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七) 古代诗歌阅读(一).doc_第1页
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七) 古代诗歌阅读(一).doc_第2页
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七) 古代诗歌阅读(一).doc_第3页
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七) 古代诗歌阅读(一).doc_第4页
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七) 古代诗歌阅读(一).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浙江专用):(十七)古代诗歌阅读(一)1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题目。(7分)清平乐弹琴峡题壁纳兰性德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极天关塞云中,人随雁落西风。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注 大清一统志顺天府载,“弹琴峡,在昌平州西北居庸关内,两山相峙,水流石罅,声若弹琴”。泠泠:水流声。(1)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边塞景象?有什么作用?(3分)答:_(2)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答:_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过融上人兰若唐孟浩然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注 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1)诗的前两句的细节描写耐人寻味,请分析其妙处。(3分)答:_(2)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4分)答:_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7分)鹧鸪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1)这首咏物诗重在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答:_(2)第三联关于游子和佳人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答:_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7分)处士卢岵山居温庭筠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1)诗歌颔、颈两联写山居景色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答:_(2)这首诗表现了处士怎样的生活情趣和诗人什么样的感情?(4分)答:_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7分)一剪梅无名氏漠漠春阴酒半酣。风透春衫,雨透春衫。人家蚕事欲眠三。桑满筐篮,柘满筐篮。先自离怀百不堪。樯燕呢喃,梁燕呢喃。篝灯强把锦书看。人在江南,心在江南。(1)结合全词,分析“篝灯强把锦书看”一句中“强”字的表达效果。(3分)答:_(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4分)答:_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7分)鹧鸪天宋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注注 指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1)试简析第一、二句在全词中的作用。(3分)答:_(2)这首词以议论为主,作者借助议论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试简要概括。(4分)答:_7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目。(7分)双调碧玉箫关汉卿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1)“秋景堪题”体现了作者对秋天怎样的态度?“秋景”具体体现在哪里? (3分)答:_(2)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元曲中的五、六两句作具体赏析。(4分)答:_8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题目。(7分)凤栖梧王庭筠衰柳疏疏苔满地。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南去北来人老矣。短亭依旧残阳里。紫蟹黄柑真解事。似倩西风、劝我归欤未。王粲登临寥落际。雁飞不断天连水。注 王庭筠,金代书画名家,善诗文。官至翰林修撰,金章宗承安元年因赵秉文上书事被削职,降为郑州防御判官。语出唐代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抒发宫女离家别亲、禁锢深宫的痛苦之情。 (1)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词,说说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有哪些。(3分)答:_(2)“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本词景与情是如何结合的。