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_第1页
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_第2页
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_第3页
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 什么是道德?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而在 西方古代文化中, “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在现代 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 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 础服务。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不 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 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 与 德 是 两 个 概 念 , 并 无 道 德 一 词 , 即 “道 ”指 自 然 运 行 与 人 世 共 通 的 真 理 , “德 ”是 指 人 世 的 德 性 、 品 行 、 王 道 。 而 且 在 那 时 道 德 被 阐 释 为 “天 道 ” 、 “天 理 ”以 及 人 当 遵 守 的 “仁 、 义 、 礼 、 智 、 信 ”。 天 道 、 天 理 体 现 的 是 宇 宙 、 地 球 、 自 然 和 人 类 社 会 规 律 的 综 合 , 而 “仁 、 义 、 礼 、 智 、 信 ”则 使 人 顺 应 天 道 所 应 遵 从 的 道 德 规 范 。 道 德 是 人 之 所 以 为 人 的 根 本 所 在 , 人 无 “德 ”便 不 能 称 之 为 人 。 由 此 可 见 , 道 德 具 有 非 常 深 刻 的 内 涵 。 什 么 是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 刘 梦 溪 认 为 , 整个传统社会的文化都可以叫作传统文化。一 般把周秦以来直至清朝最后一个皇帝退位,也就是 1911 年辛亥革命之前,称作传统社会。 而文化应该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因此广义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 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其精神学术层面,应该包括知识、 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而我认同,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 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淀起来的精神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 ”“传 统文化是一种适应、反映、表达、体现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宋明以来社会经济、政治关系 的封建的思想文化。它以自然经济、血缘宗族依附关系为根基, 以维护皇权、神权、父权 为中心的严酷等级秩序的礼为基本范式,有其内在的同一性和根本价值指向, 有导源于 这一中心的本源性的统治与服从关系, 是一种自足的整体性体系。 ”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 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 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 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 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如今,传统文化吸收、融合 了当代社会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取向,广泛影响着我们思想道德和行为 品性。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可简要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实现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易 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养了中华民族敢于向 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不信邪、不怕“鬼”的精 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要实现现代化,这种自信自尊的精神是绝不可少的。 张海迪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她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进过学校, 童年起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 迪十五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 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她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 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 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不衰, 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张海迪凭借着自 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但打败了病魔,还创造了自己的价值,发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2)知行合一观。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乎仁”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 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实践品格具有某种一致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现现代化,当然要 努力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 要拥有自己的东西,自己的特色,也不能盲目的吸取他人的东西,只有不断实践,不断的 发现,开创属于中国的文化。 (3)重视人的精神生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 与粗俗的物欲。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 ,并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林则徐 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杀生成仁,舍生取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要义 之一。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 要谈美,外表永远都是个虚掩的壳,真正的美是内在的精神与修养,才能得到人的认可。 对正义价值的认可与执著追求。 (4)爱国主义精神 爱 国 主 义 隐 含 了 一 层 道 德 规 范 : 就 其 本 身 而 言 , 它 暗 示 “祖 国 ”( 无 论 是 何 种 定 义 ) 是 道 德 的 标 准 或 价 值 ,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 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爱国的内容 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 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的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更有益 于国家的进步。我国已经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 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 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少年 兴则国兴,小年强则国强,所以必须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 (5)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 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 与力量。 “独柯不成树,独木不成林。 ”一句千古名言, 道出了先贤的智慧;“ 一根筷子呀,轻轻 被折断,十双筷子呦,牢牢抱成团”一曲嘹亮的赞歌,震撼世人的心弦,他们无一不告 诉我们: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团结互助,发挥群体的智慧,凝聚众 人的力量。岁月如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除了有远大的理想,靠 的就是精诚团结,万众一心。作为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团结互助表现为平 等团结、齐心协力、同舟共济、互相帮助,大到民族关系、地区关系,小到邻里关系和个 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均有体现,涉及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激动人心的神舟飞天就 是一个团结互助的结晶。数十万航天人不畏艰苦、奋力攻关、团结拼搏、无私奉献,从神 舟一号到神舟六号,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走向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拥有强烈的团结协作 意识是成功的必然前提。 “一个人无论如何才华横溢,精力充沛也总归是有限的,要想成就 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必须唤起别人与自己同行,借助别人的力量达成自己的目标。 ” 尊老其实是和爱幼连在一起的,这里的“爱幼”并不只是“爱护幼儿”,而是和尊老 相对应的年轻人。尊老爱幼所构成的是一种老人和年轻人相互交融的辩证关系。这就意味 着,老年人不能只巴望着得到年轻人的尊重,也要有一种爱护、关心和理解年轻人的情感 倾向,要对年轻人表现出足够的宽厚、慈爱之念,而不是时刻以老年人自居,动辄就要求 对方尊重自己。须知,尊老和爱幼是相互的,不是单向度的。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中, 培养青少年的传统美德是重中之重,所以正确指引青少年的行为准则。 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教育青少年的机会,抓住机会给青少年多讲一些道理。抽象、空洞 的道理孩子不一定愿意听,就算愿意听也不一定听得懂,所以,家长应尽量把道理、知识 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讲给孩子听。家长不仅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孝敬父母,还应该教育他们尊 敬别的老人,爱护别人的孩子,从小培养孩子尊老爱幼的好品德。 社会和政府也应该正确引导和提倡尊老爱幼的道德,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好的教育 环境塑造着孩子的好品德,坏的教育环境同样也影响着孩子坏品德的滋生。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思 想贯穿始终。褒善贬恶、追求崇高的思想品格,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涵养美好的精神品 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导思想,是大多数的思想家一贯所追求的。在人和人的相处 中,一个人既要有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创新精神,又要有设身处地 为他人着想、爱人如 己的博大胸怀。人应当在完善自身的基础上完善社会,同时又要在完善社会的过程中完善 自身,永无止境。只有“与天地合其德” ,才算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二、传统文化与培养高素质人才 1、中国大学生的德育现状 目前中国大学生的德育发展主流上的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随着社会经 济的发展,大学生的德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相反,现在许多大学生的德育问题出现 了价值观趋向利益化,社会责任感淡薄,自我意识彰显,公德意识差等不良现象。 我们组认为出现这些不良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利益看得越来越重,做什么是 都讲求利益和回报,随之而来的就是不断上升的贪婪和私欲。人们不再讲究无私奉献, , , 凡是必先考虑自我利益。处于当代社会的大学生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为优越,是全家的宠儿,他们享受到的是 父母和长辈带来的成果,而没有体会过自食其力的过程。这些人从小生活环境使他们的自 我意识很强,但相对的是公众意识的淡薄,他们不懂的分享,参加公益活动冷漠。 随着改革开放,其他国家的文化进入我国,这些文化中不健康的思想一步步的侵蚀学 生,促使了盲目崇洋,哈韩哈日等一些不好的现象产生。 目前我国的高校教育大部分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德育教育,或是教育方法单一, 德育教育者本身素质不高等原因,也是造成大学生德育素质方面存在问题的重要因素。此 外,大学生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也是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励的社会,更是注重综合素质能力的社会,如果不能在激烈的 竞争中发展,那必然将会被淘汰。我们今后面对的问题中最为重要和首要的当为工作问题, 当今的企业需要的是全面型的人才,而在人才的竞争中,思想道德素质占着尤为重要的地 位。由此可见,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中注重道德修养和智慧,重视人文素质的提高等优秀传 统,以进一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且刻不容缓。 2、吸取传统文化精华为学校德育工作服务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思想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的借鉴意义。在现阶段开展德育工作 应重视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在教学当中我们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辅之以传 统文化的教育感化,以发挥传统文化的独特教化作用。 像我们耳熟能详的诸子百家、琴棋书画、传统文学、中国戏曲、传统工艺等等。这些都是 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传承了几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