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_第1页
中国建筑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_第2页
中国建筑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_第3页
中国建筑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_第4页
中国建筑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建筑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建筑业长期以来又是 一个劳动密集、粗放经营的 行业。随着我国对 WTO 开放建筑市场承 诺期限的日益临近,提高建筑业企业竞争力的问题在当前显得 尤为突 出。而提高我国建筑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充分地利用包括信息 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 延伸阅读:信息化 发展 现状 一、提升改造我国建筑业的根本途径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用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 越式发展。 ” 党 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提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 史性任务。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 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 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 为 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 经济增长质量和 效益。 ” 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是改造和提升 传统产业的突破口。据 1999 年英国 Latham 报告指出,英国建筑业 在 5 年内,通过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新的方法,加强 培训等可节 省约 30%的建筑项目成本。 根据建筑在线网 (www. bulid-online. com) 的调查 结果显示, 通常由于丢失文件和缺乏沟通使施工成本增加 20%30%, 而由于网站的使 用英国建筑市场每年可以节约大量资金, 同时施工工期缩短 15%。 美国的招标网站 (www. bidcom. com)和建造 网(www. bulidnet. com)都宣称通过将建筑市场带入互联网可以节 约 30%35%的项目成本。 基于上述原因世界各国都在建筑业信息化方 面进行深入地研 究开发与工程实践。 虽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将增加投资, 但可以 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 改善生产环境、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显著 增加经济效益。正如几年前美国克林顿政 府所说:“技术改变着竞争的 本质,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实力和业绩,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发 动机, ”。因此,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 业化,已 成为实现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增强我国传统产业创新能力和 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跨越 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 业之一,是信息等高 新技术重点改造的传统产业,也是提高我国建筑业企业竞争力的关 键 所在。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年产值已达到 15000 多亿元,根据国外 的经验,应用信息技术, 仅就工程项目减少浪费和降低管理成本方面, 预计每年就可以节省成本达到数千亿元。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筑业 信息化现状与特点 1997 年,在英国牛津大学的 “国际建筑论坛”上, 与会的三十多位国际知名专家一致 认为,建筑业在过去 5 年的变革 大于前 50 年,是信息革命给建筑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这些变 化总起来说就是建筑业信息化,具体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建筑业电 子政务; (2)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 (3)市政公用事业的信息化管理; (4) 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 就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推进建筑业信息化过程 中既有共性的经验,也有个性的特点。 共性方面 1、重视信息技术在 建筑业中的应用研究。例如,美国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建筑业中 的应 用,并为建筑业的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国斯坦福大学早在 1989 年就成立 了跨土木工程学科和计算机学科的研究中心 CIFE (Center for Integrated Facility Engineering)。