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经济运行会议材料: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三年行动计划_第1页
全省经济运行会议材料: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三年行动计划_第2页
全省经济运行会议材料: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三年行动计划_第3页
全省经济运行会议材料: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三年行动计划_第4页
全省经济运行会议材料: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三年行动计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省经济运行电视电话会议材料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三年行动计划 (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落实中共河南省委关于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导 意见,明确2013-2015年的具体目标、具体任务、具体措施,推动 城镇化转型发展,特制定三年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按照构建以产业集聚区为主体的科学发展 载体和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一个载体、 三个体系” 的工作部署,把 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坚持以人为本、群众受益,产城互动、 就业优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遵循规律、持续发展,以城带乡、 城乡统筹,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改革开放、依法推进,实施 “128”行动计 划,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紧紧围绕每年新增 200 万城镇常住人口和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两大任务,强 化八大举措支撑,把近期重点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着力培育国 家区域中心城市、推动地区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和县级城市提 质扩容,走产业为基、就业为本、产城互动、集约高效、绿色低碳、 城乡统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三化协调、四化同步,为中原 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2 (二)主要目标。 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今后三年,全省城镇化率力争年均提 高 2 个百分点,2015 年达到 48%以上;每年向城镇转移农村劳动 力 100 万人以上,带动随迁人口 100 万人左右。 中心城市和县城人口集聚水平明显提升。二三产业转型升 级步伐加快,就业创业空间不断拓展,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的 能力明显提升,每年向城镇转移的农村人口 85%以上进入中心 城市和县城,其中 45%以上进入县城,城市对经济结构调整和区 域综合竞争力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实施产业为基、就业为本、 住房牵动和教育牵动“ 一基本两牵动” ,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规 模明显增加,与城镇居民享有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 口的居住证制度基本建立,产业集聚区稳定就业人员住房保障、 子女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全覆盖。 城镇综合承载力全面增强。年均完成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设施投入 2700 亿元以上,到 2015 年县城以上城市人均绿 地面积达到 8 平方米以上,人均道路面积达到 13 平方米以上, 绿色城市、智慧城市、畅通城市、人文城市建设加快推进,资源 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明显提升。 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 保障、财税金融、生态环保、城市规划和社会管理等制度改革取 得重大进展,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 二、重点任务 3 (一)提升城镇吸纳就业能力。把扩大城镇就业岗位作为人 口向城镇转移的基本前提,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各类产业发 展载体建设,改善营商环境,实施就业创业“三大促进计划” ,实 现更高质量就业。 1、实施城镇创造就业岗位促进计划。 扩大产业集聚区就业规模。按照企业(项目)集中布局、 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和人口有序转移 “四集一转 ”的总体要求, 实施集聚区产业 集群培育工程,坚持增 量带动与存量调整并重,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市场潜力大、 技术含量高的电子信息、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生物医药、节能环 保、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规模快速扩张;推动就业容量大的纺 织、食品、轻工等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规模,提高加工度;促 进有色、钢铁、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改造升级,每年实施 1000 个 以上重大转型升级项目,扶持 100 个左右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 集群,到 2015 年,全省形成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120 个以上,年均新增制造业就业人员 110 万人,其中产业集聚 区新增就业人员 70 万人。 提升城区服务业就业规模。依托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 区建设,重点推进 100 个城市综合体、100 条特色商业街和一批 特色服务楼宇建设。