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入学考试]2009年博仁心理考研发展心理学简答题和综合题.ppt_第1页
研究生入学考试]2009年博仁心理考研发展心理学简答题和综合题.ppt_第2页
研究生入学考试]2009年博仁心理考研发展心理学简答题和综合题.ppt_第3页
研究生入学考试]2009年博仁心理考研发展心理学简答题和综合题.ppt_第4页
研究生入学考试]2009年博仁心理考研发展心理学简答题和综合题.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9年心理学考研发 展心理学简答题和综 合题 (练习题) 沃建中 北京师范大学 E-mail: n2.比较华生的心理发展观与斯金纳 的心理发展观。 n3.皮亚杰是如何用生物适应的观点 解释认知发展的心理机制的? n33.老年人容易出现哪些心理疾病 和社会心理问题? n1.请结合发展心理学的有关理论, 分析影响人生发展的主要因素? n4.弗洛伊德强调童年早期经验对毕 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他的依据是什 么? n18.请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中学生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点 一、简答题 n1.比较华生的心理发展观与斯金纳的心 理发展观。 n首先,两种心理发展观的实验范式不同。 华生认为心理本质是行为。心理、意识被归结为 行为。各种心理现象也只是行为的组成的因素或方 面,而且可以用客观的刺激(S)反应(R)术语 来论证的,其中包括作为高级心理活动的思维。 在斯金纳的理论体系中,与华生的刺激反应心 理学的不同点,在于他区分出应答性和操作性行为 。华生S-R心理学认为,发生反应而指不出其刺激时 也假定有刺激物的存在,只要实验者想出办法就能 找出这些刺激。斯金纳把这种行为反应称作应答性 行为。而在发生时看不到刺激的行为反应称作操作 性行为。 (S)O(R) n其次,两种心理发展观强调的重点不同。 华生的发展心理问题上突出的观点是环境决定论 ,否认遗传的作用,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认为 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斯金纳的理论体系强调强化的作用。在斯金纳看 来,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他认为,只有了 解强化效应和操纵好强化技术,就能控制行为反应 ,就能随意塑造出一个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的行为 。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行为 不强化就会消退,即得不到强化的行为是易于消退 的。斯金纳强调及时强化,他认为强化不及时是不 利于人的行为发展的。教育者要及时强化希望在儿 童身上看到的行为。 2. 皮亚杰是如何用生物适应的观点解释 认知发展的心理机制的? 参考答案: 皮亚杰认为儿童智力发展是通过动作所获得 的对客体的适应而实现的。适应的本质在 于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但到平衡的具 体途径是同化和顺应。同化、顺应、平衡 、适应、组织是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中 的重要概念。 (1)同化。皮亚杰认为“同化就是外界因素 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 也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 结构之中,以加强或丰富主体的动作。同 化的概念不仅适用于有机体的生活,也适 用于行为。 (2)顺应。顺应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 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也可 以说改变认知结构以处理新的信息。 皮亚杰认为,同化和顺应并不是彼此分离的两个 独立过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同一 个智力活动中常常包含着两个过程,只是在某些 活动中可能同化占有支配地位,而在另一些活动 中可能顺应占有支配地位。 (3)平衡。皮亚杰认为,平衡是个体保持智力结构 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是 潜藏在个体发展背后的一种动力因素,当某种作 用于儿童的信息不能与其现有的智力结构相匹配 时,就会引发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其内部感受是 一种不协调、不满足感、儿童会努力克服这种消 极感受,以恢复旧的平衡或建立新的平衡。儿童 就是在这种不断寻求平衡的过程中,实现了智力 的发展。 (4)智力发展的具体机制。当智力结构处于 平衡状态中的儿童遇到新的信息时,由于 新的信息与原有智力结构之间存在着差异 ,就会出现不平衡状态,儿童会试图克服 这种不平衡状态。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力就是通过这种不断 地从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运动中获 得发展的。 n3.请简要回答母亲所处的环境有哪些因 素会影响胎儿的发育。 n参考答案: (1)化学物质对胎儿的影响。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正 在越来越多地危害胎儿。某些化学物质可能损伤遗 传物质本身;另一些虽然不损伤遗传物质本身,但 影响发育中的胎儿。那些可能损伤遗传物质本身的 化学物质,其中有一些是硫化物(主要是二硫化物 );还有二氧化硫,它是空气中的一种重要成分; 硫酸氢盐,一种食物防腐剂; 以及一些种类的头发 染料。另一种情况就是孕妇暴露在某些化学物质下 ,使发育中的胎儿受损伤。 n(2)辐射对胎儿的影响。日本广岛核爆炸事件后出 生的婴儿的情况,是核辐射对人类胎儿的灾难性损 伤的最好见证。X 射线和其它射线也会损伤胎儿, 即使治疗剂量的射线也可能伤害胎儿。似乎没有绝 对安全的辐射水平,甚至自然射线的各种水平也会 引起问题。如太阳光线,由于对地球不同地区照射 强度不同,也会使某些地区婴儿的认知发生影响。 n(3)高空飞行对胎儿的影响。许多专家认为,妇女 在怀孕的最后三个月不应乘坐飞机高空飞行。其主 要原因是害怕孕妇在高空缺氧的情况下患高空缺氧 症。严重缺氧会伤害腹中的胚胎或胎儿。据一些调 查表明,长年生活在高原地区的妇女,当她们的小 孩出生时很容易患各种慢性缺氧症。 n4.婴儿的气质既是稳定的又是可变的, 这种说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n参考答案: n这种说法正确。