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16 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16 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16 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16 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16 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短文两篇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及其寓意。 、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导读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 陋室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生问好; 、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二、学习课文 、初读课文 ,理清思路。 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学生借助课文注释试读课文,标注不能理解的字、词、句等。 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2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精读课文,品析语句。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 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明确: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 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 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明确: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再读课文,领悟内涵。 (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明确: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 思想感情的折射。 首尾句有何关系? 明确: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句互相呼应。 本文题目为“陋 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明确: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 俗。 3 三、教学小结 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 、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 情趣。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 养的思想感情。 四、全班竞背(学生自由背,小组中相互背,全班竞背) 五、布置作业 、默写课文。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第二课时 爱莲说。 教学过程 一、引入、解题 这篇文章的休裁是“说”,在这之前我们学过马说,请同学介绍一下“说”这种文体。 归纳:“说”是阐述关于某一事物,问题的道理的文体。本文特点是托物言志。 请同学朗读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了解作者及出处。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小黑板(或投影),检查学生对字、词掌握的情况。 小黑板:解词,并为加点字注音: 蕃淤泥濯清涟妖蔓益亭亭净植亵玩焉 取下小黑板,请四名学生上黑板听写。 蕃牡丹淤泥染濯涟亵 四、分析第一段 、范读第一段。 、同学们把第一段自读两遍,然后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质疑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讲解。 开头一句指出可爱的 花很多,总领全文,借以引出人们对花的不同爱好。写别人爱菊、爱牡丹,都是衬托, 作用在于突出“予独爱莲”,引入正题。 提问: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4 归纳: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 污,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提问: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归纳: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 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 、背诵第一段。 三、分析第二段 、范读第二段。 、同学们把第二段齐读两遍,然后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教师讲解。 这段以排比形式用了三个判断句,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菊,就像隐居的人;牡丹,就像富贵的人; 而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一个叹词“噫”表达强烈的抒情色彩,引发了其后的褒贬,在褒贬中寄寓了自 己的态度。 提问: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表达有什么特点? 归纳:作者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天独吐幽香,所以将 它比作隐士。文中用陈述句,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牡丹绚丽浓艳, 所以将它比作贵人。文中用感叹句,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最后三句,将次序调整为菊、莲、牡丹,使褒贬爱憎更鲜明。 、集体默诵、背诵第二段。 四、小结 、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贴切鲜明。 、衬托的写法:以莲为中心,用菊正衬,用牡丹反衬,褒贬宛然,表达了对世俗婉曲的批判,突出了自 己对高洁的君子风范的追求。 、描写,议论,抒情的结合:第一段以记叙、描写为主,第二段以议论,抒情为主,二者水乳交融,相 5 得益彰。 、句式变化得当,文笔摇曳多姿:陈述句、判断句、疑问句、感叹句运用恰当,排比、对偶的整句与散 句交错有致。 五、作业 、反复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完成课后练习,准备课上讨论。 、将本课字、词记入积累本。 【译文】 水中、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我惟独喜爱莲花,它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经过清水洗过却不妖艳;它的茎内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