全面提升城区服务业发展规模和水平,重点 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文化、旅游、信息服务、教育培训、健康医 疗等服务业,突出发展电子商务、创意产业、网络媒体平台、移 动互联等新型业态,推动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扩大规模和转 4 型升级,加快中心城区批发市场向城郊结合部迁移提升。到 2015 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到 1.2 万亿元,年均新增就业人员 100 万人左右。 扩大自主创业就业规模。研究制定扩大自主创业的具 体办法,重点扶持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复转军人开展自主创业, 年均扶持自主创业 2 万人。支持市、县建设创业孵化园,到 2015 年全省创建 18 个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 2、实施就业创业培训促进计划。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以培养 急需紧缺技能人才为重点,继续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以更高 水平的职业技能培训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完善六路并进工作机制。以初高中毕业生、复转军人等 农村新生劳动力为重点,开展中长期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能力培 训,每年完成各类培训 300 万人次以上,其中农村劳动力培训 150 万人次以上,包含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 60 万人次、阳光 工程 20 万人次、雨露计划 20 万人次、教育和建设等其他部门培 训 50 万人次。强化创业培训,每年完成培训 10 万人。 增强培训基础支撑能力。推动职业培训基地、生产性实 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向县级倾斜,每年重点支持 20 个农 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10 个高技能人才培养示 范基地建设。 创新培训模式。加快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推 行职业学校+ 培训机构 +企业实训车间 “三位一体”培训模式,实 施定向、定岗和订单式培养,实现教学和实践一体、实习和生产 5 一体,促进技能培训与产业需求对接。建立多元投入办学机制, 抓好一批职业教育重大项目,做大做强一批竞争力强的职业教 育集团,推动职业教育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改革职业院校的管 理体制和机制,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 3、实施就业创业服务能力促进计划。 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三年建设 45 个县级 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180 个乡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 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向街道社区、村镇延伸,使就业服务方便可及。 加强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重点推进以中原人才网、 河南省人力资源市场网、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为主的网络联 盟建设,实现就业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 信息数据库建设,力争三年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联网。 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政策。推动公共财政向符合产 业政策的小型微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倾斜;完善和落实支持 高校毕业生、进城务工农民、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自谋职业 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吸纳重点群体就业;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 劳动密集型企业、小微型企业的有效信贷投放。 (二)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坚持因地 制宜、量力而行,把握分步骤、有重点、过渡性的要求,统筹推进 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 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推动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 服务。 6 1、实施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推进计划。坚持 存量优先、增量带动,积极推进具有合法稳定职业或合法稳定住 所(含租赁)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平等享有所有城镇基本 公共服务,力争三年新增城镇户籍人口 300 万人以上。对进城落 户农业人口,依法保留承包地、宅基地、林地、集体财产等基本 权益以及享有原有计划生育、相关惠农补贴等政策,也可依据自 愿有偿原则转让相关权利。 以城中村、城市近郊村和产业集聚区居住的农业人口 为重点,根据村庄城市化改造进度,同步成建制地转为城镇户口, 争取改造完成的村庄三年内转户 70%左右。 以举家迁徙和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加快推动有合法 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民工及随迁家属、重大工程及扶贫搬迁农 民、农村籍大中专毕业生、农村籍复转军人等率先转户,带动其 他农村人口转户进城。 2、实施未落户常住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推进计划。 按照突出重点、分步推进的原则,推动非城镇户籍常住人口享有 子女教育、社会保障、证照办理、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 等基本公共卫生、免费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格评定、评 选表彰等基本公共服务。 推进子女教育和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平等共享。