气质的最主要特征之一是其具有相 对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气质是变化最为 缓慢的个性心理特征。但是,气质也并不是一成不 变的。观察和研究都发现,婴儿“天生带来”的活动 或行为模式是可以改变的。这是因为,其神经系统 和心理活动都正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具有 较强的可塑性,后天环境和教育对其发展的影响也 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先天后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 果导致婴儿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并进而表现为 气质发展的连续性和不连续性。 n5.结合小学儿童注意发展特点,谈谈你 对小学教学的建议。 n参考答案: n注意可以表现为各种不同的特性或品质,这些特性 和品质是: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范围、分配和 转移等。在教学过程中,小学儿童的注意的各种特 性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 n(1)注意集中性的发展特点及其教学建议,略 n(2)注意的稳定性的发展特点及对教学的建议 n(3)注意的范围的发展特点及对教学的建议。 n(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对教学建 议。 n6. 简述青少年的一般心理特点,这些心 理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n(1)总的来说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的一般特 点主要表现为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动 荡性。 n过渡性,青少年期是一个从幼稚的童年期向 成熟的成人期的过渡时期,在这过程中,有 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也有独立性与依赖 性并存的矛盾特点。 n闭锁性,内心世界逐步复杂,从开放转向闭 锁,开始谨慎地表露自己的内心活动。 n社会性,比起儿童来说,青少年期的心理带 有较大的社会性,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更多 的依赖于生理的成熟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及其特点在很大程度上 则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n动荡性,青少年思想敏感,叛逆,容易走极 端,打架、斗殴等不良品行容易出现在这一 阶段。 n(2)青少年的一般心理特点可以从青少年的思维发 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及情绪发展上体现出来 。 n首先,思维的发展,初中生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抽 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及形式逻辑思维的出现,能用假 设、逻辑推理及逻辑法则解决问题;高中生阶段形 式逻辑迅速发展,个体各种思维能力已经接近成人 ,尤其是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已占优势地位。 n其次,个性发展,青少年时期是自我发展的飞跃时 期,个体自我意识高涨,到了高中阶段,自我意识 呈现独立、成分分化等特点,关注自己个性,有较 强的自尊心和道德意识。 n再次,社会性发展,初中生进入青春期后再 度进入“自我中心”,同时产生了学多心理上 的不安和焦躁,交友范围缩小,同时,由于 独立意识的增强,与老师、父母等成人关系 矛盾加大。 n最后,情绪发展,随着他们心理能力的发展 和生活经验的扩大,其情绪的感受和表现形 式不再像以往单一,但又远未成人稳定,故 表现出内向性和表现性,可变性与固执性并 存。 n7.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有什么新的 特点,这些特点在教育上有什么意义? n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正在接近成熟,但发展仍不 平衡,其自我意识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n(1)自我的分析 身心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促使青少年 观察自己,分析自己,控制自己,开始产生自我的 分化,把自己分化为主体的我和客观的我。此时成 人应该开始把他们看做是家庭的重要成员,交给他 们相应的一些任务,这样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就开始 称为自己观察的对象,将自我分化为观察者的“我” 和被观察的“我”。 n(2)意识到自己的形象 青少年具有自我肯定的渴望,开始对认识“自我” 表现出兴趣,主要表现在对对自己身体形象的关心 ,此时,青少年开始以新的方式来感知自己的生理 面貌。教育上应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加强对他 们传授有关的生理解剖知识,进行有关仪表美、心 灵美的教育。 n(3)要求深入地了解自己和关心自己的成长 由于知识经验的积累,认识水平的提高,青少年 的内心世界变得丰富起来,不仅急切地要求了解自 己,而且还懂得通过了解别人来认识自己,他们强 烈地关心着自己个性品质的发展,同时有自我教育 的愿望。此时应该教育青少年正确的认识自己和别 人,客观地看待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 n(4)自我评价能力的增长 随着生活经验和智力的发展,少年对自己有了 比较独立的、客观的、正确的评价,但是在评价别 人和自己时在很大程度上还有片面性和不稳定性。 此时教师和父母应激发青少年进行自我分析的需要 ,培养并提高他们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 n(5)自尊心的发展 青少年对自己的个性品质有了新的认识,自我评 价能力有了很大发展,此时自我评价系统渐趋稳定 ,因而作为较稳固的心理特点的自尊心就比较稳固 地形成了。在教育中应该培养、加法、保护青少年 的自尊心,注意发扬他们的优点,树立起应有的自 尊心和自信心。 n8. 简要说明成人期的发展任务理论。 n答案提示:(1)埃里克森的观点,略。(2)莱文 森的观点,略。(3)哈威格斯特的观点,略。 n9.谈谈影响成年人认知活动的主要因素 有哪些。 n答案提示:可以从社会历史因素、职业因素等方面 进行回答。 n10.成人期有哪些人格发展特点。 