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第03章 中医养生文化的生命学说.ppt_第1页
医学]第03章 中医养生文化的生命学说.ppt_第2页
医学]第03章 中医养生文化的生命学说.ppt_第3页
医学]第03章 中医养生文化的生命学说.ppt_第4页
医学]第03章 中医养生文化的生命学说.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中医养生文化的生命学说 一、藏象学说是认识生命本质的基础 古代医家主要应用“比类取象”“以表知里”的整 体推导方法,对人体的形态结构、物质代谢、生理 功能、病理变化进行研究,形成高度概括的藏象学 说,也称脏腑学说。 藏象学说是阐明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 理变化以及脏腑之间相互关系的学说。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认识人体生命本质的基础,是中 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象的“藏”,是指藏居于体内的脏腑;而“象”,是 指表现于外的病理、生理现象。藏象即是指脏腑生 理功能或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 二、脏腑主要是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藏象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理论体系。 脏腑不是单纯的解剖学概念,更重要的是 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 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 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 中,却不完全相同。 一般来讲,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 ,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几个脏器的生 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 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 理功能之中。 三、脏腑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脏在里属阴,腑在外属阳。 五脏,即肝、心、脾、肺、肾 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人体生命活动的各种精微物质 ,如精、气、血、津液等; 六腑,即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共同生理特点是主管饮食物的受纳、传导、变化 和排泄糟粕;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胞宫 共同特点是形态上与六腑相似,藏蓄精气的功能 与五脏相近,似腑非腑,似脏非脏。 四、心推动血的运行产生精神的活动 心主血脉,藏神志,开窍于舌,其充在脉, 其华在面,汗为心之液,与小肠相表里。 1、主血脉 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 营养全身的功能。 血液运行于脉道之中,主要靠心气推动。 心气旺盛,才能维持血液在脉内正常运行, 周流不息,营养全身。 心气不足,可引起心血管系统的诸多病变 故有“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停”,“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之说。 2、心主神志 心所主的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 等精神活动。 在中医学中,人的精神活动主要归属于心的生理 功能,同时与五脏有关。 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神志清晰, 思维敏捷,精神充沛; 如心有病变,影响到神志活动,则可出现精神意 识思维方面的异常表现,可见失眠、多梦、神志 不宁、甚则谵狂;或见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 靡,甚则昏迷等临床表现。 3、其充在脉,其华在面 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约束血的运行,心气的盛 衰,血脉的盈亏变化,可以从面部的色泽和脉象 反映出来。 如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面部红润光泽; 脉象 和缓有力;心气不足,则面色苍白,晦滞。脉象 空虚,可出现脉象细弱或节律不整等。 4、开窍于舌 心的疾病常反映在舌上。 内脏与其外部器官或组织的联系称为开窍。 如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心火上炎或心阴虚时 ,则舌质红,甚则舌体糜烂等。心包受邪时,可 出现舌不灵活、语言不流利等等 5、汗为心之液 汗是是津液组成部分,津液为血液所化生,有“血 汗同源”之说。发汗过多,容易伤津耗血。津亏血 少的病人,汗源不足,便不宜大量出汗。 6、与小肠相表里 小肠的功能是分别清浊;接受胃中传化来的水谷, 作进一步消化,并分成清浊两部分。清者为水谷精 微,由脾转输到周身。 浊者为糟粕,下注于大肠, 水液渗入膀胱。 小肠有病,除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外,还会出现小便 的异常。如小肠热盛,小便短赤、排尿时灼热疼痛 ,口腔糜烂,可予以清心利尿。 五、肺促进气的生成、运行和调节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主通调水道 ,开窍于鼻,在体合皮,其华在毛,与大肠相 为表里。 肺居胸腔,在诸脏腑中,其位最高,故称“华盖”。 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藏”。 肺促进气的生成、运行和调节。气为血帅,气率血行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 历代养生家皆非常重视气在养生中的作用,明确提出 :“善养生者,必先养气,能养气者,可以长生。” 1、肺主气 (1)肺主呼吸之气 肺有司呼吸的作用,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 的主要场所。 