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概说作业参考答案_第1页
中华文化概说作业参考答案_第2页
中华文化概说作业参考答案_第3页
中华文化概说作业参考答案_第4页
中华文化概说作业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文化概说 作业一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文化的含义主要指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 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2、“ 中华 ”之“华” 乃是“ 光辉、文采、精粹”的意思。 3.中华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主要特征是强烈的时代性和顽强的再生性、鲜明的整体性和活跃的多元性、相当的稳定 性和相对的开放性。 4 、 在众多的氏族、部落之中,主要有三大文化集团,一是 “华夏集团” ;二是 “东夷集团”;三是“ 苗蛮集团” 。 5、殷商时代的突出成就之一 青铜文化的主要特点是种类繁多、工艺复杂、粗犷狰狞的审美追求 。 6.中华饮食文化最主要的有三大方面 :酒文化、茶文化、食文化。 7、汉代的面食有发酵的,也有不发酵的,统称为“饼 ”。 8、唐代陆羽著的茶经是中国最早的关于茶文化的著作。 9、古代的马车是有等级的,观车后之旌旗便可知乘车者的身份。 10.我国的烹调技艺的四大菜系指的是苏和粤 ,川和鲁。 11、到了汉代,封建的选官制度才逐渐确立,其表现形式有两种:察举和征辟。 12、.明代官员的官服上有补子,文官为“飞禽 ”,武官为“走兽”。 13、清代的地方官制较之明代略有改变,总督,巡抚固定为“ 封疆大吏”。 14、明代的学校有两大类,其中中央级的学校称“ 国子监” 。 15中国传统节日不仅具有时代特征,而且还具有 地域性、民族 特色。 16端午节的活动主要有吃粽子和挂蒲艾,龙舟竞渡和饮雄黄酒 。 17、目前所知保存礼仪文化最早的书籍是由儒家学者整理的周礼 、 礼仪 和礼记 。 18传统说唱艺术的源头,就是先民在劳动之余的讲“ 故事 19、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诗歌总集。 20、最能代表两汉散文成就的是历史著作史记和 汉书。 二、名词解释 1、文化- 文化的概念有“ 广义”、“狭义”之分,中华文化的“ 文化”基本上以辞海中的定义为准:“从广义来说,指 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 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2、中华-“中华”一名,由来已久。所谓 “中”,乃是居四方之中的意思。汉族古称华夏族,上古时居于黄河流域,自 以为居天下之中央,故称“中国”。所谓“华” ,乃是光辉、文采、精粹的意思。“ 中华”用作民族之称谓,乃是居天下之 中而文明发达之意。 3、自然崇拜- 是指对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的崇拜。 4、建安风骨- -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此时期作家众多, 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 的时代风格。 5、果酒- 指以各种果品为原料,经发酵而酿成的,是一种低度饮料酒。 6、 茶经 - 由唐代陆羽撰写的精彩的论茶著作,反映了时代的茶艺水平,也体现着茶文化的不断向前发展。 三、判断题 1、传说中的蚩尤、后羿属于华夏文化集团。( ) 2、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是第一部纪事本末体通史著作。( ) 3、明清小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可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 ) 4、我国的白酒是世界上独有的一种蒸馏酒,它的问世是酿酒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 5、世界上最古老的野生茶树生长于中国西北。( ) 6、现代烹饪最重要的方法“炒”是在唐宋时期发明的。( ) 7、先秦时期已有“衣”、“裳”之分。上衣下裳,是当时男女通用的服装形式。( ) 8、科举制的雏形开科取士试行于唐代。( ) 9、中秋节、春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近世三大传统节日。( ) 10、长期以来,古代中国文代多半是以华北为中心的。( ) 11、真正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正式形成的是大约编定于春秋时期的上古历史文献集尚书。( ) 12、英雄传奇小说是章回小说中最早出现的一类。( ) 四、论述题 请结合实际简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 第一, 这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传承诗词、成语有利于振兴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 第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有利于建设文明的社会风气才 1、中国酒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1)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历史悠久; (2)中国有很长的酿酒历史,在大型祭祀和原始宗教中都用酒; (3)中国有很长的酿酒历史; (4)酒使人迷狂,与文人有很大的关系,如李白斗酒诗百篇。 (5)中国儒家文化对酒的主张是:发乎情止乎于礼; 2、简述中国茶文化的内容。 中国饮茶和制茶的历史很悠久,茶的功用由原来的药用发展成一种饮品,到一种文化茶道。中国茶品 种众多,如普洱、铁观音、碧螺春等 北酒南茶是中国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茶也深得文人的倾爱,先苦后甜,如同人生经历平稳而不失情趣, 是文人人格高洁的象征。 茶是使人主动认知世界的清醒剂,酒是让人忘却现实的迷药。 3、简述中国传统建筑的总体特征。 答:1 、 以木材构成的框架式建筑为主体,砖石结构的建筑为其补充; 2、 以矩形的中轴线对称格局为主体,以强调自然灵活的布局方式为补充; 3、 以实用为主体,以美观为其补充; 4、以等级制的标志为主体,以富于个性特色的创造为补充。 4、较之唐代科举,宋代科举有何变化? 