(4分)答:_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7分)别舍弟宗一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注 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荆州市)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其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1)赏析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3分)答:_(2)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4分)答:_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浙江专用):(十七)1(1)描绘水声泠泠、关塞入云、秋风苍劲、鸿雁低飞的边塞景象。(2分)渲染苍凉肃杀的气氛,烘托作者行旅天涯的悲凉凄苦,为结尾抒情做铺垫。(2分)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这里的“景象”略同于“意境”,即先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点明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及作用,这是该类题目答题的一般套路。所谓“作用”一般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回答。(2)抒发了知音难觅的苦闷、关塞行役的艰辛、背井离乡的无奈、英雄失路的落寞及对朝代兴衰的感叹。(每点一分,答出四点得满分)解析 情感的把握是以真正读懂诗歌为前提的,我们可以根据“谁是知音者”“边愁”“莫教泪洒英雄”等词句解读出词中包孕的情感,另外我们还可以借助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纳兰性德的生平际遇来揣摩这首词包含的情感。2(1)“挂僧衣”的细节,一是点明了友人的身份、居处,二是巧妙地暗示了友人不在禅室里;(1分)“溪鸟飞”的细节,只听见溪水潺潺,溪上的各种鸟儿飞来飞去,诗人以溪流、鸟飞的声响,反衬出山寺的环境的清静。(2分)解析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在前两句中,细节就是“挂僧衣”“溪鸟飞”。然后就两处细节对人物形象的表达和环境渲染方面的作用进行陈述。(2)以景作结,读来蕴藉含蓄,耐人寻味。以动衬静。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从色彩和声音(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每点2分)解析 “钟声连翠微”五个字,是以景物形象、色彩和声音来收束全篇的,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进行回答。诗歌赏析这首诗写诗人上山寺访友不遇,却被山中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因而尽兴欣赏。首句,通过山头禅室里挂着僧衣的细节,既点明了友人的身份、居处,也巧妙地暗示友人不在禅室里,写得干净利落。次句紧承首句,指出“窗外无人”,也是静悄悄的。只听见山溪流水潺潺,溪上有各种鸟儿飞来飞去。诗人以溪声、鸟飞的声响和动态,反衬出山寺环境的清静。接下去,第三句“黄昏半在下山路”,省略了主语,句法简洁。七个字兼有叙事、抒情、写景。“黄昏”,暗示诗人尽管访友不遇却兴致未减,已在山顶佛寺四周流连了大半天。“下山路”,说明此刻诗人正慢慢沿着山路往回走。“半在”,表明山路上景色也很幽美,因此自己把半个黄昏都消磨过去了。“却听钟声连翠微”,“却”字,不仅起到转折句意的作用,还能使人想象诗人蓦然闻钟、回首驻足的情状。“钟声连翠微”五个字,以景物形象、色彩和声音收束全篇。因为作者凝神聆听着悠扬的晚钟声在深山里荡漾、萦绕,所以他感到钟声同这浮荡山间的青翠岚气连成一片。“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这一句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深情,就从这幅深山幽景中透露出来。这首诗四句二十八个字,无一句、一字是多余的。摄取的景物虽不多,却显得丰富多彩。3(1)这首咏物诗重在表现鹧鸪的啼声哀怨凄切,(2分)借以抒发游子的乡愁旅思。(2分)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题目为“鹧鸪”,诗歌的内容主要围绕其啼叫声展开,尤其是颔联、颈联和尾联,表现出声音的凄切。而由后两联也可以看出诗作抒发的是一种思乡之情。(2)通过对游子和佳人的细节描写,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悲凉哀怨。(1分)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低眉,(1分)鹧鸪的啼叫是天涯游子的断肠歌,是高楼少妇的相思曲。(1分)解析 此处的细节描写主要是从侧面来表现鹧鸪声的凄凉的,从“征袖湿”和“翠眉低”可以看出。“征袖湿”写出游子听到鹧鸪声,就以袖拭泪;“翠眉低”写闺妇听到鹧鸪声,把眉眼低下。以人的感受烘托出鹧鸪啼声之悲。4(1)用了远近结合和动静结合的手法。颔联写一路所见,是近景,先静后动。古树苍老,根系盘错缠石,山泉湍急清澈,泉底沙子显露。颈联写遥望,是远景,先动后静。雨罩千峰,幽暗空蒙,一条山径曲曲弯弯,通向烟云深处。(总说1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诗歌的描写技巧一般从方位角度、动静角度、虚实角度等方面分析,要掌握一些基本知识。颔联写的是路上所见,是近景,而且前句是静景,后句是动景;颈联写的是所望的远景,且前句是动景(雨在下),后句是静景。景物描写上远近结合,动静结合。(2)表现了处士卢岵清奇古朴、超脱凡俗的生活情趣,表现出作者的景仰、敬慕、向往之情。(情趣2分,感情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 由卢岵居所的环境特点可以看出卢岵高洁清雅的志趣,表达的是作者对卢岵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是对那种生活的追求。5(1)“强”有勉强之意。写出了词人灯下因思乡而想看家书,但又因看家书易勾起内心思乡之情而不忍看的矛盾心情;表现了词人对亲人和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强”字的解释、分析2分,感情1分)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语言,要先了解其本义,然后结合词性,理解其修饰关系和修饰效果。