人体通过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 气,从而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若肺受邪而功能异常,可出现咳嗽、气喘、呼吸 不利等呼吸系症状。 如若肺气不足,则出现呼吸无力,或少气不足以 息,以及语言低微,身倦无力等气虚不足之症状 。 (2)肺主一身之气 肺有主持并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之气的作用。 生成宗气:宗气的生成主要依靠肺吸入的清气与脾 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而成。 协助心血运行:心肺同居膈上,宗气聚于胸中,宗 气与心脉互相协调使气血布散全身,温煦四肢百骸 调节气机:肺有节律的一呼一吸,影响调节全身之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故称肺主一身之气, “诸气皆属于肺”。 肺主气的功能异常,可影响宗气的生成和全身气机 升降出入运动,表现为气短、声低、乏力等。 2、肺主宣发和肃降 肺的升宣、发散体现在排出体内的浊气,将卫气 、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周身,以充养身体,温润 肌腠和皮毛。 肃降即清肃、洁净和下降。体现在:吸入自然界 的清气;将吸入的清气和脾转输来的津液和水谷 精微向下布散;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 持呼吸道的洁净。 肺的宣发和肃降,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如果“ 肺气不宣“或“肺失肃降“,表现为咳嗽、喘息、胸 闷等。 3、肺主通调水道 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于体内的水液代谢起着 疏通和调节的作用,称为通调水道。 肺气的宣发,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于周身,并 且调节汗液的排泄。 肺气的肃降,可将体内的水液不断地向下输送, 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排出体外。 所以说“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肺通调水道的功能异常,则水的输布、排泄障碍 ,出现小便不利、水肿和痰饮等。 4、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肺能输布津液、宣发卫气于皮毛,使皮肤 润泽,肌腠致密,抵御外邪的能力增强, 同时皮肤之汗孔也有散气以调节肺气的作 用。故称为“肺合皮毛”。 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在一身之表 ,是抵御外邪侵袭的屏障。 如果肺气虚则皮毛调节功能减弱,腠理不固,较 易出汗,容易感冒。 由于肺和皮毛相合,所以外邪侵犯皮毛也常常招 致肺的相应病变。 5、开窍于鼻 鼻是呼吸道的门户,有通气和嗅觉的功能 ,有赖于肺气维持,故有“肺开窍于鼻” 之说。 肺气顺畅,功能调和,则鼻的通气功能正常,嗅 觉灵敏。 肺受外邪侵犯,肺气不宣,影响及鼻,可出现鼻 塞、流涕、打喷嚏、嗅觉不灵,鼻翼煽动、鼻衄 等多种病理表现。 鼻常是外邪犯肺的通路,鼻及上呼吸道感染有时 会引致肺部病变。 6、与大肠相表里 大肠是传导糟粕的通道。 大肠把小肠消化吸收后传送下来的糟粕,对水份加 以再吸收,而形成粪便,最后经肛门排出体外。完 成食物在人体内吸收、排泄的过程。 当大肠受病的时候,可见大便质、量及次数的异常 变化。 如大肠虚不能吸收水分则有肠鸣腹痛、大便溏泻等 症,可予以益气健脾; 大肠实热,就会出现痢疾泄泻、里急后重等症状, 热灼津亏而见大便秘结之症,可辅以清肺泄热。 六、脾胃化生气血代谢水液维持生命 脾主运化、主升清,统摄血液,脾开窍于 口,其华在唇,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脾 和胃相为表里。 人出生后生命活动的维持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 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气血 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中医学十分重视脾胃之气的盛衰,脾胃的强弱影 响全身营养的补给,从而影响脏腑的功能活动。 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1、脾主运化 运化即转运输送消化吸收 运化水谷精微 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 转输其精微物质的作用。 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则饮食水谷方能化为 精微,生成精、气、血、津液,以充养人体,进行 正常生理活动。 若脾失健运,则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消化 不良,以至倦怠,消瘦等气血生化不足的病变。 运化水液 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 运化水液功能正常,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也就 是防止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生成。 反之,就会产生湿、痰、饮等致病因素而发生多种 疾病如水肿、泄泻等。 2、脾主升清 “升”即上升,“清”指水谷精微物质。有两个 含义 一是将水谷精微物质上输于心、肺,通过 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若脾失升清,则水谷精微上升布散失职,则可出 现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泄泻等症, 二是主升提,以维持机体内脏的正常位置 。 脾气下陷,则可引发内脏下垂,如胃下垂、子宫 脱垂等或发为久泄脱肛等病症。 3、主统血 指脾能统摄、控制血液,使之正常地循行于 脉内,而不溢出于脉外。 如脾气虚弱失去统血的功能,则血不循经而溢于脉 外,可出现某些出血证,如便血、皮下出血、子宫 出血等,并伴有一些脾气虚的症状。 4、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脾的运化功能直接关系到肌肉以及四肢功能 活动。 若脾虚不健,肌肉失养则逐渐消瘦或痿软松弛,四 肢则痿废不用。脾虚湿困则四肢沉重甚或浮肿。 