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湖北省七市州3月联考地理学科质量分析李满堂ppt课件_第1页
2016年湖北省七市州3月联考地理学科质量分析李满堂ppt课件_第2页
2016年湖北省七市州3月联考地理学科质量分析李满堂ppt课件_第3页
2016年湖北省七市州3月联考地理学科质量分析李满堂ppt课件_第4页
2016年湖北省七市州3月联考地理学科质量分析李满堂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年湖北省七市州3月联 考地理学科质量分析 宜昌市教科院 李满堂 2016.3.26 目录 n一、试题简评 n二、考试数据 n三、主观题学生答题情况 n四、考试启示 n五、后期备考建议 一、试题简评 n1、彰显基础与主干 n2、凸现对地理图表材料阅读分析的能力要求 n3、对考生基本能力要求更加细化和高标准 二、考试数据 表1.湖北省七市州3月联考地理部分分数段分布情况 地市州807060524640最高分 恩施02233413772869479175 荆门1282398231583249984 荆州091467661972390775 十堰1161867711779310380 襄阳04650616523198512079 孝感081244981039189578 宜昌0202829811901311779 合计214918176868143412443284 表2.湖北省七市州3月联考地理各批次占比情况 地市州一批二批三批参 考 人 数 恩施13.1527.3945.7410475 荆门14.7328.3344.725588 荆州5.9815.3930.4912812 十堰10.3823.9441.767430 襄阳14.1927.4643.9711644 孝感7.8816.4329.976322 宜昌13.5226.2042.967256 合计11.1623.3139.7161527 表5.题型质量分析(宜昌市) 题题型分值值平均分 标标准差 得分率难难度 单选题4417.197.2939.1%0.39 主观题5620.57.0836.6%0.37 表6.单题质量分析(宜昌市) 题题型题题号分值值平均分标标准差得分率难难度 鉴别鉴别 指数 (区分度) 单选题140.591.420.150.150.55 单选题242.921.780.730.731 单选题341.211.840.30.31 单选题441.271.860.320.321 单选题541.751.980.440.441 单选题640.61.430.150.150.56 单选题742.511.930.630.631 单选题841.541.950.380.381 单选题941.251.850.310.311 单选题1041.241.850.310.311 单选题1142.311.980.580.581 主观题36207.383.880.370.370.48 主观题37269.293.030.360.360.28 主观题42103.662.190.370.370.53 主观题43104.742.330.470.470.56 主观题44103.492.260.350.350.55 表7.选做题答题详情(宜昌市) 试题试题 属性题题号所属模块块选选做人数选选做率分值值平均分得分率 主观题42旅游地理52700.73103.660.37 主观题43 自然灾害 与防治 12220.17104.740.47 主观题44环境保护7330.1103.490.35 表8.客观题选项分布(宜昌市) 题题目正确答案 空选选其他ABCD 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 1D50.1%10%422758.5%1632.3%176424.4%106514.7% 2A60.1%30%527173%80811.2%6238.6%5147.1% 3D130.2%00%245133.9%4656.4%211729.3%217930.2% 4B40.1%20%393554.5%229031.7%5067%4886.8% 5C120.2%10%4015.6%881.2%315243.6%357149.4% 6A120.2%10%108515%416957.7%160822.3%3504.8% 7B40.1%00%131118.2%453662.8%127017.6%1041.4% 8C60.1%00%102314.2%284339.4%277838.5%5758% 9B100.1%00%179424.8%226131.3%191926.6%124117.2% 10A220.3%00%224431.1%239133.1%2583.6%231032% 11C160.2%00%79711%1542.1%418157.9%207728.8% 表9.