以流入 地公办学校为主,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民办公助等方式,保障农 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将农业转移人口随迁 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政府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纳 7 入普惠性学前教育,实现在流入地参加中考和高考。逐步实行按 常住人口核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将农业转移人口及其随 迁家属纳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免费提供健康教育、妇幼保 健、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控、职业病防治、避孕节育等基本公共 卫生服务,实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拓宽住房保障渠道。加大面向产业集聚区的公共租赁 住房建设力度,到 2015 年基本解决集聚区内稳定就业人员公租 房保障问题。对于其他非城镇户籍常住人口,结合城中村、城郊 村和城市棚户区改造,鼓励通过政府统一租赁、差额补贴的方式, 积极扩大公共租赁住房供给规模,加强城市房屋出租管理,规范 租赁市场秩序。加大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建设力度, 鼓励稳定就业人员在当地缴存和使用住房公积金,购买商品住 房。 提高社会保障覆盖水平。鼓励农业转移人口选择参加 城镇养老、医疗保险,也可自愿选择参加农村养老、医疗保险。 强化企业缴费责任,对具有稳定职业的进城务工人员,鼓励企业 为其缴纳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依法缴纳职工医疗保险、工伤保险、 失业保险。鼓励有条件的市、县适当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标 准。加快推进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两项制度并轨,基本建立统 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管理体制,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 疗保险市级统筹,在全省范围内实现城乡居民医保统一报销政 策、统一基金管理、统一信息平台、统一经办服务。支持各地合 理确定社会保险最低缴费基数,鼓励未落户转移人口及早在城 8 镇参保并连续参保。 3、实施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建设推进计划。 住房保障。三年开工建设面向产业集聚区的公租房 50 万套。鼓励市、县政府根据自身财力和常住人口需要,采取租赁 补贴、商品房配建、城中村改造等多种方式,多渠道筹集房源作 为租赁住房。支持探索由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建设公共租赁住房,面向农业转移人口出租。 公共教育。根据城镇化发展和人口转移趋势,调整城乡 中小学校布局,重点加强新区、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和中小学建设, 三年新建、改扩建幼儿园 1100 所,新建小学 830 所、普通初中 170 所,改造中心城区普通高中 50 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 104 万 个,进一步降低城镇中小学大班额率,到 2015 年城镇中小学生 占全省的比重达到 68%,三年提高 7.6 个百分点。完善城市义务 教育阶段经费保障办法,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生均公用经费基 准定额,探索按居住证拨付生均公用经费。 医疗卫生。重点推进城镇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三年 扩建改造县级综合医院(含中医院)89 个、县级妇幼保健院 60 个,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34 个、卫生服务站 346 个,省辖市综合 医院 15 个、儿童医院(综合医院儿童专科)11 个。到 2015 年累计 新增城镇医疗机构床位 3 万张,每千人口医疗床位数提高 10% 以上。依托大型综合医院,建设 21 个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 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水平。加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 化,到 2015 年城乡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 40 9 元以上。 (三)深化推动农业人口转移的农村配套改革。以农民土地 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改革为重点,积极 探索增加农民财产收益的有效途径,增强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动 力。 1、完善农民承包地流转机制。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加 快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到 2015 年底各种形式流转面积超过 4000 万亩。 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积极探索实现土 地产权的有效形式,适时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工作,确 定农户承包土地的面积和具体位置,加快确权颁证步伐,争取三 年内完成 30%以上承包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围绕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 工程, 鼓励支持农民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流转,争取到 2015 年流转入各类新型农业 经营主体的土地面积接近或达到 2000 万亩。推动粮食主产县在 转包、转让、互换、出租等流转形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土地入 股、土地预流转等模式,建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以股份合 作形式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推动市、县两级建立统一 的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网络平台,健全村有信息员、乡镇有中心、 县市有网络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三年内实现市县乡农村土地 流转服务体系全覆盖。 