5、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饮食口味和食欲以及口唇的色泽是脾运化功能状态 的外在体现。 若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失常,则可出现口淡无味、口 甜、口腻或食欲改变等。气血生化不足,则口唇萎 黄,淡白无华。 6、与胃相表里 胃的功能主要是受纳和消化食物。脾胃互相配合, 共同完成消化功能。 脾气不运影响胃的受纳,就会上腹胀满疼痛,食欲 减退;胃气上逆就会恶心呕吐。胃火而伤津,则口 干,喜饮、舌苔黄厚等。 七、肝调节人体血液分布和气机活动 肝主疏泄和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 华在爪。肝与胆直接相连,又互为表里。 肝的经脉循行于胁肋、小腹和外生殖器等 部位,故这些部位的病症多从肝论治。 肝对于生命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肝能调节人体 气血的分布与流通。 气对血的促进调节,血与气的平衡协调,在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肝的生理活动。 素问调经论指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 化而生。”所以养生要重视肝对生命活动的影响 。 1、主疏泄 疏通气机,发泄壅滞。表现在 协助心调节精神情志,若疏泄不及,则精神 抑郁、多愁善虑、沉闷欲哭、嗳气太息、胸胁胀 闷等;疏泄太过,则过度兴奋,烦燥易怒、头晕 胀痛、失眠多梦等。 促进脾胃的升降和胆汁的排泄,保持正常 的消化吸收功能。如肝失疏泄,则食欲不振、消 化不良、嗳气泛酸,或腹胀、腹泻等。 调畅气机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气机阻 滞,可出现胸胁、乳房或少腹胀痛。气滞血瘀, 则可见胸胁刺痛,甚至症积、肿块,女子还可出 现经行不畅、痛经和经闭等。疏利三焦、通调水 道的作用不利,有时还可出现腹水、水肿等。 2、主藏血 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人体各部的血液,常随不同的生理情况而改变其 血流量,以满足人体脏腑组织生理活动的需要。 肝藏血异常,则会引起血虚或出血的病变 若肝血不足,妇女月经量少,甚则闭经等;不能 濡养于目,则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盲;若筋脉 失于濡养,则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 。 肝不藏血可引起的大吐血、大出血、月经过多等 。 3、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筋的活动有赖于肝血的滋养。 筋即筋膜(包括肌腱) 联络关节肌肉,主司运动。 筋失濡养可导致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 或动作迟缓,运动不灵,步履无力等。若邪热伤 津耗血,肝不养筋。可出现四肢抽搐、牙关紧闭 、角弓反张等。 爪甲的荣枯反映筋的强弱。 “爪”包括指甲和趾甲,有“爪为筋之余”之说 。 肝血充足,则指甲红润、坚韧;肝血不足,则爪 甲枯槁、薄软,或凹陷变形易脆裂。 4、开窍于目 肝的功能常常反映于目。 五脏六腑的精气,通过血脉内在联系流注于目。 但主要是肝血的濡养。肝血不足,则视物模糊或 夜盲;肝阴亏损,则两目干涩、视力减退;肝火 上炎,则目赤肿痛。 5、与胆相表里 胆附于肝贮藏和排泄胆汁 胆汁由肝之精气所化生,由肝的疏泄功能所控制 ,汇集于胆泄于小肠,以助饮食物消化吸收。若 肝失疏泄,则可导致胆汁生成和排泄异常,影响 饮食消化吸收,可出现多种消化不良症状,如厌 食、腹胀、便溏等;胆汁外溢则发为黄疸,表现 为目黄、身黄和尿黄等。 八、肾促进生长发育是生命的原动力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主纳 气,肾开窍于耳及二阴,肾在体为骨,其 华在发。肾与膀胱互为表里。 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 命之源,故称为“先天之本”。肾精的盛衰,影 响全身脏腑的功能。 按照现代认识,肾虚与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降 低,遗传信息的改变,都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研究表明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降低,遗传信息 的改变,都是导致衰老的重要原因。 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肾所藏的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肾精化生为肾气即元气,肾气与人体的生、 长、壮、老、死的生命过程密切相关。 “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 , “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化生,转输 五脏六腑,成为脏腑之精。脏腑之精充盛,除供应 本身生理活动所需外,其剩余部分则贮藏于肾,以 备不时之需。当五脏六腑需要时,肾再把所藏的精 气重新供给五脏六腑。 肾精亏损则生长发育迟缓,生殖能力减退消失。 肾精生髓,上通于脑为脑髓。 “脑为髓之海”,脑髓有赖肾精的不断生化,如果 肾精充足,大脑的精神意识清晰、思维活动正常 ,耳目聪明,肢体轻劲有力。如脑髓不足,则出 现头昏目眩、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全身疲乏 、精神萎靡,常从补肾论治。 2、肾主水 主持全身水液代谢、维持体内水液平衡 水液自胃的受纳、脾的转输、肺的通调,由三焦 水道输送,而下归于肾,通过肾阳的气化而分清 浊,清者复归于肺,输布于各个脏器,浊者注入 膀胱经尿道排出体外,如此反复循环。 水液代谢过程的实现,主要依赖肾的“气化”功 能。 肾的气化正常,则开阖有度,尿液排泄也就正常 。如果肾主水的功能失调,开阖失度,就会引起 水液代谢紊乱。阖多开少,可见尿少、水肿;开 多阖少,则尿多、尿频。 3、肾主纳气 肾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而保持一定的呼吸深 度,保证呼吸均匀和调。肾虚不能纳气,可出现 呼多吸少,吸气困难,动则喘甚等症。 4、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二阴指前阴与后阴 耳的听觉功能依赖肾精充养。肾精充足,则 听觉灵敏;肾精不足,则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等 。 前阴主排尿和生殖,与肾关系密切。