宜昌市各学校文科综合按科目统计数据 学校文综综政治历历史地理 平均分排名平均分排名平均分排名平均分排名 A B 表10.宜昌市各校各小题得分情况统计 学 校第1题题第2题题第3题题第4题题第5题题第6题题第7题题第8题题 当阳二中0.482.591.070.741.720.442.291.39 当阳一中0.722.891.771.612.020.532.911.77 市一中1.353.712.192.671.230.563.251.59 夷陵中学1.263.512.231.740.970.853.451.67 秭归一中0.472.881.311.932.100.953.191.95 五峰县高0.493.011.291.111.800.742.271.80 兴山一中0.863.021.341.691.910.712.621.44 博文国际0.002.100.380.381.140.572.290.95 欧阳修学校0.202.900.600.701.500.802.301.30 市二十一中0.252.220.470.761.610.331.291.33 市二中0.533.320.961.241.560.642.721.54 市七中0.433.170.681.211.520.482.351.43 三、主观题学生答题情况 n36-(1) n【试题评价】本题借助材料及区域地图,考查影响渔业资 源丰富程度的因素,难度适中。在近年来高考高频考查生 物地理、水环境及资源问题的背景下,此题显示了命题者 对高考题深入研究后的构思,看上去简单的设问其实暗含 深意。因此,此题体现了很好的高考导向,是一道好题。 但是在参考答案的设置上有些中规中矩,如:“温带浅海 水温变化明显,利于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盐类物质带至表 层”这个答案点来自老版本人教版教材,对于现在的高中 生来说不仅不能写出,更不能理解,能否将答案调整为“ 因风向变化海水扰动明显,底层营养盐类上泛”,提出以 供商榷。 n【试题解析】渔业资源的丰富程度与饵料(营养盐类)、适宜的温度 及光照(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速度)、水域面积、岛礁栖息地等要素 相关。材料中给出关键信息:“最深处只约14米,平均深度只有8米, 是世界上最浅的海”,以及区域图中的地理位置及纬度信息显示亚速 海位于“温带海区”、“水深小于200米的大陆架地区”及“河流注入”、“南 接黑海海域”等,由此可整合信息得出答案。 【错答分析】(1)“渔业资源”及“渔业”概念混淆。学生在答题过程中错将渔 业资源理解为渔业发展,因此出现了“消费市场广阔”、“捕捞技术先进”、“水域 及滩涂面积广,利于养殖”等答案。(2)未理解饵料、营养盐类与水浅及河 流注入的关系。多数学生能根据材料写出“水浅”及“河流注入”,但是过程分析 错误,如“水浅适合鱼类生长”、“河流注入带来大量鱼类”等。(3)强化模板 记忆的结果。部分学生写出“温度高/温度适宜、光照好适宜鱼类生长”,但是 温度高和光照条件影响的是鱼类的生长速度,繁殖快,而亚速海在北纬45以 北,明显并不具备温度高的条件。还有学生写出“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这明 显是照模板照抄照搬组织的答案。(4)“连接黑海,利于洄游鱼类生存”此答 案点能答出者微乎其微,基本可以忽略。 n【备考启示】近年高考中高频率的出现了水文地理、生物 地理及资源问题,因此本题对于研究高三地理复习备考有 很深刻的意义。(1)加强对近几年高考相关考题进行整 合分析,如2015年全国卷36题、2014年全国卷37(3 )、2013年全国卷37题等,总结答题步骤,整合答题 方向,整理答题思路。(2)建立模板固然重要,但是根 据题目情境破模答题更加重要。平时的训练中强调学生获 取信息的规范性,而不是一味强调模板的完整性,避免答 题时泛泛而谈。(3)强化学生答题要点化、规范性,用 地理专业术语答题。阅卷过程中未按要点答题、“摊饼子” 现象突出,生活化语言多。由此可见,日常训练中要加强 地理语言的掌握,强化要点答题。 n36(2) n【试题评价】本题设问自然、明确,材料提供较全面,隐性、显性信 息结合巧妙,对“海水盐度”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运用能力考查较充分 。但这一知识点已从现行教材中删除,对没有接触和补充该知识点的 学生而言,难度偏大。 