n答案提示:(1)自我调节功能趋向整合水平(2) 性别角色进入整合阶段(3)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日益 关注(4)对生活的评价具有现实性。 n11.在人类老化现象的研究中,有哪些已 形成的理论观点? n答案提示:(1)减少参与理论(2)持续活动理论(3)连 续性理论 n12.谈谈青年期(成年初期)心理的两极 性特点。 n(1)意志与行动的两级性。在整个青年期,始终共 存着积极性和消极性,认真与马虎,努力与懒惰, 严谨和散漫等矛盾的两级性。 n(2)人际关系的两极性。主要表现为对双亲正反两 方面的矛盾情感、朋友关系中的友情恶化孤独、亲 密和冷淡、投入和旁观等矛盾的两极性。 n(3)在日记中表现的两极性。记日记的习惯 一般可以持续到大学毕业。日记反映出青年 的坦白性和秘密性,真实性恶化虚伪性,自 我批判和自我安慰等矛盾的两极性。伴随着 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这一两极性要么激化 ,要么和解,其结果造成持续多年的记日记 的习惯的消失。 n(4)闭锁性和开放性。到了青年晚期之后, 青年的内部世界日趋复杂,既不像青年前期 、中期那样天真直率,又不象成年那样深沉 老练,表现出闭锁和开放性的特点。 33.老年人容易出现哪些心理疾病和 社会心理问题? n33.参考答案: n答案提示:老年容易出现的心理疾病有: 抑郁,痴呆症;主要社会心理问题主要是 是四种问题:老年人的心理活动和人格特 征,对退休的心理适应,衰老、疾病引起 的社会心理反应,在家庭中的“角色扮演”等 。 二、论述题 n1.请结合发展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分析 影响人生发展的主要因素? n 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可以用心理发展的 基本理论问题来解释。即四个关系:先天与后天的 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年 龄特征与个别特征的关系。 n(1)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发展心理学理论,重视潜 意识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 展学说,既考虑到了生物学因素的影响,也考虑到 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他认为,人格的发展是自我 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和不断整合的过程。 n(2)行为主义者,不管是经典条件反射还是 操作性条件发射理论都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在 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发展的。华生承认人的心 理结构来自于遗传,但他认为结构上的遗传 并不能代表功能上的遗传,机体功能如何完 全取决于环境。斯金纳更强调操作性条件反 射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n(3)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和动物不同的高级 心理机能。他进一步探讨了人类心理发展的 实质,他认为人类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 理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从低级心理机能 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一个过程。 同时,他着重研究了教学与发展,尤其是教学与儿 童智力发展的关系,并提出了以下三个重要的思想 :第一,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第二,提出“ 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的思想;第三,提出了“ 学习的最佳期限”的思想。维果斯基还是智力发展内 化学说的最早提出者之一。 n(4)皮亚杰认为,儿童智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存在于 儿童自身,他反对行为主义过分强调环境在儿童心 理发展中的作用。皮亚杰认为,儿童智力发展是通 过动作所获得的对客体的适应而实现的。适应的本 质在于主体取得自身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平衡,到达 平衡的具体途径是同化和顺应。 n 总之,人生发展受到遗传、环境、家庭、学校教 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人生发展中起着 重要作用 n2. 比较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 n参考答案: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的不同点 n(1)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的内容不 同 n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思想:性本能是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意识 和无意识两个部分,在此基础上又细分为本我(Id )、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本 我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 ,同时它又是强有力的部分。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 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弗洛伊德认为,作为 无意识结构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地接触现实世界 ,为了促进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 自我,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良心,一个是自 我理想。前者是超我的惩罚性的、消极性的 和批判性的部分,它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以“性”为划分依据,将儿童的发展分为下 面五个阶段:口唇期,0-1岁,吮吸本能;肛 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3-6岁,亲子依恋 (恋母情结);潜伏期,6-11岁,平静时期; 青春期,从11和13岁开始,从父母那里摆脱 自己。