答: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 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 ”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 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 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 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 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 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 宋代的科考分为三级:解试(州试) 、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解试由各地方进行,通过的举人可以 进京参加省试。省试在贡院内进行,连考三天。为了防止作弊,考官俱为临时委派,并由多人担任。考官 获任后要即赴贡院,不得与外界往来,称为锁院。考生到达贡院后,要对号入座,同考官一样不得离场。 试卷要糊名、誊录,并且由多人阅卷。而殿试则于宫内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及定出名次。自宋代起,凡 于殿试中进士者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经吏部选试。 5、简述中华传统文化的“俗”与“雅”。 答:俗文化一般比较粗糙、朴素,富于感情色彩,是一种具有自发性、传承性、非理性等特征的文化成果, 而雅文化一般比较严整、精细,富于思辨色彩,是一种具有系统性、规定性、普遍性等特征的文化成果。 俗文化更多的构成了它的多元特质,而雅文化则更多地体现了它的一体化程度。 俗文化和雅文化之间并不是一种绝对对立、相互排斥的关系,在更多的时候,它们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 转换的关系。俗文化是雅文化的基础,雅文化则是在对俗文化进行不断总结、反复批判,直至扬弃、完善 而后所形成的。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 “雅” 也有可能回归于“俗” 。 国家的法律是一种严肃的事物,属于雅文化的范畴,但它却产生于俗文化的人们生活习惯之中。 一部中国诗歌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俗、雅撞击史。俗文化和雅文化是永远并存的,也是永远斗争的, 二者间是永不休止的相互渗透、融合的。 6、试述中国古代的“宗族制度”。 答:封建社会后期的宗族制度与西周以来的宗法制度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或者说就是宗法制度在新的历 史条件下演变的产物。其宗旨是建立以宗族为范围的族权统治,其表现形式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亲 亲之情相号召。所不同者,乃在于西周的宗法制度是政权、族权的高度合一,魏军南北朝的宗法豪强亦常 常控制政权、干预政治、主宰国家大事,而宋代以后的宗族制度则与国家政权分离,但同时又维护和服务 于国家政权。 盛行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宗族制度是一种以族长权力为核心,以家谱、族规、祠堂、族产等方面的规范或活 动为手段,使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社会形态。其具体表现形式有家谱、祠堂、 族产、族规、族长。 7、谈谈你对“茶禅一味 ”理解。 答:茶与道家以及佛教的禅宗也有密切关系,人们往往将茶理与禅理结合在一起,称之为“茶禅一味” 。 8、龙凤文化是否还还具有现代意义? 答:1 )从文化原型上进行溯源,龙凤都是远古初民部落的图腾,龙主要是中原各族图腾物的结合体,凤则为南方 各族图腾物的结合体。后来炎黄二帝经过战争合并为一体,结成了炎黄部落联名为主体的华夏族,并形成了共同的 图腾龙。 (2)凤作为炎帝部落联盟的图腾,也是南方部落的图腾,为火鸟,行火德,龙飞于天,腾云驾雾,行水德,水火 相克,可一旦交合,也就相生,标志着新纪元的开始。 (3)上古时代,中国人即形成了一阴一阳平等对立观念,以龙为阳,以凤为阴,龙凤相配,主要象征阴阳和合, 因此,龙凤成了阴阳的象征。 (4)从天来讲,阴阳和合意味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从人类社会来讲,龙凤呈祥,也就标志着国运昌盛、人民 安居乐业。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龙凤对中国人的影响是至为深刻的,在至高无上的后宫,皇帝是真龙天子,娘娘则 是凤。 总而言之,龙凤文化在民间具有较皇室更为广泛的引申和象征意义。他们任何时候都象征着吉祥如意,表达着中国 人对和平、团圆、幸福、美满生活的企盼和向往。 9、爱国传统的现代意义是什么? 答:1 、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与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念的维护 在当今时代条件下以博大和谦逊的胸怀,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在立足于本国实 际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和利用世界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来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加快祖国的繁荣和进步,无疑是新 时期爱国主义重要的时代特征之一。经置身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必须以国家和民族的 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必须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振兴民族经济,才能真正使中华民族屹立于 世界强国之林。 我们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面临着霸权与反霸权、渗透与反渗透的严峻形势,因此,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把增 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念,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处理国内国际事务的最高准绳。这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又一 重要特征。 