(2)上片写景,描绘出一幅暮春时节充满生机的江南风景图;下片抒情,表达了词人离井怀乡的深沉愁苦之情。所写之景是虚景,上下两片是虚实结合;上片的乐景与下片的离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表现了词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景情分析2分,效果2分)解析 此题考查对景情关系的准确理解。要能准确判断写景和抒情句子,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6(1)词的第一、二句描写了桂花色淡形柔而香浓的特点,(1分)这样写是为后边围绕桂花的品性进行议论做铺垫。(2分)解析 “暗淡轻黄体性柔”写出了桂花的色泽形态,“情疏迹远只香留”则写出了桂花的香浓。本词中的描写是为了议论服务的,此处的描写就是为了后面的议论作铺垫。(2)作者认为颜色并不艳丽的桂花是百花中的上品;让梅花嫉妒,令菊花害羞,并因屈原在离骚中没有将其收列而为之抱屈。(2分)词人借助对桂花的议论,表现了自己清高淡泊、追求高洁品行的情怀。(2分)解析 此词虽是咏桂,却是词人自喻。回答此题时先说明桂花的遭遇,然后说明词人借桂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诗歌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词,词中的桂花恰是李清照的一个写照。这首词与李清照平日之词风格不同之处在于全词以议论入词,托物抒怀,不像其他的词重在描写,借描写来抒情。“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两句是对桂花的一个描摹,全词中仅此两句是描写,其余皆是由此二句引出的议论和联想。前句重在描写桂花的颜色,“暗淡轻黄”四字写出了桂花的光泽和颜色;“体性柔”则写桂花的纤薄柔嫩之态。单此一句即形神兼备,盖因作者抓住了桂花的突出特点来描写。接下来自然地引出下句“情疏迹远只香留”,说明桂花不追求繁华炫目,不追求万人敬赏,虽“情疏迹远”却将香气留与人间,这是作者所尤为欣赏的品质。“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这两句评论是全词的核心所在,也是李清照的个人写照。“浅碧”“深红”都是耀眼之色,多数花借以展现自己的颜色;然而这些美妙的颜色对于桂花来说却是不需要的,因为桂花自身的馥郁香气就足以使它成为“花中第一流”了。这也反映了李清照的审美观,她认为内在美、品质美才是真正的美,是动人心魄的美,是可以流芳千古的美。上阕重在描写桂花的色与香,并将二者相对比,写出桂花重香不重色的优秀品质。由此引出了第一层议论,强调了桂花乃“花中第一流”。在下阕中作者将此结论进一步引申,意境叠进。“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承上阕而来,用梅花的嫉妒、菊花的羞愧来反衬桂花的出色。这是作者的第二层议论,将桂花与梅菊相对照,较之上阕的议论这两句则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桂花的内在品质。最后两句“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是李清照从评说古人下笔的第三层议论。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而李清照在上面议论的基础上,指出当年屈原将足以“冠中秋”之桂花遗漏是他情思不足的缘故,将她对馥香四溢的桂花的赞美又提高了一个层次。这首咏物词咏物而不滞于物。从多层次的议论中,形象地展现了作者那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的赞美和崇敬。7(1)作者一反肃杀凄凉的悲秋情调,而以乐观豪情去赞美秋景的磅礴绚丽和沛然生机。(1分)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色彩鲜艳明丽;清浅的山溪,幽邃的松径,氛围清新秀美。秋景如画,自然会使诗人逸兴遄飞,顿生灵感,欣然而叹“秋景堪题”。(2分)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情感态度。作答时要明白第一问是建立在第二问基础之上的,抓住元曲中的景象“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由景物的色彩,我们自然可以明确作者对秋天的态度。鲜丽的色彩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之情。(2)值此绚丽宜人的秋景,正该是让清樽斟满、开怀痛饮的大好时机;难得与一伙布衣朋友相聚,正可举觞相劝叙怀畅饮。(2分)表达了对归隐大自然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清樽”“泼醅”“白衣”“酒杯”这些意象,又隐含着安贫乐道、浮云富贵、笑傲王侯之意。(2分)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作答时,明确“景”“红叶满山溪”,“黄菊绕东篱”等;“物”“清樽”“泼醅”“酒杯”等,由此看出,清秋畅饮,布衣互酌,再结合最后几句自然就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8(1)羁旅愁思,思归之意。(答“思乡之情”也算对)(1分)原因:悲秋思乡,颠沛一生,不被重用。(2分)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十二阑干”是家中的庭院回廊,也代表家人的温馨。“故国三千里”用典,本是抒发宫女背井离乡、禁锢深宫、长期不得与亲人团聚的孤苦情节的。作者深感自己的身世与宫女命运有相通之处。“南去”句写自己宦游一生,南北奔波颠沛,垂垂老矣。“短亭依旧残阳里”述说着欲归未能归的愁思。“紫蟹黄柑真解事”句用典,方岳诗云:“白鱼如玉紫蟹肥,秋风欲老芦花飞”;黄庭坚句:“尘思黄柑洞庭霜”都是秋令节物。词人又活用晋代张翰睹秋风起思故乡的佳肴美味莼羹鲈脍而辞官归里的典故。“王粲”句中“寥落”二字语意双关,既写王粲又写自己,抒发了自己不被重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