10 2、探索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加快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和 颁证工作,力争 2014 年底全部完成。在自愿有偿的前提下,积极 探索多种形式的宅基地退出机制。 完善城镇规划区内村庄宅基地退出机制。结合城镇规 划区内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村庄城市化改造,完善补偿机制,全 部退出宅基地,由政府统一征收、土地收储机构收储,整理开发 后统一出让。 建立城镇规划区外农民宅基地退出机制。2013 年研究 制定农民宅基地退出后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跨区域交易办法, 鼓励农民通过对闲置宅基地、村庄空地进行综合整治,将退出的 宅基地复垦、开发、整理为耕地,节约出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增减 挂钩、人地挂钩办法进行交易,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收益。探索 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各省辖市研究出台具体操作办法, 合理确定土地开发和拆迁成本补偿、农民土地权益收益、城镇公 共设施建设资金的比例,主要用于弥补农民进城购房成本,部分 用于补充城镇公共成本支出,形成政府和农民共同推进宅基地 退出的内生激励机制。 3、完善农村居民集体财产权益保障机制。按照归属清晰、权 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要求,加快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 力争到 2015 年,将城中村、城郊村、产业集聚区内村庄的集体财 产权益量化到人,颁发股权证书。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 务中心或乡镇“三资 ”服务中心为依托,加快构建 农村集体产权交 易平台,到 2015 年,基本实现县级全覆盖,将集体资产和资源的 11 发包和出租、集体资产变卖处置、集体财产股权转让等纳入农村 集体产权交易平台,推动农村产权要素合理流动。 (四)优化城镇形态和布局。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构建以 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 “米” 字型轴带为支撑的城镇布局,形 成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 现代城镇体系。今后三年,围绕构建现代城镇体系,重点推进五 大工程: 1、实施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工程。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 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用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把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连接起来,促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 共享、生态共建。 打造大郑州都市地区。重点推动郑州与开封、新乡、焦 作、许昌融合发展,增强核心带动能力,形成“1+4”高效率、高品 质、组合型的大郑州都市地区,构筑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域。深入 推进郑汴一体化,建成郑开城际铁路,统筹郑汴新区、郑州航空 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链接;2013 年 10 月实现 两市电信区号统一。建成郑州至焦作城际铁路、郑州至云台山高 速公路、许昌至新郑机场快速通道,完善干线公路、干线铁路、 城际轨道交通、城际快速客运通道、城际快速货运通道基础设施, 到 2015 年郑州与开封、新乡、焦作、许昌之间形成以“两干三城” 为支撑的快速交通格局。发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和综 合交通枢纽的带动作用,推动平原新区、许昌新区、焦作新区布 局关联产业,实现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区域全面融入全球生产和 12 消费供应链。 构建“米”字型城镇发展轴。重点推动快速铁路网规划 建设,提升沿陆桥通道、沿京广发展轴快速交通支撑能力,培育 形成东北西南向、东南西北向城镇产业发展轴,密切城际联系。 基本建成郑徐客专,争取开工建设郑州至万州铁路,努力完成郑 州经周口至合肥铁路、郑州经濮阳至济南、郑州至太原铁路前期 工作,力争尽早开工建设,到2015年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客运专 线“ 十 ”字大通道,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里程分 别达到1100公里和 260公里以上,构建以郑州为中心,连通开封、洛阳、平顶山、新 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的半小时交通圈和其他省辖市的1小 时交通圈。探索跨行政区域产业合作发展新模式,推动城际产业 分工和产业链整合,以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带动现代物流,以现代 物流集聚产业,以产业集群促进中原城市群发展。创新城市群要 素市场管理机制,破除行政壁垒和垄断,促进资本、土地、技术、 人才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实施黄河滩区生态涵养 带、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沿淮生态走廊等重大工程,建立城 际生态环境联防联治、联合执法等合作机制。 增强节点城市交通网络支撑。优化调整中心城市高速 公路出入口布局,建设一批城市快速通道与高速干线互通式立 交,重点推动中心城市与县城之间的国省道升级改造,三年改造 4200 公里,形成以地区性中心城市为中心,辐射所辖县城的中心 城市交通圈,实现中心城区与县城全部以二级以上干线公路相 连。积极推进县城高速公路连接线建设,基本实现县城与高速公 13 路以二级以上公路相连;重点实施路网薄弱县(市)低等级路段升 级改造,三年升级改造连片特困地区干线公路 2300 公里,形成 以县城为中心、辐射所辖乡(镇)的县乡交通圈,实现县城之间以 二级及以上公路连接,乡(镇)之间以三级以上公路连接。 2、实施郑州龙头带动能力提升工程。以提高郑州综合竞争 力和国际化程度为重点,统筹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郑东新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着力增强现代化服务功能。到 2015 年,郑州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 600 万人,力争三年新增 70 万 人。 