2、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1),在法律层面上,“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在根本上是对于宪法精神的阐述。危害祖国不仅是一 种羞耻,而且也是一种犯罪。因此,热爱祖国既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2),在道德层面上,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所说的“荣耻” 就是在召唤人们的良心,让良心知荣知耻,该荣的荣,该耻的耻; 并让良心看守自己的言行,取荣去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不仅继承了传统道德,。(3),在是 信念层面上,人生活在世界上有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从而有一个精神支柱和寄托。一个人的信念和理 想在根本上支配了他的道德和法律行为。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爱国体现在三个方面:热爱故土山河;热爱各族人民; 热爱自己的国家。 3、和谐社会与爱国主义 (1)、保持国家的稳定局面 , 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更加和谐 , 社会更加公平正义、安定有序、诚信 友爱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爱国主义所应具有的内涵。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爱国主义还必须做到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完善社会主 义制度,提高执政党能力,建设民主法治国家,协调好个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第三,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爱国主义还要做到汲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实现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第四,铸造强大的 民族精神,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这是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爱国主义的必然要求。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这些时代特征,反映了我国当前政治经济发展的整体面貌,折射了我国在社会的历史走向。以宏 观的视野准确把握和透视爱国主义的这些特征,对于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爱国主义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0.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对自强不息的理解。 答:1. 自强不息是民族精神之所在,是民族强盛的动力所在。2、易经里有“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话,鼓励人 们积极向上。3、中国文人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统。4、今天的年轻人应继承自强不息的精神, 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人世沉浮如电光石火,盛衰起伏,变幻难测。如果你有天才,勤奋则使你如虎添翼;如果你没有天才,勤奋将使你 赢得一切。命运掌握在那些勤勤恳恳工作的人手中。推动世界前进的人并不是那些严格意义上的天才,而是那些智 力平平而又非常勤奋、埋头苦干的人;不是那些天资卓越、才华四射的天才,而是那些不论在哪一个行业都勤勤恳 恳、劳作不息的人们。即使你身体有残缺,即使你没有过人的天资,即使别人看不起你。但是,只要你自强不息, 就能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就能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天赋超常而没有毅力和恒心的人只会成为转瞬即逝的火花。许多意志坚强、持之以恒而智力平平乃至稍稍迟钝 的人都会超过那些只有天赋而没有毅力的人。懒惰是一种毒药,它既毒害人们的肉体,也毒害人们的心灵。无论多 么美好 的东西,人们只有付出相应的劳动和汗水,才能懂得这美好的东西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真正的智慧总是与谦虚相连,真正的哲人必然像大海一样宽厚。浅薄的嫉恨和无知的轻蔑都是真正不尊重劳动、 不尊重勤劳的表现。人们常说:播下行为的种子,你就会收割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你就会收割性格;播下性格 的种子,你就会收割一定的命运。 “闻鸡起舞早耕耘,天道酬勤有志人。” 让我们养成勤劳的习惯,培养勤奋的性 格,收割丰收的果实! “天道酬勤,厚德载物”,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成正比,而增厚美德以容载万物应成为我们崇高不变的追求,自 强不息,是一切成功的源泉! 中华文化概说 作业二参考答案 中华文化概说 教学辅导 作业二 一填空题 1、文化是一个多层结构体,两分说分为大文化、人文文化。 2、中华一词由来已久,所谓“中”,指的是居住在中间的意思,所谓“华”,指的是光辉、物华的意思。 3、在中国,有所谓三代之说,它指的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门槛前后出现的三个朝代夏商周。 4、史、巫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文化人,他们在周代社会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并负担着重大的责任。 5、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6、明清的古籍整理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中以永乐大典古今集成全书四库全书为代表,都给后人从 事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7、一般中国茶分为三类,不发酵者为绿茶,发酵者为红茶,半发酵者为乌龙茶。 