的结果,社会分化程度越高,社会组织的类型也越复杂,组 织 之 间 的 区 别 体 现 为 目 标 和 分 工 的 差 异 。 因 此 , 组 织 目 标 对 组 织 的 存 在 和 发 展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第一组织目标是组织的灵魂。组织是依靠特定的目标来维持其存在的,组织内部的一切活动也是 围绕目标而进行的。失去目标,便意味着组织活动失去其合理依据。 第二,组织目标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它包括括两个方面:对内是指组织在制定方针、政策 和策略时,要以满足目标要求为准绳。组织内部的各项方针、策略和政策正确与否,就看它是否有利于 组织目标的实现;对外来说,是向社会大众宣告本组织的宗旨、性质和 任 务 , 明 确 其 发 展 方 向 , 使 人 们 认 识 并 了 解 这 个 组 织 , 以 便 加 入 该 组 织 或 与 该 组 织 发 生 联 系 。 第三,组织目标是衡量组织活动效益与效率的标准。组织活动都是围绕着组织目标进行的,这种活 2 动是否有效益或效卒,以及效益和效率如何,就看它活动的结果接近于组织目标的程度。 3、社会流动的类型如何划分 【参考答案】: (1)根据流动的方向把社会流动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社会阶层内部流动 和各层之间的流动) 。 水平流动指的是人们在向一个社会垂直分化阶层内部的位置转移。水平流动有时起因于社会职业的 结构性变化,例如第一、二产业转向服务业。大规模的水平流动往往是由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的。 垂直流动是指人们在个分层结构层面中的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垂直流动的方向和速度往往引起 社会学家的特殊研究兴趣,因为无论是个人的社会表现还是整个社会的结构性质都受垂直流动的影响。 垂直流动中,还可以细分为上向流动和下向流动。上向流动是指流入层次高于流出层次;下向流动 则指流入层次低于流出层次。 在研究社会分层结构的性质时,首先要规定有没有垂直流动,加果没有或很少就叫封闭式分层体 系,如印度种族制。中国封建社会中半封闭式分层体系,只有为数不多的流动途径,如科举制。与封闭 式分层体系相反的,叫做开放式分层体系。 (2)根据衡量流动的不同参照基点把社会流动分为一生中的流动(同代流动)和代际流动(异代流 动) 。 一生中流动指个人一生中地位的升降变化,例如士兵当上将军。参照基点一般是自己的最初职业。 代际流动是通过同一代人进行比较而确定的地位变化状态,例如子女与父母进行比较。代际流动的 参照基点是父亲(母亲)在同一年龄时的职业或其他地位。 (3)根据流动原因又可以将代际流动分为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 结构性流动指由于科学枝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社会结构而造成的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化, 如科技发展减少了农业人口、增加了城市人口。结构性流动是由外在原因推动的,不反映个人对这种流 动所抱的种种态度。 自由流动是由于个人原因所造成的地位变化,又叫非结构性流动、由一个社会自由流动状况可以了 解到各层次之间是否开放及开放程度、人们的流动意向以及人们在选择、获取社会地位方面有没有平 等的竟争机会。 二、论述题 1、论述各种社会化主体的作用及其特征 【参考答案】: 人的杜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这些个入、群体和机构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 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这些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类群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媒媒介等。财于一 个健康、正常的儿童来说,其社会化过程的完成有赖于他所处的环境中是否具备社会化所必需的这些社 会条件。如果脱离了某些必耍的社会环境条件,社会化必然出现重大缺陷而无法达到庄常的水见 (一)家庭 几乎对每个人来说,家庭都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 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家 庭社会化的结果将对个人的一生发生影响、对于个体早期社会化来说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 免费的资料、最佳的辅导海文考研专业课 咨询电话:01082487377http:/www.VIPK 3 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例如家庭在种族阶层、宗教等方面的社会特征,父母的经 济收入、生活方式、文化教养等,都通过日常的家庭生活和交往活动对儿童的行为规范、心理特征、价 值观念、生活习惯等产主重大影响。 其次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在各种社会环境中,家庭所可能 给予个人感情的交流和爱的体验是最多的,人一出生就接受母亲的哺乳,接受父母及其他亲人的亲吻、 爱托、逗乐和安慰,这一切活动都伴随有丰富的感情交流让儿重体验到亲人的爱和家庭的温暖。