加快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重点提升航 空货运规模,推进大枢纽、大物流、大产业、大都市起步区规划 建设见成效、出形象。强化货运集疏功能,力争郑州机场货邮吞 吐量年均增长 50%以上,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建设初见成效。全面 建成机场二期及配套工程,完成郑州至机场城际铁路建设和机 场高速拓宽改造,建成商丘至登封、机场至西华等高速公路,到 2015 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实验区对外交通网络。加快机场核心区 物流园区和功能区布局,引进国内外龙头企业,打造融入国际生 产供应链和消费供应链的产业集群。加快推进航空港区、北部城 市综合服务区起步区开发,航空都市建设全面展开。 优化提升中心城区现代服务功能。重点推进郑东新区 发展和老城区改造,拓展空间,提升功能,加快金融、高端商贸、 总部经济、科技创新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郑东新区金融集聚 核心功能区建设,争取到 2015 年龙湖金融中心初具规模。加快 14 龙湖区域、白沙区域、龙子湖区域等功能区连片开发,推进龙湖 沿湖和郑开大道沿线生态廊道建设,启动实施象湖和龙子湖工 程,到 2015 年郑东新区常住人口达到 150 万人。以“六旧片区” (内环线区域、医学院-碧沙岗区域、西流湖区域、南阳路片区、省 属机关办公居住区域、福塔片区)为重点,实施整街坊整片区综 合改造,优化主要通道公共空间;推进 146 个三环内批发市场、 工业仓储外迁,基本完成城中村、棚户区改造,促进老城区功能 优化和外向疏解。全面完成“两环十七放射” 生态廊道建设和 18 条重点道路综合整治,密切中心城区与新郑、新密、荥阳、登封 等周边县城的联系。 3、实施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工程。以优化城市形态、 提升现代服务功能为重点,加快中心城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起 步区建设和旧城连片改造,增强轴带节点城市的服务和辐射作 用。 加快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重点推进洛阳 新区滨河商住区、科技城等功能区连片综合开发,加快洛北城区 改造提升,三年基本完成现有建成区内集中连片棚户区、城中村 改造。实施市区河渠水系综合利用开发工程,完成引黄入洛、引 洛济秦、 “两河一渠 ”治理,推进洛浦、伊 滨公园建设,提升城市品 位。加快推进“四环 一快一滨河” 道路建 设,构建便捷通畅的城市 路网。建成快速通道,促进中心城区与偃师、孟津、新安、宜阳、 伊川县城及吉利区组团式发展。到 2015 年,洛阳中心城区常住 人口达到 260 万人。 15 加快其他省辖市中心城区建设。重点推进省辖市城乡 一体化示范区起步区建设和老城区连片开发改造,提升区域服 务功能。加快示范区内 31 个重点功能区连片综合开发,推动交 通网络、生态水系等重大线性基础设施建设,三年新开发面积 200 平方公里以上,把起步区建成现代化城市样板区。结合商务 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建设一批城市综合体、商业楼宇、商 业街和电商货物集散中心。重点推进城中村改造以及沿街连片 旧住宅、商业街区和废旧工业片区综合整治,适当提高交通设施 和绿地用地比例,推动城市面貌和环境大幅改善。到 2015 年全 面完成城市建成区内旧住宅小区和旧商业中心(街区)改造,城 中村改造 50%以上。到 2015 年,省辖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在 100-150 万人的达到 7 个,50-100 万人的达到 8 个,济源超过 40 万人。 构建组团式发展格局。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与组团间快 速交通建设,三年改造完成城市组团快速通道 700 公里,开工建 设 600 公里,逐步实现组团与中心城区间以一级公路快速连通 和公交同城化。依托产业集聚区,推动中心城区和城市组团产业 链接,打造千亿元产业集群。支持有关省辖市结合实际,优先推 动空间距离近的城市组团,按照中心城区标准规划建设,力争在 产业布局、设施共建等方面实现突破。 4、实施县级中小城市培育工程。全面提高县城规划建设标 准,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着力培育壮大一批新兴中等城市,增 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能力。到 2015 年,全省县级城市城区常 16 住人口平均达到 20 万人。 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重点提升县级城市现代化元素 支撑,加快形成集约紧凑、绿色生态的城市空间。加快老城区、 一户一宅居住区和城乡结合部连片整治改造,三年全部完成旧 商业街区改造,沿街连片旧住宅和城中村改造 40%以上。支持有 条件的县按照老城区改扩建和规划建设新城区并举的要求,建 设一批高品质的城市综合体、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抓好老 城区绿色生态改造,提升城市现代化品质。强化产业带动、教育 和住房牵动,在县城、产业集聚区周边规划建设一批中小学校, 扩大中小套型商品住房、保障性住房开发规模,以城镇优质教育 吸引农村人口向县城集中。到 2015 年,争取城区人口在 25 万以 上县城发展成为 30 万人以上的城市;15 万人以上的县城发展成 为 20 万以上的城市。 建设一批宜居小城市。推动城区人口规模在 10 万人左 右的县城,全面加强城区供水、供电、供气、供热、交通、环保、 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县城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 公共服务能力,适度拓展县城发展空间,扩大县城人口规模。以 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为重点,做大做强特 色主导产业,推动产城互动发展,建成服务城乡、带动区域、宜 居宜业的现代化小城市。 加快省直管县改革试点县(市)发展。深入推进直管县试 点,研究出台进一步深化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方案,坚持积极稳妥、 循序渐进,逐步推进试点县(市)实现全面省直管,适时扩大试点 17 范围。重点推动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建设,实施产业规模倍 增计划,以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中。以建成新兴地区性中心城市 为目标,集中实施一批综合公园、生态水系、城市综合体、旧城 连片改造等项目,为县城发展提供示范。 5、实施重点镇建设示范工程。选择 100 个左右区位条件优 越、基础好、潜力大、镇区人口在 2 万人以上的中心镇,提高镇 区规划编制标准,实施镇容镇貌综合整治,提升综合承载能力, 争取到 2015 年,培育形成一批镇区人口达到 3 万人以上的现代 化小城镇。支持产业基础好的重点镇,布局建设专业园区,增强 产业支撑能力,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小城市。