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心理学第二章  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_第1页
公共心理学第二章  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_第2页
公共心理学第二章  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_第3页
公共心理学第二章  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_第4页
公共心理学第二章  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二次大战以后,在系统科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下,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心理学 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心理学研究表现出两个重要特点:一是研究领域 不断拓展,形成了心理学的许多分支;二是各种理论观点在吸收新材料的同时,不断相互 融合,形成了心理学的主流理论。我们将这一时期的心理学理论称之为现代心理学。现代 心理学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知识体系。为了使师范生更迅速地占有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成 果,形成正确的心理学观念,本章将为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提供现代心理学的最基本的理 论,主要内容有认知理论、人格理论、行为动力理论等。 第一节 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主要研究人类的认识活动。现代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主张研究心理活动的结 构与过程。这种观点得到了心理学界的广泛认同,成为当前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学思潮。本 节将简要介绍认知理论的基本框架,系统阐述认知领域各方面的重要研究。 一、认知理论概述 (一)认知 “认知”是心理学界普遍使用的一个心理学术语,但是国内外心理学家在使用“认知” 一词往往含义不同。一般认为,认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与认识的含义基本相 同,指个体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形式,把握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 律的认识活动。狭义的认知与记忆含义基本相同,是指个体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贮存和 提取的过程。认知是个体重要的心理活动,是人的意识的集中表现。认知对人的情绪、行 为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认知心理学对认知活动的研究涉及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一个由信息的 获得、编码(Encoding & Coding) 、贮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连续的认知操作阶段组成 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信息的获得就是接受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信息。感 觉的作用就在于获得信息。信息的编码是将一种形式的信息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信息,以 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使用。个体在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中都有 相应的信息编码方式。信息的贮存就是信息在大脑中的保持,在记忆活动中,信息的贮存 有多种形式。信息的提取就是依据一定的线索从记忆中寻找所需要的信息并将它取出来。 信息的使用就是利用所提取的信息对新信息进行认知加工。在认知过程中,通过信息的编 码,外部客体的特性可以转换为具体形象、语义或命题等形式的信息,再通过贮存,保持 在大脑中。这些具体形象、语义和命题实际就是外部客体的特性在个体心理上的表现形式, 是客观现实在大脑中的反映。认知心理学将在大脑中反映客观事物特性的这些具体形象、 语义或命题称为外部客体的心理表征,简称表征(Representation) 。通常, “表征”还指将 外部客体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在大脑中的信息加工过程。 2、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是个体习惯化的信息加工的方式,又称认知方式。认知风格是个体在长期的 认知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表现为对一定的信息加工方式的偏爱。个体常常意 识不到自己存在这种偏爱。例如,在获得信息时,有人喜欢从外部环境中寻找,易受外部 环境的影响,有人则从认知目标本身中探索,不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在回答问题时,有 人倾向于迅速回答,有人则只在有把握时才回答问题;在阅读材料时,有人重视细节,有 人则重视整体。 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在学习方式、学科兴趣和对教师教学方式的适应性方面存在一定 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产生影响。应当提出,认知风格并没有绝对的好坏 之分,任何认知风格都有其优点和不足,只要能针对不同认知风格的特点进行教学,任何 认知风格的学生都能取得好成绩。 3、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指导认知活动的计划、方案、技巧或窍门(荆其诚,1990) 。人脑的信息加 工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瞬间进行多种操作,为了顺利地加工大量的信息,人只能按照 一定的策略在每一时刻选择特定的信息进行操作,并将整个认知过程的大量操作组织起来。 因此,认知策略对认知活动的有效进行是十分重要的。通常我们所说的“如何解决问题” 、 “如何保持注意” 、 “如何记忆” ,指的都是认知策略。当前,认知心理学对记忆和思维的策略 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例如,记忆活动中的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和思维活 动中的 解决问题的策略等研究结论,已得到了心理学界的认可。 4、元认知 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认知。元认知由三种心理成份组成:一是元认知知 识,主要包括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结果等方面的知识;二是元认知体验, 指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三是元认知监控,指认知主体在认知过程 中,以自己的认知活动为对象,进行自觉的监督、控制和调节。