一个 人的感情能否正常地发展,他能否理解爱,既懂得接受别人的爱,也能给予别人爱,这种感情方面的社 会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受过的家庭环境条件。 再次,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一般来说儿童的依赖生活期都是在家庭环 境中度过的。山于儿童在生活上和心理上对父母的依赖,很容易使父母成为儿重心目中全知全能的权咸。 而父母借于这种权威形象对子女所进行的社会化指导,是子女所无法抗拒的。家庭环境中的权威形象和 亲子之间感情交流,使家庭社会化对个体的心理和观念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 (二)学校 对于进入学校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社会化方面学校和教 师的教育作用逐渐超过了家庭和家长的教育作用成为儿童和青少年社会会化的最重要的社会环境。 学校作为社会化的社会环境条件之一,其特点主耍有: 首先;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而设立的学习机构。这个特定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有组织的系统化 受教育的各种条件。如果说家庭里的社会化是以一种耳懦目染、潜移默化的形式,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 然实现的,那么学校中的社会化则强调专门的学习带有半强制性。学校教育对人的社会化具有较强的指 导作用。学校受社会的委托负责年青一代的社会化工作,帮助他们学会特定的适应社会生活的本领。学 校的社会化具有系统性,它一方面传授各种科学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努力培养和树立学生的价值观念, 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其次,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学校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学生必须学习和遵守这些行为规范和准则, 按照规范的要求去份演自已的社会角色,并理解和把握这种有组织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在学校里,儿童 第一次面校长、老师等社会权威要遵守那些带有强制性的行为准则;儿童不再像在家庭中那样被视为 宠儿而要在更大的群体中作为一个普通的成员去努力培养自己与他人交往的合作性和独立性,学会参 照他人的评价来评价和调整自已的行为。 (三)同龄群体 所谓同龄群体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 同龄群体也是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境。 从人际互动的角度来说,那些在家庭背景、思想观念、兴趣爱好等方面具有较大相似性的同龄人之 间,最容易彼此发生人际吸引和人际影响。同龄群体对个人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它的群体规范和 价值往往被个人当做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参照系从而成为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当儿童逐 渐长大,发现自己的一些兴起和爱好在家庭和学校中不能得到满足时,便开始寻找同龄伙伴。 在同龄群体中,儿童感受到一些不同于家庭和学枚环境中的新的东西。在同龄群体中的大多数活动 不是由某种权威事先为他安排好的他可以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在平等的基础上和他人进行交往,建立 4 或中断某种人际关系。这种活动可以使儿童大大提高自身的独立意识,学会灵活地扮演多种社会角色, 增加人际交往和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其次,个体在同龄群体中接受大量亚文化的影响。由于在同龄群 体中个体可以摆脱像家庭或学校环境中的那些社会权威的约束,因此他们可以自由地从事自己喜爱的活 动;讨论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从而使个体某些朦胧的感受在群体成员之间的沟通中发生共呜,而形 成较为明晰的群体亚文化意识。在年轻人组成的同龄群体中,往往有着独特的亚文化,包括共同的思想 观念、价值标标准,兴趣受好、符号等。这些都构成了对个体社会化发生重大影响的环境固素。 (四)工作单位 当一个人结束自己的学校生活后,就要走入社会,在工作单位里开始自已的职业主涯。这个过程并 不意味着个人社会化的结束,而是社会化在工作单位这一新的社会环境中又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首先,工作单应是个人进行职业让会化的主要场所。个人要在工作单位的职业活动中学习职业技能, 遵守职业规范,学会扮演职业角色等等个人在工作单位中通过自已的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来确立自已 的社会地位,实现个人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个人的能力、品格、气质、性格等。