完善农区小城镇基 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服务功能,发展成为面向周边农村 的生产生活服务中心。 (五)提升城市建设品质。重点推进城镇生态环保、交通基础 设施建设,提高智能化水平,传承保护城市历史文脉,打造绿色 宜居生活环境、畅通高效交通网络和集约有序的城市空间。 1、建设绿色城市。 生态建设。推进城市绿道建设,开展屋顶绿化试点,构 建立体绿地生态网络,2015 年省辖市全部建成国家或省级园林 城市,中心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 13 平方米以上、县城达 到 8 平方米左右,居民出行半径 500 米范围内有绿色公共空间, 打造生态城区。实施碧水工程,加强城区河道综合整治,建设一 批城中湖、滨水公园等城市水系景观,推动中心城市防洪除涝工 程建设,新建改造雨水管道 5500 公里。 18 环境保护。实施蓝天工程,开展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 到 2015 年底省辖市中心城区完成直接燃煤供热锅炉淘汰或清洁 能源供热改造,郑州市区 2014 年完成;整治城市扬尘,加速淘汰 老旧汽车,2014 年底前淘汰 2005 年以前注册运营的“黄标车” ; 2013 年年底前在省辖市和省直管县全面开展城市细颗粒物 (PM2.5)监测,到 2015 年全省城市 PM2.5 平均浓度三年下降水 平达到国家要求。推动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扩容和提升改造, 到 2015 年底,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镇全部建成污水处 理设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率均达到 90%左右。 市政设施。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全面完成南水北调中 线受水城市供水工程,三年新增供水能力 460 万吨/日。实施省辖 市及规模较大的县集中供热设施建设改造工程,三年改造供热 管网 4000 公里左右,新增供热面积 3000 万平方米以上。继续实 施“ 气化河南” 工程, 力争实现管道燃气 县县通。统筹电力、通讯、 给排水、供热、燃气等地下管网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城市推行地 下管道综合走廊模式。推动所有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 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三年完成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 造面积 800 万平方米。 2、建设智慧城市。 城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和升级,重点推进宽带城市、无线城市建设,2015 年县级以上城 市实现光纤到楼,新建小区实现光纤到户,居民用户接入能力平 均达到 20 Mb/s,商住用户达到 100 Mb/s,无线局域实现城市主要 19 公共场所全覆盖。提升 3G 网络覆盖面和服务质量,启动 4G 网 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县级数字电视网络建 设和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2015 年全部完成。 重点领域智能应用。推动实施医疗、社保、教育、养老、 就业、社区服务、食品药品阳光直购、政府信息共享等 8 个领域 信息惠民工程,建设一批网络互联、服务高效、便民惠民的信息 化系统。启动实施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水务、智能环保、智 慧国土、智慧物流等行业智慧工程,2015 年郑州、鹤壁、济源、漯 河、新郑、洛阳等 6 个示范城市全面实现智能化管理。启动建设 智能物流平台,加快建设第三方交易平台,大力发展县城、小城 镇电子商务。 3、建设畅通城市。实施中心城市“畅通工程” ,加快城市快速 路建设,推进背街小巷的改造,加密干支路网络,在城市主要出 入口和机场、火车站等地规划建设一批大型换乘中心,2015 年实 现百万以上城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 500 米全覆盖。重点推 进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镇综合交通系统建设,支持大城市规 划建设快速公共汽车、现代有轨电车等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系 统,其他城市建设以公共汽车为主的地面公共交通系统。郑州地 铁 1 号线 2013 年底建成通车,争取开工建设 5 号线,2015 年建 成 2 号线。推动洛阳城市轨道交通尽早开工建设。 4、建设人文城市。强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古村落保护, 实施文化旅游示范工程,规划建设 100 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 开发鼓楼复建、隋唐洛阳城、涧西工业文化遗产街区等。推动文 20 化博览和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年 建设 22 个省辖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实现每个市辖区有 图书馆、文化馆,城镇平均每 5 万人有文化广场。注重旧城改造 中历史文化遗迹和传统风貌保护及周边环境治理,促进功能提 升与文化文物保护相结合。开展重点区域城市设计,注重传统文 化元素融入,塑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中原城镇风 貌。 (六)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推动农村人口最大限度向城镇 转移,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改 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以城带乡能力,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1、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 科学编制农村发展规划。按照产业、新农村、土地、公 共服务和生态规划“ 五规合一” 的要求,推 进农村发展规划编制, 以产业发展规划为基础,科学确定村庄布局,调整完善土地利用 规划和生态布局,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改善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尊重农民意愿,建立自下而上逐级申报、上 下贯通、协同扶持的规划审批实施机制,明确省市县乡村的职责, 统筹各级力量,确保资金集中使用、资源集约利用。 有序推进“三村改造”。