元认知监控主要包括确定 认知目标、选择认知策略、控制认知操作、评价认知活动并据此调整认知目标、认知策略 和认知操作等环节。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最重要的心理成份。 (二)认知心理学 1、认知心理学的含义 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人的认知活动的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所谓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类比为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王甦、汪安圣,1992) 。应 当指出,这种类比主要局限于人脑与计算机在机能方面的相似性,而不管产生这些机能的 物质结构。人脑的物质结构与计算机的物质结构虽然无法比拟,但人脑的认知过程与计算 机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确非常相似。例如,它们都必须依据一定的程序对信息进行加工,都 包含信息输入和输出、信息的贮存和提取等过程。 2、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认知心理学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认知活动、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等。 认知活动的研究主要是指旨在揭示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的心理机制;认知发展的研究 旨在探讨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人工智能的研究旨在以心理学关于心理过程的理论为 依据,建立心理过程的计算机模型(计算机程序) ,以验证心理学理论的正确性,并将成果 运用于自动化机器的控制。本节只介绍认知心理学关于认知过程的研究成果。 (三)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兴起 认知心理学兴起于本世纪 50 年代中期。这是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标志着现 代心理学的诞生。 1、认知心理学建立以前的认知研究 自从 W冯特 1879 年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以来,认知始终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 域,其研究成果是心理学知识体系的主体。抛开以内省方法研究人的意识的 W冯特和反对 研究人的意识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不说,在认知心理学建立以前,认知领域的研究有两个重 要特点: 其一是相当数量的心理学家致力于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认知过程中的神经活动 以及导致这些神经活动的生物化学过程,试图揭示认知活动的生理机制。这种研究至今已 持续了几十年。心理学家在研究较低级的认知过程的生理机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 在研究记忆、思维等高级认知过程的生理机制时却困难重重,至今仍未取得重大突破。其 根本原因是,人的心理虽然是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上形成的,但心理活动是比生理活动更高 级、更复杂的运动形式。以低级运动形式来解释较高级的运动形式,自然是困难的。 其二是观点林立,使人莫衷一是。格式塔学派的知觉研究、H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 符兹堡学派的思维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人的认知活动,都有一定的合理成份,但仅 在解释某些认知活动或认知活动的某些侧面是有效的。因此,在传统的心理学教材中,关 于认知的阐述,成为不同认知理论各管一段的大杂烩。认知过程被支解为相互独立的心理 成份。 2、认知心理学兴起的条件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是由心理学发展的内部矛盾所决定的。近代心理学关于认知活动生 理机制的研究进展的迟缓,使许多心理学家开始感到探索认知活动的心理机制的必要性。 格式塔学派关于知觉研究和符兹堡学派关于思维研究都是探索认知活动心理机制的有益尝 试。同时,近代心理学将认知过程分割成不同的部分,分别由不同理论进行解释的现象, 引起了心理学界的不满,心理学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能将认知过程统一成整体的理论。 系统科学思想的影响是认知心理学兴起的重要的外部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思想对心理学的研究产生深刻影响。一些心理 学家从自动化机器的控制中获得启示,产生了将机器控制系统与人的生命系统进行类比的 思想。特别是以控制论和信息论为基础的计算机科学诞生后,这种思想最终形成了一个大 胆的假设:人的认知过程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过程,可以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描述和 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并且可以建立认知过程的计算机模型(计算机程序) 。 二、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1、注意的含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我们通常所说的“专心致志” 、 “聚精会神” 主要就指“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我们通常所说的 “注意黑板” 、 “注意这段音乐” ,意思是“注意(看)黑板”和“注意(听)这段音乐”的 意思。 2、注意的特点 注意有两个基本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特点,即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就是指,人的 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指向一部分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例如, 在看小说时,你的心理活动就指向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对周围发生的一切往往熟视无睹。 指向性不同,人们从周围环境中获得的信息就不同。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保持在一 定的对象上,并深入下去。集中性使个体的心理活动不仅离开无关事物,而且对无关的活 动进行抑制。通常注意的集中性有两种含义。广义的集中性是指相关的心理活动集中于一 定的对象上,如上课时,听课、看课本、记笔记都是集中于学习对象上的;狭义的集中性 是指同一心理活动集中于一定的对象上,如“注意听” 、 “注意看” ,等等。 (二)注意的功能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是心理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具体来说,注意有三 种功能。 1、选择功能 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同一瞬间,只能加工部分信息。注意的选择功能使 大脑选择那些重要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扰作用。 2、维持功能 所谓维持,就是将心理活动维持在一定的对象上,并保持一定的强度。这是人脑进行 信息加工的必要条件。 3、调节功能 当人脑的信息加工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时,注意可使这种转移能够顺利完成, 这就是注意的调节功能。 (三)注意的种类 根据注意的目的性和维持注意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 意和有意后注意。 1、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 例如,在安静的教室里,突然一位同学的铅笔盒掉在地上,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向他望去。 刺激物的特点和个体的主观状态是无意注意产生的基本条件。 引起人的无意注意的刺激物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刺激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 对强度) 。刺激的强度越大,越易引起无意注意。二是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差异越显著, 越易引起无意注意。三是刺激的变化。活动的刺激比静止的刺激更易引起无意注意。四是 刺激物的新异性。新异的刺激比熟知的刺激更易引起无意注意。 个体的主观状态中的许多因素影响着无意注意的产生。其中,个体的需要和兴趣是最 主要的。能满足个体的需要,符合个体的兴趣的事物就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此外,良 好的心境、饱满的精神状态也可促进无意注意的产生。 2、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例如同学 们按老师的要求观察两种相似植物的特点时所表现出的注意,就是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是一系列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对活动任务的认识。 活动任务越明确,对活动的意义的理解越深刻,就越能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二是对活动 的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个体对活动结果的兴趣。间接兴趣越浓厚,就越能集中注意。三 是个体的意志努力。个体克服各种不良刺激的干扰,抵御各种诱惑,需要付出艰苦的意志 努力。四是对活动的精心组织。很好地组织各种活动可以防止因单调而产生疲劳、分心。 3、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形成的 条件有两个。一是对活动浓厚的兴趣。例如,你在对心理学没有兴趣时,学习心理学需要 付出艰苦的意志努力,这时的注意是有意注意。当你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时,心理学的书 籍、杂志很容易引起你的注意,你无须付出意志努力就能保持自己的注意,这时的注意就 是有意后注意。二是活动的自动化。例如,骑自行车活动中的注意就是一种有意后注意。 平时我们在骑自行车时,很少付出意志努力,这是因为骑车已成了自动化的活动。 (四)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一 般成人能同时把握 46 个没有意义联系的对象。注意的广度随着个体经验的积累而扩大。 同时,个体的情绪对注意的广度也有影响,情绪越紧张,注意广度越小。 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特性。与之相反 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个体的需要和兴趣是注意稳定性的内部条件;活动内容的丰富 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是注意稳定的外部条件。 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心二用” ,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 的特点。如一边看电视,一边打毛衣。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活动只有一种是不 熟悉的,其余活动都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 4、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 意的转移要求新的活动符合引起注意的条件。同时,注意的转移与原先注意的强度有关。 原先的注意越集中,转移就越困难。 三、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我们用眼看,用耳听,用鼻闻,这些都是感 觉。认知心理学认为,感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觉察。感觉是认知活动的起 点,通过感觉,个体可以获得客观事物具体的、特殊的信息。每个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又称感受性)是不同的。通常,感觉能力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所谓感觉阈限是指 引起某种感觉的一定限度的刺激量。感觉能力与感觉阈限成反比,感觉阈限越大,感觉能 力越差。人的感觉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加以提高。 2、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个体将感觉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 但知觉不是感觉信息的简单结合。感觉信息是简单而具体的,它主要受刺激物的物理特性 所决定。知觉则较为复杂,它要利用已有的经验,对所获得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同时解 释这些信息,使之成为有意义的整体。例如,我们听到身后的熟悉的脚步声,就知道是谁 来了。 “听到脚步声”是感觉, “熟悉的”是指已有经验,感觉信息与已有经验的相互作用, 使我们产生了“谁来了”这种知觉。 (二)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1、感觉的种类 感觉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 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机 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感觉,因此,本教材只介绍这两种感 觉形式。 视觉是个体对光波刺激的觉察。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个体觉察到的信息的 80% 来自视觉。