工 作单位是成年人社会化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条件。 其次,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一个人离开学校进 入工作单位意味着他开始真正地走入社会,他在家庭和学校中所受的社会化训练能否使他适应这个社 会,需要在工作单位这一社会生活环境中加以检验。人们会在工作单位中发现许多书本上没有或与书本 上不相符合的文化因素,这些新的因素甚至会冲击和威胁他们在家庭和学校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这种 新的社会环境必然促使个人开始一轮新的杜会化活动,调整和发展自已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达到真 正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目的。 (五)大众传播媒介 所谓大众传播媒介是指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手 段加广播、电视、报纸、书籍、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新闻报道。舆论宣传、知识教育、生活娱 乐等方式,为广大社会成员理解和接受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奋斗目标、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等,提 供了一个广泛的社会环境条件。 在现代牡会中,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发达,它在人们社会化方面的影响显得日益重要,这种影响表 现出形式上的多祥性、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受众的广泛性,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们的行 为活动具有暗示作用。例如,在社会生活中,报纸杂志特别是电视上的商品厂告,实际上在引导着人们 的消费行为;电视和电影中所描写的生活历程和塑造的人物形象,经常被年轻人当做自己的人生追求目 标和直接模仿的对象。 2、论述我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对社会分层的影响 【参考答案】: 新中国建立以后,便开始了政府主导的工业化、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这一进程得到全面推进, 中国日益加速地融入世界性现代化潮流。 现代化这一历史进程,主要体现着技术和经济的合理化趋势,即基于计算的对经济效率的合理迫求。 它对社会阶层化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劳动分工体系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推动着原有职业结构的不断 改变。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转移,产品生产者向服务行业转移,增加了一批劳动强度较低而技术含量较 高的新兴职业,非体力劳动者的比例不断上升。 免费的资料、最佳的辅导海文考研专业课 咨询电话:01082487377http:/www.VIPK 5 第二,新兴职业追求自获性成就,从而更加依赖于教育和训练。类似的职业将获得大体相同的报酬。 教育、职业声望及收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社会经济综合地位构成社会分层的基本指标。 第三,职业结构的改变,催生出一个庞大的中间阶层,使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逐渐缩小,从而缓解 了社会冲突,促进了杜会稳定。 第四,职业体系日趋开放,社会自由流动空间扩大,从而能够依照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配置人力资 源 总起来看,由于现代化以科技和效率为导向,在现代化推动下,教育系统成为重耍的职业分配机制, 整个社会的职业一般会出现结构性向上流动趋趋势。 考察现代化进程对社会分层结构及其变化的影响,除了要关注上述一般趋势外,也不能忽略下述重 要的特殊因素; 第一,任何社会的现代化过程均发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中,不同的文化传统完全可能影响经 济合理化的具体途径,形成各具特色的社会分层模式。 第二,每个社会在步入现优化进程时具有不同的社会起点,具有不同的政抬架构、意识形态、组织 制度和社会利益结构这些差别有可能导致不同社会分层结构的最终差异。 第三,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制度和体制与资本主义社会有很大区别,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具 有更强的干预功能。 第四,外部国际环境的差异。我国的现代化属于”迟发一外生型”现代化,与发达园家的早发一 内生型”现代化有着不同的外部环境,当前集中体现为受到“全球化”趋势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的社会分层化过程在总体上可能会接近某种共同模式, 出现一些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特征,但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具有自己的特色。 