8、传说汉代淮南王刘安发明了点卤制豆腐。 9、清代中叶,我国的美食文化臻于极致,形成了苏粤川鲁四大菜系。 10、佛塔又称浮屠,俗称宝塔,主要用来珍藏僧人肉身、舍利子。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与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的崇拜行为,是原始 宗教的最初形式,大约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 2、深衣- 古代上衣下裳相连缀的一种服装。 3、补子- 明代官员常服、清代官员补服在前胸后背处分别装饰一块方形(或圆形)饰有鸟兽的图案,称为补子, 以图案的不同而代表不同的官阶。 4、宗族制度- 封建社会后期的一种以族长权力为核心,以家谱、族规、祠堂、族产等方面的规范和活动为手段, 使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社会形态。 5、茶禅一味- 茶与道家以及佛教的禅宗也有密切关系,人们往往将茶理与禅理结合在一起,称之为“茶禅一味” 。 6、家谱- 是宗族的档案,它记载着家族的世系源流、祖宗墓地、族规家法等内容,而且具别亲疏、明尊卑的意义。 7、八股文- 中国明、清科举考试用的文体。也称“制艺” 、“时文”。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 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内容空洞,形式死板,其体源于宋元的经义,而成于明成化以后,至清光绪 末年始废。 8、三纲五常- 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三纲” 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 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 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 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9、墨家 - 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 10、禅宗 -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 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意指透过自身实践, 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11、诗经-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 311 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 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12、京剧- 又称“皮黄”,由“ 西皮” 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 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 1840 年前后,盛行于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 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的 “国粹”,已有 200 年历史。 13、贴经 -科举时代的一种考试方式。相当于现在的填空+默写,是在考题上把一段儒家经典文章的一部分字句 空出来不写,留下剩余的部分,让考生依据上下文默写出空出的部分。 14、建安风骨-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此时期作家众 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 的时代风格。 15、说唱艺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可单口说唱,可多口说唱;可乐器伴奏,可无伴奏。拥有 独立的音乐唱腔体系、特殊的唱词押韵方法、不拘一格的表演手法,极具艺术魅力。 三、判断题 1、传说中的蚩尤、后羿属于华夏文化集团。( ) 2、深衣是指颜色深的衣服。( ) 3、明清小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可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 ) 4、补子是指衣服上的补丁。( ) 5、普洱茶是半发酵茶,属于乌龙茶系列。( ) 6、川菜以取材广泛著称,“不问鸟兽蛇虫,无不食之”。( ) 7、先秦时期已有“衣”、“裳” 之分。上衣下裳,是当时男女通用的服装形式。( ) 8、科举制的雏形开科取士试行于唐代。( ) 9、中秋节、春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近世三大传统节日。( ) 10、长期以来,古代中国文代多半是以华北为中心的。( ) 11、司马迁编纂的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历史传记文学作品。( ) 12、道情又叫渔鼓,源于唐代,是以佛教故事为题材。( ) 四、论述题 1、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龙的形象说明了什么? 答:龙在上古时期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种神奇的动物,还带有一定的平民性,但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却占据着独特的地 位。到了唐宋时期,统治阶级为了利用人们的龙崇拜心理,不但自诩为龙种,还垄断了龙形象的使用权,严禁民间 使用龙的图案,甚至还严禁老百姓提及龙字。到了明代,龙更成为了帝王独有的徽记,正式形成在皇帝服装上绣大 型团龙花纹的礼仪制度。 2、儒道学说是对立的,又是互补的,请简要说明之。 答:一、儒道对立处 1、对夏商周三代以来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取舍之不同。 对于文化传统中的政治和伦理,孔子更多的是正面总结和继承,对于缺失,主张在原有体制内改良,强调“德治” , “礼” 和“仁爱 ”。老子注重文化传统中的自然主义,特别是看到其弊端,主张根据自然主义的原则从根本上加以纠正。 “对于时代与文化的严重危机,老子主张以抗议、批判、毁弃和重构的方式加以彻底的暴露和解决。” 