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 380780 毫微米的光波(电磁波) 。 我们感觉到的客观事物都是有颜色的。人类对颜色的视觉具有色调、明度、饱和度三 种特性。这些特性是由光波的物理特性决定的。红橙黄绿等颜色的色调,是由光波的波长 决定的。颜色的明度是由光的强度决定的,光的强度越大,颜色越亮,最后接近白色;光 的强度越小,颜色越暗,最后接近于黑色。颜色的纯洁度(饱和度)是由不同光波成份所 决定的,光波成份越单纯,颜色就越鲜艳。 听觉是个体对声音刺激的觉察。听觉是人类仅次于视觉的一种重要的感觉。人类语言 信息和其他与声音有关的信息主要就是通过听觉获得的。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为 1620000 赫兹的声波,其中人耳最敏感的声波频率为 10004000 赫兹。 人类的听觉具有音调、音响、音色三种特性。这些特性主要是由声波的物理特性决定 的。音调主要是由声波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成年男子说话声的频率一般 约为 95142 赫兹,而成年女子说话声的频率一般约为 272653 赫兹。音响主要是由声波的 强度决定的,强度越大,响度越大。普通的说话声的响度约为 60 分贝。音色主要是由声波 成份的复杂程度决定的。我们听到说话声就能分辨出是谁在说话,就是因为每个人说话声 都有独特的音色。 2、知觉的分类 知觉有很多种。通常,按照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不同,可以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运动知觉;按照知觉所凭借的感觉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视知觉、听知觉、 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另外,我们把知觉印象与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知觉称作错觉。 (三)感觉现象 1、感觉后象 当刺激对感官的作用停止以后,我们对刺激的感觉并没有立即停止,而是继续维持一 段很短的时间,这种现象叫感觉后象。感觉后象可以使我们对断续出现的刺激产生连续的 感觉。当然,这种断续刺激的出现必须达到一定的频率。电影正是运用了感觉后象的心理 学原理。 2、感觉适应 当刺激持续地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 适应。感觉适应在视觉和嗅觉中最为明显。例如,当人从明亮的地方走到暗处,或从暗处 走到明亮的地方,刚开始什么都看不见,过一会儿便能看见了。在厕所呆久了,就觉得里 面的气味不太臭了。 3、感觉对比 当同一感官受到不同刺激的作用时,其感觉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对比。例如, 喝过苦的东西后,喝白开水都觉得甜。灰色的正方形放在红色的纸上,看上去有点发绿; 灰色正方形放在绿色的纸上,看上去有点发红。 (四)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意义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力图赋予知觉对象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意义性(又称理 解性) 。当一个知觉对象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总倾向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这个对 象,将它归于经验中的某一类事物。可见,在知觉过程中有思维活动的参与。同时,语言 在知觉的过程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当我们赋予知觉对象一定的意义时,往往需要用词来 标志它;而且,当知觉对象的外部标志不太明显时,语言就会帮助我们迅速利用已有经验 弥补感觉信息的不足。例如,图 2-1 中的墨点画的是什么往往看不出来,如果告诉你这是 一条狗,狗的图形会立即成为你的知觉对象,你会觉得这确实象一条狗。 图 2-1 狗的墨迹图 2、知觉的完整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倾向于把零散的对象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在完整性的知觉中,对象内部的关系起重要作用。例如,一个人的画像,无论像的大小如 何变化,只要画像中线条的比例不变,看上去总是像这个人。同时,在形成完整性知觉时, 对象各部分的作用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强的部分会掩蔽弱的部分。例如,有的山峰看上 去象一个少女,并不是因为山峰的所有部分都象,而是山峰的突出的部分象少女的某个部 位(如身材或脸形) 。另外,整体性知觉离不开个体的经验,经验可以弥补知觉整体中不完 整的部分。 3、知觉的选择性 当我们面对众多的客体时,常常优先知觉部分客体。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被清楚地 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很多。从 客观方面来说,与背景差别较大的、活动的、新颖的刺激容易被选择为知觉的对象。从主 观方面来说,与个体当前的任务有关、能满足个体需要、符合个体兴趣、个体对之有丰富 经验的刺激,容易被选择为知觉的对象。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 的恒常性。例如,一个熟悉的身材高大的人,我们不会因为他站得离我们远而把他知觉为 一个矮子。通常,人们对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亮度的知觉均表现出恒常性。个体的 经验是保持知觉恒常性的基本条件,儿童由于经验不足,对不熟悉的事物的知觉常随知觉 的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知觉的恒常性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参照物,离开参照物,恒 常性就会减少甚至消失。当然知觉恒常性是有限度的,如果知觉条件变化太大,就不会有 恒常性。 四、表象和想象 (一)表象和想象的概念 1、表象的概念 表象是表征的一种特殊形式。作为心理活动,它是大脑以形象的心理形式表现客观事 物的过程;作为心理活动的结果,它就是在大脑中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久别的老同学 偶然相遇时,从前在一起生活、学习中的情景都仿佛浮现在自己的眼前。这些情景就是表 象。 2、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个体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产生新形象的过程。我们在看小说时,头脑中会出 现各种人物和情景的形象;工程师根据自己在建筑方面的知识经验,设计出建筑物的形象。 这些都是想象。 (二)表象和想象的特征 1、表象的特征 首先,表象是以对客观事物的知觉为基础的,具有明显的直观性。虽然,表象不如知 觉形象那么清晰,也没有知觉形象那样完整;同时,表象还会因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表现 出不稳定的特点。但是,表象中的形象具有与知觉形象相似的特征。例如,研究证实,客 观物体的表象具有一定的空间特性,人们可以对自己的表象进行观察和操作(如心理旋转、 心理扫描) ,就象在观察和操作一个物体一样。 其次,表象还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表象往往只包含对象的一些主要外部特征。