3、用社会变迁理论解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 【参考答案】: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变迁是从经济生活中开始的,尤其是从经济生活的最深刻的层次即社会利益 结构的大变动开始的。改革开放以后最大的变革就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从多种生产资料 所有制的出现开始的: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发展起来以后,中央的政策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 即允许在公有制之外的多种所有制的存在。这样便造成了利益源泉的多元化,使人们有可能摆脱公有制 的束缚而到体制外去追求利益。同时,原有的对个人利益的压抑政策也开始松动了。这样,就在人们的 观念上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即人们的利益意识开始觉醒。与此同时,原有的整体性的利益结构便崩 解成无数个小碎片,造成了社会利益单元的个体化。也就是说,社会利益结构从几个板块构成的整体性 结构变成了 原 子 结 构 。 从 而 使 个 人 利 益 问 题 被 提 上 日 程 , 使 得 个 人 利 益 的 追 求 变 成 合 理 、 合 法 的 事 情 了 。 2)这种社会变动在经济生活变动的推动下,也逐渐在政治领域中展开。中国的政治权威结构,在改革开 放以前,完全是全能主义的权威结构。毛泽东的人格权威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此相联系的是职位的 权威,它仅次于人格权威,并与人格权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再其次是机构的权威,因为机构中的关键 的职位是和人格权威结合在一起的,因此一定的职位虽然在机构之内,其权威却又高于机构的权威。而 法的权威则处于最低的地位。因为,如果主持制定法律的机构都认为自己的权威比法的权威高,那么, 职位权威和人格权威自然就更高于法的权威了。这是一种典型的人治政治的权威结构。 6 3)意识形态在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总的说来,意识形态是在逐渐趋向于淡化。过去作为一 个全能主义的政权,其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就是靠意识形态的力量来实现的。特别是对人们的利益 意识的控制更是要靠意识形态来形成人们对利益要求的自我抑制。但是,随着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利 益追求已经成为社会上人们行为的主要动力。这就使意识形态逐渐退出对个人生活的控制,从而使社会 开始产生了个人生活的领域,并不断扩大。 4)政府功能在政治结构中的作用的变化。重要的是政府干预方式的转变,这方面特别明显地表现在经济 生活中。这就是政府从许多微观管理的领域中逐渐退出,而转向宏观的控制。例如对企业经营、市场运 作、价格形成、证券交易、金融信贷等等方面,都从过去的微观控逐步制转变为宏观控制。有些方面还 正在转变的过程中。推动这一转变的,一方面是一系列的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另一方面则是一次接一 次的政府机构和行政体制的改革。政府干预状况的这种变化,则构成了政治结构变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5)社会变动还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展开,这可以表现在俩个方面,即社会在精神上的解放和人性上的解放。 所谓精神上的解放,是指人们摆脱精神压抑的状况。过去,尤其是在文革期间,由于阶级斗争意识形态 的泛滥,使人们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作为个人,人们不能自由地思考,不能有精神上的追求,没 有人格的尊严,没有个人的权利,一种宗教式的政治迷信充满了人们的头脑,使人们完全变成了政治的 附属品而失去了精神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改革开放不仅促使社会利益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且也促 进了人们精神上的解放。使人们开始摆脱意识形态的压制而获得一定的精神自由。这表现在:对政治迷 信的摒弃;对自由民主的向往;对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追求;对人类尊严的的重视;对个人权利的渴望, 等等。 4、社会角色失调的类型及其处理方法 【参考答案】: 人们对社会角色的扮演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像社会的运行常会产生不协调因素一样在社会 角色的扮演中也常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这就是角色的失调。常见的角色失凋有以下 几种情况。 