十多年来,该研究中心得到充分的科学基金和企 业赞助,在建筑业信息 化方面做了大量前瞻性的工作,对美国乃至世 界在这方面的研究起到了带头作用,也为 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和企 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如,欧盟投巨资 组织了 ESPRIT(欧洲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战略规划) ,完成了 COMMIT,COMBINE,ATLAS 等多项著名的研究项目,发表了富有成效的 研究成果,为 建筑业信息化的各方面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2、政府一 方面率先建立信息化系统,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加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 例 如,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多数已经建成了较为完善的电子政务系统, 建筑业的有关企业和 个人都可以从因特网上获取必要的信息,办理相 关的主要手续。如英国建立了“建筑网” 和“承包商数据库 ”,使公众可 以在网络上查询政府在建筑方面的法规、政策和承包商的 信息。一些 国家和地区还建立了政府项目的招投标采购系统(日本、台湾)、建筑项 目设 计报批管理系统(新加坡) 、公共项目的计算机辅助管理( 香港),收 到了有效降低工程成 本、提高工程质量、减少腐败行为的效果。 个 性方面 1、在实行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方面,美国通过大型软件公 司与建筑业企业有机结 合,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比较典型的例子是, Autodesk 公司研制的 Buzzsaw 平台已经 成功地用于近 65000 个工 程项目的管理。另外,类似 Buzzsaw 平台的还有 Honeywell 公司的 My Construction 平台、Unisys 公司的 Project Center,在实际过程中也 都得到 了很好的应用。 2、政府整体策划,分阶段推进,法规保障。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建设领域系统地 推进信息化的国家,它的建设 领域信息化(建设 CALS/EC)是最具个性的举措。 20 世纪 90 年代初, 日本有识之士认识到 CALS“是相当于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大变革”;1993 年, 日本产业界派代表团赴美国考察;1995 年,政府通产省牵头成立了 “产 业信息化小委员 会”、 “生产、采购、运行辅助集成信息系统技术研究 组合” 、“CALS 推进协议会”等组织。 负责执行国家建设项目预算的建 设省(现已并入国土交通省) 也开始了关于应用 CALS 进 行采购以及建 设项目运营的研究,并于 1996 年 5 月做出了关于针对公共建设项目 推进 信息化的决定。按照该决定,公共建设项目的信息化分两步走, 即第一步,于 2004 年 前首先在建设省直属的项目,亦即国家重点项 目中实现信息化;第二步,于 2010 年前在 全部公共建设项目中实现 信息化。这意味着,从 2004 年起,要想参与日本国家重点公 共建设 项目,无论是进行工程的设计,进行施工总承包或者分包等,必须按 照信息化的 规程行事。从项目的招投标、过程管理信息的提交,直到 竣工资料的提交,都必须通过 计算机网络或电子介质来进行,有关的 信息必须是数字化的,还要符合有关的格式等标 准。而从 2010 年起, 日本任何公共建设项目都会附带这样的要求。随着 2004 年的临 近, 日本的建设 CALS/EC 的推进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每一步都做得 非常扎实。 例如,1996 年有 37 个试点项目,到了 2000 年,一些 非试点的工程也已开始大力使用 建设 CALS/EC 的相关技术。目前, 基础性的应用研究项目已经完成,相关标准的草案 已经相继出台,而 大量的试点工程也已经完成,全国上下已经形成了浓厚的建设 CALS/EC 氛围,一些企业甚至自发地在项目中推行建设 CALS/EC 方式。 澳大利亚、新加坡、芬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各有特色。 总 的来讲,虽然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建筑业信息化方面走在我们前面,但 也还是处在 走向实现的过程中, 仍然有不少的问题函待解决, 这就 给我们留下了追赶和超越的余地。 三、我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和 问题 “九五” 以来,我国建筑业信息化得到较快发展,信息网络建设开 始起步,信息技术应 用得到推广。 在电子政务方面,政务信息网络得到加强。 “九五” 以来,建设系统着力 加大了政务信 息工作力度,建立了覆盖全系统、全行业的政务信息工 作网络,培养造就了一支信息加 工、处理、分析的骨干队伍,为政务 信息工作向计算机网络化方向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 验财富。自 1995 年以来,建设部实施的“金建”工程,联通了建设部、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开通了电子邮件系统,积累了网络建设 经验。各地建设部 门以办公自动化、政务公开、便民服务为重点,积 极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系统信 息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程度有了 提高。另外,全国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全国 建筑市场监督 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城市规划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 区监 督管理信息系统四个信息系统,已开始启动建设。 在企业自身 的信息化建设方面,信息技术在建筑业得到广泛应用。勘察设计行业 CAD 技术应用得到普及,甲乙级设计单位计算机出图率达到 100%;计 算机辅助施工技 术(CAC)已在建筑施工领域得到应用 ;房地产交易、 工 程招投标、 造价、 质量检测等行业, 普遍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并向 网络化迈进。 