例如, 人们关于“树”的表象,往往不是某一棵具体的树的形象,而是指具有“直立于地面、有 枝叶、会开花结果”等主要特征的形象。表象的概括性是个体对知觉形象进行综合的结果。 当然,表象的概括性只是对事物外部特征的概括,而不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概括。 表象既有直观性,又有概括性,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表象以知觉 为基础,与知觉有联系紧密;另一方面,表象不为具体事物的知觉所限制,概括地反映事 物主要的外部特征,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感性基础。例如,学生对“长方形”概念 的掌握就是以学生对桌面、墙面、书的封面等表象为基础的。正因为如此,表象常被人们 看作知觉与思维相联系的桥梁。 2、想象的特征 想象既具有形象性,又具有新颖性。想象是通过对已有表象的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 它加工的对象是形象信息,而不是语言或符号。同时,想象所产生的形象与表象不同,是 对已有表象的改造或重新组合。例如, “猪八戒”的形象虽然来自人的形象与猪的形象,却 既不同于人的形象,也不同于猪的形象。 (三)表象和想象的种类 1、表象的种类 表象有很多种。根据表象产生的信息来源不同,可以将表象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 味觉表象等;根据表象的概括程度不同,可以将表象分为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根据表象 的创造性,可以将表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2、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的目的性,可以将想象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事先有预定的目的的想象 叫做有意想象。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的想象叫做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是在外界刺激的作用 下,不由自主地产生的。例如,看到蓝天上飘浮的白云,不由自主地想起大草原上奔跑的 羊群。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有意想象有两种形式,即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产生的形象在新 颖性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再造想象是根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大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例如,建筑工人看到建筑图纸,就能在大脑中产生建筑物的形象。再造想象在人们的生活、 工作、学习中有着重要意义,它使人们能够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广泛、更深入地认 识客观世界。创造想象是不根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大脑中独立地产生新形象的过程。创造 想象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家的科学发明、建筑师的建筑设计、画家的 精美构思,都包含了创造想象的成份。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幻想不同于一般的创造想象,它是个体人生愿望的反映,对人的行为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如果幻想中的愿望是以现实为根据的,而且通过努力可以实现,那么这种幻想就是理想。 理想可以激励人不断进取,取得生活和工作上的成功。如果幻想中的愿望脱离现实,根本 无法实现,那么这种幻想就是空想。空想会消磨人的斗志,将人生引入歧途。 (四)想象活动中的认知加工 想象是一种高级认知活动。想象对已有表象的认知加工,是一种复杂的分析与综合活 动。在想象时,人们从已有表象中抽取出必要形象元素,再将它们按照一定的构思重新结 合,构成新的形象。想象常用的认知加工方式有四种: 1、粘合 粘合就是把从未结合过的形象要素,结合在一起,构成新形象。例如前面所说的“猪 八戒”的形象就是通过粘合而形成的。在科技发明和艺术创作中,常使用加工方式。 2、夸张 夸张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形象中的某一部分进行改变,突出其特点,从而产生新形象。 如漫画中的人物形象、神话中的“千手观音”形象、童话中“大人国”和“小人国”的形 象等,都是使用了夸张而形成的。 3、人格化 人格化就是对客观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特征,从而产生的新形象。如动画片中的“米 老鼠”的形象、神话中的风神、火神、雷神、电神的形象,都是通过人格化而创造出的新 形象。 4、典型化 典型化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来创造新形象。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是作家 综合了许多人的特点后创作出来的。 五、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记忆活动所加工的 信息可以是感觉、知觉、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的产物,也可以是情绪、情感活动和意志 活动的产物,因此,记忆使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同时,记忆是人的 心理发展的重要前提,如果没有记忆将所学习的知识经验保持下来,人的心理就会永远停 留在出生时的水平。 1、信息的编码 信息的编码是记忆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又可称为识记。有目的的识记有两种形式,即 机械识记、理解识记。机械识记是根据记忆对象的外部联系,通过重复进行识记。如幼儿 一遍一遍地读自己根本不懂的古诗词,以记住它们。理解识记,又叫意义识记,是根据记 忆对象的内部联系,通过建立记忆对象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来进行识记。例如,人们通过深 入的思考,对概念、定理、公式、定律等的识记就是理解识记。 2、信息的贮存 信息的贮存是记忆的中间环节,通常也称为保持。与保持相对而言的就是遗忘。遗忘 并不是所记忆的信息的完全丧失,而是所保持的信息不能在使用时顺利地提取出来。有的 遗忘是因为提取信息的线索不当而造成的,这种遗忘叫做暂时性遗忘;有的遗忘是由于丢 失的信息过多,无法提取,这种遗忘叫做永久性遗忘。遗忘是大脑对信息进行自动加工的 结果。通常对所学习的内容的遗忘是消极的,如概念、原理等的遗忘。但也有的遗忘却有 积极意义。如对不良情绪的遗忘有助于心理健康,对一些不必要的知识细节的遗忘有助于 知识的系统化。 3、信息的提取 信息的提取是记忆的最后一个环节。信息的提取有两形式,即再认和回忆。再认就是 以前记忆的内容重新出现时,能够将它们辨认出来。回忆是在大脑中把所记忆的内容再现 出来。信息的提取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信息的保持是否巩固;二是提取 信息的线索是否适当。