2、由于对同一古老文化传统的关注方面与态度的不同,使他们的思想体系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学派 儒家 道家 行为结构 有为 无为 国家统治 大一统的大国统治 小国寡民 处世态度 积极干预事物 听其自然 二、儒道互补的根源 1、儒道同源 “两家皆源于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夏、商、周三代文化,皆是基于发达的农业文明和理性智慧而产生的学说。两 家有共同的中国文化基因,例如都认为天人一体,都主张人际和谐,都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都重人道而轻神道, 它们表现出一种东方文明精神。” 2、不同的理想人格追求 儒家理想人格是“圣人”,圣人人格的核心是“ 仁”。孔子给“仁” 下定义:“仁者爱人”,“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把“仁”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认为“ 仁”的核心是循礼,“不知礼,无 以立”,“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道家追求的理想人格却是“圣人不仁 ”。老子以“道” 为宇宙根源,“ 道法自然”,“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 “大 道废,焉有仁义,智慧出,焉有大伪,六亲不和,焉有孝慈,国家昏乱,焉有忠臣。” “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使儒道两家共同构成士人的性格基础。儒家强调社会关怀和道德义务。要求个体通过人格的自 我完善,担当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从“修身齐家” 到 “治国平天下” 。道家则主张放弃一切社会责任而“ 任其性命之情” ,鄙薄那些“弊弊焉以天下为事”和“伤性”“以身殉天下”的“ 圣人”。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两者演习着 一种力的平衡,这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 他们的理路不同,但是都追求人性的健康化,都希望建立一个没有战争、没欺压、没有苦难的合理社会,他们的终 极目标是相通的。所以能够互补。 三、儒道互补的表现 1、人生哲学上 儒家“游方之内” ,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 ,显得比儒家出世。这两种思想看来相反,其实却是相反相成, 使中国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得以较好地取得平衡。 2、艺术上的互补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思想,道家强调的人与外界对象超功利、没有作为的关系即 审美关系;儒家对文艺的影响主要在主题内容方面,而道家对艺术的影响则更多的是在创作规律方面。但实际二者 相互互补、相互制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核心。 四、儒道互补的两次高潮 儒道两家思想的第一次大规模、深层次互相影响和互相补充,发生在战国中、后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中。这一时 期,道家(主要是稷下黄老道家)在政治和伦理思想上吸收了儒家的仁义学说和礼制文化。稷下道家接受儒家关于仁、 义、礼的伦理学说,主要表现在稷下黄老之学的代表作品黄帝四经、慎子、管子(特别是其中的心 术、内业等篇)中。儒家的 孟子、荀子、易传、伙学、中庸则是在哲学上接受了道家的 宇宙论和理论思维。 儒道互补的第二次高潮,发生在宋明时期。宋明新儒学的兴起,是同大规模吸取道、佛两家的思想分不开的,在道、 佛两家中,儒学对道家思想的进一步引进和吸收,对于重建儒学新体系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宋明理学之吸 收禅学,在某些方面也可以看成是道家思想对儒学的折射,禅学作为一种中介,乃是道家思想补儒学之缺失的一条 重要途径。宋明理学中的儒道互补,主要是以道补儒。 五、儒道互补的影响 古往今来,中国人受儒道思想的影响深远。顺境时以儒家的积极进取思想为主,努力奋斗,夺取功名利禄,以天下 为己任;一旦受到打击,这时道家思想就占据了上风,逍遥自在,自我安慰,追求个体自由,过起退隐的生活。这 种现象在宋代特为明显,如宋代士大夫:得位行道、失位传道,积极参政、心态平静 、进退有据理智 、平和、 稳健、 淡泊。所以儒道互补对中国人调节心态起了很大的作用,避免国人过于顽固,执着;有利于保持心态平衡。 3、早期的巫史文化有何特征? 答:巫、史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文化人,他们在周代社会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并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就宗教层面来讲, 他们是神、人交通的媒介;就政治层面而言,他们代表上天的意志。他们的职责有卜巫、记史、祭祀、教育乃至对 天象、历法等问题的科学研究。流传至今的周易,就是巫史们的卜巫之辞经过筛选后整理而成的结果。 巫与史是有分工的。“史”是从“ 时间” 的角度来解释和记载社会文明的,而“ 巫”则是从“空间”的角度来从事这种相同的 工作。“史官” 所要沟通的是前人、今人和后人的文化联系,而“巫官”所要解释的则是祖先神、自然神和现实人之间 的关联。这样,“巫”与“ 史”就以时空交叉的方式从最广泛的角度解释和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 4、秦王朝时期文化的“大统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 、政治措施。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嬴政规定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一切 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确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在地方推行郡县 制度,全国划分为 36 郡,郡下设县。这样,皇帝把统治全国各地的权力也牢牢 地控制在自己手里。 2、经济措施。统一度量衡,使长度、容量、重量,都有统一的标准,便利了经济的发展。统一货币,把秦国的圆 形方孔钱,作为统一的货币,通行全国,这对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交流,十分有用。 3、文化措施。统一文字,把简化了的字体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接着,又出现了一种比小篆书写更 简便的字体隶书。