从上述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儿童的发 展任务是分别与当时性生理的发展水平联系 在一起的。 n艾里克森提出“人的八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 的发展任务:第一阶段:婴儿期,0-2岁。任 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 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第二阶段: 儿童早期,2-4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 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第三阶段: 学前期或游戏期,4-7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 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第四阶段:学龄期,7-12岁。任务是获得勤奋 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第五阶 段:青年期,12-18岁。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 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第六阶 段:成年早期,18-25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 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第七阶 段:成年中期,25-50岁,任务是获得繁殖感 而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第八阶段 :老年期(成年晚期),从50岁至死亡。任 务是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感和厌倦感,体 验智慧的实现。 n(2)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强调的影 响因素不同 n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单纯考虑生物学因素在个 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社会和文化因素。与 弗洛伊德不同的是,埃勒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 ;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个体的发展过程是自我与 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而不断整合的过程;其发展阶段 论着重强调个体在身心发展上不仅具有纵向性,也 具有发展方向上的多维性。 n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的联系在于埃 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中的前五个阶段是针对弗洛伊 德的五个阶段提出的,后面三个阶段是埃里克森的 独创。 n3.试比较皮亚杰与维果斯基关于心理发 展的基本观点,并结合儿童发展与教育 的实践进行论述。 n (1)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 释人类心理本质上和动物不同的高级心理机能。他 进一步探讨了人类心理发展的实质,他认为人类心 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 从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一个过 程。同时,他着重研究了教学与发展,尤其是教学 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并提出了以下三个重要的 思想:第一,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第二, 提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的思想;第三,提 出了“学习的最佳期限”的思想。维果斯基还是智力 发展内化学说的最早提出者之一。 n(2)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对世界各国的心 理发展领域都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是 最有影响的心理发展观。他的理论主要集中 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 、富有辨证思想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 ;第二,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高中生智力发 展的路线;第三,首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画 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第四,构造了发 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第五,创造了一套研 究儿童智力发展的独特理论。 n(3)维果斯基与皮亚杰都注重个体内外交互 作用。前者更注重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后 者更强调个体对外部信息主动的建构。前者 提出了最近发展区,后者提出了心理发展的 具体阶段。两种理论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n(4)对教学实践的启示:维果斯基的心理发 展理论启发我们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心 理发展的作用,同时探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由此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另外还要注重 学生知识的内化过程;皮亚杰的理论启示我 们要对儿童的认知结构和知识构建过程进行 深入的分析。根据儿童所处的不同思维阶段 来设计教育训练活动。 n4.弗洛伊德强调童年早期经验对毕生人 格发展的影响,他的依据是什么?你的 看法是什么? n弗洛伊德强调童年早期经验对毕生人格发展的影响 ,他的依据是他所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 n(1)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中,他提出了意识和潜 意识的区别、压抑和抵抗以及泛性论,并对梦进行 了解析。