n【试题解析】海水盐度主要受气候(降水与蒸发)、入海径流量、高 (低)盐度海水(包括洋流)等因素影响,结合材料比较容易提炼出 答案。 n【错答分析】知识缺陷,很多学生根本没有盐度的概念,更不知道相 应的知识与方法,很多学生从水污染的角度做答;逻辑错误,如船舶 航行使黑海海水进入,人类大量抽取海水灌溉等;表达不清,条理混 乱;错写误写现象较突出。 n【备考启示】围绕主干知识点的记忆、理解、运用等能力要求加强落 实,适当的情况下可以拓展知识面,尤其是老教材中出现过的知识点 。 n【试题评价】 第36题出题思路符合近年来高考试题综合题的出题思路 ,采用追问的方式设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本题针对亚速海 渔业资源由丰变衰的过程设计3 个问题,第3问是对解决问题的一种可 选方案进行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因此,从整体上看 ,该试题有很强的针对性,难度与高考原题相当,有利于考察学生的综 合能力。 n【试题解析】 第3问设问是“为保护亚速海的渔业资源,有人建议在刻赤 海峡修建拦水大坝及水闸等工程,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从题干 中,信息显示“海水逐渐变咸,渔业资源迅速衰减”。因此,如果赞同修 建大坝,答案就应主要从大坝如何阻止海水变咸来组织语言,而建坝难 度较小则是题干中的数据透露出的信息;如果不赞同修建大坝,则要从 建坝对渔业资源的影响(如阻止渔类回游)来组织答案语言,而建坝同 时会对航运效率产生不利影响。另外,在海区建坝或建桥也存在一定的 技术难度(如2008年宁夏卷第37题第1问)。 n【错答分析】从阅卷情况看,学生基本都能先亮出观点,再说明理由 ,答题格式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赞同修建大坝的同学很少有从大坝 如何能降低亚速海盐度的角度组织答案;不赞同修建大坝的同学失分 主要集中在不能清晰地表达出阻止鱼类回游一类的语言,更多的错误 答案集中表现为“修建大坝使亚速海水质变差甚至变咸”。 n【备考启示】建坝的利弊在必修3第三单元的活动探究中有过深入讨 论,学生印象深刻,这在答案中也有反映,如有不少学生在选择不赞 同时,理由是泥沙淤积严重、上游水质变坏等等。这反映出学生在回 答问题时不能结合问题的实质,即问题的指向来组织答案,简单而机 械地套用平时训练时的模板语言,导致得分较低。该问平均得分在 2.72分左右,对于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这个得分水平明显偏低。因此 ,在后期的复习中,建议大家多从新课标全国卷中选取题目做练习, 引导学生去分析如何应用所学来科学合理地组织答案。在本问中,如 果能2011年全国高考新课标试题中,对新加坡建水坝能阻拦海水涌入 一问的答案中获取营养,得分会高一些。 n37(1) n【试题评价】本题结合图文材料分析有利于大理市大理石矿藏形成的 地质条件。属于自然地理中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和地壳物质循 环等相关知识的考查。用地质内外力作用去分析某种地貌或地质现象 的成因(或形成过程)对高中文科生而言本就是难点,而此题对学生 全面获取解读信息,调动知识答题的能力要求高,故学生回答效果很 不理想,离出题者的要求相差较远(阅卷情况来看,8分的题目,平 均分仅为1.33分)。从设问来看,学生对“地质条件”一词把握不好。 因为高中地理教材中没有出现过这个“概念”,但学生对地质作用(内 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概念是比较清楚的。个人认为为了使设问意图 更加明确可以加一句“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简析”,可能学生的答 题情况会好一些。 n【错答分析】1、大多数学生只能说出该地处于板块边界 ,地壳活跃,产生高温高压环境,有利于大理岩形成,得 1-2分。 n2、极少数同学能指出大理地区在地质历史上是沉积环境 ,形成石灰岩;一般都只说该地位于云贵高原,石灰岩广 布,我们统一没有给分。 n3、绝大多数同学没有注意到该地大理石矿埋藏浅的特点 ,所以后面大理地区地壳上升,外力侵蚀使地下深处的大 理石矿接近地表的4分要点都丢光了。 n4、还有一部分同学基础知识极端薄弱,胡扯瞎答,实在 找不出分。