在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方面,招投标信息网几乎覆盖 了所有省市,并在全国推行 建设工程 IC 卡管理制度,在规范我国建 筑市场管理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建筑业信息化工作发展虽然较快并 取得了可喜成绩,为我们进一步推进建筑业信息 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我国目前的一些政府和企业的建筑业专业网站,还大多停 留在 消息披露的层面;项目管理上,业主、设计商、承包商、供应商、 (1) 信息化意识不强,对信息化工作重视不够。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模式, 信息资源的战略 性意义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对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作 用、途径了解较少,重视不够,直 接导致对信息化缺乏深度策划、建 设,同时在信息化工作方面投入严重不足。 (2)在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 特别是在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上投入不够,因而缺乏成 熟的解决方案。 目前大家已经意识到,信息化的关键首先在于建立先进的管理模式, 然 后才是系统开发。 但是, 先进的管理模式需要以信息技术在建筑业 中的应用研究为基础,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经费上 的投入显得微不足道。 (3)信息化标准函待建立。发达国家在项目管理、 工程设计、工程施工、房地产交易 管理、市政公用等各个领域,已逐 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能有效地引导、规范、 整合信息化的 过程,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才刚刚起步,严 重滞 后于信息化的实际进程。由于缺乏数据标准,已有的信息不能得 到充分应用,如目前我 国建筑设计企业已基本实现了计算机出图, 但这些众多的图形电子文档未能或很少能在 其后的建筑施工、建设监 理、物业管理中得到利用,许多基础工作又在各个建设管理环 节重复。 (4)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缺乏。信息化是近几十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 领域,并且研 究开发和应用的速度越来越快,呈现出专业技术人才短 缺状况,建筑业行业内信息化技 术专业人才缺乏就更加明显,即懂信 息化又熟悉行业情况的复合型人才奇缺。若想信息 化的开发建设、运 行管理取得成功,必须在行业内培养出一只信息化技术专业队伍。 四、 我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对策建议 我国建筑业是高竞争行业,在我国加 入 WTO 后,这一行业的竞争更趋激烈。面对 拥有雄厚资金、先进技 术与先进管理经验的国际跨国公司的挑战,我国建筑业应当从观 念创 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等全方位采取对策。如何充分利用 21 世纪 新的技术资源, 加速我国建筑业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急 迫的任务。为此,必须结合我国建 筑业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状况和国 际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采取相 应对策。 1. 强化建筑业相关 人员的信息化意识 提高信息化意识是做好信息化工作的保证。目前,建筑业行业内还有 相当一部分人 员信息化观念淡薄,所以应加大对实施建筑业信息化意 义与作用的宣传教育。使大家更 充分地认识到,建筑业信息化是优化 资源配置,提高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减少失误 和浪费, 提高建 筑业管理水平,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建筑业企业迎接 WTO 挑战,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是我国建筑业实现跨越式发 展的必然选择。 2、加快建筑业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与政策研究 目 前,我国建筑业信息化尚没有一套完整的可实施战略、规划和政策。 为了健康有 序地推动建筑业信息化建设,急需组织力量尽快落实和推 动该项工作,制定建筑业信息 化战略、规划和政策,建立建筑业信息 化关键技术的开发推广应用的机制。为适应世界 信息技术发展,实现 我国建筑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我国的建筑业信息化战略应着眼于 信 息全球化的背景,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走具有 中国特色的建筑 业信息化道路。 3、抓紧建立建筑业信息化标准体系 标准规范是实现信息共享的前提。通过对国内外建筑业信息化现状以 及建筑业信息 化标准总体规划和发展趋势研究,建立我国建筑业信息 化标准体系。在建筑业信息化标 准体系框架下,加快信息标准研究制 定工作,推动建筑业信息化快速发展。 4、加强建筑业信息技术的应 用研究,特别是关健技术的研究 为了实现建筑业信息化,首先需要在 关键技术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根据建筑业信息 化需求,今后主要应在:基 于 IFC 标准的集成化建筑设计支撑平台;基于信息技术的建筑 施工过 程模拟、监测及控制;基于信息技术的建筑产品生命周期性能评价和管 理系统;建 筑工程网络协同工作平台研究;集成建筑业供应链管理;建筑 业电子商务应用;建筑业公 共信息资源网络体系等方面开展研究。 5、开展建筑业信息化的试点示范工作 我国建筑业企业在规模、经济 发展水平、人力资源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