在他的后期理论中,他又提出了生的本能 和死的本能概念以及伊底、自我和超我该来了。对 人的意识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 n(2)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童年生活经历的 遗忘问题始终都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在歇斯底里病 的研究和梦的解析中,歇斯底里病患者的病源多数 是早已潜伏在童年生活的“痛苦”经历中。 而在梦中出现的许许多多奇形怪状的幻影也不 过是童年生活经历中那些被压抑的因素的重 视。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童年生活中的绝大 部分内容都被压缩到潜意识中去,而那些能 勾起痛苦会议的部分就是被压抑得最厉害的 部分。这些被压抑的部分又是最活跃、最不 安分。所以,它们虽被压抑在心理的底层, 但要千方百计表现自己。意识对它们的自我 表现企图给予严密的监督,以致使它们不得 不以变态心理或梦幻的形式表现出来。 n(3)但弗洛伊德研究日常心理时,他又发现被压抑 在潜意识中的童年痛苦经历,有时也可以片断地、 不成规律地、改装地表现在日常回忆中。这是一种 偶发想象,是在意识不备或注意力转移的时候偶然 表现出来的。这一现象再次证明被压抑在潜意识深 处的童年痛苦回忆一刻也没有停止活动。它们虽然 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法在正常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 ,但在偶然情形下,一旦有与之相关的心理因素出 现在意识层面上,又存在着其他有利于它们表现的 条件,它们就可以表现出来。但是,即使在这种情 况下,其冒现的程度又是及其有限的。意识绝不容 许这些痛苦的童年经历“肆无忌惮”地表现出来,因 此,纵有偶然机会它们也只是零碎的表现出来。 n从理论建构上来说,弗洛伊德的理论是非常晚上合 理的,但是他的理论过于强调性在个体心理发展中 的作用,并且用这种观点牵强地解释早期经验在毕 生发展中的作用,这是要辨证分析的。 n5. 试分析06岁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 律。 n思维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从其活动本身来 说,人的思维有概念形成、理解和问题解决等重要 形式,而概念形成和理解往往带有问题解决的性质 ,因此问题解决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一般形式。 n(一)0-3岁婴儿思维发展的规律 对0-3岁的婴儿的思维发展的研究,大都集中在问题 解决能力的发生发展方面。 n婴儿思维的发生:大量的研究表明3个月的婴 儿就已经具备了比较明显的问题解决能力。 n婴儿思维的发展: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采用启 发式搜索策略的问题解决行为在婴儿早期( 至少是3个月前)就已产生并贯穿于整个婴儿 期的发展中,6个月的婴儿已能进行模仿,12 个月之前已能利用工具解决问题,并获得了“ 手段-目的分析策略”。 n(二)幼儿思维发展的规律 幼儿的思维是在婴儿时期思维水平的基础上 ,在新的生活条件下,以言语发展为前提逐 渐发展起来的。 n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具体形象性以及 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具体表现: n(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 n所谓具体形象的思维就是指儿童的思维主要 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即凭借具体 形象的联想来进行的,而主要不是凭借对事 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即凭借概念、 判断和推理来进行的。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 性还派生出幼儿思维的经验性、表面性、拟 人化等特点。幼儿的这些思维特点是跟儿童 知识经验贫乏和儿童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占优 势分不开 n(2)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n在整个幼儿期,儿童的思维水平是不断提高的。幼 儿初期,儿童更多地运用直觉行动思维,幼儿中期 以后,则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n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这三 种思维形式并不是彼此孤立和相互对立的,它们在 幼儿思维中所占的地位随年龄增长而变化。幼儿的 直觉行动思维的概括性比婴儿期有明显提高,而抽 象逻辑思维只是刚刚发展,在幼儿经验范围内,而 且又是熟悉的事物,儿童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 。如猜中一些简单的谜语,知道一些简单的因果联 系等。 n(3)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n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最初只是行动的 总结,然后能够伴随行动进行,最后才成为 行动的计划。与此同时,思维活动起初主要 依靠行动进行,后来才主要依靠言语来进行 ,并开始带有逻辑的性质。 n6.试依据幼儿(3-6岁)的心理特点说明 心理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以 及这一原理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 n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一方面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组织 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个 体总是经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逐渐变化发展 的过程,先前的发展总是为后来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后来的发展也为前面的发展做了补 充;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个体的心理发展在随着年龄,由童年、青少 年、中年和老年逐渐的发展的过程中,各个 阶段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因素 包括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差异 ,形成了各个阶段的独特结构,阶段可以提 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n 幼儿(3-6岁)的心理特点是: n(1)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 点是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 性和随意性初步发展。