通常,对所保持的信息建立的意义联系越丰富就越易于找到提取信 息的线索;同时,积极而平静的情绪状态和灵活的思维活动也是有助于寻找提取信息的线 索。 (二)记忆的种类 记忆有很多种,根据记忆所加工的信息的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记忆分为四种: 1、形象记忆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如对见过的人和物、尝过的味 道、闻过的气味等记忆。 2、动作记忆 动作记忆是以做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如对骑马、游泳、打乒乓球等运动的记 忆。 3、抽象记忆 抽象记忆是以语义或命题为内容的记忆。如对概念、公式、定理、定律等的记忆。 4、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如童年时与小伙伴的友情,过了多 少年还能记得。 (三)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 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活动是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相互联系的记忆 系统组成。这三个记忆系统在信息的贮存时间、信息的编码方式、记忆的容量等方面都有 各自不同的特点;同时,三个系统的信息加工水平是不同的,感觉记忆的信息加工水平最 低,长时记忆的信息加工水平最高。信息的长期保持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将信息由感觉记 忆转入短时记忆,再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这种信息加工过程可以用图 2-2 表示: 图 2-2 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 1、感觉记忆 通过感觉获得的信息在大脑中都要保存一个极短的时间。这就是感觉记忆,又称瞬时 记忆或感觉登记。在感觉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大约有 0.25 2 秒;信息的编码是以信 息所具有的物理特性来进行的,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不同内容的感觉记忆,其容量有一定 的差异,例如,视觉信息的记忆容量大于听觉信息的记忆容量。一般认为感觉记忆的容量 比短时记忆大。感觉记忆中保存的信息如果没有受到注意,就会很快地丧失;如果受到注 意,它就进入了短时记忆系统进行保存。 2、短时记忆 在注意的条件下,将有关信息只短暂地呈现一次(信息呈现的时间一般为 1 秒) ,对这 种当前信息的记忆叫做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所加工的信息有两个来源,其一是感觉记忆中 的信息因受到注意而进入短时记忆的,其二是为了解决当前的问题而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 来,暂时存放在短时记忆中的。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的保存时间约为 5 秒 2 分钟;信息 的编码方式以言语的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短时记忆的容量相当有 限,一般约为 72 个组块。组块是短时记忆信息加工的单位,它可以是字母、单词、句子 甚至更大的单位。每一个单位的内部是由非常熟悉的内容组成。可见,短时记忆的容量实 际上取决于组块的大小。也有人(如 Simon,1974)认为,如果组块较大,则短时记忆的容 量只有 4 5 个组块。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就进入了长时记忆。如果得不到复述 就会随时间而自动消退。 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对经过深入加工的信息的记忆。长时记忆保存的时间很长,可以是一分钟, 也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几年,甚至是终身的。长时记忆的容量非常巨大,我们在一生 中所学的东西几乎不可能将其填满。长时记忆主要采用语义的形式进行编码,有时也以各 种感觉形象的形式进行编码。前者如一个概念、定理的记忆,后者如一些生活情景的记忆。 长时记忆是研究最多的记忆系统,在早期的记忆研究中,长时记忆曾被当作唯一的记忆系 统。 (四)记忆保持的基本规律 自从德国心理学家 H艾宾浩斯(18791884)开创了对遗忘的实验研究以来,心理学 界对遗忘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了许多遗忘规律。这里只介绍一些主要的研究成果。 1、干扰与遗忘的关系 遗忘主要是由于先后学习的内容相互干扰而产生的。先后两种学习的时间间隔越小, 干扰就越大。先后两种学习具有中等程度的相似性时,干扰最大;先后两种学习具有高相 似或不相似,则干扰则较小。 2、遗忘的进程的规律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这是由艾宾浩斯首先发现的,他用遗忘 曲线来表示了这种遗忘的进程(见图 23) 。艾宾浩斯是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进行研 究的,后来有人(陆志伟,1922)用有意义材料进行研究,证实了遗忘进程的这种趋势。 图 2-3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3、遗忘的大小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的关系 从记忆材料的性质上说,抽象的材料比形象的材料更容易遗忘;无意义的材料比有意 义的材料更容易遗忘。从记忆材料的长度来说,记忆材料长度越大,就越容易遗忘。 4、遗忘的大小与个体的心理状态的关系 能满足个体需要或对个体有重要意义的材料容易保持,不能满足个体需要或对个体没 有意义的材料容易遗忘;能引起个体愉快的情绪体验的材料容易保持,能引起个体不愉快 的情绪体验的材料容易遗忘。 5、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的关系 从学习程度方面来说,学习重复的次数越多,就越不容易遗忘。当学习重复的次数达 到能刚好完全背诵的 150%时,对阻止遗忘的效果最好。超过 150%的重复,其阻止遗忘的效 果便不再增长。从学习方式方面来说,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比单纯的反复阅读记忆 保持的效果好。这是因为,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能加强注意力,同时,能根据不同 部分材料的的记忆效果分配时间,充分利用时间。 六、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知。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经常说到的“考虑” 、 “思考” 、 “想一想”等,都是指思维活动。认知心理学认为,思 维是以已有知识和客观事物的知觉印象为中介,形成客观事物概括表征的认知过程。 (二)思维的特征 1、思维的概括性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概括的表征,具有概括性。所谓概括的表征是指,思维活动所表征 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称共同特征) ,而不是客观事物具体的形象;是客观事物变化 的规律,而不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变化。