现在的楷书,就是从隶书演化来的。文字的统一,促进了文化交流。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的控制。 公元前 213 年,把秦国以外的历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诗书以及诸子百家书, 通通烧毁,只有医药、卜噬和种植的书 不烧。第二年,一些方士和儒生背后议论秦始皇贪权专断、滥用刑罚。秦始皇加以追查,最后活埋了 460 人。这 两件事,历史上叫作“焚书”、“ 坑儒” 。 秦王朝一统天下,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统一,因此也被史学家称为“万世开基” 。这个开基之人即为始皇赢政。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王朝废除了周代的封建制,代之以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 36 郡,后又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郡守县令都由朝廷任免,中央对地方有很大的控制权。此外,秦始皇 还北伐匈奴、修筑万里长城以定边疆,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为中国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 5、试比较酒文化与茶文化的异同。 答:一、相同之处:(1)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方式相同,都是出现在以生产力发展为时代背景,以及以生产力水平 提高而提高的发展方式。 (2)产生影响效果深远,酒文化与茶文化的出现和发展影响并带动了与之相关的其他文化的共同发展,促进了中 华文化多元性的发展,共同繁荣。 二、不同之处:(1)一般说来,酒奔放,茶内敛;酒令人血活性起,茶使人心平气和;酒就好比燕赵之士,慷慨 激昂,茶却有如江南女子,优柔婉约; (2)迎客以茶,送别以酒,这是说茶酒待客的两种场合。其茶酒待客的气氛也不相同。酒是喧嚣的,茶是静雅的; 酒是发泄的,茶是内省的。 (3)产生的基础不同。茶文化较之酒文化,比酒文化占据着更高层次的上层建筑地位。茶文化更有其精神所在, 茶道精神:和、静、怡、真。茶禅一味,茶与道家以及佛教的禅宗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将茶理和禅理结合在一起。 6、古代中国的官员选拔制度有何弊病,如何才能克服? 答:(一)应防止重走读书做官的老路 选官制度给中国古代社会带来的最大影响,莫过于由它所造成的畸形发展的读书做官道路和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 我国历史上,把读书和做官相连结的思想出现很早。在科举制下,读书的目的更加一元化,那就是做官。社会上一 切以官为中心,以官为转移,有官便有一切,失官便失一切。随着科举制向成熟阶段的发展,读书做官的道路日益 凝固,与之同时俱来的官本位思想也日益严重化。中国古代社会之所以从先进变落后,从文明变愚昧,与此不无关 系。 (二)应建立有效的逆向制衡,变个人意志为社会意志 选官制度的逆向制衡,指的是官吏的退免制度。官吏有选用必须有退免。在选拔与退免互为制衡、互为补充的矛盾 运动中,一可防止某一阶层或某一家族长期垄断政治,有利于扩大政权的阶级基础;二是可以形成官吏队伍的良性 循环,为新进士子提供施展政治抱负的舞台,避免造成中气不继,才路壅塞;三可以不断更新官吏队伍的年龄结构 和智力结构,保持其应有的活力与稳定,从而提高国家机构的运转效能。一般说来,官吏退免可以分作两种情况: 一是黜免,即官吏因触犯法律、纪律或因政绩拙劣而被罢免;二是正常情况下的非惩治手段的退休。对官吏队伍来 说,后者应是最大量最经常的调节。我国历史上把非惩治性的退免称作“致仕” ,或作“致事”、“ 致政”。中国古代虽然 很早就有了退免制度,但由于它是自上而下的集权型的,在制衡过程中君主个人意志至高无上,而社会意志完全没 有制约作用,因此这种退免制度的逆向制衡功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远不具备资本主义制度下建立的逆向制衡的有 效性。这实际是造成中国社会行政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严重的根源之一。 (三)应克服学用脱节轻视实际才能的弊端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为了维持皇权的“万世一系” 和宗法等级社会的长治久安,特别重视以明人伦为核心的道德伦常 教育,并使之与选官制度相结合,而儒家的经典,则是实施这种教育的基本教材。诚然,在古代社会发展的不同阶 段,为适应不同的政治需要,治才教育的重点有所变化,内容也有所增益,但不管如何变化、增益,这种教育总体 上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学用脱节,轻视实际才能。由于治才教育与选官制度是紧密相关的,所以古代的官吏 选拔也就不能不具有这一弱点。明清两代,由于科举制、八股文的强化作用,学用脱节的距离被扩展到了最大的限 度,轻视实际才能的弊端,亦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中华文化概说 作业三参考答案、 资源来源:广西广播电视大学 中华文化概说 教学辅导 作业三 一、填空题 1.中国先民的崇拜大致分为三大类: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 2、秦王朝最大的文化特征是“大一统”。 3.中华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主要特征是强烈的时代性和顽强的再生性、鲜明的整体性和活跃的多元性、相当的稳定 性和相对的开放性。 4 在中国,有所谓三代之说,它指的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门槛前后出现的三个朝代夏商周。 5、史、巫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文化人,他们在周代社会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并负担着重大的责任。 6、在众多的氏族、部落之中,主要有三大文化集团,一是华夏集团;二东夷集团;三是苗蛮集团。 7、殷商时代的突出成就之一青铜文化,它的主要特点是:种类繁多、工艺复杂、粗犷狰狞的审美追求。 8 中华饮食文化最主要的有三大方面酒文化、茶文化、食文化 。 9、汉代的面食有发酵的,也有不发酵的,统称为“ 饼”。 10.唐代陆羽著的 茶经是中国最早的关于茶文化的著作。 11、古代的马车是有等级的,观车后之旌旗便可知乘车者的身份。 12 我国的烹调技艺的四大菜系指的是苏和粤,川和鲁。 15、到了汉代,封建的选官制度才逐渐确立,其表现形式有两种:举廉和征辟。 