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课件赏析示例《六国论》(人教版选修)_第1页
2014年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课件赏析示例《六国论》(人教版选修)_第2页
2014年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课件赏析示例《六国论》(人教版选修)_第3页
2014年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课件赏析示例《六国论》(人教版选修)_第4页
2014年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课件赏析示例《六国论》(人教版选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主学习初体验 赏 析 示 例 六 国 论 名师课堂 一点通 知能提升巧应用 整体 宏观 把握 探究点一 语段 细解 赏析 第 五 单 元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四 美文迁移应用 故事素材大观 拓展阅 读积累 说作者 (一)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旧传号老泉。眉 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 文安县主簿。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据 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 嘉祐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 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 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 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 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祐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 。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二)作品:嘉祐集。 (三)评价: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 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寻背景 作者处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西、北方边患严重, 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 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 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1004年,大辽举兵攻 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并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 形势如此有利,北宋统治者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 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士 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答 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 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为敌人积威所劫,以物 供敌,以钱富敌。 眼见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 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后果 将不堪设想。苏洵为此心忧,忧而思救,于是写下了这篇醒 世文章,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 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链常识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 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 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如六国论。 览译文(教师用书独具) 看结构 本文着重论述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借古讽今,批评北 宋王朝对辽、西夏的军事侵略采取以贿赂求和、苟且偷安 的退让政策,劝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为积威之所 劫”,而要奋起御侮以维护其统治。 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针砭时弊 ,切中要害,发人深省。 知文意 赏技巧 2论点鲜明,证证严密 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逻辑严密,脉络清晰, 结构严整。 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本文语言有强烈的感染力,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 感人。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手法 的运用,使文章章法严谨,富于变化,具有充沛的气势和 雄辩的力量。 突破词句 不是 不定代词,相当于“有人”因为 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完整地存在 所以,因此,连词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 译文:_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译文:_ 答案:(1)六国被灭亡,不是因为兵器不锋利,作战不得法。 (意念上的被动句) (2)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削弱了,这是走向灭亡的道路 啊。(判断句) 文理赏析 C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 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 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 D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反(第一个分论点)正(第二个分 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的,使中心论点完备 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 解析:D项应为“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 方面”。 