如把“高温”理解为该地纬度低,气温高;把石 灰岩说成是“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等等 n【备考启示】虽然本题考查的必修一的难点知识,但我们 也没想到学生这次答题会这么差。很多学生得0分。甚至 连板块边界地壳活跃,产生高温高压的变质环境都答不全 ,我觉得值得反思。 n1、一轮复习战线太长,学生学后忘前,对自然地理的很 多知识和原理又忘得差不多了,所以在后期二轮复习中一 定要把相关主干、重点知识再进行回顾。 n2、二轮复习除了回顾知识,更重要的通过典型试题的训 练,培养学生审题、审材料、解读信息、构建思维的能力 和规范答题的习惯。 n3、不能让学生陷入“题海战术”,要精选训练题,强调清理 落实,举一反三,才能事半功倍。 n37(2) n【试题评价】本小题考查区域经济的发展,突出了主干知 识的考查,设问起点高落点低,体现了考试大纲对学生的 基本要求。 n【错答分析】: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审题时对题中的关 键词“社会经济发展”理解不全面,地理概念不清,答题时 方法不正确,表述不全面,书写不规范。从批阅试卷的总 体情况看本小题得分不高,大部分同学得2人,高的46 分,均分2.78。 n【备考启示】一是重视审题训练,尽量读透题意,揣摩命 题意图,弄清考查什么,涉及哪些知识点。二是重视答题 规范训练,告诉学生怎样答题能得分,怎样答题得不了分 。三是融会贯通专题复习突出主干知识,加强滚动练习, 强化知识的熟悉程度。 n37(3) n【试题评价】该题总评“优”。 工业区位在这里得到了巧妙的考察,设 问也很巧。本题设问比较隐蔽,导致很多学生审不清题意而答题南辕 北辙。 n【试题解析】“开发”要从开采、加工、销售环节综合分析,答题要点 还是很多的。本题要学生会将题目转化为我们熟悉的内容,先提句子 主干和限定词“大理石资源开发中的困难”,实际上是指“大理石资源开 发中的不利条件”,这样一转化后,大部分同学也就有了明确的答题 思路。 n【错答分析】大多数考生错在从开采后带来的不良后果作答了。是审 题错误。由于看到题目中“困难”二字,很多学生首先答题方向太偏, 就直接写成例如自然灾害、环境保护、人身安全等方面的答案,导致 最终得零分,区分度很大。 n【备考启示】加强审题环节的强化训练。从这一题看,在今后备考中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很有必要。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尽量 慢审题、快做题,把握准答题大方向,并转化成熟悉的所学内容,才 能提高正确率。 n37(4) n【试题评价】本题借助地图和辅助材料,考查资源的大规模工业化开发对地 理环境的影响。设问要求从资源、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来作答,清晰明了。 答案的设置很常规,且与材料联系较紧密,给的得分点较多,且只要求3点即 可,总体难度中等偏易,学生比较容易上手和得分。均分近4分,得分率较高 。 n【试题解析】大规模工业化开发大理石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的不利影响。材 料中直接涉及到的是大理石资源,间接涉及到的是旅游资源,由此可以从这 两个角度对资源的不利影响进行作答。 n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可以从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角度作答,还可以更一步从 生态破坏后,当地会引发哪些自然灾害。因此评卷时将参考答案中“加剧了 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地质灾害增多”进行了拆分,分为生态破坏和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的威胁增大)。 n对社会的不利影响,需要深层次结合题目材料。传统大理石工艺是传统艺人 手工制作,产品主要与当地生产生活和旅游业相关。而现代化的大规模机械 化开发,主要是针对广大的国内外市场,主要用来当做装饰装修材料。由此 得出答案的结论:冲击民族传统文化,传统技艺失传。此条答案难度较大, 作答人数较少。此外,可补充大规模开发对旅游资源有影响,从而影响了当 地旅游业的发展,但评卷时不跟旅游资源被影响重复给分。 n【错答分析】 n1.不能正确的使用恰当的词汇表述对大理石资源的影响, 且“枯竭”一词多人不会写。 