与幼儿期相比,幼儿的信息 储存量相应增大,对信息的接受和编码方式也在不 断改进,记忆的元策略和元记忆初步形成;幼儿的 思维是在婴儿时期思维水平的基础上,在新的生活 条件下,以语言发展为前提逐渐发展起来的。 (2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幼儿自我意识各 因素(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发展的总 趋势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进入幼儿期后,儿 童的品德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除此之外,儿童在亲 社会行为、性别角色认同、同伴关系等方面都有了 很大的发展。 n 由此看来,幼儿的心理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 阶段性的特点。其发展是建立在婴儿各方面 发展的基础之上。同时,相对于个体其他阶 段来说,幼儿表现出了明显的阶段特征。那 么在学前教育实践中,需要重视这些特点, 合理引导,正确地给以教育,促进发展。比 如,针对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教学活动中 主要还是以直观具体的材料为主,同时可以 对中班和大班的幼儿进行简单思维的练习, 在这个过程只能中要充分利用语言反馈的作 用。 n7. 简述婴幼儿的依恋对婴幼儿个性发展 的影响。 n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逐 渐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性交往过程中,母亲对婴儿 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对婴儿是否关心起着非常重 要的作用。 n 艾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将儿童的依恋 表现分为三种基本类型:(1)安全型依恋。当最初 和母亲在一起时,这个类型的婴儿很愉快地玩;当 陌生人进入时,他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躁 不安表现。当把他们留给陌生人时,他们停止了玩 ,并去探索,试图找到母亲,有时甚至哭。当母亲 返回时,他们显得比以前同母亲更亲热。当再次把 他们留给陌生人时,婴儿很容易被安慰。这类婴儿 约占65 -70 。 n(2)回避型依恋。这个类型的婴儿容易与陌 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情境,在与母亲刚 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 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 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可, 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这类婴儿约占20 。 (3)反抗型依恋。这个类型的婴儿表现出很 高的分离焦虑。由于同母亲分离,他们感到 强烈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 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另一方面又对来自母 亲的安慰进行反抗。这类婴儿约占10 -15 。 n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回避和反 抗型依恋又成为不安全依恋,是消极不良的 依恋。婴儿在与母亲的最亲近、最密切的感 情交流中,逐渐建立了一种特殊的感情连接 ,即对母亲产生依恋关系。这种母婴依恋的 建立,有助于婴儿形成积极、健康的情绪情 感,养成自信、勇敢、敢于探索的人格个性 ,并促进婴儿智力的发育。相反,则可能出 现缺乏自信、偏激性格的人格特征。 n8.心理学家在研究儿童言语发展过程的 时候发现,无论哪个种族的儿童,其言 语发展的过程极为相似。具体表现为: 大约1岁时,能说出被他人理解的词;2 岁末能说出词组;45岁能说出符合语 法结构的句子。这表明,儿童在出生后 的45年内即获得了基本的听说能力。 试选用两种不同的言语获得理论解释上 述现象(0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n 言语获得理论归结起来有三种: n (1)习得(或经验)论:言语是通过学习获 得的。强调家庭和社会环境对言语发展的重 要作用。 强化说认为,儿童语言的习得是通过操作 性条件反射实现的,强化是学习语言的必要 条件,强化的程序是渐进的。言语发展表现 为儿童习得的口头反应的增加。模仿说认 为,儿童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通过观察、 模仿而学习语言的。结合理论恰当地解释现 象。 n(2)先天论:语言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 先天语言能力说认为,语言是普遍语法能 力(知识)的表现,语言获得过程就是由普 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换的过程,这个转换是 通过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儿童获 得的是一套支配语言行为的特定的规则系统 ,因而能产生和理解无限多的新句子,表现 出很大的创造性。自然成熟说认为,生物 遗传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性因素。语言获 得是大脑机能成熟的产物,最容易获得语言 的时期是从出生到青春期之间。 结合理论恰当地解释现象。 n(3)相互作用:言语发展是生理成熟、认知 发展与不断变化的语言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 作用的结果。