答案:D 突破词句 古今异义词,那实际情况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他的,他们的古今异义词,祖辈和父辈 冒着 通假字,通“餍”,满足 古今异义词,到(的结局) 适宜,得当 用 才 用 5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译文:_ _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 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 译文:_ _ 答案:(1)子孙对待这些土地却不很爱惜,都拿(它)来送 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省略句) (2)既然如此,那么诸侯国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 望是没有满足的,(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 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 确定了。 文理赏析 C从“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几句,虽是想象之 辞,但形象地说明了诸侯之地得来不易,然而他们却“视 之不甚惜”,为苟安一时,便轻易地拱手与人,这样,非 但不能保全自己,反而加深了敌人的侵吞欲壑,遗患无穷。 因而得出结论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而后下一 肯定结论:终究发展到国家破灭是必然的。 D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 火不灭”,作对比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 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 增强了说服力。 解析:D项应为“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 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比喻论证”。 答案:D 突破词句 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用招致 两次 使动用法,使退却 况且将要古今异义词,智谋和力量 假使 古今异义词,不行刺 命运 那么 倘若,假若 8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 译文:_ _ (2)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 ) 译文:_ _ (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 译文:_ 答案:(1)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是燕 国善于用武力对付秦国的功效啊。(判断句) (2)赵国曾经与秦国打了五次仗,败了两次,却胜了三次 。(介词结构后置句) (3)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赵王杀害,赵国都城邯郸才 变成秦国的一个郡。(被动句) 文理赏析 9下列各句属于论证不赂者“失强援”,而“不能独完”原 因的一组是 (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是故燕 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 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A B C D 解析:是肯定燕国用兵的功效,是假设“不赂”的结果。 答案:A C燕赵两国灭亡的真正原因是“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 孤危,所以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战败而亡”的。作者 层层推进地从燕、赵两国破灭的结果推论其破灭的原因, 有力地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 D从“向使三国”到“或未易量”几句,以假设的原因得 出假设的结果,归纳了第二、三段对两个分论点的论证, 照应了开头。 解析:“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照应文章开头句“盖失强 援,不能独完”的观点。 答案:A 突破词句 名词用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 胁迫 名词用作状语,天天 月月以至于 凭借 跟从 旧事,旧例这 1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译文:_ _ (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 胜之之势。( ) 译文:_ _ 答案:(1)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 胁迫啊!(被动句) (2)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尽管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 ,但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势力。(状语后置 句) 文理赏析 13下列各句直接体现作者“借古鉴今”意图的两项是 ( ) A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 下之奇才。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 不赂而胜之之势。 D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 六国下矣。 解析:A项是提出对抗秦国的方法;C项,将六国的情 况和秦国的情况对比,也暗含北宋与六国的对比。这 两项都是分析,不是直接体现。 答案:BD C第四自然段是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 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 委婉地劝喻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 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D第五自然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 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 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解析:B项应为“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 哀其结果之惨”。 