故尿频 、尿少、尿闭、遗尿、阳痿等症多由肾阳的不足 所致。后阴指肛门。粪便的排泄亦与肾有关。 如肾阴不足可致肠液枯涸而便秘;肾阳虚衰,可 引起推动无力而大便秘结,又可因脾肾阳虚运化 失职而致久泄、滑脱。 5、肾在体为骨,其华在发 肾精生髓,居于骨中为骨髓以营养骨骼, 称为“肾主骨”。 骨骼得到充分滋养,则坚固有力。如果骨骼软弱 无力,发育不良,小儿囟门迟闭、年老腰膝酸软 ,甚至不能行走,常因肾精不足所致。 “齿为骨之余”。故凡小儿牙齿生长迟缓、成人 牙齿松动或早期脱落,中医认为均由肾精不足所 致。 “发为血之余”,发的营养虽源于血,但其 生机却根源于肾。 因为肾藏精,精能化血,精血旺盛,则毛发多而 润泽。凡久病而见头发稀疏、枯槁、脱落,或未 老先衰、早脱、早白者,多属肾精不足和血虚。 6、与膀胱相表里 膀胱有贮尿排尿的作用。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 ,肾与膀胱互相配合,通过肾阳的气化作用,推 动津液而分清浊,变为尿液,储于膀胱而排出体 外。 若膀胱有热,气化不利,就会出现小便不畅,排 尿困难,严重的还会出现小便不通的尿闭、尿潴 留等癃闭症状。 若膀胱功能虚弱,膀胱失其约束,则可出现尿多 、小便不禁、遗尿等。 九、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传导信息的联络 调控系统 1、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之意。经 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 ,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 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络内属于脏腑,入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 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 有机的整体,并借此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 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 2、经络学说的研究内容 研究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 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的理论,称为经络学说 。 经络学说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经络系统各组成 部分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表现 ,经络中血气的运行与自然界的关系,经脉循行 路线上的穴位及其主治作用,经络与脏腑的关系 等等。 经络学说的形成,是以古代的针灸、推拿、气功 等医疗实践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结合 当时的解剖知识和藏象学说,逐步上升为理论的 ,是中医学分析人体生理、病理和对疾病进行诊 疗的重要基础。 3、经络系统的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 皮部等所组成。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 正经有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 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是经络系统的主 体。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 ,构成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气 血通过经脉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 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 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络脉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 之分。 别络是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具有加强相为表里 两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 浮络分布人体浅表部位而常浮现在皮肤表面的络 脉。它主要作用是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 孙络是从别络分出最细小的分支,分布在浅表部 位,浮行于皮肤表面。其主要作用是输布气血以 濡养全身。 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 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 其功能活动有赖于经络气血的濡养,并受十二经 脉的调节,故将其划分十二个系统。经筋的作用 主要是约束骨骼,利于关节屈伸活动,以保持人 体正常的运动功能。 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有一定的分布范 围,与之相应,全身的皮肤也就划分为十二个部 分,称十二皮部。 皮部,是十二经脉之气散布之所在,由于它居于 人体最外层,所以是机体的卫外屏障。 4、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生理功能称为“经气”。主要表现在 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 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内外信息;调节脏 腑器官的机能活动。 1、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经络联系人体 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 器官,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从而 使人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经络是输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