16 明代官员的官服上有补子,文官为“飞禽” ,武官为“走兽”。 17清代的地方官制较之明代略有改变,总督,巡抚固定为“封疆大吏”。 18、明代的学校有两大类,其中中央级的学校称“国子监” 。 19中国传统节日不仅具有时代特征,而且还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特色。 20清明节的活动主要有吃粽子和挂蒲艾,龙舟竞渡和饮雄黄酒 。 21、目前所知保存礼仪文化最早的书籍是由儒家学者整理的周礼 、 礼仪 和礼记 。 22传统说唱艺术的源头,就是先民在劳动之余的讲“ 故事” 。 23、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诗歌总集。 24、最能代表明代山水画主流的是“吴门四家” 的祝允明、唐寅、仇英、文征明。 二、判断题 1、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属于东夷文化集团。( ) 2、秦王朝是一个百家争鸣,思维极为活跃的时代。( ) 3、 甘石星经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 ) 4、东汉末年名医华佗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 5、福建安溪的铁观音属于全发酵茶的黑茶系列。( ) 6、中国著名的茅台酒产于四川。( ) 5、“斗茶”始于唐代,宋代极为风行。( ) 6、点卤制豆腐传说是汉代淮南王发明的。( ) 7、深衣在古代指的是深颜色的衣服。( ) 8、科举制的雏形开科取士试行于唐代。( ) 9、吃寒食是清明节的一种习俗。( ) 10、长期以来,古代中国文代多半是以华北为中心的。( ) 11、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传记作品。( ) 12、“道情”又叫“渔鼓”,是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 ) 三、简答题 1、简述中国青铜文化的特征。 答:中国古代青铜器自夏、商、周至秦、汉整个青铜器发展史,大约可以分为十三期:即夏为二里头文化 期,商、西周、春秋各为早、中、晚三期,战国分作早期和中、晚二期。秦、汉为青铜器发展史的余辉。 二里头文化期 公元前 1900-前 1600 年。二里头文化期青铜器是一些小工具和兵器矢镞及戈、戚等,并发 现了青铜礼器爵。从铸造简单的兵器、工具到铸造容器,中国古代青铜器以礼器为主体。青铜礼器是青铜 时代的主要征象。二里头文化中青铜礼器的发现。表明历史已进入具有古代中国特色的青铜时代.。 商代时期 综合各地出土的器物,有:鼎、大鼎、大方鼎、鬲、甗、瓿、簋、爵、管流爵,觚、斝、罍、 提梁壶、瓠形提梁壶、中柱盘、盘等,包括了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门类。商代青铜器纹饰主体已是兽面 纹,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 各个部位,纹饰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所有 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 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商代时期的青铜器,极少有铭文,以前认为个别上的龟形 是文字,实际上仍是纹饰而不是文字。 2、简述中国西汉初年的文化的政策。 答: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 楚汉之际四年阵多的战乱中,社会经济凋敝。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 财政困难。汉高祖刘邦把恢复农业生产,稳定封建秩序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他采取了一些重要的措施: 兵士罢归家乡。命令在战乱中聚保山泽的人各归本土,恢复故爵、田宅。以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 一律免为庶人。抑制商人。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汉高祖还命丞相萧何制定九章律 ,作为巩固统 治的重要工具。又命陆贾著书论说秦失天下的原因。汉初统治者认识到,在当时的条件下,只有轻徭薄赋 慎刑,才能缓和农民的反抗,巩固自己的统治。惠帝、吕后时期,黄老无为思想在政治上起着显著作用。 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继续与民休息,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史称文景之治。 3、简述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总体特征。 答:中国园林传统的特点是以自然式著称。唐宋写意山水园,对形成中国园林自然式传统起了重要作用, 至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则继承和发展了这个传统。 中国园林除符合一般科学规律外,与诗词、山水画等有密切联系。园林中的“景” ,不是纯天然的模仿,而 是赋予诗情画意,即将自然山水景物经过艺术提炼加工,再现于园林之中。所以,中国传统园林重于“立 意”,创造各种不同的意境。 中国园林还常采取“园中有园”, “小中见大” 的布局手法。在历代私家园林中又创造了咫尺山林,经常运用含 蓄曲折的空间组景手法。 中国园林建筑数量特别多,且多据主景或控制地位,常居于全园的艺术构园中心,且往往成为该园之标志。 中国的园林建筑和其它各类建筑是区别对待的,园林建筑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力 力图把人工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但这些原则、特征却并不见于其它类型的建筑。 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虽然不像西方那样一味地追求几何美,但在对待城市和处理宫殿、寺院等建筑的布局 方面,却也十分喜爱用轴线引导和左右对称的方法而求得整体的统一性。如北京故宫主体部分不仅采取严 格对称的方法来排列建筑,而且中轴线异常强烈,一直延伸到城市的南北两端,总长约为 7.8 公里,气势 之宏伟实为古今所罕见。城市也按棋盘的形式划分坊里,横平竖直,秩序井然。寺院、陵墓建筑出于功能 特点,为求庄严、肃穆也多以轴线对称的形式来组织建筑群。住宅出于封建宗法观念的考虑,也多以轴线 对称和一正两厢的形式而形成方方正正的四合院。 中国园林和其它类型的建筑无论从情趣上或构图原则上,所呈现的则是一种强烈对比的关系。与其它类型 建筑相比,园林建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1)所抒发的情趣不同, (2)构图的原则不同, (3)对待 自然环境的态度不同。 