答案:B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暴霜露 B暴秦之欲无厌 C当与秦相较 D盖失强援 解析:A项,“暴”通“曝”;B项,“厌”通“餍”; C项,“当”通“倘”。 答案:D 解析:B项中“厌”应为“满足”。 答案:B 解析:A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项中“至于” 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 “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 答案:D 解析:B项“日”“月”为名词作状语,A、C、D三 项“完”“终”“速”为形容词作动词。 答案:B A B C D 解析:“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至于”古 义为“到了地步”;“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 量”;“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故事”古 义为“旧事,先例”。 答案:C 6从文言句式看,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 例句: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D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解析:A项与例句都是被动句,B项是判断句,C项是介 宾后置句,D项是介宾后置句。 答案:A C文章首句便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否定 了一般人的见解;接着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弊在赂秦”这是全文的总论点。继而以“赂秦而 力亏”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分论点,对总论点作 了概要阐明。这两个分论点,分别在第二、第三两段里 给以具体论证。 D第三段主要采用了铺叙的笔法,摆事实,讲道理,以 理服人,语势略呈平稳。到了第四段,文章连用两个 感叹词,犹如异峰突起,谆谆之言,惋惜之情,发人 深省。最后在第五段中直接讽喻了时政,言简意赅, 令人深味不已。 解析:D项,文章第五段是婉转含蓄地讽喻了时政。 答案:D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译文:_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 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译文:_ _ (3)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 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译文:_ 答案:(1)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因为他们贿赂秦 国吗? (2)如果把秦国受六国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它凭借打胜仗而 夺得的土地相比较,那前者实际上是后者的百倍;六国诸 侯因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跟它们打了败仗所丧失的土 地相比较,那前者也是后者的百倍。 (3)(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 用侍奉秦国的诚心来礼遇天下的非凡人才,齐心合力地向 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去的。 解析:B项,原:推究。 答案:B 解析:A项“为”,被/因为。B项“于”,表比 较。C项“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D 项“以”,表目的,来。 答案:A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唐太宗“未闻大道”的一 组是( ) 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 兵出四克,务胜而不 知止 复宠魏王泰,使兄弟相倾 徒使疑似之戮, 淫及无辜 皇后无子,罪莫大于绝嗣,将废之 挟数以待臣下,于义既已薄矣 A B C D 解析:表现唐太宗的治国之才,是李淳风的假设, 是高宗的行为。 答案:D 解析:C项,唐太宗杀李君羡并不是听信李淳风的话。 答案:C 1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 译文:_ _ _ (2)苟不知道,则凡所施于世,必有逆天理,失人心, 而不自知者。 译文:_ 答案:(1)他任用有才能的人,手下的将相没有不是这 样的人的,恭谨俭约节省费用,治理天下几乎到了置 刑法而不用的地步。(2)如果不明白治世原则,那么凡 是在世上施行的政策,一定有违背天理,丧失人心, 却不知道是自己错误的。 参考译文: 像唐太宗这样有才能的人,从西汉以来,只有这一人罢 了。他任用有才能的人,手下的将相没有不是这样的人的, 恭谨俭约节省费用,治理天下几乎到了置刑法而不用的地步 。自从夏、商、周三个朝代以来,没有见过能够和他相匹敌 的。然而传位给儿子再到孙子,就遭受武氏之乱,子孙被杀 ,局势危急,像差点儿就要断掉的线一样,后世人从本原上 推究落得这样结局的原因却找不到。以我看来,可惜的是他 不明白治世原则啊! 贞观年间,天下平定以后,征伐四周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 灭掉突厥,消灭高昌,打败吐谷浑,兵出四方,攻无不克,追求 胜利而不知停止。最后御驾亲征高丽,大臣极力劝阻却不听从, 结果只是攻占几座城池,他超过隋朝的是,幸而获得一次胜利罢 了。而太宗对做这些事感到很满足,推究他的本意,就是想要在 当世炫耀,提高自己在后世的影响罢了。长子承乾被立为太子已 经十多年了,却又宠爱魏王李泰,使兄弟互相倾轧。承乾被废太 子以后,晋王李治,也是太宗的嫡子,太宗想要立李泰为太子, 而让李泰将来传位给晋王,犹豫而不能决断,以至于举起佩刀要 刺自己,大臣阻止他才停下来。父子之间,因为宠爱而随意赐予 和剥夺到了这种地步。 唐太宗曾经得到一个奥秘的谶语,说大唐以后一定会中道 衰微,将有女主武王取代其天下。太宗拿这个谶语来问李淳风 ,想要找到这个女人杀了她。李淳风说:“这预兆既然已经形 成,这人就在宫中啊。这是上天的定数,不可除掉。只会使似 是而非的杀戮,祸及无辜,况且从今以后四十年,那人已年老 ,年老了就会仁慈。即使承受帝位改变姓氏,一定不能断绝李 氏香火,如果杀了她,上天一定会重新生出一个更年轻的,恣 意多杀,那么你的子孙恐怕就没有幸存者啊。”太宗采纳了他 的意见就不再追究。然而还是因为疑心杀了李君羡。天命不能 改变,只有修养德行或许才能使它消除,而太宗想要靠杀人消 除它,难以办到啊! 太宗年纪老了,将要挑选大臣来辅佐少主。李绩出身于 平民,尽忠效力,刚毅果敢,有重节操的侠士之气,曾侍奉 李密,和单雄信交好。李密战败,李绩不忍心凭借他的地盘 谋求私利。李密死后,李绩没有舍弃对旧君的礼节。