例如,人们所见的鸟有各种不同的具体形象,但人 们在思考时,把它们都称为鸟。这就舍弃了鸟的非本质特征,如:大小、形状、毛色、会 不会飞等,而抽取了共同特征:身上有羽毛、前肢成翼状、嘴上有尖利的喙。再如,在日 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水烧开了就会冒出蒸汽,冬天里屋外的水就会结成冰。通过思维,人 们就可了解,液态的水、蒸汽、冰都是水的形态,水的形态是由水的温度决定的。 2、思维的间接性 事物本质是隐含在事物内部的,事物变化的规律是包含在各种复杂的变化中的,它们 不能被直接观察到,必须以已有知识和和客观事物的知觉印象为中介,才能认识到。因此, 思维具有间接性。例如,懂气象的人,看了卫星云图后,就能知道今后几天的天气变化。 如果这个人不懂气象或他没有看到卫星云图,就不能推断今后几天的天气。 3、思维的问题性 思维还具有问题性。问题是引起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当人们面临疑问时,总是倾向 于消除这种疑问。这种倾向就推动了人们的思维活动的进行。同时,思维还主要体现在解 决问题的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都是以思维活动为中心。 (三)思维的分类 1、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根据思维活动所凭借的工具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动作思维是以具体动作为工具解决直观而具体问题的思维。例如,儿童用小棒刺激抓 到的小虫,看看它有何反应,或是将小虫的身体支解开来,看看它的内部构造。动作思维 是技术能力的重要成份。修理工人就是通过动作思维来检修机器。 形象思维是以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例如,在布置教室时,同学 们会在头脑中将各种装饰物的形象进行安排,形成各种方案,再选择最佳的方案。形象思 维是进行艺术创作和科学发明所必备的条件。发明家的新产品外观设计、画家对构图和色 彩的构想都是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来进行的思维。例如,学生学习各种概念、原理、公式、法 则都要通过抽象思维来进行。 2、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根据在解决问题时,思维活动的方向和思维的成果的特点,可将思维分为辐合思维与 发散思维。 辐合思维是人们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向一个方向思考,得出唯一结论的思维。辐合思 维是一种有条理的思维活动。例如,由 AB,BC,CD,得出唯一结论:AD。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方向思考,得出大量不同的结论的思维。例如,教师发现 一名学生缺课,就会想出这个学生缺课的各种可能性。发散思维得出的各种结论是否适当, 需要通过辐合思维进行检验。 3、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根据思维活动及其结果的新颖性可以将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对已有知识经 验没有进行明显的改组,也没有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叫做常规思维。例如,学生利 用已学过的定理、公式解决教师讲过的例题相同类型的题目,就是常规思维。 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明显的改组,同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叫做创造思维。例 如,小说家创造小说、工程师研制出一种新仪器,都是创造思维。创造思维是高级的思维 过程,它是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 (四)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 1、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活动最基本的认知加工方式,其它的思维加工方式都是由分析与综 合派生出来的。分析就是将事物的心理表征进行分解,以把握事物的基本结构要素、属性 和特征。例如,把神经系统区分为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将中枢神经分为脑和脊髓,将脑 分为大脑、小脑、脑干、间脑;神经系统的各个部分又分别担负不同的功能。通 过这种分析,人们就很清楚地了解了神经系统的结构。综合是与分析相反的认知加工方式, 是将事物的结构要素或个别的属性、特征联合成一个整体。通过综合可以认识事物的各结 构要素或各个属性之间的关系,以把握事物的整体结构和规律。 2、比较 比较就是将各种事物的心理表征进行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异或相同的关系。比较是 以分析为基础的,只有将各种事物的心理表征分解成各个部分、属性或特征,才能对这些 部分、属性或特征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是要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或相异的关系,因此, 比较也离不开综合。例如,到商店买电视机,总要先了解一下各种品牌的电视机的性能、 结构、价格等特点,这就是分析。通过对不同品牌的电视机的特点的一一对比后,还要结 合在一起比较,这就是综合。通过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比较活动,才能最后决定买什么品 牌的电视机。比较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活动方式。比较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决策活动中,而且 广泛地表现在各种认识活动中。只有通过比较,人们才能发现事物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将事物归于不同类别,并最终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抽象与概括 抽象与概括是更高级的分析与综合活动。抽象就是将事物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舍弃 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例如,人们对各种钟、表的抽象就是,将“能计时”这个本质属性抽 取出来,而舍弃大小、形状等非本质的属性。概括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将抽取出 来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例如,我们把“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封闭 图形”叫做三角形,意思是无论一个图形的大小、形状、位置如何,只要它具有“由三条 线段组成”和“封闭图形”这两个特征,就是三角形。 (五)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解决问题思维过程一般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四个阶段组成。 发现问题就是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客观存在的问题是多种多 样的,有的十分隐蔽,不易被人们发现。