中国园林还善于因地制宜,即根据南北方自然条件的不同,而有南方园林与北园林之不同。皇家宫苑与私 家园林也由于种种条件的不同,而各有其特性,现在中国园林已逐步形成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 以及各少数民族地区园林等的地方风格和民族风格。 北方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的区别主要表现为风格上的差异。造成风格上的差异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三个 方面:(1)服务对象不同:北方皇家苑囿是为封建帝王服务的,江南园林则属于私家园林,园的主人不 同,各自的要求不尽相同;(2)规模及所处外部环境不同:北方皇家苑囿规模大,占地广,多处于自然 风景优美的山林、湖泊地区,江南私家园林规模小,多处于市井之内;(3)气候条件不同:北方气候寒 冷、干燥,江南则较温暖、湿润。它们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平面布局、建筑外观、空间处理、尺度大小以及 色彩处理等五个方面。 从平面布局看,江南园林由于多处市井,所以常取内向的形式,因为在市井内建园,周围均为他人住宅, 一般均不可能获得开阔的视野和良好的借景条件。北方皇家苑囿由于所处自然环境既优美,又开阔,所以 多数景点、建筑群均取外向布局或内、外向相结合的布局形式,这样,不仅可以广为借景,而且本身又具 有良好的外观。少数园中园,虽取内向的布局形式而自成一体,但多少还要照顾到与外部环境的有机联系。 从建筑物的外观、立面造型和细部处理来看,江南园林远比北方皇家苑囿轻巧、纤细、玲珑剔透。这一方 面是因为气候条件不同,另外也和习惯、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翼角起翘,对于建筑物的形象、特 别是轮廓线的影响极大,北方较平缓,南方很跷曲;墙面,北方园林建筑显得十分厚重,江南园林则较轻 巧;其它细部处理,江南园林不仅力求纤细,而且在图案的编织上也相当灵巧,北方园林则比较严谨、粗 壮、朴拙。 从空间处理看,江南园林比较开敝、通透,内、外空间有较多的连通、渗透,层次变化也比较丰富。北方 园林则比较封闭,内、外空间的界线比较分明。 南、北园林建筑在尺度方面的差异也是极为悬殊的。 南、北园林建筑的色彩处理也有极明显的差异。北方园林较富丽,江南园林较淡雅。江南园林建筑最基本 的色调不外三种:(1)以深灰色的小青瓦作为屋顶;(2 )全部木作一律呈栗皮色或深棕色,个别建筑的 部分构件施墨绿或黑色;(3)所有墙垣均为白粉墙。这样的色调极易与自然界中的山、水、树等相调和, 而且还能给人以幽雅、宁静的感觉。白粉墙在园林中虽很突出,但本身却很高洁,可以借对比而破除沉闷 感。 在堆山叠石以及花木配置方面,北方园林的山石一般较凝重浑厚,江南园林则较虚幻空灵。花木配置方面 如以品种的多样而论,江南园林远胜于北方园林。 4、简述中国隋朝科举制度的先进性? 答:(1)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举荐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 (2)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了阶级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3)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推动了隋唐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5、简述中华传统文化的“俗”与“雅”。 答:俗文化一般比较粗糙、朴素,富于感情色彩,是一种具有自发性、传承性、非理性等特征的文化成果,如风俗 习惯、民间崇拜、民间技艺等;而雅文化一般比较严整、精细,富于思辨色彩,是一种具有系统性、规定性、普遍 性等特征的文化成果。如哲学思想、社会制度、科技教育等。 俗文化和雅文化之间并不是一种绝对对立、相互排斥的关系,在更多的时候,它们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的关 系。俗文化是雅文化的基础,雅文化则是在对俗文化进行不断总结、反复批判,直至扬弃、完善而后所形成的。但 在某些特殊条件下,“雅”也有可能回归于“俗” 。 四、论述题 1.与儒教相比,道教的本土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最大的区别是,一个是宗教,一个一门学问。儒家并非宗教。 道教和儒家对於世人都提倡忠孝仁义,但是道教并不完全赞同儒家的忠孝仁义观点。 道教和儒家都继承了我们国家祖先流传下的礼仪、文化,其中道教比现今已经破产的儒家要更完全些。 道教和儒家都是我们国家本土诞生的宗教和学问。差别只在於儒家积极入世,道教介於出世入世之间。 道教和儒家都是我们国家圣人所阐述、继承的学问,差别在於修持、学习上的不同。 由於两者都是我们祖先所流传下来的学问,所以两者都具备凝集我们民族团结的动力和凝聚力。这一点上两者原本 并无差别。只是现今唯一的差别是儒家已经破产。 道教和儒家都有治世的理念,儒家喜好提倡仁义礼智信,而道教提倡无为 2.谈谈你对“ 茶禅一味”理解。 答:“茶禅一味”“茶即禅”品茶如参禅。 饮茶因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向有“茶中带禅、茶禅一味”之说。 故中华历来以茶香与书香、墨香齐名(号称“三香” ),是高雅、安祥、和谐之社会精神的体现。 文人墨客,清茶一杯,淡风论雅;芸芸众生,一茗在手,照样海阔天空。 平易近人,宁静淡泊,雅俗共赏,这就是茶之性,茶之品。 茶与道家以及佛教的禅宗也有密切关系,人们往往将茶理与禅理结合在一起,称之为“茶禅一味” 。 3.请列举中国古代五位书画家,并陈述他们的特点和风格。 答:王羲之:广集秦汉诸家书法之大成,形成了一种平和自然、奇逸豪放、含蓄有味的独特风格,开创了妍美流便 的一代新书风。兰亭集序是他的代表作。王羲之在书法的发展进程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历来被誉为“书 圣”。 欧阳询:刚健险劲、法度森严的独特风格,世称“欧体” 。欧体的最大特点是 “险劲”,同时在险劲中求其平稳。好比 悬崖峭壁上的高楼大厦,看来非常惊险,却筑得平稳坚固。 唐代颜真卿:书法刚健有力,气势雄健,充分显示出一种不为魏晋书法所拘束的大但创新精神,这在唐代书法家中 是前所未有的。有一种端庄厚重、朴质博大之美,呈现出一种雍容大方、开阔雄壮的气概。他的著名碑帖有多宝 塔感应碑、麻姑仙坛记、颜氏家庙碑、颜勤礼碑、争座位、祭侄文摘等。 唐代柳公权:健劲清瘦的风格。他的书法中,吸收颜体的成分较多,在用笔上强调骨力的美,但又有秀丽的韵味, 在结构上讲究工巧严密,但又不失开阔自然的特点。柳体与颜体相比,柳体在秀丽中见雄壮,而颜体则在雄壮中见 秀丽,各具不同的特色,所以素有“颜筋柳骨” 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