单雄信 将要被杀时,李绩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单雄信吃,让自己 的肉与单雄信一起死。太宗因此认为李绩可以重用。太宗病 情危急时,对高宗说:“你对李绩没有恩惠,我现在借故贬 他出京,我死后,你就任命他担任仆射。”高宗听从了太宗 的安排。等到高宗要废皇后,立武昭仪时,召李绩与长孙无 忌、褚遂良商议这件事,李绩称有病没有到。高宗说:“皇 后没有生儿子,罪过没有比断绝后代更大的了,将要废掉她 。”褚遂良等人没有答应。过了几天,李绩晋见,高宗说: “我将要立武昭仪为皇后,而顾命大臣都认为不可以,现在 中止了。”李绩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不须问外人。”因 此废立的事就确定了。李绩,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以死来 依从他人不认为困难,至于礼义之重,社稷安危的根源,李 绩却不明白。而太宗认为可以把幼孤托付给他,把天下托付 给他,这就错了!况且假使李绩确实有才能,太宗把国家托 付给他,尽心尽力来回报他的儿子,就可以了。 何至于父驱逐他,子又起用他,而后才可以呢!怀着权术 来对待臣下,在义的方面就已经不厚道了。所有这些都是 他不明白治世原则的过错啊。如果不明白治世原则,那么 凡是在世上施行的政策,一定有违背天理,丧失人心,却 不知道是自己错误的。所以楚昭王正是因为明白治世原则 ,虽然丧失了国家而一定能恢复。唐太宗正是因为不明白 治世原则,虽然天下已经治理得非常安定,却几乎到了绝 灭的结局。 三、语言运用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 一组是 ( ) 苏洵的六国论把六国灭亡的原因归结于“赂 秦”,_ _ _ _ 单从某种视角看到了某些事实,便以为抓住了事物 的全部,这是人类很容易陷入的误区。 因为从本质上讲,六国灭亡是由于不思改革进取, 不采取富国强兵之策,从而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被 历史淘汰。 尽管文章在论证上、语气上给人势如破竹的感觉,但今 天看来显然失之偏颇。 当然也有战略、策略(包括“赂秦”)等方面的种种具体 原因。 A B C D 解析:抓住中心词语“原因”和这四句话中的中心语句 ,再根据关联词,就可以断定。 答案:B 15(2012天津高考)阅读方式在数字时代已发生变化,请 按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1)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近完成了“第九次全国国民 阅读调查”,请根据以下两个统计表简要说明调查结果。 (数字媒介阅读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 阅读等) 答:_ _ (2)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选取传统纸质媒介阅读和数字 媒介阅读两种方式中的一种,概括其特点并略作说明。 答:_ _ 解析:(1)比较两个图表提供的不同信息是作答的关键。图表的 核心信息在两条曲线上, 这两条曲线集中反映着调查结果,仔 细分析两条曲线的异同,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2) 此小题要求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概括某种阅读方式的特点,答 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图表上反映的信息又对考生有相应的提 示作用,作答时可结合图表信息和自己的阅读经验总结其特点 ,答案应有一定的概括性,并注意简要说明。 答案:(1)近年来各媒介综合阅读率逐年上升,其中数字 媒介阅读率近三年上升迅猛。(2)数字媒介阅读,携带方 便,信息量大,而且可以实时更新。(选取传统纸质媒介 阅读,言之有理亦可) 只缘身在此山中 自从利比亚被北约轰炸以后,全世界都很震惊,住在天 庭的各位古代名士也不闲着,频频召开座谈会。这不,今天 又由孔子主持了一个讨论会。讨论的话题是:秦始皇建立的 秦帝国为什么会灭亡。 话题一提出,坐在首席的贾谊就坐不住了,十分激动又 十分自信地说:“秦亡之根本,陈涉造反也。孰不知陈涉斩 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于是山东 诸国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由此观之,秦亡,因此子反也。” 美文迁移应用 “太傅此言差矣。”下首的杜牧胸有成竹地说,“吾读 遍史诗,得到秦亡的原因。岂不闻秦爱纷奢,然士人亦念其 家,而秦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于是建阿房,修皇陵, 致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怨。才导致戍卒叫,函谷举,楚人 一炬,可怜焦土的结局。吾之观比您深思数层,服否?” “慢来!”未等不服气的贾谊答语,文学大师苏洵厉声 喝住,然后拍着胸脯说,“公之言也未必就对。六国破灭之 时,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也。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道也,因此有人说:不赂者以赂者丧。故曰:弊在赂秦。由 此观之,秦在五国并存之时就懂得如何行贿、收贿。到秦统 一宇内,平定八方以后,有赵高这等行贿高手,又有李斯这 等收贿的高官。秦能至万世么?几千年以后的凡人陈希同、 王宝森、王怀忠诸子,不也因为贿赂二字而败吗?所以 我认为贿赂是秦灭之因。” “非也,非也。”魏征轻轻摇着头说:“吾坚信,秦 亡之因是始皇未得吾谏太宗十思疏。若始皇得此疏,必不 会受小人蒙蔽,则会选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秦国上 下必会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孝其 忠,则天下就可垂拱而治,又岂能亡乎!呜呼!秦亡,因 无治世能臣也。”(他很自信地说) 亚圣孟子问:“公乘过时间机器乎?”魏征一愕,“没 有”。孟子于是微闭双目,成竹在胸地说:“吾乘时间机器 到秦帝国游了一回。看见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 不知发,秦贵族视之竟说:非我也,岁也。呜呼,秦国方统 一四海,平定八方,未固根本。暴政施行,天下皆怨,才至 于亡,勿施仁政之国必灭也” “子勿多言!”西楚霸王项羽怒目而立,“胜者王, 败者寇,自然之理也,何来这么多言论。” 诸公混乱,怨怒,场面混乱。 “静一静!静一静!”孔子发言了,“诸公岂不闻苏轼 有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 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诸公之言都是有理有据的,但大 家又都太自信,只站在一个位置看问题,因此,对问题认识 得不够全面,我希望大家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也听取一下别 人的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那样,我们 才能够提高自己,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好了,会议到此为 止,下回再议,望诸公都有所提高。散会!” 故事素材大观(教师用书独具) 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