一、角色冲突 所谓角色冲突,是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 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前面在讲到角色集时,曾提到角色集的两种情况。即一组由不同人承担的角色和 多种角色集于一人之身从这两种情况中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角色冲突。 一种是角色间的冲突,即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它常常是由于角色利益的对立、角色期望的 差别以及人们没有按角色规范行事等原因引起的。像领导与群众、服务员与顾客、邻居之间、大妻之间、 婆媳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等等如果关系处理不当,也都客易发生角色间的冲突。 另一种是角色内的冲突,即由于多种社会地位和多种社会角色集于一人身,而在他自身内部产生的 冲突。这又有几种不同的情况:首先一个人所承担的多种社会角色同时对他提出了角色要求使他难 以胜任,这时便发生了角色内冲突。由于这种情况使角色的承担者在时间上与精力上出现紧张的感觉; 因而也有人把它称为“角色紧张” 。其次,一个人所承担的几种角色,其行为规范互不相容,这时也会产 生角色内冲突。例如,当一位警察要在或者执行命令,或者为了朋友不执行命令之间做出选择时,他便 是处在冲突的地位上。最后,就是在单一的角色内部,有时也会发生冲突、例如,一位售货员为了多卖 货,他就要向顾客宣 免费的资料、最佳的辅导海文考研专业课 咨询电话:01082487377http:/www.VIPK 7 传所卖商品的优点但为了讲良心、对顾客负责他也要向顾客说明商品的缺点这会使他内心处于冲突 之中,当处在某一角色上的人需要在各种尖锐对立的目标上做出选择的时候,便容易发生这种单一角色 内部的冲突。 角色冲突妨碍与破坏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因此,应尽力避兔。防止角色冲突并没有什么统一和固 定的措施,而只能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对策。针对一个人因承担角色过多而造成的角色紧张,就应减 少他的过多的兼职,使他能把精力用在最重要的岗位。针对因角色规范不一致而产生的冲突就应采取使 人的角色单一化的做法,即在一种场合只扮演一种角色。例如,派干部去处理问题,应尽量选派那些与 间题役有直接牵连的人去。如果不能采取回避措施,那就只有靠人们利用价值观念去做角色选择了。例 如。一位掌权的干部遇到亲属要求给予特殊照顾的情况如果他选择的是一心为公的观念,他就会秉公 办事。反之,他就会照顾亲属,以权煤私。因此加强政治恩想工作、提高觉悟也是防止角色冲突的重 要惜施。 二、角色不清 所谓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 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社会的急剧变任,常常是造成社会角色不清的最主要原因。 在社会与文化的迅速变迁时期。很多杜会角色都在发生变化。人们会感到很多角色的行为规范都超 出了他们过去习以为常的那个范围。这样发展的结果是,很多人对这些角色的行为规范究竟应是什么样 子感到“不得而知。例如,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中国青年、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发生很大变化。在 传统上,一个优秀的青年、大学生应该是艰苦朴素、听老师和领导的话、循规蹈矩等等。然而,现在的 很多青年注重衣着、仪表;穿牛仔裤、交际广、不那么温顺等等。这样,对于什么是当代中国青年、大 学生应有的形像的讨论便兴起了。这种讨论无疑会有助于逐步澄清上述社会角色。 在社会变迁中,总会不断产生一些新的职业与新的角色。如歌垦、时装模特、外企雇员。私营老板 等都是我国近年来新产生的角色。当一种新角色初次来到社会上时,社会还没有来得及对它的权利义务 作出明确规定,角色承担者本人不清楚,其他人的看法也有分歧,角色不清便由此产生。只有通过长期 互动,当社会为它规定了明确的规范后,这种角色不清才能清除。 三、角色中断 所渭角色中断,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人们在一生中随着 年龄和多方面条件的变化,总会依次承担多种角色。例如,任何一个人都要经历从幼儿到青少年、成年、 老年的变化,与此相应就要依次承担小朋友、学生、劳动者、退休人员等角色。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在 承担着一种角色时常为承担后辛的角色做某些物质上与精抑上的准备,因而不会发生角色中断。例加, 一对男女青年要从朋友角色进入夫妻角色时,就要在事前从物质上准备家庭生活的必需品以及了解夫妻 角色的常识。 角色中断的发生是由于人们在承担前一种角色时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或前 一种角色所具有的一套行力规范与后来的新角色所要求的行为直接冲突。例加,一位一心渴望上大学的 青年学生因高考分数不够,突然成为待业育年,这是他过去万万没有料到的。一方面他没有做任何 准备,不知道一个待业青年还可以做哪些积极的、有意义的事清;另一方面待业青年的角色与他原来 的“高中学生”的角色在社会声望、行为规范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有些甚至是冲突的,这些都在这 8 位青年的心理上造成压力。