认知相互作用论认为,语言 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的一种,认知结构是言 语发展的基础,言语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 展而发展,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源于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社会相互作用论 强调儿童与同伴或成人的交往在语言获得中 的作用。结合理论恰当地解释现象。 【评分说明】考生可任选上述三种理论中的 两种理论作答。三种理论全作答的,则按作 答的先后顺序,只对前两种给分。 n9.论述托马斯-切斯的婴儿三种类型气质 说。 n托马斯、切斯等人(Thomas,& Chess,etal,1967,1974, 1982)在对婴儿进行大量追踪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其 确立的气质九维度标准,将婴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 以下三种: n(1)容易型 n大多数婴儿属于这一类型,约占托马斯、切斯全体 研究对象的40%。这类婴儿的吃、喝、睡等生理机 能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容易接 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他们情绪一般积极愉快、 爱玩,对成人的交往行为反应积极。由于他们生活 规律、情绪愉快且对成人的抚养活动提供大量的积 极反馈(强化),因而容易受到成人最大的关怀和喜 爱。 n(2)困难型 n这一类婴儿人数较少,约占10%。他们突出 的特点是时常大声哭闹,烦躁易怒,爱发脾 气,不易安抚。在饮食、睡眠等生理机能活 动方面缺乏规律性,对新食物、新事物、新 环境接受很慢。他们的情绪总是不好,在游 戏中也不愉快。成人需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 使他们接受抚爱,很难得到他们的正面反馈 。由于这种孩子对父母来说是一个较大的麻 烦,因而在养育过程中容易使亲子关系疏远 ,因此需要成人极大的耐心和宽容。 n(3)迟缓型 n约有15%的被试属于这一类型。他们的活动水平很 低,行为反应强度很弱,情绪总是消极,而不甚愉 快,但也不象困难型婴儿那样总是大声哭闹,而是 常常安静地退缩,情绪低落。逃避新事物、新刺激 ,对外界环境和事物和变化适应较慢。但在没有压 力的情况下,他们也会对新刺激缓慢地发生兴趣, 在新情境中能逐渐地活跃起来。这一类儿童随着年 龄的增长,随成人抚爱和教育情况不同而发生分化 。 n 以上三种类型只涵盖了约65%的儿童,另有35% 的婴儿不能简单地划归到上述任何一种气质类型中 去。他们往往具有上述两种或三种气质类型的混合 特点,属于上述类型中的中间型或过渡(交叉)型。 n10.为什么说游戏是适合于幼儿特点的一 种独特的活动方法,也是促进幼儿心理 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方式? n首先,游戏具有社会性,它是人的社会活动 的一种初级模拟形式,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 会生活。儿童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渴望参与 成人的一些活动,可是又受到身心发展水平 的限制,游戏恰恰解决了这一矛盾。 n其次,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处独特结 合,它不是社会生活简单的翻版。儿童在游 戏中既能利用假想情境自由地从事自己向往 的各种活动(如过家家、打针等),又不受真实 生活中许多条件的限制(如体力、技能、工具 等),既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又能真实 再现和体验成人生活中的感受及人际关系, 认识周围的各种事物。此外,游戏是儿童主 动参与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它既不象 劳动那样要求创造财富,又不象学习那样具 有强制的义务性,因而深受儿童喜爱。 n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通过各 种游戏活动,幼儿不但练习各种基本动作, 使运动器官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认知和社 会交往能力也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 游戏还帮助儿童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 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对培养良好的个性品 质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n当然,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是 自然实现的,需要教师和家长积极组织和正 确引导。游戏不仅是幼儿的主导活动,也是 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 n11.简述皮亚杰的“三座山测验”,皮亚杰 认为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n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前运算思维的基本特征 是自我中心(1983),即从自我的角度去解释世 界是,很难想象从别人的观点看事物是怎样 的。皮亚杰设计了“三座山测验”,用来评价 儿童能否采用别人的观点。三座山以不同的 颜色来区别,一座山上有间房屋,另一座山 顶上有一个红的十字架,第三座山上覆盖着 白雪。让儿童坐在桌子的一边,桌上放着这 个模型。实验者把一个娃娃放在桌子周围的 不同位置,问被试,“娃娃看到了什么?”幼儿 很难回答。 n在第二个实验中,向儿童出示从不同角度拍 摄的“三座山”的照片,让儿童挑出娃娃所看 到的那张照片。第三个测验则给儿童三张硬 纸板,要儿童按娃娃所见把三座山排好。结 果,8岁以下儿童一般不能成功。大多数6岁 以下儿童选择的照片或搭建的模型,与他们 个人的观察角度一致,而不是娃娃的。由此 ,皮亚杰认为幼儿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是以 自我为中心的,不能彩纳别人的观点。 n12. 下面是一位14岁男生的日记摘抄,试分析 日记内容反映的初中生的典型心理特点。( 200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大人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其实他们 并不了解我们。不到两年,我长高了,吃得 多了,有了自己的主见,而不在是“小小少年 ”。但是在父母眼里,我仍然还是个孩子,逛 公园、逛商店或外出散步,妈妈还是像过去 一样,拉着我的手,生怕我会走丢似的。