n2.不结合材料和图形,仅仅是生搬硬套公式,答对环境的 影响时,简单的罗列,出现了荒漠化、盐碱化、石漠化、 红漠化、雾霾等答案。 n3.不读材料,不理解大理石开采的方式,少数同学答出了 地面塌陷。采石场大多是在露天或者近地表处切割采石作 业。 n4.答对社会的不利影响时,过于空洞,一味的背书,不善 于利用材料。比如答:资源枯竭,不利于工业(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以第二产业为主,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等 等。 n【备考启示】近年高考中高频率的出现了资源问题和资源 开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本题对于研究高三地理复习 备考有很深刻的意义。根据阅卷及反思,启示如下: n1.加强对综合题的讲解和分析,总结答题步骤,整合答题 方向,整理答题思路。 n2.建立答题模板的同时,强调如何正确的理解和运用材料 知识(图形、文字)。 n3.强化学生答题要点化、规范性,用地理专业术语答题。 阅卷过程中未按要点答题、“摊饼子”现象突出,生活化语 言多。由此可见,日常训练中要加强地理专业术语的掌握 ,强化要点答题。 n4.对常规性的地理知识,加强讲解和落实,让大多数学生 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学会分析和运用,从而从本质上提 高学生作答水平。 42.旅游地理 n【试题评价】试题以马荣火山为背景,首先较好地考查了学生对旅游 资源价值的理解,其次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材料对旅游资源价值进行 简要阐述,最后通过“开发利用时必须注意的问题”考查学生运用地理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n【试题解析】本题分两部分回答。第一部分:马蓉火山的旅游资源价 值,此问只需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即可,理解旅游资源的四个价值,结 合材料进行筛选。第二部分:试述马荣火山开发利用时必须注意的问 题,根据材料中马荣火山是一座活火山,推测出最需要注意的问题就 是人身安全问题,所以可从加强监测和管理两方面来回答。 n【错答分析】第(1)问错答表现:知识点混乱。原因:旅游资 源价值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两个知识点混淆。第(2)问错 答表现:不能灵活运用知识点。原因:学生答的问题是一般旅游景点 开发都会遇到的,比如交通、住宿等基础设施,而没有结合材料马荣 火山是活火山这一关键点,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模板只是进行 简单的套用。 n【备考启示】加强审题训练,夯实知识点,强化思维模板。 43.自然灾害与防治 n【试题评价】本题就“高温产生的原因及危害”考查学生分析运用地理 知识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值0.47。 n【错答分析】错答的表现主要有:1、高温的原因:(1)学生大多答 为“夏季风势力弱,降水少,晴天多”,而夏季风势力弱会导致我国南 涝北旱,南方地区降水反而会增多;(2)末考虑到河湖多,水汽多 ,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保温作用强;(3)有部分同学只回答“受台风 影响”,但末说明受台风影响偏小,降水较少,晴天较多;(4)有部 分同学只回答“受副高控制”,但末说明副高势力偏强,以下沉气流为 主,晴天多。2、产生的危害:(1)审题有偏差,是“高温带来的危 害”,不是问干旱带来的危害,有很多同学答的是干旱带来的危害; (2)思维角度不全面:大多数同学只从对人的身体健康及对农业生 产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其他方面末涉及到,因此得分点较少(如 交通安全、环境质量等方面)。 n【备考启示】1、注意引导学生审题;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3、 要求学生表述要定性。如“副高势力偏强,”,“台风势力偏弱” 44.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