只有经过深入的思考,才能发现所存在的问题。 善于发现问题是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分析问题就是明确问题中条件与要求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问题,人们可以明确问题 的关键,决定解决问题的方向。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提出假设是具有创造性的阶段,需要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织,以适应问题的 解决。 验证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所提出的假设是否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验 证假设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检验,即通过实际操作,来检验这个假设解决问题的实际 效果。另一种是间接检验,即通过思维活动来检验。如对医疗方案、作战部署等,一般采 用间接检验。但是其最终的检验还是要通过实践的直接检验。 2、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解决问题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受到各种心理因 素的影响。 第一,动机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动机是推动人们解决问题的动力因素。根据 H布 里奇的研究,动机水平与解决问题的效率的关系可以描绘成一个倒“U”形曲线(见图 2-4) 。 这项研究表明,在一定的程度内,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动机水平过强或 过弱,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图 2-4 动机水平与解决问题效率的关系 图 2-5 A、B 给出相同信息 B 比 A 容易解决 第二,个体对问题情境的知觉特点影响问题的解决。问题情境是指问题呈现的方式。 当问题的呈现方式越符合人们的经验或知觉的习惯,人们就越易于知觉问题情境,问题的 解决也就越容易。例如,根据图 2-5 中的 A 图或 B 图,来求正方形的面积。呈现 A 图比呈 现 B 图,学生解决问题的难度要大一些。 第三,定势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定势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这种准备 状态是先前心理活动的结果。如果新的问题与先前解决的问题相类似,则定势会促进新问 题的解决;否则,就会阻碍新问题的解决。 第四,原型启发会促进问题的解决。原型就是指对问题解决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原型 启发会使人们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豁然开朗,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人类正是从蝙 蝠的生理构造得到启发,从而发明了雷达。原型之所以具有启发作用,就是因为它与人们 面临的问题有某种相似性。人们可以将原型的某些特点,类推到所遇到的问题上,从而导 致问题的解决。 第二节 人格理论 人格理论是研究人类个性的科学,主要研究个性的结构及其形成的规律。但是,由于 人格心理的复杂性,长期以来,人格理论一直是心理学体系中争论最多的部分。本节将介 绍人格理论中被广泛接受的理论观点。 一、人格理论概述 (一)人格 1、人格的概念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个体有别于他人的整个心理面貌。人格是人类心理的重要组成 部分,它不仅使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而且还是人们各种心理活 动和行为的动力源泉。 人格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复杂的统一体。一般认为,人格是受一定个性倾向性制 约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是人格的两种重要成份。 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倾向。它是人格中最活跃的成份,是个体 心理活动的动力。个性倾向性一般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其中, 需要是最基本的个性倾向,是形成其他个性倾向的基础。动机是最直接地推动各项活动的 个性倾向,其他个性倾向都须转化为一定的动机,才为心理活动提供动力。本章将在第三 节重点讨论需要和动机的问题。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 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个性心理特征是人格中最稳定的成份,但又是可变的。 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的,并且表现于一定的心理过程中,它对个体的心理活 动起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章中只讨论气质和性格问题,能力问题将在后面的章节里加以讨 论。 2、人格的基本特征 人格具有整体性、独特性和共同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社会性和生物性等特征。 其一,人格具有整体性。人格的整体性是指构成人格的各种心理成份不是相互独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功能系统。人格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是由人格 系统的整体起作用的。人格的整体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心理成份的一致性。一个正常的人总 是能及时地调整人格中的各种矛盾,使人的心理和行为保持一致。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 人们就会长期处于对立的动机、价值观、信念的斗争中,人的心理活动就会出现无序的状 态。这就是人格分裂。人格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构成个体人格的各种成份中,有的是主要 的,起主导作用;有的是次要的,起辅助作用。起主导作用的成份决定个体人格的基本特 征。 个体的人格特征与行为表现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同一种人格特征在不同的人身上的表 现会各不相同;同一种行为往往是不同人格特征的表现。要认识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必须 从人格的整体性上进行把握。 其二,人格具有独特性与共同性。人格的独特性是指,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人格 特征。这充分地表现为人们在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价值观、信念、能力、气质、性 格等方面的差异性。人格还具有共同性。例如,由于共同的社会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