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复合骶麻与单纯静脉全身麻醉在基层医院小儿手术中的应用比较_第1页
全身麻醉复合骶麻与单纯静脉全身麻醉在基层医院小儿手术中的应用比较_第2页
全身麻醉复合骶麻与单纯静脉全身麻醉在基层医院小儿手术中的应用比较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儿手术患者作为一特殊的病患群体,因其生理、心理及社会家庭构成中的特点而广受关 注,尤其是基层医院,受其医疗设备,技术水平及其就医群体的经济承受能力所限,安全、 高质量及其相对经济的麻醉技术有相当的现实意义。我们分别收集了我院静脉全麻复合骶 麻组 20 例和单纯静脉全麻组 20 例,进行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6 个月6 岁腹股沟斜疝或睾丸鞘膜积液患儿共 40 例(全部病例无 凝血功能异常、无局麻药过敏史、无局部感染及先天性疾病),体重 1022 kg,ASAI 级。分为静脉全麻复合骶麻组(A 组)20 例,单纯静脉全麻组(B 组)20 例。 1.2 麻醉方法 2 组患儿术前不使用镇静药物,常规禁食、禁饮,肌注氯胺酮 5 mg/kg, 阿托品 0.02 mg/kg。入睡后入手术室 ,常规鼻导管吸 O2,用多功能生命监护仪监测患儿 ECG、BP 、HR、SPO2,并开放静脉输液。 A 组:取左侧卧位,常规消毒,用 7 号注射针 自骶骨裂孔穿刺点垂直刺入达骨膜后,针干渐向尾椎斜倒与皮肤呈 40角方向前进,穿过 骶尾韧带有突破减压感,再推进 0.5 cm,注入无阻力也无皮下气肿可确定已进入骶管,抽 吸无脑脊液或血液后注入 0.2%布比卡因 2 ml,观察证实无蛛网膜下腔阻滞征象后注入 0.2% 布比卡因,总量按 1 ml/kg 计算 ,于手术开始前 2 min 静注咪唑安定 0.1 mg/kg,切皮时如有体动 则静注氯胺酮 1.5 mg/kg;B 组于手术开始前 2 min 静注咪唑安定 0.1 mg/kg,氯胺酮 1.5 mg/kg, 手术中予 0.1%氯胺酮按 2mgkg-1h-1 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 5 min 停药。2 组术中视情 况间断氯胺酮 0.050.1 mg/kg。以氯胺酮基础麻醉后 5 min 时的 HR 为基础值,评估术中麻 醉效果1。术中患儿 HR95%送回病房。 1.3 观察指标 记录氯胺硐基础麻醉后 5 min(T0),手术切皮即时(T1),手术 30 min(T2), 及术毕时(T3) 的 SBP、DBP、 HR、SpO2,统计手术时间、术毕苏醒时间 (术毕至呼之睁眼 或神经可有 3 条途径6:(1)经起始部途径。第 2 胸神经腹支穿出前锯肌的位置恒定在胸小 肌外后与第 2 肋间隙的交界部位。在行胸小肌后解剖或行水平腋清扫术时,较易在该处发 现其起始部位置,然后循其向远端追踪即可。(2)经腋静脉下方途径。改良根治术时常于腋 静脉前方切开腋筋膜悬韧带,再于腋静脉下方将脂肪、淋巴组织向下剥离,在显示胸背神 经或胸长神经后,在向下剥离的脂肪囊时常可见横行的直径约 2 mm 神经纤维,即为肋间 臂神经。发现肋间臂神经后,沿神经浅面剪开软组织直至腋窝与上臂交界处。有部分患者 神经较细,分支较多,术中应细心查找并加以保护。如遇单干分支或多干型者无法全部保 留,应保留其上支,亦可取得较好效果。(3)背阔肌途径(逆行途径)。在找到背阔肌后于前 缘处剥离脂肪常可找到该神经,然后向内侧解剖至前锯肌处。上述方法中以第(1)种为最佳, 因其容易找到且不易切断肋间臂神经。术中尽量哭闹的时间)、麻醉方法费用、麻醉药物及 耗材费用、麻醉总费用、住院天数、及住院总费用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 s)表示,组内比较用方差分析,组间数据 采用两样本均数 t 检验。 2 结果 2 组患儿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总住院天数、氯胺硐基础麻醉后 5 min SBP、 DBP、HR、 SpO2,术中使用阿托品用量,术后用药及治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1 2 组患者各时点 SPB、HR、SpO2 变化 与 T0 时比较,A 组 T1、T2、T3 时 SBP、 DBP、HR、 SpO2,无明显变化(P0.05),B 组 T1、T2、T3 时 SBP 升高(P0.05),见表 2。 表 1 2 组患者术中不同时点的 SBP、DBP、HR、SpO2 变化表 2 2 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min)及麻醉费用(元)比较 注:与 A 组相比,*P0.05),分析原因,静脉全麻复合骶麻 组虽增加骶麻收费部分(此部分为半价收费 ),但因其苏醒快,术后需接受特殊护理、心电 监护、吸 O2 等治疗时间较短有关。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小儿中下腹、会阴部手术采用静脉全麻复合骶麻术中血流动力学 稳定,术后苏醒时间短,有利于围术期病儿管理,麻醉费用有所增加,但与单纯静脉全麻 相比,住院总费用无明显差异,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在基层医院开展此方法有良好的临 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金倩;氯地酊联合激光治疗痤疮 158 例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1997 年 10 期 2 董新亭,李卫莉,张随学;自拟粉刺消治疗痤疮 126 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 年 06 期 3 查旭山,陈修飏;寻常痤疮治疗体会J;江西中医药;/xyfm/class/.2002 年 05 期 4 张随学 ,谭正辉 ,孙叶梅 ,李梅 ,俞玉芳 ,韩峰;3003 例痤疮患者特征分析与控制对策J;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xyfm/class/.2002 年 06 期 5 刘勇,王冬梅;痤疮的药物治疗 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3 年 09 期 6 高宜云;痤疮从肝论治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 年 03 期 7 欧其平,林维山;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 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 年 09 期 8 陈五一;痤疮辨治体会J;世界中医药;/yisheng/main/index.php.2007 年 03 期 9 雷放;中药热敷治疗痤疮有效 J;新中医;/book/main/index.php.1992 年 09 期 10 李东华;异维生素 A 酸治疗痤疮J;新医学 /;1993 年 10 期 11 黄灿奇;针刺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青少年痤疮临床观察D;南方医科大学;2011 年 12 陈志彬;中医综合疗法对女性痤疮患者皮肤生理指标影响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年 13 陈传伟;针刺干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及作用机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年 14 Hamid Abdi;针刺对伊朗肥胖者的体重及抗热休克蛋白 27、60、65、70 的影响D; 北京 中医药大学;/book/main/index.php.2010 年 15 陈玉骐;背俞穴刺络放血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 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年 16 张随学;电针镇痛的脑功能磁共振初步研究 D;复旦大学;2005 年 17 庞莹;痤疮的流行病学及与雄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 年 18 申鹏飞;“醒脑开窍”针刺方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症基础与临床疗效及治疗机制研究D; 天 津中医学院;/qikan/class/?150.html.2004 年 19 姜文;针刺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神经细胞Ca(2+)i 变化的信号传导机制 的实验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