这便是角色中断。 解决这一类因准备不足百产生的角色中断的办法是;从角色承担者个人来说,应对自己的人生有所 设计,了解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兔要相继承担的那些角色的特点为未来的角色做些准备工作;对家长来 说,应注意对子女的成长迸行指导;对于社会来说,应加强对各种不同角色的培养、培训和咨询工作, 对于那些因社会原因而造成的角色中断,应给予社会的帮助。 四、角色失败 角色失败是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它是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 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巳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 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虽然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角色失败的现象通常只是少数,但是,由于角色失 败会给社会造成恶劣后果并使角色承担者受到重大打击,因此也应予以重视。 从角色失败的结果上看,通常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角色的承担者不得不半途退出角色。例如, 夫妻双方的矛盾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双方无法共同生活,最后以离婚告终,离婚后,双方的夫妻角 色停止了。属于这类情况的如经营者出经营不善而发生的破产、工人的被解雇、干部因失职而被罢免、 学生中途退学等等。另一种是虽然还处在某种角色的位置上,但其表现已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如父 母的角色是负有教育子女的义务的。当某一对父母的子女不但役有好学上进,反而堕落为犯罪分子时, 这对父母虽然仍处在父母的角色上,但他们的表演已被证明是不成功的。再如,学生考试不及格、干部 受处分,汽车司机出了车祸等等,也都属于此种情况。 角色失败通常是件坏事,但是,如果处理得当也不是不能把它转变为好事。例如一对大妻感情已 经破裂,如果人为维特一种不和不散的局面,对双方都是痛苦的,这样就不如让双方都返出角色,让他 们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这川双方都会是件好事。又如,一个人可以吸取角色失败的教洲,认真总结经验, 重新振作起精神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这样就可以变坏事为好事。 免费的资料、最佳的辅导海文考研专业课 咨询电话:01082487377http:/www.VIPK 9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 2004 年真题及解析 考试年份:2004 招生专业:行政管理 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 一、简答题 (每题 15 分,共 60 分) 1.非正式组织的特征 2.合理的社会流动标准及作用 【解析】 1、非正式组织的特征 【参考答案】: 1)非正式群体的概念 非正式群体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个人(通常规模比较小)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群体。非 正式群体内郡有固定的结构,它们通常有自已的领导、有一系列群体目标、有一套用以规范群体成员行 动的价值和规范,但行为的开始和延续初期并没有自觉的目标标或方向。从范围上说,非正式群体是组 织的中下级职员联合体,一般是在组织规则不严密的地方产生的。 2)非正式群体的产生 非正式关系通常在两个背景下发生;一是在正式关系中,人们不可能做到完全的非人格化。在每一 个组织成员之间都存在着情感吸引、厌恶敌视、偏见等。随着时间的延长,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也不 再是正式的社会关系,而出现许多新的变化;二是在组织中经常接触的个人有可能基于相互钦佩、兴趣 和趣味相投等而在他们正式关系中加入某些非正式的行为模式。 但无论怎样,非正式社会关系自霍桑实验以来,人们对它的态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禁止、默 许到被普遍应用于组织经营。它的出现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者既要精通管理技术,又要懂 得和理解组织成员的需求。 非正式群休的产生和发展在各类组织中并没有某种一致性特点。非正式群体的大小及影响程度受正 式结构的影响两者成反比例关系。因此最容易出现非正式群体的地方一定是组织规则最薄弱的环节, 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及时控制就将形成一套新的社会关系取代原有的正式结构。 2、合理的社会流动标准及作用 【参考答案】: (一)合理社会流动的一般标准 社会流动有合理不合理的区别,合理的社会流动是那些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社会流动。