要 是被同学看见了,真是丢死人了。 更让我苦恼的是,妈妈总是事无巨细的地看 管我,每天骑车上学,妈妈总是不断的唠叨 :马路上要多加小心;晚上做完作业,刚打 开电视想看体育新闻,妈妈又会问:“作业做 完了吗?早点休息,明天一大早还得上学呢 !”运动鞋想买阿迪达斯的,妈妈非要买耐克 的 走进教室,我总是觉得有几十双研究在盯 着我,跟女同学打个招呼会感到脸红心跳; 一次考试取得好成绩会欣喜若狂,一次小考 考砸了会垂头丧气; 为了一个小问题,会与同学争得面红耳赤; 当答不出老师的提出时,又会觉得羞愧难当 在同学的眼中,我帅吗?在老师和同学和 同学的心目中,我是一个好学生吗?尽 管有这么多烦恼,父母却浑然不知,有时候 想和他们交流,但又总觉得有些难以启齿。 真不知道该向谁诉讼说。仔细观察班上其他 同学,虽然他们表面上显得若无其事,但似 乎又都与我有同样的问题、困惑和迷茫 n 答案提示: n日记内容主要反应出初中生在青春期前后的 自我意识和情绪情感两方面的心理变化特点 。 n(1)自我意识的发展 na 自我评价的发展: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增强, 表现在有主见、注重同学和老师的评价;自 我评价更加全面,从关注生理的自我(关注 身高、外貌)向心理的自我转变(关注自己 的苦恼、感受),更多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 nb 自我体验的发展:成人显著增强,感到自 己已经长大成人,希望独立于父母,产生反 抗心理;心理上出现闭锁性,很多事情难以 启齿,无从倾诉;自我体验更复杂、深刻, 日记显示该学生对与自我的思考更加深入。 n(2)情绪情感的特征 na 两极性,如强烈、狂暴与温和、平静共存, 从日子中的许多情绪描述如“欣喜若狂、垂气 丧气”等可以看出。 nb 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从“难以启齿”和希望 倾诉之间的矛盾可以看出。 n【分析】本题以日记为材料,考查青少年的 自我意识与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考生平时 掌握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与情绪情感发展的基 本特点同时,还要学会能根据日记分析出所 对应的内容,而这就需要很好的理解知识点 的内容,而不仅限于记忆。对考点的分析, 要重点紧扣日记中的关键词展开。在做这种 材料分析题时,一定要结合材料进行作答, 而不能仅仅限于相关知识点的描述,这是以 后最类似的题时考生需要重点注意的。另外 ,本题告诉考生,在复习时,除掌握细节知 识同时,也要宏观上把握知识点,这样才能 在考场上应对各种不同的题型。 n13. 成人晚期智力退化问题(北师大2003 研)。 n成人晚期一般是指60岁至死亡这一阶段。这 一时期记忆和思维都在衰退。智力有所减退 ,但并非全部减退。 n(1)老年人记忆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 增长而下降,但下降的速度并不大。人的记 忆在40岁以后有一个较为明显的衰退阶段, 然后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直到70岁 以后又出现一较明显的衰退阶段。但同时, 各人记忆衰退的速度和程度并不相同,存在 着很大的个别差异。 n(2)人到老年期,概念学习、解决问题等思维过程 的效能呈现出逐渐衰退的趋势。在概念形成中,形 成概念需要的时间和出现的错误次数都随着年龄增 加而增加,即年龄越大,出现错误越多。老年人的 思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即有的老年人思维显 著衰退,有的老年人却仍然表现出较高的席位水平 。 n(3)一般认为,既应当承认“老年人智力有所衰退” ,又必须看到“老年人智力并非全部衰退”。就一般 人而言,人的智力在20岁以前是迅速发展的上升期 ,以后便逐渐衰退。老年性智力衰退,除表现为记 忆障碍、思维固执、注意力难以集中、持久性差以 外,较为严重的是“老年痴呆”。 n14.结合成年期的心理特点,你认为成年 人应该怎样增强心理和社会适应性? n答案提示: n可以根据成年期的认知、智力、思维以及人 格特点等方面来回答。 15.请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中学 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点。 n1题目: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点研究 n2问题提出 n3研究方法 n4预期结果 n5预期讨论 n6参考文献 n15.请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中学生创造性 思维的发展特点。 n案例分析: n(1)问题提出: n由于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事物的高 级复杂的思维,与其他心理现象一样,会随着年龄 的发展产生一些变化。经过心理学家对小学儿童的 研究发现,小学前三年级的儿童发散思维能力不断 增长,但四年级后开始下降,9岁是小学儿童创造力 发展连续线上的一个下降点。而中学生的创造性思 维有何发展特点还没有相对一致的结论,有研究认 为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提高 ,有的研究认为,创造性是有起伏的,是波浪式前 进的。 n因此,本研究即选取初一到高三的中学生为研究对 象,考察不同年龄段的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 点。 n(2)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n 自变量:不同年龄段的中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 ) n 因变量:创造性思维的五个维度:独创性、流畅 性、灵活性、精致性、沉思性以及教师评价成绩。 n(3)被试选取: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取样法随机选取北京、河南、山 东初一到高三身心健康的中学生1000名。 n(4)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法(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或 者科学修订后的中学生创造性思维测验) 和学业成绩评定(教师评价问卷)相结合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综合评定中学生创造 性思维发展特点。其中,教师评价量表是根 据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词汇和图画的操作 性定义,借鉴以往教师评价量表编制出的教 师评价五级量表。 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