将城中村、城市规划区内的城郊 村和产业集聚区内的村庄,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体系, 坚持一村一策,有序推进城市化改造,建设城镇社区。三年城中 村和城郊村改造完成 50%以上,产业集聚区内的村庄基本完成 搬迁改造。 21 加快扶贫搬迁改造。编制伏牛山、太行山、大别山和黄 河滩区“三山一 滩” 地区村庄扶 贫搬迁规 划,稳步推进实施。对于 山区村庄,支持根据资源禀赋发展林下经济、特色旅游等产业, 增加农民收入。 统筹推进其他区域新农村建设。对于城镇规划区以外 没有产业支撑的村庄,重点推进村庄道路、安全饮水设施建设、 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和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农民幸福生活 的美好家园。对已建成的新型农村社区,加强产业支撑,完善配 套设施,完成旧村拆迁复垦。对已开工建设的社区,要严格依照 批准的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方案,切实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 益,量力而行,规范运作,防止出现偏差。对尚未开工建设的,要 按照“ 五规 合一” 的要求,重新 论证报批。 2、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 工程和农 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支持有条件的农村地区结合资源禀赋, 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规模化种植业、养殖业、特色加工业以及配 套服务业,强化现代农业对新型城镇化固本强基的支撑作用。 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通过科学规划、 综合配套、稳定面积、规模经营、集中投入、主攻单产,力争到 2015 年,在全省建设高标准粮田 3800 万亩以上,其中万亩方 1500 个以上、千亩方 4700 个以上、百亩方 18000 个以上。 实施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以基地支持、龙头带 动、流通服务、特色高效为抓手,着力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 高质量、高效益”的 农业产业化集群,力争到 2015 年,形成销售收 22 入 20 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 100 个、50 亿元以上的集群 50 个、100 亿元以上的集群 20 个。 培育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家庭农场和农 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为基本模式 把“ 产 加销 ”各个环节 有机联结起来,大力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程 度,加快传统农民向高素质农业工人转变,力争到 2015 年,经营 面积超 1000 亩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 4000 户左右,参与合 作社经营的农户达到 60%以上。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加快县乡公路和配套大中桥改造,因地制宜 实施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三年新改建县乡公路 1.2 万公里、通 村公路 7000 公里;解决 1953 万农村居民和 438 万农村中小学师 生饮水安全问题。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推动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创建 500 个省级生态乡镇和 3000 个生 态村。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理顺农电管理体制,实 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 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完成 20 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广播 电视村村通工程,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根据人口向城镇转 移趋势,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抓好规划确定的农村初中校 舍改造。加快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三年改造 366 个乡镇卫生院。三年新建 6000 个行政村文化大院,实现行政村 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 4、深入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 23 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按照省政府批准的总体方案,围绕 城乡统筹实验区、复合型发展先导区的定位,编制实施方案,基 本完成起步区村庄城市化改造,三年改造村庄 148 个,转户农民 30 万以上。突出产城互动发展,加快推动 28 个产业集聚区建设, 三年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80 万人左右,推动农村土地流转, 使之成为各省辖市实现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的示范区域。 城乡一体化试点。支持鹤壁、济源等 7 个城乡一体化试 点市在现有基础上,制定专项改革方案,深入开展试点试验。推 动新乡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验区和信阳新农村改革发展综合改 革试验区,重点在农村产权制度、集体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 农村金融等方面探索,创新统筹城乡发展新模式。 (七)创新新型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重点推进人口管理、土 地管理、城建融资、生态环保、社会管理、城市规划等领域的体 制机制创新,加快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 1、创新人口管理制度。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郑州市以就业年限、居住年限、 城镇社会保险参保年限为条件,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其他中心 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全面放开落户限制,2013 年年底前各省辖市、 县分别制定完善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的具体政策和激励 办法。