在整体社会 10 中,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各个地区或各个部门可能有不同的衡量杜会流动是否合理的具体标椎。研 究这些具体标准是应用杜会学的任务。就整体杜会来说,至少应该包括量的合理性与质的合理性两个一 般标准。量的合理性,即适应社会需要和社会承受力的流动量使社会流动保持在社会发辰需要和社会 承受、容纳能力之间的特定围限内。质的合理性指社会流动所体现的原则要与让会的基本制度要求相适 应。在现阶段合理流动的基本原则是机会平等原则。 要想实现机会平等的社会流动,必须同时实现普遍性原则和自获性原则。 普遍性原则是用来衡量社会地位的开放性质是否合理的标准。这一原则有如下含义:第一,任何社 会地位所提供的流动机会应向所有合乎条件的人开放,而不是只向其中一部分人开放,这是社会地位开 放范围的普遍性。第二,构成社会地位界线的筛选标准应普遍适用于某一类别内所有的人而不应因人 而异,这是筛选标准普遍适用性。第三,这些标准应当是人人渴望通过努力而达到的,而不应是只有个 别人才有达到的可能,这是实现标准的普遍适用性。社会地位只有体观了上述普遍性原则才真正具有开 放性才有可能合理地更新与之结合的社合成员,即实现合理的社会流动。 自获性原则是用来衡量个人获得社会地位的条件是否合理的标准。自获性原则意味着:第一,应当 排除或缩小个人的社会先赋条件对其流动的影响。社会先赋条件指的是个人全部先赋条件中除自然生理 先赋条件以外的那些与生俱来的先赋条件;主要有出身门第、种族信仰、家庭关系、继承的财富以及与 之相联系的生活条件。自获性原则坚决反对在分配社会地位时个人的社会先赋条件的优先权,反对一切 形式的荫庇制或世袭制。第二,自获性原则不承认个人的分层归属性或集团归属性是其流动的唯一决定 因素。自获性原刚的主旨在于:肯定人具有不断发展、提高和完善的能力,肯定人的获得条件的差异性、 多样性和整体性。因此把人的全部后天获得条件完全归结为其集团归属性是不符合自获性原则。第三; 个人通过自己后天努力而获得的素质、知识、技能、成就等等应当是影响其流动的决定因素,此外人 的志向、兴趣及内在动机应当作为决定其社会地位的因素而得到充分的考虑和重视。 应当看到,社会流动的机会平等原则默认人的自然天赋差别,因而也默认工作能力的差别是合理的, 因此,实现这一原则的同时仍然会产生新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尽管妇此,我们还是应当肯定其历史作用。 在尚不具备消灭任何形式不平等的条件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机会平等原则由于具有缩小等级差距,促 进社会良性运行的作用,无疑可以作为衡量社会流动是否合理的定性尺度。 (二)合理的社乡流动对社会运行运行的协调作用 社会分化,特别是垂直分化产生的社会分层现象对社会运行有很大影响。分层现象,归根结底反映 着人们观念上和利益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们在社会表现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是各个社会层次之间 沟通和协调的障碍,也是产生社会隔阂和社会冲突的根源。因此,分层结构是一种冲突性社会结构,这 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妨碍着社会的良性运行。然而冲突性社会结构并非必然导致现实的社会冲突。人 们在不可能完全消灭杜会分层现象的惰况下,完全有可能通过某些方式缓解它的消极影响,实行合理的 社会流动就是金要方法之一。 具体地说,合理的社会会流动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协调作用表现在下述方面: 1)形成开放、动态的分层结构取代封闭、固定式分层结构,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在分 层杜会中,存在着两类垂直差异:一种是由不同的地位规范(权利、父务)体规的分层地位之间的垂直 差异;另一种是由各层成员的社会表现和内在素质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垂直差异。尽管后者是从前者 转化而来的,但这种转化是有条件的这一条件就是社会成员长期固定于某一社会地位,即地位与成员 之间存在着长期固定的联系。像分层意识(观念的不平等) 、利益集囚(事实的不平等)都是在上述联系 免费的资料、最佳的辅导海文考研专业课 咨询电话:01082487377http:/www.VIPK 11 的基础上形成的,都是由地位不平等转化而来的人的不平等。只要存在着上述转化条件,这两类垂直差 异之间就会由于相互加强而融为一体变得难以区别。社会流动的功能恰恰是弱化了地位与人之间的联 系,赋予这种联系以短暂性特点,促使占据各层次社会地位的群体成员处于不断更新轮换的过程中,变 分层集团间的隔闽与冲突为个人间的竞争,从而破坏了地位差异与人的差异之间相互强化的中介条件, 使两种差异得以分离。因此,合理流动有可能在无法消除分层地位差异的精况下,缩小人与人之问的实 际差异。这正像体育运动中各个运动项目的差异导致长期从事各项运动的运动员之间在体质、心理索质 乃至身体形态方面的差异;然而那些全能运动员,由于不固定于某个单项,而是依次从事各个项目的运 动,他们之间的差异比起不同单项的运动员之问的差异小得多,也就是说,尽管没有取消各个运动项目 之间的差异,但由于全能运动弱化了运动员同各个单项运动的联系,而使运动项目之间的差异只能转化 为人(全能运动员)与人之间的差异。在类比的意义上可以说,社会流动把参与者由单项运动员变成了 全能运动员。合理流动由于缩小了人与人之间差异,缓解了由地位差异而产生的隔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