推动郑州、洛阳、其他省辖市和县分别研究制定实施居住 证制度的具体办法,取消外来人口居住证领取门槛,在全省范围 内实行居住证一卡通,建立以居住证为纽带的基本公共服务提 供机制,形成户籍制度和居住证制度有效衔接的人口管理制度。 24 落实国家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的部署,分类完善 职业、收入、社保、房产、信用等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跨部门、跨 地区信息整合和共享。 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 方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口划分,逐步推进户籍与福 利脱钩,还原户籍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 合理引导人口分布。以市场调节为主、公共资源引导为 辅,促进人口有序迁移和适度集聚。对于平原农区,推动农村人 口最大限度地向县城集聚;对于“三山一 滩” 地区的农村人口,结 合扶贫开发,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推动有条件的农村 人口向城镇迁移集中,其他农村人口向中心村合理集中。 2、创新土地管理制度。 合理调控城镇用地规模和结构。健全土地用途管制制 度,完善土地用途转用许可制度,强化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控 制,重点保障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发展用地。适当控制工业用 地,优先安排生活用地特别是保障性住房用地,保护城郊菜地, 合理安排生态用地,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健全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完善各类建设用地标准体系, 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到 2015 年,力争有一批中心城市人均 用地达到 95 平方米左右、县城达到 100 平方米左右、示范镇达 到 120 平方米左右。提高工业项目用地产出强度和容积率门槛, 强化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用地标准控制。加快建立城镇低效用地 再开发激励约束机制,盘活城镇建设用地存量,推进旧城镇、旧 25 厂房、城中村的改造和保护性开发。 开展人地挂钩政策试点。完善人地挂钩制度,出台节余 建设用地指标有偿使用最低保护价制定、人地挂钩试点年度指 标控制规模测算等意见或办法,争取市级试点 2013 年底全部启 动。力争每年整治集体建设用地 30 万亩以上,验收拆旧复垦面 积 15 万亩以上,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供 15 万亩左右的用地 空间。推进省、市两级指标交易平台建设,拿出一定比例人地挂 钩指标进行跨区域交易。 强化耕地保护制度。统筹耕地数量管控和质量、生态管 护,完善并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耕地面积 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健全耕地保护激励和制约机制,建立健全 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3、创新城市建设融资机制。建立项目分类融资机制,强化政 府在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方面的责任,基础设施建设类资金重点 通过市场化途径解决。 规范发展投融资平台。加大国有资源、资产、资金、资本 等国有“四 资” 整合力度,支持市、县投融 资平台通过财政注资、 市场募资、整合存量资产等多种方式提高融资能力。推动符合条 件的城投企业发行债券或信托产品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三年争 取直接融资达到 3000 亿元以上。 推进与金融机构战略合作。深化与国家开发银行的战略 合作,采取“ 预授信 +分年度核准”的融 资运作模式,实现重大城 镇项目的批量化、系统化、整体性的开发建设,探索运用大额矿 26 权融资模式解决重大项目资本金问题。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将我 省列入新型城镇化试点范围,三年内提供融资支持 2500 亿元。 完善商业银行、保险机构与省、市、县政府的合作机制,建立贷 款、投资、债券、租赁、证券相结合的城镇化项目资本金筹集方 式,扩大直接和间接融资规模。 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创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 储备相结合的联动机制,探索基础设施与具有收益项目周边物 业开发特许经营挂钩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模式。健全投资补偿机 制和运营利益补偿政策,积极运用 BT、BOT 等方式吸引境外和 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专业基金管理公司以市 场化方式募集资金,参与城镇土地一级开发和城镇建设。搞好土 地储备和两级循环开发,通过增加土地增值收益筹措城镇建设 资金。 4、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建立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 生态效益纳入城镇化发展评价体系,完善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 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环境产权交易机制。按照反映市场 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健全居民 生活用水、用电、用气等阶梯价格制度。实施环境容量预算制度, 优化环境容量配置,推进排污权交易试点市建设。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监管制度。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制定 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办法,建立区域环境联防联控机制,健全 27 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5、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有序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因地制宜推 进县改区,逐步解决安阳、开封、新乡、许昌、濮阳、三门峡等市 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